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具爆炸压力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 .pdf
doi10. 3969/ j. issn. 1001- 8352. 2013. 04. 006 点火具爆炸压力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 磁 曹卫国 ① 黄丽媛① 梁济元① 郑俊杰①② 刘向阳③ 苗 楠④ 秋珊珊①② 潘 峰①② ①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②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南京,210094) ③盐城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江苏盐城, 224002) ④东北大学工业爆炸及防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 为了研究不同质量的点火具自身爆炸特性以及对粉尘爆炸下限浓度的影响,采用 20 L 球爆炸测试装 置对不同质量的点火具进行了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对过 200 目筛、中位径为 32μ m 的煤粉进行了 爆炸下限浓度研究。 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爆炸压力随点火具质量的增加而呈现线性上 升;随着点火具质量的增加,煤粉的爆炸压力逐渐增加,爆炸下限浓度逐渐降低,当点火具质量由 0. 24 g 增加至 2. 40 g 时,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由40 ~ 50 g/ m 3 下降到 30 ~ 40 g/ m 3,引爆煤粉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 [关键词] 点火具质量 20 L 球 煤粉爆炸 爆炸压力 爆炸下限浓度 [分类号] O389 X932 引言 粉尘爆炸是煤炭、冶金、粮食和采矿加工等行业 最常见的安全隐患 [1- 3] 。 其中,煤粉爆炸现象更为严 重。 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总产量的 37%左 右,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煤矿死亡总人数的 70%左右 [4] 。 随着煤粉喷吹工艺在冶金、火电等行 业的全面推广 [5] ,煤粉爆炸逐渐成为威胁制粉系统 安全运行的最大隐患。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煤粉爆 炸的危害性。 Proust 等人 [6- 7] 用标准 20 L 球爆炸装 置对粉尘爆炸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和分析;蒯念 生等人 [8] 研究了点火具能量的大小对粉尘爆炸压 力的影响;潘峰等人 [9] 也从煤粉的着火温度、爆炸 压力和爆炸指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前人的研究成 果主要是侧重于质量分数、粒径等粉尘本身性质的 改变对爆炸危险性的影响,对点火能量的大小与爆 炸危险性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采用 20 L 球爆炸测试系统,以不同质量的 点火具为试验对象,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相对 比,分别得出点火具自身产生的爆炸压力与质量的 相互关系;并研究了不同点火具质量对煤粉爆炸下 限浓度的影响,以期对粉尘爆炸的预防以及煤粉爆 炸危险性的认识起到指导作用。 1 试验 1. 1 测试装置 20 L 球爆炸测试系统见文献[1],主要由粉尘 的分散系统、点火系统以及测试系统等几个部分组 成。 球体的体积为20. 0 L ,储粉罐的体积为0. 6 L。 爆炸后压力通过 PLC 传感器采集后转变成计算机 可以识别的信号并保存。 采用不同质量的点火具和 煤粉浓度(g/ cm 3 )设计相应的爆炸试验,通过分析 不同条件下的压力曲线得到相应的爆炸压力。 1. 2 试验方法 将点火具固定在20 L 球的中心位置,称量一定 质量的煤粉(测试点火具爆炸压力时,煤粉质量为 0)放入储粉罐内,加压至 2. 00 MPa,对球体抽真空 至 - 0. 06 MPa,打开气粉两相阀,高压气体将煤粉 通过喷嘴分散到容器中,开阀后 60 ms,点火具在容 器中心被引爆。 通过改变相关的条件,得到一系列 数据。 分析不同条件爆炸后的压力曲线,得到相应 的试验结果。 1. 3 试验样品 点火具由活性锆粉、硝酸钡和过氧化钡组成。 其中,活性锆粉质量分数为 40%,硝酸钡质量分数 42 爆 破 器 材 Explosive Materials 第 42 卷第4 期 磁 收稿日期 2013- 05- 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0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11102091);江苏省 2013 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CXZZ13_021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博导类(20113219110010) 作者简介 曹卫国(1984 ~ ),男,博士,主要从事粉尘爆炸、粉尘火焰传播、危险品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E- mailcaoweiguoiem@163. com 通信作者潘峰(1971 ~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爆炸品分类、粉尘爆炸、抗爆门等方面的研究。 E- mailpanfengiem@163. com 为30%,过氧化钡质量分数为 30%。 煤粉由东北大学工业爆炸及防护研究所提供, 经粉碎、过 200 目筛,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 析,煤粉的中位径为32μ m,如图1 所示。 试验前,在 50℃的烘箱内干燥48 h。 图1 煤粉的粒径分布图 Fig. 1 Size distribution of coal dust 2 结果与讨论 2. 1 不同质量点火具爆炸压力理论计算 点火具中,活性锆粉、硝酸钡和过氧化钡质量之 比为4瞷3瞷3,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Zr + 0. 262Ba(NO3)2+ 0. 404BaO2+ 0. 143O2= 0. 666BaO + ZrO2+ 0. 262N2 反应生成的能量 Δ H1= ∑ B vBΔ H θ m (1) 式中vB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Δ H1 表示化学反应的焓变,kJ/ mol;Δ H θ m为各物质的反应 焓 Δ H θ m(Ba(NO3)2) = -728. 0 kJ/ mol; Δ H θ m (BaO2) =-634. 3 kJ/ mol;Δ H θ m(BaO) =- 548. 1 kJ/ mol;Δ H θ m(ZrO2) =- 1100. 6 kJ/ mol。 因此 Δ H1=∑ B vBΔ H θ m=0. 666 ( -548. 1) + ( - 1100. 6) -0. 262 ( -728. 0) -0. 404 ( - 634. 3) = 1018. 6kJ/ mol n (Zr) = m 0. 4 91. 22 = m 228. 05 (2) Δ H = n (Zr)Δ H1= m 0. 4 91. 22 1018. 6 =- 4. 467 m(kJ)(3) 式(2)、(3)中m 为点火具的总质量,g;Δ H 为点火 具放出的总热量,kJ。 爆炸过程是恒容绝热过程,假设爆炸初始温度 为室温 T0= 298K。 反应前 n1(N2) =p 0V RT0 0. 78 =101. 3 20 8. 314 298 0. 78 = 0. 6378mol n1(O2) =p 0V RT0 0. 21 =101. 3 20 8. 314 298 0. 21 = 0. 1717mol 反应后 生成的氮气 n2(N2) = 0. 262n (Zr) = 0. 262 0. 4m 91. 22 = 0. 001148m(mol) 消耗的氧气 n2(O2) = 0. 143n (Zr) = 0. 143 0. 4m 91. 22 = 0. 000629m(mol) 气体爆炸的恒容绝热反应过程可以简化为恒温 恒容反应过程和恒容升温反应过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煤粉恒温绝热反应示意图 Fig. 2 Process of thermostatic adiabatic reaction of coal dust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容封闭系统中可燃气 体燃爆前后的热力学能量不变。 由状态函数的性质 可知 Δ U = Δ U1+ Δ U2= 0(4) 此反应过程可以分为绝热恒温反应和恒容升温 反应,分别通过反应焓和比热进行计算 Δ U1= Δ H - ∑n1RT0(5) Δ U2= ∑n2Cv,mΔ T(6) 式(5)、(6)中n1为生成的 N2和消耗的 O2物质的 量之差,mol;n2为反应后 N2和 O2物质的量之和, mol。 恒温恒容反应时n1=n2(N2) -n2(O2) = 0. 000519m(mol) Δ U1=Δ H -∑ n1RT0=-4. 467m 1000 - 0. 000519RT0m(J) 恒容升温反应时 Δ U2=礏 T 298n (O2)Cv,m(O2)dT +礏 T 298n (N2) Cv,m(N2)dT =礏 T 298(0. 1717 - 0. 000629m) [(a1+b1T +c1T 2 ) - R]dT +礏 T 298(0. 6378 + 0. 001148m) [(a2+b2T + c2T 2) - R]dT 522013 年8 月 点火具爆炸压力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 曹卫国等 式中a1= 28. 17; b1= 6. 297 10 - 3; c 1=- 0. 7494 10 - 6; a 2=27. 32; b2=6. 226 10 - 3; c 2= - 0. 9502 10 - 6 [10] 。 由式(4)得 礏 T 298{(0. 1717 - 0. 000629m) [(a1+b1T + c1T 2) - R] + (0. 6378 + 0. 001148m) [(a 2+ b2T + c2T 2) - R]}dT = 4. 467m 1000 + 0. 000519RT 0m 又因为p = nRT V = (0. 6378 + 0. 1717 + 0. 000519m) 8. 314 T 20 (kPa), 因此点火具爆炸产生的表压 pi可以用容器中的绝 对压力 p 与大气压力 p0之差来表示,即 pi= p - p0。 文献[6]和[8]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 20 L 球爆 炸的点火具有效能量约为总能量的 50%,理论计算 结果 pi如表 1 所示。 2. 2 不同质量点火具爆炸压力试验结果 在20 L 球中分别对质量为 0. 24 g、0. 48 g、 0. 96g、1. 20 g、1. 92 g 和2. 40 g 的点火具进行试验, 得出爆炸压力,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如表 1 所 示。 从表 1 看出,点火具爆炸压力的理论计算值和 试验值基本一致,爆炸压力和质量呈线性关系,从理 论和试验中得出了点火具自身爆炸产生的压力大 小。 2. 3 点火具质量对煤粉爆炸下限浓度的影响 试验环境温度25 ℃,点火具质量分别为0. 24g、 1. 20g 和2. 40g,煤粉爆炸产生的压力 pc见图3。 由图 3 可见,不同点火条件下,煤粉在 10 ~ 60 g/ m 3 浓度内,爆炸压力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 升;同一浓度条件下,煤粉的爆炸压力随着点火具质 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 Δ pc≥0. 05 MPa [11] 作为煤粉 爆炸的临界压力 pcri,当点火具质量为 0. 24g 时,煤 粉的爆炸下限浓度为 40 ~ 50 g/ m 3;当点火具质量 增加到 1. 20g 时,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为 30 ~ 40 g/ m 3,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降低,煤粉被点燃的爆 炸危险性进一步增加;继续增加点火具质量到 2. 40 g,此时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仍为30 ~ 40 g/ m 3,可以 图3 不同点火具质量下煤粉浓度和爆炸压力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dust concentration and explosion pressure with different ignition quality 看出此点火条件下煤粉的爆炸压力比点火具质量为 0. 24g 时的爆炸压力明显上升。 当煤粉浓度低于 30 g/ m 3 时,煤粉均未发生爆炸。 随着煤粉浓度的增 加,压力有所上升,但未达到 0. 05MPa;这主要是因 为煤粉浓度过低,单位体积内参与燃烧的颗粒较少, 不足以使煤粉由燃烧转为爆轰,不能形成有效的爆 炸 [12] ;同理,当煤粉的浓度足够大时,单位体积内参 与燃烧的颗粒较多,能够使燃烧进一步持续下去,形 成爆轰。 图4 为煤粉浓度40 g/ m 3,不同点火具质量下的 爆炸压力时间曲线图。 随着点火具质量的增加, 煤粉的爆炸压力上升,在达到最大爆炸压力前,爆炸 压力变化率也随着点火具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 到达最大爆炸压力后缓慢下降,逐渐达到平衡。 图 4 不同点火具质量下煤粉爆炸 压力时间曲线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sion pressure of coal dust and time with different ignition quality 表1 不同质量点火具的爆炸压力 Tab. 1 Explosion pressure of igniter with different quality 类别质量/ g0蜒. 240E. 480构. 720-. 961 . 201 . 441墘. 681�. 922q. 162邋. 40 理论计算值pi/ MPa0换. 0100/. 0200#. 0300 . 0400媼. 0490�. 0590s. 0700珑. 0800[. 0900舷. 100 试验值pi/ MPa0换. 0090/. 019-0 . 0390媼. 049--0珑. 080-0舷. 106 62 爆 破 器 材 Explosive Materials 第 42 卷第4 期 3 结论 1)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可知,点火具自身 的爆炸压力与点火具自身质量呈线性关系,当点火 具质量为 2. 40 g 时,点火具的爆炸压力达到0. 1 MPa。 2)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随着点火具质量的增 大而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点火具质量的增大, 单位体积内引燃煤粉的颗粒数增加,爆炸压力变化 率逐渐增大,煤粉爆炸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剧。 参 考 文 献 [1] 潘峰, 马超, 曹卫国, 等.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 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7)46- 51. Pan Feng, Ma Chao, Cao Weiguo, et al.Research on explosion risk of corn starch dust[J].China Safety Sci- ence Journal, 2011, 21(7)46- 51. [2] 靳宝祥. 粉尘爆炸种种[J].劳动保护, 2002(7) 36. [3] 高聪, 李化, 苏丹, 等. 密闭空间煤粉的爆炸特性 [J].爆炸与冲击, 2010, 30(2) 164- 168. Gao Cong, Li Hua, Su Dan, et al. Explosion characteris- tics of coal dust in a sealed vessel [J].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0, 30(2)164- 168. [4] 郝全明,李晓明. 浅谈煤矿重特大爆炸事故[J]. 煤, 2011,20(1)43- 44,47. [5] 杜兵, 蒯念生, 黄卫星.煤粉惰性介质混合体系爆 炸特性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 44(增 1) 229- 234. Du Bing, Kuai Niansheng,Huang Weixing. Experiment based investigations on explosion behaviors of coal dust - inertant mixture[J]. Journal of Sichuan VniversityEngi- 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12,44(Supp. 1)229- 234. [6] Proust Ch, Accorsi A, Dupont L. Measuring the violence of dust explosions with the “20L sphere” and with the standard “ISO 1 m 3 vessel” systematic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crepancies[J].Journal of Loss Preven- 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7, 20(4- 6) 599- 606. [7] Proust Ch.A few fundamental aspects about 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in dust clouds[J]. Journal of Loss Pre- 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6, 19(2- 3) 104- 120. [8] 蒯念生, 黄卫星, 袁旌杰, 等. 点火能量对粉尘爆炸行 为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2012,32(4)432- 438. Kuai Niansheng, Huang Weixing, Yuan Jingjie, et al. Influence of ignition energy on dust explosion behavior [J].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2, 32(4) 432- 438. [9] Cao Weiguo, Huang Liyuan,Zhang Jianxin, et al.Re- 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coal - dust explosion [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45) 442- 447. [10]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 物理化学[M]. 4 版.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11- 212. [11]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T 164251996 粉尘云爆炸下 限浓度测定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State Bureau of Technical Supervision .GB/ T 16425 1996 Determination for minimum explosive concentration of dust cloud [S]. 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 1996. [12] 秋珊珊, 曹卫国,黄丽媛,等.石松子粉粉尘爆炸试 验研究[J].爆破器材, 2012, 41(3) 16- 18. Qiu Shanshan, Cao Weiguo, Huang Liyuan,et al.Ex- perimental research on lycopodium dust explosion [J]. Explosive Materials, 2012, 41(3) 16- 18.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Explosion Pressure of Igniter Cao Weiguo ①, Huang Liyuan①, Liang Jiyuan①, Zheng Junjie①②, LIU Xiangyang③, Miao Nan ④,Qiu Shanshan①②, Pan Feng①② ①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Nanjing,210094) ②National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for Industrial Explosive Materials (Jiangsu Nanjing,210094) ③ Yancheng Entry-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Jiangsu Yancheng, 224002) ④Industrial Explosion and Protection Institute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110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intrinsic explosibilty of igniters in different quantity and the influence on minimum explo - sive concentration of coal dust, 20 L sphere explosion test units were employed, and the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were com- 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Moreover, coal powders of less than 200 mesh, whose median diameters were 32 μ m, were used as dust samples for minimum explosive concentration evalu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The explosion pressure has a linea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gnition quality .With the ignition quality increasing, the explosion pressure of coal dust increases and the minimum explosive concentration de - creases conversely.When the ignition quantity increased from 0. 24g to 2. 40g, the minimum explosive concentration re- duces from 40- 50 g/ m 3 to 30- 40 g/ m 3,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of such dust was further increased . [KEY WORDS] ignition quality, 20 liter sphere, coal dust explosion, explosion pressure, minimum explosive concen- tration 722013 年8 月 点火具爆炸压力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 曹卫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