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煤层开采技术.pdf
深部煤层开采技术 袁 奇 山东科技 大学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5 1 0 摘要 我国的能源资源储量丰富 , 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一。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煤炭主导地位难以撼动。在我国煤炭结构分布中, 深部煤层占有很大比重, 本文通过分析深部煤层开采现状及其特点 , 并 根据深部开采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技术创新 , 为同类型煤层开采提供经验。 关键词 能源结构 ; 深部开采;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 4 0 6 . 3 ; T D 8 2 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8 0 1 5 5 2 0 1 6 2 3 0 0 1 9 0 1 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 中的主要能源 , 煤 炭工 业在我国仍占有重要地位, 受到国家、 各级政府和 群众的强烈关注。然而, 不容回避的现实是, 煤炭 是不可再生能源 , 随着开采持续不断地进行 , 我国 大部分煤矿浅部煤层 已近 开采 殆尽 , 我 国各个煤 矿的攻坚方向将逐步转向深部煤层。据统计, 我 国大型重点煤矿中, 开采深度在大于 7 0 0 m的煤矿 有 1 2 1处 ;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 其开采难度也随 之成比例增加, 深部煤层开采技术问题已经摆到 各个地区面前, 国家和煤矿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 加 。在这种情 况下 , 处理 好深井开采 的问题就 成 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 1深部煤层开采现状 深矿井开采是指埋藏在距地表一定深度 一 般大于 8 0 0 m 的煤炭。在地表平坦的矿区, 煤炭 的埋藏深度 与矿井 井筒深度 垂直深度 大 体相 当, 所以深矿井开采又叫作深井简开采。 目前, 地矿界对深矿井开采十分重视, 众多专 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蒋金泉通过研究采动覆 岩裂隙亚分带特征、 覆岩运动与结构分带特征 、 上 行卸压开采作用效应 , 提 出并论证 了上行卸压开 采的可行程度; 郭惟嘉提出了深井宽条带法开采 煤柱尺寸的计算方 法 , 分析 出深井 开采煤柱塑性 区的宽度明显增大, 条带煤柱承载应力分布为马 鞍形; 杨承祥通过微震监测技术, 提出地压活动相 对集中区的变化与井下采掘活动密切相关, 各地 压活动相对集中区与采掘工程施工位置相对应。 2深部煤层特点 2 . 1岩 体 的塑性 较 大 当侧向压 力单 向受力并且逐渐增 大时 , 岩 体 的塑性随之逐渐的增大 ; 当开采到一定的深度时, 岩体会进入完全的塑性状态 , 此时岩体处于静 水 压力状态 。 2 . 2矿 山压 力显 现 强烈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在较高的应力作用下, 煤层周围岩层剧烈移动, 剧烈变形和破坏。对于 收稿 日期 2 0 1 61 11 4 作者简介 袁奇 1 9 9 2一 ,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 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深部煤层巷道来说, 影响更为剧烈, 巷道变形速度 快, 变形量大。巷道变形和开采深度呈正比例关 系。围岩变形呈现 当巷道 刚掘进完成后 , 变形 剧 烈, 速度很快, 随后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但减弱的 不明显, 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并且极易加剧。 2 . 3深部开采温度升高 地温指的是井下围岩的温度, 直接影响井下 工作面的温度。通过统计数据反映出温度随着开 采深度增加而增加, 呈现正比例关系。 2 . 4瓦斯 浓度很 大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非常严重的灾害。瓦斯 的浓度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呈现线性增 加, 在较大的地应力作用下, 煤层和岩层会出现瓦 斯突然大量释放喷射, 造成事故危害。 3深部煤层开采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 1冲击地压的频率和强度剧烈的增加 煤岩体应力集中是产生冲击地压的重要原 因, 井下应当合理优化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内优先 控制保护顶板, 而后护帮的方针; 加强超前支护, 这是因为超前支护的支撑力和卸荷可以改变围岩 的受力状态, 改变原来的应力场, 提高整体稳定 性。 3 . 2瓦斯的浓度升高, 煤与瓦斯 突出的危险性 增 加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的自 然灾害, 煤矿应当优化采掘接替, 加强防突工作; 在新水平和新采区进行扩展延伸的时候专门开掘 回风巷道 , 必须使 工作面、 掘进面形成完整 的、 独 立的回风系统 , 坚决避免 出现串风现象 ; 执行先探 后掘, 先探后采的原则, 增强矿井综合防突能力。 3 . 3采场矿压强烈显现 , 工作 面围岩应力大 合理优化巷道结构 , 加强超前支护; 为防止煤 体冒落, 可以铺设金属网等辅助措施; 执行先护后 掘 , 先护后采 , 采护结合的原则 。 3 . 4地温升高, 作业环境 恶化 矿井热害也是严重危害矿井安全生产的灾害 之一。随着开采深 度的增加 , 井 下温度 也随之增 加 , 当井下温度 、 热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 会严重危 害人体健康, 促使生产率下降, 下转第4 7 页 l 9 系是多个指标的有机结合体, 由相关联的多层次 指标组成 , 用于实现特定研究 目标 。矿 区的安全 指标体系用于综合评测矿 区的整 体安全状况 , 充 分反映矿区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程度 。 2建立 原则 分析 建立矿区安全评估体系须遵循下述原则 ① 指标客观性。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地反映矿区实际 环境状况、 地质状况和人文状况 , 必须科学地选择 指标, 并正确地计算指标, 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 性 ; ② 指标 针对性 。针对 矿区 实况 , 搭建 指标 体 系; ③指标体系完整性。要兼顾 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 确保视角的多维性; ④指标实用性。立足矿 区客观状况制定指标评价体系, 不追求数据的繁 杂, 而要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可度量性出 发; ⑤指标层次性。分层级设立相关指标, 以便长 期监测指标动态; ⑥指标引导性。指标体系要具 有战略高度, 既反映矿区现状, 又有利于规划矿区 未来 。 3矿区安全各项评测指标涵盖范围 3 . 1水 文指标 体 系 包含水污染指标、 水质量指数、 降水量、 人均 占水量、 水压、 水污染程度等。旨在反映矿区生产 造成的水污染, 以及对地下水质和供需水量等的 影响。 3 . 2土壤 指 标体 系 包含对开矿造成的地表毁损、 水土流失、 土壤 沙化、 地形破坏等土壤破坏程度的评测 , 可依此预 测泥石流和荒漠化等灾害出现的可能 。 3 . 3空 气质量 指标 体 系 包含有害气体、 粉尘度含量等。 3 . 5生 态恢 复及保 护指 标体 系 通过统计开矿废 水的循环利用率 、 各类矿产 使用率、 矿 区能耗 和耗水 指标 、 矿 区生态建 设指 标、 土地复垦率等, 可以综合反映开矿对矿区生态 的破坏程度, 反映开矿企业的生态复建的力度与 实际复建效果, 反映矿区各类能源的利用状况, 反 映开矿行为引发的生态恶化和后续可能出现的潜 伏风险, 为开矿企业提升开矿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避免矿产的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枯竭 。 3 . 6人 文环境 指标 体 系 通过统计矿 区周边 的人 口 自然增长率 、 平均 文化水平、 年收入增长率、 恩格 尔系数和基 尼系数 等, 可以反映出矿业生产对周边人民生活和健康 状况的影响, 也反映出矿业发展对周边人民经济 状况造成的改变, 以及开矿造成的生态破坏对居 民后续生活带来的长期影响。 4结语 在建立矿 区安全评价指标 体系时, 要注 意各 类指标相互之 间的关联和影 响 , 合理分配 各类型 指标的所 占权 重。要 确保 各项 指标 设 置的合理 性, 把握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 确保用科学的方法 取得真实数据, 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计 算 , 综合整理后绘制相应的评测图表 , 客观科学地 评估矿区的安全度 。根据评价体系的结论 , 政府和 开矿企业在保障矿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 综合考量 开矿对周边人民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 分阶段对 开矿进行 规划, 避免过度开矿造成 的环境生态 崩 溃 , 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 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参 考文献 [ 1 ] 杨静, 王立芹. 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J ]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5 , 9 . [ 2 ] 张淑同, 等. 煤矿区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评价体系 研究[ J ] . 矿业安全与环保 , 2 0 1 5 , 8 . [ 3 ] 汤霞芳.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矿区生态安全评价 研究[ D] . 湖南科技大学, 2 0 1 5 . [ 4 ] 张洪杰. 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 D] . 中国矿业大学, 2 0 1 5 . [ 5 ] 陈鹏君. 鄂尔多斯盆地矿区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 效开采评价方法研究[ D] . 西安科技大学, 2 0 1 4 . 责任编辑 张春玲 上接第 l 9页 影响煤矿效益 。为此 , 矿井应加大巷道断面 , 增强 通风, 在井下设置空调系统; 以及减少井下作业时 间, 全方位, 多角度地保障工人健康, 从而提升经 济效益。 3 . 5煤矿资金投入大幅增加 井下温度的升高 , 对 于井 下设备的损坏程度 很大 , 严重减少设备使用寿命 , 更严重 的设备 由于 损害而造成严重的人身、 财产损失。为此 , 矿井应 加大科研投入 , 加大科技攻关 。 4展 望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在 6 0 %以上。并且 ,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伴随着 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对于能源需求的增 加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浅部煤层开采已进入后 期 , 深部煤 层开 采逐渐 出现在 各个煤 矿 的面 前。 因此 , 重视深 部煤层 开采以及加强科技研发是极 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 1 ] 蒋金泉 , 等. 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的 研究与实践[ J ] . 煤炭学报, 2 0 0 4 , 0 1 . [ 2 ] 郭惟嘉, 等. 深井宽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及地表移 动特征研究[ J ]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5 , 0 3 . [ 3 ] 杨承祥, 等.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深井开采地压活 动规律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 0 4 . [ 4 ] 张俊杰. 深部开采优化开采技术的探讨[ J ] . 矿山 压力与顶板管理 , 2 0 0 5 , 0 3 . [ 5 ] 张农.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现状与技术挑战[ A] . 全 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 C ] . 2 0 1 3 . 责任编辑 陈凌霄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