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pdf
G B / T 1 7 9 4 2 - - 2 0 0 0 前台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 参照 1 9 7 4年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丫 国家 _ 角测童和 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的有关规定, 结合近期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而编制的。 木标准的附录 A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 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和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负责起草 木标准主要起草人 吕永江、 吕翰钧、 李荣春、 孟娟。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国 家 三 角 测 量 规 范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n a t i o n a l t r i a n g u l a t i o n G B / T 1 7 9 4 2 - 2 0 0 0 范 围 本标准规定 r二角测量的布设原则。 基本精度指标 与主要技术要求 适用 于国家 角测le i 和区域性的只角测 R. 其他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亦叮参照执行 、 四等 2 引用标 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不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1 2 8 9 8 1 9 9 1 国家三、 四等水雕测量规范 G 1 3 / T 1 6 8 1 8 -1 9 9 7 中、 短程光电测即规范 C H 1 0 0 1 - - - 1 9 9 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 H 1 0 0 2 1 9 9 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 H 1 0 0 3 - - 1 9 9 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 l l / T 1 0 0 4 -1 9 9 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 H/ T 2 0 0 4 - - 1 9 9 9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C H/ T 2 0 0 5 1 9 9 9 _ 角测量电一 f 记录规定 J J G 1 0 0 1 9 9 4 全站m电子速测仪计量检定规W . J J G 4 1 4 1 9 9 4 光学经纬仪计量检定规程 3 总则 . j 国家三角测量的等级 与布设原则 . 1 . 1 国家二角测量的等级 国家三角测傲分为、 _ _ 、 三、 四等一 、 二等 注角测量属于国家基本控制测量, 、 四等 _ 角测量属 十加密控制测量 3 . 1 . 2 国家三角网的布设原则 国家三角网是国家大地控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三角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休到局部, 从病级到 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 3 . 2 国家_角网的布设形式 3 . 2 . 1一 等三角的布设形式 一 等三角测1覆盖全国以二角锁或连续 三角网的形式布设 ; 一等 汽角锁应分别沿经线和纬线为 一 向 布设成锁环状 锁环的锁段长为 2 0 0 k n左右, 在锁环锁段的交叉处测定 两端点 L 加7 }少 一 等天文经、 纬度和 一 等天文方位角 并在每锁段 中央的 纬度 国家质且技术监督局 2 0 0 0 一 0 1 - 0 3 批准 等起 始边 . 在 个三角点 } 几 测 定 等起始边的 等大文经 2 0 0 0 一 0 8 - 0 1实施 G B / T1 7 9 4 2 一2 0 0 0 以连续三角网形式布设时, 每隔 2 00 k m左右加测一条一等起始边 起始边两端加测 一 等天文经、 纬度和一等天文方位角, 并在中间部位的三角点上测定一等天文经纬度。 3 . 2 . 2 二等三角的布设形式 二等三角网在 一 等三角锁环内以连续三角网形式布设, 并在二等三角网的中央部位布设一条一等 起始边, 在起始边的两端点上测定一等天文经、 纬度和天文方位角。 在布设一等连续三角网的地方则可以不再布设二等三角网. 而直接加密三等或四等三角点或三 角网。 3 . 2 . 3 三、 四等三角的布设形式 三、 四等三角测量是一、 二等三角锁网下的加密测量。 三、 四等只角网采用插点形式或连续网形式 布设 在没有二等三角网的地方, 也可以在一等三角锁环内或一等三角网之下, 直接布设三等或四等二 角网 3 . 3 国家三角点的密度 3 . 3 . 1 一等三角锁、 网的边长 一等三角锁网的平均边长 山区在 25 k m左右, 平原在 20 k m左右, 受地形条件限制时, 边长可在 1545 k m范围之内变动, 跨越海峡、 大湖等水系时, 边长不受上述限制。 3 . 3 . 2 二等三角点的密度 二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 城市地区及部分工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在 g k m左右, 其他地区在 1 3k 。 左 右 山区或荒漠地区可以适当放长。 3 . 3 . 3 三、 四等三角点的密度 三、 四等三角测量的边长可根据一、 二等平面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 三等三角网的边 长可在 4 一10 k m左右的范围内变动, 四等网的边长可在 1 6k m左右的范围内变动。 3 . 4 三角测量的精度 3 . 4 . 1 起始边的精度 一等三角锁、 网起始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超过士1 / 3 5 万; 3 . 4 . 2 天文经度、 纬度和方位角的精度 一等天文经、 纬度和方位角的中误差不超过表 1 的规定 表 1 等级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天文方位角 一等二0 之 0 2士 。 ’ 3士。 ’ 5 3 . 4 . 3 三角测量的精度 各等三角测量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不超过表2 的规定 表 之 等级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一 测角中误差土。 笠 7士 1 ’ 0 仔 士 1。8士 2 飞 5 各等三角测量中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方位角中误差不超过表 3 的规定 表 3 等级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边长相对中误差 1 / 2 0万1 八 2万1 了 7力1 /l 万 方位角中误差土 。 ’ ,士飞 ’ 5二2 ’ 5士只5 3 . 5 国家只角测量的基准 之 吕 6 G B / T 1 7 9 4 2 2 0 0 0 3 . 51 坐标系统 国家三角测量采用 1 9 8 0 西安大地坐标系 1 9 8 。 西安大地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的基本参数值为; 长半径。 二6 3 7 8 1 4 0 m; 地心引力常数 含大气层 G M-- 3 . 9 8 6 0 0 5 X 1 0 “ MI/s 二阶带谐系数7二1 . 0 8 2 6 3 X 1 0’ 地球自转角速度。 7 . 2 9 2 1 1 5 X 1 0 - r a d / s 15 . 2 高程系统 国家只角测量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 由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面起算; 青岛高程基准原点的高程为 7 2 . 2 6 0 m o 3 . 5 . 3 平面坐标系统 国家三角测量的平面坐标采用高斯一克吕格平面坐标系统。国家二角点均计算出高斯平面的六度 带或三度带的平面直角坐标。 六度带或三度带的主子午线经度均由东经 3 “ 起, 分别每隔 6 “ 或 3 。 划分投影带, 每个投影带内以主 子午线和赤道的交点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的纵、 横坐标原点, 主子午线的投影长度比定为 1 , 主子午线上 各点的横坐标定为5 0 0 0 0 0 m , I6 国家三角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3 . 6 . 1 一等三角 一等三角锁采用单三角锁时, 三角形应尽量接近于等边三角形, 任何角不应小于 4 0 0 , 采用中点多 边形或大地四边形或采用三角网形式布设时, 任一推算路线的传距角不得小于3 0 0 一等三角锁各锁段图形权倒数之和应不超过 1 0 0 , 对于个别特殊困难地区由于地形限制或锁段过 长时, 图形权倒数之和可放宽至不超过 1 2 0 。超过 1 2 。时则应在锁段中部加测起始边 3 . 6 . 2 二等三角 二等三角网和一等三角锁以连续三角网形式联接。 二等三角网中的三角形的内角不得小于 3 0 0 , 对地形复杂等困难地区的个别三角形内角可放宽至 不小于 2 5 。 三等三角点至起始边的距离, 一般不超过 1 2 个三角形 3 . 6 . 3 三、 四等三角 止、 四等三角网以连续三角网形式或插点或插网形式, 在一等或二等控制点下进行加密 三、 四等三角网中任一二角形的内角都不得小于 3 0 0 , 受地形限制等困难地区, 个别三角形内角可 放宽至不小于 2 5 0 0 3 . 6 . 4 对已有大地控制点的联测 对侧区己有的一、 二、 三、 四等大地控制网点应进行重合或联测, 重合点和联测点之和不应少于 三个 。 3 . 7 三角点高程测量 37 . 1 三角点高程测量的方法 三角点的高程以水准测量或用高程导线测量或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得。 需要用三角高程方法测定三角点高程的各级三角锁网的三角测量观测边均应对向观测垂直角, 量 取仪器高和规点高, 计算往返三角高程的高差, 计算出各二角点的高程。 三角高程由水准点或水准联络点或符合精度要求的高程导线点起算 3 , 了 . 2 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仟 一I T , 高程 点JF三角高程起算点的距离 , 以三角高程推算边计算, 不超过表 4的规定 c s / T 1 7 9 4 2 - - 2 0 0 0 表 4 三角点等级推算边边数一7 差后的三角点高程中 误差, 〕 1 一 等 7二 上卜 i s一土幼 汤 一 一 二等 三等5一0 . 2 s 四等 一土 . 2 三 角高程平差后的各级角点高程中误差不超过表 4的规定 4 技术设计与选点 4 . 1 技术设计 4 门 1 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角测量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 获得三角点网的最优布设方案 技术设计书的格式、 内容、 要求与 审批程序参照C H/ T 1 0 0 4 进行 4 . 飞 . 2 资料收集 技术设计前. 应充分收集测区内各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实地勘察 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编写技术设计书 4 . 1 . 3 图 I- 设计 图上设计应标绘出已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位置和新设计的了角点位置和观测方向以及和已有平 面控制网, 已有高程控制网的联测方向和联测路线 4 . 2 实地选点 4 . 2 . 1 各等三角点的点位要求 a 选定的下角点应扩展方便. 计划观测方向均应通视良好, 视线应超越和偏离障碍物定的高度 和距离 在山区一等不小于 4m, 二等不小于 2 m; 在平原地区, 一等不小于 6 m, “ 等不小 于4 n 一 、 四 等方向以能保证成像清晰, 便于观测为原则 决定视线高度时, 须考虑到树林和农作物高度的增长。 视线应尽量避免沿斜坡或河坎旁通过。 当视 线通过稻 田、 草原、 沙漠、 戈壁、 沼泽、 湖泊、 大片树林、 较大城市以及T . 矿区时. 视线高度一等不低于 s m, 二等不低于 6m. h 三 角点一般应选在便十造标和观测, 埋石后标志能长期保存的制高点上, 点位离开公路、 铁路、 河流不得少于 5 0 m, 离高压线不少于1 2 0 nn 在起始边两端点及锁段中央须测定天 文经纬度的三角点上, 如不便进行大文观测时. 应另行选 定天文墩的位置。 天文墩至三角点的距离应不小于该点的靓标高度, 但不大于6 0 m, 并须便于直接测定 天文墩的归心元素。起始边两端点尚须测定天文方位角 为此天文墩应尽量设在起始边的方向线 卜, 其 偏差不大于1 m, 4 . 2 . 2角点点名确定 又 角点 一 般应以村名、 山名、 地名作为点名 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译音; 荒漠地区无法查询地名时, 可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或以点号表示。 新旧点重合时一 般采用旧点名, 如果原来所依据的村名、 山名、 地名已有变更, 则应在所采用的新 ;A 点名之后附上旧点名. 并加括号 同一条二角锁或同一个 1 e 1 0万图幅的三角点中有相同点名时, 须加以区别 点名书写必须准确、 正规. 所用简体字律以国务院公布的为准 4 . 2 . 3 方位点 平原地区各等级只角点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方位点. 方位点不少」 2个. 力位点至二角点的距离为 G B / T 1 7 9 4 2 -2 0 0 0 5 0 0 - - 1 0 0 0 m; 同一三角点上两方位点方向问的夹角不应小于 6 0 0 方位点应选在目标明显, 易于寻找, 观测方便, 并能长期保存的地方一 方位点应设置水久性固定 标志 从只角点地面能直接看到某一三角点的靓标基底 , 则该三角点 可作为方位点。 4 . 2 . 4 二角点点之记 一、 二、 一、 四等_角点均应按A 1 的格式填绘三角点点之记 4 . 2 . 5 o- 3 点利用 对测区内己有的各等级水平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应尽量重合利用或进行联测。有关利用或联测情 况, 应在点之记和技术总结中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记录和说明。 标石已部分或全部被损坏的} 「 } 点, 应按新测点和旧点的最高等级的要求进行补埋或重埋 新点为一、 二等点, 旧标石为二层或二层, 且均完整稳固能长期保存 其标石规格不低于本规范、 四等点的标准时, 可不重埋 新点为、 四等点. 旧标石为一层且坚固完整叮长期保存者, 可不重埋 凡不满足本规范要求的旧点. 均须重新埋设新标石, 新旧标石的标志中心应尽量重合, 不允许在其 附近另埋标石。 利用旧点均应按 八 2 . 1和A2 . 2的内容和格式填记“ 旧点重合利用登记表” 和“ 旧点重新埋石记录 表” , 并准确量记有关尺寸 4 . 2 . 6 水准联测二角点 选点中应将设计进行水准联测的二角点的联测路线、 联测点名记于点之记位置说明内, 并在技术总 结 中说 明。 5 三角点的标志 5 门造标埋石的基本要求 。 各等级三角点均应建立永久性的测量标志 b 标石是二角点永久性的点位标志, 标石中心应嵌人中心标志, 中心标志代表三角点的中心位置- c 建造的视标必须标形端正, 标心和圆筒应与铅垂线平行, 结构牢固; 内架与基板结构密合; 基面 平整; 内外架无接触。规标的圆筒中心、 回光台中心、 标石中心应位于同 一 铅垂线上, 其最大偏离以标石 中心的铅垂线为准, 不得超过 。 . 1 m d 一、 竺等观测方向的视线应离开槽柱, 距离不小于 0 . Zm0 . 2, 三、 四等观测方向的视线离开槽柱的 距离应不小于 0 . 1 m o 。 应在槽柱的适当位置应用色漆注明二角点的点名、 等级、 建造单位、 建造年月; 无外架的墩标, 则 用红漆写在仪器墩向南的侧面上 f 造标埋石时应将点之记的点位说明。 标石断面图的相关高度和有关数据填注清楚 9 造标埋石完成以后, 应向当地政府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手续 5 . 2 测量规标的类型 各等级三角点 仁 的测量靓标类型统 一 采用以下名称 动 寻常标一一没有内架的木质只脚或四脚砚标 ; b 钢寻常标一没有内架的钢质三脚或四脚战标; c 混凝上寻常标一 一 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没有内架的三脚战标; d 复合标一内、 外架相连结的木质三脚或四脚a标; C 双锥标 一 内、 外架不相连结的木质三脚或四脚规标 ; f 钢标一 一 钢材制成的有内、 外架的视标; 妇 墩标用混凝土、 天然石、 砖块或木材筑成的仪器墩上加设圆筒的视标; G B / T 1 7 9 4 2 -2 0 0 0 h 原生树标- 一 在森林区用原生树去掉树梢, 树枝作为外架槽柱的规标 U马架标用钢材或木材建造的高度约 l . 5 m左右的内架, 并加设圆筒的靓标; 户活动标 一 可以移动的钢标或木标。 53 标石和中心标志 5 . 3 门标石类型 三角点的标石类型统 ‘ 采用以下名称 a 一、 二等三角点标石; b 三、 四等三角点标石; 的 岩石地区三角点标石 d 冻土地区三角点标石; e 沙漠地区三角点标石; f 特殊困难地区三角点标石 5 . 3 . 2 标石的材料 三角点标石 一 般用混凝土灌制, 也可用相同规格的花岗石、 青石等坚硬石料代替 5 . 3 . 3 标石埋设要求 a 盐碱地区埋设混凝土标石. 须加涂沥青, 以防腐蚀 b 在泥土松软、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或沼泽地区埋设标石时, 除应尽量选择好埋石地点以外, 应在 盘石下边浇灌混凝土底层 c 埋石时, 须使各层标石的标志中心严格在同一铅垂线上, 其偏差不大于3 mm。并用钢卷尺量取 各层标石面间的垂直距离, 填记于点之记的标石断面图中, 结果取至厘米 5 . 3 . 4 钢管标志 钢管上端应焊接封闭, 并刻划或嵌人中心标志。 钢管外壁应涂刷粘性沥青, 并用布或其他材料缠绕, 刷涂沥青, 其厚度不少于3 mm 钢管内应灌满混凝土, 防止钢管内壁腐蚀。 5 . 3 . 5 中心标志 三角点标石的盘石和柱石的中央均需嵌人一个中心标志, 并应安放正直, 粘接牢固。 中心标志可用金属材料或瓷质材料制成, 其规格标准见附录A 3 . t o 以石料凿成的标石, 应在盘石或柱石中心位置凿刻断面成‘ V” 形的十字中心标志, 线长约 5 c m、 线 的上宽和深度各约为5 m m, 内涂红色油漆, 以代替瓷质或金属中心标志。 柱石的中心标志应稍高于柱石顶面, 以便于安放水准标尺 5 . 3 . 6 重埋标石 与旧有水平控制点重合需要重新埋设标石时. 应通知原埋石单位或测绘管理部门。 重埋中应检查原标石的上下标石的中心标志中心是否在同一铅垂线_ L, 当偏离值大于 3 m m时, 应 以最下标石的标志中心为准埋设新标石。 在保证新标石稳固的原则下, 尽量使新旧上标石面在同一水平面 L, 在重埋过程中应量取新旧上标 石面间的高差和砚标有关部位至柱石面的高度 重埋标石面上, 应用红漆标注“ 重埋” 二字 重埋标石后应按 A2 . 2 填写, I 日 点重新埋石记录表” 。 6 水平角观测 6 . 1 测角仪器 6 . 1 门各级三角测量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测回数 各等级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使用的仪器、 观测方法和测回数按表 5 规定执行。 G B 厂 f1 7 9 4 2 2 0 0 o 表 3 等级使 用 仪 器 类 型 } 全 组 合 测 角 法 方 向 权 , . ,方 向 观 测 法 , , 回 数一 。 J o 713 6 3 3 -- 一 ljl} 一 -一 一 一, . 方 向 数 一 , , . 侧回数 ID J o 7 一。 J l 2 4 2 5 3 t〕 2 8 , 3 2 上 2 , 二一 1 〕 J O 7 D J I D J Z 1 9 一. 一 四 D J O 7 一 」D J Z 一 } 6 门. 2 经纬仪的检验 水平角观测使用的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检验, 检验项 目、 检验方法与限差以及检定周期, 均按 J 」 G4 1 4 和J J G I O 0的有关规定执行。 6 . 2 各级水平角观测的基本要求 6 . 2 . 1 仪器安置 观测一等三角点时, 仪器应安置在仪器台上 二、 三、 四等三角点在守常标下仪器安置在脚架上观测 时, 根据土质状况, 采取打脚桩或其他措施, 保证仪器有稳定的观测环境。 6 . 2 , 2 仪器及操作要求 a 观测水平角应事先调好望远镜焦距, 同一测回中应保持不变; 照准目标尽量不要使用垂直制动 和微动螺旋; 使用水平微动螺旋或目镜测微器照准目标和测微螺旋对准分划线时. 其最后旋转均应使用 旋进方 向。 b 在观测过程中, 如发现二倍视准轴差2C 的绝对值 1 J 07、 D JI 型仪器大于 2 酬 D J Z型仪器大 于 3 了时, 本测回无效, 应校正后再继续观测。 动 观测过程中应使仪器保持水平、 照准部上水准器气泡偏离中心. 对于 D J 7 最大不超 1 . 马格, D JI、 D J Z 最大不超过 1 格 62 . 3 垂直轴倾斜改正 当照准点的垂直角一等超过士2 , 、 二等超过士3 “ 时, 应在观测方向值中加人垂直轴倾斜改正。在观 测该方向时须读记照准部 七 水准器气泡位置, 确定垂直轴在水平轴方向的倾斜分量 来求得方向改 正值。 在同 一 测回中由于读数误差及其他原因而产生水准器气泡长度的变化, 不能超过 0 . 6 格 三、 四等二角观测一般不加垂直轴倾斜改正。 6 . 2 . 4 各级水平角观测的照准目标 一等三角观测照准发光标志 即回光 二 、 二、 四等三角观测, 照准圆筒、 标心柱或其他稳固的照准标志 ‘ . 2 . 5 观测时间的选择和时间段数的要求 各等级水平角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 成像清晰, 能精确照准时进行 。 观测一等三角点, 至少应有三个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基本测回 数的2 / 5 。在一个时间段内观测任一单角的测回数不能超过其总测回数的 1 / 2 , 且不宜连续观测同一单 角 重测时例外 对日、 夜测比例一般不作要求. 当视线上有较明显的旁折光影响时, 要求日夜测比例在3 。 厂一了 。 丫 范围内变通 , 并注意选择有利的观侧时间段 G B ; r 1 7 9 4 2 -2 0 0 0 b 观测二等角点 一 般不少于两个时间段, 每时间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不超过总基本测回数的 2 / 3 个别特殊情况下也可在 一时间段测完。 c 七 午、 下午、 夜间各为一个时间段 6 . 2 . 6 零方向选择及方向编号 观测前应将点上方向编号. 可任选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第方向 即零方向 , 然后按顺时针方向 依次编为 2 , 3 . . . . . . . t o测锁时, 总是将最左边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62 . 了 偏扭镜观察标志 使用 D J 0 7 型仪器测一等时, 应在距点 1 一1 . k m处设偏扭镜观察标志 6 . 3 编制观测度盘表 63 门编制观测度盘表的原则 使用光学经纬仪观测时应使水平角观测的各测回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a 观测前应先编出基本度盘位置表, 然后计算观测度盘位置表, 确定点上观测的每一角度或方向 组各测回的起始方 向读数。 b 基本度盘位置是相对于三角点上确定的第 1 方向 零方向 的度盘位置。 它分别由度盘上的度刻 划 、 分刻划和秒盘刻划三部分组成 c 当观测的角度或方向值其起始方 一 向不是 1 方向, 而是第 刀方向时, 应将该基本度盘位置加上角 度 1 , n 的概略值 取到度 成为观测度盘位置 6 . 3 . 式中 随着 起始方向是 l 方向的角度或方向组 , 其基本度盘位置就是观测度盘位置。 2 方向观测法的观测度盘位置编制 a D J 0 7 , D J l 型仪器第k测回的观测度盘位置的计算公式 1_ 8 0m k一 1 k 一 1 二 k 一 , 十 磊 ⋯ ⋯ 1 t 按三角点等级规定的测回数; k 一 一 测回序号 k 1 , 2 . . . . . . 从 i 度盘 h 的最小刻划 b D J 2 型仪器第 k 测回的观测度盘位置的计算公式 1 8 0 n * 一 1 导 k一 1 2 m k一 1 4 m * 值 的 递 增 ,式 中 第 二 项 警 k - 1 的 值 会 达 到 度 或 大 于 1 度 , 则 应 舍 去 “ 度 ” , 只 取 该 项 的 ‘分 ” , 、、 为 整度时取零分 6 . 3 . 3 全组合测角法观测度盘位置表的编制 a 基木度盘表的编制 由 测 站 上 的 方 向 数 n 计 算 应 观 测 的 角 度 数 了 ’一 普 X n‘ , 将全部角度分为 Y组。 同一组中的角度不能有同名方向。该组中各角的基本度盘位置相同。 i 畔一阴 则。为奇数时, Y n , , 为偶数时, Y 。 一1 设 n x 为单角的测回数 , 计算得 每测 回间水平度盘变换值 8 - 每组间水平度盘变换值 S 1 8 0 0 . i r. 尹 rz 1 8 0 和1 8 0 二 两 项 计 算 及 逐 项 相 加 时 , 均 应 算 至。 飞 了 了 己r. 羚 之 . 然后舍去小数取度整数编算出基本度盘位置 左 之 G B / T 1 7 9 4 2 - - 2 0 0 0 式中‘ 为度盘最小刻划 一 组第一测回的基木度盘位置为 0 0 o , 一 角各测回测微器整置位置按下式计算 第任 2‘ 一 1 , 一 4 m 式中 k为测回序号 k 1 , 2 . . . . . . . . t b 计算观测度盘表 以选定的 1 方向为准, 观测各方向的水平力 一 向概值, 取至整度‘, 将左方向不是 ] 方向的观测角的基本度盘位置加 卜 左方向概值, 即得观侧度盘位置 6 . 4 水平角及水平方向观测 6 . 4 . 1 全组合测角法 一 测回的操作程序 6 . 4 . 1 . 1 D J 1 型仪器的操作 a 将仪器照准左方 目标, 按观测度盘表对好度盘和测微器位置 允许二5 “ ; b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照准部一周精确照准左方目标 用测微器使度盘对径分划重合, 读 定度、 分和光学测微器读数两次 重合两次读两次数卜 c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右方F i 标, 读数〔 方法同b 条 d 纵转望远镜; e 照准右方目标, 操作同c 条; I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左方目标读数 方法同b 条 以L 操作为一测回, 每一观测时间段内顺、 逆转照准部观测的测回数应大致相等 6 . 4 . 1 . 2 D J 0 7型仪器的操作 。 将仪器照准左方目 标, 按观测度盘表对好度盘位置和测微器位置 允许土5 “ ; b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一周, 重新照准左方目标。 首先读定水平度盘和测微器读数 重 合对径分划两次读两次数 , 然后用土望远镜 口镜测微器精确照准目标三次并读数. 紧接着用偏扭观察 镜 目镜测微器照准标志三次并读数; 口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照准右方 目标, 用 i . 望远镜 目镜测微器照准 目标二次并读数. 紧接着用偏扭镜照准标志二次并读数, 然后读定度盘读数和测微器读数; d 纵转 望远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重新照准右方目标. 按 b 条规定顺序进行照准和 读数 ; 。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照准左方目标. 按 r 条规定顺序进行照准和读数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 每 一 观测时间段内顺、 逆转照准部观测的测回数应大致相等是否使用偏扭观 察镜 由观测员根据靓标扭转量的大小来决定 6 . 4 . 2 方向法一测回的操作程序 a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 即第一方向 , 按观测度盘表对好度盘和测微器位置; b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1 -2 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 读定度、 分和光学测微器读数两次〔 重合两 次、 读两次数 ; c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 精确照准 2 方向, 按 b 条方法读数。 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观 测 3 、 小 ⋯。方向, 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d 纵转望远镜,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1 -2 周后. 精确照准零方向, 按 b 条方法读数; e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按 卜 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 , . . . . . . . 4 , 3 , 2 , 观测至零方向。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 当方向数小于四个时, 可不闭合至零方向。 使用D J o 7 M仪器 应将主望远镜目镜测微器置于零位一 测回的操作同 卜 B - 4 . 3 方向观测的分组观测 GB T1 7 9 口 2 2 0 0 0 采用方向法观测, 当方向数多于 6个观测有困难时, 可考虑分两组观测, 每组力同数大致相等, 应有 两个共同方向。两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后。 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不得大于士Z m 气叨 洲 为本等级的 测角中误差 。两组观测值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平差 6 . 4 . 4 方向观测的补测 当方向数多于三个时, 方向观测一测回中可以暂时放弃不宜观测的方向, 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 测方向数的三分之一, 补测放弃的方向可 只联测零方向 6 . 4 . 5 关于联测的规定 。 在已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 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 b 在高等点上设站联测低等方向时, 一般应联测两个高等方向。同人在点上观测不同等级方 向时可只联测一个 白己观测过的高等方向。 c 联测两个方向 时, 其夹角 化至同 中 心的新、 旧 角值之 差的 限 值为士2 甲 m } 十 。 2 1 式 中 n ; . 、 从 为相应新、 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6 . 5 水平角观测的限差和重测 6 . 5 . 1 全组合测角法观测限差按表 6 执行 表 6 序号 一 二等 DJ ID」 0 7DJ I 1 主望远镜、 偏扭观察镜月镜测微器三次读数互差 3格3格 2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1 ’ 1 ’ ‘1 “1 仰 3 上、 下半测回角值的差 5 ”6 ”5 “6 “ 4 l 同一角度各测回互差 一 吐 引丫 5 直、 间接角互差 3 4 个方向 5 一6 个方向 7 和 7 个以L 方向 2 , r s n 厅 J .4 份 一 了 」 ‘ , 5 ” 6二角形最大闭合差2 飞 5 .3 竺 5 二等采用三方向法观测时, 不方向组执行表7 的限差, 其余各项均按本表限差要求 6 , 52 方向观测法限差 方向观测法限差按表 7 执行 表 7 序号项目 二等三等四等 D J O 7DJ lDJ O 7D J ID J ZD J O 7DJ ID J Z 1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1 内1 仔1 h1 即3 一 1 ’‘1 .,了 2 半测回归零差 3 肋6 刀创一 扩 5 .‘引犷 一 } 一 测 回 内 Zc互 差9 厅 一 g 烈 一 则一 1 罗 9 “ 一 4 化归同 一 起始方向后 , 同一方向 值各测回互差 别 酬5 即 一一 6 “9 ,’苏 厅6 仔 5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3 ’一 57 ’ 0 6 . 5 . 3 超限观测值的重测 a 超出表 6 、 表 7 规定限差的完整测回都要重测 。 G B / T 1 7 9 4 2 -2 0 0 0 b 测角法的重测数按应重测的基本测回数计算。重测数超过基本测回数的 上 / 3 时, 应全点重新 观测 。 e 方向观测法的重测数按应重测的力 一 向测回数汁算。 份成果的方向测同总数为 。 1 n , n是方 向数、 ; z 是测回数。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方向测回总数的1 / 3 时, 本点应重新观测 d 测回互差超限, 除明显的孤值外, 一 般都应对称重测该组观测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e 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 重测方向数超过 1 / 3 、 及观测只个方向有个方向要重测, 则应重测整测 回。此时只按超限方向侧回计算重侧数 。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 算作 n一 ll重测方向测回 f方向观测重测只须联测零方向。 9 观测的基本测回和重测测回结果均应载人记簿 每一测回 即每一度盘位置 只采用一 个符合限 差的结果 h 全组合测角法, 直、 间接角之间超限时可重测单角。 6 . 6 归心元素的测定 归心元素包括偏心距* 和偏心角0 6 . 6 . 1 测定归心元素的专用符号 a ee H , e , 依次代表仪器、 回光、 圆筒 或标心柱 投影中心至标石投影中心的距离, 称作偏心距, 量 至毫米; b 00 H , 0 , 依次代表以仪器、 回光、 圆筒 或标心柱 投影中心为角顶, 由偏心距方向起顺时针方向 量至零方向线的角度, 称为偏心角, 量至 1 5 ; c 当 一 点上有多个仪器、 回光中心时, 则应对投影点的偏心距和偏心角加注 1 、. . . . . .1 , 2等下标。如 e , 0, 并分别注明各自 应改正的方向。 6 . 6 . 2 测定归心元素的方法和要求 幼 测定归心元素一般采用图解法; 使用经纬仪, 在三角点周围约成 1 2 0 0 6 0 0 的三个方向设站. 付 站用盘左、 右两个位置照准要投影的中心点作垂直面‘ 分别记录到安置水平的投影用纸上, 交会出各中 心的投影点。当某一中心的三条投影线构成示误三角形时, 取其内切圆心为投影点 b 如因地形限制, 也可在交角约 9 0 。 的两个方向上设站, 每站连续投影两次 两次之间略微变动仪 器左、 右位置 。当投影线构成示误四边形时, 取其对角线交点为投影点 c 上述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示误 四边形的长对角线, 对于标石、 仪器、 回光中心的投影不得 大于5 mm, 对于圆筒、 标心柱的投影不得大于1 0 mm d 根据实际情况亦可采用其他严密的方法求出投影点。当投影用纸安置在仪器台上时, 可以用交 会等方法决定仪器或回光中心在投影纸上的位置。 e 在投影用纸 卜 投影交会各中心完毕后 除标石中心外, 在其他各投影中心 卜 均应描绘两个本点 观测的方向, 最好有 一个是观测零方向。在不设站观测的三角点上测定照准点归心元素时, 必须描绘包 括测站点方向在内的两个方向。若没有点上方向值时, 还应观测描绘方向间的夹角一测回, 记于投影用 纸上取至分 f 各投影中心描绘的两方向间的夹角和观测值的差, 当偏心距小于。 . 3 m时, 不应超过 2 0 ; 当偏心 距大于 0 . 3 n 时 不应超过 〕 9 、 一、 二等三角观测时, 其测站点或照准点偏心距 一 般不得大于。 . 5 m, 三、 四等三角观测可适当 放宽 当偏心距过大, 不能用图解法测定归心元素时, 可用经纬仪直接测定偏心角, 二测回取至分, 用解析 法或直接丈量偏心距 平距 两次, 两次差不得超过 1 0 mm 6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