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剖面技术在龙门山中段构造解释中的应用_李素华.pdf
第41卷第4期 2013年8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1 No.4 Aug. 2013 COALGEOLC阳Y s位ucturalstyle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alanced section technique; stage of tectonic deation 在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东缘盆地中已发现多个具 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多年来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 破。由于龙门山推覆冲断带地表条件十分恶劣,地 震勘探成像精度不高,难以查清推覆冲断带下复杂 的构造形态,造成多种不同的解释结果,阻碍了该 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I]。 近年来,平衡剖面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和辅助 工具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得到了应用[川]。通过实例, 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龙门山中段具典型构造特征 的地质、地震综合解释剖面进行平衡恢复,取得了 好的效果。目前,平衡剖面技术已成为解决该区复 杂构造地质问题的有效方法。 1 平衡剖面技术原理 平衡剖面于20世纪60年代被Bally用于加拿 收稿日期2012-05-15 大落基山脉的油气勘探地质解释研究而产生[4] 1969年平衡剖面技术才被Dahlstrom正式提出和引 用,从而诞生了研究前陆榴皱冲断带的方法[5]。 Elliott认为,平衡的剖面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真 实的剖面,而不平衡的剖面却一定是错误的[句。这 一认识表明,平衡剖面只具备正确解释的必要条件, 即正确解释的剖面一定是平衡的;而不具备充分条 件,即平衡的剖面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1.1 几何守恒原则 平衡剖面技术从几何学角度恢复剖面,遵守以 下原则[7-9Ja.面积(体积)不变原则;b.岩层厚度 不变原则;c.岩层长度不变原则;d.地层沿一断层 的位移量一致原则;e.伸缩量一致原则。但是,对 于不同的构造环境,上述各种几何法则均有一定的 作者简介李素华(1980一),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工程师,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等研究工作 ChaoXing 第4期李素华等平衡剖面技术在龙门山中段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71 应用前提条件。面积守恒的前提是变形主要发生在 沿构造运动的方向上,而在构造走向上岩层没有发 生变形。体积守恒的前提是变形过程中体积没有变 化,发生变化的仅是构造形态。当不同岩层间变形 过程是平行榴皱或顺层剪切的情况下,岩层厚度不 变。当岩层处于脆性状态时,恢复后岩层长度必定 不变。如果岩层间存在断层传播榴皱、滑脱榴皱、 断层分叉、同生断层时,各岩层的断层位移量就会 出现不一致情况。岩层经过断裂、榴皱,其伸缩量 应基本一致。 1.2 注意事项 a.单独从几何学角度考虑平衡剖面的恢复,对 张性构造比较合适,但对于挤压性构造难免出现误 差(10]。如,处于水平沉积状态的一地质块体(图la 经构造应力挤压、挠曲变形后(图lb),按几何学上 的面积不变、层长一致的原则,恢复后得到的下伏 地层仍然存在弯曲变形趋势(图le),而没有恢复到 原始水平状态的块体(图la)。由图la和图le对比, 可以看出几何学上的平衡恢复存在缺点,而物理学 平衡恢复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物理平衡剖面法是 依据物体变形机理和物质守恒原理,以法线不变原 则及变形匹配原则为基础,更多地考虑岩石变形的 物理属性。但此方法目前在本区未推广应用。因此, 运用几何学平衡剖面技术,对构造断裂系统复杂的 挤压剖面进行恢复时,必须进行人工干涉,难免造 成平衡恢复的多解性。 .............................................. 圄E a b c 图1几何学原则恢复的平衡剖面 Fig. 1 Cross section restored from geometric principle a一地质块体未变形时的形态;廿-经挤压和挠曲变形后的形态; 「经平衡恢复后的块体形态 b.对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平衡恢复时,首先需要 对整个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地层接触关系、 断层组合、剥蚀量等有较深入的认识,然后才能对 不同构造用不同的平衡恢复方法进行操作。如构造 简单、断裂系统单一,可采用剥层法,即先将最上 部地层所有断距恢复为零,按层拉平法重建该地层 沉积时的水平状态,然后剥去最上部地层依次重复 操作下面的地层;如构造、断裂均复杂,将可能为 同一期次构造变形的地层所有断距一次恢复;如存 在滑脱面,将滑脱面上下不同的构造分别恢复。 c.对于区域剥蚀来说,其剥蚀量较为均匀,可 以采用厚度趋势法进行合理估计;但对于发生过多 期构造变形,且变形强度差异较大的不均匀剥蚀区 来说,其剥蚀量呈元规律变化,因此,难于复原其 剥蚀量。 1.3 不平衡情况的处理 有两种情况导致剖面无法平衡一是解释方案 有问题;二是剖面本身就不平衡。如解释方案有问 题,直接修改解释方案即可,反复修改使其达到平 衡为止;如剖面本身就不平衡,就要考虑可能引起 剖面不平衡的地质因素,其中包括[11]剖面线切过 走滑断层;区域内存在地层塑性流动;剖面中地层 有不整合存在;剖面上存在层间滑动;剖面中切割 生长断层;沉积上的超补偿或欠补偿。对于不平衡 的地质情况,在恢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且勿将其错判为解释方案有问题,否则会导致错误 的地质推理。如剖面线切过走滑构造,在三维空间 无法恢复;如地层内存在塑性流动,可将塑性体分 解,按面积守恒原则进行恢复;如地层中存在不整 合面,在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假定是正反转构造造成的;如存在层间滑动,可采 用滑脱面分层法进行恢复;如切割生长断层,可在 恢复时先将其补齐;如存在超补偿和欠补偿,造成 同一岩层地层厚度不一致,这是断陷盆地中常见的 现象,但不影响研究其构造演化过程。 2 实例分析 2.1 构造样式建立 以龙门山中段延伸最长且地震资料品质较好的 L线为例,由原始地震剖面可知,江油一都江堪断 裂以西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下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杂 乱、断续,反射特征明显不如江油一都江堪断裂以 东的四川盆地内部反射特征清晰,因此,根据龙门 山推覆冲断带地表地质、钻井及地震反射特征建立 构造样式(图2)。由图2可知,北)II一映秀断裂、江 油一都江埋断裂和秀水一薄阳隐伏断裂等3条逆冲 断裂将龙门山推覆冲断带划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及 前峰带。北川一映秀断裂以西为后山带,主要由一 些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线形紧密倒转的背向 斜;北JII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都江堪断裂间前山带 扇形叠瓦状推覆冲断特征清楚,断层相关的倒转榴 ChaoXing 72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1卷 ’ 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二|之四川盆地 后山变质岩系才←一前山盖层棚一+ι一一前峰带一一→|←一一一-JI西拗陷一一一→ 基底卷入披覆冲断带叠瓦状推覆冲断带I I NW illN圣王草草El1iM蓝墓董事目宝玉3重重重壁画SE 图2龙门山中段L线构造样式 Fig. 2 Structural style along line Lin middle Longmen mountains 皱轴多为断层取代,向斜相对较完整;前峰带隐伏 于舒缓东倾的Jl底不整合面之下,T3及其以下层 序发育由北西向南东的台阶式冲断。秀水一薄阳隐 伏逆冲断裂、江油一都江堪逆冲断裂及Jl底反冲断 层3条断裂在川西哟陷西缘形成“逆冲三角带”构 造。三角带内由于受到强烈的叠瓦冲断作用,保存 条件受到影响,而秀水一薄阳隐伏断裂下伏地层属 “原地”构造体系,保存条件相对较好。P2底与Z底 滑脱层形成模状逆冲双重构造。经地表地质、地震、 钻井等资料证实S、D和C只出现在龙门山推覆冲 断带内,在川西拗陷内缺失。 2.2 构造平衡恢复 应用平衡剖面复原法将现今构造剖面,依据地 表地质资料及区域构造变形期次,恢复到未变形的 状态。在恢复的过程中对剖面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a b 依据几何守恒原则进行反复修改,使其平衡,将最 终的修改结果反馈到原始解释剖面上,确立最终的 解释方案。 图3a为恢复的印支晚期变形前的构造平衡剖 面,剖面的一端位于未变形的川西塌陷内(具体恢复 过程见图4)。首先,按滑脱面上下不同构造分别恢 复的原则,将Jl底部顶板滑脱断层上部的J地层向 川西塌陷内滑动(图4b);再将P2底与Z底滑脱层间 的模状逆冲双重构造恢复(图4c)。北川一映秀断裂、 江油→都江堪断裂和秀水一薄阳隐伏断裂3条断裂 均从印支晚期开始逆冲推覆,只是推覆程度不同而 已,因此按同一期次构造变形的地层所有断距一次 恢复原则进行恢复。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者F 江堪断裂间发育与断层相关的倒转榴皱,在逆冲推 覆过程中地层被剥蚀,其厚度按未受剥蚀影响的“逆 图3L线印支晚期变形前的构造平衡剖面(a)及现今构造b Fig. 3 Cross section before late Indochina deation a and present structure b along line L ChaoXing 第4期李素华等平衡剖面技术在龙门山中段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73 a)、‘ b c d 图4L线构造平衡剖面恢复过程 Fig. 4 The restore process of tectonic balanced section of line L a一现今构造;b-将JI底部顶板滑脱断层上部的J地层向川西塌陷 内滑动;c一再将P2底与Z底滑脱层间的模状逆冲双重构造恢复; d-才tJII一映秀断裂以西地层和l蚀量较大,来复原该处地层厚度 冲三角带”处的厚度趋势进行合理估计;而北川一映 秀断裂以西地层剥蚀量较大,未复原该处地层厚度 (图4d)。由平衡恢复的结果可知构造解释方案可行, 并且证实了川西塌陷内钻井层位标定缺失S、D和 C,是早期秀水一薄阳正断层控制了川西地区古生 界的沉积,龙门山地区地层发育较全,而同期川西 及川中隆升暴露遭受剥蚀。印支晚期龙门山开始遭 受北西一南东方向的挤压、抬升和剥蚀,形成逆冲 推覆冲断构造;燕山一喜马拉雅期继续逆冲推覆和 挤压,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运动,这与印度板块向亚 洲板块的挤压是相关联的,至今仍在影响着研究区 的构造活动(大地震),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带。将 构造剖面(图3b)设定3个控制点A、B、C,经平衡 恢复后(图3a)很容易得到每个控制点间相应延伸的 距离,其中A控制点在印支晚期变形前至现今相应 的缩短量为26.6km,缩短率为38.8。 3结论 平衡剖面技术是地质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工作 的一项重要方法,将其应用在构造复杂剧烈变形的 龙门山推覆冲断带可正确指导构造解释方案的建 立,并可定性、定量分析构造变形期次和变形程度; 经平衡恢复证实,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与川西拗陷对接 的逆冲三角带下伏的“原地体系统”,是很好的油气聚 集区,可作为川西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新区域。 参考文献 [l]肖富森,李政文,张华军,等.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 合解释[几天然气工业,2005,255 37-39. [2]张向鹏,杨晓薇.平衡剖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几煤田地 质与勘探,2007,352 78-80. [3]周竹生,马翠莲,胡文武,等.平衡剖丽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 中的应用[几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363 67-70. [4] BALLY AW, GORDY PL, STEWART GA. Structure, seismic 由uand Orogenic evolution of southern Canadian Rocky Moun- tains[J].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1966, 144 337-381. [5] DAHLSTROM C D A. Balanced cross-sections[J].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69, 67 743-757. [6] ELLIOTT D. The construction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J]. JournalofStructuraGeology, 1983, 52 101-109. [7]刘光炎,蒋录全平衡剖面技术与地震资料解释[巧.石油地球 物理勘探,1995,306 833-844. [8]张明山,陈发景.平衡剖面技术应用的条件及实例分析[巧. 石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 4 532-540. [9]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等.平衡剖面技术在瓮地构造分析 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问.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 136 19-22. [10]毛小平,吴冲龙,袁艳斌.地质构造的物理平衡剖面法[巧.地 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 232 167-170. [11]夏义平,徐礼贵,如j万辉,等.地震解释及综合研究中几个问 题的探讨[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增刊)1-5. Chao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