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理论的采矿方法创新设计.pdf
第 1 7卷第 6期 2 0 1 0年 1 2月 工 程设计学报 J o ur n a l o f En g i n e e r i ng De s i g n V0 I . 1 7 NO . 6 De c .2 O 1 O DOI 1 0 . 3 7 8 8 / j . i s s n .1 0 0 6 7 5 4 X. 2 0 1 0 。 0 6 . 0 0 1 基于 T RI Z理论 的采矿方法创新设计 周科平 , 李杰林 , 雷 涛 , 郭 旺 中 南 大 学 资 源 与 安 全 工 程 学 院 , 湖 南 长 沙 4 1 0 0 8 3 摘要 针 对 传 统 采 矿 方 法 设 计 中 出现 的不 足 , 将 TRI Z理 论 引 入 采 矿 方 法 的创 新 设 计 中 , 在 对 实 际 问题 分 析 的 基 础上 , 确定 了技术和物理矛盾 , 并运用 T R I Z理论的创新原理所提供的思路与线索 , 对采矿方法进行 了创新设计. 以 广西某矿 山的采矿方法设计为实例 , 详细介绍 了 TR I Z理论在采 矿方法设计 中的应用流程 , 高效率地 解决 了采矿方 法选择中的创新性设计难题 , 充分表 明了 TR I Z理论应用 于采矿领域进行创新设计 的可行性 和高效性 , 为拓宽 和创 新 传统工程 领域 的设计思路 提供 了新 的工具 , 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 词 TRI Z理 论 ; 采 矿 方 法 ; 创 新 设 计 ; 创 新 原 理 中 图 分 类 号 TD 8 5 3 . 3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7 5 4 X 2 0 1 0 0 6 0 4 0 1 一 O 5 I nn o v a t i o n d e s i g n o f m i ni n g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RI Z m e t h o d o l o g y ZHOU Ke p i n g,L I J i e l i n,LEI Ta o ,GUO W a n g S c ho ol o f Re s our c e an d Sa f e t y En gi ne e r i ng,Ce nt r a l Sou t h Uni v er s i t y,Ch a ngs ha 41 0 08 3,Ch i n a Ab s t r a c t To s ol v e t he d e f i c i e nc y i n t h e de s i g n o f t r a d i t i on m i n i ng m e t ho d,t h e TRI Z m e t h od o l o gY h a s be e n i n t r od uc e d i nt o t he i n no v a t i on d e s i g n p r og r e s s of m i n i n g me t h od . Th e a c t u a l pr o b l e ms we r e a na l y z e d, bu t t he t e c hn i c a l a n d ph ys i c a l c o nt r a d i c t i o ns we r e f o un d ou t by us i ng t he TRI Z m e t ho do l o gy . And a f t e r us i ng t h e i nno v a t i o n pr i n c i pl e s wh i c h we r e p r ov i d e d b y t he TRI Z me t h od o l og y wo r ke d a s t h e t h i nki ng t oo l s,t h e i nn ov a t i o n de s i g n of m i n i ng me t ho d wa s f i n i s h e d . Ta ke n a mi ne ’ S p r a c t i c e i n Gua ngx i p r o vi nc e a s a n e x a mpl e,t he wo r ki n g f l o w o f m i n i ng me t ho d d e s i gn ba s e d o n t he TRI Z me t h od o l o gy ha s be e n i n t r od uc e d i n de t a i l ,a n d t h e i s s u e s o f mi ni ng de s i gn we r e s o l v e d i n hi gh e f f i c i e n c y . The r e s u l t i n d i c a t e s t ha t t he TRI Z me t h od o l og y us i n g i n t he mi ni n g f i e l d i s f e a s i bl e a n d o f h i gh e f f i c i e nc y,a nd p r ov i d e s on e n e w t o ol f or i nn ov a t i o n de s i gn o f mi ni n g me t h od。a n d wo ul d ha ve 3 g oo d v i e w s i n f u t ur e . Ke y wo r d s TRI Z me t h od o l og y;mi ni n g m e t ho d;i nn o v a t i o n de s i gn;i nv e nt i ve p r i nc i pl e 采矿 方法 的选择 是 金属矿 山开采 中一项 重要 的 工作 , 需要 综 合考虑 矿 山的各种 开采 技术 条件 , 关 系 着一 个矿 山 的开采是 否经 济 、 安全 和高效 , 也是 采 矿 综合 技术水 平 的体现 . 因此 , 在 对方 案进 行优 化选 择 时 , 力争做 到技 术上 可行 、 经济 上合 理 、 安 全上 可靠 , 确保 选 出最 优 的采矿 方法 . 目前 在 进行 采 矿 方法 选 取 时 , 主 要是 采 用 工程 类 比法 、 列 表 比较法 、 经 济模 型 比较 法 、 模 糊综 合评 判法 ] 、 灰 色理 论 、 专 家 系 统选 择 法 。 等 , 但 这些 方 法都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很 难全 面 、 客 观地评 价某个 方案 的优 劣. 采矿 技 术 的发 展 , 促 进 了对 采 矿方 法 的创 新需 求 , 以往 多采用 的试 错法 、 头脑 风暴法 等传 统创新 方 法 , 虽能一定 程度 上 解决 问题 , 但 工作 量 大、 创新 慢 、 周期长 、 人力 和物力成本 高、 创新 效率极 为低下. 创新 方法决定创 新效 率 , 发 明问 题解 决理 论 T R I Z理 论就是这样一种 创新方法学[ 8 ] , 它提供 了突破思维惯 性 的方法 、 技术 预测的工具和解 决问题 的系统化方 法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6 2 2 . 基 金项 目 高 等 学 校 博 士 学 科 点 专 项 科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 0 0 9 0 1 6 2 l 1 0 0 3 6 . 作 者 简 介 周 科 平 1 9 6 4 一 , 男 , 湖 南衡 阳 人 ,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从 事 金 属 矿 安 全 高 效 开 采 研 究 , E- ma i l k p z h o u 2 6 3 . n e t . 工程设计学报 第 1 7卷 等. 利用创新 的规律 , 使创新走出 了盲 目的 、 高成本 的 失措 和灵光一 现的偶 然 , 能激 发创造 性思 维 , 大 大提 高创新效率. 本文正是 利用 T R I Z理论来 高效 率解决 采矿方法选择 中的创新性设计难 题. 1 T RI Z理论 介 绍 1 . 1 TRI Z的起源和 发展 TR I Z是俄 文“ 发 明问题解 决理论 ” 的词头 1 ] . 它是苏联 的 Ah e r s h u l l e r 及 其 领导 的一 批研 究人 员 从 1 9 4 6年开始 , 通过 对世界各 国约 2 5 0万件专 利进 行分析研究 , 从而 总结 得 出的 , 其主要 目的是研 究人 类 在进行发 明创造和解 决技术难 题 的过 程 中所遵循 的科 学原理 和法则. 研 究结果表 明 解决 发明 问题 过 程 中所运用 的科学原 理 和法 则 是 客观 存在 的 , 大量 发 明所 面临 的基 本 问题 和 矛 盾 TRI Z称 之 为 技术 矛盾 和物理矛盾 也是相 同的 , 同样 的技术创 新原理 和相应 的问题解 决方 案 , 在一 次 次 的发 明 中被 重复 应用 , 只是被使用 的技术领域 不 同而 已. 现 在 , TR I Z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获 得 很 大 的 发 展 “ ] , 并且 已经 为很 多知 名企 业 带 来 了重 大 的经 济效益. TR I Z分 析法 可 以快 速 发现 设 计 中存 在 的 矛盾 的本质 , 然后利用 TRI Z理论 提供 的原 理 , 得 到 合理 的解 决 问题 的 方 法. 其 次 , 利 用 T R I Z理论 原 理 , 打破 了现有 的思 维定 势 , 激 发创 新 思维 , 快 速地 帮助设 计人员在其 他领域 中寻求解 决本领域 中矛盾 冲突 问题的方法 . 1 . 2 T RI Z理论的理 论体 系 T R I Z理论是一个 对创新 设计 非常 有用 的理论 , 具有操作性 强 、 适用 性强 、 效率高 等优 点. T R I Z的核 心是 消除矛盾 , 并建立基于知识消除矛盾 的逻辑化方 法 , 用 系统化 的解题流程来解决特殊问题或矛盾. TRI Z理 论 的主 要组 成 部分 如 图 l所示 , TRI Z 大 大超越 了 以往 那 些激 发 创 造 力 的 传 统 的创 新 方 法 , 它有助于解 决 以技术 矛 盾 和物理 矛 盾 为特 征 的 复杂 的发明 问题 , 通 过一 系列 系统化 的解决 问题 的 流程 , 帮助研究人 员得到最 有效 的解 决方案 . 技 术 系统 进 化法 m 0 亟 区H最 解 七 画匦 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 I l 发明问题的解决算法 A R I Z l l 知识库 图 1 T RI Z理 论 的 主 要组 成 部 分 Fi g . 1 The ma i n c omp o ne n t s o f TRI Z me t ho d ol og y 1 . 2 . 1技 术 矛 盾 技术 矛盾 是 2个参 数之 问 的矛盾 , 是 指改 善 系 统 中某一 个特性 、 某一参 数时 , 常 常会引起 系统 中另 一 特性或参 数的 恶化 . 为 了解 决技 术 矛盾 , T RI Z理 论 总结 出了用 3 9个 通用 1 二 程参数来 描述技术 矛盾 , 如表 1 所示 . 并且 总结 了利用 矛 盾矩 阵来 解 决 这些 技术 矛盾 的 4 O个原 理 , 即创新 原理 , 见表 2 . 实 际应 用 中 , 将这 3 9个参 数组 成 一 个技 术 冲 突解决 矩 阵 , 矩 阵的横轴代 表恶 化 的技 术特 性 , 纵 轴代 表希 望 改 善 的技 术特性 , 横轴 与 纵轴 的相交 处 列 出 了解 决 该 冲突 的原理 , 解 决技术 矛盾 的流程如 图 2所示. 表 1 3 9个 通 用 工 程 参数 表 Ta bl e l Th e 3 9 p a r a me t e r s 序 号 名 称 序 号 名 称 1 运 动 物 体 的 重量 2 l 功 率 2 静 止 物 体 的 重量 2 2 能量 损 失 3 运 动 物 体 的长 度 2 3 物 质 损 失 4 静 止 物体 的长 度 2 4 信 息 损 失 5 运 动物 体 的 面积 2 j 时 间 损 失 6 静 止物 体 的面 积 2 6 物质 或 事 物 的数 量 7 运 动物体的体积 2 7 可靠性 8 静 止 物 体 的 体 积 2 8 测 试精 度 9 速 度 2 9 制 造精 度 1 0 力 物体外部有害 因素 1 1 应 力 或 压 力 作 用 的敏 感 度 1 2 形状 3 l 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 1 3 结 构 的 稳 定性 3 2 可 制 造 性 1 4 强 度 3 3 可 操 纵 性 1 5 运 动 物 体 作 用 时 间 3 4 可 维 修 性 1 6 静 止 物 体 作 用 时 间 3 5 适 应性 及 多 用 性 l 7 温度 3 6 装 置 的 复 杂性 1 8 光 照 度 3 7 监 控 与 测 试 的 困难 程 度 1 9 运 动 物 体 的 能 量 3 8 自动 化 程 度 2 O 静止物体的能量 3 9 生产率 图 2技 术 矛 盾 的 解题 流 程 Fi g.2 Th e s o l u t ion f l o w of t e c hni c a l c on t r a d i c t i o ns 1 . 2 . 2 物理 矛盾 物理 矛 盾是 针对 系统 的某 个参 数 , 提 出 2 种 不 同的要求 . 物理 矛 盾 的解 决 方法 一 直 是 TRI Z理 论 研 究的重要 内容. 解决 物理 矛盾 的核心 思 想是 实 现 矛 盾双 方 的分 离. 现代 TR I Z在总 结解 决物 理 矛盾 第 6期 周 科 平 , 等 基 于 TRI Z理论 的采 矿方 法创 新 设 计 表 2 4 0个 创 新 原 理 表 Ta bl e 2 Th e 40 i n ve nt i ve p r i nc i pl e s o f pr ob l e m s ol ut i on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1 分 割 2 1 紧 急 行 动 2 分 离 2 2 变 有 害 为 有 益 3 局 部 质 量 2 3 反馈 4 不 对 称 2 4 中介 物 5 合 并 2 5 自服 务 6 多 用 性 2 6 复制 7 套 装 低 成 本 、 不 耐 用 的 物 体 8 质量补偿 代替昂贵 、 耐用 的物体 9 预加反作用 2 8 机械系统的替代 1 O 预 操 作 2 9 气 动 与 液 压 结 构 l 1 预 补 偿 3 O 柔 性 壳 体 或 薄 膜 1 2 等 势 性 3 1 多 孑 L 材 料 1 3 反 向 3 2 改变颜色 1 4 曲 面 化 3 3 同 质性 1 5 动 态 化 3 4 抛 弃 与修 复 1 6 未 达 到 或 超 过 的 作 用 3 5 参 数 变 化 1 7 维 数 变 化 3 6 状 态 变 化 1 8 振 动 3 7 热 膨 胀 1 9 周 期性作用 3 8 加速度 氧化 2 O 有 效 作 用 的 连 续 性 3 9 惰 性 环 境 4 O 复合材料 的各种研 究方 法 的基础 上 , 提 出了空 间分离 、 时 间分 离 、 条件 分离 和系统 级别 分离 四种 基本分 离方 法. 2 T RI Z理 论 在 采 矿 方 法 选 择 中 的 应 用 分 析 2 . 1 工 程 概 况 广西 某 矿 山 为 一 缓 倾 斜 薄 矿 体 , 矿 床 倾 角 为 1 7 。 左右 , 矿体 厚度 约为 2 m, 矿 石 品位 较 低 , 原设 计 采矿 方法 为全 面采矿 法 , 经 过 多年 的实践 , 发 现该方 法存 在着 生产效 率 低 、 矿 石 贫 化率 高 和 安 全 性差 等 缺点 , 严重 制约着 矿 山 的长 期 发 展. 因此 , 急需 寻求 一 种 高效 率 、 安 全性 高 和 矿 石 的 贫化 损 失 率 低 的采 矿方 法 , 以满足 8 0万 ~1 。 O万 t / a的产能要 求 , 从 而 解决 矿山 生产 的瓶颈 问题 . 2 . 2 采矿 方法选 择 中的矛 盾分 析及 创新 原理 2 . Z .1 】司题 描 述 根 据矿山的开采技 术条件和矿体 赋存情 况 , 要达 到 8 0万 ~1 0 0万 t / a的 产 能 要求 , 主要 面 临着 3个 困难 1 矿体 的厚度 和倾 角 限制 了生产 率 的提高. 2 矿床 的倾 角 既 限制 了重 力 落矿 方 式 的应 用 , 又 限制 了大型机 械设备 的应 用. 3 矿 体开采 的 条件和 原有 的采矿 活动情 况对矿 山开 采活 动 的影 响. 2 . 2 . 2 定义技 术 矛盾和物 理 矛盾 1 根 据矿体 赋 存 的形 态 和 生 产率 之 间 的关 系 , 两者之 间 的技术 矛盾 归结 为生产率 与静 止物 体体积 之 间的矛盾 和生 产率 和形状 之 间的矛盾 . 2 矿体 倾角 与 限制大 型机械设 备应 用之 间 的关 系 , 可 归结 为 自动化程 度和形 状之 间 的技 术矛 盾. 3 矿体 开采 和 其他 系统 对 其影 响之 间 的关 系 , 可归结 为操 作流 程 的方 便性 和系统 的复杂性 之间 的 技 术矛 盾. 4 提高 生产 率要 求 作 业 面尽 可 能 地 多 , 这样 就 会 使得 整个 采矿 系 统愈 加 复 杂 , 带来 了生 产 率 和 系 统 复杂 性之 间的技 术矛 盾. 5 生产效 率 高 , 需要 使用 大型 设备 , 即需要 增大 体 积 ; 但 从安 全性 的角 度 , 井 下要 求 顶 板 稳定 , 要 求 暴 露面 积小 , 即需 要 缩 小体 积 小. 因此 , 出现 了体 积 参 数 的物理 矛盾 . 2 . 2 . 3解 决方案 的选择 和 分析 1 技术矛 盾. 通 过查询 T R I Z理论 提供 的矛 盾 矩 阵 , 可 得 到 解决 技术 矛盾 的创 新 原 理 , 结 合 实 际需 要 解决 的问 题 , 对得 到 的各 种创 新原 理进行 筛选 分析 , 最后优 选 出 1号原理 、 1 0号 原理 、 1 7号 原理 、 2 8号原 理 和 3 5 号原 理作 为采矿 方 法设计 的指 导思想 . 1号原 理 分 割 认 为提 高 物体 被分 割 的程 度 可 以提高 机械 化. 按 此 原 理 , 设 计 中要 对 矿 体 进 行 划 分 , 限制采 场 的宽度并 减 小溜井 间 的距 离 , 以减少铲 运机 的运 距. 1 0号原理 预先作用 认为可以事先完成部分或全 部的动作或功能以提高生产率. 按此原理 , 在设计 中需 要事先 做 好 采 准 、 切 割 工 作 , 为 高 效 率 地 出 矿 创 造 条件. 1 7号原 理 空 间 维 数 变化 原 理 认 为使 物体 倾 斜或侧 向放置可 增加 操作 的方便 性. 按 此原 理 , 将采 场按伪 倾斜 的方 式布置 , 以提高设 备 的可操作性 . 2 8 号 原理 机 械 系 统替 代 原 理 认 为用 机 械 替 代 的方 法对 解决 系统 复杂性 有利 . 因此 , 设计 采用高 效 率 的设备 代替 传统 的设 备 , 如 用凿 岩 台车 代替 气 腿 凿岩 机进 行凿 岩 , 用 铲运机 代替 电耙进 行 出矿. 3 5 号 原理 参数 改 变 认 为 改变 物理 或 者 化 学 参 数可 提高 生产 率. 设计 中要 根据 围岩条 件 , 优 化采 场 的结 构尺 寸 , 确 保 回采 过程 的安 全. 2 物理矛 盾. 可 以采用 解 决该 物 理 矛盾 的方法 有 空 间分 离 和时 间分离 . 工程设计学报 第 1 7卷 空间分离 将物 理矛盾 的 2个 要求 在不 同 的 空间上进行分 离实现. 根 据这个 思路 , 首先 进行凿 岩 巷道 的掘进 , 即划 分采场 , 既为铲 运机提 供 了进入 采 场作业 的通道 , 也减 少 了顶 板暴 露面 积 , 确保 了顶 板 安全 , 同时还解决 了采场 的通风 问题 , 增强 了安全性. 时间分离 矛盾 的 2个要求 在不 同的时间段 上分离 , 以减低解 决 问题 的难 度. 以此 为思路 , 设 计 中采用 了“ 强采强 出” 的方式 , 当矿房 回采完毕后 , 及 时进行放顶 , 处理采 空区 , 确保 井下安全 . 2 . 3最终解 决方案 综合 技术 矛盾 和物 理 矛盾 的解 决方 案 , 最 终 的 采矿 方法设计 如图 3 所示 . 倾} 向 I 厂 I Ⅱ Ⅱ一Ⅱ V I Ⅵ 设计 中, 沿矿 体倾 向将矿体划 分为盘 区 , 盘 区长 为 1 2 0 m, 宽 为 1 0 0 m; 沿 走 向和倾 向夹 角 4 1 。 方 向 布置凿岩 巷道 , 凿 岩巷 道倾 角 为 1 1 。 , 为 凿岩 台 车凿 岩 和铲运机 的 出矿 提供 了方 便 ; 为保 证采 场 的作业 安全 , 在盘 区内留 3条 5 m宽 的连续 矿柱 , 待采 场矿 石 回收完毕后再视情况对矿柱进行 回收 ; 采 场宽度为 1 9 m, 凿岩 台车在 凿岩 巷道 内向两 侧凿 2 m 深 的炮 孔 , 两侧炮孔同 时爆 破 , 由于凿 岩 台车和铲 运机 的作 业效率高 , 每个采场的生产能力 可达 到 4 0 0 t / d , 可 同 时安排 多个 采场作业 , 从 而大幅提高 了矿 山的生产 效 率 , 解决 了矿 山生产 中 的瓶 颈 问题 , 也 为缓倾 斜薄 矿 体 的安 全高效 开采提 供了一 种新 的设计思路 和方法. Ⅳ 一Ⅳ l 一 开拓运输 巷道 ; 2 一 溜井 ; 4 一 永久矿柱 ; 5 一铲运 机 ; 7 一 采矿区 ; 8 一网风巷道 ; 1 O 一 凿岩 台车 ; l 1 一 心风井 ; 3 一 凿岩 出矿巷道 ; 6 一矿石 炮孔 ; l 2 一联 络道 圈 3基 于 T RI Z理 论 的 采矿 方 法 设 计 示 意 图 Fi g.3 I nn ov a t i on de s i gn of mi n i n g me t ho d b a s e d o n TRI Z me t h od ol o gy 3结论 及 展 望 T RI Z理论是 用于解 决矛 盾 的基 于逻 辑 的知 识 库 技术 , 可 以帮助设 计 者克 服 心理 惯性 和 已有 的传 统 概念 , 最 大限度 地利 用 系统 资 源 , 消除 根本 矛盾 , TR I Z理论 为广大科 技工 作者 提供 了一 把 开启 创新 设计 之 门的钥 匙. 本 文将 T RI Z理 论 应用 到采 矿方 法 的创 新设计 中 , 对采矿 方法进行 了创新设 计 , 解决 了矿 山的设计 和 生产 难 题 , 充分 表 明了 TRI Z理 论 应用 于采 矿领域进 行 创新 设 计 的可 行性 和 高效 性 , 为采矿方 法的选择 和设计 提供 了一个 全新 的创新 思 路 和工具 . TRI Z理论 在 矿 业 领 域 的 应 用 还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还 可 以开 展更深 入和广泛 的研究 , 为创新采矿技 术提供 解决 问题 的系统 性 方法 , 我 们应 该 充分 利用 T R I Z理 论 的 优 越 性 为 采 矿 技 术 的 进 步 和 发 展 服务. 参 考文献 [ 1 ] 王 新 民 , 赵 彬 , 张 钦 礼 . 基 于层 次 分 析 和 模 糊 数 学 的 采 矿 方法选择[ J ] . 中南大学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8 , 3 9 5 8 75 88 0 . WANG Xi n mi n ,Z HAO B i n,ZHANG Qi n l i . Mi n i n g me t h o d c h o i c e b a s e d o n AHP a n d f u z z y ma t h e ma t i c s [- J .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l o gy,20 08,39 5 87 5 8 8 0. 第 6 期 周科 平 , 等 基 于 T R I Z理论的采矿方法创新设计 4 0 5 [ 2 ] 肖木恩. 模糊数学 在采矿方 法选择 中 的应 用 [ j ] . 矿业研 究 与 开 发 , 2 0 0 3 , 2 3 1 1 5 - 1 7 . XI AO M u e n .App Ec a t i o n o f f u z z y ma t he ma t i c s i n t he s e l e c t i o n o f mi n i n g me t h o d s E J ] .Mi nin g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Res e a r c h, 2 00 3, 2 31 1 5 - 1 7. [ 3 ] 谷新建 , 柴 红保.应用 突变评 价理 论选择 采矿 方法 [ J ] . 中 国安 全 科 学 学 报 , 2 0 0 4 , 1 4 7 1 3 1 5 . GU Xi n - j i a n. CHAI Ho n g b a o .S e l e c t i o n o f mi n i n g me t h 一 0 d b y c a t a s t r o p h e e v Mu a t i o n t h e o r y [ J ] .Ch i n a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 2 0 0 4 , 1 4 7 l 3 1 5 . [ 4 ] 刘文剑 , 吴湘滨 , 刘江龙. 灰色 层次理论 在采 矿方法 优选 中的应用[ J ] . 金属矿山 , 2 0 0 7 9 2 0 2 3 . LI U w e n _ j J a n, WU Xi a n g b i n ,LI U J i a n g ~ l o n g .Ap p l i c a -’ t i o n of gr e y h i e r a r c hi c a 1.s y s t e m t h e o r y i n op t i mi z a t i on s e l e c t i o n o f min i n g me t h o d[ J ] . Me t a l mi n e , 2 0 0 7 9 2 0 2 3 . [ 5 ] 周科平. 面向对象 的采矿方 法选择 专家 [ J ] . 系统 系统 工 程 , l 9 9 8 , 1 6 4 3 0 3 5 . Z HOU Ke - p i n g . Ob j e c t i v e o r i e n t e d p rof e s s i o n a l s y s t e m o f mi n i n g s e l e c t i n g me t h o d[ J ] .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i n g , 1 99 8,16 43 0 3 5 . r 6 ] 顾 秀 华 . 采 矿 方 法 选 择 专 家 系 统 及 其 在 冬 瓜 山铜 矿 的 应 用[ J ] . 中国矿业 , 2 0 0 1 , 1 0 6 7 1 7 2 . GU Xi u hua .S pe c i a l i s t s y s t e m f or mi ning me t ho ds de t e r rui n a t i o n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 Do n g g u a s h a n c o p p e r o r e mi n e [ .] _ .Ch i n a Mi nin g,2 0 0 1 , 1 0 6 7 1 7 2 . [ 7 ] 魏一 呜 , 童 光 煦 , 陈 孝华 . 基 于神 经 网 络 的采 矿 方 法选 择 专 家系统的研制 [ J ]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1 9 9 5 , 1 2 5 5 1 5 7 . W EI Yi rui ng.TONG Gu a ng -一 xu,CHEN Xi a o hu a .A s t ud y on t he n e ur a l ne t wor k b a s e d e xp e r t s y s t e m f or mi n i n g me t h o d s e l e c t i o n[ J ] . C o mp u t e r Ap p l i c a ti o n a n d S o f t wa r e, 1 9 95, 1 2 5 51 - 5 7. E s ] 檀润华. 创新设计F-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 0 2 1 2 1 8 . TAN Ru n hu a . The or y of i nv e nt i v e pr o bl e m s o l v i ng [ M] .B e i j i n g C h i n a Ma c h i n e P r e s s , 2 0 0 2 1 2 1 8 . [ 9 ] A I T s HU L L E R G e n r i c h S a u l o v i c k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l g o r i t h m TRI Z,s y s t e ma t i c i nn o v a t i o n,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r e a t i v i t y [ M] .Wo r c e s t e r T e c h n i c a l I n n o v a t io n C e n t e r ,1 9 9 9 3 7 5 5 . [ 1 0 ] N AK A G A WA T o r u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me t h o d o l o g y f o r i n -‘ n o v a t i o n T R I z / US I T E R ] .K a n a z a wa H o k u r i k u , 2 0 0 4 . [ 1 1 ] 夏 盛 来 , 何 景 武 . TRI Z理 论 在 飞 机结 构设 计 中 的应 用 研 究 [ J_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 2 0 0 8, 1 2 2 5 7 5 9 . XI A S h e n g l a i , HE J i n g wu . Ap p l y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f T R I Z t h e o r y i n a i r p l a n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J ] .Ma e h i n -一 e r y De s i g n M a n u f a c t u r e ,2 0 0 8,1 2 2 5 7 5 9 . [ 1 2 ] 张志远 , 何川 , 张鹏. 运用 TR I Z理论解决新产 品开发 中 的冲突[ J ] . T程设计学报 , 2 0 0 2 , 1 0 4 1 9 2 1 9 6 . ZHANG Zhi yu a n,H E Chu a n,ZHANG Pe n g.So l v i ng c 。 nt r a di c t ion s i n de v dop me nt o f ne w ge n e r a t i o n pr o d u c t s u s i n g T RI Z[ J ]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 , 2 00 2, 10 4 1 92 19 6. [ 1 3 ] S AVR ANS KY,S E MY O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o f c r e a t i v b _ t y I n t r o du c t i on t o TRI Z M e t ho do l og y o f i nv e nt i v e p rob l e m s o l v i n g[ M] .B o c a Ra t o n , F l o r i d a C R C P r e s s , 2 O O1 1 1 0. [- 1 4 2 GA D D K a r e n .T R I Z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a c t i c a l a s s i s t a n c e f o r c r e a t i v e g e n i u s [ E B / O I ] . [ 2 o 1 o o 6 一 l o ] .h t t p / / w ww . t r i z j o u r n a 1 . c o m/ a r c h i v e s / 2 O O 5 / O 8 / o1 . pdL [ 1 5 ] HA L I , I B UR T ON C a l ,RO Z A V i c t o r i a .Ne w t o o l s f o r d e s i g n [ E B / I ] . [ 2 0 1 o 0 6 l O ] .h t t p / / ww w. t r i z d o u r n a 1 . c o m/ a r c h i v e s / 2 0 0 6 / l 0 / 0 3 . p d f . [ 1 6 ] I KC VE N KO S e r g e i ,B R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