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开采水平应力场与地表远区移动分析.pdf
第 2 9卷增 1 2 0 1 0年 5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1 . 2 9 S u p p . 1 Ma y, 2 01 0 深部开采水平应力场与地表远区移动分析 李文秀,孟庆立,闻磊,刘晓敏 ,刘琳 河北 大学 建筑 工程 学 院,河北 保 定0 7 1 0 0 2 提要 官庄铁矿是我 国东部地下矿之 一,埋深 5 0 0 --1 0 0 0 I l l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通过应 力测量得知 , 矿区最大水平应力为垂直应力的 1 . 1 4倍。针对北采区 5 1 0 5 5 0 m水平开采引起的远区水平移动问题,在大量实 测资料分析基础上 ,采用数值方法和随机介质理论对水 平移动进行预测 ,同时对实测水平移动进行分析 。通过分 析发现,距 当前采 区边界 5 0 0 m处 的水平移动达到 5 0 mm,而此处并未观测到垂直移动 。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存 在较高的水平应力,导致水平移动较大,而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官庄铁矿区砂岩和泥岩地层中所存在的高水平应力 场引起的。 关键词采矿工程;深部开采;水平应力;远区水平移动 中圈分类号T D 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6 9 1 5 2 0 1 0 增 卜 2 6 3 0 0 7 ANALYS I S OF HORI ZoNTAL STRESS FI ELD AND FAR FI ELD M oVEM ENTS DUE To DEEP M I NI NG L I We n x i u ,ME NG Qi n g l i ,WE N L e i ,L I U Xi a o mi n ,L I U L i n C o l l e g eo f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 ,H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y ,B a o d i n g ,He b e i 0 7 1 0 0 2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Gu a nz h u a ng i r o n mi n e I S o n e of a n u mb e r of u nd e r g r o u n d i r o n m i ne s i n t he Ea s t e rn Chi na , wh i c h I S a t d e pt hs o f 5 0 0 1 00 0 m us i n g t he p i l l a r l e s s s u b l e v e l c a v i n g me t h od .S t r e s s me a s u r e me n t s c o nfir me d t ha t , i n Gu a n z h u a n g i r o n mi n e, t h e ma g ni t ud e o f t he ma xi mum h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e s i s t y p i c a l l y 1 . 1 4 t i me s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I l a t o f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e s . The no r t h m i ni ng a r e a i s a t d e p t h s o f5 1 05 5 0 m , a n d mo v e me nt s a r e b e i ng me a s u r e d 5 0 0 m o r mo r e f a r a wa y f r o m a n a c t i v e s u b l e v e 1 . H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e n t fig u r e s h o ws o n e e x a mp l e o f t h e s e me a s u r e d mo v e me n t s a n d i t c a n be s e e n t ha t , i n t hi s c a s e , l a t e r a l m o ve m e n t s of a bo ut 5 0 mm we r e me a s ur e d a bo u t 5 0 0 m a wa y f r o m a s u bl e ve l pa ne l be i n g e x t r a c t e d a t a d e p t h o f a b o u t 5 1 0 m .Th e r e a r e n o me a s ur a bl e ve r t i c a l m o v e m e n t s a t t h i s d i s t a nc e .Ho r i 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e nt s d u e t o u n d e r g r o u nd m i ni n g a r e a na l y s e d b y us i n g t he s t o c ha s t i c m e d i u m a n d n u m e r i c a l me t h o d. Th e s e l a t e r a l d i s pl a c e me n t s h a v e be e n t e r me d a s f a r fie l d mo v e me n t s . I t ha s be c o me a p pa r e n t t h a t t he f a r fie l d mo v e me nt s a r e d ue t o r e d i s tri b u t i o n o f t h e hi g h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fie l d i n t h e s a n d s t o n e s a n d s i l t s t o n e s t h a t o v e r l i e t h e Gu a n z h u a n g i r o n - s e a ms . Ke y wo r d s 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e p mi n i n g ;h o r i z o n t a l s t r e s s ; far fi e l d h o r i z o n t a l mo v e me n t s 1 引 言 关于深部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及区域性水平移 收藕 日期t 基金项目t 作者简介t 研究工作。 动变形,已引起了采矿和岩土工程界的重视[ 卜 1 。 而在我国东部的部分地下铁矿 山,也出现了此类工 程技术难题。如山东省境 内的官庄铁矿,该矿采用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进行回采,距开采边界水平距离 2 0 0 81 2 0 3 ;修回日期l 2 0 0 9 0 31 2 河北省科技攻关项 目 0 7 2 1 5 6 1 4 2 ;河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 0 0 7 4 1 5 李文秀 1 9 5 4一 ,男,1 9 8 9 年于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授 ,主要从事岩土力学、采矿及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 E m a i l L e e we n x i u y a h o o .C O IT I . c n 第 2 9 卷增 1 李文秀,等. 深部开采水平应力场与地表远区移动分析 2 6 3 1 达到 5 0 0 I I 1 的远处仍产生较大的区域性水平移动 。 而地下开采后地应力变化对这种区域性水平移动变 形的影响问题是不能忽视 的。对此 国外已有部分研 究,如 H. K. He b b l e wh i t e 等【 】 针对澳大利亚新南 威尔士州 T o we r C o l l i e r y矿深部开采大范围水平移 动,采用 了精密水准仪和 G P S方法进行 了具体观 测,并对所获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 明,由 于地下开采后原岩应力发生变化,水平应力大于垂 直应力,此时对地表水平移动变形影响很大。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地下岩体应力测量已开 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l 】 。 但是,在应力影响下 ,矿 山地下开采尤其是深部金 属矿开采引起的区域性移动研究较少。官庄铁矿是 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矿 山。随着 时问的推移和 地下开采的延深 ,采区围岩应力状况变化范围不断 扩大。本文就该矿水平应力及其对地表移动变形影 响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 2 矿 区应力量测分析 2 . 1 应力量测点的布设及测试 为考察地应力对 区域 性水平移动变形影 响, 2 0 0 7年 7月,在井下进行了应力量测工作 。根据官 庄铁矿生产要求和地质条件 ,钻孔的深度一般为巷 道宽度的 2 . 5倍 以上。本次测量在一 3 5 0 ,一 4 7 2 m两 个高程布置了地应力测试点,共 5个测孔 ,取得了 测孔的地应力资料 。矿L L L 应力测量点布置见图 1 该 图为一 4 0 0 m 高程的巷道布置图 。 图 1 矿 山应力测量点布置示意 图 F i g . 1 La y o u t o f s t r e s s me a s u r e me n t p o i n t s in t h e mi n i n g a r e a 此次矿 山地应力测量采用 了孔壁应变法。矿区 应力量测利用 C K Y I I I型空心包体式三向应变计 进行测试,测试成功率高。测试结果见表 1 。 实测的应力值直接反映了该测试部位 的应力状 态。2 0 0 7年 7月实测结果3 5 01 孔 最大平均 值为 1 7 MP a 1 9 8 7年 6月实测值为 1 7 . 5 MP a , 高程为 3 5 0 m ;4 7 21 测孔 的平均值为 1 9 MP a 高程为 4 9 0 m 。2个高程之 比为 4 7 2 / 3 5 0 1 . 3 5 ,而 2个主应力之 比为 1 9 / 1 7 1 . 1 2 。可见,深 度虽然增加 了 1 2 2 m,本次实测主应力仅增加了 2 MP a 。这就意味着 地应力反演分析中地表处的垂 直应 力不为 0 这实际上是不 可能 的 ,这 说明在 一 4 7 2 m所测得的最大主应力偏小。 尽管在一 4 7 2 m 实测最大主应力量值从理论上 分析是偏小的,但是发展趋势是符合工程实际的, 因此本次实测所获结果仍可用其进行反演分析,而 并不影响总体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事实上,由于工 程岩体的复杂性,地应力是随着 时间和空间而发生 变化的,采区岩层各点的实测应力值也是极为复杂 的,因此要分析开采后应力场的变化情况,我们只 能依靠实测资料进行分析。 2 . 2 应力场特征 本矿 区先后进行了多次应力测试 ,获得了大量 的实测数据。从侧压系数 最大水平应力与垂直 应力之 比 和 为最小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 比 结果看, 一般为 0 . 8 ~1 . 0 ,最大值达到 1 . 1 4 ; 一 般为 0 . 4 ~0 . 6 。2个测试部位 的地应力状态总体 上表现为 , ≥o - . , 为垂直应力, 为最大 水平应力, 为最小水平应力 。表明测试区地应 力场 以自重应力为主,但 自重应力和最大水平主应 力量值非常接近 ,而且 / 1 . 7 ~2 . 3 ,说明该区 构造应力较强,且在水平面上具有一定的方 向性。 2 . 3 水平主应力方 向 测试结果表明,一 3 5 0 m 高程测孔处平均最大水 平主应力方位为 N6 0 。 E ,一 4 7 2 m 高程测孔处平均最 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 N7 0 。 E。2个测孔高程相差约 1 2 0 m,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相差约 1 0 。 ,这一结果 与岩体完整性以及矿 区的开挖影响等因素有关。 目 前矿体开挖基本上在一 3 0 0 ~一 3 5 0 m 高程之间,矿 体开挖对一 3 5 0 m高程 以上地应力影响大。 2 . 4 地应力反演分析 目前在岩体工程 的稳定性分析中,计算初始地 应力场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实测地应力资料,结合其 他数学 一 力学方法进行应力场反演 。其 中有限元多 元回归分析法能考虑复杂地质条件 ,具有很好的适 用性,该方法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应用概率统计 理论使实测值和回归值的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 2 6 3 2 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 2 0 1 0 年 2 . 4 . 1有 限元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多元回归法原理, 将地应力回归计算值 作为因变量 ,把有限元计算求得的各分应力场相应 于实测点的应力计算值 作为 白变量, 则回归方程 的形式为 ∑厶 I i 1 式中k为观测点的序号; 为第 k观测点的回归 计算值; f 为相应 自变量的多元回归系数 , 分 别为相应应力分量计算值的单列矩阵;n为工况数。 假定有 m个测点,则最小二乘残差平方和为 m 6 ∑∑ 一 ∑ 2 式中 为k 观测点 应力分量的观测值,t r ek 为 i 工况下 k观测点 应力分量的有限元计算值。 根据最小二乘法,使 为最小值的法方程为 m 6 ∑∑ k l , 1 对 m 6 ∑∑ k l , 1 m 6 ∑∑ k l , 1 m 6 ∑∑ k l , l m 6 ∑∑ k l , 1 称 ∑∑ k l , 1 m 6 ∑∑ k l , l 6 ∑∑ k l , 1 解式 3 ,得 个待定回归系数 L{ 厶, , ⋯, } 4 则计算域内任一点 P的回归初始应力,可由该 点各工况有限元计算值迭加而得 . a jp L F r p 1 ,2 ,⋯,6 5 i 1 2 . 4 . 2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 根据工程区岩层力学性能的差异 以及地质构造 等因素,本次回归分析区域包括官庄整个矿区,长X 宽2 5 0 0 m 2 0 0 0 m,底部高程取为一1 0 0 0 m。计 算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 轴取正东向,铅直向 上方向为 z轴,地表高程为 2 0 0 m。 根据地应力场的弹性假定,采用线弹性材料本 构模型。计算区域共划分为个 4 3 0 5 6个等参单元, 4 7 0 0 0 个节点。应用 ANS YS有 限元分析程序进行 子应力场的求解 。所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2 。 表 2 数值分析所采用 的物理力学参数值 T a b l e 2 P h y s i c o me c h a n i c p a me t e r s f o r n u me r i c a n My s i s 因计算区域大,而一 3 5 0和一 4 7 2 m高程地应力 测试在水平 9 ~2 0 m深的水平孔 中进行,因此在计 算中,将实测值简化为 2个点。用最小二乘法多元 回归分析, 得到 5个 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厶1 . 0 4 1 , L 2 1 . 2 0 5 ,L 3 0 . 1 9 5 ,厶 0 . 3 5 1 , 4 . 1 2 2 。该 5 个 自变量分别对应岩体 自重应力场, 方向 正向为 东 构造应力,】 , 方 向 正向为J L 构造应力和水平面 内两个剪切应力应力分应力场 。 9 9 9 2 2 2 9 9 9 1 1 1 5‘J 5 7 7 7 7 4 5 2 8 5 3 5 O 5 8 9 5 6 6 6 7 6 1 1 3 2 9 4 6 9 7 4 6 6 6 6 0 0 9 l l 2 5 9 5 2 1 8 2 5 9 5 4 2 5 7 8 6 _-__-_ 4 7 9 4 9 1 3 3 8 7 7 1 2 3 2 3 4 4 3 3 3 3 3 3 3 3 1 3 9 0 3 0 6 3 1 4 2 2 2 2 2 2 1 2 3 3 0 7 6 6 3 5 5 1 4 5 4 8 6 7 9 9 3 2 3 6 2 0 8 2 6 5 3 4 3 7 6 7 2 2 2 2 3 4 4 0 ● 9 1 7 l l 7 9 l l 1 8 9 0 3 O ● 7 2 4 ● 4 4 2 5 7 5 6 ___-__ 8 9 4 7 7 5 9 1 5 5 4 6 3 3 4 8 3 8 } 4 0 0 0 O 0 6 3 9 9 4 7 6 8 3 3 7 3 6 6 6 6 6 6 8 9 6 9 9 7 3 4 8 7 5 l 7 6 6 0 8 9 {, 1 l l 2 3 1 2 3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O O O 2 2 2 5 5 5 7 7 7 3 3 3 4 4 4 “ 肚 ; ∑ ∑ 第 2 9卷增 1 李文秀,等 . 深部开采水平应力场与地表远区移动 分析 求得 9个 自变量回归系数后,求得在实测位置 的回归理论值 ,地应力实测值与回归计算值 比较见 表 3 ,表中实测应力为坐标转换后的应力。 表 3 地应力实测值与回归计算值比较 Ta bl e 3 Compa ris o n ofg e o s t r e s s b e t we e n i n s i t u me ur e me m a n d r e g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 i l V a 从 反分析计算系数看 , 自重应力场 的系数 为 1 . 0 4 1 ,表 明垂直应力主要由岩体 自重引起,符合一 般规律。各测孔计算与实测结果对 比表明, , 和 三个正应力计算和实测值相对误差小。实测结 果与计算值接近,且整体应力场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回归效果较好 ,可反映计算区域岩体地应力特征。 2 . 4 _ 3重要部位应力插值计算 为分析采区和矿 山竖井之间 见图 2 的应力分 布状况,根据矿山工程实际和巷道位置,分别在靠 近 2号副井和采场的运输巷道布置了 2个插值点。 各插值点的具体位置见图 1 ;C1 和 C 2插值点各应 力分量随高程变化 曲线见图 2 ;C1和 C 2插值点侧 压系数随高程变化 曲线见图 3 。 数值计算结果表 明,c1插值点在高程 一 1 5 0 I T I 处为转折点,以上主要为泥质粉砂岩 ,以下为闪长 类岩。C 2插值点处各应力分量分布形态与 C1点 类 似 ,最 大水平 主应力方 向约 N7 0 。 E,高程为 a cl 插值点 2 0 0 l 0 O O 一 1 0 0 姜 一 2 0 0 桓一3 0 0 4 o 0 - 5 0 0 - 6 0 0 - 7 0 0 应力/ MP a l 0 0 l O 2 0 3 O b C 2 插值点 图 2 各应力分量随高程变化曲线 Fi g . 2 V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 c H r v e s o f s e s s v a l u e s 鲁 幢 图 3 C1 和 C 2插值点侧压系数随高程变化 曲线 F i g . 3 V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 s i d e p r e s s u r e c o e ffi c i e n t s o f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p o i n t s C 1 a n d C2 3 O O ~一 4 0 0 I T I ,受岩性变化等因素影响 , 侧压系数 大于 1 。 从图2中看,C 2处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 C 处。 其主要原因是C 2所处位置靠近采空区f 水平距离 为 1 1 0 m ,而 C 1 所处位置距采空区水平距离 已超过 3 5 0 m。 在整个计算区域,空间应力场状态与实测处 应力状态基本一致。 从图 2反分析的结果看 ,从零海拔标高到地下 一 2 0 0 m之间,应力分布是异常的。这一理论结果, 与现场技术人员在竖井 内对井壁所观测得到 的位移 变化趋势相一致 见表 4 ;进而从岩体移动角度验证 了采区确实存在应力分布异常现象。 从表 4所给出实测结果可见,在零海拔高程到 地下一 2 0 0 m之间, 位移变化 明显 , 进一步可 以从岩 体移动角度证实在 0 ~一 2 0 0 1 T I 高程之间应力分布 是异常的,正是 由于该区段应力分布异常,进而导 2 6 3 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0 在 表 4 矿 山竖井变形观测 结果 T a b l e 4 Re s u l t s o f d e f o r ma t i o n me a s u r e me n t f o r mi n e s h a f } 高程, m 竖井位移量/ mm 高程, m 竖井位移量/ m m 2 0 0 0 1 O 0 2 2 5 l 0 0 4 6 2 0 O 3 0 0 0 1 0 8 2 5 O 3 0 6 致井筒在 0 ~一 2 0 0 IT I 远区段水平移动量值较大。 但 随着开采的不断持续 ,开采深度将不断增加 ,围岩 应力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该区段今后仍可能会出现 异常变化并通过位移表现出来。 根据官庄矿区多次地应力测试结果,矿区存在 较大的水平构造应力,而垂直主应力一般为 自重应 力. 采区最大水平主应力 可用下式描述 o H 1 . 1 4 y H 6 式 中 , , 为容 k N/ m , 为深 度 上覆 岩体 厚 度 m ,o H的方位为N7 0 。 E 。 地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在一 3 0 O ~一 4 0 0 m 水 平开采范围内,地应力为中高应力水平,最大水平 应力对区域性水平移动作用明显。 3 区域性水平移动数值分析 为进一步说 明区域性水平移动的影响问题,以 该矿北采区一 3 0 0 ~一 3 5 0 m 水平开采影响进行预计 分析。北采区为该矿的主要出矿区。 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按弹性力学 问题处理,利 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分析 限于篇幅 , 具体的计算过程 不再详述 。采区数值分析结果见 图 4 ,5 图 5中 9 节 点为开采 边界 上 的节 点 。 一l0_l 95 8. 886 757 8 6.2 69 4。 96l 一3.652 2_ 343 一1. 035 z737 zz 1.58 2 图 4 开采后的位移 等值云 图 单位c m F i g . 4 Ne p h o g r a m o f h o riz o n t a l mo v e me n t s a fte r mi n i n g u n i t c m g一 一 一 距离/ i r l 图 5 9 节点位 移变化 曲线 F i g . 5 C u r v e o f t h 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i n r o c k ma s s n o d e No . 9 从理论结果可见 ,移动范 围距开采边界达到 5 0 0m。由图 5可见, 距开采边界 5 2 0 m后移动趋于 稳定 。 为了将理论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采区及 地表观测点平面位置见图 6 。部分实测资料示于图 7 及表 5 。 采区及地表观测 点平面位置图 Pl a n ofmi ni ng a r e a, s ur f a c e s t a t i o ns 6 3 图 F 5 0 N 娶 ” m o E l £ ∞ N . £ 6 0 寸 0nn 第 2 9卷增 1 李文秀,等 . 深部开采水平应力场与地表远区移动分析 2 6 3 5 日期/ 年月 日 b B 2 6 观测点垂直移动 Y / m c B 2 6观测点水平移动 图 7 地表移动实测结果 F i g . 7 Ho riz o n t a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s o f s t a t i o n 表 5 地表 G1 测点移动实测结果 T a b l e 5 Gr o u n d d i s p l a c e me n t s o f s t a t i o n G1 观测时间/ 年月 地表移动/ n u n 2 0 0 3 0 9 2 0 0 8 0 4 一 1 3, Y 7,Z一2 一 9 6, y8 , Z一 8 3 注增为正,减为负。 由图 7 a 可见, 从 2 0 0 3年 9月到 2 0 0 8年 4月, 距开采边界 3 1 0 m 的地表 G1观测点移动方向指 向 采空区,水平移动量累计达到 9 6 mm,表 5中 G1 点垂直移动累计为 8 3 mm,水平移动量大于垂直移 动 。 由图 7 b 可见,地表 B 2 6观测点垂直移动实测 结果均小于 1 0 mm,一般可认为地表没有移动。而 由图 7 c 可见 ,地表 B 2 6观测点,从 2 0 0 6 年 1 O月 到 2 0 0 7年 1 月,累计水平移动量超过 5 0 mm。可 见,地表观测点即使测不到垂直移动量,所测出的水 平移动量也较大。地表 B 2 6观测点距开采边界 已超 过 5 1 0 m,处于影响边界 2 0 0 m之外 按传统移动角 确定的影响边界1 。这一结果再次说明,地表观测点 的水平移动与垂直移动量差别较大,深部开采引起 的区域性水平移动变形影响范围较大。 4 北采 区--3 5 0 m 中段水平移动分析 为分析地应力变化对地表移动影响,对北采区 一 3 5 0 m 中段开采水平移动影响进行预计。北采区是 该矿主采区,地表标高为 2 0 0 m,一 3 5 0 m 中段从 一 3 1 O至一 3 5 0 m,共分 5个分段 ,分段高 1 0 m;实 际采深 H 5 1 0 m,采厚 m5 0 m,开采宽度 L 3 6 0m 。 采用经典概率积分模型, 假定岩体的体积不变, 即岩体是不可压缩的,因而在平面的情况下,对于 连续的无穷小变形,体积不变公式可表示为 0 7 依此可 以导出地面的水平移动公式[ 9 】 k l e x pf 一 ] 8 式 中b为水平移动系数 0 6 1 , 而一般矿 区的 水平移动系数变化范 围是 0 . 2 b 1 . 0 ,按 b1 . 1 6计算后,理论分析结果 与矿区实测结果相一致 ,水平移动系数值与地应力 侧压系数 最大值相关。 4 除水平应力影响之外,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在客观上对区域性水平移动也有一定影响。针对矿 区地应力分布状 况,为避免深部 开采水平应力对 区域性水平移动影响 ,可将现 行无底柱分段崩落 法在 一 4 0 0 1 T I水平 以下改用充填法开采 ,以减小影 响范围。 致谢现场应力测量得到鲁中矿业公司、长江科学 院有关技术人员的大力协作和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l 】HEBBL EWHI T E B K.Re g i o n a l Ho r i z o n ta l Mo v e me n t s As s o e i a t e d w i t h L o n g w a l l Mi n i n g [ C ] /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MS T S 5 th T r i e n n i a l Co n f e r e n c eCo a l Mi n eS u b s i d e n c e,Ma it l a n d I s . r q。2 0 0 1 l 1 31 2 2 . f 2 1 RE I D P.Ho r i z o n t a l mo v e me n t s a r o u n d Ca t a r a c t Da l n, S o u the m C0 a 1 f i e l d 『 C1 /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he MS TS 4 th T r i e n n i a l Co n f . . Ne wc a s t le,Au s 仃a l i a 『 s . n . 1 , 1 9 9 8 1 5 71 7 0 . 『 3 1 BRUNE AUA G,TYL ER B D B,HADⅡGEoRGI oUA J ,e t a l J I n fl u e n c e o f f a u l t in g o n a mi n e s h a f 【 a c a s e s t u d y p a r t I --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i n s tr u me n ta t i o n [ J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o c k Me c h a n i c s a n d Mi n i n g S c i e n c e s ,2 0 0 3 ,4 0 1 9 5一l I 1 . 『 4 1 BR UNEAUA G,HUDYMAB M R,HADJ I GEORGI OUA J ,e t a 1 . I n fl ue n c e o f f a u l t i n g o n a mi n e s h a a c a s e s t u d y p a r t I I Nu me r i c a l mo d e l l i n g [ J ]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o c k Me c h a n i c s a n d Mi n i n g S c i e n c e s ,2 0 0 3 ,4 0 1 l 1 31 2 5 . f 5 1 P ARI S E AU W G,J oHNS oN J C,MCDoNALD M M,e t ai. Ro c k me c h a n i c s s t u d y o f s h a fl s t a b i l it y an d p i l l ar mi n i n g , h o me s ta k e mi n e , I e a d ,s d i n t h r e e p a n s 2 . mi n e me a s e me n t s and c o n f i r ma t i o n o f p r e mi n i n g r e s u l t s [ R1 .U.S .De p a r t me n t o f the I n t e r i o r ,Bu r e a u o f M in e s , Re p o rt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0 n s 9 5 7 6 , 1 9 9 5 . [ 6 】 H o L L A L . Gr o und m o v e me n t d u e t o l o n g w a l l mi mn g i n h i g h r e l ie f a r e a s i n Ne w S o u t h、 a l e s [ J ] .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Ro c k Me c h a n i c s and Mi n i n g S c ie n c e s ,l 9 9 7 ,3 4 5 7 7 57 8 7 . 『 7 1 P EL LS P J N. Wh a t h a p p e n e d t 0 the me c h ani c s i n r o c k me c h a n i c s and t h e g e o l o g y in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 J ] .J o u r n a l o f th e S o u th A f r i c an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n i n g and Me ta l l u r g y , 2 0 0 8 , 1 0 8 6 3 0 9 3 2 3 . [ 8 ] L IW X,ME I SH, ZAI SH, e t a 1 . F u z z ymo d e l sf o r a n a l y s i so f r o c k ma s s d i s p la c e me n t s d u e t o u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in g i n mo un ta i n o u s ar e a s [ J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1 J o u rr l a l o f R o c k Me c h a n i e s and Mi n i n g S c i e n c e s ,2 0 0 6,4 3 4 5 0 35 l 1 . [ 9 ]9 李文秀,赵胜涛,梅松华,等. 软岩矿区地面下沉及其对工业建 筑物影 响分析f J 1 .岩土力学 ,2 0 0 4 ,2 5 I 1 1 7 0 2~1 7 0 5 . L I W e n x i u,Z HA0 S h e n g t a o,MEl S o n H a ,e t a 1 . An alys i s o f gro u n d s u b s i d e n c e d u e t o un d e r g r o un d mi n i n g in s o f t r o c k mi n i n g are a s an d i t s i n flu e n c e o n i n d u s t r i al b u i l d in g s [ J ] .R o c k and S o i l Me c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