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理论分析及试验.pdf
扫码移动阅读 第45卷 第4期 2 0 1 9年4月 工矿自动化 I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Vo l . 4 5N o . 4 A p r . 2 0 1 9 文章编号1 6 7 1-25 1 X(2 0 1 9)0 4-00 3 0-05 D O I1 0. 1 3 2 7 2/ j . i s s n. 1 6 7 1-25 1 x. 2 0 1 8 1 2 0 0 2 3 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理论分析及试验 周如林 ( 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北京 1 0 0 0 1 3)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环形供液模式下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损失计算公式, 并以黄陵煤矿 1号工作面供液系统为例, 得出了工作面不同液压支架处负载流阻损失分布; 在工作面每隔2 0架支架安装 1个压力传感器来测试供液系统管路压力, 得到的压差与理论计算结果接近, 验证了负载流阻损失计算公式 的正确性; 分别在采煤机速度为8,1 2m/m i n, 单泵供液及双泵供液模式下, 通过试验得出了供液系统泵站出 口压力分布, 并统计了系统卸载时间比与加载时间比, 为后续跟机自动化过程中供液系统智能控制和优化提 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跟机自动控制;供液系统;负载流阻;负载流阻损失;泵站 出口压力;卸载时间比 中图分类号T D 3 5 5 文献标志码A T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o f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i n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m i n i n g f a c e ZHOU R u l i n (B e i j i n g T i a n d i-Ma r c o E l e c t r o n i c-H y dr a u l i c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C o m p a n y L t d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f o r m u l a s o f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s s o f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i n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m i n i n g f a c e u n d e r c i r c u l a r f l u i d s u p p l y m o d e w e r e d e r i v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T a k i n g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o f N o . 1w o r k i n g f a c e i n H u a n g l i n g C o a l M i n e a s a n e x a m p l e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t d i f f e r e n t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 p o s i t i o n i n w o r k i n g f a c e w a s o b t a i n e d . P i p e l i n e p r e s s u r e i n t h e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w a s t e s t e d t h r o u g h i n s t a l l i n g o n e p r e s s u r e s e n s o r e v e r y t w e n t y s u p p o r t s i n t h e w o r k i n g f a c e . P r e s s u r e d i f f e r e n c e a p p r o a c h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c a l c u l a t e d v a l u e,w h i c h v e r i f i e s c o r r e c t n e s s o f t h e 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f o r m u l a s o f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s s . P u m p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t h e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w a s o b t a i n e d t h r o u g h t e s t u n d e r s h e a r e r s p e e d o f 8m / m i n o r 1 2m / m i n w i t h s i n g l e p u m p o r d o u b l e p u m p s f l u i d s u p p l y m o d e s e p a r a t e l y .M e a n w h i l e,u n l o a d i n g t i m e r a t i o s a n d l o a d i n g t i m e r a t i o s o f t h e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w e r e c o u n t e d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o n t r o l a n d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d u r i n g a u t o m a t i c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t r o l . K e y w o r d s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m i n i n g f a c e;e l e c t r o h y d r a u l i c c o n t r o l o f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a u t o m a t i c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t r o l ;l i q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s s;p u m p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u n l o a d i n g ti m e r a t i o 收稿日期2 0 1 8-12-11; 修回日期2 0 1 9-03-18; 责任编辑 李明。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 0 1 7 Y F C 0 8 0 4 3 0 0) 。 作者简介 周如林(1 9 8 5-) , 男, 河北沧州人, 工程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液一体化设计, E-ma i lz h o u r l @ t d m a r c o . c o m。 引用格式 周如林. 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理论分析及试验[J]. 工矿自动化,2 0 1 9,4 5(4) 3 0-34. Z HOU R u l i n.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o f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i n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m i n i n g f a c e[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2 0 1 9,4 5(4) 3 0-34. 0 引言 煤炭自动化开采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安全、 高 效采出的重要手段[ 1-2]。目前,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 电液控制系统已得到普遍推广与应用, 实现了单个 支架的单动作控制、 成组支架动作的顺序程序控制 和液压支架跟随采煤机位置的自动控制( 跟机自动 控制) 等功能[ 3]。其中跟机自动控制功能的应用和 完善, 使得自动化、 智能化大采高工作面不断推广 普及[ 4-5]。 多年来, 很多学者对跟机自动控制技术进行了 研究, 如通过解析法对液压支架护帮板收伸、 自动喷 雾、 移架和移动刮板输送机等自动化动作建立数学 模型[ 6-7] , 从 采煤工艺、 通信传输等方面对控制系统、 软件、 传感器进行优化设计[ 8-13]等。然而对跟机自 动控制过程中供液系统变化特性的研究较少, 导致 跟机自动控制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较手动操作仍有不 小差距。 在综采工作面跟机自动控制过程中, 供液系统 作为执行层, 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控制效果。文献 [ 1 4-15] 通过仿真研究了供液系统稳压控制技术; 文 献[ 1 6] 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管路布置条件下的 管路损失; 文献[ 1 7] 对液压支架进回液压力损失进 行了测量对比。上述研究均没有对跟机自动控制过 程中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以黄陵 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黄陵煤矿) 1号工作面 为例, 通过理论分析方式, 推导了环形供液模式下供 液系统负载流阻损失计算公式, 并通过试验研究了 不同生产工况下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特性。 1 黄陵煤矿1号工作面供液系统 黄陵煤 矿 1 号 工 作 面 所 用 液 压 支 架 型 号 为 Z Y 6 8 0 0/1 1. 5/2 4 D [18],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ZY 6 8 0 0/1 1. 5 /2 4 D型液压支架主要技术参数 T a b l e 1 M a i n t e c h n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Z Y 6 8 0 0/1 1. 5/2 4 D t y p e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 参数数值参数数值 高度/ mm 1 1 5 0/2 4 0 0立柱缸径/mm 3 2 0/2 3 0 宽度/ mm 1 4 3 0/1 6 0 0立柱柱径/mm 2 9 0/2 1 0 中心距/ mm 1 5 0 0 推移缸径/柱径/mm 1 6 0/1 0 5 初撑力/ k N 5 0 6 7 行程/ mm 9 0 0 工作阻力/k N 6 8 0 0质量/ t 4 7 泵站压力/MP a 3 1. 5泵流量/ (Lm i n-1)40 0 供液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5泵3箱 配置, 乳化液泵型号为 B RW 4 0 0/3 1. 5, 公称流量为 4 0 0L/m i n, 公称压力为3 1. 5 MP a。采用双进双回 液压管路布置模式, 主供液高压管采用 D N 4 0 S型, 主回液低压管采用 D N 5 0型。供液系统管路参数见 表2 。 图1 黄陵煤矿1号工作面供液系统原理 F i g . 1 P r i n c i p l e o f h y d r a u l i c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o f N o . 1 w o r k i n g f a c e i n H u a n g l i n g C o a l M i n e 表2 黄陵煤矿1号工作面供液系统管路参数 T a b l e 2 P i p e l i n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h y d r a u l i c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o f N o . 1w o r k i n g f a c e i n H u a n g l i n g C o a l M i n e 参数 符号数值 总流量/ (Lm i n-1) Q 80 0 工作面巷道长度/ m l120 0 工作面长度/m l223 5 架间管路长度/ m l32. 6 工作面巷道直通数量n122 工作面直通数量n223 工作面三通数量n315 0 工作面巷道管路内径/m df10. 0 7 架间管路内径/ m df20. 0 5 工作面巷道管接头内径/m dm10. 0 7 工作面管接头内径/ m dm20. 0 7 架间管接头内径/ m dm30. 0 5 2 负载流阻损失计算及测试 2. 1 负载流阻损失计算 负载流阻损失主要包括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 力损失。沿程阻力损失主要由长管路造成, 局部阻 力损失主要由管接头尺寸突变造成。 沿程阻力损失[ 19] pf=8 ρ λ l Q2 π 2 d 5 f ( 1) 局部阻力损失 pm=8 ρ ξ Q2 π 2 d 4 m ( 2) 13 2 0 1 9年第4期 周如林 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理论分析及试验 式中 ρ为乳化液密度, 取9 9 8k g /m 3; λ为沿程阻力 损失系数[ 20] , 取0. 0 3 8;l为管路长度;df为管路内 径; ξ为局部阻力损失系数; dm为管接头内径。 令k=8 ρ λ π 2 d 5 f , s= 8 ρξ π 2 d 4 m , 则 pf=kl Q 2 ( 3) pm=s Q2 ( 4) 局部阻力损失主要包括直通管接头阻力损失和 三通管接头阻力损失。根据文献[ 1 6] , 直通管接头 阻力损失系数为0. 2 9。当流体为紊流模型时, 只有 1架液压支架动作情况下, 三通管接头阻力损失系 数为0. 3 3 5。 在环形供液模式下, 供液系统一路从工作面首 端支架向末端支架供液, 支架间管路通过三通连接, 此时负载流阻损失主要为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 损失, 设流量为Q1; 另一路经主管路直接连接到末 端支架, 然后反向对动作支架供液, 此时负载流阻损 失为沿程阻力损失, 设流量为Q2。 2路 同时供液, 则供液系统总流量Q=Q1+Q2。 设支架i动作时, 支架i到供液系统泵站的负 载流阻损失为pi。对于从末端支架向首端支架供 液的管路, 负载流阻损失为 pi1=l1k1Q 2 +s1n1Q 2 +s2n2Q 2 2+(n-i)n3Q 2 2+ ( l1+l2-l3i)k2Q 2 2 ( 5) 对于从首端支架向末端支架供液的管路, 负载 流阻损失为 pi2=l1k1Q 2 +s1n1Q 2 +s3iQ 2 1+l3i k2Q 2 1 ( 6) 式中k 1= 8λ ρ π 2 d 5 f1; k2= 8λ ρ π 2 d 5 f2; s1= 8 ρξ π 2 d 4 m1; s2= 8 ρξ π 2 d 4 m2; s3= 8 ρξ π 2 d 4 m3; n为液压支架数量。 设pr=(l1k1+s1n1)Q 2, x1=s3i+l3ik2,x2= s2n2+(n-i)n3+(l1+l2-l3i)k2 , 则 有 pi= Q 1 x槡1 + 1 x槡 烄 烆 烌 烎 2 2 +pr ( 7) 将黄陵煤矿1号工作面供液系统相关参数代入 式( 5) 式(7) , 得出工作面各支架处负载流阻损失 分布, 如图2所示。可看出工作面巷道尾端即支架 1处负载流阻损失为2 MP a, 最大负载流阻损失在 支架1 0 0附近, 约为3. 8MP a。 2. 2 负载流阻损失测试 为了测试不同公称流量下各支架处负载流阻损 失, 对黄陵煤矿1号工作面每隔2 0架支架在管路接 头处安装1个压力传感器, 测试支架动作时的压力 数据并存储在主机中。 在供液系统总流量为8 0 0L/m i n( 双泵供液) 图2 工作面支架处负载流阻损失分布 Fi g . 2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l o a d f l o w r e s i s t a n c e l o s s a t s u p p o r t p o s i t i o n o f w o r k i n g f a c e 时, 1d内测得的压力及压差( 负载流阻损失) 如图3 所示。可看出管路最小压力为2 2. 5MP a, 最大压差 约为3. 5MP a, 与计算结果接近, 验证了供液系统负 载流阻损失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图3 工作面支架处管路压力及压差测试数据 Fi g . 3 T e s t d a t a o f p i p e l i n e p r e s s u r e a n d p r e s s u r e d i f f e r e n c e a t s u p p o r t p o s i t i o n o f w o r k i n g f a c e 3 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特性试验 为了分析不同采煤机速度、 不同泵站供液情况 下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特性, 分别在采煤机速度为 8m/m i n、 单泵供液模式, 采煤机速度为1 2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双泵供液模 式下进行开采。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单泵供液模式下, 供液 系统卸荷压力为2 6MP a, 加载压力为2 3 MP a。泵 站出口压力如图4所示, 最小值约为1 0MP a。考虑 供液系统长管路负载流阻损失, 到达执行端时供液 系统压力可能低于1 0MP a, 大部分时间处于增压状 态, 导致系统压力偏低, 处于供液临界状态。 图4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单泵供液 模式下泵站出口压力 F i g . 4 P u m p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u n d e r s h e a r e r s p e e d o f 8m/m i n a n d s i n g l e p u m p f l u i d s u p p l y m o d e 23 工矿自动化 2 0 1 9年第4 5卷 采煤机速度为1 2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下, 泵 站出口压力如图5所示。可看出供液系统有一部分 时间处于增压状态, 仍有一段时间处于卸荷状态, 说 明在双泵供液模式下, 供液系统仍有裕量来提高支 架动作速度, 从而匹配更高的采煤机速度。 图5 采煤机速度为1 2m/m i n、 双泵供液 模式下泵站出口压力 F i g . 5 P u m p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u n d e r s h e a r e r s p e e d o f 1 2m/m i n a n d d o u b l e p u m p s f l u i d s u p p l y m o d e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下, 泵站 出口压力如图6所示。可看出供液系统大部分时间 较稳定, 处于卸荷状态, 压力较高。 图6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双泵供液 模式下泵站出口压力 F i g . 6 P u m p o u t l e t p r e s s u r e u n d e r s h e a r e r s p e e d o f 8m/m i n a n d d o u b l e p u m p s f l u i d s u p p l y m o d e 为了对比不同模式下供液系统卸荷时间在连续 运行状态周期内的占比, 以2 3 MP a为供液系统卸 载、 加载分界线基准, 统计不同模式下泵站出口压力 低于2 3MP a的点数占总点数的比例( 即卸载时间 比) , 以及泵站出口压力高于2 3MP a的点数占总点 数的比例( 即加载时间比) , 结果见表3, 其中模式1, 2,3分别为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单泵供液模式, 采煤机速度为1 2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 采煤机速 度为8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 表3 不同模式下供液系统卸载时间比与加载时间比 Ta b l e 3 U n l o a d i n g t i m e r a t i o s a n d l o a d i n g t i m e r a t i o s o f f l u i d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m o d e s 模式总点数卸载点数卸载时间比加载时间比 1 1 96 5 1 2 4 0 0. 6 3 1 0. 3 6 9 2 1 0 0 9 8 6 9 0. 8 6 1 0. 1 3 9 3 60 7 5 4 8 0. 9 0 3 0. 0 9 7 由表3可知, 采煤机速度为8m/m i n、 单泵供液 模式下, 供液系统卸载时间比为0. 6 3 1; 采煤机速度 为1 2m/m i n、 双泵供液模式下, 供液系统卸载时间 比为0. 8 6 1; 采煤机速度为8m /m i n、 双泵供液模式 下, 供液系统卸载时间比为0. 9 0 3。3种模式下供液 系统裕量逐渐增大, 即其匹配采煤机速度的潜力 增大。 4 结论 ( 1)推导了环形供液模式下, 综采工作面液压 支架处负载流阻损失计算公式, 并以黄陵煤矿1号 工作面供液系统为例, 验证了理论分析及计算公式 的正确性。 ( 2)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采煤机速度、 不同泵 站供液模式下泵站出口压力分布, 并统计了不同模 式下系统卸载时间比与加载时间比。分析系统卸载 时间比不仅可获知系统供液能力, 提高系统使用效 率, 避免能量过度损耗, 还能有效防止支架丢架问 题。在后续跟机自动控制过程中, 该参数可作为供 液系统智能控制和优化的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 [1] 田成金, 魏文艳, 朱小林.基于S A C型液压支架电液 控制系 统 的 跟 机 自 动 化 技 术 研 究 [J].煤 矿 开 采, 2 0 1 2,1 7(2) 4 6-50. T I AN C h e n g j i n,WE I W e n y a n,Z HU X i a o l i n . A u t o m a t i c f o l l o w i n g c o a l-cu t t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b a s e d o n S A C e l e c t r o d r a u l i c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i n p o w e r e d s u p p o r t[J]. C o a l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2,1 7(2) 4 6-50. [2] 徐建军.智能化开采控制系统设计[J].煤矿机电, 2 0 1 7(5) 3 3-38. XU J i a n j u n .D e s i g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m i n i n g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J].C o l l i e r y M e c h a n i c a l &E l e c t r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7(5) 3 3-38. [3] 牛剑峰.综采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研 究[J].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5,4 3(1 2) 8 5-91. N I U J i a n f e n g . S t u d y o n a u t o m a t i c a n d i n t e l l i g e n t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h y d r a u l i c p o w e r e d s u p p o r t i n f u l l y-m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f a c e[ J].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5,4 3(1 2) 8 5-91. [4] 杨成, 刘玮瑶.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黄陵一号煤 矿无人化综采工作面项目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 0 1 5,3 4(2 1) 1 2 2-12 4. YANG C h e n g,L I U W e i y a o .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 e l e c t r o-h y dr a u l i c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i n t h e u n m a n n e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 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f a c e p r o j e c t i n t h e 1 s t M i n e o f H u a n g l i n g[J].V a l u e 33 2 0 1 9年第4期 周如林 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负载流阻理论分析及试验 En g i n e e r i n g,2 0 1 5,3 4(2 1) 1 2 2-12 4. [5] 陈养才.推进 两 化 融 合 提 升 煤 炭 工 业 科 学 化 水 平 [J].煤炭经济研究, 2 0 1 2,3 2(4) 5-9. CHE N Y a n g c a i .P r o m o t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c o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z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o i m p r o v e s c i e n t i f i c l e v e l o f c o a l i n d u s t r y[J]. C o a l E c o n o m i c R e s e a r c h,2 0 1 2,3 2(4) 5-9. [6] 石勇, 林江, 崔志芳, 等.综采工作面中部跟机自动化 控制的 数 学 模 型 [J].工 矿 自 动 化,2 0 1 6, 4 2(1 1) 1 4-19. S H I Y o n g,L I N J i a n g,C U I Z h i f a n g,e t a l .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l o f a u t o m a t i c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t r o l i n t h e m i d d l e 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m i n i n g f a c e[ 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2 0 1 6,4 2(1 1) 1 4-19. [7] 张守祥, 王汝琳, 刘芳.综采跟机自动化系统分析与建 模[J].工矿自动化, 2 0 0 6,3 2(4) 4-7. Z HANG S h o u x i a n g,WANG R u l i n,L I U F a n g . T h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m o d e l i n g o f a u t o m a t i c s y s t e m o f m a c h i n e r y-tr a c k e d 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 2 0 0 6,3 2(4) 4-7. [8] 郑春章.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移架技术与三机配 置联动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 2 0 1 8,9(5) 6 4-65. Z HE NG C h u n z h a n g . T h i n c o a l s e a m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f a c e m o v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r e e-ma c h i n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J].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S c i e n c e, 2 0 1 8,9(5) 6 4-65. [9] 高卫勇, 张敏娟.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工 艺研究[J].工矿自动化, 2 0 1 8,4 4(1 1) 1 4-17. GAO W e i y o n g,Z HANG M i n j u a n .R e s e a r c h o n f o l l o w i n g a u t o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 o n f u l l y-m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f a c e[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2 0 1 8,4 4(1 1) 1 4-17. [1 0] 张良, 李首滨, 黄曾华, 等.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化开 采的内涵与实现 [J].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4 2(9) 2 6-29. Z HANG L i a n g,L I S h o u b i n,HUANG Z e n g h u a,e t a l . D e f i n i t i o n a n d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u n m a n n e d m i n i n g i n f u l l y- m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f a c e[J].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 0 1 4,4 2(9) 2 6-29. [1 1] 索智文.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技术研究[J].工 矿自动化,2 0 1 7, 4 3(1) 2 2-26. S UO Z h i w e n . S t u d y o n u n m a n n e d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 c o a l m i n i n g f a c e[J]. I n d u s t r y a n d M i n e A u t o m a t i o n,2 0 1 7,4 3(1) 2 2-26. [1 2] 于亚运, 宋建成, 田慕琴, 等.液压支架跟机自动控制 系统 的 开 发 及 应 用 [J]. 煤 矿 机 械,2 0 1 5,3 6( 8) 2 3 5-23 9. YU Y a y u n,S ONG J i a n c h e n g,T I AN M u q i n,e t a 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u t o m a t i c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h y d r a u l i c s u p p o r t s t r a c k i n g f o r s h e a r e r[J]. C o a l M i n e M a c h i n e r 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