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的点传火试验研究.pdf
第4 6 卷第4 期 2 0 1 7 年8 月 爆破器材 E x p l o s i v eM a t e r i a l s V o i .4 6N o .4 A u g .2 0 1 7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1 - 8 3 5 2 .2 0 1 7 .0 4 .0 0 6 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的点传火试验研究采 赵宝明①郭 丹② 辛凯迪①刘来东① 赵宏立①张衡① 靳建伟o ①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陕西西安,7 1 0 0 6 5 ②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 陕西华阴,7 1 4 2 0 0 [ 摘要]针对环切杆状发射药装药,设计了两种点传火方案进行试验验证方案18 是中心传火管;方案2 4 是在 中心传火管上端增加一个点火药包,以便加强弹丸底部装药的点火。通过1 0 0m m 火炮弹道试验负压差的分析,两 种点传火方案均能满足点传火技术要求.方案2 ’负压差较方案1 。负压差小,射击安全性提高。对点火延迟时间的 分析发现,点火延迟时间越短,起始燃气生成速率越高,越易生成较大的压力波。 [ 关键词] 应用化学;环切杆状发射药;点传火;压力波;点火延迟时间 [ 分类号] T Q 5 6 2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nI g n i t i o no fC u r v e - c u tS t i c kG u nP r o p e l l a n t Z H A OB a o m i n g ①,G U OD a n ②,X I NK a i d i ①,L I UL a i d o n g £,Z H A OH o n g l i 。,Z H A N GH e n g ①,J 1 NJ i a n w e i ① ①X i ’a nM o d e mC h e m i s t r y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S h a a n x iX i ’a l l ,71 0 0 6 5 ②C h i n aH u a y i nO r d n a n c eT e s tC e n t e r S h a a n x iH u a y i n ,71 4 2 0 0 [ A B S T R A C T ] T w oi g n i t i o nm e t h o d sw e r ed e s i g n e df o rc u r v e c u ts t i c kg u np r o p e l l a n tc h a r g e .T h ef i r s to new a sc e n t r a l c o r ei g n i t e r ,a n dt h es e c o n dw a sa d d i t i o no fa ni g n i t e rb a go nt h et o po ft h ec e n t r a lc o r ei g n i t e rt oe n h a n c et h ei g n i t i o no f b o t t o mp r o p e l l a n tc h a r g e .F i r i n gt e s tr e s u l t sb .v10 0m mb a l l i s t i cg u ns h o wt h a tb o t ho ft h et w om e t h o d sc o u l dm e e tt h er e - q u i r e m e n to fi g n i t i o n .N e g a t i v ep r e s s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s e c o n di g n i t i o nm e t h o di ss m a l l e rt h a nt h a to ft h ef i r s ti g n i t i o n m e t h o d ,a n dt h es e c u r i t yo ff i r ei si m p r o v e d .I th a sb e e no b s e r v e dt h a tt h es h o r t e rt h ei g n i t i o nd e l a yt i m eo fp r o p e l l i n g c h a r g ei s ,t h el a r g e rt h eg a sp r o d u c t i o nr a t eo fp r o p e l l i n gc h a r g ew i l lb ea n de a s i e rf o r m a t i o no fas e r i o u sp r e s s u r ew a v ei n c h a m b e r . [ K E Y W O R D S ]a p p l i e dc h e m i s t r y ;c u r v e c u ts t i c kp r o p e l l a n t s ;i g n i t i o n ;p r e s s u r ew a v e ;i g n i t i o nd e l a yt i m e 引言 提高初速是火炮武器的一个重要目标。实践证 明,提高装药量和提高发射药燃烧的渐增性能可以 有效地提高初速_ l 小。 多孔药由于比单孔管状药具有更多的中一C q L , 燃烧过程中每个内孔直径增大,弥补了药粒外表面 直径减小造成的外表面积减少,使得总燃烧表面积 增大,是一种增面燃烧火药,燃烧渐增性优于单孔管 状药一舶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火炮武器。为了增大 粒状药的装填密度,多孑L 杆状发射药应运而生7 - 1 0 , 其最大装填密度可达1 .1g /c m 3 。另外,由于杆状药 长度较长,燃烧时靠近内孔两端的直径变大,成喇叭 状 侵蚀燃烧J 卜1 2 1 ,不符合火药平行层燃烧规律, 不利于弹道设计者的弹道规划。而且,由于孔道过 长,孔道内压力不能及时排出,容易使多孔杆状药破 裂,使得火药不能按照设计思路正常燃烧,从而影响 弹道性能。因此,可以在多孑L 杆状药药体上增加横 向切口,改善内孑L 的通气状况,使多孔环切杆状发射 药更好地发挥其装填密度大、具有燃烧渐增性等 优点。 环切杆状发射药的装填方式相比于粒状药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而国内目前关于环切杆状发射药点 传火性能的研究开展得较少- 1 3 一。因此,针对1 0 0 m /T 弹道炮设计了两种环切杆状发射药点传火方 案,进行了弹道验证试验,探索适合环切杆状发射装 药的点传火方案。 { I 收稿日期2 0 1 6 4 3 6 3 0 作者简介赵宝明 1 9 7 8 一 .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射药点传火研究E - m a i l b a o m i n g z h a o 1 2 6 .c o n 万方数据 2 0 1 7 年8 月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的点传火试验研究赵宝明,等 3 1 1 试验部分 1 .1 环切杆状发射药制备 选用高能硝胺发射药配方,采用三基药制备工 艺,经过吸收、压延、胶化、压伸成型等工艺制备出多 孔环切杆状发射药药品。 图1 为多孔环切杆状发射药照片及示意图 参 考文献[ 6 ] 。本次弹道炮试验中,样品药型尺寸为 2 7 /1 9 H 花边为1 9 孔,弧厚为2 .7m m ,长度为 1 4 0m m 。 薹重雪焉 ■晕哆舅鼍 、 一_ 耋;兰釜霾羞 1 h 不意图 图1多孔环切杆状发射药 F i g .1 M u l t ip e r f o r a t e dc u r v e c u ts t i c kp r o p e l l a n t s 1 .2 点传火方案设计 有试验表明,迅速而分散的点火有利于降低压 力波。由于压力波主要在点火阶段形成_ l4 i ,所以应 特别注意点火系统的设计。设计两种点传火方案进 行试验验证方案14 是中心传火管;方案2 4 是在中 心传火管上端增加一个点火药包。以加强弹丸底部 装药的点火。 两种方案的装药均采用D A G R l 2 5 .2 7 /1 9 管 状药。方案1 ’中,传火管为可燃中心传火管,总长 3 6 0m m ,外径2 3m m ,内径1 8m m ,内部封装占装药 质量1 %的奔奈药管作为传火药。方案2 。中,可燃 中心传火管结构尺寸与方案14 一致;与方案14 相 比,将管内奔奈药管质量减少3 0 %,在点火药包中 装入质量分数3 0 %的奔奈药粒。 图2 为两种方案所用的中心传火管及点火药包 照片 Ca 中心传火管 1 .‘i 火药包 图2 两种方案所用中心传火管及点火药包照片 F i g .2 P h o t o so fc e n t r a lc o r ei g n i t e ra n di g n i t e rb a g u s e di nt h et w oi g n i t i o nm e t h o d s 1 .3 弹道试验 在1 0 0m m 弹道炮上对两种点传火方案进行试 验验证,弹丸质量6 .2 7k g 。按照弹药试验标准,弹 道试验高温取5 0 ℃,低温取一4 0q C 。用S Y C .1 0 0 0 型压电传感器测试膛底与坡膛处膛内压力,由二者 压力.时间曲线作出膛底与坡膛压差曲线。两种方 案各进行3 发平行试验,试验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 .1 安全性 压力波 膛内压力波的大小,通常以膛底处测得的压力 减去坡膛处所测压力的差值表示,从而获得压力差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 △p p 。- p 2 。 1 式中△p 为某瞬间膛底与坡膛处的压力差;P 。为某 瞬间膛底处测得的压力;P ,为某瞬间坡膛处测得的 压力。 火炮射击过程中,压力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却.t ,通常称为压差曲线。一般在压差曲线上,取 第一个负压差值作为衡量膛内压力波的特征量.记 作一卸∞它不仅反映点火的不均匀性,也是点火好 坏的标志。 图3 为一4 0 ℃时两种点传火方案在1 0 0m m 弹 道炮上试验测得的膛底与坡膛的压力曲线及压差曲 线。表1 为两种点传火方案在1 0 0 m m 弹道炮上试 万方数据 曝破器材 第4 6 卷第4 期 b 方案2 8 图3 两种点传火方案在1 0 0m m 弹道炮上的 p f 曲线及却一f 曲线 F i g .3 P fc u n ‘e sa n d 卸一,C U D , ‘e so ft h et w oi g n i t i o n m e t h o d sb y .1 0 0m mb a l l i s t i cg u n 表1两种点传火方案在1 0 0n l m 弹道炮 上的负压差 T a b .1 N e g a t i v ep r e s s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t w o i g n i t i o nm e t h o d sb y .10 0l i i mb a l l i s t i cg u n 验得到的结果。 由图3 可明显看出.方案18 压差曲线有较明显 的压力波动,方案2 ”压差曲线波动不明显 表1 试验结果显示.一4 0 ℃时两种点传火方案 单发获得的负压差均小于3 5M P a ,装药的射击安全 性得以保证。说明两种点传火方案均可满足该装药 的点传火要求。相比而言,方案2 ”的负压差较小, 说明其压力波变化较小,装药药床点火均匀性良好, 安全性优于方案1 。这是由于方案2 。将一部分点 火药由可燃中心传火管内移到药床中上部位置,加 强了弹丸底部装药的点火,使药床底部和中上部的 点火同时性及均匀性提高.避免了点火初期点火能 量集中在药室底部及中部,顶部火药的起燃迟滞于 底部,从而形成底部和顶部较大的压力梯度,避免了 危险压力波的产生 2 .2 点火延迟时间 由两种点传火方案弹道试验得到的p - t 曲线可 分析获取两种方案点火延迟时间,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两种点传火方案在1 0 0m m 弹道炮上 的点火延迟时间 T a b .2 I g n i t i o nd e l a yo ft h et w oi g n i t i o nm e t h o d s b y10 0m mb a l l i s t i cg u n 。 温度/点火延迟 点火延迟时 一△p 。/ “” q C 时间/m s 间均值/m sM P a 1 。一4 0 4 0 5 0 1 .2 2 .9 1 .8 一1 0 .1 9 气 一4 3 .0 点火延迟时间是指点火药开始燃烧并加热发射 药至发射药起始燃烧 表面有燃烧火焰 之间的时 间。此处,点火延迟时间是指点火燃烧压力2M P a 至1 0M P a 的时间,认为2M P a 时点火药开始稳定燃 烧并开始加热发射装药 由表2 试验结果可看出.低温一4 0c | C 条件下. 与方案1 。相比。方案2 。点火延迟时间较长,膛内压 力达到2 ~1 0M P a 平均需2 .9m s ,点火初始阶段压 力上升速率较慢,负压差平均值较方案1 。低同 样,方案2 8 高温5 0 ℃条件下膛内压力达到2 ~1 0 M P a 平均需1 .8m s ,高温条件下气体压力上升速率 较低温一4 0 ℃高,表现出膛内产生较高的负压差, 负压差平均值达一4 3M P a 。可能正是由于点传火 系统、装药初温等对点火初始气体生成速率的影响, 从而影响膛内压力波的变化点火初始气体生成速 率较低,膛内压力梯度较小,局部产生的压力波有较 多的时间在药室消失,从而使膛内压力波衰减下来 另外,由表1 和表2 两种方案单发数据对比发 现.膛内压力由2 ~1 0M P a 经历时间越短,越易产生 较大压力波.说明起始燃气生成速率越高或点火强 度太强,越易生成较大的压力波。 对于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点传火系统设计时,要 注意以下几点 2 4 ● 8 8 9 8 8 }2,‘,‘1 1 万方数据 2 0 1 7 年8 月 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的点传火试验研究赵宝明,等 3 3 首先,要考虑点传火系统的点火能量。点火药 用量既要能保证药室装药正常点火,不发生装药不 均匀点燃和延迟发火,又不能超过某极限值。造成点 火过强,使得装药初始气体生成速率过高.形成危险 压力波。 其次,应考虑装药点传火系统的结构设计。随 着发射药高燃烧渐增性及高能量密度要求的发展, 复杂药型层出不穷,膛内装药的复杂性及对点传火 系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在药室底部放置 一个点火药包,就可能较好地完成装药的点火,现在 对于一些装药,即使使用中心传火管,也不能保证点 火性能能满足点火技术要求。应根据膛内装药实际 情况、负压差等信息的反馈选择并改善点传火系统。 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3结论 1 1 0 0m l T l 弹道炮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点传火 方案均能满足环切杆状发射装药的点传火技术要 求。相比而言,方案2 4 负压差较方案18 中心传火管 小,射击安全性提高。 2 点火延迟时间及负压差结果显示,点火阶段 点火延迟时间越短,起始燃气生成速率越高,越易生 成较强的压力波。 [ 2 ] ’37 参考文献 王琼林,刘少武,张远波,等.程序控制燃烧发射药的 概念和原理 J ] .火炸药学报,2 0 0 9 ,3 2 5 7 l 一7 4 . W A N GQL ,U 乙SW ,Z H A N GYB ,e ta 1 .C o n c e p t i o na n d p r i n c i p l eo fc o n t r o l l e db u r n i n gg u np r o p e l l a n t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o fE x p l o s i v e sa n dP r o p e l l a n t s ,2 0 0 9 ,3 2 5 7 1 - 7 4 . 郑双,刘波,于慧芳,等.钝感三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 [ J ] .含能材料,2 0 1 0 ,1 8 6 6 7 7 - 6 8 0 . Z H E N GS ,L i t /B .Y UHF .e ta 1 .C o m b u s t i o ne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e s e n s i t i z e dt r i p l eb a s ep r o p e l l a n t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o fE n e r g e t i cM a t e r i a l s ,2 0 1 0 ,1 8 6 6 7 7 - 6 8 0 . 刘波,王琼林,刘少武,等.提高改性单基药燃烧性能 的研究J .火炸药学报,2 0 1 0 ,3 3 4 8 2 8 5 . L I UB ,职7 A N GQL ,L I USW ,e ta 1 .S t u d yo n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c o m b u s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m o d i f i e ds i n g l eb a s e p r o p e l l a n t [ J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E x p l o s i v e sa n dp r o p e l l a n t s ,2 0 1 0 ,3 3 4 8 2 8 5 . [ 4 ] E R M O L A E VBS ,S U L I M O VAA ,K H R A P O V S K I IVE , e t a 1 .T r a v e l i n gc h a r g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r e s u h s [ J ] .C o r n b u s t i o n ,E x p l o s i o n ,a n dS h o c kW a v e s ,2 0 11 ,4 2 5 5 - 2 6 1 . [ 5 ] 王泽山,徐复铭,张豪侠.火药装药设计原理[ M ] .北 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 9 9 5 . [ 6 ] 徐汉涛,肖正刚,何卫东.部分切V I 多孔杆状发射药的 燃烧性能[ J ] .含能材料,2 0 1 4 ,2 2 2 2 5 1 - 2 5 5 . X UHT ,X I A OZG ,H EWD .C o m b u s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p a r t i a l l yc u tm u h i p e r f o r a t e ds t i c kp r o p e l l a n t [ J ] .C h i - n e s eJ o u r n a lo fE n e r g e t i cM a t e r i a l s ,2 0 1 4 ,2 2 2 2 5 1 2 5 5 . 『7 1 K H O M E N K OYP ,I S C H E N K OAN ,K A S I M O VVZ .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i n go fi n t e r i o rb a l l i s t i c p r o c e s s e si n b a r r e ls y s t e m s [ M ] .N o v o s i b i r s k ,R u s s i a P u b l i c a t i o n H o u s eo fS Bo fR A S ,1 9 9 9 2 5 6 . [ 8 C O U G HP .At w op h a s em o d e lo ft h ei n t e r i o rb a l l i s t i c so f h y b r i ds o l i dp r o p e l l a n tt r a v e l i n gc h a r g e s A R B R LC R5 6 5 [ R ] .U S A b e r d e e nP r o v i n gG r o u n d ,1 9 8 7 . [ 9 ] E R M O L A E VBS ,S U L I M O VAA ,R O M A N K O 、’AV . T r a v e l i n gh i g hd e n s i t yc h a r g eo fc o n v e c t i v eb u r n i n gi n h y b r i ds h o ts c h e m e n e wr e s u h s [ J ] .C o m b u s t i o n ,E x p l o s i o n ,a n dS h o c kW a v e s ,2 0 1 3 ,6 2 0 6 - 2 1 0 . [ 1 0 。 E R M O L A E 、一BS ,R O M A N K O VAV ,S U L I M O VAA , e ta l ,C o m p a c t e dm o d i f i e dp r o p e l l a n tb l o c k sa st r a v e l i n g c h a r g ei nt h eh 、_ b r i ds h o ts c h e m e [ J ] .P r o p e l l a n t s ,E x p l o s i v e s ,P y r o t e c h n i c s 。2 0 1 4 。3 9 6 8 8 1 - 8 8 9 . 1 1 1 张洪林.侵蚀燃烧在发射装药内弹道中的应用研究 [ J .兵工学报.2 0 0 8 ,2 9 2 1 2 9 1 3 3 . Z H A N GHL .A p p l i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e r o s i v eb u r ni n p r o p e l l a n tc h a r g ei n t e r i o rb a l l i s t i c s [ J ] .A e t aA r m a m e n t a r i i ,2 0 0 8 ,2 9 2 1 2 9 .1 3 3 . [ 1 2 j 萧忠良,王泽山.发射药科学技术总体认识与理解 [ J ] .火炸药学报,2 0 0 4 ,2 7 3 1 _ 6 . X I A OZL .W A N GZS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f o rp r o p e l l a n t [ J ]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E x p l o s i v e sa n dP r o p e l l a n t s ,2 0 0 4 ,2 7 3 l - 6 . [ 1 3 ] 赵宝明,李先,刘来东,等.适用于R G D 7 A 基三层发 射药的点火药[ J ] .爆破器材,2 0 1 5 ,4 4 3 5 1 - 5 4 . Z H A OBM ,L IX ,L I ULD ,e ta 1 .I g n i t i o np o w d e r so f t h et h r e el a y e r sg u np r o p e l l a n tb a s e do nR G D 7 A [ J ] 。 E x p l o s i v eM a t e r i a l s ,2 0 1 5 ,4 4 3 5 1 - 5 4 . [ 1 4 ] 鲍廷钰,邱文坚.内弹道学[ M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1 9 9 5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