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煤矿村庄下条带开采方案优化研究.pdf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万年煤矿村庄下条带开采方案优化研究 英文题目英文题目Study on strip mining scheme optimize under village in WanNian Coal Mine 学位类别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研 究 生 姓 名研 究 生 姓 名段超学号学号2013022396 学科学科领域领域名称名称矿业工程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郝长胜职称职称教授 协助指导教师职称协助指导教师职称 2015 年 6 月 5 日 分类号分类号TD823TD823密级密级公开公开 U D C 学校代码学校代码1012710127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摘要 作为“三下”采煤的主要措施,条带开采已经被我国各大煤炭集团公司广泛应 用,其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减少地表沉陷,保护地表建(构)筑物。缺点是造成 滞压在建(构)筑物下的煤炭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条带开采可以在维持地表处建筑物稳定性符合居住的前提下,再次利用积压浪费的 费碳资源,延长矿井的寿命,同时也缓和了工农关系,降低了企业开采生产的成 本,这方面特别对一些开采时间很长的老矿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条带开采参 数的优化,在国内已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本文在研究了万年煤矿的矿井生产条件、地质条件、综合分考虑地表建(构) 筑物的因素上,通过分析煤层上覆岩层的岩性以及赋存条件,结合概率积分法的理 论,分别应用了下沉系数和采深的关系,以及压力拱的方法确定条带开采的宽度, 在条带留宽问题上采用单向应力法和安全系数法来确定条带开采的留宽,对两种方 案分别就条带煤柱的稳定性和地表沉降处进行计算,得到最优的方案,最后应用 FLAC 3D数值模拟计算进行验证,分析地表各处具体的沉降参数,对得出的优化参数进 行检验和核准,综合分析计算之后得出最优方案。最后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条带煤 柱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采出后煤层的上覆岩层不会引起波浪式下沉,且 地表引起的移动变形符合地面建筑物规定中规定的І级采动损害的临街变形值,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经验。 关键词关键词条带开采;概率积分法;数值模拟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Abstract As a major measure for mining under three,strip mi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major coal group company. It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tha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urface subsidence,protect the surface buildings built.Defection caused by stag nation pressure sure in the building of building sun waster of coal resource.However,the strip mining can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building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urface on the earth under the premise of lining,reuse the waste of carbon resources of the waste.It also extended the life of the mine,eas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lations,reducing the cost of mining production,this aspec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some of the old coal mines in a long time. 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enterprises,therefore,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mining Strip coal pillar,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Wannian Coal Mine production condition of mine and considering surface built on the factors of building material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of the coal bed Rock stratum and Lithology,occurrence conditio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k coefficient and mining depth and the width of strip mining where determined by the ofpressure arch and combined with the of probability integral theory.The application of FLAC3D numerical simulation validation,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deter mine the optimized coal pillar mining width,retaining width.Final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ized strip coal pillar has enough supporting strength and stability,the recover of coal seam over burden will not cause wavy sinking.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level ground building “provisions” of the mining damage Street movement and deation values and the surface deation cause by,for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to provide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experience to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mine. Key WordsKey WordsPartial extraction;Probability integral ;Numerical simulation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录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1 1.课题背景.....................................................................................................................1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 条带开采历史应用与发展现状........................................................................ 2 1.2.1 条带开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1.2.2 条带开采在国外的实践应用................................................................. 3 1.2.3 条带开采在国内实际应用..................................................................... 5 2. 条带煤柱综合性分析.................................................................................................8 2.1 条带煤柱强度理论............................................................................................8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10 2.3 条带开采优化设计..........................................................................................11 3 万年煤矿地质采矿及地表建筑物分析......................................................................12 3.1 矿井位置及范围..............................................................................................12 3.2 矿井地质.........................................................................................................12 3.2.1 矿井地形及地貌...................................................................................12 3.2.2 水文地质条件.......................................................................................12 3.2.3 开拓及生产情况...................................................................................13 3.2.4 地质采矿条件.......................................................................................13 3.3 矿井建筑物下压煤及开采情况.......................................................................14 3.3.1 建筑物下压煤情况...............................................................................14 3.3.2 万年矿压煤开采实践...........................................................................15 3.3.3 技术要求..............................................................................................16 3.4 其他矿区条带开采经验..................................................................................16 4 庄晏村下条带开采方案综合探究..............................................................................21 4.1 庄晏村下条带开采设计..................................................................................21 4.1.1 万年煤矿条带开采宽度设计................................................................22 4.1.2 条带开采采宽确定...............................................................................22 4.1.3 条带煤柱留设宽度的确定................................................................... 24 4.1.4 条带煤柱强度稳定分析.......................................................................26 4.1.5 条带开采参数确定...............................................................................27 4.2 条带开采地面移动和变形预计......................................................................28 4.2.1 预计模型..............................................................................................29 4.2.2 全采预计参数.......................................................................................31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4.2.3 条带开采预计参数...............................................................................31 5 模拟验证....................................................................................................................36 5.1 FLAC 3D 模型设立.............................................................................................36 5.2 验证结果........................................................................................................39 结论.......................................................................................................................47 参考文献.......................................................................................................................49 在学研究成果...............................................................................................................52 致谢.......................................................................................................................53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引言 1.课题背景1.课题背景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煤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材料,近几年随着天然 气、石油消费的迅速增张和煤炭产量的迅速增加,煤炭市场有出现萧条萎缩的迹 象,从我国煤炭生产地的结构来说,有逐步向西北转移的趋势 [1]。 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煤炭储量相对其他资源丰富,这其中主要是以石 油和天然气资源匮乏为主要代表,也基本说明了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然而在现阶 段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大的主体,这种的结构短时间 内依然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2]。 但从辩证角度来说的话,我国煤炭资源生产及消费的现状,已经呈现出紧张的 态势,煤炭勘探程度较低、经济性较优的可采储量和人均煤炭占有量较少等情况依 然十分突出 [3],资源浪费的情况也极其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承受能力也已严 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资源的继续开发与生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煤炭消费速度出现了迅速的增长,从近十 几年煤炭产量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从 2000 年至 2013 年,我国的煤炭产量经历 了高速的增长期,从 25.4 亿 t 跨越到了接近 40 亿 t [4]。 在市场表现方面,全国的煤炭市场总体表现由趋于紧张到产量出现了一定的饱 和。但是考虑到保障有效供给的原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到 2015 年, 全国煤炭总产量应尽量控制在 36 亿 t。 伴随着我国经济对煤炭需求由快速增长到趋于饱和,煤炭的需求量呈现为在品 种的方面更加呈多元化的形式,同时在环境压力下,对煤炭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 高。我国煤炭生产企业近年开采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在煤炭生产方面所背负的环 境负效应日益突出,加之长期以来煤炭生产所造成的隐性环境问题更加显性化。 与以上煤炭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三下”压煤问题相当严重,根据 国土资源厅最新的数据资料,我国现有的煤炭储量半数以上均被“三下”压煤所困 扰,其中村庄建(构)筑物下的压煤比例为最大占比,综合现有资料显示,我国已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明确的“三下”压煤总量已达到 140 亿 t,在我国某些矿业集团公司中,因为“三 下”以及相关问题而不能进行开采的,占到了其可开采总量的 65 [5]。 现形式下,“三下”压煤问题已经直接影响着矿业公司的可持续生产和经济效 益,由于“三下”压煤问题的影响,不只在煤炭资源丢失方面造成影响、同时在巷 道工程方面也造成了浪费,并且也间接了造成矿井生产接替紧张、服务年限减少等 相关的伴随问题。 与此同时,在矿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些老矿区中,随着煤炭产量加大,所剩资 源已变的开始枯竭,开采“三下”压煤已达到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已变得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对“三下”压煤问题的探索,一方面可以减少地表沉陷带来的危害和给 社会及人民居住生活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企业和当地居民相处的关系方面起 到了很大的缓和作用,缩减搬迁赔偿费用和企业的负担。 因此,探索解决“三下”压煤这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也已成为了相关专家和学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论文主要针对“三下”压煤 的条带开采以及条带二次优化开采的技术方面进行研究 [6]。 1.2 条带开采历史应用与发展现状1.2 条带开采历史应用与发展现状 1.2.1 条带开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1.2.1 条带开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所谓条带开采,在采煤方法中分属为部分开采的方法,它是将要开采区域划分 为比较正规的条带形状,设计时运用采一条、留一条的采煤方法,这样设计就在保 留的条带煤柱中,使其自身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上覆岩层的压力,与此同时,上方 地表处产生的移动和变形值能够达到安全规定要求 [7]。 对比全部垮落法,条带开采不同的特点是,条带开采在造成煤柱资源浪费,导 致回收率降低,一般仅仅用在“三下”采煤方面。 在条带开采的分类中,若按照按照条带煤柱的轴向方向来进行分类,则可以细分 为三类,分别是走向条带煤柱开采、倾斜条带煤柱开采和伪斜条带煤柱开采三种 [8],如图 1.1 所示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图 1.1 走向条带和倾斜条带 (1)走向条带开采,是将其条带的长轴方向,沿着采区内煤层的实际走向来支设 开采工作面,这种开采方法多在水平煤层和缓倾斜煤层中有较大的应用,如果煤层的倾 角为较大值时,走向条带会表现出一些稳定性差等特点,相反的优点则为,开采过程中 工作面搬家次数相比较而言有明显减少,工作面推进长度距离较大等 [9]。 (2)倾斜条带开采,与走向条带不同的是其长轴方向对比煤层而言是倾斜的,这 种开采方法多运用在煤层为倾斜的类型之中,它的特点可以简述为,煤柱稳定性相比较 走向条带煤柱而言更加稳定,在实际开采中适应性更强,也是一种在条带开采中比较广 泛采用的采煤方法,缺点为实际开采过程中,会有工作面频繁搬家,增加开采成本等。 (3)伪斜条带开采,是一种使用较少的开采方法,大部分在煤层倾角高于 35 度时 采用 [10],具体可以定义为条带的长轴方向与煤层走向产生斜交,伪斜条带开采一方面可 以沿走向规划条带。 另一方面也可以沿倾向规划条带,条带工作面可以沿条带走向进行推进,也可以沿 倾斜方向进行推进,这种条件下条带规划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怎样利于生产、尽可能运 用原先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以及在开采过程中最大的减少工作面的搬家次数,最从而达 到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目的。 1.2.2 条带开采在国外的实践应用1.2.2 条带开采在国外的实践应用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早期,便着手对建(构)筑物下有压煤问题 的地区,进行了一些开采实践,并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 经验,这里面以英国、德国、波兰和前苏联等国家走在了当时的时代前列。 这其中,波兰便是在“三下”采煤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一,1945 年波兰便 首次在城市的地下进行采煤,并在工厂、厂房等工业区的地表下应用了条带开采。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开采的规模较大是波兰在进行条带开采时特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开展条带开采的 有亚什詹别、卡托维兹等八九个现代化城镇,国外建(构)筑物下条带开采成功实 例见表 1.1。 表 1.1 国外建筑下条带开采成功实例表 1.1 国外建筑下条带开采成功实例 矿名采深 H m 条带 度 a m 矿房 宽 b m 回采 率 S 采厚 m m 顶板管 理方法 煤柱宽 高比 下沉 率 () 地表变形 10 3 拉 伸 压 缩 兰开下矿 (英) 9169064401.8全冒5016 兰开下矿 (英) 64010872401.7全冒63.58.7 约克郡矿 (英) 113353744.61.4全冒255.50.30.5 约克郡矿 (英) 113352837.81.4全冒253.0 波布勒克 矿(英) 35040405511水砂 充填 2.03.30.70.7 多尔矿 (波) 3104040556.1水砂 充填 5.31.5 索斯洛维 兹矿 (英) 2604030508.5水砂 充填 3.50.9 波布勒克 矿(波) 100273556全冒510 上西里西 亚矿 (波) 40020205060全冒510 斯维尔德 洛夫矿 苏联 2601010503.5全冒2.22.98.8 波兰国内的 70 多个矿山企业几本上全都拥有建(构)筑物下采煤的实践经验, 在卡托维兹市以及其他等城镇的地表之上既有百年以上较为久远的建筑,也有最近 修建的高层建筑。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不仅如此,地表还有各类房屋、地下管网、较大的机械制造厂等工业厂房,波 兰条带开采的第二个特点安全性较高,在开采过程中兼用了不同的开采方法,而且 也应用了充填的方式来降低地表处沉降率,在工业厂房下开采时,基本没有影响到 正常生产。 波兰条带开采的第三个特点,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采用条带开采的过程 中,开采所增加的费用,包括建(构)筑物的加固,拆迁以及充填成本,只占用了 产煤单位成本的 3.26.1,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个特点是,在建(构)筑物下采煤的问题上,国家将其视为重要的战略问 题,并依此制定了采矿法,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任何企业、部门或个 人都要遵守。 如果竖立波兰为标杆的话,德国对建(构)筑物下的采煤的历史也相当久远, 其技术水平也处在同时期世界先进,德国在进行条带开采时,大部分采取了在后期 进行维修的补充方法,较少数则采用了在开采准备前便进行加固的方法,其矿山地 质条件相比较而言多数是较差的,但德国国内却全部采取了充填的方式来进行“三 下”采煤 [11]。 跟以上两国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的是,其他的欧洲国家在“三下”采煤的问题 上,也均着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1.2.3 条带开采在国内实际应用1.2.3 条带开采在国内实际应用 “三下”采煤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实践开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煤炭开采相关 技术专家在引进国外“三下”采煤经验的同时,也积极起步我国的对“三下”采煤 的探索,开始实践具有我国实际经验的“三下”采煤方案,大体进程可以概括为四 个阶段[12] 第一阶段大致可以概括为在 1970 年以前,那时期我国关于开采引起的沉陷理论 方面的实际经验基本没有,地表建(构)筑物实际范围较小,多为在村庄下采煤, 因此,主要采取的是对村庄进行搬迁来进行开采。 如在 1970 年时,河北井陉矿务局共迁走村庄近 10 个,与此同时,我国的个别 矿务局已开始在建(构)筑物和村庄房屋下进行了采煤的相关试验,一个例子就是 在 1958 年,当时的峰峰矿务局在其内部的第四矿和村镇村庄下进行的开采试验[13], 其实验的条带的采深 H180m,采厚 M5m,KH/M36。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实验数据表明,在地表处存在的主要房屋均承受了Ⅳ级不同程度的破坏。次年 在峰峰矿务局通二矿和村镇东庄村进行了搬迁采煤,为了试验条带开采后,地表移 动对建(构)筑物破坏程度,先后在盆地不同拐点处、盆地边缘位置处和中央位置 设置 3 处试验用建筑,之后数据得到了在开采进行之后其盆地拐点位置的建筑物承 受了大约Ⅳ级程度的损坏,而其他两处则为ІП级程度的破坏。 但是在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补加固方法之后,房屋的强度也都符合了能够继续居 住的能力。以上进行的两项试验,为在建(构)筑物下进行开采取得了非常宝贵的 科学数据和实际经验。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是在 19711985 年间,这时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三下”采 煤方面的实际开采能力,并着手对条带开采后续方面采取一些加固相关的实践和试 验,在 1985~1987 年期间,河北省峰峰矿务局在第一矿所属的工人居住区下采用条 带开采的方法,进行了条带开采试验,这次试验不仅仅是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应 用,而且也在实践中充分汲取了居住区下条带开采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数据 [14]。 第三阶段是在 80 年代之后,根据多次在地表建(构)筑物开采的数据得出,当 采区的开采条件是开采厚度比较大而其采深不大时,如果采取传统的大冒顶采煤方 法来进行开采时,很难完全的去保证地表的建(构)筑物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现象。 但是如果采用条带的开采方法,则会造成煤炭较多浪费不能完全采出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煤炭科学研究院下属单位唐山分院 [15]、北京煤炭开采研究中心与煤 炭开采企业间建立了较为充分密切的合作,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在村庄的条带采煤相 关研究。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在建构筑物抗变形结构房屋下进行 条带开采取得了很大成功。这对后来村庄下条带开采的进行博得了更多的可靠性,并且 已经能够将条带开采更多的经验应用在“三下”采煤的问题之中 [16]。 但是在以后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尤其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建构筑物上采取一些抗变形结构,其中建设的费用已经占 到总成本的 2733,这样资金对于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并且相对于资金问题,技术和 环境等问题也较为棘手。 比如存在的开采后房屋倾斜校正问题等,但是在以后一段时间中,条带开采技术的 日渐成熟以及条带开采与来越多的应用,使得在“三下”采煤应用原来越多,所取得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经验也已越来越丰富和可靠,也证明我国的条带开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证明我国的条 带开采是确实可行的,也突出的表现了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条带开采将会更加的成熟, 表 1.2 为一部分国内建(构)筑物下条带开采取得成功例子。 表 1.2 部分国内建(构)筑物下条带开采成功实例表 1.2 部分国内建(构)筑物下条带开采成功实例 煤矿名称埋深 (m) 层厚 (m) 采宽 (m) 留宽 (m) 宽高 比 顶板管理回采 率 下沉 系 数 平安煤矿学 校下开采 1441.130502014.5全部垮落640.150 沛县煤矿村 庄开采 3203.7525207.5全部垮落410.05 积善煤矿 (安阳市) 1202.45353015全部垮落420.08 双沟煤矿淄 博 3151.4403525全部垮落510.058 微山矿村庄 下 2122.0202010全部垮落50 峰峰矿区第 二矿和村镇 村庄下 (邯 郸) 3651.5全部垮落62.70.41 五四庄煤矿 (临沂) 1162.32082.5水砂充填550.039 敢山矿村庄 下 湖南 1151.53087矸石充填78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条带煤柱综合性分析条带煤柱综合性分析 2.1 条带煤柱强度理论2.1 条带煤柱强度理论 根据以往国内在条带开采方面进行过的大量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的问 题主要有这么几种[17]在条带开采中条带煤柱自身的强度稳定性与岩石力学具体参 数的关系以及对于他们的优化设计研究、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机理及成 因、条带开采引发的地表处变形数值预计等方面。 1)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在条带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机理和变形规律 在实际开采中,多采取了现场实际观测记录、理论分析等来进行研究和比较, 因而研究了如下方面 (1)关于条带煤柱压入与压缩的学说 [18],该学说认为在条带开采进行之后,地 表的下沉系数多是因为条带煤柱本身被压缩的具体数值、条带煤柱自身受到压力后 被压入上方的托梁顶板的数值以及煤柱底部压入煤层底板这三部分分数值综合在一 起所得到的。 (2)煤层中涉及的岩梁及托板梁的假说,这种假说也可以认为是关键层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在开采过程中,裂隙带的上部有一层或几层岩石强度较高且厚度较大 的坚硬岩层,它能对地表所发生的移动变形起主要控制的租用,并且该假说认为最 终造成地表下沉的分别是条带煤柱在煤层的顶底板处的压缩与压入值、煤柱自身压 缩的数值和上部受压岩层缩入值及托板挠度相加形成。 (3)波浪消失假说 [19],大致可以表述为,顶板上部岩层可以假想为一个两端为 已经固定的有约束性质的岩梁,其接近煤壁的上覆岩层则呈现出现波浪形式的下 沉,之后在达到一定极限后,伴随着的是波浪下沉的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均匀 下沉。 采取条带开采时,地表所发生的移动、变形数值以及条带煤柱回收率等因素直 接影响的因素是条带宽度,在设计条带煤柱的尺寸时,应把最高提高煤柱资源回收 作为第一要素[20],从而使地表所发生的下沉符合在建(构)筑物保护等级І级要求 内。 因此合理的确定条带煤柱的采宽和留宽是重要因素,如果条带煤柱尺寸设计过 大时,可能在地表发生凹凸不平的波浪式下沉,将会加大地表损害程度,不利于保 护地表建(构)筑物,若留设煤柱的宽度过大,又造成了煤柱资源的浪费,反之留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设的条带煤柱宽度如果过小的话,则从力学角度而言,其不能经受上覆几层岩层所 施加的荷载,极易可能造成煤柱的崩塌。 (1)采出率 C 在条带开采中,最为重要因素之一即是采出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 实践经验来表明,采出率多在 4069之间, C100 ba b (式 2.1) 式中b采出条带宽度 a保留条带宽度 采出率如果高的话 [21],则留设的煤柱宽度过小,则煤柱没有足够的强度用以承 受上覆岩层带来的压力,留设的条带煤柱也可能会崩塌,延伸到地表发生较大的破 坏,从而对地表的建(构)筑物产生严重破坏。 根据表 2.1 的数据得出,地表的下沉系数和条带采出率为正比关系,当煤层较 软、煤层较厚以及煤层层数较多时,多采取较小的采出率,与此相反的条件下,多 采取较大采出率 表 2.1 条带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与条带开采采出率关系表 2.1 条带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与条带开采采出率关系 采出率坚硬覆岩中硬覆岩软弱覆岩 700.120.150.210.270.220.31 600.070.090.130.170.170.21 500.030.040.060.090.090.10 400.0230.0300.030.060.030.05 300.0100.0140.0160.0230.0190.023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2)采出条带宽度 b 在条带开采结束后[22],地表处不可以出现图 1.2 所示波浪式下沉,根据条带开 采设计参数和国内外对此实践经验,当条带留设宽度 b 大于三分之一时,地表下沉 盆地会变为波浪式下沉盆地。 图1.2 地表波浪式下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条带开采资源回收率低是这一方法的主要缺点之一,但就资源回收率考虑,应 着眼在远景和近期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如果站在近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