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矿冲击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pdf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tress of 8512 working face in Chenjiagou mine, based on the burst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rock mass, combined with stress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range and failure zone, it is proposed to use large diameter drilling pressure relief, roof, coal and bottom plate for deep hole blasting and other relief measures, through the use of abutment pressure monitoring, cuttings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coal rock stress significantly reduced, roadway stabilit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oal seam burst tendency;Top coal caving;Rock movement law; Numerical simulation;Pressure relief blasting ThesisApplication research 目录 I 目录 1 绪论.........................................................................................................................................1 1.1 前言...................................................................................................................................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 综放工作面矿压研究现状........................................................................................ 2 1.2.2 厚煤层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4 1.3 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6 1.3.1 研究内容.................................................................................................................... 6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6 2 工作面煤层冲击倾向性分析.................................................................................................8 2.1 工作面概况.......................................................................................................................8 2.2 地应力特征......................................................................................................................9 2.3 冲击倾向性试验.............................................................................................................10 2.3.1 试验准备.................................................................................................................. 11 2.3.2 试验过程.................................................................................................................. 12 2.3.3 冲击倾向性测试结果.............................................................................................. 12 2.3.4 试验结论.................................................................................................................. 13 2.4 小结.................................................................................................................................14 3 工作面相似材料模拟与矿压显现规律分析.......................................................................15 3.1 实验模型采用的相似条件及原理................................................................................15 3.2 工作面覆岩模拟观测设计............................................................................................17 3.3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18 3.3.1 覆岩垮落规律分析................................................................................................. 18 3.3.2 工作面位移变形分析.............................................................................................. 21 3.3.3 工作面顶底板应力分析.......................................................................................... 22 3.4 小结.................................................................................................................................23 4 工作面数值模拟与应力场分析...........................................................................................25 4.1 FLAC3D程序简介及特点...............................................................................................25 4.2 数值模型建立................................................................................................................25 4.3 工作面开采宏观力学场分析........................................................................................27 4.3.1 工作面煤层力学场特征.......................................................................................... 27 目录 II 4.3.2 工作面顶煤力学场特征.......................................................................................... 28 4.3.3 工作面围岩走向力学场特征.................................................................................. 30 4.3.4 工作面围岩倾向力学场特征.................................................................................. 31 4.4 小结................................................................................................................................32 5 工作面矿山压力防治...........................................................................................................33 5.1 大直径钻孔卸压............................................................................................................33 5.2 煤层注水软化................................................................................................................35 5.3 深孔爆破卸压................................................................................................................35 5.3.1 顶板深孔爆破......................................................................................................... 36 5.3.2 煤体深孔爆破......................................................................................................... 36 5.3.3 底板深孔爆破......................................................................................................... 37 5.4 工作面顺槽支护............................................................................................................37 5.5 防治效果检验................................................................................................................38 5.5.1 防治效果监测方案................................................................................................. 38 5.5.2 防治效果分析......................................................................................................... 39 6 结论.......................................................................................................................................41 致谢.......................................................................................................................................42 参考文献...................................................................................................................................43 1 绪论 1 1 绪论 1.1 前言 1.1.1 选题背景 近几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开采规模呈现出新常态,由于新兴能源自身 安全和技术等问题,依然不能替代煤炭在能源供给中的地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 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在一次性能源中煤仍然 占70左右[1-2]。但目前在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过程中,普遍遇到回采巷道变形大、压 架死架等矿压显现强烈的现象,冲击矿压是一种发生在回采工作面或巷道煤体-围岩内 的动力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煤岩体中弹性能突然释放,造成煤岩体突然、急剧、猛烈破 坏,已成为世界性采矿岩土工程活动中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给矿 井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3-7],目前冲击地压研究主要针对厚及中厚煤层[8-10],因此 针对厚煤层开采技术及矿压研究显得极其重要[11]。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向“西部”和“深 部”进军,煤炭的地质赋存条件更加复杂,冲击矿压发生次数不断增加且冲击事故程度 日趋严重。由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监测手段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很多学者在该方 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有效预测和防治问题。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陈家沟煤矿位于甘肃省华亭煤田西南角, 陈家沟煤矿八采区 位于矿井井田北东区。8512 工作面为八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八采区二区段,为第一分 层工作面,位于1050m 水平以下,工作面对应地面标高1466.1~1620.8m,工作面底 板标高回风顺槽951.527~1046.81m,运输顺槽945.576~1038.46m。工作面可采 走向长度 2238m,倾斜长度 114.5~115.4m,平均 115m,回采面积 258037m。8512 工 作面开采煤 5 层,设计分两层开采,8512 工作面为一分层开采工作面,结合已掘 1750m 巷道实际探测结果, 工作面分层厚度 8.5~16.6m, 平均 11.5m, 煤层倾角 2~11平均 6.6。 工作面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综采低位放顶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处理顶板,分层厚度 11.5m,其中机割厚度 3.0m,放顶煤厚度 8.5m,采放比 12.8。8512 工作面在掘进过 程中,矿压显现较为明显,有“煤爆”声,巷道围岩变形量大,支护体局部有破坏现象, 对安全回采影响较大,给矿井正常安全高效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针对 8512 工作面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回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矿压显现问题,本论文开展“陈家 沟矿冲击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控制研究” ,对于陈家沟矿具有重大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丰富和完善了国内在冲击矿压治理方面的经验,给类似条件的矿井生产提供指导和借 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工作面矿压研究现状 闫少宏等根据覆岩是否对支架产生变形压力将顶板分为“有变形压力岩层”和“无 变形压力岩层” ,并给出了综放支架载荷的解析表达式[12]。同时发现10m以上煤层综放 开采矿压显现强烈并拌有周期性,在顶板变形压力作用下顶煤可视为“似刚性顶煤体”; 顶板易形成“组合悬臂梁铰接岩梁”的结构,该结构的周期性运动使工作面产生“大、 小”周期来压现象[13]。 杜锋建立了薄基岩综放采场直接顶结构力学模型, 认为超薄基岩在风化作用下力学 性质大幅度降低,煤层顶板中无老顶关键层,分析了直接顶“半拱”式平衡结构的形成 机理和破断规律[14]。根据司马矿直接顶的类型,提出采高 6.5m,直接顶厚度大于 15m 时,容易形成“半拱”式平衡结构,采场矿压呈现出动压小、静压大、来压步距短等特 征,“半拱”结构有规律的破断失稳是薄基岩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关键[15]。 刘金海对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研究表明, 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峰值到煤壁的距离 及巷帮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到巷帮的距离比一般工作面大, 回采期间巷帮煤体垂 直应力的变化沿走向可分为稳定区、升高区、峰值区、降低区、二次升高区和蠕变区[16]。 孔令海等基于微震监测等技术手段对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架载荷与覆岩运动规 律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老顶的破断是工作面冲击载荷的主要来源,老 顶前位破断导致下覆岩层断裂对工作面液压支架产生冲击载荷[17-18]。 王金安等基于弹性力学理论, 建立了大倾角煤层横纵荷载作用下老顶的薄板力学模 型,提出了大倾角煤层老顶初次破断“VY”型断裂模式和老顶周期破断的“四边形” 型断裂模式,老顶初次断裂与周期断裂的的空间顺序有一定的差别[19-20]。结合现场监及 数值模拟等手段, 验证了老顶断裂过程中矿压显现及围岩应力场具有非对称和时序性特 征。 成云海等建立了采空区侧向直接顶和老顶的覆岩力学结构模型, 系统分析了工作面 侧向矿压显现规律[21]。 伍永平等认为特厚坚硬顶煤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及顶煤的高强度 是产生冲击现象的关键,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载荷较大,工作面周期来压明显[22]。谢龙 等认为巷道底板冲击是由于开采扰动使处于极限强度的煤体应力增加并打破平衡状态 从而诱发底板冲击,底板冲击的核心是底板的水平应力瞬间增加到临界状态,底板塑性 区扩大,导致弹性能瞬间释放,最终导致底板垂直位移发生突然增大并产生冲击[23]。 于雷等认为综采放顶煤顶板呈组合悬臂梁-铰接岩梁结构,提出了老顶发生“大小 1 绪论 3 周期来压”的岩梁结构运动形式[24]。采用相似模拟对相同采高、不同煤厚的综放工作面 的顶板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 发现煤层厚度越大, 支承压力影响范围越大、 峰值点前移, 围岩活动范围在工作面的横向与纵向越宽广, 但支承压力集中系数随采厚的增加而减小 [25]。 刘全明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浅埋中硬特厚煤层进行研究, 研究认为工作面倾斜长 度对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峰值及顶板垮落高度有影响且呈对数增加,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 力随开采高度和工作面长度的增加而增大[26]。 刘宝珠等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唐山矿)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现场 矿压观测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来压周期性明显,来压呈现低强度、高频率的特 征。整个工作面范围内,老顶来压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中部来压强度大,上部和下部 来压强度小,上部高于下部[27]。 段王拴等在对大佛寺煤矿40301首采综放工作面的研究中发现坚硬特厚煤层综放工 作面周期来压现象明显并具有瞬时冲击性载荷特征; 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发现支承 压力峰值在工作面煤壁前方 10m15m 处,影响范围覆盖工作面前方 50m60m[28]。 冯少杰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数值分析研究[29];Nayzar Lin 等采用数值模拟,以泰国 MaeMoh 煤田的特厚煤层为对象,对采动的覆岩和围岩应 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30]。 于贵良分析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矿压显现, 研究发现上下分层工作面 采掘交替影响运输巷冲击地压的发生, 影响最为明显的地点位于上部回采工作面超前下 部掘进工作面 80-150m 处,在煤层倾角变化处前方 100-150m 影响显著[31]。 于斌建立了特厚煤层开采大空间采场岩层结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下位关键层为 “竖向破断 O-X”的“悬臂梁砌体梁”结构,上位关键层为“横向破断 O-X”的“砌 体梁”结构模型。下位关键层结构主要影响支架工作阻力及其稳定性,下位关键层结构 中,以“悬臂梁”结构破断运动的关键层层数越多,对支架安全越不利;上位关键层结构 则主要对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变形产生影响, 巷道超前底臌的关键是破断块体的回转运动 产生的径向挤压作用[32]。 曹树刚建立厚煤层倾斜分层开采的力学模型, 揭示了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与采场围岩 力学参数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及分层回采工作面的“P-S”关系式,确定了回采工作面支 架合理的支护阻力[33]。 窦凤金针对千秋煤矿工作面冲击矿压频发的现状,采用 FLAC3D软件模拟了工作面 超前支承应力与侧向支承应力叠加后产生的动态应力场。 结果表明在工作面前方垂直应 力 3.3 倍原岩应力,较高的集中应力使得煤体集聚了大量的能量且形成较大的错动剪应 力,加剧煤岩体变形破坏而导致冲击矿压[34]。 孙光中等认为随着工作面推进,上覆岩层呈现梯形叠加垮落,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4 垂直沉降范围大致为跨度的 2.6 倍,同时采高增大使得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峰值点前移 和影响范围增大[35]。 窦林名等针对冲击矿压发生情况,应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工程 实践”系列方法,对覆岩关键层运动诱发冲击的规律、断层区的冲击机制、坚硬顶板型 冲击矿压灾害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6-42]。 王金东以砚北煤矿强矿压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综放开采覆岩结构失稳演化规律及其 强矿压形成机理, 确定了综放工作面宽度和区段煤柱宽度与复合关键层控制范围之间的 关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宽度和区段煤柱尺寸对强矿压灾害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区段煤柱宽度与复合关键层破断步距之间的关系, 选取合理的工作面宽度及区段 煤柱宽度以达到避灾目的[43]。 张宏伟运用关键层理论分析了同忻矿 8105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关键层 破断影响着压力拱的发育高度,在工作面推进前方,压力拱失稳步距为 283-330m,前 拱脚位于工作面前方 40-55m,压力拱承载着上覆岩层的较大载荷,一旦失稳引发工作 面强矿压显现[44]。 1.2.2 厚煤层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苏承东等研究发现煤体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 峰前积蓄能量和冲击能量指数均成正 相关,抗压强度与动态破坏时间呈负相关。煤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越高,煤体弹性应变 能量越大,冲击危险性越大,同时饱水煤样的强度、弹性模量、冲击能量指数以及峰前 积蓄能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45-46]。 姚精明等认为煤样破坏时的盈余能量与峰值损伤因子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 伴随着 峰值损伤因子的增加、盈余能量降低。盈余能量反映了煤体发生冲击矿压的难易程度和 猛烈程度,建议采用单轴压缩煤样的峰值损伤因子来评价煤层的冲击倾向[47]。 潘一山等提出了采用考虑时间效应指标与传统冲击倾向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与评估煤层冲击倾向性[48]。建立了冲击矿井巷道支护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冲击矿压矿井 巷道支护设计的两个新思路,即提高支护刚度和快速吸能让位支护[49-50]。 蓝航等认为冲击矿压发生的动力来源是坚硬顶板的破断, 采煤工艺和支架支护质量 不合理导致顶板压力转移到工作面煤壁上,形成了煤体应力集中和弹性能量积聚,回采 工作面推进速度过快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煤体应力和能量积聚程度。 基于此为避免顶板压 力转移形成煤壁应力集中,具体防治措施为及时切断坚硬顶板,对煤体进行爆破卸压、 并提高支架初撑力。基于浅埋煤层建立了冲击地压能量方程,并给出了应变能增量的3 种形式静载型、动载型、叠加或混合型[51-53]。 何江,窦林名等分析了薄煤层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能量转化过程和应力条件, 发现了薄煤层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程度较厚煤层高且峰值应力较近, 采动引发的应力降 1 绪论 5 以及煤体释放的弹性变形能远高于厚煤层,在动静载荷叠加作用下,薄煤层工作面容易 达到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应力和能量条件[54]。 张宏伟等建立了冲击地压地质动力条 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应用锚索监测断层活动预测冲击地压的方法[55]。 姜福兴等基于对50多个矿山生产实践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开采前危险性评价开 采前危险区的防冲预处理开采设计方案优化开采过程中的危险区解危开采过程 中监测预警工作面安全管理解危效果检验防治经验总结” 等冲击地压治理等成套 体系,重点是在冲击地压危险区进行“强卸压、强监测和强防护”的防冲技术[56]。 刘冬桥等自主研发了冲击岩爆实验系统, 通过动载诱发冲击地压实验发现动载诱发 冲击地压过程经历了平静期、颗粒弹射、碎屑剥落和冲击地压剧烈破坏4个阶段[57]。杨 智文为了防止综放工作面尾巷冲击地压的发生, 提出对尾巷煤柱坚硬顶板实施弱化爆破 卸压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炮孔水平投影距离达到2/3煤柱宽度时, 爆破卸压效果 较好;炮眼间距为6m时的爆破效果优于间距8m。通过顶板弱化爆破技术使煤柱内的应 力降低了60[58]。 张玉亮等以华亭煤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微震法为主,电磁辐射、声发射及钻屑 检测为辅的冲击地压综合监测和预警管理体系。采用煤层注水、煤体卸压爆破、大直径 钻孔及顶底板深孔爆破等措施,实施主动解危。使冲击地压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时间由每 年36d减少到6d,保证矿井安全生产[59]。 许胜铭等采用现场测试和力学计算的方法对开切眼附近发生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深度、断层残余应力和采空区应力转移是诱发开切眼附近冲击 地压的主要因素。 开切眼附近巷道冲击破坏类型分为高拉剪应力导致的结构失稳和高压 应力差导致的剪切失稳。在开切眼及附近巷道两帮实施大直径深孔卸压,将底板的屈曲 性破坏转化成缓慢弯曲变形,避免发生高拉剪应力导致结构失稳型冲击[60]。 齐庆新等根据应力控制理论发现冲击矿压发生的关键是断层的构造应力, 邻近采区 残余应力也是诱发掘进巷道发生冲击地压潜在因素。 通过超前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和开切 眼贯通动态应力控制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冲击地压的发生[61]。 潘俊锋等依据微震监测结果,将冲击矿压分为集中动载荷型和集中静载荷型,基于 动载和静载冲击启动的能量判据,建立冲击矿压启动理论[62]。 姜耀东等建立了滑移错动型、材料失稳型和结构失稳型冲击矿压力学模型[63]。刘金 海等提出冲击矿压多参量实时在线联合监测的观点, 将冲击矿压危险区分为动态危险区 和静态危险区两类,提出了应力场、震动场联合监测冲击矿压的观点[64]。 荣海[65]等提出了“煤岩动力系统”的概念,基于Mises准则和爆破理论,构建了“冲 击地压显现关系与煤岩动力系统” 模型, 提出了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朱斯陶等认为大变形协调控制与冲击地压是深部厚煤层开采面临的共性难题。 采用 现场监测、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深部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机制,建立沿空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6 巷道侧向顶板二次破断的力学模型[66]。 欧阳振华提出了在顶板、底板和煤层实施多级爆破卸压技术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结 果表明实施多级爆破卸压措施后,前方及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变大,应力集中系数降 低,实施多级爆破卸压后钻孔应力和钻屑量明显降低,电磁辐射强度明显增加,支架工 作阻力最大下降45[67]。 1.3 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综合分析与评价 8512 工作面顶底板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强度、变形性质 等物理参数) ,对地应力大小、方向和煤体冲击倾向性进行分析; (2)运用物理相似模拟,分析工作面覆岩垮落规律,揭示覆岩关键结构变形破坏 与采场冲击矿压显现之间的作用关系,覆岩关键层移动与破坏对 8512 工作面围岩压力 的影响程度、形式和范围; (3) 采用 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煤岩体的应力特征和破坏特征, 尤其是支承压 力的峰值大小、作用区域和影响范围,揭示上覆岩层(含顶煤)的应力分布特征和围岩 破坏特征; (4)针对陈家沟矿 8512 工作面的地应力特点,基于煤岩体冲击性特征,结合应力 集中程度、影响范围和破坏区特征,提出了卸压解危技术,同时检测实施效果。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基于地质勘探和掘进资料,对 8512 综放工作面区域地层中的岩性分布和构造 条件进行详细整理和系统分析与评价; (2)采用岩石力学试验方法,测试煤岩体物理性 质、力学参数和冲击性能指标;包括容重、密度、孔隙率等;强度参数包括煤岩单轴抗 压、抗拉强度、内聚力和摩擦角;变形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冲击倾向性指标 包括动态破坏时间 DT(ms) 、冲击能指数 KE、弹性能指数 WET 等。通过测试采用综 合指标评价煤岩冲击倾向性。 (3)运用相似原理进行相似模拟配比,搭设相似模拟实验 架,分析覆岩垮落规律及与冲击地压之间的关系。 (4)采用数值分析方法(FLAC3D) , 分析煤岩体的应力特征和破坏特征。 1 绪论 7 图 1-1 技术路线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8 2 工作面煤层冲击倾向性分析 2.1 工作面概况 8512 工作面为八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八采区二区段。八采区范围内,煤层(煤 5) 平均倾角约 13,厚度 13.3254.49m,平均 26m。按照煤层的厚度和形态变化分为两个 带采区由东向西第一为厚煤带、第二为煤层分岔带,厚煤带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度 大、夹矸少;分岔带煤层数多,夹矸多、煤层呈马尾状撒开。煤 5 层设计分两层开采, 8512 工作面为一分层开采工作面,煤层倾角 2~11平均 6.6,工作面分层厚度 8.5~ 16.6m,平均 11.5m,其中机割厚度 3.0m,放顶煤厚度 8.5m,采放比 12.8。工作面可 采走向长度 2238m,倾斜长度 114.5~115.4m,平均 115m。工作面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 壁综放开采自然垮落法。图 2-1 为陈家沟煤矿开采布置图, 图 2-1 陈家沟煤矿开采布置图 煤 5 顶板顶板厚度为 0.35~7.29m,平均 3.26m,、厚度变化大。顶板岩性为泥岩、 炭质-砂质泥岩等,直接顶之上为砂岩、厚度一般为 5~10m。顶板抗压强度为 0.96~ 4.5MPa,一般为 1.5MPa,内摩擦角 42,内聚力 0.85 MPa。顶板强度和稳定性差,易 破碎冒落。 煤 5 底板岩性为鲕状砂岩,岩性较稳定而厚度变化较大,最小 0.83m(3706 孔)、 最大 6.68m(3707 孔)、平均 1m 左右。底板抗压强度一般约在 1.6MPa 以上,内摩擦 角 30,凝聚力 0.58MPa。老底主要为粗砂质泥岩、泥质粗砂岩等。底板的强度及稳定性 较高。煤岩层综合柱状图如图 2-2 所示。 2 工作面煤层冲击倾向性分析 9 图 2-2 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2.2 地应力特征 8512 工作面为八采区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比较明显,在 8512 工作面两顺槽及开 切眼施工期间,矿压显现情况如下8512 工作面回风顺槽有记录的“爆声”共 17 次, 据不完全统计,因受压锚杆锚索拉断 1558 根;8512 工作面运输顺槽有记录的“爆声” 共 14 次,据不完全统计,因受压锚杆锚索拉断 1980 根。为掌握华亭矿区包括陈家沟煤 矿的地应力情况,对华亭矿区各个矿的地应力进行了测量见表 2-1、2-2。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0 表表 2-1 各测点位置和钻孔情况描述各测点位置和钻孔情况描述 测点号矿区位置埋深(m)RQD 1华矿B302 附近,回风大巷,3 号联络巷外-40m68513 2华矿B402 钻孔附近,250104 运输顺槽,绞车硐室48059 3砚北矿860 车场,二水平副水仓外54632 4砚北矿1504 绞车房通路2164 5山寨矿1330 回风大巷22582 6山寨矿西翼回风联络上山(1201 工作面回风联络巷)40748 7陈家沟矿930 水平输道56575 8陈家沟矿930 胶带机大巷一号交叉点西侧56135 9新柏煤矿三采区四区段运输石门44475 表表 2-2 各测点主应力计算结果各测点主应力计算结果 123 测点号 深度 m 数值方向倾角数值方向倾角数值方向倾角 MPa MPa MPa 168533.04-108822.32-151818.39-40-70 248022.34-106171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