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矿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性分析.pdf
第2 9卷 第 2期 2 0 1 1年 4月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e S c i e n c e Vo 1 . 2 9 No . 2 Ap r . 2 01 1 W 矿深部煤层 开采底板 突水 性分析 徐 慧 , 1 、 万奎 ’2 1 .菏泽学 院机 电工程系,山东 菏泽2 7 4 0 1 5 ; 2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徐州2 2 1 0 0 8 摘要 基 于层状岩体渗流失稳理论 , 分析 了 w 矿深部煤层开采时底板 突水的影响因素为 隔水 层泥岩的厚度、 渗透率和非 D a r c y流 因子, 实验测 出了隔水层泥岩的渗透率、 非 D a r c y流卢因 子在应力 一应变过 程和 变围压 过程 中的 变化规 律。结果表 明 隔水层泥岩厚度超过 3 7 . 7 m 时, 才能保证 开采过程 中煤层底板不发生渗流失稳。这一结论为 w 矿实现安全开采提供 了科 学依 据 。 关键词 深部开采 ; 渗流失稳 ; 底板突水; 非 D a r c y流 中图分类号 T D 7 4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8 9 9 6 2 0 1 1 0 20 0 2 5 0 5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g us h i ng wa t e r p r o pe r t y i n c o a l flo o r i n t he de e p mi ni n g o f W c o a l m i n e XU Hui .BU W ank ui , 。 1 .De p a r t me n t o f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H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He z e S ha n d o n g 2 7 40 1 5,Ch i n a;2.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Ge o me c ha n i c s De e p Un d e r g r o u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X u z h o u , J i a n g s u 2 2 1 0 0 8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t h e o ry a b o u t t h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o f wa t e r s e a pa g e flo w i n s t r a t i fie d r o c k, t h e i n flu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n t h e g us h i n g wa t e r i n c o a l flo o r i n t h e d e e p mi ni ng o f W c o a l mi n e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d c o n c l ud e d a s f o l l o ws t he t h i c k ne s s o f mud s t o n e i n wa t e rr e s i s t i n g l a y e r 。 p e r me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e n o n Da r c y flo w B f a c t o r . Th e c h a n g e l a ws o f t h e p e rm e a b i l i t y o f mo d s t o n e i n wa t e r r e s i s t i n g l a y e r a n d t h e n o n- Da r c y f l o w B f a c t o r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t r e s s - s t r a i n a n d t he p r o c e s s o f c o n fini n g p r e s s u r e v a r i a t i o n a r e o bt a i n e d f r o m e x p e r i me n t s . Th e r e s u h i n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e i n s t a bi l i t y o f wa t e r s e e p a g e flo w i n c o a l flo o r c a n t h a p p e n i n mi n i n g p r o c e s s whe n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mu d s t o n e i n wa t e r r e s i s t i n g l a y e r e x c e e d s 3 7 . 7 me t e r s a n d t h i s r e s u l t p r o v i d e d a s c i e n t i fi c b a s i s f o r s a f e t y mi n i n g i n W c o a 1 mi n e . Ke y wo r dsd e e p mi n i n g; i n s t a b i l i t y o f wa t e r s e e p a g e flo w ;g u s hi n g wa t e r i n c o a l fl o o r; n o n - Da r c y flo w 煤矿水害是与瓦斯 、 煤尘等并列 的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灾害之一 , 一直是煤矿灾害防治 的重 点 。特别是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 , 开采水平不断延深 , 灰岩承压水水压不断增加 , 突水 的潜在危险 也随之加大。对底板灰岩承压水的防治 , 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_ 3 一 。从 2 0世纪 4 0年代起 , 国际上 就开始注意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我国在突水机理的研究 中先后提 出一系列理论 , 为我国煤矿防 治水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际上 , 煤层底板突水是应力应变场与渗流场共 同作用的结果 , 底板的分层特性 决定了突水是 由各岩层 的厚度 、 应力应变状态 、 渗透特性以及边界条件共同制约 的。根据非线性动力学 的分岔 理论 , 控 制参 量 的微 小 变化 可能 导致 系 统运 动性 态 的变 化 从 量 变到 质变 , 即结构失 稳 , 因此底 收稿 日期 2 0 1 01 2 3 1 基 金项 目江苏省创新 学者攀登 项 目 B K 2 0 0 8 0 0 7 ; 菏泽学院科研基金 X Y1 0 B S 0 4 ; 中国矿业大 学深部岩土力 学与地下工程 国家 重点实验 室博 士后基金 P D 1 0 0 5 作 者简 介 徐慧 1 9 8 2 一 , 女 , 陕西临潼人 , 助教 。 青海大学学报 第 2 9卷 板各岩层的作用 都是 不可忽视 的。近年来 , 缪 协兴教授提 出的隔水 关键层原理n , 和渗 流失稳模 型 在煤矿底板突水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基于层状岩体渗流失稳理论 , 对 w 矿深部煤层开采时底板突水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此 基础上 , 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泥岩渗透特性 的数值 , 为 w 矿开采深部煤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含有 隔水关键层 的底板渗流失稳条件 设 围岩由 儿层岩石组成, 各层的厚度为 , 渗透率为 , 动力黏度为 , 非 D a r c y流J B因子为卢 , , 加速 度为 c , 两端的压力为p 和P i 1 , 2 , ⋯ , n 。文献[ 1 6 ] 给出了系统的失稳条件, 但在 F o r c h h e i me r 关 系式中, 平方项存在符号错误。因此 , 将文献[ 1 6 ] 给出的失稳条件改写为 仃 4 n n 等一 ni C C C 1/ 。 1 l n J l n \ j 式 中, 7 『 是层状岩体渗流失稳系数, 当7 r0时 , 底板岩层产生渗流失稳 , 形成底板突水事故; 反之 , 底板岩层不会产生渗流失稳。 在大多情况下, 渗流稳定性决定于几层隔水性能最强的岩层, 即隔水关键层。特别是在只有一个隔 水关键层的情形下 , 岩层中渗流的稳定性主要由这个隔水关键层 的渗透特性决定。这样 , 可将式 1 表 示的失稳条件 , 近似地简化为 4 v o p 1一P 0 / 3 r k h r k 一、 / Z 7 g . tw r k s ,0 2 或 4 p 二 k 2 l / - h k s 3 其中, 是 隔水关键层 的厚度 ; k w r k 是隔水关键层的渗透率 ; 卢 是隔水关键层的非 D a r c y流 因 子 。 2 隔水层 泥岩 渗透 特性 参量 测定 从式 3可以看 出, 含有泥岩隔水层的底板发生渗流失稳的必要条件是泥岩的非 D a r c y流 因子为 负。根据柯钦挪 、 I m a y的研究 引, F o r c h h e i m e r 型非 D a r c y渗流动量守恒方程中, 渗流速度平方项的系数 不可为负。因此 , 人们通常认 为岩石的非 D a r c y流 因子为正。这样说来 , 任何渗流系统, 包括采动岩 体渗流都不会发生失稳。实际上, 在煤矿工程中煤层顶 、 底板经常发生突水事故。在一些事故中, 突水 伴随着明显 的结构破坏 顶板冒落 、 底板鼓裂 ; 在 另一些事故中, 突水前并没有明显的结构破坏 , 但是 涌水量却在瞬间增大几十倍甚至更高 , 具有典型的渗流失稳特征。岩层中渗流是否能够失稳非 D a r e y 流 因子究竟能否为负我们通过试验来回答这一问题。 根据所选取的 w 矿 1 6 9号孔柱状图 , 1 5 3 } } 煤层与奥陶纪灰岩间只有一层泥岩隔水层 表 1 。因 此 。 对于该矿区的失稳条件可以写成 .L 2 万 4 p o P 一P 0 一 0 4 式中, P 。 是水的质量密度 ; 是底板灰岩含水层压力 ; p 是煤层底板泥岩水压力; 是泥岩的非 D a r c y 流因子; 是泥岩岩层的厚度 ; 是水的动力黏度 ; k是泥岩岩层的渗透率。 式 4中, P o 1 0 0 0 k g / m , P 0 5 MP a , P I 0 M P a , I . O l1 0 / P a s 。因此 , 隔水层泥岩 的厚度 h 、 渗透率 七 、 非 D a r c y 流 因子, 这 3个因素决定 了 w矿在开采 1 53 群 煤层时 , 确定底板渗流是 否 失稳 。 第2期 徐 慧等 w 矿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性分析 2 7 2 . 1 测试原理与方法 岩石非 D a r c y流渗透特性 的测定是在 MT S 8 1 5 . 0 2岩石力学系统上 , 采用瞬态渗透试验原理 图 1 , 得到 专 P 一 P 。 / H,毛为岩样 的压力 梯度 。 图 1 瞬态渗透试验 系统的力 学模 型 Fi g . 1 Me c h a n i c a l mo d e l f o r t r a n s i e n t p e r me a t i o n t e s t i n g s y s t e m 在岩石应力 一应变的全过程中, 预先设置应变值 8 o , s 1 , ⋯ , s N 0s 0 8 1 8 2 ⋯ 8 N l 8 N 。按 应变增加的方向加载。当应变达到预设 的各应变值时 , 轴向加载系统保持岩样的轴向位移不变 , 利用压 力系统在岩样两端施加压力 P 。 P P 。 , 可瞬间降低一端 的水压力 , 使岩样两端形成压差 卸。 , 并采集 压差随时间变化的系列 , 释放压力 , 对岩样继续加载到下一预设 的应变值 , 并进行渗透特性 的测量 , 直到 预设应变 的最大值为止。 2 . 2 泥岩非 D a r c y流渗透特性 对采 自W 矿的泥岩试样进行瞬态渗透试验 , 岩样高度 H 9 9 . 8 mm, 截面直径 d 4 9 . 9 mm, 渗流液 体为水 , 质量密度 p1 0 0 0 k g / m , 动力粘度 1 . 0 11 0 / P a s , 压缩 系数 为 C r 0 . 4 7 5 l 0 ’ Pa~ ,稳压器体积 B 0 . 3 3 21 0 m 。根据试验采集 的孔隙压差 时间序列 , 计算 出泥岩 的渗 透率和非 D a r c y流 JB因子在应力一应变和变围压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图 2和图 3 。 8 渗透率 应 变 h 非 D a r c y 流 B因子 图 2 泥岩应力一应变过程 的渗透特性 围压 4 Mp a F i g . 2 p e rm e a b i l i t y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u d s t o n e s t r e s ss t r a i n c o n fin i n g p r e s s u r e 4MPa 青海大学学报 第 2 9卷 围压 / MP a & 渗透率 喽 o 非 D a , y 流 13 因子 图 3 泥岩变 围压过程 的渗透特性 应变 £ 0 . 0 0 9 F i g . 3 p e r me a b i l i t y p r o p e rt i e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 u d s t o n e v a r i a t i o n c o n f i n i n g p r e s s u r e s t r a i n s 0 . 0 0 9 由图 2可以得出 在弹性阶段 , 随着应变的增加 , 泥岩的孔隙和微裂隙压缩闭合 , 渗透率有所降低 , 非 D a r c y流J B因子也相应有所减小。当应变过了0 . 0 0 6后 , 泥岩的渗透率逐渐增大 , 非 D a r c y 流 因子 相应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在单 向压缩时 , 随着应变的继续增加 , 泥岩内部产生了裂隙的扩张和贯通。 由图 3可以得出 随着围压的增大, 泥岩的渗透率逐渐减小 , 非 D a r c y 流 因子也相应逐渐减小 , 这 是因为围压对裂隙的扩张起到 了限制作用。 3 结 果 分析 根据表 1中岩层的岩性和力学参数 , 估算出隔水层泥岩所受压力为 1 1 Mp a左右 。因此 , 采用试验 结果 中围压 盯分别为 1 0 MP a 、 1 2 Mp a 时 , 渗透率 k和非 D a r c y流 因子之值 , 代人式 4中计算 , 得出发生 渗流失稳时 , 隔水层泥岩厚度分别为 3 7 . 7 m、 2 6 . 1 13 “1 。从安全角度考虑 , 本文认为底板泥岩厚度在3 7 . 7 m 以上时才不发生渗流失稳 , 从而保证不发生突水的危险。 4 结 论 1 W 矿开采 1 5 3 煤层时, 底板突水的因数主要为隔水层泥岩的厚度 h 、 渗透率 和非 D a r c y流 因子 。 2 通过实验测得了底板隔水层泥岩应力一应变和变围压过程的渗透率 和非 D a r c y 流 卢因子的 变化规律 , 得出在单向压缩时, 随着应变的增加 , 泥岩内部产生 了裂隙 的扩张和贯通, 泥岩渗透率 k增 大 , 非 D a r c y流 JB因子相应地增大 ; 围压对裂隙的扩张有限制作用 , 随着围压的增大, 泥岩的渗透率 逐 渐减小 , 非 D a r c y流 JB因子也相应逐渐减小。 3 计算结果表明 隔水层泥岩厚度在 3 7 . 7 m以上时 , 才能保证 1 5 3 煤层底板不发生渗流失稳 。 因此, w 矿在开采 1 53 煤层时 , 应对底板厚度情况勘探准确 , 以确保安全开采。 参考文献 [ 1 ]靳德武 .我 国煤层底板突水问题 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 . 煤 炭科学技术 , 2 0 0 2 , 3 0 6 1 4 . [ 2 ]虎维岳 , 王广 才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 ] .煤 田地质与勘探 , 1 9 9 7, 2 5 S 1 1 7 2 3 [ 3 ]王成彦 .底板奥灰水的防治方法[ J J .煤矿开采 . 2 0 0 5 , 6 3 2 6 5 7 8 . [ 4 ]白海波 , 陈忠胜 , 张景钟 .徐州矿区奥灰岩溶水突出的原 因与防治[ J ] .煤 田地质与勘探 , 1 9 9 9 , 2 7 3 4 7 4 9 [ 5 ]吴文金 .岩溶陷落柱充填特征与堵导水分析 [ J ] .北京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 0 0 6 , 5 2 1 0 61 0 9 [ 6 ]刘蕴祥 , 陈祥恩, 张胜利 .永城矿区煤层底板裂隙灰岩突水机理 [ J ] .煤 田地质与勘探 , 2 0 0 2 , 3 0 3 4 5 4 6 第 2期 徐 慧等 W 矿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性分析 2 9 [ 7 ]洪黎明 .薛湖煤 矿井 筒深部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性预测与 防治 [ J ] .矿业安全 与环保 , 2 0 0 6 , 3 3 5 6 2 6 3 . [ 8 ]李学军 , 赵文钦 .用物探方法研究煤层底板突水 的初步效果 [ J ] .河北煤炭 , 1 9 9 5 , 1 8 3 2 9 3 3 . [ 9 ]施龙青 , 尹增德 , 刘永法 .煤矿底板损伤突水模型 [ J ] .焦作工学院学报 , 1 9 9 8 , 1 7 6 4 0 34 0 5 . [ 1 O ]江东 , 王建华 , 陈佩佩 , 等 .基于 G I S的煤 矿底板 突水预测模型 的构建与应用 [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1 9 9 9, 1 0 1 6 7 7 2 . [ 1 1 ]钱鸣高 , 缪协兴 , 许家林 , 等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 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出版社 , 2 0 0 3 1 4 91 8 3 . [ 1 2 ]王连国, 宋扬 . 煤层底板突水突变模型[ J ] .工程地质学报, 2 0 0 0 , 8 2 1 6 0 1 6 3 . [ 1 3 ]缪 协兴 , 陈荣华 , 白海波 .保水开采隔水关键层 的基本概念及力学分 析[ J ] .煤炭学报 , 2 0 0 7 , 3 2 6 5 6 1 5 6 4 . [ 1 4 ]缪 协兴 , 浦海 , 白海波 .隔水关键层原理及其在保水采煤 中的应用研 究[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8 , 3 7 1 1 4 . [ 1 5 ]缪 协兴 , 刘卫群 , 陈 占清 .采动岩体渗流理论 [ 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4 1 7 3 2 2 7 . [ 1 6 ]孙明贵 , 李天珍 , 黄先伍 , 等 .基于层 状岩体渗流失稳条件的煤矿突水机理 [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5, 3 4 3 2 4 2 9 3 . [ 1 7 ]孔海陵 , 陈 占清 .龙固煤矿采场底板突水 因数与 突水危 害性分 析[ J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2 0 0 6 , 2 8 9 8 08 1 . [ 1 8 ]李天珍 , 马林 , 张连英 .泥岩非 D a r c y流渗透特性 指标 正负号探讨[ J ] .采矿 与安 全工 程学报 , 2 0 0 7 , 2 4 4 4 8 1 4 8 5 . 责任编辑李渝珍 上接 第 4页 3 结 语 1 MA MF纤维掺量在 0~ 0 . 2 %之间时沥青混凝土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 2 MA F A纤维掺量在 0 . 2 0 . 4 %对沥青混凝土性能改善最好 。 3 M A F A掺量大于 0 . 4 %对沥青混凝土 的性能改善变化不 大 , 并且随着掺量的增大个别指标有所降低 , 沥青混凝土成本也会加大。 4 MA MF纤维掺量在 0 . 2 0 . 4 %时 , 沥青混凝 土各项指标最优 , 既可满足各项路用性能的要求也经济 。 参 考文 献 [ 1 ]马翔 , 倪富健 , 顾兴宇 , 等 .聚脂纤 维沥青 混凝 土路用性能研究分析 [ J ] .公路 交通科 技 , 2 0 0 6 , 2 3 1 2 4 2 7 . [ 2 ]廖卫东 , 吴少鹏 , 张继 宁 .聚酯纤维对 S MA性能影响的研究 [ J ] .公 路 , 2 0 0 4 4 1 2 41 2 6 . [ 3 ]L e e S J , R u s t J P , Ha mo u d a H, e t a 1 . F a t i g u e c r a c k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fi b e r - r e i n f o r c e d a s p h a l t c o n c r e t e [ J ] . T e x t i l e R e s e a r c h J o u rna l , 2 0 0 5, 7 5 2 1 2 31 2 8 . [ 4 ]郭乃胜 , 赵颖华 , 张洪涛 .纤维沥青混凝土 的等效劲度模 量[ J ] .公路交通科 技, 2 0 0 6 , 2 3 9 2 4 2 6 . [ 5 ]夏飞 , 黄永刚 .掺加矿物纤维对沥青混凝 土性能 的影 响[ J ] .公路 , 2 0 0 9 8 3 9 . [ 6 ]张柳 , 姚立 阳, 沈艳松 , 等 .不 同类 型纤维对沥青 混凝 土稳定性影响研究 [ J ] .公 路交 通科技 , 2 0 0 9, 4 9 1 6 9 . 责任编辑李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