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铜矿采矿方法探究.pdf
Co mDr e h en s i v e 红牛铜矿采矿方法探究 杨朝义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6 7 4 4 0 0 摘 要 通过对红牛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情况进行 归纳总结,就开采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重点 探讨不 同厚度矿体开采的技术方法 ,为矿山采矿方法提 出指导意见,来解决矿 山前期 开采设计和后期 生产管理 问题。 关键词 矿体厚度;回采顺序 ;采矿方法 中图分类号T D2 3 5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 5 0 0 4 2 0 1 6 4 - 0 0 4 4 2 1矿床地质特征 矿 区赋 矿层位为 晚三叠系 曲嘎寺 组第二段 第二亚段 T 3 q 2 - 2 地层,铜矿体主要分布在大理岩夹层顶 、 底接触 部位之矽卡岩化带内, 其次分布在靠近大理岩的角岩化变砂 岩中, 矿石自然类型以原生矿为主, 工业类型以矽卡岩型铜 矿石为主, 其次为角岩化变砂岩型铜矿石。开采矿区范围共 圈定4 8 个矿体, 主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与矽卡岩带基本 一 致, 呈不规则带状 , 在0线、 3线间矿体相对膨大,向两端、 深部逐渐变薄、 分枝 , 局部至尖灭 , 总体走向北西一南东,倾 向南西, 倾角7 0 。 ~8 9 。, 陡倾斜 。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鉴于该矿体分布复杂 , 产能大 , 围岩稳固陛变化较大 , 公 司特委托相关实验室对部分开采技术参数进行实验研究 , 主 要研究成果如下 。 2 . 1矿、岩物理力学研究成果 本矿床原开采设计认为该矿床主矿体倾角高、 矿层陡立, 矿体稳固、围岩较破碎, 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后期通过 对坑道工程揭露的部分代表性岩体进行研究, 主要对角岩 、 大理岩及矽卡岩在内的3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岩组进行了物 理力学性质测试 , 结合现场踏勘、 节理裂隙调查 、 岩石力学室 内试验及数据分析结果 , 采用国际通用的RMR分类法对红 牛铜矿重点研究区域的岩体质量进行 了综合评价分析。分析 结果表明 红牛铜矿本次研究区域内3组岩组中, 角岩组与 矿体岩组基于 R MR评价体系 Ⅱ级 好岩体 ; 大理岩组基于 RMR评价体系Ⅲ级 一般岩体 。 2 . 2 Ma t h e ws 稳 定图的采 场暴露面积 研究 根据本次研究区域的工程实际, 采用Ma t h e ws 稳定图 法对本次红牛铜矿研究区域内的采场暴露面积进行了综合分 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采场长度确定为4 2 m的前提下进行稳 定性验算 , 欲满足采场稳定性要求 , 采场极限宽度为 1 2 .4 m, 采场上盘暴露面极限垂直高度为 2 4 . 3 - 4 4 . 5 m。 3 采矿方法的优化选择 针对本矿矿体分支的复合现象普遍、 厚度变化大、 分层 收稿 日期 2 0 1 6 年4 月 作者简介 杨朝义, 生于 1 9 8 7 年。 男, 汉族, 云南彝良人, 本科 , 采矿助 理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 矿较多等复杂条件 , 在开展现场 、 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 通过采 矿技术试验研究验证采矿方法的可行性, 针对不同厚度的矿 体 , 最终选择d三种采矿方法。 3 . 1浅孔 留矿法 矿体厚度小于5 m肘, 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 采场宽度为 矿体厚度。 划分矿房 、 矿柱, 矿房长 4 2 m, 间柱宽 8 m, 采场 高度 5 0 m, 分段高度 1 2 . 5 m, 阶段留设 6 - 8 m高顶柱 , 或者采 用 1 4尾砂胶结充填形成6 m高人工假底, 不留顶柱 。 3 . 1 . 1采准切割 人 行 、材料 天 井施 工 在 间柱 里面 , 每 个 人行 、 材 料天 井 切割上山 间距为5 0 m 一个采场长度 , 断面为 1 .8 X 1 . 8 m。 在 人 行 、材 料 天 井 切 割 上 山 中 ,每 隔 4 m 间距 掘 一 个 与 采 场相连的 联络道 , 用 于行人、进风 、材料运 输,断面为 1 . 81 . 8 m。在底部水平进行切割拉底工程, 拉底长度为一个 采场的长度, 高度为2 m, 宽度为矿体的厚度。 在拉底平巷与 脉外运输平巷之间施工两个出矿进路。 3 . 1 . 2回 粟 一 次回采 分层高 为2 .5 m,采场 内的凿岩 在垫 层上 由 YS P 一 4 5 型凿岩机打上向孔,孔深为2 . 5 m。 采用2号岩石炸 药爆破, 非电秒差爆破网络起爆。炮孔排列视矿体厚度与 f 值 而 定,最 小抵 抗 线w 2 5 - 3 0 d , W O .9 5 - 1 . 1 4 m,孔距 d 1 ~ 1 . 5 W , 则d 1 ~ 1 .3 5 m, 单位炸药消耗量取0 . 5 k g / t , 爆破时, 人员、 设备撤至安全范围 , 爆破后进行通风 , 待炮烟 降 至许 可范 围 , 工 作人 员进 入采 区检 查 ,撬帮 问顶排 除 险情 后方可进行生产作业。 每次崩落矿石后 , 由铲运机运出。 3 . 2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采矿法 矿体厚度为7 - 1 3 m时, 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 采场长度 4 2 m, 宽为矿体厚度 。 划分矿房、 间柱 , 采场回采完毕后底部 6 - 8 m, 采用 1 4尾砂胶结充填 , 其余空区进行尾砂非胶结充 填 , 采场高度5 0 m, 分段高度 1 2 .5 m, 间柱宽为 8 m, 均不进 行回收。 3 . 2 . 1采准工程布 置 各分段下盘施工沿脉平巷, 沿脉平巷与矿体之间施工出 矿进路 , 出矿进路与拉底巷道贯通 , 巷道断面为 2 .82 . 8 m。 分段运输巷道采用锚杆、 铁丝网与喷浆支护, 一定要确保支 护施工质量以保证凿岩爆破等作业安全。 分段采场底部施工 堑沟受矿底部结构限制, 通过拉底巷道端部施工切割天井, 切割天井连通矿体上分段回风平巷。 3 . 2 . 2凿岩爆破 在采场端部形成切割井 , 以切割天井为 自由面中深孔爆 破拉槽形成切割槽。 上向中深孔凿岩设备采用 Y GZ - 9 0 凿岩 台车 , 孔径为 6 0 - 6 5 mm。以切割槽为补偿空间实行侧向 爆破 , 从端部槽区向采场另一端后退式开采。爆破用乳化炸 药、 起爆药包、 导爆索、 毫秒微差雷管及导爆管等 , 采用装药 车装药。采用上向扇形孔爆破落矿时, 为使侧向崩矿有足够 爆破补偿空间, 侧向崩矿开始后即可进行大量出矿。出矿选 用2 m。 的电动铲运机 , 从出矿进路装矿后运出地表。 3 . 2 . 3采 空区充填 两个分段回采完毕应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在出矿进 路中架设木板挡墙, 空区中吊挂 1~2条带孔的波纹管并用 编织布缠绕 , 从封闭l - J I 出, 用于充填体脱水。 采场采用分级 尾砂或废石非胶结充填, 废石尽可能不提升地表。 3 _ 3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采矿法 两步骤 矿体厚度大于 1 3 m时, 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 采场宽 度 1 5 m, 长为矿体厚度。 划分矿房、 矿柱 , 两步骤回采 一步 骤采空区采用尾砂胶结充填, 二步骤采空区采用分级尾砂或 废石非胶结充填。采场高度 5 0 m, 分段高度 1 2 .5 m, 采用 1 4 尾砂胶结充填形成8 m高人工假底 , 不留顶柱 , 矿块实行 “ 隔 一 采一” 回采顺序, 分矿房矿柱两步骤回采。 3 . 3 . 1采 准工程布 置 下盘脉外施工盘区斜坡道连通分段沿脉平巷 , 进而掘进 分段凿岩巷道, 凿岩巷道的尺寸为 2 . 8 X 2 . 8 m。 分段凿岩巷道 采用锚杆、 铁丝网与喷浆支护, 一定要确保支护施工质量以 保证凿岩爆破等作业安全。 采场底部施工堑沟受矿底部结构 , 相邻采场内施工出矿联络巷及出矿进路, 一条出矿联道, 服 务两侧出矿 , 矿房采场回采结束后采用尾砂胶结充填。 3 . 3 . 2凿 岩 爆 破 在采场端部形成切割井,以切割天井为自由面中深孔爆 破拉槽形成切割槽。上向中深孔凿岩设备采用YGZ - 9 0凿岩 设备,孔径为 6 0 - 6 5 mm。以切割槽为补偿空 间实行分段 2 0 1 6 年4 月期 中国金属通报 侧向爆破, 从端部槽区向矿体下盘后退式开采。爆破用乳化 炸药、 起爆药包、 导爆索、 毫秒微差雷管及导爆管等 , 采用装 药车或装药器装药。 采用上向扇形孔爆破落矿时 , 侧 向崩矿 顺序自上而下进行, 为使侧向崩矿有足够爆破补偿空间, 侧 向崩矿开始后即可进行大量出矿。出矿选用 2 m3的电动铲运 机, 从出矿联络道 、 出矿进路装矿后运至穿脉处的卡车, 然后 经斜坡道运出。 3 . 3 . 3采空区充填 采矿 出矿完毕应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在出矿进路中 架设木板挡墙, 空区中吊挂 1~2 条带孔的波纹管并用编织 布缠绕, 从封闭l - J J 出, 用于充填体脱水。 矿房采场回采后用 尾砂胶结充填 , 底部 8 -1 0 m尾砂灰砂比为 1 4, 上部灰砂比 1 8 ~1 1 0; 矿柱采场采用分级尾砂或废石非胶结充填 , 废石 尽可能不提升地表。 4结语 根据前期的现场工作及理论计算, 矿体厚度大于 1 3 m, 推荐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采矿法 垂直矿体走向 。 具 体矿体厚度根据现场岩性进行适当调整 , 矿体厚度 7 -1 3 m, 推荐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采矿法 沿走向, 堑沟底部 结构 , 矿体厚度小于 7 m, 采用浅孔留矿法 , 除局部空区进 行充填外 , 当封闭矿体分支复合严重时, 应有针对性的制定 回采先后顺序及充填方式。建议尽快开展工业试验工作 , 通 过开采工业试验 , 总结形成适用于该类矿体的先进开采技术 , 为国内外类似矿体的开采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 1 】 李夕兵, 姚金蕊, 宫凤强. 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动力学问题【 刀. 中国 有色金属学报, 2 0 1 1 1 o 2 5 5 1 2 5 6 3 . 上接4 8 页 光电开关接收源、P L C软件、 2 4 V直流电源、防护罩和旋转 支架等, 如图2 所示。 其功能为 1 光电开关发射源 安装 在渣罐车内部, 发射防止渣罐车在炉下开过的最远位置信号, 传送给接收光电开关。 2 关电开关接收源 安装在远离炉 ⑥ ① 电开关发射源,②光电开关接[1 叟 源,P L C软俘, ④防护罩,2 4 V电源 ,旋转支絮,⑦渣罐车, ⑧炉下 图2 是转炉渣罐车光电开关防开过的原理图 下的地面位置 , 接收光电开关发射源的信号 , 并传送给 P L C。 3 P L C软件 采集停止信号, 并输出控制渣罐车停止。 4 2 4 V电源 在渣罐车内部, 与光电开关发射源一起,为光电 开关提供 2 4 V电源。 5 防护罩 为光电开关发射源提供基 础防护。 6 旋转支架 为光电开关调整对射位置而设定。 可 以 3 6 0度进行 无障碍旋 转。 4小结 本文设计的基于光电开关原理的转炉渣罐车控制系统不 仅具备基本的按时开关功能 , 而且能够根据实际灵活地设置 工作模式, 从而实现 自动控制底部的转炉渣罐车, 自投用本 光电开关防开过方法以来 , 渣罐车避免了拽断 电缆的情况, 由于设备在渣罐车内部且随渣罐车运行,因此不怕喷溅, 降 低了维护工作量, 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 1 】 吴劲松. P L C在Z GC 6 0 型渣罐车工作装置电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J 】 . 有色 设备, 2 0 1 5 0 1 2 6 2 8 3 8 . [ 2 】 蒋慧海. 光电开关的原理及应用[ J ] . 铜业工程, 2 0 0 9 0 2 4 1 - 4 3 4 6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