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P矿山挖掘设备.pdf
“ “ “ “ 第四篇 矿山挖掘设备 第一章挖掘机的应用及分类 第一节挖掘机的用途及应用范围 挖掘机的用途很广泛, 它可以配备各种不同的工作装置, 进行各种形式的土方或石 方工作。在露天采矿中, 单斗挖掘机可用作表土的剥离、 堆弃以及矿物的采掘和装载工 作。此外, 还广泛应用于建筑、 铁路、 公路、 水利和军事等工程。 单斗挖掘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土石方挖掘和装载设备; 自 “ 世纪末它就开始应用 于露天采矿工程。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和改进, 特别是近三四十年的改造, 在动力能源方 式、 机械结构型式、 机件的强度及操作控制等方面, 都有了重大的发展。由于它具有铲取 挖掘力大、 作业稳定、 安全可靠和生产效率高等突出的优点, 至今仍然是露天采矿工程及 其他土石方工程中主要的挖掘和装载设备。 除单斗挖掘机外, 还有多斗挖掘机。两者在工作原理及结构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多 斗挖掘机是一种连续作业的挖掘机, 它们有链斗挖掘机、 链斗挖沟机、 成型断面挖沟机、 斗轮式挖掘机、 环轮式挖掘机、 滚切式挖掘机和隧道联合挖掘机等。 第二节单斗挖掘机的类型 现代单斗挖掘机, 不管何种构造和用途, 都由下列各部分组成 工作装置、 动力和传 “ 第一章挖掘机的应用及分类 动装置, 运行和支承装置。它可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一、 按用途分类 按照用途, 挖掘机一般可以分为通用式和专用式两类。通用式单斗挖掘机一般是指 斗容为 “以下的小型挖掘机。它可以用在小型露天矿、 城市建筑、 工程建筑、 水利和交 通等工程, 故称为万能式挖掘机或建筑型挖掘机。 专用式单斗挖掘机有剥离型、 采矿型和隧道型等几种。采矿型挖掘机多为正铲挖掘 机。剥离用的单斗挖掘机, 工作尺寸和斗容量都比较大, 适用于露天采场的表土剥离工 作。隧道用的挖掘机可分为短臂式和伸缩臂式两种, 用作开挖隧道时的出渣作业。 二、 按工作装置分类 根据工作装置的工作原理及铲斗与动臂的连接方式, 挖掘机可分为两类 属于刚性 连接的有正铲、 反铲、 刨铲和刮铲; 属于挠性连接的有拉铲 (又名绳铲) 、 抓斗铲等, 属于这 类挠性连接作其他用途的有打桩器、 吊钩、 拔根器等。在矿山使用较多的是正铲, 因为它 在挖掘时有较大的推压力, 可挖掘坚实的硬土和装载经爆破的矿石。拉铲和抓斗的推压 力或切入土壤的力主要靠铲斗的自重, 故只适用于较松软土壤和砂土的挖掘作业。 工作装置的灵活性是指挖掘机工作平台的回转程度。按这种灵活性分类, 单斗挖掘 机的平台有全回转式 (即旋转 ; , 提升机构的效率, 可取, “07 第三章机械式正铲挖掘机主要参数计算 表 “ “ 铲斗装满系数 的最大值 土壤名称土壤级别装满系数 干砂、 干砾石、 碎石、 爆破岩石 、“、、 ,“ (.,04。最 大转速为 ./2 456。技术参数匹配能够较好地满足工作要求。 在双泵双路分功率调节变量系统中, 泵 驱动左行油马达 /、 铲斗油缸 、 一侧动臂 油缸 、 一侧斗柄油缸 8; 泵 驱动右行走油马达 /, 回转油马达 1、 另一侧动臂油缸 和另 一侧斗柄油缸 8。斗底的开启设有开底油缸 ., 由回路中的低压油驱动, 两台变量泵构成 两个独立的液压系统。各个系统采用串联油路。仅回转油马达为并联油路, 这就保证了 各个机构的独立操作。当挖掘作业或动臂上升需较大动力时, 两台泵可以合流, 集中供 应动臂油缸或斗柄油缸, 使最沉重的动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该液压系统为开式油路 (即执行元件的回油直接返回油箱。如果油马达的回油直接 返回油泵, 即为闭式油路) 。柴油机通过弹性联轴节与传动机构相联, 传动机构再带动两 台恒功率变量轴向柱塞泵 和 , 泵从油箱吸油, 分两个主压力油路打出, 每一油路通入 几个三位四通操纵阀, 各操纵阀分别控制回转油马达、 动臂油缸、 铲斗油缸和行走油马达 的驱动, 在组合阀内装有安全阀, 当工作油压力超过 “ 时, 油液直接溢回油箱, 防止 8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油泵过载运转。在组合阀的每个分路上, 均设有分路卸载阀, 根据各工作机构工况不同, 将卸荷阀调动相应之压力。若某一液压元件超过这一压力时, 工作油就溢回油箱。 图 “ “ “ ’’ 型挖掘机液压系统图 变量油泵; 铲斗油缸; 斗底开启油缸; 脚踏单向阀; *行走马达; 斗柄油缸; ,动臂油缸; 速度限制阀; -回转马达; ’背压阀; 散热器; 滤油器 在回路中装有背压阀 ’ (调成 ./0 的背压) , 使油泵自动变量控制和油马达背压, 避免停车时空气进入回油路。从背压阀流出来的油经过冷却器冷却降温, 再经滤清器流 回油箱。为防淤塞, 滤清器上装有 ’1./0 的压力阀。 行走油马达通过中央回转接头进油, 左、 右行走油马达可以分别正、 反向进油, 故挖 掘机可以原地转弯。在行走马达的油路中装有限速阀 , 防止下坡滑溜。 动臂、 斗柄、 铲斗的各油缸均通过回转接头给油。用以开底的斗底油缸由回油油路 供油。斗底油缸的活塞杆伸长, 则关闭斗底, 脚踏单向阀 时, 控制油缸的排油过程, 在 斗底自重和土重作用下, 完成斗底的开启, 同时油缸活塞缩回。斗柄油缸和动臂油缸的 合流, 靠司机手动控制。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第二节液压系统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液压系统的故障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故障有的是由某一液压元件失灵而引起的; 有 的是因系统中多个液压元件的综合性因素造成的; 有的是因为液压油被污染造成的; 也 有的是由机械、 电器以及外界因素引起的。虽然这些故障不能像机械故障那样直接观察 到, 进行检测也不如电气系统方便, 但是液压元件均在润滑充分的条件下工作, 液压系统 均有可靠的过载保护装置 (如安全阀等) , 很少发生金属零件破损、 严重磨坏等现象。液 压系统中的故障, 有的用调整的方法即可排除; 有的可用更换易损件 (如密封圈等) 、 换液 压油, 甚至更换个别标准液压元件或清洗液压元件的方法排除; 有的因设备使用年久、 精 度超差, 则需经机加工修复才能恢复其性能。因此只要熟悉设备的液压系统原理图, 熟 悉各液压元件的结构、 性能、 作用以及在液压系统中的安装位置; 了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情况, 认真分析故障可能的原因, 采用 “先外后内” 、“先调后拆” 、“先洗后修” 的步骤, 通过 看、 听、 摸、 问及查阅有关记录及技术档案, 大多数故障是会很快排除的。 一、 常用液压元件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各种液压元件的原理、 结构有很大差别, 其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也各不相同。以下 介绍几种主要液压元件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一) 齿轮泵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泵不输油 “ 未接通电源 “ 电气故障 “ 泵轴反转 “ 泵出口单向阀装反或卡死 “ 泵吸液腔进入脏物被卡死 ’“ 油箱内液面过低 “ 泵的转速太低 “ 接通电源 “ 检查电气故障并排除 “ 改变电动机转向 “ 重新安装或检修单向阀 “ 拆洗并在吸液口安装精过滤器 ’“ 加油至油位线 “ 调整电动机的转速或更换电动机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输油量不足或压力升不高 “ 泵的转速太低 “ 轴向或径向间隙过大, 内泄漏严 重 “ 连接外泄漏 “ 溢流阀产生故障, 压力油大量泄 入油箱 “ 进液管进油位置太高 ’“ 油液粘度过大或过小 “ 过滤器堵塞 “ 更换或调整电动机的转速 “ 修配或更换零件 “ 坚固各管道连接处螺母 “ 检修溢流阀 “ 控 制 进 液 管 的 进 油 高 度 不 超 过 ** ’“ 选用合适粘度的油液 “ 清除污物, 定期更换油液或更换滤芯 噪声大或压力不稳定 “ 泵与电动机间的联轴器同轴度 太低 “ 齿轮精度低 “ 零件磨损严重 “ 泵体、 泵盖间密封不严 “ 轴端塞子密封不严 ’“ 卸荷槽尺寸太小, 位置不当 “ 吸液管位置太高, 回液管高出液 面太多 “ 吸液管太长, 吸液口过滤器阻 塞, 导致空气进入 ,“ 油箱通气孔堵塞 “ 油液粘度过大 “ 采用弹性连接, 控制同轴度 “ 对研齿轮, 提高接触精度 “ 更换磨损严重的零件 “ 泵体、 泵盖间修磨或更换纸垫 “ 采用塑料塞子并拧紧 ’“ 更换端盖, 修卸荷槽 “ 按说明书要求配置油管 “ 更换或清洗过滤器 ,“ 清洗通气孔 “ 选用适当粘度的油液 泵旋转不畅或咬死 “ 轴向或径向间隙过小 “ 泵与电动机间的联轴器同轴度 太低 “ 装配不良 “ 压力阀失灵 “ 油液太脏 “ 修复或更换零件 “ 控制同轴度在 “** 范围内 “ 按要求重新装配 “ 检修压力阀 “ 更换油液, 并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密封圈或压盖有时被冲出 “ 泵中轴向回油孔堵塞 “ 泵体装反方向, 使出液口接通卸 荷槽而产生压力, 将密封圈冲出 “ 密封圈与泵的前盖配合太松 “ 清除污物, 重新压入塞子 “ 纠正泵体的安装方向 “ 更换密封圈 发热严重 “ 油液粘度太大或太小 “ 零件磨损, 内泄漏过大 “ 配合间隙太小 “ 油箱散热能力差 “ 泵超负荷运行 “ 选择合适粘度的油液 “ 修复或更换零件 “ 重新调整、 装配 “ 增大油箱容积, 改善散热条件 “ 调整压力、 转速至规定范围内 ’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二) 叶片泵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泵不输油或无压力 “ 电气故障 “ 电动机反转 “ 叶片在转子槽内配合过紧 “ 吸油管及过滤器堵塞 “ 油液粘度过大 ’“ 油箱内液面过低 “ 泵体有铸造缺陷, 使吸、 排油串腔 “ 配油盘变形, 与壳体接触不良 “ 检查电气故障并排除 “ 改变电动机的旋转方向 “ 检修叶片, 使叶片在槽内灵活运动 “ 清洗 “ 改用适当粘度的油液 ’“ 加注油液至规定油位 “ 调换新的泵体 “ 修整配油盘接触面 输油量不足或压力升不高 “ 轴向或径向间隙过大, 内泄漏严重 “ 个别叶片移动不灵活 “ 叶片与转子槽的配合间隙太大 “ 配油盘内孔磨损 “ 叶片和转子装反 ’“ 叶片与定子内腔曲面接触不良 “ 进油不畅 “ 各连接处密封不严, 吸入空气 *“ 泵的转速过低 “ 溢流阀失灵 “ 修复或更换有关零件 “ 重新研制配叶片 “ 根据转子叶片槽单配叶片 “ 严重损坏时, 更换 “ 纠正安装方向 ’“ 修磨定子内腔曲面或更换定子 “ 清洗过滤器, 定期更换油液 “ 坚固各连接处 *“ 提高转速 “ 检修溢流阀 噪声过大 “ 有空气侵入 “ 油液粘度过大 “ 转速过高 “ 吸油不畅 “ 叶片倒角太小, 高度不一致 ’“ 轴的密封圈过紧 “ 定子曲线面拉毛 “ 联轴器同轴度低, 紧固部分松动 *“ 泵的压力过大 “ 轴承磨损或损坏 “ 检查各连接处及油封情况, 检查油箱通气 孔和液面高度以及油管长度 “ 选用适当粘度的油液 “ 适当降低转速 “ 清理吸油油路 “ 加大倒角或加工成圆弧形, 修磨或更换叶 片 ’“ 适当调整密封圈 “ 抛光或修磨 “ 调整同轴度, 固紧螺钉 *“ 降低压力至规定范围内 “ 更换轴承 温升过高 “ 泵芯组件径向间隙过小 “ 轴向间隙过大, 内泄漏严重 “ 压力、 转速过高, 泵超负荷运行 “ 调整间隙 “ 调整间隙 “ 调整压力、 转速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三) 轴向柱塞泵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泵不输油或流量不足 “ 液面太低, 过滤器堵塞 “ 中心回程弹簧太短或折断 “ 配油盘或缸体表面拉毛 “ 柱塞磨损, 内泄漏严重 “ 泵体与配油盘间产生楔状间隙, 吸、 压油腔串通 “ 加足油液, 清洗过滤器 “ 更换弹簧 “ 研磨、 抛光或更换 “ 更换柱塞 “ 采用弹性联轴节传动以减小径向力 压力升不高 “ 泵不输油或流量不足 “ 压力补偿变量的弹簧调节套筒未调 好, 限位螺钉未调好 “ 溢流阀未调好或失灵 “ 参见上栏方法 “ 调整调节套筒、 限位螺钉, 并锁紧 “ 调节、 检修溢流阀 泵不变量 “ 变量活塞卡阻 “ 弹簧芯轴弯曲卡阻 “ 液压泵回油管阻塞, 回油背压太高, 使变量活塞上腔油液难以卸压 “ 修整或更换 “ 修整或更换 “ 检查回油管, 降低背压 噪声过大 “ 配油盘装错 “ 泵与电动机的同轴度低 “ 柱塞与滑靴铆合处松动, 或泵内零件 损坏 “ 吸油管直径太小, 弯头太多 “ 吸油管漏气、 堵塞 ’“ 液面太低 “ 油液粘度太大 “ 重新安装配油盘 “ 调整同轴度至 “** 以内 “ 检查调整, 更换有关零件 “ 增大管径, 减少弯头 “ 紧固各连接处, 清洗吸油管 ’“ 加足油液 “ 选用适当粘度的油液 温声过高 “ 油箱容积小, 冷却效果差 “ 油液粘度太大 “ 间隙过大, 内泄漏严重 “ 增大油箱容积, 提高冷却效果 “ 选用适当粘度的油液 “ 检修调整配合间隙 (四) 液压缸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活塞杆或缸体不能动作 “ 换向阀未换向 “ 泵或溢流阀有故障, 压力不足 “ 液压缸长期不用产生锈蚀 “ 密封圈老化, 泄漏严重 “ 液压缸内孔磨损, 内泄漏增大 ’“ 液压缸装配质量差 “ 回油腔未与油箱接通或节流口调节 过小 “ 脏物进入滑动部位 “ 检修换向阀 “ 检修泵或溢流阀 “ 拆洗, 去除锈斑, 严重时重新镗磨 “ 修复或更换密封圈 “ 修复或更换液压缸缸体 ’“ 重新装配 “ 检查原因并排除 “ 拆洗, 必要时更换油液 ’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推力不足, 速度达不到规 定值 “ 活塞与缸体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 “ 两端盖内的密封圈压得太紧 “ 活塞杆弯曲 “ 液压缸与工作台平行度差 “ 系统泄漏, 致使压力、 流量不足 ’“ 系统压力、 流量调整较低 “ 导轨润滑不良 “ 油温过高, 粘度过小, 内泄漏严重 “ 重配活塞与缸体的配合间隙 “ 适当放松压紧螺钉 “ 校正活塞杆 “ 按要求重新装配 “ 检查泄漏处, 紧固或更换密封件 ’“ 调整压力、 流量控制元件 “ 适当增加润滑油的压力、 流量 “ 选择适当粘度的油液。查明温升和内泄 漏原因并排除 液压缸产生爬行 “ 活塞杆与活塞的同轴度差 “ 液压缸与导轨的平行度差 “ 液压缸两端的密封圈压得过紧或过 松 “ 液压缸内产生锈蚀或拉毛 “ 活塞杆两端螺母拧得太紧, 使活塞杆 变形 ’“ 液压缸内混入空气, 未排除干净 “ 将同轴度调整至 *“* 以内 “ 将液压缸的上侧母线与导轨的平行度控 制在 *“ 以内 “ 调整密封圈压紧装置的松紧程度 “ 修去锈斑和拉毛, 严重时镗磨 “ 调整螺母的拧紧程度 ’“ 打开排气阀排气 缓冲装置故障 “ 缓冲节流槽深浅、 长短不当 “ 活塞外圆与缸体孔配合间隙过大或 过小 “ 单向阀全开或密封不严 “ 前端盖内孔与活塞杆配合间隙过大 “ 缓冲柱塞头与缓冲环间有脏物, 间隙 过小 ’“ 缓冲节流槽堵塞 “ 活塞及前端盖上的密封圈损坏 “ 定位装置未调整好位置, 致使活塞行 程不足, 缓冲装置不起作用 “ 修整节流槽 “ 修磨或重配活塞 “ 更换弹簧、 锥阀芯或钢球, 配研 “ 更换前端盖, 并将间隙控制在 *“* , *“* 范围内 “ 清洗, 适当增大间隙 ’“ 清洗 “ 更换密封圈 “ 调整定位装置位置 外泄漏严重 “ 密封件装配不当或装错 “ 液压缸两端盖压紧螺钉太松 “ 管接头松动 “ 油液粘度过小 “ 油温过高 “ 更换, 重新安装密封件 “ 调整压紧螺钉, 将密封圈压紧 “ 紧固管接头 “ 更换适当粘度的油液 “ 查明温升过高的原因并排除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五) 溢流阀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调整无效 “ 弹簧漏装或折断 “ 锥阀漏装或损坏 “ 进出油口装反 “ 液控口未装螺塞而直通油箱 “ 阀芯被卡死 ’“ 阻尼孔堵塞 “ 补装或更换弹簧 “ 补装或更换锥阀 “ 调换进出油口油管 “ 加装螺塞 “ 清洗, 修研 ’“ 清洗, 必要时更换油液 压力波动不稳定 “ 弹簧变形或太软 “ 阀芯拉毛或弯曲变形 “ 球阀或锥阀与阀座接触不好 “ 锁紧螺母松动致使压力波动 “ 阻尼孔孔径太大, 阻尼作用差 ’“ 油液不清洁, 使阻尼孔时堵时通 “ 更换弹簧 “ 修磨或更换阀芯 “ 修研阀座, 更换球阀或锥阀 “ 调压后拧紧锁紧螺母 “ 缩小阻尼孔孔径 ’“ 清洗, 更换油液 振动噪声 “ 阀芯与阀体几何精度差 “ 阀芯与阀体孔的配合间隙过大、 过小 “ 锥阀与阀座接触不良, 圆度误差大 “ 调压弹簧轴线与端面垂直度差, 致使 锥阀倾斜而接触不均匀 “ 系统内存在空气 ’“ 回液不畅 “ 修研或更换零件 “ 研磨阀体或重配阀芯, 控制间隙 “ 将油封面圆度误差控制在 “ 以内 “ 更换弹簧 “ 排除空气 ’“ 增大管径, 减少弯头, 并使回液管口离开 油箱底部 倍管径以上 泄漏严重 “ 阀芯与阀体孔配合间隙过大 “ 锥阀与阀座接触不良或磨损严重 “ 密封件损坏 “ 阀盖与阀座孔配合间隙过大 “ 各连接处螺钉、 管接头松动 “ 更换阀芯并配膳 “ 修磨锥阀, 研磨阀座孔 “ 更换密封件 “ 重配阀盖 “ 紧固各连接处螺钉、 管接头 (六) 换向阀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换向不灵 “ 电磁铁损坏或推力不足 “ 阀芯与阀体孔配合间隙过小 “ 阀芯拉毛 “ 弹簧折断或太硬、 太软 “ 油液过脏使阀芯卡死 ’“ 油液粘度过大 *“ 油温过高, 零件热变形而卡死 “ 检修或更换电磁铁 “ 修配 “ 清洗、 修理、 配研阀芯 “ 更换弹簧 “ 清洗, 更换油液 ’“ 更换适当粘度的油液 *“ 检查油温过高的原因并排除 ’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冲击与振动 “ 电磁铁规格大, 吸合速度过快 “ 固定电磁铁的螺钉松动 “ 采用电液动换向阀 “ 紧固螺钉, 并加防松垫圈 电磁铁过热或烧坏 “ 线圈绝缘不良 “ 电磁铁铁心不合适, 吸不紧 “ 推杆过长, 电磁铁吸不到位 “ 电压不对 “ 电极焊接不好 ’“ 换向压力、 流量超过规定 “ 回液口背压过高 “ 更换电磁铁线圈 “ 更换或整修铁心 “ 修磨推杆至适当长度 “ 改正电压 “ 重新焊接 ’“ 降低压力、 流量或采用合适规格的电液动 换向阀 “ 调整背压至规定范围内 二、 常用液压回路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在组成回路时, 如果液压元件的选择、 装配不当, 即使液压元件本身合格, 组成的回 路也会出现故障。常用液压回路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如下 回路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速 度 控 制回路 速度不稳定 “ 节流阀前后压差过小 “ 调速阀前后压差过小 提高溢流阀的调定值, 使节流阀、 调速阀前后压 差达到合理值 方 向 控 制回路 换向后仍向前冲换向阀换向滞后在速度换接部位并联 个单向阀 液压缸不能锁紧换向阀选择不当更换相应滑阀机能的换向阀 电液动换向阀不 动作 控制油路在泵卸荷时无压力 在泵的排液路上安装 个单向阀或在系统回液路 上安装背压阀 压 力 控 制回路 振动啸叫 “ 溢流阀调定值过高 “ 溢流阀远程控制管路过长 “ 两溢流阀共用一个回油管路 “ 两溢流阀共振 “ 降低溢流阀调定值 “ 将溢流阀远程控制管路变短、 变细 “ 溢流阀回油路分别接油箱 “ 将两溢流阀的调定值相差 * 左右 减压阀后压力不 稳定 减压阀外泄油路有背压将减压阀外泄油路单独接油箱 顺序动作不正常溢流阀与顺序阀的调定值不匹配 将溢流阀的压力调到比顺序阀的压力高 ,“ - ,“.* 三、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不同用途的液压设备因其液压系统的组成不同, 所出现的故障也会有一定差别, 但 其常见故障主要有 振动和噪声、 液压冲击、 泄漏、 温升、 爬行和油液污染等。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一) 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液压缸 (或马达) 内有空气停止运转期间系统渗入空气利用排气装置排气 液压泵吸空 “ 油箱内液面太低 “ 油箱通气孔堵塞 “ 吸液管浸入油池中太浅 “ 过滤器堵塞 “ 液压泵吸液高度过高 ’“ 液压泵进液管漏气 “ 吸液管过细、 过长 “ 连接处松动 *“ 油液粘度过大 “ 补油泵供油不足 “ 加足油液 “ 清理通气孔 “ 吸液口浸入油池 , 处, 且与回液管隔开 “ 经常清洗 “ 将吸液高度降至 -- 以下 ’“ 找出漏气处并排除 “ 增大管径, 减少弯头 “ 紧固 *“ 选择适当粘度的油液 “ 检查补油泵 液压泵故障 “ 齿轮泵齿形精度低 “ 叶片泵困油 “ 轴向间隙过大, 内泄漏严重 “ 泵的型号不对, 转速过高 “ 泵内轴承等元件损坏或精度变差 “ 对研齿轮 “ 修正配油盘的三角槽 “ 调整轴向间隙 “ 更换液压泵, 调整转速 “ 检修并更换已损坏零件 控制阀故障 “ 弹簧变形、 损坏 “ 阀座密封不良 “ 阻尼孔堵塞 “ 阀芯移动不灵活 “ 节流阀开口小、 流速高, 产生喷射 ’“ 换向过快, 造成换向冲击 “ 更换弹簧 “ 修研密封面, 更换密封件 “ 清理阻尼孔 “ 清除污物, 研光阀芯 “ 减小节流阀前后压差, 或换用小规格节流阀 ’“ 降低换向速度 安装不良 “ 液压泵与电动机同轴度低 “ 联轴器松动 “ 油管细长且未加固定, 产生振动 “ 油管相互撞击 “ 重新安装联轴器, 保证同轴度小于 “-- “ 紧固 “ 加设支撑管夹 “ 分开油管, 并离开床壁 (二) 系统运转不起来或压力提不高 故障部位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液压泵电动机 “ 电动机接反 “ 电动机功率不足, 转速不够高 “ 调换电动机接线 “ 检查电压、 电流大小, 采取措施解决 液压泵 “ 泵进、 出油口接反 “ 泵吸油不畅, 进气 “ 泵轴向、 径向间隙过大 “ 泵体缺陷造成高、 低压腔互通 “ 叶片泵叶片与定子内表面接触不 良或卡死 ’“ 柱塞泵柱塞卡死 “ 调换吸、 压油管位置 “ 清理滤网, 排除空气 “ 检修液压泵 “ 更换液压泵 “ 检修叶片及修研定子内表面 ’“ 检修柱塞泵 ’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故障部位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控制阀 “ 压力阀主阀芯或锥阀芯卡死在开 口位置 “ 压力阀弹簧断裂或永久变形 “ 某阀泄漏严重以致高、 低压油路连 通 “ 控制阀阻尼孔被堵塞 “ 控制阀的油口接反或接错 “ 清洗、 检修压力阀, 使阀芯移动灵活 “ 更换弹簧 “ 检修阀, 更换已损坏的密封件 “ 清洗、 疏通阻尼孔 “ 检查并纠正接错的管路 液压油 “ 粘度过高 “ 粘度过低, 泄漏太多 “ 用指定粘度的液压油 “ 用指定粘度的液压油 (三) 运动部件速度低或不运动 故障部位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液压泵泵供油不足, 压力不足参见本章泵的故障排除方法 控制阀 “ 压力阀卡死, 进、 回油路连通 “ 流量阀的节流小孔被堵塞 “ 互通阀卡住在互通位置 “ 清洗, 更换油液 “ 清洗、 疏通节流孔 “ 检修互通阀 液压缸 “ 装配精度或安装精度超差 “ 活塞密封圈损坏, 缸内泄漏严重 “ 间隙密封的活塞、 缸壁磨损过大, 内泄漏多 “ 缸盖处密封圈摩擦力过大 “ 活塞杆处密封圈磨损严重或损坏 “ 检查, 保证达到规定的精度 “ 更换密封圈 “ 修研缸内孔, 重配新活塞 “ 适当调松盖螺钉 “ 调紧压盖螺钉或更换密封圈 (四) 工作循环不能正确实现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液压回路间互相干扰 “ 同一个泵供油的各液压缸压力、 流 量差别大 “ 主油路与控制油路用同一泵供油, 当主油路卸荷时, 控制油路压力太低 “ 改用不同泵供油或用控制阀 (单向阀、 减压 阀、 顺序阀等) 使油路互不干扰 “ 在主油路上设控制阀, 使控制油路始终有一 定压力, 能正常工作 控制信号不能正确发出 “ 行程开关, 压力继电器开关接触不良 “ 某些元件的机械部分卡住 (如弹 簧、 杠杆) “ 检查及检修各开关接触情况 “ 检修有关机械结构部分 控制信号不能正确执行 “ 电压过低弹簧过软或过硬使电磁 阀失灵 “ 行程档块位置不对或未紧牢固 “ 检查电路的电压, 检修电磁阀 “ 检查档块位置并将其固紧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 (五) 系统产生爬行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 液压缸内进入空气 “ 液压元件运动件间的摩擦阻力太大或变化 “ 液压缸轴线与导轨平行, 活塞杆弯曲, 缸筒内圆拉 毛, 两端油封调整过紧 “ 节流阀性能差 “ 导轨几何精度低 ’“ 导轨润滑不良 “ 油液污染 “ 回油无背压 *“ 负载变化, 引起供油波动 “ 防止液压泵吸空, 更换损坏的密封件, 紧固各连接处, 利 用排气装置排气 “ 检修液压元件 “ 检修液压缸, 调整安装位置 “ 更换节流阀 “ 修复导轨 ’“ 调整润滑压力与流量, 选用防爬行导轨润滑油 “ 更换油液, 保持清洁 “ 设置背压阀 *“ 选用低速稳定性好的调速阀 (六) 系统产生泄漏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 密封件装错、 装反 “ 密封件损坏 “ 结合面几何精度低 “ 阀芯磨损、 间隙增大 “ 连接处、 管接头松动 ’“ 压力过高 “ 油管破裂造成严重泄漏 “ 更换、 重装密封件 “ 更换密封件 “ 修研结合面 “ 重配阀芯 “ 紧固 ’“ 调整压力至规定范围 “ 更换油管 (七) 系统产生液压冲击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 换向阀换向过快 “ 换向阀阀芯作成锥角或开轴向三角槽 “ 采用电液动换向阀 “ 液压缸缓冲柱塞与端盖柱塞孔间隙过大修复、 研配缓冲柱塞 “ 液压缸的缓冲节流阀调节不当调整节流阀开口至适当大小 “ 运动件、 油液惯性力大增设蓄能器 ’ 第四章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排除 (八) 系统温度升高 故障原因排除方法 “ 液压泵及各连接处泄漏, 容积效率低 “ 油箱容积小, 散热性能差 “ 控制元件规格选用不合理, 工作不良 “ 系统阻力大, 沿程功率损失大 “ 液压元件加工精度低, 装配不良, 摩擦力大 ’“ 压力调定值过高 “ 定量泵功率浪费, 造成温度升高 “ 油液粘度太大 *“ 环境温度过高 “ 检修液压泵, 严防泄漏 “ 增大油箱容积, 必要时增设冷却装置 “ 更换、 调整 “ 选择合适管径, 减少弯头, 缩短长度 “ 检修液压元件, 重新装配 ’“ 适当降低调定值 “ 改用变量泵 “ 选择适当粘度的油液 *“ 设置反射板或利用隔热材料将系统与热 源隔开 ’ 第四篇矿山挖掘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