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塔拉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研究.pdf
- IV - 致 谢 致 谢 论文是在导师曹兰柱教授的认真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撰写及定稿整个过程, 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关注。导师渊博的知识涵养,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都使我深受鼓舞,必将影响我今后的工作态度、学习精神 和生活修养。导师对我的淳淳善诱,我无以言表,更无以回报,值此论文完成之际, 我想深深地向导师鞠躬感恩,感谢您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栽培 感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白润才教授、魏春启教授、王东老师、范军富老师、 刘光伟老师,感谢你们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很多指导和帮助,与你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我思 想开阔。感谢贾兰师姐、田树昆师兄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建议和帮助。 感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和研究生学院提供的学习平台,让我有拥有更多的学 习机会。 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关爱。 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中对论文的评阅和赐教。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人。 - V - 摘 要 摘 要 边坡稳定性分析是露天矿边坡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设计边坡的稳定 性,优化帮坡角,消除滑坡对露天开采的影响和安全生产的制约,需进行原设计边坡稳定 性验算。随着露天矿山工程的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入,露天矿边坡失稳问题日趋 严重,尤以软岩边坡最为突出。在我国内蒙新开发的谢尔塔拉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帮边坡属 典型的软岩边坡,其稳定性成为影响露天矿山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评价谢尔塔拉露天矿首采区东帮边坡的稳定性,论文通过现场调研、工程 地质补勘工作,采用极限平衡法和 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泥岩赋 存、水的作用和外载荷对采场东帮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并依据计算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应 的滑坡防控措施。 研究认为泥岩赋存状况对东帮边坡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设计排土场与采场的安 全距离合理,外载荷对东帮边坡稳定性无直接影响。依据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以边坡应力 远程智能监测为主,辅以内排压脚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软岩边坡;最佳帮坡角;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 - VI - Abstract Abstract Th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 Open Pit ,in order to improve design slope stability ,and optimize slope angle, and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landslides on the surface mining and the constraints of safety ,we need to check the original design slope st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en-pit mine engineering, the exploitation scale has been expanding and in-depth, the problem of slope instabil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soft rock slope.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in the newly-developed Xie’ertala Open Pit , the east slope of the first-mining area is a typical soft rock slope, its stability becomes a main factors of impacting on safety in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efficiency. For the better uation of the east slope stability of the first-mining area in Xie’ertala Open Pit, the paper th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limit equilibrium and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 mainly research mudstone distribution、the action of water and external applied load on east slope stability, and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result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landslid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mudstone occurrence conditions play a major controlled role in the east slope stability, and design waste-disposal site is with a reasonable safe distance from stope, and external applied load has no direct impact on the east slope stability. Based on simulation result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slope stress remot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supplements by the foot within the row of pressure. Key WordsSoft rock slope;Optimal slope angle;Limit equilibrium ; Numerical simulation - VII - 目 录 目 录 摘 要 ......................................................................................................... V Abstract........................................................................................................... VI 1 绪 论 ..........................................................................................................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 1.2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 ......................................................1 1.3 研究内容............................................................................................2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 2 谢尔塔拉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5 2.1 自然地理概况 ....................................................................................5 2.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5 2.3 首采区东帮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9 2.3.1 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 9 2.3.2 煤层赋存及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10 2.3.3 水文地质特征............................................................................. 12 2.4 首采区东帮边坡工程地质补勘 ........................................................14 2.5 小结 .................................................................................................18 3 软岩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滑坡模式分析............................................... 19 3.1 影响软岩边坡稳定性的因素............................................................19 3.1.1 影响软岩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 19 3.1.2. 与软岩边坡稳定性相关联的因素................................................ 19 3.2 软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20 3.2.1 软岩边坡变形失稳机理.............................................................. 20 3.2.2 软岩边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过程 ........................................... 21 3.3 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变形特点..................................23 3.4 小结 .................................................................................................24 4 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稳定性 ...................................................... 25 4.1 刚体极限平衡法基本原则 ...............................................................25 - VIII - 4.2 安全储备系数及物理力学指标的确定.............................................25 4.3 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计算............................................................26 4.3.1 假设不存在弱层时东帮边坡稳定性计算...................................... 27 4.3.2 假设存在弱层时东帮边坡稳定性计算 ......................................... 27 4.3.3 不同帮坡角时东帮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28 4.4 复合边坡稳定性计算.......................................................................29 4.4.1 假设不存在弱层时复合边坡稳定性计算...................................... 30 4.4.2 假设存在弱层时复合边坡稳定性计算 ......................................... 30 4.4.3 不同帮坡角时复合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31 4.5 小结 .................................................................................................32 5 基于 FLAC3D滑坡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33 5.1 FLAC3D简介 ....................................................................................33 5.2 FLAC3D理论基础 ............................................................................33 5.2.1 FLAC3D弹性及塑性模型简介 .................................................... 33 5.2.2 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 34 5.2.3 强度折减法中边坡失稳的判据................................................... 35 5.3 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35 5.3.1 数值模拟模型的确定.................................................................. 35 5.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36 5.3.3 不考虑弱层作用时东帮边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7 5.3.4 考虑弱层作用时东帮边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1 5.4 小结 .................................................................................................45 6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 .................................................................................... 46 6.1 露天矿常用的滑坡防治措施分析 ....................................................46 6.2 边坡应力远程智能监测 ...................................................................47 6.3 内排压脚..........................................................................................54 6.4 小结 ....................................................................................................54 7 结论与展望 ............................................................................................... 55 7.1 结论 .................................................................................................55 - IX - 7.2 展望 .................................................................................................55 参 考 文 献................................................................................................... 56 作 者 简 历................................................................................................... 58 学位论文数据集.............................................................................................. 60 - - 1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是露天矿山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矿山经济安全 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能源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在能源结构需求中,我国经济建设更加依 赖煤炭资源[1]。露天煤矿藉着自身独具的优点,近年来数量和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为了 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发展,促进名族团结和边疆 稳定,我国在内蒙新开发的谢尔塔拉露天煤矿,其首采区边坡属典型的软岩边坡。随地质 勘探工作仅初步确定首采区边坡岩体中赋存弱层,但弱层具体位置及赋存状况并未明确查 清。根据谢尔塔拉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露天矿生产规模分两期建设,首采区拟 定在露天矿东北侧,主采煤层是 2 号煤层。先期建设采取沿采场东帮境界外 150m 处布置 东外排土场,随工程向前推进,实施内排。针对首采区边坡工程地质情况,为了查清采场 东帮边坡的稳定性,保证其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对首采区东帮边坡及其与外 排土场形成的复合边坡进行原设计帮坡角的稳定性分析验算,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滑坡机理 与滑坡模式,提出综合治理的滑坡防治措施,达到预期治理的目的。 论文通过对谢尔塔拉露天矿首采区东帮边坡及其复合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验算,揭 示了弱层和外载荷对东帮边坡的影响,对确定最佳帮坡角和提出合理的滑坡防控措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为露天矿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对现场实际工程提出重要的指导,而 且改善了边坡形态,消除了滑坡对露天开采的影响和安全生产的制约。 1.2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 边坡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的重点是边坡的整体介质特性 [2,6],因其影响因素诸多,使边坡稳定性研究成为较复杂的工程问题[7,8],是岩土界研究的 主要内容之一。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早期[9],在岩土工程力学原理基础上提出 假设滑动面具有某一固定位置和形状为研究特点,这种假设是粗浅的、脱离了力学实际。 到 50 年代,采用均质体弹塑性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开始考虑岩体材料的特性和岩体结 构面对边坡失稳的控制作用,揭示了边坡失稳机理[10],但在实践中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差 别很大。 60 年代以后, 边坡工程稳定性深入研究岩体的黏弹性、 弹塑性[11]和非连续性[12,13], 考虑了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及流变特性等时间效应等。但由于对边坡岩体的基本力学特性、 边坡的力学状态和应力特征研究的不够,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任有一定的差 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向前发展。 - - 2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加,软岩问题的出现和激化成为了困扰生产和建设的重大 难题。在 60 年代,软岩问题被当做世界性课题提了出来。到 90 年代初[14,15],软岩的概念 在国内外还一直争论不休,但总括起来可分为描述性定义、指标化定义和工程定义三类。 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对软岩的定义以及 1994 年颁布的工程岩体 分级标准GB50218-94,基于强度指标将软岩定义为单轴抗压强度在 0.525MPa 之间的 一类岩石,指出岩体基本质量是由岩石间应力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因素来确定。在 90 年代末期,由中国原煤炭部软岩专家组和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组织专家专题讨 论,指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关于软岩定义的缺陷,提出新的软岩定义和分类,并提出地质 软岩和工程软岩的概念[16],指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建议在软岩边坡中应用工程软岩的涵 义。此定义揭示了软岩的相对性实质,即取决于工程力与岩体强度的相互关系,大量的工 程实践也证明了该定义对软岩界的科学性、可靠性及实用性。 总体上讲,国外对边坡的研究较国内起步要早很多,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无论是理 论研究内容上或是计算分析方法上几乎都领先于国内,我国边坡稳定分析的许多理论和模 式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为保证谢尔塔拉露天矿首采区安全生产、预防滑坡灾害,对首采区东帮边坡进行稳定 性分析的前提下,确定最佳帮坡角,改善边坡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滑坡防治方 案,为露天矿安全生产提供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分析影响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系统地整理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资料,通过对首采区东帮边坡进行工程地质补勘,确 定了影响东帮边坡稳定性因素,确定了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对软岩边坡稳定性影 响因素和滑坡模式的分析,揭示了造成东帮边坡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和潜在的滑坡模式。 2 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 基于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露天矿边坡稳定等理论基础,结合东帮边坡工程地 质的实际情况,以条分法为基础,运用自行研发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软件对首采区东帮边 坡稳定性作定量分析和评价。 3 边坡滑坡机理数值模拟 采用 FLAC3D的 MohrCoulomb 塑性模型对东帮边坡典型剖面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分 析位移特征、应力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及塑性区分布特征,清晰直观阐明了东帮滑坡的破 坏区域和滑移面,揭示滑坡机理。 4 提出综合的滑坡防治措施 - - 3 根据东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结合首采区采场空间布置结构,在技 术与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现场调研、工程地质勘探、刚体极限平衡法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谢尔塔拉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帮边坡的稳定性,并制定合理的滑坡防控方案。技术 路线如图 1-1 所示。 1 现场调研 通过现场调研,详细分析谢尔塔拉露天煤矿的工程概况,收集相关资料及以往的研究 成果。 2 工程地质补勘 通过地质补勘、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确定了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并初步判定边 坡的潜在滑坡模式,为边坡稳定性计算提供基础。 3 刚体极限平衡法 在大量的边坡稳定分析中,刚体极限平衡法以其概念清晰、计算简单、工程资料丰富 而应用最为广泛。其基本假设和力学原理是将滑体视为刚体,即不考虑滑体本身的变形, 只考虑滑体沿假定滑面的潜在滑移,滑体在满足力和力矩平衡基础上,边坡变形破坏时剪 切破坏面满足 Mohr-Coulomb 破坏法则。通过分析边坡滑体临界滑移面,边坡岩体外力与 内部强度达到的一种力平衡状态,计算边坡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边坡稳定程度,常以 稳定系数来表示。常用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有瑞典圆弧法、瑞典条分法、Bishop 法、 Janbu 法、Morgenstern-Price 法、Spencer 法、Sarma 法、剩余推力法、通用条分法、楔形 体法等。其中 Bishop 法适合于圆弧滑动,而剩余推力法适合于任意曲面滑动,针对谢尔塔 拉露天煤矿首采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论文拟基于该两种算法的原理,利用自行开发的刚 体极限平衡分析软件自动搜索潜在不稳定面,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定量评价。 4 数值模拟 由于极限平衡法没有考虑岩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当边坡发生变形破坏时无法考虑 变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当边坡的变形机制复杂或考虑应力和应变时,宜结合数值模 拟进行分析。论文采用 FLAC3D中的本构模型,基于强度折减理论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数 值模拟,研究其应力特征、位移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及塑性区分布特征,揭示滑坡机理, 为合理边坡治理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 - - 4 图 1.1 论文技术路线流程图 Fig. 1.1 The flow chart of technical route - - 5 2 谢尔塔拉露天矿首采区东帮边坡工程地质特征谢尔塔拉露天矿首采区东帮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概况 谢尔塔拉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距谢尔塔拉镇 5km,距 海拉尔区约 20km。 地理坐标东经 11953′30″~12000′02″,北纬 4922′30″~49 25′59″。矿田地貌宏观显示为略有起伏的高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与低山丘陵相接,地 势呈西南低,北东高,海拔标高 620.00m~650.00m,相对高差 30m,区内地形起伏,呈缓 波状,面积 40.13km2。301 国道在矿区南侧约 15km 处通过,海拉尔火车站是滨洲线主要 车站。矿区内有数条简易土路,交通较为便利。 谢尔塔拉露天矿位于陈旗煤田东部,陈旗煤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 的中偏北部,为一断陷型向斜含煤盆地、走向近东西。海拉尔沉降区的构造格局是新华夏 系与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复合。区域发育地层由上至下有新生界第四系,白垩系下统的 大磨拐河组和龙江组,古生界泥盆系上统变质岩系;构造有纬向构造、华夏构造及新华夏 构造等。从整体上看谢尔塔拉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变化不大,为构 造稳定区域。 2.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谢尔塔拉露天区位于陈旗煤田的东端,东侧与巴克西敖包预测区相邻。构造总体形态 为走向 N82W 的宽缓的向斜构造,含煤地层倾角较平缓倾角 2-5,南、东和北方向三面 翘起, 沿倾向和走向产状变化不大, 局部略有波状起伏。 区内发育少量断层, 组合大于 30m 的断层 5 条,属简单构造。煤系地层中未发现有岩浆岩侵入现象。首采区地形呈西北高, 东南低的单斜地形,相对高差 35 米,西北部地势较陡,东南部地势平缓,煤层总体倾向 西,随着剥采工程发展将来形成岩层向采场倾斜,形成顺倾边坡,这一特征对首采区的边 坡稳定不利,若出现滑坡将直接影响煤矿生产及威胁人员、设备的安全。 本区发育的地层从上至下有新生界第四系,白垩系下统的大磨拐河组,其特征见区 域地层特征表 2.1。第四系全区发育,广泛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岩性由褐黄色粘土、砂 质粘土、砂砾,少量的中砂、细砂、粉砂、少量的砖红色砾石和腐植土等组成;砾石次棱 角状-圆状,磨圆中等,分选差,粒径一般 5~20mm,地层厚度 10.35~68.77m 之间。大磨 拐河组全区发育,以含特厚或中厚煤层为特征,煤层赋存集中而且埋藏较浅。按岩性组合 和含煤性等特征,大磨拐河组从上至下又分为含煤段和砂泥岩段。含煤段以灰、灰白色砾 岩、砂质砾岩、细砂岩、暗灰色粉砂岩、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和煤层等为主,含 4 个煤层 群,共计 6 层煤层,由上而下依次编号为 1-1、1-2、2-1、2、3 和 5 煤层,其中 2 煤层为 - - 6 主采煤层,较稳定;1-1、1-2、3 和 5 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矿区内煤层埋藏深度在 24.14~ 204.91m,赋存最大面积为 37.80km2。露天矿区内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2.2。砂泥岩段以灰- 浅灰色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灰白色中砂岩、粗砂岩,揭露地层厚度 0~ 150m; 矿田内既无河流,又无湖泊,仅在西北部有湿地存在,近年随着区域内降雨量减少和 水位的大幅下降,已基本退化。从区域上看,谢尔塔拉露天煤矿受海拉尔河、莫勒格尔河 及地表分水岭控制, 形成了较完整的一级水文地质单元。 单元内地表水和东大沟为补给区, 西北部的莫勒格尔河和南部的海拉尔河构成单元的排泄边界。据头站水文站资料显示,莫 勒格尔河与地下水的补、排有密切关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直 接补给第四系含水层及煤系地层的露头部位或形成地表径流在煤系或第四系地层中径流, 排泄于下游地区。由于本区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相间分布特点,区域内地下水的径流以顺层 径流为主。水文地质边界受区域地层、构造及地貌特征等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地层、构造 特征决定了含水介质的空隙类型及含水层的分布,而地貌的差异决定了各含水层组地下水 的补、迳、排条件,构成单元的排泄边界。 本地区属大陆性亚寒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凉,春秋季风多,风力大,气候干燥。 降雨多集中于 6、7、8、9,年平均降雨量 315mm,年平均蒸发量 1344.8mm。特殊的气候 条件,致使降水和雪融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与补给期有莫大关系。 在谢尔塔拉勘测区内没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为构造稳定区域。本区地震动峰加速度 0.05g,属地震Ⅵ级烈度区。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地震频度有增强趋势。据地震部门记载, 先后发生过 10 次,最强两次分别发生于 1979 年 2 月 6 日及 1980 年 2 月 10 日,两次震级 均为 5.6 级。勘探区范围及周边未发生地震的历史记载。 表 2-1 区域地层特征表 Tab.2.1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strata 地层系统 厚度m 主 要 岩 性 新生界 第四系 Q 4.85~77.95 全区发育,主要由冰、湖积、冰水沉积、冲积、洪积的更新统 和湖沼沉积、风积、残积的全新统组成。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 触。 - - 7 续表 2.1 区域地层特征表 Tab.2.1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strata 地层系统 厚度m 主 要 岩 性 大 磨 拐 河 组 K1d 595~1540 以整个海拉尔盆地群发育及含有经济价值的煤层为特征。按岩性组 合和含煤性分为 5 个岩段 含煤段岩性以灰、灰白色砾岩、砂质砾岩、细砂岩和暗灰色粉砂 岩、 泥岩为主, 中夹 6 个煤层群组含 14 个煤层。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砂、泥岩段主要为灰、灰白、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中 夹薄层粗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砂砾岩段以灰、灰绿、深灰及暗灰色砾岩、砂岩、粉砂岩为主, 中夹薄层泥砾岩和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泥岩段以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细砂岩和 1-2 层煤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砂砾岩段岩性以灰、灰白色砂砾岩为主中夹薄层细砂岩。与下伏 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 生 界 MZ 白 垩 系 下 统 K1 龙 江 组 K1l 400~920 发育于盆地以北的莫勒格尔河沿岸, 及库库湖以西等地, 由一套中、 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按岩性组合分为以下两段 中酸性熔岩段零星出露于头站和莫勒格尔河北山一带,岩性主要 是灰、灰紫色安山岩、鞍山玢岩及凝灰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 触。 酸性熔岩段于头站公路旁和莫勒格尔河沿的昂供山、富温多尔、 789.6 高地一带呈大面积出露,岩性由灰白色,紫色球状流纹岩、酸性 熔岩、流纹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古 生 界 PZ 泥盆系上 统变质岩 系 D3 不详 零星出露于海拉尔河北岸采石场河莫勒格尔河以西 692.9 高地等 处,其岩性为一套灰绿色、灰黑色绿帘石、片理化安山玢岩安山玄武玢 岩和酸性熔岩。 - - 8 表 2.2 可采煤层特征表 Tab. 2.2 The feature of coal can be mining 煤层 编号 层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总厚m 最小-最大 平均 埋藏深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可采面 积km 2 煤层 结构 岩性 稳定性煤类 1-1 2.42-22.18 10.44 0.58-6.63 3.02 24.14-85.38 56.16 2.40 0-2 层 简单 夹石岩性炭质泥岩为主;顶板岩性为泥岩、砾岩 为主,少量粉砂岩,底板为泥岩和粉砂岩 不稳定HM 1-2 25.36-39.82 33.20 0.65-9.86 2.56 26.92-90.05 62.61 0.60 0-1 层 简单 夹石岩性炭质泥岩和泥岩;顶板岩性砾岩为主, 少量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不稳定HM 2-1 0.45-39.61 23.00 1.02-5.45 3.28 39.75-105.03 69.52 2.267 0-3 层 简单 夹石岩性炭质泥岩、泥岩等;顶板岩性粉砂岩为 主,少量为砂砾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较稳定HM 2 3.44-52.76 23.26 0.44-20.28 12.10 33.21-146.2 0 79.02 27.92 0-4 少数 6-10 复杂 夹石岩性炭质泥岩为主,少量砂岩和粉砂岩;顶 板岩性粉砂岩为主,局部区域为砂砾岩,底板岩 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较稳定HM、CY 3 11.09-33.04 20.74 0.4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