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锰业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pdf
S e r i e s N o . 3 9 1 J a n u a r y 2 0 0 9 金 属 矿 山 ME n L MI NE 总 第3 9 1 期 2 0 0 9 年第 1期 斗 南锰 业矿 山采矿技术发展 的回顾 与展 望 郭金峰 中钢集团马鞍 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 司 摘要介绍了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经历的初级起步、 规范发展、 持续改进的 3 个阶段, 并分别对白姑矿区和嘎科矿区的初期采矿技术和当前采矿技术状况进行了评述, 最后提出了斗南锰业未 来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锰矿 山开采技 术采矿 方法评述展 望 Re t r o s pe c t an d Pr o s p e c t o f t he De v e l o pm e nt o f M i n i ng Te c hn ol o g y o f Do u na n M a n ga n e s e M i n e Gu o J i n f e n g S i n o S t e e l Ma a n s h a n Mi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o . , L t d .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d e s c ri b e s t h e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u r s e o f Do u n a n Ma n g a n e s e Co . ,L t d i n We n s - h a n,Yu n n a n,w h i c h c o n s i s t s of thr e e s t a g e s p rima r y s t a r t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s u s t mn e d i mp r o v e me n t ;r e v i e ws t h e e a r l y a n d c u r r e n t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y of B a i g u mi n e d i s t ri c t and Ga k e mi n e d i s t ri c 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nd p rop o s e s th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mi mn g t e c h n o l o gy o f Do u n an Ma n g a n e s e . Ke y wo r d s Man g an e s e mi n e,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y ,Mi n i n g me t h o d,Re v i e w,P r o s p e c t 1 概况 云南文山斗南锰业有限公司位于文山州砚山县 境内, 地处蒙 自、 开远 、 文 山、 砚 山四县市交界地带 , 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 。斗南锰矿为云南文山斗南锰 业股份有 限公司的下属矿山 , 现有嘎科 、 白姑 2个生 产矿区, 白姑矿区采用房柱法开采, 嘎科矿区采用浅 孔留矿采矿法、 削壁充填采矿法 、 分段空场采矿法开 采。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 2 0万 t/ / 其中白姑矿区 为 1 3万 t / a 、 嘎科矿区为 7万 t / a , 现均已达产 。 矿区内主要有上、 下两个含锰层 , 分别赋存于上 含矿段和下含矿段 中。上含矿层为 白姑矿段 , 以泥 质粉砂岩为主、 夹多层碎屑状灰岩及锰矿层组成的 地层 , 可分为 1 5个 小分 层。各 矿层 间距约 1 0 m。 具有工业价值的锰矿层有 V 卟V 。 , V V 和V 。下 含矿层又称嘎科矿段, 以粉砂质泥岩为主, 可分为 1 9个小分 层。具有 工业 价值 的锰 矿层 有 V 、 V V 3 、 V 3 1 和 V 3 2 。 白姑矿段处于向斜北翼东端, 为一单斜构造, 走 向为北 7 0 。 东 , 倾 向为南东 一南南东 , 倾 角为 2 5 。 左 右 , 最大为 4 5 。 1 8线附近 最小为 7 。 2 3线 附近 。 矿段 内发育有 2组不同方 向的次级褶皱 , 一组为与 矿区主要构造线方 向斗南向斜相互平行 的次级 平缓褶皱 , 位于矿层可采边界外 ; 另 一组为与矿区主 要构造线近于垂直的次级褶皱, 造成了矿层沿走向 的波状起伏。 嘎科矿段处于 向斜西南端 , 轴向约为北 5 O 。 东 , 两翼倾 角不对称 , 北翼 为 2 0 。~3 0 。 , 沿倾斜 逐渐变 陡, 近轴部倾角为 4 0 。 ~6 0 。 , 南翼为 5 0 。~ 7 O 。 , 在 5 8 A一 6 0线间近于直立乃至倒转。轴部地层和矿层 受断层切割破坏, 呈比较破碎和零乱状态。此外, 在 矿段内还发育一些平缓的次级褶皱, 这些褶皱对矿 层没有破坏作用。 矿层顶、 底板岩石为粉砂 岩、 泥质粉砂 岩、 粉砂 质泥岩、 泥岩和碎屑状灰岩, 含锰灰岩等, 坚固性不 一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已发现的较大断层 为4 2条, 其中戛科矿段为3 0条, 白姑矿段为 1 2 条。 切割破坏矿体的断层有 2 2条。断裂破碎带内的岩 石十分破碎, 多呈糜棱岩化, 部分角砾由泥质胶结, 断层泥多呈鳞片状, 遇水易潮解、 膨胀、 软化、 崩解。 靠近断层带上、 下盘构造裂隙发育。多含脉状裂隙 水 , 破坏了岩层 的完整性 , 降低了岩层的稳固性。 郭金峰 1 9 6 3 一 , 男,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 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4 3 0 0 4安徽省马鞍山市湖北路 9 号。 4 5 总第 3 9 1期 金 矽 山 2 0 0 9年第 1 期 2 采矿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2 . 1 初级起步阶段 斗南锰矿是地 方企业 , 1 9 7 3年开 始筹建 , 没有 正规的矿山开采设计。采用小型的露天开采和坑内 小规模开采2种方式, 矿山开采设备简陋, 加上矿体 赋存条件变化较大 , 矿 山开采规模较小 , 严重制约了 矿山开采效率 的提高 。 尤其是到了2 0世纪 8 0年代中期 , 随着国家鼓 励民营企业涉足矿山开采业后 , 斗南锰矿 区域 内的 白姑矿区、 水井湾矿区和嘎科矿区都不同程度的遭 到农 民采矿的破坏 , 最严重时在几个矿 区民采人数 达到一千多 , 矿山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浪费。为此 , 文 山州人民政府还派出武警进行干预整顿矿山开采秩 序 , 采取分隔的方式将水准湾矿区划归 民采区 , 白姑 矿区和嘎科矿区划归斗南锰矿开采 , 这样才使矿 山 秩序得以恢复。 2 . 2 规范发展 阶段 针对斗南锰矿开采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和国家钢 铁工业的发展对锰矿资源的需求 , 云南省锰业公 司 向原冶金工业部提出规范和提高斗南锰矿开采规模 的要求 , 同时委托 中冶长 天工程设 计有 限公 司 原 长沙黑色冶金设计院 承担斗南锰矿 2 0万 t / a 扩建 工程设计 白姑矿 区为 1 3万 t / a和嘎科矿区为 7万 t / a , 1 9 8 8年原冶金工业部矿 山司和全 国锰矿技术 委员会委托 中钢集 团马鞍 山矿 山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原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 山研究院 承担采矿方法 及地压控制技术研究 ; 1 9 9 4年又承担 了缓倾斜多层 矿体采矿方法工艺研究, 基本解决了斗南锰矿不同 矿体赋存条件的采矿方法问题。 ’ 斗南锰矿从 1 9 8 8年开始 由中冶长天工程设计 有限公司设计, 到 1 9 9 8年建成投产, 历时 1 0 a 建成 了满足 2 O万 t / a生产能力的矿 山。而在这期间 , 斗 南锰矿的采矿技术在中钢集 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 限公司的试验研究后 , 提出了多种采矿方法和地压 控制方式 , 使该 矿采矿技术趋于规范 , 到 1 9 9 9年生 产出2 0万 t / a 的原矿, 各项技术指标 良好, 矿山进 入 了良性、 规范 的发展时期。 2 . 3持续改进 阶段 为了使斗南锰矿向现代企业方 向发展 , 2 0 0 0年 开始进行企业改制, 成立了斗南锰业有限公司, 建立 了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补充了充裕的资本金 , 使 斗南锰业公司开始具备长足发展的条件 , 并围绕提 高矿山生产规模、 提高矿山生产效率和安全标准化 . 4 6 . 方面进行了持续改进。 针对矿山由于矿体赋存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 变化, 矿山的生产效率低、 爆破效果差和采场顶板冒 顶等问题, 2 0 0 4年再次委托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 究院有限公司开展矿山采场爆破优化与安全开采技 术研究 。通过科技攻关和设备更新改造 , 使这些问 题基本得到解决, 矿山的生产规模达到了2 7 万 t/ a , 超出设计生产规模的3 5 %, 矿山的效益显著提高。 3 采矿技术的评述 3 . 1 初期采矿技术 1 白姑矿 区。采用平硐斜井开拓方式, 从 1 5 9 0 m中段平硐到斜井 , 再 通过斜井 到1 5 7 8 m中 段。中段平巷为脉内布置, 矿石采用 0 . 5 5 m 。 侧翻 式矿车人工推车运输 , 运至井 口卸矿场再用汽车运 输。矿区采用 自然通风系统。无压气设备, 采用电 动凿岩。 矿区采用普通房柱采矿方法, 矿房跨度一般为 4 6 m, 平均为 5 m, 房 间留 23 m连续矿柱 , 矿石 回采率较低 只有 6 0 %左右 , 采场凿岩采用 Y D一 2 A型气退式电动凿岩机, 采场矿石采用人工扒运, 工人的劳动强度大 , 采矿工效低 。采场支 护采用木 柱支护, 但由于采场顶板起伏变化较大, 当采场高度 变化超过 2 m以上时 , 对采场顶板支护 比较困难 , 同 时木材消耗也较大。采场通风为 自然通风 , 局部辅 以局扇, 但由于采切工程布置不够合理, 作业面通风 条件较差 。 2 嘎科矿 区。采用脉 内平硐 开拓方式 , 主要 开拓中段有1 7 7 0 m和1 8 1 0 m 2个水平 ; 1 7 7 0 m中 段的矿石采用 0 . 5 5 m 侧翻式矿车人工推车运输、 1 8 1 0 m中段采用 0 . 5 5 m 侧翻式矿车 3 t 电机车运 输, 均运至井口卸矿场, 再用汽车运输。矿区采用自 然通 风 系 统。矿 区 有 2台 1 0 m ra i n空 压机 供 1 8 1 0 rl l 中段生产使用。1 7 7 0 m中段无压气设备, 采用电动凿岩。 矿 区采用无底柱全面采矿方法 , 矿块沿走 向长 度为8 O一 1 0 0 m, 中段高为 3 5 m, 分 8 1 0个矿房, 矿房宽度为 8 m左右 , 不留底柱和顶柱 , 矿房 内不留 连续矿柱 , 矿块之间留一条宽 2~ 3 m连续矿柱。采 场凿岩采用 Y D一 2 A型气退式 电动凿岩机 1 7 7 0 m 中段 和 Y T一 2 4 风动凿岩机 1 8 1 0 m中段 , 采场 矿石从底部漏斗放矿。采场用 自 然通风, 辅以局扇。 由于矿体顶板普遍较稳固, 采场顶板一般不支护 , 局 部 留点柱或木支护。 郭金峰 斗南锰业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 0 0 9年第 1 期 综上所述 , 白姑矿 区和嘎科矿 区的采矿技术处 于较低水平 , 采矿生产效率低、 矿石 回收率低 、 工人 劳动强度大 、 生产过程中安全条件较差等 , 属于粗放 型的开采模式。 3 . 2当前采矿技术 针对 白姑矿 区和嘎科矿 区采矿技术存 在的 问 题 , 1 9 8 8年 中钢集团马鞍 山矿山研究 院有限公司 围 绕提高资源 回收率和如何控制采场地压灾害 2个主 要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工作 , 通过 6 a的技术研究 , 提 出了符合斗南锰矿 2个矿区的矿体赋存条件的采矿 方法和地压控制方法 , 使矿 山的矿石 回收率 由过去 的 6 0 %左右提高到 目前的 8 0 % 以上 , 矿山安全事故 大大减少。 3 . 2 . 1 白姑矿区 白姑矿区的矿体倾角为 l 4 。 一 3 4 。 , 最大为4 5 。 , 最小为 7 。 , 矿层厚度为 0 . 5 3~ 2 . 9 8 m, 平均为 1 . 5 3 m。矿体直接顶板为松软破碎 的软岩 , 随采随落 , 其 余为泥质粉砂岩, 厚度一般为 0 . 2 0 . 4 m, 除断层 影响外 , 整体性较好。矿体底板为粉砂岩、 泥质粉砂 岩 , 岩性松软 , 电耙出矿时容易混入矿石采出 , 造成 矿石贫化。 根据矿体厚度变化情况 , 选用房柱采矿方法 , 又 根据支护方式不 同分为 3种方案 , 即锚杆房柱法、 普 通房柱法和削底房柱法 , 3种方案的采场结构参 数、 采准切割工程布置、 回采工艺都相同, 但 由于采场空 间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支护方式 。 1 采场结构参数。中段高度为 2 4 m, 采场斜 长为 4 O~ 5 0 m, 采场跨度为 8~1 0 m, 矿柱规格为 2 m 3 m 宽 长 , 矿柱间隔为 3 m, 矿块间柱为 2 m 6 m, 顶柱为 2~ 3 m, 底柱为 4 m。 2 采准切割工程布置。一个矿块布置 2条人 行通风联络上 山, 贯穿上下中段运输巷道 , 在距下中 段以上 4 m处布置一条拉底巷道 , 每 2个矿房 布置 一 条切割上山与上下 中段相通 , 该切割上山作 为采 场通风及 回采爆破时的 自由面。 3 回采 工艺 。矿块 回采 从一 侧 向另一 侧 回 采 、 矿房回采逆倾斜全断面向上回采 , 遇断层错动或 构造破坏则由上向下退采; 采用Y D一 2 A型电动凿 岩机凿 岩 1 9 9 6年后改 为 Y T一2 4风 动凿 岩机凿 岩 , 一字型钎头 , 钎头直径为 3 8~ 4 0 mm, 炮 眼深度 为 1 . 0~1 2 m, 炮眼 “ 之” 字形布置 , 抵抗线为 0 . 8 ~ 1 . 0 m, 装药系数为 0 . 4~ 0 . 6, 火雷管单个药包起 爆 。爆破时 , 以拉底巷道和切割上山为 自由面 , 两侧 依次向中央落矿。 4 采场通风。采场 以 自然通风 为主 , 辅 以局 扇。爆破后, 新鲜风流从下中段水平经人行联络道 上山进入采场工作面, 污风从采场切割上山或相邻 矿房的采空 区从上中段水平排出。 5 采场出矿。采场 出矿 以电耙 为主 , 辅 以人 工刮扒 。爆破通风后 , 人工将 大块废石手选丢弃到 相邻采空区, 电耙扒运矿石至拉底巷道 , 如拉底巷道 不直则直接横向扒人漏斗装车 。 6 采场顶板加固。由于矿体厚度不等, 采用 的采场顶板加固方式主要有锚杆加 固、 木支护和留 矿石点柱。锚杆加固参数 锚杆长度为 1 . 6~1 . 8 m, 直径为 1 6 m m, 锚杆间距 为 1 . 21 . 2 m, 有时加 挂金属 网; 木支护参数一般为 1 . 5~ 2 . 0 m 1 . 5 2 . 0 m, 木材直径一般为 1 5 2 0 c m; 矿石点柱规 格一般为 2 . 0 3 . 0 m 2 . 0~3 . 0 m, 主要在采 场顶板遇到断层或破碎地段使用。 7 采空区处理。采场顶板大部分围岩为泥质 粉砂岩 , 中等稳固到不稳 固, 矿房采空后 , 局部会脱 落 , 当采场暴露面积超过 2 0 0~ 3 0 0 m 时, 空 区一般 一 个月即会自然冒落, 当相邻3 个矿房采空, 留下矿 柱压碎时, 采场会大面积垮落, 所以一般采用自然冒 落处理采空区。 总之 , 通过科学研究和现场不断改进 , 白姑矿区 当前的采矿技术比较符合矿体的开采条件, 采用的 锚杆房柱采矿方法、 普通房柱采矿方法和削底房柱 采矿方法等 3种方案能够适应不同矿体厚度的开 采, 其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较先进 , 基本能够满足安 全生产的需要 。 3 . 2 . 2 嘎科矿 区 嘎科矿区南翼 V 矿体以急倾斜层状产出, 矿体 倾角为5 5 。 一 8 5 。 , 平均倾角为6 5 。 , 矿体厚度沿走向 方向中部较厚, 东西两端逐渐变薄, 其变化范围为 0 . 5 ~ 2 . 0 m, 平均矿体厚度为0 . 9 8 m。矿体直接顶 板为粉砂质泥岩、 鲕状泥岩, 矿体直接底板为泥岩, 岩性较差, 遇水软化, 其厚度为0 . 1 0 . 2 m, 往下为 角砾状或疙瘩状灰岩 , 是稳定的岩层 。 根据矿体厚度变化选用浅孔留矿法、 削壁充填 法和下向分段空场法 3种采矿方法 。 1 浅孔 留矿采 矿方法。采 场结构参数 中段 高度为3 5 m, 两个矿块之间留一条 3 m的连续间隔 矿柱隔离采空区, 采场跨度为 3 0~ 4 0 m, 在下中段 底板以上 6 m布置一 条拉底巷道 , 规格 为 2 . 0 m 总第 3 9 1期 金 鬣 砖 2 0 0 9年第 1 期 2 . 0 m, 顶柱高为2 . 0 m, 底柱高为6 . 0 m, 放矿漏斗 间距为 5 6 m。 回采工艺 采场回采是以中央回风天井为爆破 自由面, 沿矿体倾向自拉底巷道向上分层回采, 每个 分层从回风天井向采场两侧退采, 分层高度为 1 . 0 1 . 2 I n 。采用 Y T一2 4型凿岩机凿 岩 , 一 字型钎 头, 钎头直径为 3 8~ 4 0 mm, 炮 眼深度 为 1 . 51 . 8 m, 炮眼” 之” 字形布置, 炮眼倾角为 6 0 。 ~ 7 0 。 , 抵抗 线为 0 . 8 m, 装药系数为 0 . 5 0 . 6 , 火雷管单个药包 正向起爆。爆破落矿时从中央回风天井退采, 每次 崩矿量为4 5 ~ 7 3 t 。 采场出矿 每个循环爆破落矿后须在采场底部 局部放矿, 一般为 1 5~ 2 4 t , 即崩矿量的三分之一, 由于放矿会 出现不均衡情况 , 所以在进入下个循环 前通常需要平场 。采场 回采 结束后进行大规 模放 矿 。 采场通风 采场通风以自然通风为主, 新鲜风流 从下中段水平经人行天井和拉底巷道进入采场工作 面, 污风从中央天井向上 中段水平排 出。 顺路人行通风天井架设 采完 1个分层后 , 随 即 在采场两侧架设顺路人行通风天井, 采用方框箱, 间 距为 0 . 5 0 . 7 m, 并在靠矿石一侧钉上 5 c m厚的 木板 。 采场顶板支护与管理 在 回采过程中由于顶板 受断层、 裂 隙的破坏影 响容易发生脱落 、 离层现象 , 采场顶板支护以木支护为主, 局部采用矿石点柱, 木 支护规格为 2 . 0 n l 2 . 0 3 . 0 m 3 . 0 m。 2 削壁充填采 矿方法。采场结构参数 中段 高度为3 5 m, 2个矿块之间留 1 条 2 m的连续间隔 矿柱隔离采 空区, 采场跨度为 3 O一4 0 m, 在下 中段 底板以上 6 m布置一条拉底巷道 , 规格为 2 . 0 m 2 . 0 m, 顶柱高为2 . 0 m, 底柱高为4 . 0 m。在采场中 央或两侧布置一条人行 回风天井 , 底部为放矿漏斗 与下中段相通。 回采工艺 沿矿体倾向自 拉底巷道底板向上分 层 回采 , 从一侧向另一侧天井 或从 中央天井 向两侧 退采, 矿石和围岩分别爆破, 即分采。采用 Y D一 2 A 型支腿式电动凿岩机凿岩, 一字型钎头, 钎头直径为 3 8 m m, 炮 眼深度为 1 . 01 . 2 m, 炮 眼” 之 ” 字形布 置, 炮眼倾角为 6 o 。 一 7 O 。 , 抵抗线为 0 . 8 m, 装药系 数为0 . 5~ 0 . 6 , 火雷管单个药包正向起爆。矿石与 围岩分采 , 先 回采矿石 , 然后爆破 围岩充填采空 区。 采场 出矿 采场采用独轮车人工出矿 , 采场落矿 48 后, 矿石装入独轮车内, 沿木垫板将矿石卸入顺路放 矿溜井, 底部出矿运出坑口。 采场通风 采场以自然通风为主, 新鲜风流从下 中段水平经人行天井和拉底巷道进入采场工作面, 污风从中央天井或两侧人行回风天井向上中段水平 排出。 顺路人行通风天井和顺路溜矿井架设 采完 1 个分层后, 随即在采场两侧架设顺路人行通风天井 , 采用方框箱, 间距为 0 . 5 0 . 7 m, 并在靠矿石一侧 钉上5 c m厚的木板。同时在中间架设顺路溜矿井, 架设间距为0 . 5 m, 并在靠矿石一侧钉上 5 e m的 小圆木, 圆木长度为 2 . 0 m, 内侧钉上5 e m木板。 采场顶板支护 该采矿方法的工艺是削壁充填 处理采空区, 只是在采场顶板破碎情况下 , 而且在 回 采期间采用木点柱支护顶板。 3 下向分段空场采矿方法。采场结构参数 中段高度为 3 5 m、 分段高度为 6 8 rl , 2 个矿块之 间留1 条2 ~ 3 m的连续间隔矿柱隔离采空区, 矿块 走向长度为 5 0 6 0 m, 在下中段底板以上 6 m布置 第 1 分段巷道, 其规格为2 . 0 m 矿体厚度, 在采场 中央布置一条2 . 2 ~ 1 . 0 m的天井, 用木材将采场中 央分隔成人行通风井和溜矿井两部分, 顶柱高为 2 . 0 m、 底柱高为3 . 5 4 . 0 m、 放矿漏斗间距为5~ 6 mO 回采工艺 矿块 由上向下回采 , 从最上面分段巷 道开始, 回采前先在分段巷道底板打横撑支柱, 在其 上铺上杂木条或木板作为下个分段回采的假顶。分 段回采由采场两侧向中央矿石溜井后退式回采。采 用 Y T一 2 4型凿岩机凿岩, 一字型钎头, 钎头直径为 3 8~ 4 0 mm, 炮 眼深度为 1 . 5 m, 炮 眼为“ 之” 字形布 置, 炮眼倾角为 6 0 一 7 0 。 , 抵抗线为O . 8 m, 装药系 数为 0 . 5~ 0 . 6 , 火雷管单个药包正向起爆。 采场通风 采场以自然通风为主, 新鲜风流从下 中段水平经人行天井、 拉底巷道、 采场中央的人行通 风天井进入采场工作面, 污风从采场中央人行通风 天井向上中段水平排出。 采场出矿 采场内矿石爆下后, 用土箕人工将矿 石装入胶轮车推到放矿溜井卸矿, 下部漏斗装车运 出坑 口。 采场顶板支护 随着工作面后退回采 , 采场内采 用横撑木柱维护采空区, 木柱带柱窝和柱帽, 间距一 般为 1 . 5 2 . 0 m, 边采边支, 保证凿岩和出矿的安 下转第 1 4 4页 总第 3 9 1 期 金 属 矿 山 2 0 0 9年第 1 期 Z n / m g , k Mn l m g l k g F e l m p k g 9 0 1 4 0 1 9 0 2 4 0 2 o 0 4 O O 6 O O 8 0 01 0 0 0 20 0 0 3 0 0 0 4 0 0 0 图 1 贡湖湾沉积物重金属 总量 垂向分布特征 一 冬季; _一 春季; △一 夏季; 0一 秋季 和 F e 元素含量为冬 夏、 和 C u含量为冬春 夏秋。 [ 3 3 朱广伟, 秦伯强, 等 太湖近代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 J ] . 湖泊科学, 2 0 0 5 , 1 7 2 1 4 3 - 1 5 0 . 参 考文 献 [ 4 ] 陆 敏, 张卫国, 等. 太湖北部沉积物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垂向 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 . 湖泊科学, 2 0 0 3 , 1 5 3 2 1 4 - 2 2 0 . [ 1 ] 马英军, 万国江 湖泊沉积物 一 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作用及 f 5 ] M a l 0 n J L ,Bih肿 C,Da v i e 8 BE. Ge s 扛 y蚰d a n t h 哪 e n i c 其水质影响研究[ J ] 环境科学 , 1 9 9 9 , 2 O 7 - 1 l i n p u t 8 。 f l l l e t a l s i n a 脚 i c a l l a k e i I I v ∞e z lI e l a [ J ] . A p 曲e d G ∞’ h e 珂 湖沉积 隙水中重金属元素分布 i 邺 , 1 9 9 6 , l l 6 0 5 . 6 l 6 收稿 日期2 O 0 8 . 1 1 . 1 2 2 0 0 4 2 4 特征[ J ] .中国环境科学 , , 4 4 0 0 - 4 0 4 . ⋯ ”⋯ ~ ~ ⋯ ‘ ⋯ ~ 上接第 4 8页 全 。遇 到断层时 , 则 采用方框箱 、 半边箱支护采 空 区, 支护步距为 1 . 5~ 2 . 0 m。 通过科学研究和现场不断改进, 嘎科矿区当前的 采矿技术比较符合矿体的开采条件, 采用的浅孑 L 留矿 采矿方法、 削壁充填采矿方法和下向分段空场采矿方 法3 种采矿方法能够适应矿山的开采, 其技术和经济 指标较先进 , 基本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4 未来采矿技术的展望 斗南锰矿经过3 5年的发展, 从一个地方小型锰 矿山企业发展成为当今 国内大 型采 、 选 和冶联合企 业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斗南 锰矿的采矿技术将会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 矿山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将得以提升。由于 斗南锰矿白 姑矿区为缓倾斜层状矿体, 矿体赋存条 件较稳定, 比较适合使用机械。随着国内外的微型 系列采矿设备相继研制应用, 如微型铲运机、 窄矮式 凿岩台车、 皮带运输设备等, 这些微型系列采矿设备 都适应于斗南锰矿的生产条件, 若在斗南锰矿得到 推广应用 , 将极大地改善矿 山的作业条件、 提高采矿 】 44 生产效率和矿山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2 矿 山控制爆破技术 的应用可以提升矿山安 全生产水平。斗南锰矿为薄矿体 缓倾斜和急倾 斜 , 采场爆破对采场顶板的破坏作用较大, 采用先 进的微差起爆等系列控制爆破技术, 将有助于改善 矿山的爆破质量 , 使爆破块度适 中、 爆堆集 中、 减少 爆破对顶板和矿柱的破坏, 同时采取的孑 L 底空气间 隔爆破技术 , 可明显地减少采场顶板的爆生裂隙, 最 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 ] 郭金峰. 急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的试验研究[ J ] . 云南冶金 , 1 9 9 5 , 2 4 2 1 3 1 9 . [ 2 ] 郭金峰, 李际昌. 斗南锰矿嘎科矿区急倾斜薄矿脉采矿法研究 [ J ] . 中国锰业, 1 9 9 1 , 9 2 1 7 - 2 0 . [ 3 ] 郭金峰. 斗南锰矿缓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的试验研究[ J ] . 中 国锰业 , 1 9 9 4, 1 2 5 l 2 - 1 6 . [ 4 ] 郭金峰. 国内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 c ] / / 中 国金属学会2 0 0 5 年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 北京 冶金工业出 版社 , 2 0 0 5 2 7 - 3 1 . [ 5 ] 郭金峰. 2 O年地下锰矿床开采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锰业 , 2 0 0 2 3 3 2 - 3 6 . 收稿 日期2 0 0 8 1 1 -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