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爆破触地振动减震堤减震效果的实验研究.pdf
第 3 5卷第 3期 2 0 1 8年 9月 爆破 BLAS TI NG V 0 1 . 3 5 No . 3 S e p. 2 01 8 d o i 1 0 . 3 9 6 3 / j . i s s n . 1 0 0 1 4 8 7 X . 2 0 1 8 . 0 3 . 0 0 4 烟 囱爆破 触地振动减震堤减震效果 的实验研究 马 建军 1 ,2 , 王 互 镎/.b, 1 ,2 , 钟冬 望 , 田 水龙 1 ,2 , 李 伦 1 . 武汉科技大学 理学院, 武汉4 3 0 0 6 5 ; 3 . 中铁港航- 武科大爆破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 4 3 0 0 6 5 ; l 摘要 为探索烟囱爆破减震堤的设计依据与量化设计方法, 采用模型模拟实验的方法, 研究减震堤数 目、 铺设位置、 高度和材料对烟囱爆破触地振动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烟囱爆破触地振动倒塌侧面的 响应最 大, 是可能 引起周边建筑物破坏 的主 方向; 随减震堤 高度增加 , 减震 效果增加 , 当堤 高至 2 . 5 3 m后 再增加堤 高, 其减震效果增加不再 明显 ; 在 合适的堤 高条件 下 , 减 震堤数 目增加 , 减震效果 增加 , 但减震堤 数 目增至 3条后, 再增加减震堤数, 其减震效果增加不再明显; 3条减震堤铺设的最佳位置分别为 距烟 囱底部 的 h / 2 、 3 h / 4 、 7 h / 8 h为待拆烟 囱高度 ; 采用黄 沙做 减震堤 时, 其 减震效 果最佳 , 采 用混凝 土废渣 时 的减震 率约为黄沙的7 8 % ~9 0 %, 采用松软泥土时的减震率约为黄沙的8 9 % 一 9 4 %, 随着减震堤数 目的增加, 各种 材料的减震效果趋 于相近 。 关键词 烟 囱爆破 ; 触地振动 ;减震堤 ; 减震 效果 ; 模型模拟 实验 中图分类号 T D 2 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4 8 7 X 2 0 1 8 0 3 0 0 2 1 0 8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S h o c k Ab s o r p t i o n Effe c t o f S h oc k Ab s o r b i n g Emb a nk me n t To u c h d o wn Vi b r a t i o n o f Ch i m n e y Bl a s t i n g MA J i a n - j u n 一, W A N G L i - f e n g , Z HO NG D o n g . w a n g , T I A N S h u i l o ng , L I L u n , 1 . C o l l e g e o f s c i e n c e ,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Wu h a n 4 3 0 0 6 5 , C h i n a ; 2. CRPCE-Bl a s t i n g Te c h n o l o gy 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 , W u h a n Un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y, Wu h a n 4 3 0 0 6 5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d e s i g n o f c h i mn e y b l a s t i n g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e mb a n k me n t , t h e i n - fl u e n c e o f n u mb e r s , l o c a t i o n, h e i g h t a n d ma t e ri a l o f t h e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e mb a n k me n t o n t h e v i b r a 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e f f e c t i s s t u d i e d b y u s i n g mo d e l s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rime n t .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s h o w t h a t t o u c h d o w n v i b r a t i o n o f t h e c h i mn e y bl a s t i ng i s t h e l a r g e s t i n t he c o l l a p s i n g s i d e, a s t h e ma i n d i r e c t i o n wh i c h ma y c a us e da ma g e t o t h e s ur r o u nd i ng b u i l d i n g s .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o f e mb a n k me n t h e i g h t , s h o c k a b s o rp t i o n e ffe c t i n c r e a s e s o b v i o u s l y , wh e n t h e h e i g h t r e a c h e s t o 2. 5 3 m , wi t h t h e he i g h t i nc r e a s i ng, t h e e f f e c t i s no l o ng e r o bv i o us . Und e r t h e s ui t a bl e h e i g ht , wi t h t he n umbe r s o f d a mp i ng e mba nk me nt i n c r e a s i n g, s h o c k a bs o rpt i o n e f f e c t g e t s o bv i o u s l y i n c r e a s e d. W h e n t h e nu mbe r s i n c r e a s e s t o 3, wi t h t h e n u mb e rs i n c r e a s i n g , t h e e f f e c t i s n o l o n g e r o b v i o u s a n d t h e b e s t l o c a t i o n i s h / 2, 3 h / 4, 7 h / 8 f r o m t h e b o t t o m o f t h e c h i mn e y h i s t h e h e i g h t o f t h e d i s ma n t l i n g c h i mn e y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B y t a k i n g s a n d a s t h e m a t e ri a l , s h o c k a b s o rpt i o n e f f e c t i s t h e b e s t . T h e d a mp i n g r a t e o f c o n c r e t e wa s t e r e s i d u e i s 7 8 % 一9 0 % o f s a n d. a n d s o ft s o i l S d a mp i n g r a t e i s 8 9 %~9 4 %o f s a n d . W i t h t h e n u mb e r s o f e mb a n k me n t i n c r e a s i n g , s h o c k a b s o rp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v a r i o u s ma t e r i als t e nd s t 0 b e s i mi 】 a t Ke y wo r dsd e mo l i t i o n b y b l a s t i n g;t o u c h d o wn v i b r a t i o n;d a mp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d a mp i n g e f f e c t ;mo d e l s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rime n t 2 2 爆破 2 0 1 8年 9月 烟 囱爆破倒塌产生的触地振动远比其装药爆破 的振动大 , 对周 围建筑 物 的影 响也更 大 , 因此对 触地振动减震措施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袁绍国对 某 2 1 0 m烟囱爆破拆除时 , 在烟 囱 1 0 0 m处和底部 开设倒梯形爆破切 口、 梅花形布孑 L , 采用毫秒延时起 爆并在倒塌方向开挖减震沟和铺设松软黄土层达到 了比较理想 的减震效 果 J 。张广荣 和魏德通 过数 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爆破切 口参数与触地振动减震 效果之间的关系 4 J 。通过改变爆破方案减小触地 振动的研究成果颇多 , 对减震堤减震 的研究相对缺 乏。工程实际中, 对不 同烟 囱、 不同环境条件下 , 减 震堤的设置条数 、 位置 、 高度 , 以及使用材料 , 其减震 效率 、 重点防护方 向等, 并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和科 学指导 , 往往 只能凭 借施工 者经 验来 定性 估计 设 置 J 。其实际结果往往会出现 或者防护不足 , 造 成周边建构筑物的损坏 ; 或者防护过盈 , 造成人力物 力浪费 , 增加施工 成本 。为了更好 的确保周 围建 构筑物和人员安全 , 更好的降低施工成本 , 需要展开 烟 囱触地震动响应 的研究 , 实现减震堤设计 的科学 化和定量化。采用模型实验 的方法 , 探讨减震堤数 目、 位置 、 高度和材料对触地振动 的减震效果 , 为 了 爆破工程的防震设计提供参考和帮助。 1 实验方案 根据相似理论 , 采用 钢筋混凝 土实心 圆柱 模拟烟囱爆破倒塌 。通过控制 变量法 , 即改变减震 堤数 目、 铺设位置 、 高度及使用材料来进行实验 。为 减小实验误差 , 每组实验做 3次 , 取平均值作为本组 实验的结论数据 。 I . I 实验模型尺寸及材料 按几何相似比 I 5 0 , 制作的钢筋混凝土实心圆 柱, 直径 1 6 o m、 高 1 5 0 c m, 均匀加入 5根长 1 2 0 c m、 直径 2 . 5 c m 的螺纹钢 , 整 个柱重 8 5 k g , 模拟直径 8 m、 高 7 5 IT I 的烟囱, 如图 1所示。以同样相似 比制 作的减 震 堤 , 上 宽 4 c m、 下 宽 6 c m、 高 4 c m、 长 3 0 C 1T I , 模拟上宽2 I n 、 下宽 3 m、 高 2 m、 长 1 5 m 的减 震堤 , 所用材料为普通建筑黄沙 , 如图 2所示 。 为便于对 比, 将减震堤铺设在几个特定点 将试 件全高 h 8等分 , 从距试件底部倾 倒端点 的 3 h / 8 处开始设点 , 按 h / 8的增量 , 依 次布点到 h位置 , 共 收稿 日期 2 0 1 8 0 4 0 5 作者简 介 马建军 1 9 5 7一 , 男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控制爆破 研 究 , E m a i l w k d m jj 1 6 3 . c o rn。 通讯作者 王立锋 1 9 9 2一 , 男 , 硕士研 究生 , 从 事爆 炸理论 研究 及 应用研究 , E - m a i l 4 41 3 4 9 2 0 8 q q . c o rn。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 1 5 7 4 1 8 4 6个点 , 分别按 AF依次编号 , 如图 3所示。 图 1 烟 囱模型示意 图 F i g . 1 Mo d e l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图 2 减震堤示意图 Fi g.2 Sh o c k ab s o r b i n g e mba n kme n t s c h e ma t i c di a g r a m 图 3 减震堤可铺设位置示意图 F i g .3 T h e p a v i n g p o s i t i o n o f s h o c k a b s o r b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1 . 2 测点布置与测振仪安设 由于烟 囱倒塌触地是 向四周传递振动波 , 为了 确定一次冲击不 同方 向振动的强弱 , 选择 3个典型 爆破 2 0 1 8年9月 在 3 h / 4处 , 减震效果最佳。 表 2 1条减震堤 时测点振速峰值和减震率表 Ta b l e 2 V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p e a k a n d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o f 1 s h oc k a b s o r b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彳 、 ∞ ● g 越 需 辎 减震 堤位置 图 6 振速峰值曲线图 F i g .6 P e a k c u r v e o f v 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2 . 2 . 2 两条减震堤布不同位置的减震效果 每次实验布置两条堤 , 在 A~F位置内两两组 褂 餐 减震 堤位 置 图 7 减震率 曲线 图 Fi g .7 Cur v e o f s h o c k a bs o r pt i o n r a t e 合。分别统计 测 点 的振 速峰 值、 计 算 减震 率 见 表 3 。 表 3 2条减震堤时测点振速峰值和减震率表 T a b l e 3 Vi b r a ti o n v e l o c i t y p e a k a n d s h ock a b s o r p ti o n r a t e o f 2 s h oc k a b s o r b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第 3 5卷第 3期 马建军, 王立锋 , 钟冬望, 等烟囱爆破触地振动减震堤减震效果的实验研究 2 5 由表 3可见 1 减震堤 1条铺设在处 , 另 1条铺设在处时 , 减震效果最佳。 2 2条铺设的最佳点 , 包含着 1 条铺设 的最佳 点处 , 可 以认 为每增加 1条 , 是在 原最佳位 置基础 上 , 寻求另一最佳位置。 2 . 2 . 3 三条减震堤设置的最佳位置 在铺设 2条最佳位置 h / 2 、 3 h / 4 的基础上 , 寻 求第 3条 的最佳位置 , 即在 4~F剩余 位置处分别 铺设。统计测点振速峰值 、 计算减震率 见表 4 , 绘 制测点振 速峰值 曲线 见 图 8 和减震 率 曲线 见 图 9 表 4 3条减 震堤时测点振速峰值和减震率表 Ta b l e 4 V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p e a k a n d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o f 3 s h o c k a b s o r b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e 霜 羹 图 8 测点振速峰值曲线图 F i g .8 P e a k c u r v e o f v 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由表 4 、 图 8~9可见 2条减震 堤固定布置在 h i 2和 3 h / 4处时, 第 3条应布置在 7 h / 8处 , 减振效 果最佳 。即铺设 3条减震堤时, 其最佳位置分别为 h / 2 、 3 h / 4和 7 h / 8处 。 2 . 2 . 4 四条减震堤的最佳位置 在铺设 3条最佳位置 h / 2 、 3 h / 4、 7 h / 8 的基础 上, 寻求第 4 条的最佳位置, 即在 A~ F剩余位置处 褂 图 9减震率 曲线图 F i g .9 C u r v e o f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分别铺设 。统计测 点振速峰值 、 计算 减震率 见表 5 , 绘制测点振速峰值 曲线 见 图 1 0 和减震率曲线 见图 1 1 。 由表 5 、 图 1 0~1 1可见 3条减震堤固定已布置 在 h / 2 、 3 h / 4和 7 h / 8处时 , 第 4条布置在 h处时 , 减 振效果最佳。即铺设 4条减震堤时 , 其最佳位置分 别为 h / 2、 3 h / 4、 7 h / 8和 处 。 表 5 4条减震堤时测点振速峰值和减震率表 Tabl e 5 Vi br a t i o n ve l o c i t y pe a k and s ho c k abs o r ptio n r a t e o f 4 s ho ck a bs or b i ng e mba nk m e n t 2 . 3 减震堤数 目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由表 2~表 5 , 列 出 1~ 4条减震堤各 自设置在 其最佳位置时, 所对应振速峰值和减震率于表 6, 绘 制测点振速峰值变化 曲线 见 图 1 2 和减震率变化 曲线 见图 1 3 。 由表 6 , 图 1 2~1 3可见 1 减震堤数 由 1条增 加到 2条时 , 测 点振速峰值 明显减小 , 减震率 达到 8 2 . 7 % ~8 5 . 4 % , 减 震 率 提 高 了 9 . 2 6 % 一 9 . 4 6 % ; 2 减震堤数 由 2条增加 到 3条时 , 振速 峰值继续减 小 , 减震率达到 8 7 . 6 7 % ~8 8 . 1 1 % , 减震率再次提高 了 2 . 7 % ~4 . 9 % , 但增量趋缓 ; 3 减震堤数由 3条增加到4条时, 减震率虽扔仍 爆破 2 0 1 8年 9月 有提高, 但变化幅值均很小, 减震率增量小于 1 %, 趋于一致 。即当其他条件不变, 随减震堤条数的增 1 . 7 5 f、1 . 7 0 1 . 6 5 1 . 6 0 1 . 5 5 幅 1 . 3 5 蜷 1 . 3 0 1 . 2 5 图 1 0 测点振速峰值曲线图 Fi g.1 0 Pe a k C t l r v e o f v 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加, 测点振速峰值降低、 减震率提高, 但减震堤数增 加到一定时, 减震效果的增加不再明显 。 89 . O 88 5 箍 8 8 _0 锋 8 7 5 87 . 0 3 hl 8 h / 2 5 h / 8 3 h / 4 7 h / 8 h 第 四条减 震堤位 置 图 1 1 减震率曲线图 F i g .1 1 Cu r v e o f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表 6 不同数 目减震堤 时测点振速峰值 和减震率表 T a b l e 6 V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p e a k a n d s h o 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o f d i ffe r e n t n u mb e r o f e m b a n k m e n t 薯 g 3 . 图 1 2 测点振速峰值变化 曲线图 F i g .1 2 P e a k c u r v e o f v 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综上所述 , 当减震堤数达到 3条后减震率达到 了 8 7 %以上 , 再增加减震堤数 , 减震效果不 明显 , 而 减震费用却可能大幅增加。因此 , 从经济效益和减 震效率考虑, 最多铺设 3条减震堤为宜 。 2 . 4 减震堤高度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选取减震堤为 1条和 3条时 , 铺设在其对应的 最佳位置处 i条在 3 h / 4处 , 3条分别在 h i 2、 3 h / 4 、 图 l 4测点振速峰值曲线图 F i g . 1 4 Pe a k C H I v e o f v 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褂 图 1 3 减震率变化 曲线图 F i g . 1 3 Cu Ⅳe o f s h o c k a b s o rp t i o n r a t e 7 h / 8处 , 减震堤高度从 2 c m开始, 按 1 c m增量递 增堤高至 8 c m 按相似 比 1 5 0 , 即堤高从 1 m开始 , 按 0 . 5 m增量递增至 4 IT I , 分别做圆柱试件 的触地 振动测试 , 统计测 点振速峰值 、 计算减震 率 见表 7 , 绘制测点振速峰值 曲线 见图 1 4 和减震率曲线 见图 1 5 。 褂 皑 r_一1 号测点铺设 l 条减震堤 一1 号 测点铺 设 3 条减震 堤 一2 号测点铺设1 条减震堤 一 2 号测点铺设3 条减震堤 2 3 4 5 6 7 8 9 减震堤高度/ c m 图 1 5测点减震率曲线图 Fi g.1 5 Cu r v e o f s h o c k a b s o r pt i o n r a t e 第 3 5卷第 3期 马建 军 , 王立锋 , 钟冬望 , 等烟囱爆破 触地 振动减震堤减震效果的实验研究 2 7 表 7 减震堤不同高度时测点振速峰值和减震率表 Ta b l e 7 Vi b r a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p e a k a n d s h oc k a b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h e i g h t o f e m b a n k me n t 由表 7和 图 l 4~1 5 , 可见 1 当减 震 堤 为 1 条 、 堤高由 2 c m增至 6 c m时 , 测点振速峰值 明显 减小 , 减震率显著提高 ; 堤高再 由 6 c m增加至 8 c m 时, 测 点 振 速 峰 值 减 小 不 明 显, 减 震 率 变 化 小。 2 当减震堤为 3条 、 堤高 由 2 C n l 增 至 5 c m时 , 测 点振速峰值明显减 小, 减震率 显著提高 ; 堤高再 由 5 c m 增至 8 c m时 , 测点振速峰值减小不明显 , 减震 率变化更小 , 并趋于一致。表明在烟囱爆破中, 增加 堤高可以有效 的降低振动速度 , 但堤高增加到2 . 5~ 3 m后, 再增加堤高其减震率提高不再 明显 , 而随着 的堤高增加, 堆砌减震堤的成本急速增加。因此 , 减 震堤高度应控制在 2 . 5~ 3 I n以内为宜。 2 . 5减震堤材料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将减震堤按 1~ 4条各 自对应的最佳位置处分 别铺设 ; 减震堤尺寸不变 , 以建筑黄沙 、 泥土及混凝 土建筑废渣作减震堤材料 , 分别进行 对比实验。统 计 2号测点的振速峰值 , 并计算减震率 见表 8 。 表 8 2号测点振速峰值 和减 震率 表 Ta bl e 8 Vi br at i on ve l oc i t y pe ak and s ho ck abs or pt i on r a t e o f No. 2 由表 8可知 1 减震堤材料为建筑黄沙时, 振 速峰值最小 , 松软泥土次之 , 混凝土废渣最大。且混 凝土废渣 的减震率约为黄沙的 7 8 % ~9 0 % , 松软泥 土的减震率约为黄沙的 8 9 % ~ 9 4 % 。 2 随着减震 堤数 目的增加 , 测点振速峰值变化减小 , 趋于相近 , 即随减震堤数 目的增加 , 各种材料减震效果的差异 变小 。因此 , 在实际施工中, 采用 多条减震堤时 , 可 就地选材做减震堤 , 以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成本。 3 工程应用 3 , 1 工程 概 况 一 待拆 钢筋 混凝土烟 囱, 高 1 0 0 m、 底部 外径 9 . 7 m、 内径 8 . 7 i n 、 壁厚 0 . 4 8 m、 重约 1 7 8 0 t , 如图 l 6所示。周围环境复杂, 有 5个相对最近的保护 目 标 1 北面空调房 1 2 8 m; 2 东面仓库 4 9 m; 3 南 面食堂 7 0 I n ; 4 东南面居民楼 1 8 0 m; 5 西北面中 学体育馆 1 6 0 m。确定采用向西定向倒塌爆破方案。 图 l 6 烟 囱所示 图 F i g . 1 6 Ch i mn e y d i a g r a m 2 8 爆破 3 . 2减震堤设计 由于待拆烟囱质量大 , 爆破倒 塌将产生较大的 触地振动 , 会危及周围建构筑物和人员 的安全 , 尤其 5个保护 目标 , 按城市控制爆破的舒适度考虑其 允 许震速一般应控制在 I . 0~1 . 5 c m / s 以内。为此, 确定采用在倒塌方向铺设减震堤的方法减小触地振 动。铺设 3条 减震 堤 , 分 别按距 烟 囱底 端 5 0 m、 7 5 m、 8 7 . 5 m, 即烟囱高的 1 / 2 、 3 / 4和 7 / 8处铺设 , 就地取土铺成高 2 . 5 m、 上宽2 n l 、 下宽4 m、 长 3 0 n l 的减震堤 , 如图 1 7所示。 图 l 7减震堤不意 图 F i g . 1 7 S h o c k a b s o r b i n g e mb a n k me n t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3 . 3 爆破效果与实测数据 使用 T C 一 4 8 5 0型爆破测振仪 , 对 5个保护 目标 设点进行振动速度监测 。由于影响周围建筑物安全 和人员舒适度的主要是垂直振动 , 故主要 监测 z 轴 方 向的震速。将烟 囱直接冲击地面的触地震动理论 计算值与现场减震堤减震后实测值列表 , 并计算减 震率 见表 9 表 9 理论计算与实测振速对比表 Ta bl e 9 Co m p ar i s on t a bl e be t we e n t he or e t i c a l c a l c ul at i o n an d me a s ur e d v i br at i o n ve l o c i t y 可见, 按前述理论设置减震堤 , 有效地降低 了烟 囱触地振 动速度 , 减震率达到 5 3 % ~8 2 % , 各测点 均在舒适度震速要求的 1 . 0~1 . 5 c l n / / s以内t 。 证明了本实验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对类似 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1 烟 囱爆破 触地振 动在倒塌方 向上相对较 小 , 在倒塌侧面最大。 2 随减震堤高度增加 , 减震效果明显增加 , 堤 高至 2 . 5~ 3 m后 , 再增加堤高 , 其减震效 果增加不 再 明显 。 3 随减震堤数 目的增加, 减震效果明显增加 , 但减震堤数 目增至 3条后 , 再增加减震堤数 , 减震效 果增加不再 明显; 3条减震堤铺设 的最佳位置分别 为 距 烟 囱底 部 h / 2 、 3 h / 4 、 7 h / 8 h为 待 拆 烟 囱 高度 。 4 减震堤材料采用黄沙, 其减震效果最佳 , 采 用混凝土废渣时的减震率约 为黄沙的 7 8 % ~9 0 % , 采用松软泥土时的减震率约为黄沙的 8 9 % ~9 4 % , 且随着减震堤数 目的增加 , 各种材料的减震效果趋 于相近。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下转第4 8页 1 l 2 2 3 3 4 4 5 5 4 8 爆破 2 0 1 8年 9月 [ 4 ] [ 4 ] [ 5 ] [ 5 ] [ 6 ] [ 6 ] [ 7 ] [ 7] [ 8 ] [ 8 ]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e x p l o s i o n p e rfo r ma n c e o f t h e r mo b a r i c e x p l o s i v e [ J ] . E x p l o s i o n a n d S h a k e Wa v e s , 2 0 1 6, 3 6 4 5 7 3 - 5 7 6 . i n C h i n e s e 黄来法. 温压药剂冲击波效应研究[ D ] . 南京 南京理 工大学 , 2 0 0 8 . HUANG L a i f a . S t u d y o n t h e s h o c k wa v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rm o b a r i c e x p l o s i v e[ D] . N a n j i n g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8 . i n C h i n e s e 卢勇. 高含铝炸药能量释放规律及表征[ D] .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 2 0 1 4 . LU Yo n g. Th e l a w a n d c ha r a c t e riz a t i o n o f e n e r g y r e l e a s e i n h i g h a l u m i n i z e d e x p l o s i v e s [ D] . N a n j i n g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y, 2 0 1 4 . i n C h i n e s e 赵永涛, 白春华 , 张奇. 温压弹爆炸超压场实验研究 [ J ] . 爆破, 2 0 0 4, 2 1 4 1 5 . 1 7 . Z H A O Y o n g t a o , B A I C h u n h u a , Z H A N G Q i . E x p e ri m e n t a l s t u di e s o n t he e x p l o s i o n o v e r p r e s s u r e o f t he t h e rm o b a r - i c w a r h e a d [ J ] . B l a s t i n g , 2 0 0 4, 2 1 4 1 5 1 7 . i n C h i n e s e 苟兵旺, 李芝荣, 闫潇敏, 等. 复杂坑道 内温压炸药冲 击波效应试验研究[ J ] . 火工品, 2 0 1 4 2 4 1 . 4 5 . G OU B i n g wa n g , L I Z h i r o n g , YA N Xi a o mi n, e t a1. E 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s h o c k wa v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rm o b a r i c e x . p l o s i v e i n c o mp l e x t u n n e l [ J ] . I n i t i a t o rs& P y r o t e c h n i c s , 2 0 1 4 2 4 1 4 5 . i n C h i n e s e 孔霖, 苏健军, 李芝绒, 等. 不同装药坑道内爆炸冲击 波传播规律的试验研究[ J ] . 火工品, 2 0 1 2 3 2 1 - 2 4 . K O N G L i n , S U J i a n - j u n , L I Z h i r o n g , e t a1. T e s t s t u d y o n e x p l o s i o n s h o c k wa v e p r o p a g a t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e x p l o s i v e s i n s i d e t u n n e l s [ J ] . I n i t i a t o r s& P y r o t e c h n i c s , 2 0 1 2 3 21 - 2 4, i n C h i n e s e [ 9 ] [ 9 ] [ 1 O ] [ 1 0 ] [ 1 1 ] [ 1 2 ] [ 1 2 ] [ 1 3 ] 茅勒丰, 陈飞, 侯普民. 温压炸药坑道V I 部爆炸冲击 波毁伤效应研究[ J ] . 力学季刊, 2 0 1 6, 3 7 1 1 8 4 1 9 3 . MAO L e i f e n g , C HE N F e i , HOU P u mi n g . S t u d y o n s h o c k w a v e d a ma g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rm o b a r i c e x p l o s i v e e x p l o s i o n i n t u n n e l e n t r a n c e[ J ] .C h i n e s e Q u a r t e r l y o f Me c h a n i c s , 2 0 1 6 , 3 7 1 1 8 4 1 9 3 . i n C h i n e s e 李世民, 李晓军, 李洪鑫. 温压炸药坑道内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