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 .pdf
doi10. 3969/ j. issn. 1001-8352. 2015. 05. 009 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 ❋ 孟丽娟①② 颜事龙① 丹慧勇② 王永华② 江元源② 刘兴远② ①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 ②河北六零七化工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201 [摘 要] 测试了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各项性能指标,分析讨论了燃爆药剂的起爆机理,利用 LGS ̄1 型毫秒雷管 计时仪测定了无起爆药雷管的各项指标和延期时间,并研究了燃爆药剂的装药密度对雷管秒量精度的影响,以及 装药密度和装药量对雷管轴向输出能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燃爆药剂的无起爆药雷管的秒量精度明显优于起爆 药,在一定范围内,密度越大,无起爆药雷管的起爆能力越大,秒量精度越高,合适的燃爆药剂装药量为 0. 18 0. 22 g;装药密度最佳范围为 1. 4 1. 5 g/ cm3。 [关键词] 燃爆药剂;性能测试;装药密度;装药量;输出威力 [分类号] TQ563;TQ565;TJ453 引言 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意在取消传统的起爆 药[1 ̄4]。 传统的起爆药具有加工简单、燃烧转爆轰迅 速、成本低等优点,但是传统起爆药存在感度高、加 工过程不安全、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研究一种由 黑索今、氧化剂和可燃烧的辅助添加剂混合而成的 新型燃爆药剂,装配于无起爆药基础雷管中,测试其 性能,研究燃爆药剂的装药密度和装药量对无起爆 药雷管[5 ̄9]轴向输出威力影响,从而代替传统的起爆 药来提高工业雷管生产、运输、使用的安全性,减少 环境污染。 1 燃爆药剂的制备 1. 1 原材料 黑索今,纯度为99. 9%,平均粒径为4. 232 μm, 水分质量分数≤0. 10%;氧化剂,纯度为 99. 5%,平 均粒径为 3. 488 μm,水分质量分数≤0. 05%;可燃 烧的辅助添加剂, 纯度为 99. 5%, 平均粒径为 22. 500 μm,水分质量分数≤0. 02%;黏合剂为质量 分数 10%的酒精虫胶漆。 1. 2 试验样品的制备 黑索今、氧化剂、可燃烧的辅助添加剂按一定的 质量比放入混药机,混合均匀。 将混好的药送至晾 药间风干约 1 h 左右,当药成型性好、过筛呈粒状 时,在35 目造粒筛上人工造粒,在恒定温度为50 ℃ 的烘箱中干燥 48 h 后待用。 1. 3 燃爆药剂的起爆机理 燃爆药剂为黑索今、氧化剂、可燃烧的辅助添加 剂的混合药剂,燃烧转爆轰的速度比起爆药慢,因此 需要在燃爆药剂燃烧转爆轰的部位减少稀疏膨胀波 的损失,对无起爆药雷管壳进行了改进。 此时燃爆 药剂在强约束力的作用下,使燃烧转爆轰在短时间 内成功完成。 燃爆药剂的起爆是由延期药引燃燃爆药剂,产 生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产物,延期药燃烧后的残渣 阻塞高温高压的气体产物向上运动,防止泄压,气体 只能向下运动,由于无起爆药雷管壳独特的内部结 构,在装药部位产生的强约束力作用力下,使燃烧转 爆轰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 当火焰的初始能量进入 燃爆药剂后,最初比较弱,燃烧速度慢,大部分燃爆 药剂不发生化学反应,在可燃烧的辅助添加剂的催 化作用下,到一定程度后燃速快速增加,温度足够高 时,经过一定的延滞期后发生局部爆炸,由于燃爆药 剂密度梯度和燃烧速度加快,化学反应放热能够加 强初始冲击波,反复作用下,使在燃爆药剂中进行的 冲击波不断增强,最后可达到高速稳定爆轰。 经计算可得,黑索今、氧化剂、可燃烧的辅助添 加剂组成的燃爆药剂的氧平衡值为 - 0. 015 45,微 负氧平衡。 2 燃爆药剂的性能 燃爆药剂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 1。 532015 年 10 月 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 孟丽娟,等 ❋ 收稿日期2015 ̄01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煤炭联合基金51134012 作者简介孟丽娟1983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雷管。 E ̄mail 125399683@ qq. com 表 1 燃爆药剂的性能测试 Tab. 1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测试项目试验条件标准要求检验结果 摩擦感度平均发火 率 摆角 60 ℃;表压 0. 88 MPa; 药量 20 mg;室温 22 ℃;相对湿度 60% 爆炸概率0. 46;50 发置信区间 0. 32,0. 61 撞击感度50% 发火 感度,落高 锤质量 2. 0 kg;药量 20 mg;落高 200 mm;室温 23 ℃;相对湿度 42% 发火概率0. 30;50 发置信区间 0. 18,0. 44 静电火花感度 放电电压 6. 6 kV;放电电容 0. 22 μF; 放电间隙 0. 25 mm;串联电阻 0 Ω,无 点平, 极针为负; 药量 20 mg; 室温 24 25 ℃;相对湿度 45% 46% 发火概率0;50 发置信区间为 0,0. 07 真空安定性100 ℃恒温 48 h 每克试样放气量不大于 2 mL,安定性合格 每克试样放气量分别为0. 14、 0. 05、0. 11 mL 相容性100 ℃恒温 40 h 评价火药、炸药相容性 的推荐性等级R 5. 0 mL,不相容 引火药与镀锌铁反应净增放气量 R为0. 08、0. 28、0. 28 mL 引火药与法蓝铁反应净增放气量 R为0. 08、 -0. 12、0. 22 mL 吸湿性 相对湿度 91%;加热温度 30 ℃;加热 时间 96 h 吸收水分的质量分数为0. 59% 3 燃爆药剂装配成无起爆药雷管的过程中药量和 密度的确定 3. 1 药量的确定 试验按 GB/ T132261991 进行,本试验为燃爆 药剂无起爆药电雷管,猛炸药总药量为 0. 6 g。 每组 试验 20 发,五段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采用 100 型发爆器引爆,数值取平均值。 从图 1 中找出最大铅板穿孔直径,得出燃爆药 剂的药量在 0. 20 g 时,铅板穿孔直径最大。 在生产 过程中,燃爆药剂的最佳药量控制在 0. 18 0. 22 g 之间。 当燃爆药剂的药量 0. 30 g 时,开始出现半爆率增 大的现象。 3. 2 密度的确定 确定燃爆药剂的最佳药量范围 0. 18 0. 22 g, 分析燃爆药剂的密度对雷管轴向威力的影响。 燃爆药剂的爆轰属于混合反应机理,爆速随密 度增大而增大,见经验公式[10] D = D0+ M ρ - ρ0 。1 式中D 为燃爆药剂在密度为 ρ 时的爆速,m/ s;D0 为燃爆药剂在密度为 ρ0=1 g/ cm3时的爆速,m/ s;M 为密度增加 1 g/ cm3时爆速的增值。 雷管的轴向威力主要取决于爆速,由式1可 得,密度越大,爆速越高,因此轴向威力越大。 通过 铅板穿孔试验亦得到印证,燃爆药剂的密度越大,对 无起爆药雷管的轴向输出威力越大,见图 2。 在生产无起爆药毫秒延期电雷管[8]过程中,在 其他影响秒量精度的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装入燃 爆 药剂,经计算可得燃爆药剂的假密度为0. 6 g/ cm3。将制备的延期体装配于无起爆药基础雷管, 63 爆 破 器 材 Explosive Materials 第 44 卷第 5 期 图 2 装药密度与穿孔直径的关系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ge density and perforation diameter 在油压机定位压药压力作用下,使得燃爆药剂的假 密度由 0. 6 g/ cm3增加到1. 4 1. 5 g/ cm3。 测得延 期时间,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得,燃煤药剂的密度 愈大,秒量精度愈高。 由于受到无起爆药雷管壳强 度的约束,使燃爆药剂的装药密度最大可达1. 4 1. 5 g/ cm3。 图 3 装药密度对秒量精度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charge density on second magnitude and precision 然而,燃爆药剂的密度越大,爆轰感度越低,爆 轰成长期越长,起爆深度增加,因此,要求靠近燃爆 药剂的猛炸药密度不能太大。 4 燃爆药剂装配成无起爆药电雷管的性能 4. 1 电学特性参数 取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按照 GB8031 2005 的要求,采用 CDLD ̄10 数显式电雷管电阻检测 仪测试其电阻;IT ̄II 型雷管电参数测量仪测试其安 全电流、串联准爆电流、最小发火电流、发火冲能,测 试结果见表 2。 表 2 的数据显示出煤矿许用型无起 爆药电雷管各项发火参数符合 GB80312005[11]。 4. 2 静电感度 依照 MT3791995煤矿用电雷管静电感度测 试方法,测试采用 213 所研制的 JGY ̄50 型静电感 度仪。 取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 20 发,电容 2 000 pF,电压8 kV,脚壳放电,测试结果为0/20,合 格。 电雷管的静电感度测试,是为了试验和评定煤 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的抗静电能力,在生产、储 存、使用、运输中对静电放电作出评价,保证其安 全性。 4. 3 可燃气安全度 取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 25 发, 爆炸箱 为钢板卷制而成的内径为580 20 mm、长度为 1 200 mm 的圆筒,爆炸箱内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 积分数为9. 0 0. 3%,温度为 5 35℃,相对湿度 不大于 80%。 测试结果 0/25,合格。 该试验是衡量 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是否合格的特征性指 标,即该雷管是否可作为在有可燃气和煤尘爆炸危 险的矿井中使用的特种雷管。 4. 4 起爆能力 取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 50 发,合格的铅 板若干,采用 CD ̄1 型串联准爆电源仪测试。 游标 卡尺逐个测量,并记录铅板穿孔直径,每个铅板做相 交 90两次测量,取平均值。 测试结果,铅板穿孔直 径最小值为 9. 4 mm; 铅板穿孔直径最大值为 11. 1 mm;铅板穿孔直径平均值为 10. 3 mm。 雷管 的起爆能力是有方向性的,在底部起爆能力最大,铅 板穿孔试验用来评价雷管对介质的破坏效果。 4. 5 抗拉、抗水、耐温性能 抽取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 60 发,分为 3 组,每组 20 发,按照 GB80312005 的要求,测试无 起爆药电雷管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 3。 表 2 该煤矿许用型无起爆药电雷管的发火参数 Tab. 2 Firing parameters of coal mine permitted non ̄primary electric detonator 性能安全电流/ A 串联准爆 电流/ A 最小发火 电流/ A 发火冲能/ A2ms 电阻/ Ω GB80312005 规定值 ≥0. 20≤1. 2≤0. 452. 0 7. 9 最大值≤6. 3, 极差≤2. 0 试验值 通入 0. 26 A 恒定 直流电 5 min 不发火 0. 8 0. 90. 407. 26 最大值 5. 3,极差 0. 4, 平均值 5. 1 732015 年 10 月 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 孟丽娟,等 表 3 无起爆药电雷管的性能测试 Tab. 3 Performance test of non ̄primary electric detonator 测试项目试验条件试验结果结论 抗拉性能 试验静拉力 19. 6 N, 保持 1 min 均未拉脱合格 抗水性能 试验水压 0. 01 MPa, 保持 1 h 均无瞎火合格 耐温性能 试验温度 100 ℃, 保持 4 h 均无发火合格 表 3 的数据显示出该无起爆药电雷管各项发火 参数符合 GB80312005[11]。 4. 6 可靠性试验 取燃爆药剂的无起爆药电雷管 1 10 段和非电 雷管半秒 2 10 段、秒 2 10 段各 200 发,采用 CD ̄ 1 型串联准爆电源仪测试该无起爆药电雷管的可靠 性试验,20 发雷管串联,通以 1. 2 A 的恒定直流电, 批量试验。 试验测得该无起爆药电雷管每组全部正常发 火。 并且该无起爆药电雷管已广泛用于冀中能源的 煤矿和邯郸的铁矿、矿山,说明该类型的无起爆药电 雷管发火可靠、同步性好。 4. 7 燃爆药剂对电雷管和非电雷管秒量的影响 4. 7. 1 电雷管对秒量的影响 以燃爆药剂和 DDNP 为基础雷管,采用苦味酸 钾、高氯酸钾和硫化锑制备的电引火药头,分别装配 成煤矿许用型电雷管 1 段;与五芯铅芯延期体分别 装配成煤矿许用型延期电雷管,相同切长的每个段 别测试 20 发,5 组试验。 采用 LGS ̄I 型毫秒雷管计时仪测试延期时间, 测试结果表 4 所示。 由表 4 可得出,该燃爆药剂无起爆药电雷管秒 量精度高,极差和标准偏差均好于 DDNP 起爆药电 雷管,为研究分段式高精度无起爆药电雷管打下良 好基础。 煤矿许用型毫秒延期电雷管,由燃爆药剂组装 的电雷管比 DDNP 电雷管的延期时间略慢,由于燃 爆药剂的火焰感度低于 DDNP[12],燃烧转爆轰的速 度相对DDNP的转变速度较慢,所以燃爆药剂的电雷 管如需达到起爆药剂的电雷管的秒量,则需稍稍缩 短延期体的切长。 4. 7. 2 非电雷管对秒量的影响 以燃爆药剂装配成无起爆药非电雷管半秒 10 段和秒 10 段,每个段别测试 200 发。 采用 LGS ̄I 型毫秒雷管计时仪测试延期时间, 测试结果如表 5。 表 5 非电雷管的秒量 Tab. 5 Second magnitude of non ̄electric detonator 段别 平均秒量/ ms 极差/ ms 标准偏差/ ms 半秒 10 段4 526. 96196. 4262. 05 秒 10 段9 142. 58396. 96146. 32 由表 5 可得出,无起爆药非电雷管半秒 10 段和 秒 10 段的秒量稳定,但随着段别的增大,秒量精度 愈差。 5 结论 从对无起爆药雷管的燃爆药剂的研究,可以初 步得出以下结论 1燃爆药剂的各项性能测试均符合要求,比起 爆药的感度低,更安全环保。 2燃爆药剂的最佳药量控制在 0. 18 0. 22 g, 此时无起爆药雷管的铅板穿孔值最佳,并且输出威 力最大。 3燃爆药剂的最佳密度范围控制在 1. 4 1. 5 g/ cm3之间,此时无起爆药雷管的输出威力最大,秒 量精度最高。 4燃爆药剂装配于基础电雷管中,各项测试均 符合 GB80312005, 适合推广应 用。 相 比 较 于 DDNP 电雷管,秒量偏高,但秒量精度高。 表 4 装配成电雷管的延期时间测试 Tab. 4 Delay time test of explosive detonator 段别 燃爆药剂无起爆药电雷管 平均延期时间/ ms极差/ ms标准偏差/ ms DDNP 起爆药电雷管 平均延期时间/ ms极差/ ms标准偏差/ ms 17. 51. 10. 396. 82. 30. 95 226. 72. 10. 8425. 82. 71. 21 351. 62. 61. 0849. 73. 21. 35 477. 83. 81. 5474. 24. 31. 95 5104. 34. 11. 7599. 65. 42. 26 83 爆 破 器 材 Explosive Materials 第 44 卷第 5 期 5燃爆药剂装配成非电无起爆药雷管,发火可 靠性高,秒量稳定。 参 考 文 献 [1] 肖月华,张海金. 新型起爆药的应用[J]. 爆破器材, 2003,32124 ̄28. Xiao Yuehua, Zhang Haijin.New primary explosives [J]. Explosive Materials, 2003,32124 ̄28. [2] 张英豪,曹文俊,田淑文. 几种起爆药的性能与应用探 讨[J]. 火工品,2008323 ̄25. [3] 郝新民. 起爆药生产制造工艺的流程再造[J]. 煤矿爆 破,2010127 ̄30. Hao Xinmin. Process reengineering of initiation explosive production[J]. Coal Mine Blasting, 2010127 ̄30. [4] 赵杰,郭俊国,刘建新,等. 一种 DDNP 制造新技术 [J]. 爆破器材,2008,37129 ̄30. Zhao Jie, Guo Junguo, Liu Jianxin, et al. A new manu ̄ 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DDNP[J]. Explosive Materials, 2008,37129 ̄30. [5] 沈兆武,胡企强,郑慧娟,等. 对无起爆药雷管发展方 向的探讨[J]. 爆破器材,1995,24215 ̄18. Shen Zhaowu, Hu Qiqiang, Zheng Huijuan,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non ̄primary detona ̄ tor[J]. Explosive Materials, 1995,24215 ̄18. [6] 姜木云,刘占洋. 无起爆药雷管起爆力检测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2135 ̄136. [7] 匡治兵,占必文,聂煜,等. 一种无起爆药雷管的研究 [J]. 煤矿爆破,2013213 ̄14,28. Kuang Zhibing, Zhan Biwen, Nie Yu, et al. Study on a non ̄primary detonator [J]. Coal Mine Blasting, 2013 213 ̄14,28. [8] 陈月畅,沈兆武,杜建国. 飞片式无起爆药雷管的结构 和工作原理[J]. 爆破,2013,302162 ̄166. Chen Yuechang, Shen Zhaowu, Du Jianguo.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flying plate detonator[J]. Blas ̄ ting, 2013,302162 ̄166. [9] 苏俊,刘玉存,王建华,等. 无起爆药雷管内管装药密 度对燃烧转爆轰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182 ̄87. Su Jun, Liu Yucun, Wang Jianhua,et al. Study on effect of charge density of inner tube on transition of 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in non ̄primary explosive detonator[J]. Chi ̄ 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2,22182 ̄87. [10] 松全才,杨崇惠,金韶华. 炸药理论[M]. 北京兵器 工业出版社,19978. Song Quancai,Yang Chonghui,Jin Shaohua. Theory of explosive[M]. BeijingThe Publishing House of Ordance Industry, 1997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80312005 工业电雷管[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731 ̄734.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nd ̄ 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80312005IndustrialElectricDetonator [S].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2005731 ̄734. [12] 劳允亮. 起爆药化学与工艺学[M]. 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7. Lao Yunliang. Initiating explosive chemistry and tech ̄ nology [ M].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97. Research on a New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MENG Lijuan①②,YAN Shilong①, DAN Huiyong②, WANG Yonghua②, JIANG Yuanyuan②, LIU Xingyuan② ①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Huainan,232001 ②Hebei 607 Chemical Co. , Ltd. Hebei Handan,056201 [ABSTRAC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a new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was tested, and the igni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Parameters and delay time of non ̄primary detonator was measured by LGS ̄1 millisecond detonator chrono ̄ graph. Effect of charge density of the new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on delay precision of detonator was researched,and effect of charge density and charge quantity on axial output energy of detonator was also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lay precision of non ̄primary explosive made by the new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primary explosive. In a certain range, the more the density, the larger the initiating ability of non ̄primary explo ̄ sive, and the higher the second precision. Appropriate charge quantity of the new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is 0. 18 0. 22g and the optimal charge density is 1. 4 1. 5 g/ cm3. [KEY WORDS] burning and explosion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test; charge density; charge quantity; output power 932015 年 10 月 一种新型燃爆药剂的研究 孟丽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