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模拟及实证研究.pdf
第4 7 卷 第7 期 煤炭工程 C OAL E NGI N EE RI N G Vo 1 . 4 7. No . 7 d o i 1 0.1 1 7 9 9 /c e 2 01 5 O 7 02 8 采场上覆岩层裂 隙发育模拟及实证研 究 杨本生 , ,王华斌 , ,贾永丰 ,靳 飞 ,李辉亮 I .河北工程大学 资源学院,河北 邯郸0 5 6 0 3 8 ;2 .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0 5 6 0 3 8 ; 3 .河北省煤炭矿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河 北 邯郸0 5 6 0 3 8 ; 4 .河北省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邯郸0 5 6 0 3 8 摘要 基于深部开采 富含水层及老空水下煤层 易受水灾影响这一状况,以鸡西新发煤矿采 空区积水下 2 9 煤首采工作面地质条件为背景 ,依据关键层理论、顶板运移规律、采场裂隙发 育 特性等理论 ,采用相似材料模拟 实验研究 了工作 面顶板裂隙带发育高度、应 力变化分布及规律 , 通过实验测定的现场取芯岩石的物理参数确定合理相似材料配比,进而构建相似实验模型模拟采 场回采,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裂隙带高度 2 1 . 8 m,冒落带高度 4 . 5 m,老顶最大应力峰值 3 0 k P a ,与 地面钻孔实测数据做对比分析 ,钻孔实测裂隙带高度 2 3 . 1 I l l ,冒落带高度 4 m,实验数据较实测 分别相差 一1 . 3 m、0 . 5 m,最大差值小于 9 % ,符合误差标准要 求,验证 了相似模拟研 究导水裂 隙带的可靠性,揭示了鸡西矿区2 9 煤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 关键词 相似模拟 ;采空区积水 ;裂隙带;深部开采 ;科学开采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0 9 5 9 2 0 1 5 0 7 - 0 0 8 2 - 0 4 S i mi l a r S i mul a t i o n a n d Emp i r i c a l Re s e a r c h o n Fr a c t ur e De v e l o pme n t o f Ov e r l y i n g Ro c k S t r a t a i n St o p e YAN G Be ns h e n g , ,WA NG Hu ab i n , ,J I A Yo n gf e n g 。 ,J I N F e i ,L I Hu i l i a n g , 1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H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 2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e s o u r c e S u e y a n d Re s e a r c h o f He b e i Pr o v i n c e ;h 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3 . He b e i T 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 o f Co a l Min e C o n s t r u c t i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H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4 .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o f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H 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s t h e d e e p mi n i n g o f e n ric h e d a q u i f e r a n d c o a l s e a m u n d e r g o a f p o n d i n g i s o ft e n i n fl u e n c e d b y fl o o d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2 9 fi r s t c o a l mi n i n g f a c e u n d e r g o a f p o n d i n g o f J i x i Xi n f a c o a l mi n e,a n d b a s e d o n t h e k e y s t r a t a t h e o r y,r o o f mi g r a t i o n l a w,f r a c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 e s t o p e,t h e s i mi l a r ma t e ri a l s t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e n t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h e i g h t o f r o o f fi s s u r e z o n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s we l l a s t h e s t r e s s d i s t ri b u t i o n a n d v a r i a t i o n . T h e r a t i o n a l r a t i o o f s i mi l a r ma t e r i a l w a s d e t e r mi n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h y s i c al p a r a me t e r s t e s t o f t h e c o ri n g r o c k s f r o m t h e s i t e , a n d a s i mi l a r e x p e r i me n t mo d e l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o s t i mu l a t e mi n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 t h e h e i g h t o f fi s s u r e z o n e wa s 2 1 . 8 m , c a v i n g z o n e wa s 4 . 5 m a n d t h e ma x i mu m s t r e s s p e a k o f t h e ma i n r o o f i s 3 0k Pa,whi l e t h e fie l d t e s t i n g d a t a o f t he h e i g h t o f fis s u r e z o ne a n d c a v i n g z o n e we r e 23 .1 m a n d 4m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ma x i mu m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e x p e r i me n t a l d a t a wa s b e l o w 9 %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e r r o r s t a n d a r d i s s a t i s fi e d .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o f s t u d y i n g wa t e r d i v e r s i o n fi s s u r e z o n e wi t h s i mi l a r s t i mu l a t i o n w a s v e r i fi e d,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2 9 c o a l w a t e r d i v e r s i o n fi s s u r e z o n e i n J i x i C o a l Mi n e l o t 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 Ke y wo r d s s i mi l a r s i mu l a t i o n; g o a f p o n d i n g ;fi s s u r e z o n e ; d e e p mi n i n g ; s c i e n t i fi c mi n i n g 东北老矿区由于初期开采规划不合理,造成煤炭资源 丢失 、回收率低 。在 全国推广“ 绿色开 采 、科学 采矿 ” 背 8 2 景下 ,东北老矿井开采富含水层及老空水下煤层时,为 了避免深部采场遭受水害影响,如何准确划分该地质条件 收稿 日期 2 0 1 5一 O 1 0 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 1 1 7 4 0 7 0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E 2 0 1 1 4 0 2 0 4 6 作者简介杨本生 1 9 5 6一 ,男,河北武安人,教授,主要从事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研究和矿山压力研究工作,E ma i l y a n g b e n s h e n g s i n a . c o n。 引用格式杨本生,王华斌 ,贾永丰,等.采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模拟及实证研究 [ J ] .煤炭工程,2 0 1 5 ,4 7 7 8 2 85. 2 0 1 5年第7期 煤炭工程 下采空区 “ 三带” 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黑龙江新发煤矿利用经验公式计算 “ 三带”范围 与生产实际相差甚远,而采用钻孔反水计量法 l4 耗时长等 问题,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对新发煤矿 2 9 煤上覆岩层动态运 移规律、覆岩移动垮落空间形态、裂隙带高度及顶板岩层 应力转移过程 进行 了研究 。 1 相似模拟实验 1 . 1 物 理 实验原 型 新发煤矿 2 9 煤首采工作面为高档普采,走向 5 2 0 m, 倾向 1 2 4 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平均厚度 2 m、 倾角 l 0 。 ,普氏系数f1 . 2 ,埋深 1 2 1 m,煤层节理、层理 较发育,煤层上部有 0 . 1 5 m伪顶,层理状发育明显,3 6 煤 层采空区距 2 9 煤层 3 7 m,采空区积水严重 ,成为下层煤开 采的重大 隐患 。煤 层 底板 为细 砂 岩 ,厚 5 6 . 2 m,呈 块 状 、 坚硬 。 1 . 2 模 型参数 的确 定 为准确测定 2 9 煤 上覆岩层物理力学参数 ,在区段平巷 顶底板进行取芯 ,岩样加工成几何尺寸为 1 0 0 m m1 0 0 m m x 1 0 0 ra m的立方体试件和 5 0 mm1 0 0 m m的圆柱形试件, 采用 S A S一2 0 0 0三轴压缩试验机、直剪仪分别进行抗压、 抗拉、抗剪等测试,结果见表 1 。 实验室 按 照模 型 强度 相 似 比 ,以河 砂 为 骨料 ,石 膏 、 碳酸钙为胶结物进行多组正交实验 ,最终确定各岩层配比 号 。模型构建初期对 2 9 煤上覆 岩层关键层进行判别 ,通 过 关键层 位置与裂隙带临界高度经验值 71 0 M,M为开 采煤层厚度,m 进行对比分析,预测裂隙带发育至亚关键 层 2底部。 表 1 2 9 上覆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关键层位置 注岩层由2 9 煤顶板向地表排列;配比号的意义为第 1 位数代表骨料河砂沙胶比,第2 、3 位分别代表胶结物中石膏、碳酸钙两种胶 结物的 比例关系。 1 . 3 模型构建及测点布置 实验 采用 C M2 5 0 / 1 8平 面应 力 实验 台,模 型 规格 2 5 0 0 ra m X1 8 0 0 m m1 2 0 0 m m 长 宽 高 ,几何相似 比 C L1 1 0 0 ,时间相似常数 C r1 0,容重相 似常数 C 1 . 6 0,应力相似常数 C 1 5 6 . 2 5 。 如图 I 所示,模型中布置7排位移测点 黑色测点 ,分 别距 2 9 煤顶板 3 m、8 m、1 9 m、2 8 m、3 9 m、5 8 m、6 7 m 按照 几何相似比换算成原型尺寸,以下均为原型尺寸 ,采用 T K S一 2 0 2 全站仪进行观测 2 9 煤上覆岩层位移变化;3排应 力测点,分别距 2 9 煤层顶板 2 . 7 2 m、2 5 m、4 1 . 8 m,3排测 点分别对 2 9 煤直接顶、老顶及上覆主关键层进行应力监测, 采用 D H 3 8 1 5 N高速静态电阻应变测量系统监测记录。 ■ ㈨实物图 b 示意图 图 1 观测点布置 图 2上覆岩层采动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2 . 1 模型开挖及采场上覆岩层破坏特征 8 3 2 0 1 5 年第7期 煤炭工程 第一排 1 、2 、3号测点在开采过程中的应力曲线如图4 a 所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分别标记为 11 ,1 2 ,1 3 。I一1 测点位于切眼正上方 ,数据为波动起伏状形态,最 大应力峰值约为 3 0 k P a ,1 2 、1 3测点分别距切眼 1 5 m、 3 0 m,1 2测点在推进至5 m时,应力开始增大直至1 5 m时 应力开始降低,推进至 4 8 m时,13测点应力突然减小 , 这时老顶出现垮落,集聚在老顶中的应力得到释放;推进 至 9 O~1 8 0 m,1 1 、1 2 、1 3测点应力均表现出先增大 后减小 ,分析认为 是在采 空 区后方 出现二 次垮 落现象 ,埋 有应变片的岩层 被重 新压 实 ,之后应 力趋 于稳 定状 态 ,超 前支承压力峰值区在工作面前 1 2 m左右。 垂 磊 奋 5 量 2 0 4 0 6 0 8 0 l O 0 l 2 O l 4 0 1 6 0 l 8 0 b 1 1 7 、2 - 7 、3 7 煤层上覆岩层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 4 模型开挖过程 中上覆岩层应变 曲线 模型中部 水平方向 的三排7号测点在开采过程 中的 应力曲线如图4 b 所示 ,标记为 1 7 ,27 ,37 。研究 发现煤层开挖过程中老顶 、亚关键层 2距离煤层较近,受 采动影响较为明显,开采过后垮落、被压实,而主关键层 在开采结束后表现为下沉,无明显节理发育,37应力监 测结果显示 ,开采结束后该层岩层受竖向拉应力作用,表 明其承载上方岩层载荷,且随时间变化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研究表明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老顶周期垮落明显 , 来压步距为 9 . 2 m,亚关键层 2表现出明显拉应力效应,能 对其上覆岩层起到有效承载作用,使工作面压力处于低压 状态,且该层压力峰值变化稳定,减小了上覆采空区对采 场的影响,保护了老顶的稳定性,同时有效的阻止了上覆 采空区积水对采场的影响。 3 模拟与实测对比 为准确获得新发煤矿 2 9 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 ,同时验 证相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为其他矿井生产提供宝贵经验 , 结合该矿地质条件及实际回采情况,决定在工作面回采结 束滞后一个月在地面进行钻孔施工,钻孔位置如图5所示 , S 1 X 4 4 4 1 1 7 0 1 ,Y 5 0 2 2 0 7 8 孔深为 1 4 5 . 0 7 m,s 2 X 4 4 4 1 7 5 4 0,Y 5 0 2 3 8 7 8 孔深为 2 0 3 m,采用水下摄像机实 测钻孔裂隙带高度 2 3 . 1 m m、冒落带高度 4 m;相似模拟实 验结果裂隙带高度 2 1 . 8 m、冒落带高度 4 . 5 m。 相似模拟与现场实测分别相差 1 . 3 m、0 . 5 m,最大差值 小于 9 %,这有效的证明了相似模拟实验在研究采场上覆岩 层垮落过程及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裂隙带最 大发育高度位于上覆采空区积水下部 1 l m处,分析认为2 9 煤上覆采空 区积水不会对采场造成影 响。 4结论 而 『 I l 图 5 钻孔位置布置图 1 通过相似模拟实验测量裂隙带高度 2 1 . 8 m,冒落带 高度4 . 5 m,现场实测裂隙带高度 2 3 . 1 m,冒落带高度 4 m, 相似模拟与现场实测分别相差 一1 . 3 m、0 . 5 m,最大差值小 于9 % ,证明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导水裂隙带高度具有科 学性 、可靠性与现场实测具有互补性 ,可作为裂隙带高度 研究的有效手段。同时,实验测得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位 于上方采空区积水下 1 l m处,分析认为2 9 煤上方采空区积 水对采场造成影响较小。 2 通过相似模 拟实验研究得出 采场上覆岩层 下沉量 表现 为由下到上逐渐减小 ,在 回采过程中老顶至亚关键层 2 之间岩层裂隙发育明显,最大发育高度至亚关键 2下方中 粒砂岩层 ,测量得煤壁侧破断角为6 8 。 ,采空区侧破断角为 7 2。。 3 实验数据表明,工作面压力较小,实验模型应力最 大峰值约为 3 0 k P a ,超前支护距离 1 2 m,亚关键层 2明显表 现出拉应力效应,能有效支撑其上覆载荷,减小了工作面 压力,使老顶周期垮落趋于稳定 ,平均垮落步距约 9 . 2 m。 参考 文献 [ 1 ] 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煤 矿绿色开 采技术 [ J ].中 国 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3,3 2 4 3 4 3 3 4 8 . [ 2 ] 钱 鸣 高. 绿 色 开 采 的概 念 与 技 术 体 系 [ J ] .煤 炭 科 技 , 2 0 0 3 4 1 3 . [ 3 ] 蔡尔芬.钻孔多段注水试验方法介绍 [ J ] .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1 9 5 8 5 4 3 4 4 . [ 4 ] 王桦 ,程桦 ,刘盛东.基于并行电阻率法 的导水裂隙带 适时检测技术研究 [ J ] .煤矿安全 ,2 0 0 7 7 1 4 . [ 5 ] 刘天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 坏规律极 其应用 [ M] .北 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8 1 . [ 6 ] 许家林 ,朱卫兵 ,王晓振.基 于关键层位置 的导水裂隙带高 度预计方法 [ J ] .北京 煤 炭学报 ,2 0 1 2 ,3 7 5 7 6 2 7 6 5. 责任编辑郭继圣 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