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矿Y485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pdf
中图分类号TD324论文编号2017301036 UDC密级公开 硕硕士士学学位位论论文文 唐山矿唐山矿Y485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张弛张弛 学科名称学科名称安全工程安全工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矿山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 学习单位学习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学制学制 3 年年提交日期提交日期 2016 年年 12 月月 3 日日 申请学位类别申请学位类别工程硕士工程硕士 导师导师姓名姓名王福生王福生教授教授单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赵国宏赵国宏高工高工单位单位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分公司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分公司 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匿名匿名单位单位 匿名匿名单位单位 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答辩日期2017 年年 1 月月 18 日日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云鹏张云鹏教授教授 关关键键词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监测手段;防治措施词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监测手段;防治措施 唐山唐山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2017 年年 3 月月 Study on the Pressure Control of Y485 Working Surface in Tangshan Mine Dissertation ted to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Zhang Chi Safety Engineering Superviso Professor Wang Fusheng Zhao Guohong March, 2017 独 创 性 说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华北理工大学以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北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公开、检 索和交流。 作者和导师同意论文公开及网上交流的时间 √自授予学位之日起 □ 自年月日起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日签字日期年月 摘要 I 摘要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深,冲击矿压现象也越来越多,严重制约着 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由于其产生机理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灾害发生的突然性 和难以预测性而成为矿山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唐山矿自 1964 年第一次发生 冲击矿压以来,至今已发生 81 次,冲击矿压给唐山矿的安全生产带来重大威胁。 论文以唐山矿 Y485 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对冲击矿压的危险区域划分、冲击矿压监 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在充分研究 Y485 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 Y485 工作面 可能发生冲击矿压的 10 种影响因素,并对工作面危险区域进行了划分,对 Y485 工作面区域已有巷道、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期间的 26 个危险区域进行了分析和 划分。采用钻孔应力计应力监测、电磁辐射仪监测和钻屑法监测等监测手段对工作 面危险区域进行监测,为冲击矿压的防治措施的实施确定了时机。以从安全区域逐 步进入危险区域进行解危,边监测边解危,解危后进行效果检验为原则,提出了在 划分的弱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域采用钻孔卸压或爆破措施进行卸压处理,在强危 险区域使用深孔多组分段高能量爆破卸压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该研究成果对唐山矿冲击矿压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矿井的安 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为矿山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现场实践基础。 图 26 幅;表 23 个;参 45 篇。 关键词关键词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监测手段;防治措施 分类号分类号TD324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depth of coal mining, rock burst phenomenon is also increasing, 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coal mine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mining. Because of extremely complex mechanism and many factors affected, disasters and sudden and unpredictable, rock burst phenomenon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mining mechanics. Since 1964 the first burst of Tangshan coal mine happened. Now 81 times burst brings a major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angshan coal mine. Therefore, this thesis has studied burst in the hazardous area classifica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rock burst based on Tangshan mine Y485. Based on the study of Y485 working face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ning environment, 10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ock burst in Y485 working face are determined, and risk of working face area is divide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vides 26 dangerous areas in the Y485 working face area, such as roadway, roadway driving and working face mining. The borehole stress meter stress monitoring, and monitoring the magnetic radiometerandthedrillingmonitoringofrisktotheworkingface, implementation of rock burst prevention measures to determine the time. By getting rid of danger from the security region to gradually enter the danger zone, while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after get tested for the principle, this research put forward in the weak danger zones and moderate risk area by drilling pressure relief or blasting measures for pressure relief treatment. Danger zones using deep-hole strong measures for high energy set of segmented blasting and pressure releasing, thi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rock burst achieves a good result.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angshan mine rock burs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and providing a valuable field practic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mining mechanics. Figure26; Table23; Reference45 Key words rock burst, hazardous area classification,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Chinese books catalog TD324 目次 III 目次 引言...................................................................................................................- 1 - 第 1 章 绪论............................................................................................................ - 2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 1.1.1 我国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2 - 1.1.2 国外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2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3 - 1.2.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3 - 1.2.2 论文研究思路..................................................................................- 4 - 第 2 章 冲击矿压理论及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5 - 2.1 冲击矿压特点及分类................................................................................- 5 - 2.1.1 冲击矿压特点..................................................................................- 5 - 2.1.2 冲击矿压分类..................................................................................- 5 - 2.2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6 - 2.2.1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 6 - 2.2.2 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及判据........................................................- 11 - 2.3 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治..............................................................................- 12 - 2.3.1 冲击矿压监测................................................................................- 12 - 2.3.2 冲击矿压防治................................................................................- 13 - 2.4 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14 - 2.4.1 采区概况........................................................................................ - 14 - 2.4.2 工作面概况....................................................................................- 14 - 2.5 本章小结.................................................................................................. - 18 - 第 3 章 工作面危险区域划分及冲击矿压监测................................................. - 20 - 3.1 冲击矿压的影响因素..............................................................................- 20 - 3.2 危险区域划分..........................................................................................- 22 - 3.3 冲击矿压监测..........................................................................................- 27 -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3.3.1 钻孔应力计应力监测....................................................................- 28 - 3.3.2 电磁辐射仪监测............................................................................- 33 - 3.3.3 钻屑法监测....................................................................................- 37 - 3.4 本章小结.................................................................................................. - 43 - 第 4 章 冲击矿压防治措施..................................................................................- 45 - 4.1 危险区域解危原则..................................................................................- 45 - 4.2 冲击矿压防治措施..................................................................................- 45 - 4.2.1 冲击矿压基本防治措施................................................................- 45 - 4.2.2 巷道掘进期间冲击矿压防治措施................................................- 46 - 4.2.3 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防治措施............................................- 48 - 4.3 冲击矿压解危效果检验..........................................................................- 49 - 4.4 本章小结.................................................................................................. - 49 - 结论.....................................................................................................................- 50 - 参考文献.................................................................................................................- 51 - 致谢.....................................................................................................................- 54 - 导师简介.................................................................................................................- 55 - 企业导师简介........................................................................................................ - 55 - 作者简介.................................................................................................................- 56 - 学位论文数据集....................................................................................................- 57 - 引言 - 1 - 引言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深,地质构造及开采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在 不考虑构造及采动影响的前提下,煤层的自重应力σzγH 随采深呈直线增长,积聚 在煤层中的弹性能也不成比例的成倍增加,随着煤矿的开采,在达到一定条件下, 煤体或者岩体中高应力状态下的弹性能会突然发生破坏、抛出或释放,呈现强烈声 响、震动及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这些动力效应统称为煤矿动压现象,表现形式 主要有冲击矿压、顶板大面积来压及煤与瓦斯突出[1]。 冲击矿压现象在我国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主要变现为积聚在工作面 周围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从而产生爆炸事故,随之产生的冲击波造成巷道垮落破坏、 支架和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同时还可能诱发矿井其它灾害。由于其突然性和剧 烈性特性,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其成因和产生的机理极其复 杂,现象形式差异巨大,地下力学环境的不可预见性,灾害发生的突然性等等,使 冲击矿压成为矿山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开滦矿务局唐山矿始建于 1878 年,矿井井田东西长 14.55km,南北宽 0.42~ 3.5km,现开采水平为-600~-800m 水平,整个井田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走向大体 为 NE~SW 向,井田内发育有 5 个压扭型大断层,并在深部延伸、合并为陡河大 断裂。矿井最大开采深度为-850m,开采深度深,地应力大,在-750m 水平,通过 套芯法在矿井北异区对原岩地应力进行测试,最大水平构造应力为 56.7MPa,垂直 应力为 14.7MPa,地质构造应力大是造成唐山矿发生冲击矿压的最主要原因。 唐山矿多次发生冲击矿压事故,自 1964 年 6 月第一次发生冲击矿压以来,至 今共发生 81 次,有伤亡事故发生的 11 次。例如 1991 年 6 月 13 日,矿井在回采北 异区 5 煤层时突然发生冲击矿压事故,在冲击震动瞬间,两帮煤岩块大量抛出,煤 尘飞扬,巷道底板突然鼓起,巷道断面高度由 2.6m 瞬时减小到 1.2m,支架折损, 钢轨折断,风门冲翻,巷道堵塞,工作面被迫停产达 53 天。 该论文以 Y485 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研究冲击矿压发生的条件和开采环 境,对工作面危险区域进行划分,运用钻孔应力计监测法、电磁辐射仪、钻屑法进 行冲击矿压危险性的监测,为冲击矿压的防治措施的实施确定时机。根据工作面危 险区域进行划分,边监测边解危原则,在划分的弱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域采用钻 孔卸压或爆破措施进行卸压处理,在强危险区域使用深孔多组分段高能量爆破卸 压,最后通过冲击矿压解危效果检验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第 1 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我国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我国自从 1949 年建国以来,已发生 4000 多次有破坏性的冲击矿压事故。特别 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发生冲击矿压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发 生频率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世界上冲击矿压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对冲击矿压进行系统的研究,我国学者在现场实 际及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冲击矿压理论。主要有李玉生的 “三准则”理论,即强度准则、能量准则、冲击倾向准则,认为只有三个准则同时 满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冲击矿压[2-4];齐庆新等的“三因素”机理,即岩体内在 因素、力源因素、结构因素,认为冲击矿压实质是煤岩地层受力过程中的瞬间滑动 过程[5];章梦涛认为冲击矿压失稳是一种材料失稳,他认为煤岩体是一种在高应力 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软化材料,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而发生冲击矿压现象[6]; 潘立友建立了冲击矿压的扩容模型,用体积压缩、稳定扩容及扩容突变三个特征量 描述了煤体的破裂变形的三个阶段,即弹性阶段、非线性阶段与突变阶段[7-9];潘 俊锋建立了巷道冲击矿压发生工程结构模型,通过现场实际总结出冲击矿压显现位 置主要表现为底板冲击,经研究得出底板冲击启动实质来自于巷道两帮高应力集中 区,而巷道底板只是能量释放的载体,同时潘俊峰在总结大量冲击矿压防治案例基 础上,提出了冲击启动理论,建立了集中静载荷型和集中动载荷型两种类型的工程 结构模型,分析了各自冲击启动的能量判据,为冲击矿压演化过程时间序列与空间 序列研究奠定基础[10-13]。 1.1.2 国外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冲击矿压作为矿山力学的重大难题之一,受到全世界采矿业的关注。自 1733 年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英国南斯塔发生冲击矿压以来,先后在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生过,目前对冲击矿压研究和防治最有成效的国家有前苏联、波兰、德国[14]。 1)前苏联 前苏联最早于 1947 年在吉谢罗夫矿区发生冲击矿压。自 1951 年起,前苏国家 引言 - 3 - 技术监察部门与生产单位一起联合全苏地质力学及矿山测量研究院等多个研究单位 和科研院校,共同攻关冲击矿压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冲击矿压管理系统,制定了有 关技术规程,编制了在开采有冲击矿压倾向煤层的矿井采矿工作安全手册,完 善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预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1977 年,年冲击 矿压次数由 83 次降至 7 次,1980 年以后降至 5~6 次,冲击矿压次数大大减少[15- 17]。 2)波兰 波兰煤矿开采的重大灾害之一便是冲击矿压,最早发生在 1958 年。目前波兰 全国有 36 个矿井具有冲击矿压危险,占全国 67 个煤矿的 53.7,产量占 55以 上。随着波兰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已达千米以上,加之顶板坚硬,冲击矿压危险 也越来越大,冲击强度最大达 1011J。自 1958 年至 1982 年,共发生 3097 次破坏 性冲击矿压,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波兰开始重视冲击矿压,最先倡导和大力发展煤层的冲 击倾向性测定。其采用岩体声学和地震法监测冲击矿压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18]。 3)德国 德国发生冲击矿压最严重的矿区是鲁尔矿区,该矿区是德国主要产煤区,自 1910 年至 1978 年共发生冲击矿压 283 次。根据对发生冲击矿压的统计、分析和研 究,在德国发生冲击矿压的因素之一是坚定的顶板,再加之目前德国煤矿开采深度 已达 1400m,发生冲击矿压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德国是研究冲击矿压较早,对防 治冲击矿压较有成效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有钻孔卸压法、钻屑法等冲 击矿压预测和防治方法[19]。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2.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论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唐山矿 Y485 工作面实际情况,研究冲击矿压 发生影响因素,根据冲击矿压危险状态的分级,对 Y485 工作面危险区域进行划 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冲击矿压危险性监测,提出冲击矿压防治措施[20-23]。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1)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 绍了冲击矿压的特点及分类,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冲击矿压的监测与防治。 2)介绍了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收集了唐山矿 Y485 工作面地质概况、煤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层赋存条件,工作面空间关系及设计概况,为研究 Y485 工作面冲击矿压提供了详 细的基础资料。 3)对唐山矿 Y485 工作面危险区域进行了划分。结合唐山矿 Y485 工作面 8、 9 煤合层构造条件和工作面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开采顺序和方式,研究冲击矿压发生 的条件,着重考虑断层、向背斜构造、埋深、上部煤层残留煤柱、本煤层 Y486 工 作面残留煤柱、工作面来压、工作面见方(推进距离与工作面宽度接近时)、采空 区侧压、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巷道布置形式、密集巷道等 11 个影响因素对工作 面危险区域进行划分。 4)对唐山矿 Y485 工作面冲击矿压进行监测。运用钻孔应力计监测法、电磁 辐射仪、钻屑法进行冲击矿压危险性的监测,为冲击矿压的防治措施的实施确定时 机。 5)唐山矿 Y485 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措施。根据从安全区域逐步进入危险区 域进行解危,边监测边解危,解危后进行效果检验,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工 作的原则,对划分的弱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域采用钻孔卸压或爆破措施进行卸压 处理,对强危险区域使用深孔多组分段高能量爆破卸压。 1.2.2 论文研究思路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思路如图 1 所示。 图 1论文研究思路如示意图 Fig.1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e paper 第 2 章 冲击矿压理论及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 5 - 第 2 章 冲击矿压理论及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积聚在煤岩体中的高应力弹性能在一定条件下突然释 放,引起一系列明显的煤矿动压现象,这些动压现象对煤矿的回采带来极大安全隐 患。而这些动压现象的成因及发生机理各地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的研究冲击矿 压理论知识,了解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学习现有的冲击矿压监测方法及防治技术, 对指导煤矿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唐山矿 Y485 工作面上部为 5 煤层采空区,紧邻工作面的 Y486 工作面也回采 完毕,工作面采掘过程中的冲击矿压问题已经成为唐山矿后续开采所面临的重大技 术性难题。只有在充分分析 Y485 工作面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冲击矿压理论, 才能提出合理的监测方法及防治措施。 2.1 冲击矿压特点及分类 2.1.1 冲击矿压特点 冲击矿压是积聚在煤岩体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产生的冲击波将煤岩体抛向 巷道,引起岩体震动,造成岩体断裂或破坏等。因此,冲击矿压具有以下特点[24- 26] 1)突发性。冲击矿压一般是突然发生,没有宏观前兆,冲击能量释放过程持 续时间短。 2)瞬时震动性。煤岩体中的弹性能瞬间释放引起强烈的震动并伴随巨大声 响,发生过程急剧,震动波及范围广但持续时间短。 3)巨大破坏性。冲击矿压发生时,巷道顶板可能有瞬间整体下沉,底板突然 鼓起或者开裂,同时伴随有大量的煤岩体从煤壁喷出,堵塞巷道,所产生的飓风能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复杂性。从有记载的冲击矿压发生的事故来看,各种煤种、采深从 200m 开始、各种类型的地质条件、煤层从厚到薄、煤层倾角从近水平到急倾斜、各种采 煤工艺和采煤方法均发生过冲击矿压[27]。 2.1.2 冲击矿压分类 根据冲击矿压的显现强度、释放的能量,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原岩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煤)体应力状态等不同条件,冲击矿压有不同的分类[28-30]。 1)按冲击矿压显现强度和释放的能量分,可分为四类[31]。 (1)弹射。局部单个碎块从煤岩体顶板或两帮掉落,并伴随强烈声响的微冲 击现象。 (2)矿震。煤岩体深部产生断裂,产生巨大的声响并伴随明显震动,但煤岩 体不会喷出,只有局部的片帮或掉顶现象,有时会产生煤尘。 (3)弱冲击。煤岩体向巷道空间抛出,但对支架、机械设备不会产生损坏, 产生巨大的声响并伴随明显的震动,一般震级在 2.2 级以下,产生煤尘。 (4)强冲击。部分煤岩体破碎并向巷道空间喷出,对支架和机械设备产生破 坏,产生巨大的声响并伴随明显的震动,一般震级在 2.3 级以上。 2)按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分,可分为三类[32-34]。 (1)Ⅰ级(轻微冲击)。震级<1 级,抛出煤量<10t。 (2)Ⅱ级(中等冲击)。1 级≤震级≤2 级,10t≤抛出煤量≤50t。 (3)Ⅲ级(强烈冲击)。震级>2 级,抛出煤量>50t。 2.2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2.2.1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 引起冲击矿压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归纳起来分为地质条件、开采技术及 组织管理三个影响因素。本论文主要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5]。 1)地质条件 在地质条件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两方面组成的原 岩应力;冲击矿压危险的倾向性由煤岩特性决定[36]。 (1)采深。假设岩体为均匀连续介质,同时煤体在采深为 H 时无采动影响, 则理论上,岩体单元自重应力状态为[37] 1 H 23 1 H 式中 σ1-铅直应力,kN/m2; σ2、σ3-水平应力,kN/m2; 第 2 章 冲击矿压理论及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 7 - γ-上覆岩层的平均体积力,kN/m3; H-煤岩体距离地表深度,m; μ-岩石的泊松比,一般为 0.2~0.3。 煤体中体积变形积聚的弹性能为[38] 2 22 v2 61 UH E 1-21 形状变形积聚的弹性能为 2 22 f2 112 31 UH E 其中,E 为岩石的弹性模量,单位为 kPa。 若煤层中的形状变形积聚的弹性能全部用于其塑性变形,体积变形积聚的弹 性能全部用于其煤层破坏[39],则有 22 v c 6 UH E 式中 2 2 121 c 1 在煤体受单向抗压强度 Rc 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煤块破碎所需能量 U1为 2 c 1 2 R U E 当巷道周边围岩处于双向应力状态时,所需能量要比 U1大得多,若用数学表 达式表示,则单位体积煤块破碎所需能量 U2为 2 c 2010 2 R UK UK E 其中,K0为一系数,其值>1。 若发生冲击矿压,则有 Uv≥U2,这样就可以求出发生冲击矿压的初始采深 H。 c0 1.73 c RK H 通过对发生冲击矿压事故的统计可知,开采深度越深,其发生冲击矿压的概 率越大。 (2)煤岩特性。煤的冲击倾向性是评价煤层冲击性的参数之一。主要采用冲 击能量指数 KE,弹性能量指数 WET,动态破坏时间 Dt来对测定。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①冲击能量指数 KE[40-42] s x E E K E 图 2冲击能量指数 KE计算图 Fig.2 Impact energy index KEcalculation 冲击能量指数 KE反映了蓄能 Es和耗能 Ex全过程,显示了冲击矿压的物理本 质。如图 2 所示。 ②弹性能量指数 WET sp st ET W 弹性能量指数 WET显示了积聚的弹性应变能Φsp愈多而消耗的塑性应变能Φst愈 少,发生冲击矿压的概率愈大,反映了煤岩冲击倾向[43]。如图 3 所示。 1卸载曲线;2加载曲线 图 3弹性能量指数 WET计算图 Fig.3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lastic energy index WET ③动态破坏时间 Dt 动态破坏时间是指煤样在单轴压缩试验条件下,从极限载荷到完全破坏所经 历的时间 Dt,反映了能量变化的全过程,对冲击倾向敏感。 用冲击能量指数 KE,弹性能量指数 WET,动态破坏时间 Dt来对煤层的强冲击 倾向弱冲击倾向、无冲击倾向进行测定时,其各项指标的界限值为表 1 所示[44]。 第 2 章 冲击矿压理论及唐山矿 Y485 工作面概况 - 9 - 表 1煤的冲击倾向鉴定指标值 Table1 Index value of impact tendency of coal 指标强冲击弱冲击无冲击 动态破坏时间 Dt/ms≤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