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走向条带开采试验研究.pdf
★ 科技创新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 1 概述 深部走 向条带开采试验研究* 谭 志祥 郭 中华。 邓喀 中 周先胜。 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 学院 ,江 苏省徐 州市 ,2 2 1 0 0 8 1 ; 2 .皖北煤 电有限责任公 司毛郢孜矿 ,安徽省宿 州市,2 3 4 0 0 0 摘 要 皖北煤电有限责任公 司毛郢孜煤矿在矿井深部 3 2采区南翼采用了走向条带开 采方法进行开采,安全开采 了2个走向条采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各类建筑物完好无损。介绍 了开采方案设计、采取的安全措施、成功经验 。认为该方法为今后皖北矿 区及其它类似条件 建筑物下安全采煤提供 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深部开采条带开采方案设计 皖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毛郢孜煤矿由于井 田煤 炭资源 日渐枯竭,为了提高煤炭资源 回收率 ,延长 矿井服务年限,解放建筑物下压煤,与中国矿业大 学合作 ,在矿井深部 3 2采区南翼采用了走 向条带 开采方 法进 行 开采 ,至 今 已安 全 开 采 了 3 2 7 、3 2 9 等 2个走 向条采工作面,合计采煤 1 4 . 4万 t ,开采 后地表村庄建筑物完好无损,获得了成功。本文对 开采方案设计、采取的安全措施、成功经验等进行 了总结研究 。文章研究成果丰富了建筑物下采煤学 科的研究内容,为今后皖北矿区及其它类似条件建 筑物下安全采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地质采 矿条件 3 2采区南翼走 向长 4 8 0 m,倾 向长 2 2 0 m,煤 层标高在一4 6 O ~一5 3 0 m,地表标高为 3 5 m。本 区为火成岩侵入区,煤层受火成岩侵蚀破坏 ,厚度 变化较大 ,为 0 ~5 m,平均煤厚 2 . 2 m,属不稳定 煤层 ,局部地段不可采 。煤层倾角平均 1 7 。 ,煤层 结构简单。覆岩岩性中硬偏软,第四系冲积层平均 厚 3 4 m。区域正上方地势平坦,有一村庄,村庄建 筑物大多为砖石结构 ,片石基础 ,砖墙,人字形屋 顶或平屋顶,砌筑时多采用黄泥石灰浆砌筑 ,水泥 砂浆勾缝 ,抗变形能力较弱。另有少数房屋为泥土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5 0 4 7 4 0 6 4 深部走 向条带开采试验研究 墙草顶 ,年久失修 ,抗变形能力极差。 3 开采方案与技术参数研究 3 . 1 开采 方案设 计原 则 在进行 3 2采 区南翼 开采方案设计时,考虑以 下基本原则 1 实现村庄不搬迁 、不破坏 、不维 修 ; 2 在采区面积 回采率不低于 4 O 的基础上 , 尽量多采出煤炭 ; 3 工作面单煤层采高控制在 2 . 2 m 以下 。 3 . 2 条带开采尺寸的确定 条带开采分为倾向条带和走向条带。倾 向条带 开采适应性较强,倾角大时煤柱稳定性相对较好, 缺点是工作面搬家频繁 ,对于高瓦斯矿井,通风管 理相对 困难 。走 向条带开采易于布置比较正规的小 工作面,工作面搬家次数少 ,适用于煤层倾角较小 的缓倾斜煤层 ,开采效率较高,多数煤矿乐于采 用。本区煤层倾角较小 ,平均 1 7 。 ,决定采用走 向 条带开采 。根据本区具体煤层赋存情况 ,初步确定 本区开采 3 2 7和 3 2 9两个走 向小工作面。在设计时 采用了多种方法确定采宽和留宽 ,具体如下。 3 . 2 . 1 采宽 b的计算 1 为使 地面不 出现 波浪式 下沉 盆地 ,在进行 条带开采时 ,应遵循 以下原则 采出条带宽度 6 一 1 / 4 ~1 / 1 O H 式 中H开采深度,m,为安全起见 ,一般采 用工作面上边界采深 。 根据 以上 原 则,经 计 算得 采 宽应 在 4 9 . 5~ 35 维普资讯 1 2 4 m 之间 。 2 压力拱理论。由于采空区上方压力拱的形 成,上覆岩层的负载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用到直接顶 板上,其它部分 的覆岩重量会 向采面两侧的实体煤 区 拱脚转换 。压力拱的内宽 L 主要受上覆岩 层厚度即采深 H 的影响 ,压力拱的外 宽 L P B 则受 覆岩内部组合结 构的影响。霍兰德总结出如下公 式 L P A 一3 H/ 2 0 6 . 1 。两开采条带煤柱之间 的开采宽度应小于 0 . 7 5 L p A。根据 以上 原则 ,经 计算得采宽应在 6 9 . 4 ~7 6 . 0 m之间。 3 根据覆岩结构分析确定条带开采尺寸 。在 煤系岩层中,一些较为坚硬的厚岩层在采动岩体的 变形和破坏 中起主要控制作用 ,他们以某种力学结 构 破断前为连续梁,破断后为砌体梁支承上部 岩层 ,而它们的破断又直接影响岩层移动和地表沉 陷程度 。这种在岩层运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 称为关键岩层。关键岩层的断裂将导致上部岩层产 生整体性剧烈运动。在条带开采设计中,合理设计 采出条带宽度,保证覆岩中关键岩层不破断 ,并限 制其弯曲变形量 ,可有效地控制地表沉 陷和变形 量 。 根据采区内 1 5 1钻孔柱状资料 ,在 3 煤层 上方 1 4 3 m左右处有一硬度较大 的复合砂岩组,合 计厚 2 9 . 5 5 m。该岩层组在本 区分布稳定 ,可以视 为本区 I I I 3 2 7 ~3 2 9 块段开采覆岩运动中的关键岩 层 。 要保证覆岩 中关键岩层不断裂 的极 限采宽 D 可按下式估算 D≤ L1 2 H1 c t g b 式中L 主要关键岩层岩梁的极限跨距 ,m; H 开采煤 层至关 键 岩层底 部 的距 离, m; 岩体垮落范围角 , 。 。 根据本区资料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取 2 5 m,采 动岩体的垮落范围角取 8 0 。 。则本区使关键岩层断 裂 的采 出条 带极 限采宽为 D 一 2 5 2 1 4 3 c t g 8 0 。一 7 5 . 4 m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经综合分析 ,决定采用相 对较小的开采宽度,确定条带开采宽度应在 6 0 ~ 7 0 m左右,根据本区具 体煤层赋存 情况等 ,确定 本区只开采 3 2 7和 3 2 9 两个工作面,深部 3 2 9面采 宽可适 当放大 。故设计浅 部 3 2 7面采 6 0 m、深部 3 2 9面采 7 0 m。 3 6 3 . 2 . 2 保留煤柱宽度 a的计算 1 煤柱单向受力状态计算方法 煤柱单向受 力状态计算方法的实质是采出条带和保 留煤柱上方 岩层的荷载不超过保留煤柱的允许抗压强度 。计算 公式 如下 bs 。一 其中 S ≥ 煤 式 中S 留设煤柱造成的面积损失率 , ; , 上覆岩层平均容重 ,N/ m。 ; H一平 均采 深 ,m; 煤 煤柱的允许抗压强度,取 1 0 MP a 。 面积损失率取 5 5 ,由此计算 出保 留条带煤 柱宽度为 7 3 8 5 m。 2 三向受力状态计算方法 英国 A. H威尔 逊认为条带开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保留条带煤柱 的稳定性,经过实验室及现场研究得出,保留条带 煤柱宽度应大于 S ,S 一2 8 . 4 m 。 即 S 一2 0 . 0 0 5 mH8 . 4 式中优开采煤厚,取 2 . 2 m; H平均开采深度 。 经计算 得 条 带开 采保 留煤 柱 的宽度 至少为 2 0 .6 m 。 3 采用 A. H.威 尔逊经验公式得 出,在一 般采深 时条 带煤 柱宽 度可 取开 采深 度 的 1 2 或 1 0 外加 9 . 1 ~ 1 3 . 7 m。 即 n 一0 . 1 2 H 或 n 一0 . 1 H1 3 . 7 经计算 条带 开 采 的煤柱 宽度 分 别为 5 9 . 3 ~ 6 6 . 4 8 m 或 6 3 . 1 ~6 9 . 1 m。 为保证安全 ,经综合分析,决定采用相对较大 的留宽 ,确定条带留宽为 n 一7 5 m。 3 . 3 煤柱稳定性验算及方案绘制 3 . 3 . 1 煤柱稳定性安全系数 按长煤柱进行计算 ,安全系数为 k一 一 二 型 Q 二 P实1 07 E H a 导 2 H 一 ] 式 中P 极 保留煤柱能承受的极限载荷 ; P 实 保留煤柱实际承受的载荷 ; , 覆岩容重 ; n 留宽 ; 6 采 宽 ; 中国煤炭第 3 3卷第 1 0期 2 0 0 7年 1 0月 维普资讯 H 采深 。 按上述公 式计算条 带煤柱 安全 系数为 2 . O 9 , 满足冒落条带开采时煤柱稳定性安全系数大于 1 . 5 ~ 2的技术要求 。 3 . 3 . 2 条带煤柱宽高比 采高按 2 . 2 m计算 ,上述设计参数 的条带煤柱 宽高 比a / m为 3 6 . 4 ,满足 冒落条带开采时条带煤 柱宽高比大于 5的技术要求。 3 . 3 . 3 设 计采 出率 b l D 按平 均采宽 6 5 m 计算 得设计 面积 采 出率 为 46 . 4 。 为清楚起见 ,将上述设计情况汇总至表 1 。 表 1 条带开采有关参数 根据毛郢孜煤矿的具体地质条件、井下巷道布 置情况等 ,结合表 1中的采 留宽 ,绘制出初步开采 方案,见图 1 。 8 0 2 0 0 8 0 0 0 0 7 9 8 0 0 0 轨 5 0 . ‘ 道 i 下 4 5 山 4 0 -“ 0 _ 运厂 、 \ 0 0 - 。一 3 6 . 。 、、 矿 0 _ . 机巷 、 0 。 。 ∞ / 、 . I 0 0 J ∞ t 。’ 5 ∞ 口 。 l 0 0 Kl t“ q ∞ 图 1 开采区井上下对照图 4 地表移 动变形 预计及 建筑 物损 害分析 4 . 1 预计 参数 确定 以上开采方案是否可行 ,必须对开采方案进行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和地表建筑物的损害情况分析 , 并通过逐步调整 ,才能确定出最优的开采方案。本 矿区 目前普遍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 计 ,且应用效果较好 ,故本次预计也采用概率积分 法 。 深部走向条带开采试验研究 4 . 1 . 1 全采 时的预计参数 根据皖北局有关地表移动观测资料 ,全采时概 率积分法预计参数如下 下沉 系数 q 一0 . 9 ,水平 移动系数 b 0 . 3 1 ,主要影响角正切 t 一2 . 0 ,开 采影响传播角 一8 7 。 ,拐点偏移距 s 一0 . 0 5 H。 3 9 4 9 8 4 0 0 3 94 9 8 8 0 0 394 9 9 2 0 0 图 2 开采引起 的地表下沉等值线 4 . 1 . 2 条采时的预计参数 由于采用走 向条采 ,3 2 7 、3 2 9工作 面 比较规 则,且只有两个走向条带工作面,这里考虑按小工 作面进行预计 。根据 规程 ,当工作面总的开采 尺寸过小时,下沉系数 q应乘以修正系数 K。通过 计算 ,可得 3 2 7 、3 2 9各小工作 面的下沉系数修正 值 ,见表 2 。除对下沉系数进行修正外 ,其余预计 参数 不变 。 表 2 各走 向工作面下沉 系数修正值 37 维普资讯 4 . 2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根据以上开采方案和前面确定的预计参数,采 用 “ 开采沉陷预测预报系统” ,对开采方案进行 了 预计。预 计最 大 下沉 值 8 0 mm,倾 斜 一0 . 3 6 ~ 0 . 3 8 mm/ m,曲率一0 . 0 0 4 ~0 . 0 0 2 mm/ m。 ,东西 向最大水平变形值 一0 . 3 1 ~0 . 2 1 mm/ m 由于南 北向变形值小于东西 向变形值 ,故未 给出 ,图 2 给出了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等值线 。 4 . 3 建筑物损 害分析 规程规定 的建筑 物 临界变 形值 为倾斜 3 mm/ m,曲率 0 . 2 mm/ m。 ,水平变形 2 mm/ m。根 据矿山开采沉陷学 ,从 我国建筑物下采煤 的经验 看 ,当地表水平拉伸变形大于 l mm/ m 时,在一般 砖石承重的建筑物墙身上就会 出现较细小的竖向裂 缝 ,而建筑物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远大于抵抗拉伸 变形的能力。根据附近兖州矿区实测资料 ,当地面 曲率变形为 0 . 0 7 2 ~0 . ] 0 8 7 8 mm/ m。 、水平拉伸变 形为 0 . 5 6 ~0 . 8 4 mm/ m 时,普通砖石结构 民房将 产生可见 的微小裂缝 。对于本地农村房屋 ,由于建 筑质量较差 ,且有许 多土房,从最不利情况考虑, 认为当地表水平拉伸变形达到 0 . 5 mm/ m、曲率变 形为 0 . 0 5 mm/ m。 左右时,民房将可能逐渐产生裂 缝 。 从预计结果可见 ,设计方案开采后地表水平拉 伸变 形 均 小 于 0 . 5 mm/ m、曲 率 变 形 均 小 于 0 . 0 5 mm/ m。 ,地面 民房通常情况下不会产生 明显 裂缝 ,故从保护地面建筑物的角度出发 ,设计方案 是可取 的 。 5 安全措 施 为了能使保留条带煤柱有效支撑上覆岩层的载 荷 ,并具有长期稳定性 ,开采后地表的移动和变形 值限定在允许范围内,在条带开采设计时提出以下 安全措施 1 在整个采区回采过程 中严格按设计 采宽和留宽进行开采 ,严禁超 限开采和超 限出煤 , 严禁随意缩小保留煤柱尺寸和在条带煤柱中随意穿 切巷道。 2 在整个开采过程中,应保持连续开 采 。 3 在条带开采时,控制开采高度 ,最大开采 高度控制在 2 . 2 m 以内。 4 在整个地表移动过程 中,经常对地面建筑物的定期巡视 ,观察和记录建 筑物的损害情况 。 6 条 带开采效 果分 析 3 2 7 、3 2 9 工作面基本按设计 进行 回采,并严 3 8 格遵守 了提出的安全措施。3 2 7工作面开采时间为 2 0 0 5年 4月至 8月,3 2 9工作面开采时间为 2 0 0 5 年 9月至 2 0 0 6年 1月,实际平均采高 1 . 8 5 m,共 采出煤量 1 4 . 4万 t 。按平均采宽 6 5 m、平均留宽 7 5 m计 算,3 2 7 、3 2 9工作 面 区域 面积 回采 率 为 4 6 . 4 。3 2采 区南翼开采 时,设置 了地表沉陷观 测站 见图 1 ,有 5 2个工作测点,在开采前后进 行了 9次观测 。根据观测结果 3 2 7 、3 2 9工作 面 开采 后 地 表最 大 下 沉值 为 3 l mm,最 大 倾 斜 为 0 . 3 mm/ m,最大曲率为 0 . 0 2 mm/ m。 ,总体变形值 较小 ,开采后村庄没有出现新的损坏现象 ,开采取 得了成功。 7 主要结 论 1 根据毛郢孜矿 3 2采区南翼实际地质条件, 运用有关条带开采设计理论 ,确定采用走向条带开 采 ,设计了 3 2 7 、3 2 9两个走 向工作面的采宽、留 宽 。 2 实际开采基本按设计方案进行开采,共采 煤 1 4 . 4 万 t 。按平均采宽 6 5 m、平均留宽 7 5 m计 算 ,3 2 7 、3 2 9工作面区域面积回采率为 4 6 . 4 。 3 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 3 1 mm,最大倾 斜值为 0 . 3 mm/ m,最大曲率值为 0 . 0 2 mm/ m。 。 4 3 2采区南翼开采后地表建筑物完好无损 , 开采获得 了极大的成功,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提 高 了煤炭资源 回收率 ,取得 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 参考文献 E l i 吴立新 、王金庄等 .建 构筑物 下压煤 条带开采 理论与实践 E M3.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4 E 2 3 何 国清 、杨伦等 . 矿 山开采沉陷学 E M3.徐州 中 国矿业 大学 出版社 ,1 9 9 1 E 3 3 杨明春 .矿柱 尺寸设计 方法 研究 [ J ].采 矿技术 , 20 0 5 3 E 4 3 国家煤炭工业 局 .建筑 物 、水体 、铁路 及主要井 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 开采规程 E M3.北京 煤炭 工业 出版社 , 2o o o E 5 3 吴侃 等 . 矿 区沉陷预测预报系统 E M3.徐州 中国 矿业大学 出版社 ,1 9 9 9 E 6 3 谭志祥 .采动 区建 筑物地基 、基 础和结 构协 同作 用 理论与应用研究 E D 3.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 ,2 0 0 4 5 责任 编辑 熊志 军 中国煤炭第 3 3卷第 1 0期 2 0 0 7 年 1 0月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