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开采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pdf
煤炭工程 2 0 1 0年第5期 深部开采综采工作 面矿压显现规律研 究 负东风 ,王晨阳 ,周 颖 ,辛亚军 ,苏普正 ,李 1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7 1 0 0 5 4; 2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3 .内蒙古伊泰集团 红庆河煤矿,内蒙古 鄂尔多斯0 1 7 0 0 0 摘要 以内蒙古新街矿 区红庆河煤矿为地质原型 ,通过相似模拟 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 ,揭 示深部开采扰动影响的 “ 三带”特征及分布规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 支架的工作 阻力,为研 究深埋煤层开采的矿压规律提供 了一定科学依据 。 关键词 深部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相似模拟实验;覆岩运移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5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1 0 9 5 9 2 0 1 0 0 5 - 0 0 5 2 3 1概述 随着开采 深 度增 加 ,深 部 开 采 矿 山压 力 显 现 愈 加 明 显 J 。目前 ,我 国对于矿 压规律 研究 的方 法主要 采用 的手 段之一是实测,但受现场生产条件的影响,所得资料有一 定局限性。有限元数值解析等数值模拟的方法不受现场条 件约束 ,计算过程严谨,速度快 ,但是对于非线性、大变 形、非连续介质方面的模拟,由于在岩体物理属性的决定、 参数的选择上尚有困难 ,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而对于开采 后上 覆岩层 运动 、变 化、破坏 规律 的研究 ,尤 其对涉及弹塑性、破碎、垮落以及多种物理力学过程的岩 体 力学 问题 ,在 以定 性为 主要 目标 的研 究 中,利 用相似 材 料模拟往往是比较有效的。所得结果可以作为现场实测研 究和数据方法分析设计研究的基础 。 用相似模型实验方法研究深部开采矿压显现规律是一 种有效的方法,其实质就是用与原型物理力学性质相似的 人工材料按几何相似常数缩制成模型,在保证模型与原型 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通过对模型进行模拟 开挖,来观测模型采空区上方的顶板覆岩的移动规律、竖 向三带的特征,计算和反推实际原型条件下开采时顶板移 动规律、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为现场决策提供依据。 2地质赋存环境与开采技术条件 实验以内蒙古新街矿区红庆河煤矿 3 煤层为背景设计 物理模 型 。根 据 钻孔 资 料 ,该 煤 层 地 层 赋存 深 度 5 8 3 8 6 1 m,平 均 7 1 8 . 6 m;煤 层厚 度 0 . 5~1 0 m,平 均 厚 度 6 . 2 3 m,倾角 1 。 ~2 。 ;煤层赋存稳定 ,褶曲断层不发育,地 质构造简单,不含夹矸。 3 模型设计 3 . 1 模 型参 数选取 5 2 此次实验选用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教育部西部矿井 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架,几何尺寸为 3 0 0 0 m m 长 2 0 0 mm 宽 1 4 5 0 m m 高 。取 实验模 型 的 几何相似常数 1 o 0,角度相似常数 1 。根据相似原 理 ,确定其他相似常数 J ,即容重相似常数 1 . 6 7 ,时 间相似常数 o 1 0 . 0 ,应力相似常数 口 仃1 6 6 . 6 7 。因模型 架高度有限,采用铁砖加载至5 t 模拟上覆岩层重量。 3 . 2测 点的布 置及观 测方 法 3 . 2 . 1 位移测点布置 实验在上覆 岩 层表 面共 布 置有 1 5 6个 观测 点 ,如 图 1 所示 。其 中布 置 8排 位 移测 点 ,顶板 上 方 2 c m开 始 布置 , 第一至第 四排 测 点 间距 1 0 c m,第 五 至 第 八 排 测 点 间 距 2 0 e ra。观测采用 P E N T A X R一 3 2 2 N X全站仪。 图1 位移测点布置图 i n l lr1 3 . 2 . 2 压力传感器布置 实验采用测力传感器模拟工作面支架,布置在模型两 侧 ,监测采场顶底板、采空区的顶板载荷变化情况。数据 采集系统采用 1 0 8路压力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3 . 3 支架模拟 实验工作面布置 4副支架传感器 ,模型两侧各布置两 收稿 日期 2 0 0 91 1 3 0 作者简介负东风 1 9 6 2一 ,男 ,陕西西安人 ,教授,主要从事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系统参数优化研究。 M 2 0 1 0年第 5期 煤炭工程 架,架间距 2 e m,空顶距 3 e m,如图2 a 、 b 所示。模型 工作 面宽度 2 0 e m,模拟实际距离 2 0 m,架间距取 1 . 5 m,需 要 1 3架。模型工作面共用支架四副,两侧各布置两架,控 a 实验支架布置 侧视 图 b 实验支架布置俯视 图 根据相似理论 d 实 P 实 际, d 模 拟 } c P实际 盟 n P 模拟 ,模 型 式中Y 原 岩一原 岩容重 ,取 2 . 51 0 k g / m ; Y 模 型一模型容重,取 1 . 51 0 k m ; n一几何比 1 1 0 0 ,体积比 1 1 0 。 ; 顶距 9 e m,则模型中一侧两架相当于实际中 1 3 / 2 6 . 5 ,取 6 ,如图2 C 、 d 所示。具体转换过程如下 4 . 5 m . .0 . 7 m ’ ∥ 1 5 .2 m I c 实际支架布置侧视 图 I l 一 一 ⋯⋯ l I l l I 宣 l 0 l J l l , , l d 实际支架布置俯视图 图 2 模 拟支架布置方式 P 模 拟,有 的控 顶距 ,取 5 . 2 m。 1 4实 验结 果分 析 一 £实验 模拟 一 式中P 验 一实验用支架传感器工作阻力,取 2 . 2 6 k N; , J 实 验 一实验用支架传感器控顶距,取 9 e m; JP 模 一实 际用 支 架工 作 阻 力 按 照 1 1 0 0的相 似 比 , 模型的工作阻力 ,k N; 模 拟 一实 际用 支架 控顶距 按照 l 1 0 H D的相似 比 ,模 型 4 . 1 上覆岩层运移特征 实验开采煤层厚为 3 m,煤层采出后 ,上覆岩层从采 空区顶板开始 ,自下 而上依次 出现 冒落、断裂、离层、 弯曲的地层移动形式 。当工作面推进后 ,地层 的移动并 未波及地面 ,未引起地表下沉 ,这与榆神矿 区浅埋煤层 开采有本质的区别。图 3是采煤结束后 ,位移测点处覆 岩的水平与竖直位移变化图。采动影响范围 6 1 m,垮落 岩块转动 、翻滚 ,水平位移比较杂乱 ,而竖直位移规律 明显 ,从 下 向上 位移 量逐 渐减 小 ,直 至第 五 层 点 没 有 影 响变 化 。 a 位移测点水平方rⅡ J 位移变化曲线 b 位移测点竖直方向位移变化曲线 图 3测点 位移变化 曲线 煤层开采后 ,在采空区上方形成冒落带、裂隙带与弯 沉带。三带高度分别为 1 4 m,2 7 m,2 0 m。冒落带破坏岩块 大小 不一,不 规则 ,老 顶垮 落后 ,其 下 沉量 较 大,达 2 . 9 1 m;裂隙带沿层面产生许多裂隙,且裂隙随着工作面的 推进越来越发育,在不同岩性的接触面上 ,裂缝较多且连 通性好;弯曲下沉带岩层发生整体移动,岩层内产生较小、 数量较少的裂缝 ,连通性不好。 4 . 2支架 工作 阻 力 5 3 煤炭工程 2 0 1 0年第 5期 工作面推进至 7 4 . 3 m,基本顶初次来压 ,测力支架传 感器工作阻力开始增加 ,峰值 6 8 0 0 k N;煤壁向外鼓出,并 伴有片帮、顶板断裂现象。工作面推进至 9 1 . 1 m,基本顶 第一次周期来压,支架工作阻力达到峰值,顶板断裂、片 帮严重。随着工作面推进,具体来压特征及工作面支架传 感器工作阻力变化曲线见图4所示。适当提高支护阻力可 以控制顶板裂隙和错动的发展,考虑到实际中应留有 1 0 % 的富裕量,则 P 宴 取7 5 0 0 k N以上。 圣 甚 若 板 支架工作阻力随着工作面推进变化曲线 工作面推进距离 / m 4 . 3 采动 影响矿 压 显现规 律 a I作面推进距离为4 3 , 2 m 采场矿压显现情况 图 4 支架传感器工作阻力变化 曲线 b I作面推进距离为7 4 . 3 m 采场矿压照现情况 图 5 随着工作面推进采场矿压显现情 况 工作面推进 4 3 . 2 m,直接顶发生初次垮落,如图5 a 所示,垮落长度 4 6 m,冒落高度 3 m,垮落角度 7 1 . 5 。 。垮 落岩层除开切眼附近较为破碎外 ,其他位置均较为完整。 工作面推进 7 4 . 3 m,基本顶发生初次来压,见图 5 b 所示 ,初次来压步距 7 4 . 3 m,垮 落长度 7 6 m,垮 落高度 2 4 m,垮落角度 6 5 。 。由于上位岩层较厚 ,而且强度较大 , 形成 自承能力较强的简支梁 ,载荷主要传递给两侧的煤岩 柱 ,只有部分传递给工作面后方的覆岩。因此冒落岩体充 分垮落,上位岩层则铰接或搭接 ,垮落并不充分。 工作面推进 9 1 . 1 m,基本顶发生第一次周期来压,如 图5 c 所示 ,来压步距 1 6 . 8 m,垮落长度 9 1 m,垮落高度 3 9 m,垮落角度 6 7 。 。上覆岩层垮落较为充分,垮落范围明 显大于前几次来压。 5 结论 1 3 煤层开采结束后,形成 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 下沉带,其高度分别为 1 4 m,2 7 m,2 0 m。 2 初次来压步距 7 4 m,来压主要特征是工作面顶板在 支架后方沿全厚切断、冒落 ,形成 台阶下沉 ,来压猛烈。 5 4 c 江 作面推进距离为9 】 . 】 m 采场矿压显现情况 周期来压步距 1 0 . 0~ 1 6 . 0 m,来压历时短,支架动载明显。 3 工作面支架工 作阻力 7 5 0 0 k N以上 ,支架 工作 阻力 分别在初次来压、第一次周期来压时达到峰值,顶板断裂 位置在支架后方说明支架工作阻力是足够的。 参考文献 [ 1 ] 谢 道 刚.深 矿 井 巷 道 矿 压 显现 及 控 制 [ J ] .煤 炭 技 术 , 2 0 0 8 ,2 7 9 8 6~8 7 . [ 2 ] 王崇革 ,王莉莉 ,宋 振骐 ,等.浅埋 煤层开 采三 围相似 材 料模拟实验研究 [ J ] .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4,2 3 增 24 9 2 6~49 2 9. [ 3 ] 柴敬.浅埋煤层 开采的大 比例立 体模拟研 究 [ J ] .煤 炭学 报 ,1 9 9 8,2 0 1 3 9 1~3 9 5 . [ 4 ] 高明中.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的模型试验 [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O o 4 ,2 3 2 4 4 1 4 4 5 . [ 5 ] 李仲奎.大型地下硐 室群 三维地 质 力学模 型试 验中 隐蔽开 挖模拟系 统 的研 究 和 设 计 [ J ]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2 0 0 4,2 3 2 1 8 1 ~1 8 6 . [ 6 ] 林韵梅.实验岩石力学模拟研究 [ M] .北京 煤 炭工业 出 版社,1 9 8 4 . 责任编辑李泽荃 如∞∞∞如∞如∞∞∞如0 ∞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