铝-铜轧制复合工艺及界面结合机理.pdf
第5 9 卷第1 期 2 0 07 年2 月 有色金属 N o n /e r r o u sM e m l s V 0 1 .5 9 .N o .1 F e b r u a r y 2007 铝一铜轧制复合工艺及界面结合机理 王小红,唐获,许荣昌,温永红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 0 0 0 8 3 摘要通过不同的压下率和不同的扩散退火温度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力学实验机、扫描电镜等仪器,研究在室温条件下 铝.铜轧制复合工艺,探讨界面结合机理。结果表明,在室温轧制条件下,采用7 5 %的压下率,轧后采用3 0 0 ℃.保温3 0 m i n 的扩散 退火处理为理想的轧制复合工艺。组元压下率和总压下率成正比关系,变化趋势相同,组元变化率差值随总压下率的增大而减 小,变形抗力趋于一致,有利于轧制复合。 关键词金属材料;A 1 .C u 轧制复合;结合机理;扩散退火 中图分类号T G 3 3 5 .8 ;T G l 4 6 .1 1 ;T G l 4 6 .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 0 2 1 1 2 0 0 7 0 1 0 0 2 1 0 4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 料,其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及价格差别于单一材料, 具有许多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 于各个领域。铝.铜复合材料同时具有铜的导电、导 热率高、接触电阻低等优点和铝的质轻、耐蚀等优 点,受到电子、电力、电器、冶金、机械、汽车和生活用 品等领域的青睐1 1 | 。 轧制方法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设备少等优点, 成为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大规模生产金属层状复合 材料的制备加工方法。轧制工艺的确定、轧制过程 中铝铜界面的氧化问题和界面结合机理,是最为关 键的因素。试验中,采用室温轧制,从而避免了界面 氧化问题,减少了设备,节约成本,通过不同的变形 量和轧后扩散退火温度,探索最佳轧制复合工艺,探 讨复合机理和变形规律。 1实验方法 1 .1 试样制备 采用的铝规格为1 0 0 m m 1 5 r a mX3 r a m ,铜规 格为1 0 0 m m 1 5 r a m l m m ,其厚度比为3 1 ,成分 见表1 。铝用N a O H 溶液碱洗,铜用H C I 溶液酸洗 除去表面的氧化层,然后用钢刷将试样的结合面打 亮,用丙酮溶液浸泡以除去表面的油污,然后用无水 乙醇擦洗表面,将铝和铜试样对合,两端用细铁丝捆 绑固定,随后立即轧制。 收稿日期2 0 0 5 一0 9 1 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0 3 7 5 0 1 9 作者简介王小红 1 9 8 0 一 ,男,河南焦作市人,硕士生,主要从事 金属轧翩变形规律及其组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表1金属铝和铜的化学成分 T a b l e1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o fa l u m i n i u ma n dc o p p e rm e t a l 成分 F eS iC uT iA 1Z nS 铝0 .2 0 0 .1 10 .0 0 20 .0 2 59 9 .6一 一 铜0 .0 0 2 7 9 9 .1 一 一0 .0 0 3 20 .0 0 2 1 1 .2 试验方案 在试验前先将原材料进行退火,采用的退火工 艺为铝3 0 0 ℃,保温3 0 m i n ,炉冷;铜4 5 0 ℃,保温 3 0 m i n ,炉冷。选取7 个不同的压下率5 0 %,5 5 %, 6 0 %,6 5 %,7 0 %,7 5 %,8 0 %进行轧制,轧后扩散退 火温度选取1 5 0 ℃,2 5 0 ℃,3 0 0 ℃,3 5 0 ℃,保温 3 0 m i n ,炉冷。 1 .3 分析仪器及主要设备 退火工艺在箱式电阻退火炉中进行,轧制试验 在巾3 0 0 m m 1 0 0 m m 轧机上进行,结合强度分析在 C M T 4 1 5 0 微电子万能实验机上进行,界面分析采用 C a m b r i d g e S 一2 5 0 M K 2 型扫描电镜 S E M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 .1 压下率对铝.铜复合强度的影响 由于室温复合,铝、铜两种金属必须借助于大的 压下率才能结合在一起。在用钢刷对金属表面处理 后,新鲜金属暴露出来与空气接触,形成一层薄的硬 质氧化膜。在轧制的过程中,金属表面的氧化膜破 裂,漏出内部的新鲜金属,在压力作用下两边的新鲜 金属互相结合,从而达到复合【2J 。当压下率过小 时,不足以破坏其氧化层,两种金属难以复合,所以 要使两种金属很好的复合,必须达到足够的压下率。 同时,由于两种金属的延伸率不同,在过高的压下率 万方数据 2 2 有色金 属 第5 9 卷 下不能很好的延展,使金属界面间相互搓摩,其结合 强度会下降,而且板形质量不高,边部会出现锯齿状 裂纹,所以压下率必须限制在某一范围才能保证最 佳的复合。 图1 为不同压下率所得出的剥离强度。采用单 位宽度上双金属间的剥离力来衡量界面结合强度 值.3 j 。由图1 可以看出,当压下率低于5 0 %时,铝、 铜难于复合,随着压下率的提高,剥离强度上升。当 压下率达到7 5 %时,剥离强度最高为6 .8 N /m m ,随 图1压下率与剥离强度的关系 F i g .1 R e l a t i o no fd e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w i t hc o m p o u n ds t r e n g t h 后剥离强度开始下降,并且板边缘出现锯齿形裂纹。 2 .2 扩散退火温度对复合强度的影响 由于两种材料的不均匀变形,会产生较严重的 残余应力,对复合性能影响很大。同时,两种金属在 界面上还没有达到完全面面结合,也是影响复合强 度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其复合强度,必须进行轧 后扩散退火。通过扩散退火,可以使内部残余应力 松弛,塑性得到部分恢复,组元层问金属相互扩散, 使结合面延伸,在结合面两侧形成一定深度的扩散 层,从而改善了结合强度。然而温度过高,扩散层加 宽,会在界面形成硬而脆的金属间化合物L 4J ,使复 合强度大幅下降,所以必须采取合理的扩散退火工 艺来保证其复合性能。 图2 为7 5 %压下量时不同扩散退火温度的界 面S E M 照片。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原子开始扩 散,轧制后界面没完全结合的部分开始结合,逐渐形 成完全的面面结合,使界面的结合强度明显改善,但 温度在3 5 0 ℃时,界面处开始出现硬而脆的金属间 化合物,不利于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使界面结合强 度急剧下降。 a 一铜,1 5 0 ℃,保温3 0 r a i n ; b 一铜,2 5 0 ℃,保温3 0 m i n ; c 一铝,3 0 0 ℃,保温3 0 m i n ; d 一铝,3 5 0 ℃,保温3 0 m i n 图27 5 %压下率时不同扩散退火温度的界面S E M 照片 F i g .2S E Mm i c r o g r a p h sa td i f f e r e n tt h e r m a lt r e a t m e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w i t h7 5 %r a t eo fd e f o r m a t i o n 2 .3 轧制变形规律探讨 在轧制复合过程中,由于组元金属延伸率和变 形抗力的不同,属于不对称均匀轧制,其变形规律比 较复杂。轧制开始时,由于变形抗力的差异,会导致 组元金属开始变形的时问明显不同,开始复合后,由 于组元金属延伸率的差异,界面问存在摩擦,金属与 轧辊间的滑动摩擦方向也不同,存在前、后滑区和搓 轧区。一般将变形区分为选择变形区、共同变形后 滑区、共同变形搓轧区和共同变形前滑区四个不同 区域[ 5 l 。 万方数据 第1 期王小红等铝一铜轧制复合工艺及界面结合机理2 3 在A I C u 复合轧制过程中,材料刚咬入的时候, 由于铝变形抗力较小,先发生塑性变形,而铜尚未发 生塑性变形,在二者界面间存在摩擦,属于选择变形 区。随后进入共同变形后滑区,这个区域的变形和 单金属变形相似,在轧辊和轧件摩擦力的作用下, 铝、铜金属均处于后滑区,且二者间仍存在界面摩 擦。随着咬入的进行,铝金属处于前滑区,铜处于后 滑区,仍存在界面摩擦,进入共同变形搓轧区。此 后,铝、铜金属互相挤压嵌入,实现面面复合,界面摩 擦将消失,在外摩擦的作用下,铝、铜均处于前滑区, 与单金属变形相似,属于共同变形前滑区。 图3 为总压下率与组元压下率的关系图。从图 3 可以看出,各组元压下率与总压下率之问成正比 关系,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各组元压下率也成增 长趋势。由于铝较铜的变形抗力低,所以铝的压下 率总是高于铜的压下率,但是,随着总压下率的增 加,铝与铜压下率的差值逐渐减小。当总压下率增 加时,大的压下率和快速的变形速率导致铝和铜的 加工硬化增强,继续变形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铝的 压下率大于铜的压下率,铝先于铜达到高加工硬化, 使得铝与铜的变形抗力趋于一致,所以随着总压下 率的增大,二者压下率的差值逐渐减小。当铝、铜金 属压下率差别较小时,有利于共同变形,达到良好的 复合效果。 图3总压下率与组元压下率的关系 F i g .3 V a r i a t i o no fb o t ha n ds i n g l er a t eo fd e f o r m a t i o n 2 .4 轧制复合结合机理 轧制复合由于组元材料性能的差别,影响结合的 因素比较多。目前为止,对轧制复合机理的研究主要 有再结晶理论、金属键理论、能量理论、扩散理论和 N .B a y 机理等。采用大的压下率和合理的退火扩散 工艺条件下,A 1 - C u 复合存在多种复合机理。 a 一5 5 %; b 一6 0 %; c 一7 0 %; d 一7 5 % 图4 不同压下率下铜基体 较暗部分 上的复合面的S E M 照片 F i g .4S E Mm i c r o g r a p h so fd i f f e r e n tr a t eo fd e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C u f a c e d a r k 研究发现,在最初轧制阶段,复合过程大瑰可分 温,互相挤压嵌入,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实现初步的 为三部分 a 在大的轧制压力下,金属表面的氧化复合,这个阶段属于点点复合阶段; c 随着轧制的 薄膜开始破裂,暴露出内部新鲜的金属; b 两侧新进行,嵌入的金属开始宽展延伸,形成大面积的嵌 鲜金属接触,在轧制压力作用下,借助轧制产生的高入,达到复合的理想效果,这个阶段属于面面复合阶 ㈣螗吣踮∞衢加酷∞弱鲫钙∞拍∞翳 冰、婚L出供鼎 万方数据 2 4 有色金属第5 9 卷 段。在随后的扩散退火过程中,在高温作用下,结合 面上的金属原子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相互扩散,使 缺陷消失,消除内部残余应力,在两侧形成一定深度 的扩散层,达到理想的复合效果。 图4 为不同压下率时铜基体的复合面的S E M 照片。从图4 可以看出,当压下率为5 5 %时,铜基 体表面只有零星的铝金属附着在其表面,且不牢固, 随着压下率的增加,铝附着在铜基体上的面积开始 增加,逐渐由零星点扩展为大片面积接触,且嵌入深 度也开始增加,在随后的扩散退火工艺中,这些互相 嵌入的金属原子能被激活,晶格原子重新排列,使基 体松软,降低相互问排斥力,达到很好的复合。当压 下率达到7 0 %时,铜表面开始出现片状铝金属,金 属开始实现面面接触,当达到7 5 %时,铜基体表面 附着大约6 0 %铝金属,实现最佳的复合状态。 参考文献 3结论 压下率和轧后扩散退火温度是影响A 1 一C u 复合 效果的最重要因素,A 1 一C u 室温轧制复合的较理想 工艺为采用7 5 %的压下率,采取3 0 0 ℃,保温3 0 r a i n 的扩散退火工艺。 各组元压下率与总压下率之间成正比关系,随 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各组元压下率也成增长趋势。 在最初阶段,铝的压下率高于铜,但随着总压下率的 增大,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变形趋于同步,有利于 轧制复合。 ’ A 1 .C u 轧制复合过程中存在多种结合机理,在 轧制过程中主要分为表面氧化膜破裂、金属接触点 点结合和金属面面复合三个阶段,在随后的退火过 程中,表面原子被激活扩散,强化复合效果。 [ 1 ] 谭树松.有色金属材料学[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 9 9 3 1 3 . [ 2 ] Y i n gDY ,Z h a n gDL .S o l i d s t a t er e a c t i o n sC ua n dA 1d u r i n gm e c h a n i c a la l l o y i n ga n dh e a tt r e a t m e n t [ J ] .J o u r n a lo fA l l o y s a n dC o m p o u n d s ,2 0 0 0 ,2 5 3 1 1 2 7 5 2 8 2 . [ 3 ] 陈燕俊.贵金属层叠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界面研究[ D ] .杭州浙江大学,2 0 0 1 2 5 2 6 . 4A b b a s iM ,K a r i m iT a h e r iA ,S a l e h iMT .G r o w t hr a t eo fi n t e r m e t a l l i ec o m p o u n d si nA I /C ub i m e t a lp r o d u c e db yc o l dr o l lw e l d . i n gp r o c e s s [ J ] .J o u r n a lo fM b y sa n dC o m p o u n d s ,2 0 0 1 ,2 6 3 1 9 2 3 3 2 4 1 . [ 5 ] 李玉刚.双金属复合板轧制压力计算与研究[ D ] .沈阳东北大学,2 0 0 0 2 7 2 8 . A I - C uC o m p o u n da n dB o n d i n gM e c h a n i s mb yR o l l i n gP r o c e s s W A N GX i a o - h o n g ,T A N GD i ,X UR o n g - c h a n g ,W E NY o n g h o n g N a t i o n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f o rA d v a n c e dR o l l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B e i j i n g ,B e i j i n g10 0 0 8 3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r o l l i n gc o m p o u n do fA I C uu n d e rr o o mt e m p e r a t u r ei s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t h eb o n d i n g m e c h a n i s mi sd i s c u s s e db ye x p e r i m e n t sf o rd i f f e r e n tt h er a t eo f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o ft h e r m a l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t h eh e l po ft h eo p t i c a lm i c r o s c o p e ,m e c h a n i c a le q u i p m e n t ,s c a n n i n g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s c o p e .T h er e s u i t ss h o wt h a tt h ei d e a l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a r a m e t e r sf o rr o l l i n gc o m p o u n do fA 1 一C uu n d e rr o o mt e m p e r a t u r ea r e 7 5 %d e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 .a n n e a l i n ga t3 0 0 ℃p r e s e r v a t i o nf o r3 0 m i nd i f f u s i o n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o ft h ec o m p o n e n t si si nd i r e c tp r o p o r t i o nw i t hi n t e g e rd e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 ,a n di nt h es a m ev a r i a t i o nt e n d e n c y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 r a t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c o m p o n e n t si sd e c r e a s e d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t h ei n t e g e rd e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 ,a n dt h e s t r e n g t ht or e s i s t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t e n dt oi n t e r c o n s i s t e n c y ,t h i si sh e l p f u lt or o l l i n ga n dc o m p o u n d i n g . K e y w o r d s m e t a lm a t e r i a l ;A 1 一C ur o l l i n gc o m p o u n d ;b o n d i n gm e c h a n i s m ;d i f f u s i n gt h e r m a lt r e a t m e n t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