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南山煤矿煤层冲击地压实验.pdf
2 0 1 2 年第 3 期 No .3 201 2 煤 炭 科 技 C0AL S CI ENCE TECHNOLOGY MAGAZI NE 1 0 9 文章编号 1 0 0 8 3 7 3 1 2 0 1 2 0 3 0 1 0 9 0 4 鹅 岗商山堞矿镍层叶走地压实验 吴永纯 1 j 1 . 黑龙江龙煤集团 鹤岗分公司, 黑龙江 鹤 岗1 5 4 1 ; 2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1 0 0 0 8 3 摘要 煤 矿冲击地压 岩爆 是 一个世界性 的灾害现象 。冲 击地压对地 下工程造 成的危 害 非常严重,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矿产资源开发向深部转移, 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愈加严重, 冲击地压的预测和 防治 已成为世界性 的难题。 以南山煤矿 为工程背景 , 采用现场调研 、 理论 分析、 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总结了南山煤矿煤层冲击地压发生的特征。 为南山煤矿 进入深部开采冲击地压 安全 防治提 出 了相关 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深部开采 ; 冲击地压; 实验研 究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4 文献标志码 B 2 0 0 5年 1 2月 1 2日, 南 山煤矿 2 3 7采煤 队在开 采北五区 1 5层七分段普放工作面过程 中, 发生了冲 击地压 , 实测震级为里氏三级 , 对该工作面 、 运输巷 及 回风巷破坏较为严重 , 并造成瓦斯超限 , 导致矿井 停产。结合南 山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场冲击地 压发生的特点 ,利用实验系统进行 冲击地压实验研 究, 弄清该区域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确定有效防冲 措施 。 1 工程地质条件 1 . 1 煤层赋存 南 山煤矿坐落于鹤岗煤 田中部 , 其西部是基岩 , 和煤系地层露头一致 , 东部是南 断层 , 井 田为一窄 长地带 ,总体为单斜构造。煤层走向 N N E ,倾向 S E E, 倾角 l O~3 5 。 ; 矿井中部为一短轴向斜 , 向斜轴 向 N E , 煤层倾角 l O~1 5 。 , 属缓倾斜煤层 。 煤层 内生裂 隙发育。 硬度为 2~3级。 各煤层顶 、 底板均以粉砂岩 、 细砂岩和粉细砂岩互层为主 , 部分 为中、 粗砂岩 。砂岩顶板厚度在 5~3 8 m, 抗压强度 在 2 6 . 1~1 5 4 . 4 MP a , 平均 8 7 . 8 2 MP a 。经鉴定 , 该 矿多个煤层为有冲击倾向性煤层。 1 . 2 井田构造 井 田受新华夏系主体构造第二沉降带控制, 形 成一些 “ 山” 字 、 “ 多” 字形 、 “ S ” 形和反“ S ” 形构造 。受 构造主动力 的作用 , 造成西边 由北而南, 东边 由南而 北水平力偶作用, 即直线扭动作用。 井 田内断裂发育 , 特别是西 、 东部区断裂构造尤 为复杂 , 经勘探 和巷道证实 , 断层有 2 0 0多条 , 其 中 落差在 2 0 m以上 的大断层有 2 0条 ,落差在 5 m以 上的中型断层达 1 0 0条以上 ,还有 以纺锤状互相平 行的“ 多” 字形 、 “ 人” 字形的小断层 , 在井 田内非常发 育 。断层走 向大部分为北东 向。 2 南山煤矿冲击地压的特征与原 因 北 五区 l 5层七分段 2 3 7普放采煤工作 面分别 于 2 0 0 5年 1 2月 1 2日、 2 0 0 6年 1 月 1 2日、 2 0 0 6年 4月 2日发生 3次冲击地压。第一次震级 3 . 0级 , 造 成工作面下沉 , 支架变形 , 高度 由原来 的 1 . 8~2 . 0 m降到 1 . 2~1 . 5 m, 上 、 下巷 的断面局部明显变小 , 设备材料和防爆水袋被冲翻, 瞬间涌出大量瓦斯 , 回 风巷瓦斯 自 动断电报警仪显示浓度达到 5 2 %。 矿区 中部 , 2 0 0 5年 1 2月 1 2日至 2 0 0 8年 5月 在北五区 1 5层七分段 、西二区 1 8层三分段下块煤 柱区、盆底北翼区 1 5层二分段共发生 1 7次冲击地 压 。 经初步分析 ,南山煤矿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原 因 , 一是应力集中, 几次冲击地压都同采煤工作面和 巷道布置造成 的应力集 中有关 ; 二是埋深较大 , 地应 力高。开采深度 已经达到 5 3 0 m,处于较高地应力 下 l 1 0 煤炭科技 2 0 1 2年第 3期 3 南山煤矿冲击地压实验研究 3 . 1 实验 煤样 试样分别取 自①北五外区 1 5 层综放面切眼 处。 所取煤试样肉眼未见炭化 的树木结构。 在试件加 工过程中,易破碎。其宏观组分为暗煤夹薄层状镜 煤 , 镜煤呈小碎块状 。此处样 品共选取两块 , 编号分 别 为 HG 4和 HG 5 ; ②西二 区 1 8 1层五分段运输巷 与 回风巷的前端工作面。 试样表面可见纵横裂纹 , 在 试件加工过程中, 基本保持完整。 此处样品共选取一 块 , 编号为 HG I V。样品物理力学性质如表 1 所列。 表 1 岩爆实验试 样基本物理 参数 3 . 2 实验 路径 3 . 2 . 1 三向加载一 单面突然卸载一轴 向加载I 类 岩爆 实验 方 法 模拟深部围岩三 向应力状态下 , 由于开挖卸载, 产生临空面及应力集 中作用 , 在高应力下可能发生 岩爆的现象。先分级加载三方向应力至初始应力状 态。分级匀速加载, 每级间隔 5 m i n 加载速率 0 . 1 MP a / s , 三方向应力均加至最小主应力 , 后, 保持 ,不变 , 均匀增加最大主应力 。 及中间主应力 至 值, 保持 及 3 不变, 再增加 。 至设计的叮 应力值 , 1 5 ra i n后迅速卸载主应力 或 , 并同 时加载最大主应力 。 至下一级应力水平 , 观察是否 有岩爆发生。如果没有岩爆发生 , 1 5 m i n后按 。 对 应的 和 , 值加载 和 , 1 5 m i n后再重复上述 卸载过程 。加载岩爆卸载 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三向加载一单面突然卸载一轴 向加载岩爆 实验方法应 力路径 3 . 2 . 2三向加载一单面突然卸载一轴向保持 Ⅱ类 岩爆 实验 方法 模拟深部 围岩三向应力状态下 , 由于开挖卸载 , 产生临空面, 在高应力下可能发生岩爆的现象。 先分 级加 载至设计 的初始应 力状 态 ,每级载荷 间隔 5 m i n ; 加载至某一级应力组合后 , 稳定 3 0 mi n , 迅速卸 载 或 , 。 、 , 保持不变 , 观察在卸载后 3 O m i n内出现的现象 ,卸载岩爆实验 卸载 过程 见图 2 。根据卸载后有无破坏现象 , 决定如何继续 进行实验。 一 一 f 图 2 三向加载一单面突然卸载一轴向保持岩爆 实验方法应力路径 3 . 3 煤 层冲击地压 实验 对 H G 5 3煤试件进行了 I 类煤爆实验 , 加载煤 爆实验结果如表 2所列。H G 5 3号煤试件实验过程 加卸载路径见图 3 , 实验破坏后照片见 图 4 , 实验过 程中的声发射撞击数、能率与时问的关系曲线见图 5。 表 2 HG5 3号煤样 I 类煤爆 实验结果 注 表 中应力值为 MP a , At 。 为卸载后轴 向开始加 载至连续变形结束时 间, At 为连 续变形结束至煤爆结束时间。 2 0 1 5 乏 奋 m 5 O l 0 2 0 3 O 4 0 5 0 6 O 时间 / mi n 图 3 H G5 3号煤爆实验加卸载路径 圈 图 4 H G5 3号煤爆实验破坏后照片 2 0 1 2年第 3期 吴永纯 鹤岗南山 煤矿 煤层冲 击地压实验 3 o o . O 2 7 0 . o 2 40 . o 2l O . O 柩l 8 o . o , 5 0 . o , 2 0 . o 90 . o 6 o . 0 3 O . 0 O . 0 到达时 间 / 1 o o o n 1 s 一 名 瓣 温 图 5 HG5 3号煤爆实验声发射撞 击数及能率 一时间曲线 对 H G 4 3号 、 H G 4 4号 、 HG 5 4号煤试件进行 了Ⅱ类煤爆实验 , 结果如表 3所列。 表 3 HG4 - 3号 、 HG4 4号、 HG5 4号煤样 类煤爆 实验结 果 3 . 4 实验 结果 根据上述一系列实验结果,南山煤矿总体煤爆 特征如下 1 煤爆破坏特征。 煤爆破坏特征明显。 典型的 煤爆过程可 以分为卸载后的应力调整变形阶段 、 颗 粒弹射 阶段 、颗粒与片状混合弹射阶段和全面爆裂 阶段。 破坏形式有局部颗粒及片状弹射 、 局部碎块弹 射、 整体剥离破坏等。 2 煤爆声发射特征。声发射监测结果表明, 在 分级加载初期声发射事件数较多 ,对应着初始裂纹 的闭合 ; 卸载时一般对应着较多的声发射事件数; 在 破坏前有较多的声发射事件数和较高的能量释放 率 。 3 煤爆声响特征。 在破坏前可 以听到煤试件发 出开裂 的声音 ,表 明在卸载存在I 临空面的条件下 , 煤试件在整体破坏前首先纹裂。在破坏过程 中能量 消耗较大 , 大部分煤爆过程不强烈。 4 煤爆应力降特征。 煤爆破坏时应力降速率大 煤 炭 科 技 1 1 2 COAL S CI ENCE TECHNOLOGY MAGAZI NE 2 0 1 2年第 3期 No .3 2 01 2 文章编 号 1 0 0 8 3 7 3 1 2 0 1 2 0 3 0 l 1 2 0 3 杨庄煤矿 6煤瓦斯赋存规律控制因素分析 张 军 淮北矿业集团 杨庄煤矿, 安徽 淮北2 3 5 0 0 0 摘要 地质构造很大程度上控制并影响着煤层瓦斯赋存情况。为 了更好地 了解杨庄煤矿 6 煤 瓦斯赋存及 涌出规律 , 通过分析研 究该矿地 质构 造及 历年工作面 瓦斯 涌出情况 , 确定 了 诸 多控制 影响 6煤 瓦斯赋存 的主要因素 , 并确定 了该 煤层的瓦斯风化带下 限范围, 为今后 矿井深部开采 的瓦斯治理提供 了依据。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瓦斯赋存; 瓦斯地质; 瓦斯防治 中图分类号 T D 7 1 2 . 2 文献标志码 B 矿井 瓦斯是危 害矿井安全 生产的主要 因素之 一 l “ 。瓦斯的生成 、 赋存 、 运移及瓦斯各种动力现象 都与矿区所处地质构造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地质构造运动控制着煤层瓦斯的赋存及涌出。随着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煤炭需求 日益增加 , 近年 来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加深,瓦斯对于煤矿安全生 产的制约越来越突 出 , 瓦斯超限问题越来越成为 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与障碍 。 因此 , 需要掌 握矿井深部区域 、复杂区域地质构造及煤层瓦斯赋 存情况 , 掌握未开采开拓区域煤层瓦斯赋存规律 , 提 前采取有针对性的瓦斯治理措施 ,确保矿井安全生 产 。 杨 庄煤矿现有 4个 开采 水平 一 水平标 高为 一 1 8 0 m, 已报废 ; 二水平标高为一 3 3 0 m; j水平标高 为一 5 0 0 m; 四水平标高为一 8 0 0 IT I 。 该矿在开采一水平 时, 瓦斯涌出量不大 , 但在开采二 、 三水平时, 瓦斯涌 出量增大 , 且在不同采区 、 不 同_T作面瓦斯涌出有很 大的差异。 有必要掌握杨庄煤矿煤层瓦斯控制因素 , 其中 6煤为该矿主采煤层 , 因此 , 应分析研究 该矿 6 煤瓦斯赋存规律控制因素 ,为该矿今后合理制定瓦 斯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1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矿区位于淮北煤 田构造 区域 内,井 田处在闸河 煤 田的向斜仰起端 , 东、 南 、 西部均以露头为界。 淮北 煤 田以近东西 向和近南北向构造为主要构造格局 , 由于不同时期 、 不同力 的反复作用 , 形成 了十分复杂 的构造图案徐宿弧形构造及其外 围构造。淮北 煤 田主要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 向两种构造, 局部地 ◆ ⋯i ◆ ⋯ 【 ◆ ⋯ 【 ◆ ⋯ ◆ ⋯◆ ⋯◆ 川1 ◆ 川j ◆ ⋯1 4“ 1 ⋯◆ ⋯ I ◆ ⋯1 ◆ l l l l ◆ ⋯I ◆ ⋯ I ◆ ⋯J ◆ ⋯ ◆ ⋯ l ◆ ◆ ⋯ ◆ ⋯◆ ◆ ⋯ “ t - ⋯l ◆ ◆ ⋯ ◆ ⋯4 - 川j ◆ l 1 1 ◆ ⋯l ◆ I I I ◆ ⋯ ◆ ⋯ 4- ⋯◆ l l l l 4 1 - l l i l ◆ ◆ 川【 ◆ ⋯◆ ◆ ⋯ ◆ I I ◆ 川 l ◆ ⋯◆ 小不等, 相差较悬殊, 大部分煤试件的垂直应力降大 于水平应力降。 实验所得到的煤爆特征 ,可以指导现场防治冲 击地压工作①实验过程分为局部破坏到大范围破 坏过程各阶段 ,可按各阶段矿压显现特点开展有针 对性的预测预报 ;②实验临近破坏及破坏过程声发 射事件数较多 ,证明声发射预测预报系统对南山煤 矿的防治冲击地压预测预报适用 ;③实验煤爆破坏 时应 力降速率大小不等, 相差较悬殊 , 说明掘进支护 的设计要做到对危险段进行全断面加强支护。 4 结论 本文以南山煤矿为工程背景 ,分析 了该矿的工 程地质条件 ,总结了冲击地压发生的特征和初步原 因,利用可以实现三向六面加载单面突然卸载的实 验系统进行了煤岩的冲击地压实验 ,根据煤岩样实 验的破坏特征 、 声发射特征 、 应力变化特征, 提 出了 相应 的冲击地压防治建议 。 作者简介 吴永纯 1 9 6 2 一 男, 黑龙江伊春人, 1 9 8 3年毕 业于阜 新矿业学院采煤 工程专业, 中国矿 业大学 北京 力学 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在读, 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高级 工程师。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7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