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pdf
『 7 / 2 0 0 0 耳 l 2月 矿 业安 全 与环保 第2 7 基第6 期 摘要 通过对急倾斜煤层s - 牛面矿压的宴测研 究, 乒清 了诚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 为该工作 面选取可靠台理的支护方式和加 强磺板管理提供 了科学依据。 , . 荤 警 ; A 醐8 95 20慧00 06 00 19 02 中 图 分 类 号 T D 32 3 文 献 标 识 码 文 章 编 号 1∞ 44 1 一 一 急倾斜煤层开果后 ,由于采场上覆岩层载荷沿 层面方向的分量增加, 而法向分量却相对减小, 因此 造成 其矿压 显现 规律与倾 斜煤 层有显 著 的差异 。固 此 弄清急倾 斜工 作面 的矿压显 现规 律 ,根据具体 情 况形 成新 的压 力 与支护 相互作用 关 系 ,可以大大提 高采 场的安 全生 产能力 1基本情况 南桐矿务局砚石台煤矿 4 6 0 3 S .【 作 面位于 一 2 5 0 m水平首采区. 上为 3 6 0 3 5 采空区, 下为 4 6 0 3 5 段未开拓区, 南邻 4 6 0 1 N t 段. 北为 4 6 0 3 N . 未布置 区。 该段采 6 煤层, 平均煤厚 1 . 7 1 m. 较稳定 . 平均倾 角 9 5 。 , 具有软分层, 其厚度为 0 4~ 0 , 6 m 该 采 面采用 直线 长 壁采 煤 法 ,工作 面 采用 D Z 2 0 2 5 / 8 0型单 体液压 支柱支 护 . 支护 密度 1 5 6 根/ , 排 、 柱距均为 0 8 m 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 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 4 0 m, 最小控顶距 2 . 4 m, 放 顶 步距 0 8 m。 2 工作面 观测 内容和方法 为 了掌握 该急倾 斜 煤层 工 作 面的矿 t l J 压力显 现 规律 , 共进行了 1 4个循环的常规矿压观测 在工作 面观测的主要内容是 支柱载荷量; 顶底板相对移近 量 ; 活柱下缩量和工作面现场描述【 描述工作面支护 状况, 顶板来压时的征兆和顶板节理裂隙情况. 以便 为分析观测数据提供参考依据 。 。 根据急倾斜煤层沿倾 向矿压显现的不同特点 , 工作面沿倾 向分别布置上 、 中、 下三个测区 用阻力 巡检仪测定各测区内单体支柱的工作阻力;用标点 法 测 支柱 活 柱下 缩 量 ;用 D D J位移 测 杆 和 A D L一 2 . 5型测杆 测定 顶底板 相对移 近量 。 收稿 日期 2 0 0 0 0 6 0 】 作者筒介 代高飞 f 1 9 7 4 一J . 男. 博士. 现越事 山压士和岩体 移动研究工作。 3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3 . 1 工作面支架载荷特征及受力分析 观测结果如图 1 ~ 4所示。 图中 1 、 2 、 3表示上、 中 、 下测区 从观测结果看出 , 整个观测期问 支柱初 阻力、 工作阻力均较低, 顶底板移近量不大 , 上、 中、 下 测 区 支 柱 初 撑 力 达 到 5 0 k N 上 的 分 别 占 5 2 4 % 、 9 5 . 2 % 、 8 1 % ; 支柱工作 阻 力沿走 向变化很 小. 与初撑力的变化基本一致 整个观测期问, 支柱 工作阻力利用率均不高. 到第三排时. 上、 中、 下测区 支 柱 平 均 工 作 阻 力 分 别 为 8 3 . 0 9 k N、1 0 0 6 6 k N、 9 7 3 4 k 。但 顶底板相 对移近 量较 大 ,最大 可达 1 1 3 ram , 从工作面倾斜方向看, 上、 中、 下测区支柱初撑 力平 均分 别为 5 7 . 6 5 k N、 7 8 3 k N和 l 7 l 7 k N 。观测 到第三排时 ,支柱工作阻力增量分别为 2 7 . 4 6 k N、 2 2 . 3 5 k N和 2 6 1 7 k N 即沿工作面倾斜方向支柱工 作阻力变化是上部最大 , 中、 下部次之 。 其中, 中部工 作阻力增量较小的原因是支柱平均初撑力较大 ,而 支柱工作阻力与初撑力之 间近似按对数关系增大 . 故中部工作阻力增力较小。 图 2 工作面顶底板移进 量曲线 1 9 维普资讯 2 0 0 0年 1 2月 2 。 o/ 己 7 f p、 一 7 o 矿 业安全 与环保 第2 7 卷第6 期 某 V 求 l叮 di s t a n c e m 图 3 顶底板 平均移近速度 l 吼d k N 图 4 第三排支柱工作阻力公布频度 同时由初撑力和支柱末排工作阻力观测结果回 归分析可知 随着支柱初撑力的提高 . 支柱工作阻力 近似呈 对数 函数关 系增 长 , 其 回归方程 为 尸 58 . 4 I nPo一1 5 2 3 3 r0 . 9 7 其中 尸 支柱工作阻力 k N ; 支柱初撑力 k Nj ; 广 - ~ 相关 系数 。 该工作面临界工作阻力为1 0 3 . 4 4 k N 工作面初撑 力不高 , 顶底移 近量和支柱下 缩量均不 夫。 因此 . 尽管 现有支护设计参数能有效控制顶板, 但从经济效益角 度来看 , 应提高支柱工作阻力的利用率 一 为达到此 目 的, 建议在可能情况下, 减小采面支护密度; 也可以用 Q Z q b 8 0 单体液压支柱或 嘶 0 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 3 . 2 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 在工作面上测 区第 4个循环时 ,上测区顶板来 压,动载系数约为 1 . 4 7 ,而中测区和下测区在第二 个循环 就 同时 出现来 压现 象 ,平均 动载 系数为 1 . 8 8 。 到第 l 4个循环, 上 、 中 、 下测 区同时来压, 平均 动载 系数 为 1 . 3 8 。观 测期 问 共 经 历 了 两个 来 压 周 期。 其中上测 区来压动载系数最大为 2 0 。 老顶显著 运动步距为 1 . 6 m, 相对稳定运动步距为 8 . 4 m。 一 文 舟蠢 进行 煤 炭. _ ‘ 亿 6 『 1 美国新墨西哥州怀特沙漠试验地 区刊莫尔实验 皇, 使 用 田 篮 型 进行 些 的 第一 次 塑 获 得 成功。它是用太阳能将煤炭加热到 1 9 2 0 ℃ . 生产出 可燃煤气。含有一氧化碳 2 6 9 % 、 氢 5 0 . 9 % 、 甲烷 5 . 4 祭 、 碳氢化合物 0 . 7 %、 二氧化碳 1 6 . I % 这个实验室使用的日光屏是由许多可活动的平 4 结语 1 工作面 上测区顶底板相 对移近量最 大为 l | 3 ra m, 较中下部分别大3 3 ra m和4 3 ram, 这表明直壁 工作面的矿压显现严重不均 . 造成其上测区顶板较 破碎、 支柱工作阻力上升慢 , 不能有效地控制上测区 的顶板下 沉 。 - 2 直壁工作面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 l O m. 其中 老顶显著运动步距为 1 . 6 m,相对稳定运动步距为 8 . 4 m . 工作面上测区的周期来压最大能量动载系数 达到 2 . 5 6 。直壁工作面的支柱初撑力和工作阻力均 不 高 其 上 、 中 、下 测 区 的 平 均初 撑 力 分 别 为 5 7 . 6 k N、7 8 . 3 k N和 7 1 . 2 k N,支柱至第三控顶排时 上 、 中 、下 测 区 的 平 均 工 作 阻力 分 别 为 8 3 . 1 k N、 1 0 0 . 7 k N和 9 7 . 5 k N 支柱 工 作阻 力增 量 分别 为 2 7 . 4 6 k N、 2 3 . 3 5 k N和 2 6 . 1 7 k N 这表 明直壁工作面 要增大支柱工作阻力来控制顶板的下沉,即直壁工 作面顶板释放的能量较大。 { 3 直壁工作面上部的顶板移近量较大 其中直 壁工 作面上 测 区的最大顶底 板移 近量 达 l 1 3 mm。 f 4 建议在可能情况下. 减小采面支护密度 . 提 高支柱工作阻力的利用率。 5 对于急倾斜煤层, 直线长壁采煤法有其 自身 无法克服的缺点。 由于倾角很大 , 使工作面中上部冒 落的矸石滚向下部 ,造成工作面沿倾斜方向的矿压 显现严重失衡. 使采场顶板控制难度加大。同时, 急 倾斜煤层工作面经常发生窜矸、 堵面 、 推底 、 坠人、 浮 矸下滑伤人等事故 ,使急倾斜煤层工作面的安全生 产受到威胁。 并且由于倾角的原因, 支柱工作阻力利 用率也不高 因此在急倾斜煤层中革新采煤方法已 势在必行 俯伪斜采煤法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 l I 任德惠 .井工开采矿 山压力与控制 [ M] 重庆 重度, 学日版社 . 1 9 9 3 f 2 1 锭鸣高 . 刘昕成 矿 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M] .北京煤炭 工 业出版社. I 9 9 2 责任编辑 秦文贵 面镜组成的。阳光是由日光屏反射到 固定的凹聚焦 镜上。弦凹镜将 日光集中在直径为 1 2 . 7 c m的点上 , 给气化器中的煤炭加热。加八蒸气或二氧化碳与煤 炭进行反应, 生产出中等质量的煤气。 这项工艺的优点是节省昂贵的纯氧,由于不需 要煤炭提供热量 , 每吨煤炭可获得较多的煤气 ; 污染 少, 在煤气中可储存太阳能 1 5 % , 这种煤气可转到 太阳能不充分 的地方使用 【 美] 世界煤炭 1 9 9 9年 1月, 福连摘译 暑 里导 I p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