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合理位置研究.pdf
第 4 0卷第 5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0 N o 5 2 0 1 8年5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M a y 2 0 1 8 收稿日期 2 0 1 8- 0 1- 2 1 ; 责任编辑 陈鑫源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1 8 . 0 5 . 0 4 0 作者简介 赵 强( 1 9 8 6 ) , 男, 安徽蚌埠人, 硕士, 2 0 1 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相关工作, 现任五矿发展股份 有限公司投资业务部高级经理。 引用格式 赵强, 宋岳. 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1 8 , 4 0 ( 5 ) 1 8 5 1 8 9 . Z h a oQ i a n g , S o n gY u e . S t u d y o nr a t i o n a l l o c a t i o no f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r o a d w a yi nd e e pm i n i n g [ J ] .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1 8 , 4 0 ( 5 ) 1 8 5 1 8 9 . 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赵 强1, 宋 岳2 ( 1 . 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运营中心, 北京 1 0 0 0 4 4 ; 2 .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摘要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 深部软岩巷道底鼓问题日益严重, 开掘卸压巷是解决巷道底鼓 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位置的选择决定了巷道的卸压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卸压巷的合理位置, 以某矿 E 2 3 3 7 工作面为背景, 采用理论计算和 F L A C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 对距采空区 1 0 , 1 5m处卸压巷两 侧煤柱的垂直应力和卸压巷的变形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 合理布置卸压巷, 既可以减小两 帮的表面位移量, 又可以转移巷道周围的集中应力, 降低巷道底鼓的变形量, 在煤层上分层距采空区 1 0m处布置卸压巷卸压效果最好。 关键词 卸压巷; 理论分析; 数值模拟; 应力分布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1 8 ) 0 5- 0 1 8 5- 0 5 S t u d yo nr a t i o n a l l o c a t i o no f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r o a d w a yi nd e e pmi n i n g Z h a oQ i a n g 1, S o n gY u e2 ( 1 . C a p i t a l O p e r a t i o nC e n t e r , M i n m e t a l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4 ,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E n e r g y , X i ′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5 4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 m i n i n g d e p t h , t h e p r o b l e mo f f l o o r h e a v e i nd e e ps o f t r o c kr o a d w a y i 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m o r e s e r i o u s . I no r d e r t 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o f t h e d r u mo f d e e ps o f t r o c kr o a d w a y f l o o r , t h e E 2 3 3 7w o r k i n g f a c e o f a c o a l m i n e w a s t a k e na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 n u m 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a n dF L A Cs i m u l a t i o n ,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g o a f 1 0ma n d1 5m r e l i e v i n gr o a d w a yo nb o t hs i d e s o f c o a l c o l u m na n dt h e 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r e l i e v i n g r o a d w a y w a s a n a l y z e d . R e s e a r c hs h o w s t h a t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l a y o u t o f r e l i e v i n g r o a d w a y c a nr e d u c e t h e s u r f a c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o f t w o f o r t h e a m o u n t a n dc a nb e t r a n s f e r r e da r o u n dt h e t u n n e l s t r e s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r e d u c e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r o a d w a y f l o o r h e a v e , o p t i m a l p o s i t i o no f r e l i e v i n g r o a d w a y i nc o a l s e a ml a y e r e df r o mg o a f 1 0m . K e y w o r d s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r o a d w a y ;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0 引言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与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 我 国诸多矿井现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 并以 1 0~1 2 m/ a速度增加, 其中有些矿井已达千米开采阶 段[ 1 6 ]。目前, 华丰煤矿最大开采深度已达1 2 0 0m , 兖州、 新汶等矿井开采深度超过了 10 0 0m [ 7 ]。煤 岩体的力学性质会随着矿井采深的不断增加而发生 较大变化, 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等矿山灾害不断增 加[ 8 1 5 ]。开掘卸压巷既可以减小两帮的表面位移 量, 又可以转移巷道周围的集中应力, 对巷道稳定和 工作面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 对卸压巷道的布置位置进行了研究, 张伟等[ 1 6 ]认为 卸压巷的作用主要在于降低煤体的应力集中系数、 减小煤体的应力增高区, 使应力集中向深部转移; 侯 朝炯[ 1 7 ]提出深部巷道应从时空上避开高应力的作 用时间和范围, 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内以维护 巷道稳定; 祁和刚[ 1 8 ]提出通过深孔预裂爆破、 卸压 巷与煤层钻孔卸压等综合卸压技术, 可一定程度改 善巷道围岩应力状况; 翟新献等[ 1 9 ]提出在卸压巷掘 出以后, 增加定向抛掷爆破法进行顶板区域卸压, 可 使巷道硐室顶底板围岩垂直应力大幅降低。 581 2 0 1 8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0卷 E 2 3 3 7工作面位于某矿向斜轴部, 经现场实测, 该工作面地质构造应力是垂直应力的 3 3倍, 由于 构造应力区域处构造应力较大, 常引发动压现象。 该工作面煤层厚度 1 0 3m , 煤层中部较硬, 顶板、 底 部强度较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 构造型动压现象 易发生在推至 8~ 1 2m时。发生动压现象时, 超前 巷道底鼓影响范围 4 0~ 5 0m , 严重地段几乎填满整 个巷道断面。 针对该矿 E 2 3 3 7工作面动压现象频繁、 巷道底 鼓量大的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与 F L A C数值模拟方 法, 进行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布置位置研究。 1 工程概况 E 2 3 3 7工作面开采属于深部开采, 其埋深在 9 4 0~ 10 3 7m ; 煤层平均厚度 1 0 3m , 其结构简单, 较松软, 坚固性系数为 2 0 。煤层顶板依次为泥质 黏土岩、 粉砂岩、 厚细砂岩、 中砂岩, 层厚分别为 6 3 2 , 2 3 8 , 6 9 4 , 1 1 7 9m , 底板为灰色粉砂岩。 E 2 3 3 7工作面巷道位于低应力场中, 工作面走向长 平均2 5 7m , 倾斜长1 8 2m , 煤层倾角为1 7 ~ 3 2 , 一 般为 2 5 。 2 理论分析 2 1 底板动压现象力学分析 底板岩层在轴向力 N及自重作用下, 屈服破坏 力学模型如图 1所示。 图 1 底板屈曲破坏力学模型 F i g 1 Me c h a n i c a l mo d e l o f f l o o rb u c k l i n gf a i l u r e 图 1中, MA为左端约束力偶; N A为左端约束 力; MB为右端约束力偶; N B为右端约束力; q为均 匀载荷; ω为重力。 底板弯曲变形方程为 d 2 ω d x 2=- Mx E J ( 1 ) 由于 Mx=- N Ax + MA+1 2 p x 2+ N ω=-1 2 q l x +1 1 2 q l 2 +1 2 x 2+ N ω 则 d 2 ω d x 2=-1 E J (-1 2 q l x +1 1 2 q l 2+1 2 q x 2+ N ω ) ( 2 ) 方程的通解为 ω= A c o s K x + B s i n K x - q 2 N x 2- l x +l 2 6- 2 k 2 ( 3 ) 根据边界条件 ω | x = 0= 0 d ω d x | x =1 2 {= 0 ( 4 ) 解出两待定常数 A=-q N ( 1 K 2-l 2 1 2 ) B= A t a n K l 2 =-q N 1 K 2-l 2 1 2t a n K l { 2 梁中最大弯曲拉应力发生在 x = l 2处, 其大小 为 σ=- γ l 2 4 m 1 + 6 γ m 1K 2 l 2k2 1 2 - 1s e cK l 2 + l 2K2 2 4 [] + 1- N m 1 ( 5 ) 因此, 使梁达到屈曲时的最小轴向压力 N为 N c r= π 2E J l 2 式中, N c r为底板破坏的临界轴力; E为底板弹性模 量; L 为底板跨度; J 为底板惯性矩; 当巷道底板岩层 所受轴向力 N ≥0 8 N c r时, 将发生屈曲现象, 即产生 明显底鼓、 破裂现象。 2 2 开掘卸压巷原理 在巷道靠近采空区一侧的护巷煤柱中与巷道隔 一定距离掘一条卸压巷道, 可以有效降低巷道底板 岩层所受轴向力 N , 使得采空区的支承压力主要由 靠近采空区的支撑煤柱来承担, 而靠近回采巷道的 煤柱承担较小的压力, 使回采巷道处于低应力区 内[ 2 0 ]。同时承载煤柱在高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大量 变形也可被卸压巷道的空间所吸收, 从而使回采巷 道受到保护而不致产生大量变形。对于卸压巷来 说, 既要有足够的空间吸收支承煤柱的变形量, 又要 在岩层的轴向力作用下保持一定的稳定程度才能对 回采巷道起到保护作用。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如图 2所示。 681 2 0 1 8年第 5期赵 强, 等 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第 4 0卷 图 2 卸压巷布置及应力分布关系 F i g 2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a l l e y 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t r e s s 3 数值模拟分析 3 1 模型的建立 选用 F L A C进行数值模拟实验, 模拟对象为 E 2 3 3 7综放工作面卸压巷道。根据现场地质条件, 建立力学模型, 长 1 2 0m 、 高 5 0 . 9m , 其中顶板厚度 为 3 0 6m , 煤层按厚度 3 1 , 4 1 , 3 1m划分为上中 下 3层, 总厚 1 0 3m ; 顶板厚度为 3 0 6m 。在模拟 中, 将冒落矸石填充区划为从模型的左边界向右取 4 0m 。计算模型如图 3所示。 图 3 计算模型 F i g 3 C o mp u t a t i o n a l mo d e l 计算模型时, 规定位移边界条件为模型两侧垂 直方向自由, 水平位移约束; 底边水平方向自由、 垂 直方向约束。由于工作面上部约有 11 0 0m厚的上 覆岩层压力, 故在模型顶部施以均布载荷 q , 且覆岩 压力取为2 5M P a / h m 。采用矩形网络划分网格, 每 格长宽高均为1m , 同时运用 F L A C空单元来模拟煤 层开挖的进行。应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作为屈服 准则, 在满足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的前提下, 考虑计算 的简便性, 对岩性相近或厚度较小的岩层进行了合 并, 共划分 5种岩层属性, 分别为粉砂岩、 细砂岩、 中 砂岩、 煤、 黏土岩, 矸石。各岩层参数见表 1 。 3 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1 ) 卸压巷布置在煤层下分层。由图 4分析可 得, 巷道距采空区 1 0m时, 巷道左侧垂直应力峰值 强度为 5 2 5 2M P a , 距左帮 7m , 峰值影响区 6 6m ; 右侧垂直应力峰值强度为 4 5 9 1M P a , 距右帮 7m , 峰值影响区 5 5 5m 。采空区边缘处已经发生破坏, 内应力场逐渐向深部转移, 巷道发生大的变形和破 坏, 能起到卸压效果。巷道距采空区 1 5m时, 巷道 左侧垂直应力峰值强度为 5 1 6 7M P a , 距巷道左帮7 m , 峰值影响区 1 2 6m ; 右侧垂直应力峰值强度为 4 5 9 1M P a , 距巷道右帮 7m , 峰值影响区 4 9m 。采 空区边缘处没有发生破坏, 应力场基本保持不变。 1 0m与 1 5m进行对比, 应力集中为 3 0~ 4 0M P a 且 变化不大, 但强度高于 4 0M P a的高应力区明显增 大, 同时也有更多的弹性变形能得到了累积, 对煤体 中的能量释放不利。由此可知, 若巷道布置在下分 层, 以距采空区 1 0m布置更为适合。 表 1 煤岩力学参数 T a b 1 Me c h a n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c o a l a n dr o c k 岩性 内聚力/ M P a 抗拉强 度/ M P a 内摩擦 角/ ( ) 剪切模 量/ M P a 体积模 量/ M P a 密度/ ( k g m- 3) 中砂岩7 26 0 03 4 025 0 0 0 036 3 1 0 025 0 0 黏土岩3 01 7 93 7 520 9 6 7 733 3 3 0 025 3 0 软煤1 21 0 01 8 05 6 3 9 114 7 0 5 913 0 0 硬煤3 01 0 02 5 015 3 8 0 033 3 3 0 013 0 0 细砂岩7 46 7 63 6 426 2 2 9 538 0 9 5 228 2 0 粉砂岩7 24 1 33 2 023 5 7 7 235 8 0 2 526 2 0 矸石0 50 3 08 04 0 7 4 112 2 2 2 220 0 0 图 4 下分层巷道两侧煤体垂直应力分布 F i g 4 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o a l b o d y o nb o t hs i d e s o f l o w e rl a y e r e dl a n e w a y ( 2 ) 卸压巷布置在煤层中分层。由图 5分析可 得, 巷道距采空区 1 0m时, 巷道左侧垂直应力峰值 强度为 5 0 2M P a , 距左帮 1 0m , 峰值影响区 8m右 侧垂直应力峰值强度为 4 0 3 1M P a , 距巷道右帮 9 m , 峰值影响 5 0m ; 中间煤层相对比较硬, 上下分层 软, 由巷道两侧垂直应力分布图可以看出巷道发生 了微小的变形, 但是并未发生破坏, 巷道仍处于应力 集中范围内。巷道距采空区1 5m时, 巷道左侧垂直 781 2 0 1 8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0卷 应力峰值位置距左帮 1 5m , 峰值影响区 1 2m , 强度 为 4 8 8 9M P a ; 右侧垂直应力峰值位置距巷道右帮8 m , 峰值影响区 5 1m , 强度为 3 7 0 5M P a 。巷道几乎 没有产生变形, 对于卸压没有起到任何作用。1 0m 与1 5m进行对比, 其应力变化规律与布置在下层煤 体中相似, 但强度高于 4 0M P a的高应力区明显增 大, 同时也有更多的弹性变形能得到了累积, 对煤体 中的能量释放不利。由此可知, 若巷道布置在中分 层, 以距采空区 1 0m布置更为适合。 图 5 中分层巷道两侧煤体垂直应力分布 F i g 5 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o a l b o d y o nb o t hs i d e s o f mi d d l es t r a t i f i e dr o a d w a y ( 3 ) 卸压巷布置在煤层上分层。由图 6分析可 得, 巷道距采空区 1 0m时, 巷道左侧垂直应力峰值 位置距左帮 7m , 峰值影响区 8 6m , 强度为 5 6 3 7 M P a , 右侧垂直应力峰值位置距巷道右帮 7m , 峰值 影响区5 5 4m , 强度为5 0 3 3M P a ; 巷道位移变形量 大, 发生破坏, 有效降低了煤体中的应力。在垂直应 力分布图中, 由于巷道处于应力场范围内, 左侧煤体 因巷道受垂直应力作用发生破坏, 垂直应力向两边 转移, 工作面应力得到了降低。巷道距采空区 1 5m 时, 巷道左侧垂直应力峰值位置距左帮 7m , 峰值影 响区1 1 6m , 强度为5 1 3 2M P a , 右侧垂直应力峰值 位置距巷道右帮 7m , 峰值影响区 4 4 6m , 强度为 4 7 2 1M P a 。最大应力场范围为巷道距离矸石区边 界 1 5m时, 根据垂直应力分布图可知, 巷道两帮仍 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但巷道未发生破坏。巷道左侧 为下工作面, 该工作面已经采完, 属于矸石区域, 由 此造成巷道左侧垂直应力比较大, 而巷道右侧基本 处于原岩应力状态。将 1 0m与 1 5m进行对比, 尽 管 5 0M P a 以上高应力区域较大, 但 4 0M P a 以上应 力集中区明显较小, 弹性变形能相对较小。由此可 知, 若巷道布置在上分层, 以距采空区 1 0m布置更 为适合。 图 6 上分层巷道两侧煤体垂直应力分布 F i g 6 V e r t i c a l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o a l b o d y o nb o t hs i d e s o f u p p e rl a y e rr o a d w a y 综上所述, 根据巷道变形量与巷道破坏情况分 析可知, 上分层距边界 1 0m处巷道发生破坏、 有效 降低应力的原因是位移变形量大, 起到卸压作用。 从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分布分析可知, 掘巷以后上 分层距边界 1 0m处, 垂直应力集中在 3 0~ 4 0M P a 范围内, 有效降低了高应力区域。通过比较可以得 出, 巷道布置在煤层上分层距边界1 0m时卸压效果 最好。 4 工程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水平应力与支承压力的作用, 中分层的煤 受水平力、 下分层底煤向上的推力、 上部支承压力三 方面力的作用, 弹性变形能在该煤层得到积聚。在 开采初期, 工作面就发生了底鼓现象, 同时伴有“ 煤 炮” 发生; 超前巷道发生底鼓的位置在工作面推进 1 0~ 1 2m后, 密度较大的“ 煤炮” 现象发生在离切眼 4 5m范围内, 伴随底鼓的震动。在煤层上分层距采 空区1 0m处开掘了卸压巷之后, 底鼓破坏问题得到 改善, 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5 结论 ( 1 ) 开挖卸压巷是降低煤体应力, 使煤体应力 得以释放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释放应力, 可降低煤 体内积聚的弹性变形能。 ( 2 ) 卸压巷的最佳布置位置为煤层上分层距采 空区 1 0m处, 若在此处布置卸压巷, 其巷道应力增 高区域相对较小, 积累弹性变形能也相对较小。 ( 3 ) 卸压巷能有效降低煤体压力, 但不能完全 消除巷道底鼓现象, 在开挖卸压巷的同时需采取其 他支护措施对巷道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姜耀东, 潘一山, 姜福兴, 等. 我国煤炭开采中的冲击地压机理 881 2 0 1 8年第 5期赵 强, 等 深部开采卸压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第 4 0卷 和防治[ J ] . 煤炭学报, 2 0 1 4 , 3 9 ( 2 ) 2 0 5 2 1 3 . J i a n gY a o d o n g , P a nY i s h a n , J i a n gF u x i n g , e t a l .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r o c kb u r s t i nc o a l m i n i n gi nC h i n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4 , 3 9 ( 2 ) 2 0 5 2 1 3 . [ 2 ] 蓝航, 陈东科, 毛德兵. 我国煤矿深部开采现状及灾害防治分 析[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6 , 4 4 ( 1 ) 3 9 4 6 . L a nH a n g , C h e nD o n g k e , M a oD e b i n g .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o f d e e pm i n i n g a n d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i nC h i n a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6 , 4 4 ( 1 ) 3 9 4 6 . [ 3 ] 谢和平. “ 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 研究构想与预期成果展 望[ J ] . 工程科学与技术, 2 0 1 7 , 4 9 ( 2 ) 2 1 4 . X i eH e p i n g . R e s e a r c hf r a m e w o r ka n da n t i c i p a t e dr e s u l t so f d e e p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m i n i n gt h e o r y [ J ] . E n g i n e e r i n g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7 , 4 9 ( 2 ) 2 1 4 . [ 4 ] 李长洪, 卜磊, 魏晓明, 等. 深部开采安全机理及灾害防控现状 与态势分析[ J ] . 工程科学学报, 2 0 1 7 , 3 9 ( 8 ) 1 1 3 0 1 1 4 0 . L i C h a n g h o n g , P uL e i , We i X i a o m i n g , e t a l . C u r r e n t s s t a t u s a n df u t u r et r e n d s o f d e e pm i n i n gs a f e t ym e c h a n i s ma n d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 J ] .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 , 2 0 1 7 , 3 9 ( 8 ) 1 1 3 0 1 1 4 0 . [ 5 ] 周宏伟, 谢和平, 左建平. 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 进展[ J ] . 力学进展, 2 0 0 5 , 3 5 ( 1 ) 9 1 9 9 . Z h o uH o n g w e i , X i eH e p i n g , Z u oJ i a n p i n g .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o n m e c h a n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o f r o c ku n d e r d e e ph i g h l a n ds t r e s s [ J ] . P r o g r e s s o f M e c h a n i c s , 2 0 0 5 , 3 5 ( 1 ) 9 1 9 9 . [ 6 ] 潘一山, 肖永惠, 李忠华, 等. 冲击地压矿井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及应用[ J ] . 煤炭学报, 2 0 1 4 , 3 9 ( 2 ) 2 2 2 2 2 8 . P a nY i s h a n , X i a oY o n g h u i , L i Z h o n g h u a , e t a l . S t u d y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m i n er o a d w a ys u p p o r t t h e o r yw i t hi m p a c t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4 , 3 9 ( 2 ) 2 2 2 2 2 8 . [ 7 ] 李海燕, 刘端举, 孙庆国, 等. 千米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支 护技术研究[ J ] . 山东大学学报, 2 0 0 9 , 3 9 ( 4 ) 1 1 2 1 1 5 . L i H a i y a n , L i uD u a n j u , S u nQ i n g g u o , e t a l . S t u d y o nf a i l u r e m e c h a n i s ma n ds u p p o r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 s o f t r o c kr o a d w a yi nk i l o m e t e r d e e pw e l l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9 , 3 9 ( 4 ) 1 1 2 1 1 5 . [ 8 ] 陈炎光, 陆士良, 徐永圻. 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4 . [ 9 ] 武泉森, 曲华, 马海春, 等. 千米深井特厚煤层卸压巷合理位置 的确定[ J ] . 煤矿安全, 2 0 1 5 , 4 6 ( 3 ) 1 7 8 1 8 1 . WuQ u a n s e n , Q uH u a , M a H a i c h u n , e t a l .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p o s i t i o no f t h e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a l l e yi nt h ee x t r at h i c k c o a l s e a mo f t h ek i l o m e t e rd e e pw e l l [ J ] . S a f e t yi nC o a l M i n e s , 2 0 1 5 , 4 6 ( 3 ) 1 7 8 1 8 1 . [ 1 0 ] 齐庆新, 欧阳振华, 赵善坤, 等. 我国冲击地压矿井类型及防治 方法研究[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 , 4 2 ( 1 0 ) 1 5 . Q i Q i n g x i n , O u y a n g Z h e n h u a , Z h a o S h a n k u n , e t a l . S t u d yo nt y p e s o f r o c kb u r s t m i n ea n dp r e v e n t i o nm e t h o d s i nC h i n a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4 , 4 2 ( 1 0 ) 1 5 . [ 1 1 ] 姜耀东, 赵毅鑫.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研究现状 机制、 预警与 控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1 5 , 3 4 ( 1 1 ) 2 1 8 9 2 2 0 4 . J i a n gY a o d o n g , Z h a oY i x i n . S t a t eo fT h eA r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m e c h a n i s m , f o r e c a s t a n dc o n t r o l o f c o a l b u m p s i nC h i n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5 , 3 4 ( 1 1 ) 2 1 8 9 2 2 0 4 . [ 1 2 ] 康红普, 吴拥政, 何杰, 等. 深部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作用研 究与实践[ J ] . 煤炭学报, 2 0 1 5 , 4 0 ( 1 0 ) 2 2 2 5 2 2 3 3 . K a n g H o n g p u , WuY o n g z h e n g , H eJ i e , e t a l . R o c kb o l t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f i e l dp r a c t i c e i nd e e pr o a d w a yw i t hr o c kb u r s t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5 , 4 0 ( 1 0 ) 2 2 2 5 2 2 3 3 . [ 1 3 ] 潘俊峰, 毛德兵, 蓝航, 等.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 状及展望[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3 , 4 1 ( 6 ) 2 1 2 5 , 4 1 . P a nJ u n f e n g , M a oD e b i n g , L a nH a n g , e t a l . S t u d ys t a t u s a n dp r o s p e c t s o f m i n ep r e s s u r eb u m p i n g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i nC h i n a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3 , 4 1 ( 6 ) 2 1 2 5 , 4 1 . [ 1 4 ] 齐庆新, 李晓璐, 赵善坤, 等. 煤矿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与实 践[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3 , 4 1 ( 6 ) 1 5 . Q i Q i n g x i n , L i X i a o l u , Z h a oS h a n k u n , e t a l . 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s o ns t r e s s c o n t r o l o f m i n ep r e s s u r eb u m p i n g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3 , 4 1 ( 6 ) 1 5 . [ 1 5 ] 姜福兴, 魏全德, 姚顺利, 等. 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分 析[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