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井构造区厚煤层冲击地压机理与应用.pdf
第4 1 卷第9 期 2 0 1 3年 9月 煤 炭 科 学 技术 C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 o 1 . 4 1 No . 9 S e p t . 2 0 1 3 深部矿井构造 区厚煤层冲击地压机理与应 用 潘立友 , 孙刘伟 , 范宗乾 1 .山东科技大学 采矿工程研究院 , 山东 泰安2 7 1 0 1 9 ; 2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开采设计事业部 , 北京1 0 0 0 1 3 3 .山东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 学院, 山东 青岛2 6 6 5 1 0 摘要 为防止深部矿井构造 区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的发生,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构造 区厚煤层巷道 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模型, 分析巷道层位与冲击地压破坏特征 , 研 究了构造 区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类 型。根据具体煤层条件 , 通过 实施人为缺陷调整转移煤层应 力场, 使构造 区巷道 围岩弹性 能持续、 缓 慢释放 , 形成卸压带降低巷道冲击地压危险性 , 从而有效防止深部构造 区厚煤层冲击地压发生。 关键词 深部 开采; 构造应力区; 冲击地压; 缺陷法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 2 5 3 2 3 3 6 2 0 1 3 0 9 - 0 1 2 6 0 3 M i ne Pr e s s ur e Bu m p M e c ha ni s m o f Thi c k S e a m i n De e p M i ne S t r u c t u r e Zo n e a nd Ap pl i c a t i o n PAN Li . y o u , S UN Li u we i , FAN Zo n g q i a n 1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T a i ’ a n 2 7 1 0 1 9 , C h i n a; 2 . Mi n i n g a n d D e s ig n D e p a r t m e n t , T i a ndi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ol o g y C o m p a n y L i mi t e d , B e ij i n g 1 0 0 0 1 3 , C h i n a ; 3 . S c h o o l ofR e s o u r c e s a nd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i nee r i n g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f S e /e nce a n d T e c h nol o g y , Q i n g d a o 2 6 6 5 1 0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p r e v e n t a n d c o n t r o l t h e m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mi n e t h i c k s e a m g a t e wa y o f t h e d e e p mi n e s t r u c t u r e z o n e ,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a me c h a n i c s mo d e l o f t h e m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t h i c k s e a m g a t e w a y o f t h e s t ru c t u r e z o n e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f a i l u r e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g a t e wa y h o r i z o n a n d t h e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t y p e o f t h e s e a m g a t e w a y i n t h e s t ruc t u r e z o n e wa s s t u d i e d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e r t a i n s e a m c o n d i t i o n s , w i t h t h e a r t i fi c i a l d e f e c t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a d j u s t a n d d i s p l a c e t h e s e a n l s t r e s s fi e l d , t h e p u r p o s e t o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a n d g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t h e e n e r g y o f t h e s t ruc t u r e z o n e w a s r e a c h e d, t h e p r e s s u r e r e l e a s e d z o n e f o r me d c o u l d r e d u c e t h e mi n e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d a n g e r o f t h e s e a m g a t e wa y a n d c o u l d e ff e c t i v e l y p r e v e n t a n d c o n t r o l t h e mi n e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o c c u rre d i n the t h i c k s e a m o f the d e e p s t ruc t u r e z o n e . Ke y wo r d s d e e p mi n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t r e s s z o n e ; mi n e s t r a t a p r e s s u r e b u mp i n g ; d e f e c t s me tho d 0 引 言 冲击地压是矿山最严重的灾 害之一 , 其发生 时 出现煤岩体的突然破坏和抛出, 并伴 随巨大的声 响 和震动。研究表明, 冲击地压与构造密切相关 , 常发 生在褶皱区、 断层带 、 煤层倾 角异常区域 , 特别是深 部矿井构造区域的冲击地压显 现越来越突出, 这些 区域受到构造应力的控制 , 在开采形成 的动压作用 下 , 其冲击地压发生 的力学机制与破坏特点与常规 条件有着重大差异。深部矿井构造区域厚煤层 的高 应力引起的冲击地压灾害破坏性非常严重 , 但对该 条件下 的冲击地压机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 究成果_ 1 J 。深部矿井构造 区域厚煤层的巷道布置 与开采方法对冲击地压 的显现有着显著影响作用 , 分层开采的巷道底板是煤层 , 由于煤层具有冲击倾 向性 , 且底煤容易发生破坏, 发生底板型冲击 , 巷道 沿顶掘进留厚底煤造成冲击地压的显现明显强于单 一 煤层的开采 ; 对于采用综放开采 的采场 , 其采动应 力场范围增大, 构造应力作用下冲击地压发生的机 理与分层开采不 同, 由于底板岩层的整体稳定性强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1 0; 责任编辑 杨正凯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1 0 7 4 1 0 1 作者简介 潘立友 1 9 6 5 一 , 男, 山东昌乐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现任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T e l 0 5 3 8 - 3 0 7 8 1 0 1 引用格式 潘立友, 孙刘伟, 范宗乾. 深部矿井构造区厚煤层冲击地压机理与应用[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3 , 4 1 9 1 2 6 1 2 8 , 1 3 7 . 1 2 6 潘立友等 深部矿井构造区厚煤层冲击地压机理与应用 2 0 1 3年第 9期 不易发生破坏 , 底板型冲击地压一般不会发生, 需要 分析研究两帮与顶板的冲击 地压特性。 目前 , 对于 构造区厚煤层 的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的研究还借用 常规的理论 , 对于构造应力 的冲击机理与破坏类 型 的研究还较少。笔者通过建立构造区厚煤层巷道冲 击地压力学模型, 重点分析 了巷道的破 坏特点与 冲 击地压发生成 因。针对深部矿井 的具体煤层条件 , 根据构造区域冲击地压防治原理 , 在构造 区采取卸 压与应力转移技术 , 对构造 区域的冲击厚煤层进行 了防治实践。 1 构造 区厚煤层巷道破坏 力学模 型 1 巷道破坏特征 。巷道破坏受到 自身重力 与 水平构造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常大于 自 身重力, 巷道 走 向与构造应力方 向垂直时 , 巷道变形破坏受构造 应力影响最大 J 。当巷道沿顶 板布置 相 当于分 层开采 时,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较大 , 由于顶板岩层 强度普遍高于煤层, 底板是较软的煤层, 巷道以底鼓 破坏形式为主; 当巷道沿底板 布置 相 当于放顶煤 开采 时 , 巷道两帮移近量及顶板变形量较大 , 由于 底板是岩层 , 强度较 高, 不容易发生破坏 , 巷道破坏 主要以顶板与两帮破坏形式为主。 2 力学模 型建立。根据巷道位置 的不 同, 可建 立沿顶板与沿底板布置 2种形式 , 沿顶板 与沿底板 布置巷道时围岩力学模型如图 1 所示 。 a 沿 顶板巷道 b 沿底板巷道 .】v 1 、 .】v 2 、 3 一轴 向力 , k N; q 一 上覆岩层 自重 , MP a 图 1 构造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力学模型 3 底板破 坏力学模型。由于开采顶分层条件 下存在底煤 , 因此 , 力学模型重点考虑存在底煤的情 况 , 底煤在支承压力作用下巷道底板煤 岩 层将承 受轴向力的作用 。当底板承受 的轴 向力超过其允许 限度后 , 因底 煤 岩 层失 稳 而 引起底 鼓 、 底 板 煤 岩 层破裂等严重后果 , 如 图 2所示 。 2 巷道冲击地压力学及机理分析 2 . 1 力学分析 底板岩层在轴 向力 Ⅳ及 自重作用下 , 弯 曲变形 肘 、 肘日 一 岩梁 弯矩 , k N ‘ m; Ⅳ、 NA 、 N s 一轴 向力 , k N; ∞为轴向压力在岩梁各截面上弯矩 , k N m 图2 底板岩层力学模型 方程为 d Z to / d x 一 MJ E J 。使梁达到屈曲时极限 轴向压力 Nc 盯 E J / l , 其 中 为水平方 向弯矩 , k N m; E为弹性模量 , M P a ; J为惯性矩 , m ; z 为巷 道宽度, m。 当巷道底板煤 岩 层所受 轴向压力接 近极 限 轴 向压力时, 将发生屈服现象 , 即产生明显底鼓 、 破 裂现象 。对于具有冲击倾 向的煤 岩 层会发生 冲 击地压 , 显然 , 巷道跨度越大 , 发生屈服的可能性急 速增大, 因为屈服破坏的极限值跟巷道跨度成平方 关系 , 而与煤 岩 层的强度、 弹性模量成正 比关系。 因此构造区域的顶板巷道一般首先发生屈服破坏 , 使得底板煤 岩 体强度大幅降低 , 发生压缩破坏。 对于沿顶板布置的巷道 , 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 , 底煤弹性模量较顶板岩层小 , 若煤层厚度较大, 则底 煤首先发生屈服破坏 , 底板煤层失稳、 破碎 , 发生底 鼓现象 ; 底煤强度降低 , 两帮煤层在重力作用下挤压 下部煤体 , 导致两帮煤体沿底煤破碎区从底板 向巷 道内挤出_ 9 。底煤越厚 , 底板滑移破碎区体积越 大 , 发生冲击破坏时 , 底煤越容易充满巷道 , 如图 3 a 所示。对于沿底板布置的巷道 , 巷道沿煤层底板掘 进 , 顶煤弹性模量较底板岩层小 , 若煤层厚度较大 , 则顶煤首先发生屈服破坏 , 顶板破坏至形成 自然平 衡拱的稳定结构; 两帮在重力作用下压缩破坏, 发生 片帮或煤壁整体外移 , 如图 3 b所示。 一 一 a 沿顶板留厚底煤 巷道 b 沿底板留厚顶煤巷道 A 一塑性软化区 ; B 一 塑性硬化 区; c 一底板破碎区 ; P 1 一垂直应力; P 2 一构造应力 图 3 巷道破坏 示意 2 . 2 机理分析 在实际生产过程 中, 顶板一般通过锚杆 索 支 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了顶板 的完整性 , 增加了顶板 】 2 7 2 0 1 3 年第9 期 煤 炭 科 学 技 术 第4 1 卷 的抗屈服能力 , 顶板不易破坏 , 应力向两帮和底板转 移 , 两帮和底板成为巷道围岩的主要薄弱部位, 受垂 直应力和构造应力 的复合作用 , 巷道 围岩平衡被打 破 , 能量达到或超过发生冲击地压临界条件 , 将诱发 冲击地压。根据发生冲击地压发生位置和破坏方式 的不同, 将冲击地压类型分为 2种。 1 底板型冲击地压。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 , 底 煤较厚时 , 受垂直应力和构造应力的复合作用 , 底煤 应力集 中, 发生屈服变形 , 并储存 大量弹性变形能。 由于巷道顶板强度较大 , 不宜发生屈服变形 , 煤层围 岩系统中积聚的大量弹性能将会 转移到底板区域 , 当底板区域弹性能集聚到一定程度 , 底板水平力超 过临界轴 向力时, 弹性能将会沿着巷道底板破碎区 释放导致底板发生冲击地压破坏。 2 帮顶型冲击地压。巷道沿煤 岩 层底板掘 进 , 底板不发生冲击破坏。由于顶煤较厚 , 巷道开挖 后 , 在高垂直应力作用下 , 煤帮边缘迅速变形破坏 , 煤体破碎或软化 , 强度下降, 形成塑性软化 区; 在水 平应力作用下 , 由于帮部破坏 , 煤层与顶板摩擦力降 低 , 围岩应力 平衡 被打破 , 煤 体 向巷道空间方 向移 动 、 挤出; 支承压力 向深部转移, 实现塑性硬化 区向 塑性软化区的转化, 而顶板煤层在构造应力下发生 屈服破坏冒落喷出 , 此时煤层和围岩中积聚的弹性 能易转化为动能 , 发生 以煤帮为主, 顶板参与型的冲 击地压。 3卸压槽防治冲击地压原理与应用 3 . 1 卸压槽防治冲击地压原理 应力分布转移原理如 图 4所示 , 在底板煤层开 挖卸压槽, 人为制造工程缺陷, 切断了水平应力的传 递 , 使煤层 的水平应力连续地向底板深处的坚硬岩 层转移 。由图 4可知 , 开挖卸压槽前 , 构造应 力 P 存在于底煤 ; 开挖后 , 构造应力 P 解除 , 转移 到底板岩层中, 而顶板应力 向深部转移 由 I转移 到 1 I 。卸压槽 为巷道底鼓 变形 预留一定 的空间 , 破碎岩石被压缩密实过程 中, 底板能量得到缓慢释 放, 底煤缓慢底鼓有利于释放底板集中的高应力, 使 巷道处 于应力 降低 区 , 有效 防止 了冲击破坏 的发 生 J 。在此基础上 , 采用两帮爆破卸压、 大直径 钻孔卸压来减小两帮的垂直应力或使两帮垂直应力 向深部转移 , 可以减小底板水平应力、 增大底板能量 的释放范围, 也可有效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 1 2 8 ■ ■ 0 一 毒 一, 一⋯ ⋯⋯一P, 一一 a 应力分布示意 b 数值计算模型 I 一卸压槽开挖前应力分布 ; 1 I 一 卸压槽开挖后应力分布 图4 底板卸压槽应力分布示意 3 . 2 工 程应用 在赵各庄煤矿 3 1 3 7东上工作面的上山巷道进 行了卸压槽技术 的实施 , 并安装 了钻孔应力计进行 应力变化的监测 , 卸压槽与应力计布置如图 5所示 。 工作面停采后布置在上山的钻孔应力计未出现快速 增长与突变的现象 , 5号一7号钻孔监测所得应力分 布曲线如图 6 所示 , 说明卸压槽起到释放能量作用 , 有效防治了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 1 7为钻孔应力计编号 图5 卸压槽与应力计布置示意 超 前 工 作 面距 离 / m 图6 5号一7号钻孔应力分布曲线 4 结 语 构造区域巷道 的位置不 同, 冲击地压发生破坏 类型不同 , 冲击地压显现有本质性的区别。通过构 造型冲击地压力学模型分析 可知 , 顶板巷道发生底 板冲击地压 ; 底板巷道发生压缩型冲击地压 , 主要发 生在巷道的顶、 帮部位 , 并在赵各庄煤矿 3 1 3 7东上 工作面的上山进行了卸压槽 技术 , 有效防治了构造 区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 参考文献 [ 1 ] 潘立友 , 张立俊 , 刘 先贵. 冲击地压预测 与防治实用技 术 [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出版社 , 2 0 0 6 1 5 2 3 . 下转第 1 3 7页 郭文兵等 水库坝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协调开采技术 2 0 1 3年第 9期 的风险; ②针对堤坝下沉情况, 对坝体采取加高加宽 措施, 以提高坝体的有效拦水高度, 利用三合土夯 实, 保证三合土与原坝体紧密结合, 配合坝体局部灌 浆技术, 增加坝体的强度; ③为了避免采动影响坝体 的稳定性 , 对坝体的迎水坡进行 了护坡处理 , 用料石 砌筑加固, 增强坝体的稳定性和防渗功能。 5 结 语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得到了水库坝体下厚 煤层放顶煤协调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 分析了水 库坝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开采 的安全性 ; 提出了水库 坝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协调开采技术 , 通过合理确定 工作面推进方向、 开采尺寸、 位置、 开采顺序 、 推进速 度等 , 建立水库坝体下厚煤层放 顶煤 五因素协调开 采模型; 分析了水库坝体下厚煤层放顶煤协调开采 时水库坝体的变形值 , 确保 了水库坝体下采煤开采 后水库坝体不出现拉伸变形和裂缝 , 确保 了水库坝 体安全使用及煤炭安全 回采 , 最大 限度地提高了煤 炭资源采出率 , 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参考文献 [ 1 ] 郭文兵 , 柴华彬 . 煤矿 开采损 害与保护 [ M] . 北京 煤炭工业 出 版社 , 2 0 0 8 . [ 2 ] 钱鸣高 , 缪协 兴 , 许 家林 . 资源与环境协调 绿 色 开采 [ J ] . 煤 炭学报 , 2 0 0 7 , 3 2 1 1 - 7 . [ 3 ] 康永华 .我 国煤矿水体下安全 采煤技术 的发展及展望 [ J ] . 华 北科技学 院学报 , 2 0 0 9, 6 4 1 9 2 6 . [ 4 ] 隋旺华 , 蔡光桃 , 董青红 .近松散层采 煤覆岩采动 裂缝水砂 突 涌临界 水 力坡 度 试 验 [ J ] . 岩 石 力 学 与 工程 学报 , 2 0 0 7 , 2 6 1 0 2 0 8 4 2 0 9 1 . [ 5 ] 谭志祥 , 邓喀中 . 建筑物下采煤理论与实践 [ M] . 徐州 中 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 , 2 0 0 9 . [ 6 ] 袁亮 , 吴侃 . 淮河堤下 采煤 的理论 研究与技 术实践 [ M] . 徐州 中国矿业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3 . [ 7 ] S y d S P e n g . C o a l Mi n e G r o u n d C o n t r o l [ M] .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o f A m e r i c a [ s . n . ] , 2 0 0 8 . [ 8 ] G U O We n b i n g , S y d S P e n g . S t u d y o n E ff e c t s o f L o n g w a ll Mi n i n g o n t h e Un d e r g r o u n d Wa t e r [ J ] . J o u rna l o f c o a l S c i e n c e&E n n e e fi n g , 2 0 0 7 , 1 3 2 1 2 6 1 3 0 . [ 9 ] 郭文兵 , 邓喀 中, 邹友峰 .岩层 与地表移动控 制技术 的研究 现 状及展望 [ J ]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 0 0 5 , 1 5 1 6 1 0 . [ 1 0 ] 徐智敏, 孙亚军 . 水库下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 J ] . 中国 矿业 , 2 0 0 8, 1 7 3 9 6 9 9 . [ 1 1 ] F r a n c i s S , K e n d o m k i . E ff e c t o f F u l l E x t r a c t i o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i n g o n Gr o u n d a n d S u r f a c e W a t e r s A 2 5 Ye a r Re t r o s p e c t i v e [ C] / / P r o c e e d i n g of 2 5 t h I n t e rna t i o n a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G r o u n d C o n t r o l i n Mi n i n g, Mo r g a n t o wn, 2 0 0 6 4 2 5 4 3 0 . [ 1 2 ] P al c h i k V . F o r m a t i o n o f F r a c t u r e d Z o n e s i n O v e r b u r d e n D u e t o L o n g w a l l Mi n i n g [ J ]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G e d o g y , 2 0 0 3 , 4 4 1 2 8 3 8 . [ 1 3 ] K e n d o r s k i , F S . E ff e c t o f F u l l E x t r a c t i o n Mi n i n g o n G r o u n d a n d S u r f a c e Wa t e r s [ C] /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1 2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l C o n r - e n c e o n Gr o u n d C o n t r o l i n Mi n i n g , Mo r g a n t o wn, 1 9 9 3 41 2 4 2 5 . [ 1 4 ] 郭文兵, 邵强, 尹士献, 等. 水库下采煤的安全性分析[ J ] . 采 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 2 0 0 6, 2 3 3 3 2 4 - 3 2 8 . [ 1 5 ] 郭文兵 .深部 大采宽 条带开 采地表 移动 的预计 [ J ] . 煤 炭学 报 , 2 0 0 8 , 3 3 4 3 6 9 3 7 2 . [ 1 6 ] 郭文兵, 邓喀中, 邹友峰. 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参数研究[ J ] . 煤 炭学报 , 2 0 0 5 , 3 0 3 5 9 6 6 0 0 . 上接第 1 2 8页 [ 2 ] 潘立友 , 王彦伦 , 王春秋 , 等. 采场支架 围岩关 系及应用 [ M] . 徐 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2 0 0 8 2 5 4 1 . [ 3 ] 赵1 3 峰, 煤矿顶板管理及冲击地压防治实用技术[ M] . 北京 中 国文联出版社 , 2 0 0 5 4 5 6 1 . [ 4 ] J A Wa n g , H D P ark .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P r e d i c t i o n of R o c k b u m t B a s e d o n A n al y s i s o f S t r a i n E n e r g y i n R o c k s [ J ] . T u n n e ll i n g a n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S p a c e T e c h n o l o gy, 2 0 0 1 , 1 6 1 4 9 5 7 . [ 5 ] 陶三宝. 深部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研究 [ D] . 泰 安 山 东科 技大学 , 2 0 0 7 2 0 3 O . [ 6 ] 林 柏泉 , 周世 宁 .煤巷卸 压槽及其 防突 作用机 理 的初 步研 究 [ J ] . 岩土工程 学报 , 1 9 9 5 , 1 7 3 3 2 3 8 . [ 7 ] 杨青松, 高明仕 , 刘波涛 , 等. 高应力巷道底板卸压槽防治底鼓 的机理研究及实践 [ J ] . 煤炭工程 , 2 0 1 1 8 6 9 7 1 . 【 8 ] 潘一 山, 李忠华 , 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 分布、 类 型、 机制及 防治 研究 [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 0 0 3 , 2 2 1 1 1 8 4 4 1 8 5 1 . [ 9 ] 窦林名, 陆菜平, 牟宗龙, 等. 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 其应用[ J ] . 煤炭学报 , 2 0 0 5 , 3 0 6 1 1 5 6 - l 1 6 1 . 蔡美峰, 王金安, 王双红. 玲珑金矿深部开采岩体能量分析与 岩爆综 合 预 测 [ J ] .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2 0 0 1 , 2 0 1 1 3 8 4 2. 章梦涛 , 徐 曾程 , 潘 一 山. 冲击 地压 和突 出 的统一 失稳 理论 [ J ] . 煤炭学报 , 1 9 9 1 , 1 6 4 4 8 5 3 . 安润东 , 杨 占秋 .赵各庄 矿深部冲击地压 区域 内煤柱安全 开 采 [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2 0 0 8 , 3 6 1 1 2 1 - 2 5 . 潘俊锋 , 连 国明, 齐庆新 .冲击危险性 厚煤层 综放开 采冲击 地压发生机理 [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2 0 0 7 , 3 5 6 8 7 9 O . 齐庆新 , 陈 尚本 , 王怀新 , 等. 冲击地压 、 岩爆 、 矿震的关 系及其 数值模 拟研 究 [ J ] . 岩 石 力学 与工 程 学 报 , 2 0 0 3 , 2 21 1 1 8 5 2 -1 8 58 . 周晓军 , 鲜学 福. 煤 矿冲击 地压理论 与工 程应用 研究 的进展 [ J ] . 重庆大学学报 , 1 9 9 8 , 2 1 1 1 2 6 -1 3 2 . 陆菜平 , 刘海顺 , 刘彪 , 等 . 深部高应力异 常集 中区冲击矿压 动态防治实践 [ J ] . 煤炭学报 , 2 0 1 0 , 3 5 1 2 1 9 8 5 1 9 8 8 . 1 3 7 州 ⋯ 吲 rL }r L r L 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