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构造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1).pdf
2 0 1 8年第 1 1期/ 第 3 9卷 黄 金 G O L D 采 矿 工 程3 5 深部构造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 2 0 1 8- 0 9- 1 7 ;修回日期 2 0 1 8- 1 0- 2 5 作者简介 贾住平( 1 9 8 6 ) , 女, 山东成武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矿山测绘与测量; 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滩南路 3号,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 能源工程学院, 5 5 0 0 2 3 ; E m a i l 4 6 4 4 0 5 4 9 5 @q q . c o m 通信作者, E m a i l 2 8 1 5 4 8 0 6 3 @q q . c o m , 1 5 1 1 6 2 6 0 2 3 4 贾住平1, 侯俊 2 , 郑禄瞡3 , 4 ( 1 .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 2 . 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3 . 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 4 .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摘要 为了解决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研究了深部构造地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对锦丰金矿深部地应力进行了实测, 结果显示 其应力场属于构造应力场类 型,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地应力比值达到 1 . 5 。基于地应力分布特征, 采用 R o c s c i e n c e 公司开发 的 P h a s e 2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 研究了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明 巷道未加固时, 巷道最大位移处位于巷道两帮和底板中央处, 最大位移量为 0 . 1 4m , 巷道塑性 剪切破坏区半径为1 . 5m ; 采用 P h a s e 2软件进行支护参数优化, 确定最终支护方式和参数。该研究 结果对矿山深部巷道支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地应力; 巷道稳定性; 区域构造; 套孔应力解除法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文章编号 1 0 0 1- 1 2 7 7 ( 2 0 1 8 ) 1 1- 0 0 3 5- 0 5 文献标志码 Ad o i 1 0 . 1 1 7 9 2 / h j 2 0 1 8 1 1 0 8 引 言 地应力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不同的 情况下, 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有所不同, 通常 认为, 岩体重力和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应力起主要作 用, 尤其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最 大[ 1 ]。地应力是造成矿山巷道及其他地下工程变形 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影响 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在对矿山深部巷道引起的岩石 力学问题研究过程中, 国内外大多将8 0 0m以下的工 程定义为深部工程, 李新平等研究中国大陆实测深部 地应力分布规律指出, 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随着开采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 5 ]。为了在复杂破碎的工程地 质条件和不良岩体中维持巷道的稳定性, 确保采矿安 全, 必须对影响深部巷道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和工程因 素进行充分的调查, 其中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和断层性 质对巷道稳定性影响最大。因此, 在深部巷道设计时 应充分掌握地应力分布规律、 断层性质与巷道布置的 关系, 保证巷道稳定和采矿安全[ 6 - 9 ]。 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 下称“ 锦丰金矿” ) 地下 矿埋深超过 8 0 0m , 属于深井开采, 地质构造发育、 岩 石破碎。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 地应力增大, 巷道变 形量增大, 巷道两帮、 拱脚等多处出现开裂现象[ 1 0 ]。 本文依据实测地应力结果、 现场断层调查和观测, 分 析了深部构造地应力分布特征, 研究了最大水平主应 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1 工程概况 锦丰金矿烂泥沟金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与 右江造山带的衔接部位, 是一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与 陆源碎屑沉积盆地接触界面附近, 但赋存于陆源碎屑 岩盆地一侧的超大型金矿床。矿区内地质构造发育, 规模较大的褶皱有林坛背斜、 烂泥沟向斜及冗半向 斜, 次有北东、 北西西向、 近东西向的褶曲叠加于上述 北西向主体褶皱构造之上, 以及与主干断裂构造伴生 的同斜褶曲、 倒转褶曲、 平卧褶曲等; 矿区内主要发育 断层有 3组, 即南北向、 北西向和北东向, 其中北西向 是矿区内最为发育的断层, 包括矿床附近的 F 3、 F2、 F6 及 F 7断层, 这些断层都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 包括盆 地裂陷期的同生正断层、 造山期的逆冲挤压断层等。 矿床主要赋存于北东、 北西向断裂带中。矿区岩 层主要为中三叠统边阳组、 尼罗组、 许满组沉积岩, 其 岩性总体上以砂岩、 黏土岩为主, 其中砂岩单轴抗压 强度为 2 7~ 5 9M P a , 黏土岩单轴抗压强度为 2 1 . 1~ 3 7 . 2M P a , 在分布上砂岩、 黏土岩构成厚薄不均的互 层。工程地质调查表明, 岩体质量分类指标值 Q为 0 . 8~ 4 2 . 0 。 2 地应力测量及分析 2 . 1 测量方法 国内外地应力测量方法有很多, 目前技术较为成 熟和应用较广的主要有套孔应力解除法、 水压致裂法 3 6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和声发射法等。其中, 套孔应力解除法是发展时间较 长、 技术较为成熟的一种地应力测量方法, 是目前唯 一的通过一孔测量就能较为准确地测定一点的三维 原岩应力状态的方法, 测量结果准确、 操作简单便捷、 可靠性高。综合锦丰金矿岩体完整性较差的实际情 况, 本次地应力测量选择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 2 . 2 测点布置原则 地应力测量中, 测点的选择决定了测试结果的准 确性, 要取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 选择在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岩体内, 一般要远 离断层、 破碎带和断裂发育带。 2 ) 远离附近正在施工的工程, 保证测量不受干 扰, 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3 ) 避开应力集中区, 如巷道转弯处、 顶部等, 确 保地应力测点位于原岩应力区内。 4 ) 测点要尽量靠近研究对象, 并选择 3个及以 上测点, 便于研究地应力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根据以上原则, 在井下 3 5 0m水平、 2 5 0m水平、 1 5 0m水平分别选取 1个测点进行地应力测量。 2 . 3 施工步骤 在地应力测量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施工步骤, 才能 获得准确的地应力数据, 其主要步骤如下 1 ) 测量放样。根据设计的坐标和方位进行放 样, 确保钻孔取心的精度。 2 ) 钻孔( 1 3 0m m ) 。采用外径 1 3 0m m的国际 标准钻头钻孔, 钻进深度为 1 3m 。 3 ) 孔底磨平及定位。采用专用的磨平钻头将大 孔孔底磨平, 然后用三翼定位锥形钻头继续钻进, 形 成锥形定位槽。 4 ) 同心钻小孔( 3 8m m ) 。采用外径为 3 8m m 的小钻头沿定位槽钻进, 必须与大孔同心, 钻进 6 0 0m m , 取出岩心。若岩心完整, 则进入下一步; 若 岩心破裂, 则返回步骤 1 ) 。 5 ) 安装应变计探头。通过安装杆将空心包体应 力计推至孔底, 挤入环氧树脂胶结剂使空心包体应力 计牢固地粘结在孔壁上。 6 ) 套孔解除。用外径 1 3 0m m钻头进行套孔解 除, 取出长 4 5 0m m左右的完整岩心, 完成应力解除。 测试钻孔现场施工见图 1 , 套孔取出的岩心见 图 2 。 图 1 地应力测量现场照片 图 2 套孔取岩心现场照片 2 . 4 测量结果及分析 将测得的微应变数据由计算程序自带的计算功 能计算出应力大小和方向, 并自动绘制相应的应力解 除曲线, 见图 3 。 图 3 应力计在套心过程中的输出曲线 从套心过程中的输出曲线可以看出, 每条曲线都 呈现较强的规律性, 曲线的变化规律与应力解除过程 的应力变化理论分析一致, 说明测量结果可靠, 得出 的地应力测量结果见表 1 。 表 1地应力测量主应力计算结果 测点编号 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 数值/ M P a方向/ ( )倾角/ ( )数值/ M P a方向/ ( )倾角/ ( )数值/ M P a方向/ ( )倾角/ ( ) 1 5 0 E- 22 1 . 11 8 391 6 . 52 7 41 01 3 . 85 27 7 2 5 0- 1 #1 8 . 61 7 51 01 3 . 02 6 81 11 0 . 55 08 0 3 5 0- 1 #1 7 . 51 8 581 1 . 22 8 01 08 . 44 67 5 2 0 1 8年第 1 1期/ 第 3 9卷 采 矿 工 程3 7 1 )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均位于水 平方向, 其倾角不大于 1 0 , 垂直应力与竖直方向夹 角不大于 1 5 。 2 )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水平面夹角为 9 , 是垂直 应力的 1 . 5倍; 这说明锦丰金矿地下矿深部地应力场 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根据巷道变形和开裂调查显 示,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3 ) 从测点埋深看, 以岩石平均容重 0 . 0 2 7 1 0 6N/ m3计算, 所测位置垂直应力与上覆岩层重量 相差不大, 略小于上覆岩层重量, 与国内外大多数实 测地应力分布情况一致。 3 巷道稳定性分析 3 . 1 数值模型及力学参数 本次主要利用 P h a s e 2软件对深部构造地应力下 巷道稳定性进行研究[ 1 1 ]。在数值模拟中, 力学参数 的选择对计算结果有重大影响, 所取力学参数与实际 情况越接近, 模拟结果越准确。根据岩体样室内试 验, 确定参与稳定性计算的岩体力学参数见表 2 。计 算模型采用三心拱直墙巷道( 见图 4 ) , 埋深 5 0 0m , 巷道宽 5m , 高 5 . 5m , 模型长 5 5m , 宽 5 0m 。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介质容重/ ( M N m- 3)抗拉强度/ M P a内聚力/ M P a内摩擦角/ ( )弹性模量/ M P a泊松比 上盘岩体0 . 0 2 73 . 72 . 12 7 . 52 50 0 00 . 1 4 下盘岩体0 . 0 2 72 . 62 . 72 9 . 02 30 0 00 . 1 8 矿体 0 . 0 2 81 . 20 . 53 5 . 52 00 0 00 . 2 0 图 4 数值模拟模型 3 . 2 结果及分析 3 . 2 . 1 应力场 巷道未进行支护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云图见图 5- a ) , 最小水平主应力云图见图 5-b ) , 垂直应力云图 见图 5- c ) 。从图 5可以看出 当巷道开挖后, 应力 重新分布, 由于巷道开挖导致应力释放, 巷道周边应 力较小; 巷道围岩受压应力作用, 其两拱处应力较大, 易出现开裂现象; 顶底板围岩中应力值最大( 见图 5- a ) ) , 这是因为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似水平。体 应变分布见图 5- d ) 。从图 5- d ) 可以看出, 体应变 较小, 矿岩分界处对应变影响不大。 3 . 2 . 2 位移场 垂直位移云图见图6- a ) 。从图6- a ) 中可以看 出, 巷道顶底板围岩变形量最大, 呈扇形向外逐渐减 小, 其倾角与实测垂直应力倾角一致。水平位移云图 见图 6- b ) , 最大变形量在巷道两帮, 其倾角近似水 平, 与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吻合。整体位移云图 见图 6- c ) 。从图 6-c ) 可以看出 最大位移出现在 巷道两帮和顶底板, 呈椭圆状向周围逐渐减小; 巷道周 边位移量从0 . 1 0m到0 . 1 4m , 最大位移量为0 . 1 4m 。 3 . 2 . 3 塑性区分布规律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见图 7 。根据统计, 屈服破 坏单元共 5 1 9个; 从图 7中红色剪切破坏区可以看 出, 破坏单元区半径为 1 . 5m , 与实测巷道围岩松动圈 1 . 4m相差不大; 这证实了数值模拟参数选择与实际 吻合度较高。其中, 靠近巷道周边破坏单元主要以张 拉破坏为主, 远离巷道周边破坏单元以剪切破坏为主。 3 . 3 稳定性分析 从数值模拟结果看出, 在高地应力下, 巷道未支 护时巷道围岩变形量最大达到 0 . 1 4m , 塑性区半径 为巷道围岩周边 1 . 5m范围。从现场围岩实际情况 看, 当位移量达到 0 . 1m时将出现垮塌现象。因此, 为确保巷道稳定和安全生产, 需要对巷道进行加固。 3 . 4 巷道锚杆支护优化及应用 采用 P h a s e 2软件对巷道加固参数进行优化, 最 终确定采用树脂锚杆 + 锚喷网联合支护方式, 树脂锚 杆长 2 . 4m 、 直径2 2m m , 支护网度1 . 2m 1 . 2m , 喷 浆厚度 0 . 1m 。支护后数值模拟结果见图 8 , 其最大 位移量减小为 0 . 0 4 7m , 巷道处于稳定状态。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现场应用, 在深部 1 3 0中 段斜坡道施工过程中进行锚杆支护现场试验, 1 3 0中 段斜坡道规格为 5 . 0m 5 . 5m , 优化后的支护方式 为树脂锚杆 + 锚喷网联合支护, 通过后续跟踪检查, 发现该区域的巷道稳定性较好, 说明该方案具有一定 的实际推广意义, 现场支护效果见图 9 。 3 8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图 5 应力分布图 图 6 位移变化规律分布图 2 0 1 8年第 1 1期/ 第 3 9卷 采 矿 工 程3 9 图 7 塑性区分布图 图 8 加固后的巷道整体位移分布图 图 9 现场支护照片 4 结 论 1 ) 贵州锦丰金矿掘进巷道埋深超过 8 0 0m , 属于 深井开采矿山, 随着开采逐渐加深, 巷道受构造地应 力影响增大, 巷道两帮及拱脚处出现变形、 开裂甚至 垮落现象。 2 ) 根据地应力测量结果, 地应力随埋深逐渐增 大, 在 1 5 0m水平最大水平主应力为 2 1M P a , 是垂直 应力的 1 . 5倍。 3 )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巷道在未经支护时, 巷道 围岩最大变形量位于巷道两帮和顶底板中央, 最大位 移量为 0 . 1 4m ; 巷道塑性区半径为 1 . 5m , 指明了后 期巷道重点加固区域。 4 ) 利用 P h a s e 2进行巷道围岩支护参数优化, 确 定巷道采用树脂锚杆 + 锚喷网联合支护, 树脂锚杆长 2 . 4m , 直径 2 2m m , 网度 1 . 2m 1 . 2m , 喷浆厚度 0 . 1m , 加固后的巷道数值模拟最大位移量降低到 0 . 0 4 7m , 并在 1 3 0中段斜坡道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 试验, 最终巷道处于稳定状态。 [ 参 考 文 献] [ 1 ] 蔡美峰, 何满潮, 刘东燕. 岩石力学与工程[ M] .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2 0 1 6 . [ 2 ] 蔡美峰. 地应力测量原理与技术[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0 . [ 3 ] 李新平, 汪斌, 周桂龙. 我国大陆实测深部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2 , 3 1 ( 增刊 1 ) 28 7 5- 28 8 0 . [ 4 ] 蔡美峰, 乔兰, 于波, 等. 金川二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其分布 规律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 9 9 9 , 1 8 ( 4 ) 4 1 4- 4 1 8 . [ 5 ] 赵德安, 陈志敏, 蔡小林, 等. 中国地应力分布规律统计分析[ J ] .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 2 6 ( 6 ) 12 6 6- 12 7 1 . [ 6 ] 肖同强, 支光辉, 张治高. 深部构造区域地应力分布与巷道稳定 关系研究[ J ]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1 3 , 3 0 ( 5 ) 6 5 9- 6 6 4 . [ 7 ] 张国锋, 朱伟, 赵培. 徐州矿区深部地应力测量及区域构造作用 分析[ J ] . 岩土工程学报, 2 0 1 2 , 3 4 ( 1 2 ) 23 1 9- 23 2 4 . [ 8 ] 蔡美峰, 彭华, 乔兰, 等. 万福煤矿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 质构造的关系[ J ] . 煤炭学报, 2 0 0 8 , 3 3 ( 1 1 ) 12 4 8- 12 5 2 . [ 9 ] 王迎超, 靖洪文, 陈坤福, 等. 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与空 间区划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4 , 3 3 ( 增刊1 ) 2 6 2 0 - 26 2 7 . [ 1 0 ] 陈懋弘, 毛景文, U T T L E YPJ , 等. 贵州锦丰( 烂泥沟) 超大型金 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J ] . 矿床地质, 2 0 0 7 , 2 6 ( 4 ) 3 8 0- 3 9 6 . [ 1 1 ] 倪彬, 张伟, 刘晓明. 基于 P h a s e 2的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 评价[ J ] . 矿冶工程, 2 0 1 3 , 3 3 ( 3 ) 1 3- 1 6 . S t u d yo f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d e e pg r o u n ds t r e s s o nr o a d w a ys t a b i l i t y J i aZ h u p i n g 1, H o uJ u n2, Z h e n gL u j i n g3 , 4 ( 1 . C o l l e g e o f E l e c t r om e c h a n i c a l a n dE n e r g yE n g i n e e r i n g , G u i z h o u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I n s t i t u t e ; 2 . C h a n g c h u nG o l d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C o ., L t d .; 3 . G u i z h o uJ i n f e n gM i n i n gL i m i t e d ; 4 . M i n i n gC o l l e g e o f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s o l v et h es t a b i l i t yp r o b l e mo f d e e pr o a d w a y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d e e pg r o u n d s t r e s s 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 r o a d w a y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w a s s t u d i e d . T h ed e e pg r o u n ds t r e s s o f J i n f e n gG o l dM i n ei s m e a s u r e db y o v e r c o r i n g s t r e s s r e l i e f m e t h o d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i t s s t r e s s f i e l db e l o n g s t o t e c t o n i c s t r e s s f i e l d , a n dt h e r a t i oo f m a x i m u mh o r i z o n t a l p r i n c i p a l s t r e s s t o v e r t i c a l g r o u n ds t r e s s i s u pt o 1 . 5 . B a s e do n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r o u n d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t h em e t h o do f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a n df i e l do b s e r v a t i o nu s i n gP h a s e 2s o f t w a r ed e v e l o p e db yR o c s c i e n c ec o m p a n yw a s a d o p t e dt o s t u d y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s t r e s s , f a u l t a n db u r i e dd e p t ho f r o a d w a y o nr o a d w a y s t a b i l i t y .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w h e nt h er o a d w a yi sn o t r e i n f o r c e d , t h em a x i m u md i s p l a c e m e n t o f r o a d w a yi sa t t h e m i d d l eo f r o a d w a y a n df l o o r . T h e m a x i m u md i s p l a c e m e n t i s 0 . 1 4ma n dt h e r a d i u s o f t h e r o a d w a y p l a s t i c s h e a r f a i l u r e z o n ei s 1 . 5m . P h a s e 2w a s u s e dt oo p t i m i z et h es u p p o r t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 , a n dt h ef i n a l s u p p o r t i n gm e t h o d s a n dp a r a m e t e r s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p r o v i d e dc e r t a i n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f o r s u p p o r t i n gt h ed e e pr o a d w a yi nt h e m i n e . K e y w o r d s d e e pm i n i n g ;g r o u n ds t r e s s ;r o a d w a ys t a b i l i t y ;r e g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v e r c o r i n gs t r e s s r e l i e f m e t h o d ( 编辑 张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