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矿山与我国矿山未来发展.pdf
数 字 矿 山专 题D IG IT A L MIN E 数 字矿 山与我 国矿 山未来 发展 吴 立 新 ’ 朱 旺 喜 2张 瑞 新 3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3 S与 沉 陷 工 程 研 究 所 , 所 长 、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委 员 会 工 程 与 材 料 学 部 , 博 士 、 高 级 工 程 师 安 全 生 产 监 管 局 通 信 信 息 中心 ,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北 京 匕京 1 0 0 0 8 3 国 匕京 1 0 0 0 8 5; 国 家 1 0 0 0 1 3 摘要 空间信息技术.、 数字信息技术和自动化 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 给传统采矿业带来j 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机遇和发展挑 战。近年, 国际上发达采矿国家已纷纷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其采矿业 不仅变革了传统矿韭 沿袭百年的生产 艺和≯ 组织管理模式, 雨 。 盛 极大地提高了 矿山企业的生 产效率和安全水平 本文结合中国科协第86 次 膏年科学家论坛成-呆., 介绍 数一 字矿山概念与框架 数字矿山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数字矿山战略实施对策与方案 希望籍此促进我 国数字矿山研究与建。 谩繁 捷泉奄蔑葭度o I i . 1 l - l 美键强 辍亭苷 谯高技 恭复杂系统 卑霭 獒号 T D P l 。 文章嚷号 0 0 0 - 7 8 5 7 2 O 0 4 、 0 7 - 0 0 2 9 烈 I - . . _ | | DI GI TAL M I N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 ENT oF M I NES I N CHI NA WU Li - x i n l Z HU Wa n g - x i 2 Z HANG Ru i - x i n 3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 R S / G P S / G1 SS u b s i d e n c e E n g i n e e ri n g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g i n e e ri n g M a t e ri a l s S c i e n c e s ,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u n d s o f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5 , C h i n a ; 3 .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C e n t e r ,S t a t e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Wo r k S a f e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3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p a t i a l i n f o r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d i g i t a l i n f o r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 ,a u t o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 a n d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y h a s b rou g h t b o t h c h a n c e s a n d c h a l l e n g e s f o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mi n e s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s, t h e d e v e l o p e d mi n i n g c o u n t r i e s h a v e a p p l i e d i n f o r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 t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a n d p r o mo t e t h e i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mi n e s .Th i s wo r k n o t o n l y c h a n g e d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l mi n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mo d e s , b u t a l s o g r e a t l y i mp r o v e d t h e p rod u c t i o n e f fic i e n c y a n d s afe t y l e v e 1 .B a s e d o n t h e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t h e 8 6 t h Yo u t h S c i e n t i s t s F o r u m o f Ch i n a As s o c i a t i o n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y 。w h i c h t o o k d i g i t a l mi n e as i t s t o p i c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od u c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t h e f r a me w o r k o f d i g i t a l mi n e ,t h e c o r e t h e o rie s a n d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d i g i t a l mi n e ,a n d t h e s tr a t e gie s a n d s c h e me s for t h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d i g i t a l mi n e . I t i s h o p e d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a n d c o n s t ruc t i o n o f d i git a l mi n e i n C h i n a c a n b e p romo t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 Ke y Wo r d s d i git al m i n e , i n f o r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 c o mp l e x s y s t e m 1前言 2 1 世纪是信息主导的世纪 , “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知识经济 的标志 。 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 , 给中外采矿业带来 了巨大冲击。 采 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生产对象的古老产业 , 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还 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 , 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 发达采矿国家的矿山信息化改造 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有的 已制定 了长远发展规划【 。 加拿大从 2 0世纪 9 0年代初开始研究 遥控采矿技术 , 目标是实现整个采矿过程的遥控操作 , 现 已研制 出样机系统 , 并在 I N C O公司的几个地下镍矿试用 , 实现 了从地 面对地下矿山进行控制。加拿大已制订出一项拟在 2 0 5 0年实现 的远景规划, 即将加拿大北部边远地区的一个矿山改造为无人矿 井, 从萨得伯里通过卫星操纵矿山的所有设备实现机械 自动破碎 教育部第三届“ 高校青年教师奖” 支持计划和“ 全国优 秀博士学 位论文专项基金” 联合资助。 和 自动切割采矿。芬兰采矿业也于 1 9 9 2年宣布了自己的智能采 矿技术方案, 涉及采矿实时过程控制 、 资源实时管理 、 矿山信息 网 建设、 新机械应用和 自动控制等 2 8个专题。 瑞典也制定了向矿山 自动化进军的“ Grou n t e c k n i k 2 O o 0 ” 战略计划。 我国采矿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近年来 , 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 的实施 , 我国矿山企业的经济形式和运 行状态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 , 信息化建设逐渐升温。 1 9 9 9年, 国家 计委、 信息产业部 “ 十五” 期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思路 中明确提出,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能源 、 矿山等传统产业。党 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 应“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 。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 资源消耗低、 环境 污染少 、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自 1 9 9 9年首届 “ 国际数字地球” 大会上提出 了“ 数字矿山” D i g i t a l Mi n e 。 简称 D M 概念【 以来 , D M的思想 已开始深入人心 , D M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已悄然兴起 l 。2 0 0 1年“ 国际 AP C O M” 会议上组织了首次“ 国际 D M” 主题讨论 ; 2 0 0 4年4月 中国科协青 一 2 9 维普资讯 本栏 目由中国矿业大 学3 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协办 7 / 2 0 0 4 年科学家论坛第 8 6次活动以 “ 数字矿山战略与未来发展”为主 题。本文即是对此次论坛成果 的总结。 2数字矿山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 D M, 是“ 在统一的时空框架下 , 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 关现象 的统一理解 、 表达与数字化再现 , 是数字矿区和数字中国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矿山的核心是在统一 的时间参照与 空间框架下 , 科学有序地组织、 管理 、 维护和通过真三维可视化表 达等不同手段获取海量、 异质、 异构、 多维 、 动态的矿山信息 , 并建 立矿山信息的分布式共享、 协 同与利用机制, 形成多种灵活便捷 的数字方法与模拟工具 ,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矿 山数据 的潜能 和作用, 并贯穿于矿 山规划 、 生产、 经营与管理 的全过程 , 保障矿 山的科学决策与现代管理。 D M建设的总体 目标是实现矿山的“ 高效 、 安全、 绿色与可持 续” 。DM建设是一个由初级、 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 是矿山信 息化由简单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ma n a g e m e n t i n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简称 MI S 到一般性办公 自动化 o mc e a u t o m a t i o n , 简称 O A , 再 到高度智能化 、可视化 的复杂决 策支持系统 d e c i s i o n ma k i n g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 简称 D S S 的发展方 向。D M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 循序渐进 , 也可 以进行跨越式发展 。D M 的最终表现为矿 山的高 度信息化、 自动化 、 智能化与高效安全开采, 以至无人采矿和遥控 采矿模式 如图 1所示 。 l 地面 控制中 一t , M G I S l 远距离高速通讯网络 l 自 动采 矿 设备l l 井 上 / 井 下 定 位 导 向 l l 模 拟 采 矿 与 仿 真 控 制l I 工 况 动 态 监 测 l i l i 1 l 】 I 可视 化与 绘图 系统卜 _ 1 数 据采 集与 快速 更新系 统1 图 1 DM 的 基本模 式【” 以智能交通体系为参照 , 可以形象地描述和概括 D M 的 6大 基本 特征【 1 】 】 以高速企业 网为“ 路 网” , 以组件式矿 山软件为 “ 车 辆” , 以矿山数据 与模型为“ 燃料” , 以三维地学模拟 3 D G M 与数 据挖掘为 “ 过滤” ,以数据 采集与更新为 “ 保 障” ,以矿山 G I S MGI S 为综合“ 调度” 。 3数字矿山基本框架 D M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 ,具有同心圆型的层次结构特点。 按数据流和功能流进行剖分 , D M结 构由外 向里依次为 采集 系 一 3 O一 图 2 D M 的基 本 组成 统、 调度系统、 应用系统、 过滤系统 、 核心系统共 5部分。 其基本组 成 如 图 2所示 。 3 . 1采集系统负责数据的采集 、 处理与更新 , 包括测量 、 勘 探、 传感和文档 含设计数据 4大类矿山基础数据。 3 _ 2调度 系统 作为矿 山信息化办公与决 策的公共平 台和 各类矿山软件集成和各类模型融合的公共载体的 MG I S ,负责矿 山地物对象 的拓扑建立与维护、 空间查询与分析、 矿山制图与输 出等 G I S基 本功能 , 并进 行数据访 问控制 , 调度和控制各类“ 车 辆” 的运行 、 “ 燃料 ” 的采集、 更新与过滤等。 3 . 3应用 系统 各种专业应用软件 的集合 ,包括采矿 C A D MC A D 、 虚拟 采矿 VM 、 矿 山模拟 MS 、 工程计算 E C 、 人工 智能 AI 和科 学可视化 S V 等 , 为矿山业务流程和决策所需的 各类工程计算与应用分析提供功能服务 。 3 . 4过滤系统 负责多源异质数据的集成和质量控制 , 集成 和融合多源异质矿山数据进行 3 D空间建模 , 并通过数据过滤与 重组机制进行数据挖掘和规律发现。 3 . 5核心系统 负责统一管理矿山数据和应用模型,由矿山 时空数据仓库和矿业应用模型库两个子系统组成 , 是 DM的心脏 或“ 油库” 。 D M 系统在矿山企业中的业务化运作是基于企业 的宽带 、 高 速网络来实现的。基于工业 I P的矿 山企业 网是 DM网络架构的 基本模式。基于矿 山业务流程的 4层 C / S的 D M系统模式如图 3 所示。 该系统模式由 WWW 服务器、 G I S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和数 据与模型服务器 4层组成 , 数据与模型服务器中的数据组织以对 象一 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 图 3 D M 的 网络架 构【1 1 】 4数字矿山理论基础 D M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学科新领域 ,具有综合性、 复 杂性、 系统性和前沿性 , 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 它以空间信 息理论 以 R S 、 GP S 、 G I S为代表 的现代测绘理论 、 数字地质学 、 现代采矿理论 、 通讯理论 、 机器人与 自动化理论 、 监测监控理论 、 运筹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 涉及多门工程学科 、 基础学科和管理 学 科 如 图 4所 示 。 5数字矿山关键技术 数字矿山是一个 目标、 一个方向, 不是一项具体的工程, 不可 能一蹴而就 , 需要化较长的时间甚至很长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 组织不同领域 、 不同学科的一大批科研人员来进行攻关研究。基 于 DM特征与框架, 当前应重点对以下 9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l 1 。 5 . 1矿山数据仓库技术针对矿 山信息的“ 五性四多 ” 复杂 维普资讯 |2 0 0 4 数 字矿 山专 题D IG IT A L M IN E 图 4 数字矿山交叉学科领域 性 、 海量性 、 异质性 、 不确定性 和动态性 , 多源 、 多精度 、 多时相和 多尺度 特点 , 研究一种新型的数据仓库技术 , 包括矿山数据分类 组织 、 分类编码 、 元数据标准 、 高效检索 、 快速更新与分布式管理 等 。其 中, 适合多源异质矿山数据集成且独立于应用软件与数据 模型的数据组织结构 , 为当务之急。 5 I 2矿 山数据挖掘技术 指 “ 从海量的矿 山数据 中挖掘 、 发 现矿山系统 中内在的、 有价值的信息 、 规律和知识的过程” 。必须 研究一种高效、 智能 、 透明、 符合矿山思维 、 基于专家知识的数据 挖掘技 术, 这些信息 、 规律和知识对矿山的安全 、 生产 、 经营与管 理能发挥预测和指导作用。 5 . 3真 3 DGM与可视化技术 只有通过真 3 D地学模拟技 术对钻孔 、 物探 、 测量 、 传感 、 设计等地层空间数据进行过滤和集 成, 并实现动态维护 局部更新、 细化、 修改 、 补充等 , 才能对地层 环境 、 矿山实体 、 采矿活动 、 采矿影响等进行真实 、 实时的 3 D可 视化再现、 模拟与分析。 5 . 4矿山 3 D拓扑建模与分析技术 矿山信息的拓扑空间查 询、 分析与应用及许多采矿安全问题的模拟 、 分析与预测等 , 均以 矿山 3 D空间实体的属性 、几何与拓扑数据 的统一组织为基础 。 必须立足矿山 3 D数据的矢栅集成 ,尽快攻克矿山 3 D实体拓扑 描述 、 表达、 组织与动态维护这一技术难题。 5 . 5组件式矿山软件与模型 矿山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 矿山 生产的评估与监控、 矿 山工程 的模拟与决策等 , 均 以各类应用软 件与相关模型为工具。必须针对不同应用和矿山工程需求 , 研究 开发多品种、 多型号 、 多功能、 组件式软件与模型。 5 . 6地下快速定位与 自动导航技术 基于 GP S的地面快速 定位与 自动导航问题已基本解决 , 而在卫星信号不能到达的地下 矿井,除传统的陀螺定 向与初露端倪 的影像匹配定位技术之外 , 尚没有满足矿 山工程精度与作业速度要求的地下快速定位与 自 动导航的理论 、 技术与仪器 , 这是未来 1 0年的重要科研方向和攻 关 目标 。 5 _ 7井下多媒体通讯与无线传输技术 在矿井通信方面 , 除 宽带网络之外 , 如何快速、 准确 、 完整 、 清晰、 实时地采集与传输矿 山井下各类环境指标、 设备工况、 人员信息、 作业参数与调度指令 等数据 , 并 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地 面一 井下双向、 无线传输 , 也是 有待改进 的技术问题。 5 . 8智 能 采矿机 器 人“ 班 组 ” 技术 在矿 山 自动化 方 面 , 要 突 破过去关于采矿机器人的个体行为方式 ,要从群体协同的角度 , 从采矿设备整体与整个作业流程中的 自动控制、协调 、适应 、 保 护 、 调整 、 修复甚至再生 的角度, 去理解 、 研究和设计新一代智能 化采矿机器人“ 班组” 及其作业模式。 5 . 9矿山 3 S、 OA、 CDS五位一体技术 为实现全矿山 、 全过 程 、 全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 作业 、 指挥与调度 , 必须基于矿山 G I S 对矿山信息 的统一管 理与可视化表达 ,无缝 集成 自动化 办公 O A 与指挥调度 系统 C D S ; 并 集成 RS和 GP S技术 , 真正做到 从数据采集 、 处理 、 融合 、 设备跟踪、 动态定位、 过程管理、 流程优 化 到调度 指挥 的全 过程 一体 化 。 此外 , 还应在以下领域开展交叉研究, 即现代矿山测绘理论 、 智能采矿与高效安全保障技术 、 数字环境中采动影响分析与仿真 模拟、 采矿动态模拟与非线性分析算法 、 矿山系统工程与多目标 决策理论与技术、 数字环境 中现代矿山管理模式与机制等。 6我国数字矿山战略对策 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现状基本是“ 无路无车” 既没有起码的 计算机网络设施与硬件资源,又没有相应的矿山应用软件 、 “ 有 路无车” 进行了计算机 网络设施与硬件资源建设投入 , 却忽视了 矿山应用软件的投入 、 “ 车货不一” 矿山应用软件及基础数据的 建设混乱无序 , 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层次并存 1 。受体制、 观念和教育程度的限制 , 我国矿山企业 的决策者、 管理者和工程 技术人员在矿 山信息化建设方面 尚存在 4种不 良倾向因循守 旧、 短期效益、 重硬轻软和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I 1 1 。 D E战略在给我 国矿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发展机遇。 矿山信息化改造是一项复杂 、 系统而艰巨的工作 , 有 观念的因素, 也有技术的因素和资金的制约。 因此 , 提出以下战略 对 策 。 6 . 1进行观念更新 。 组织人才培训应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各 类人才培训 , 尽快进行观念更新, 使企业决策者、 管理者和广大工 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和协同配合 D M建设 。 6 . 2加大经费投入 。 组织科技攻关 政府 、 企业应高度重视 和联合投入 , 通过设立持续稳定 的“ 数字矿山” 创新基金来支持 D M创新研究 ,组织不 同层次 、不 同范围的科研攻关与技术推 广 。 6 . 3形成优势合力 。 稳步健康推进 有关 高校 、 院所 和矿 山 企业之间 、 不同高校和学科之间应优势互补、 通力合作 , 有计划 、 有步骤地稳步实施 D M战略, 力争实现我国矿业生产的跨越式发 展 , 使我国的矿山和矿区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7结语 数字矿山是矿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方向, 是采矿业改造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任重而道远。我国矿业要走出困境 , 面向 2 1 世纪寻求 可持续发展 , 必须走 D M之路 , 将 D M建设与整个矿山 企业的技术创新 、 管理改革相结合。就 当前而言, 通过 D M建设, 至少 可 以给矿 山企业 带 来 以下 4方 面的好 处【 1 1 拓 展 矿 山企业 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 促 进矿山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 3 降低 决策的风险性 ; 4 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 从而使矿 山企业在现 代企业竞争 中取胜 , 并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但必须清醒地 认识到 , D M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 有观念的因素 , 也有 技术的因素和资金的制约。因此 , 必须兼顾观念更新 、 人才培训 、 资金投入和科研攻关各个方面, 有计划 、 有步骤地稳步实施 DM 战 略。 参 考 文 献 [ 1 】 M K e l l y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a l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t h e 2 1 c e n t u r y [ J 】 P r o c Mi n i n g S c i T e c h N e t h e r l a n d s B Mk e ma , 1 9 9 9 . 3 7 [ 2 】B D e n b y , D S c h o fi e l d . A d v a n c e d c o mp u t e r t e c h n i q u e s De v e l o p me n t f o r t h e mi n e r a l s i n d u s t r y t o wa r d s t h e n e w 下转第 2 8页 一 31 维普资讯 气 候 变 化 及应 对 策 略 专题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IT S S T R A T E G IE S 7 / 2 0 0 4 百 图 7 . a 第一阶段水汽输送 图 7 . b 第二阶段的水汽输送 图 7 . c 第三阶段的水汽输送 的这种时空分布特征是与夏季风的活动情况密切联系的。 2 2 0 0 3年南海夏季风于 5月第 5候首先在南海南部建立 , 6月第 l 候全面爆发 , 比常年偏晚。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到 6月第 3 候前是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期 , 将来 自孟加拉湾地区的暖湿气流输 送到南海地 区及华南南部,使得华南南部发生了强降水过程。6 月第 5候随着副热带高压 的北跳 , 长江以南的及南海的大部分地 区为高压控制 , 南海季风进入中断期 , 强南风气流将来 自南海 的 水汽向北输送, 强降水带位于淮河流域。 华北进入汛期后, 在我国 大陆地区, 没有强劲 的西南气流 , 使得南海或西太平洋 的水汽不 能进入华北地区, 导致该地 区汛期降水偏少。 3 2 0 0 3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强度 、 位置 偏西。 其中从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 ,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稳定少变 , 其北脊线位于 2 5 o N附近, 且副高位置偏西 , 这导致了长江以南的 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 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南风气流将南海地区 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淮河流域 , 是该地区发生持续性的强降 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 感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隆勋研究员为本文修改提出的 宝贵意见。 参 考 文 献 [ 1 】 丁一汇, 胡国权. 1 9 9 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水汽收支研究f J 】 . 气 象 学报, 2 0 0 3 , 6 1 2 1 2 9 1 4 5 [ 2 】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 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 f J ] .大气科学, 1 9 9 9 , 2 3 3 2 5 7 - 2 6 6 [ 3 】 徐予红, 陶诗言.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与江淮流域梅雨期旱 涝[ A】 . 见 黄荣辉主编. 灾害性气候的过程及其诊断[ C 】 . 北京 气 象出版社, 1 9 9 6 . 3 1 3 9 [ 4 】Z h a n g X i u z h i ,L i J i a n g l o n g ,D i n g Yi h u i ,e t a 1 .A s t u d y o f c i r c u l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n d e x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 s u mme r m o n s o o n [ J ] . AC T A . ME T E . S I N I C A, 2 00 1 4 5 0 4 6 4 [ 5 】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南海夏季风活动特点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 J 】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 0 0 0 , 5 4 3 6 3 3 7 4 [ 6 】 谢安, 宋炎云, 毛江玉, 等.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f J ]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 0 0 1 4 2 5 4 3 4 【 7 ] 谢安, 毛江玉, 宋炎云, 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f J ] . 应用气象学报, 2 002 6 7 - 7 7 [ 8 】 赵汉光,张先恭.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雨带 的关系 【 J 】 .气象, 1 9 9 6 , 2 2 4 8 1 2 [ 9 】 陆尔, 丁一汇. 1 9 9 1年持续性特大暴雨的夏季风活动分析【 J 1 . 应 用气象学报, 1 9 9 4 , 8 3 3 1 6 - 3 2 4 【 l O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9 8中国大洪水与气候异常 【 M] . 北 京 气象出版社, 1 9 9 8 【 l 1 ]陈隆勋, 李薇, 赵平, 等.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I J 】 . 气候与环 境 研究, 2 00 0 3 4 5 ~ 3 5 5 【 l 2 ] 何金海, 丁一汇, 高辉, 等. 南海夏季风建立 日期的确定与季风 指数【 M ]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 0 0 l 责任壕辑邱夜明 上接 第 3 1页 mi l l e n n i u m 【 J J . P r o c . Mi n i n g S e i . T e e h . N e t h e r l a n d s B a l k e ma , 1 9 9 9 6 3 5 ~ 6 4 4 【 3 ]S A S h u e y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t h e 2 1 s t c e n t u r y l n e o d i g s d e e p i n S u d b u r y [ J ] . E M J _ C h i n a . 1 9 9 9 2 1 7 - 1 l 【 4 ] 朱训. 世纪之交的中国矿业【 J ] .中国矿业, 1 9 9 9 专 3 6 【 5 ]冯夏庭等. 2 l世纪 的采矿 智能矿 山 I J 】 . 中国矿业, 1 9 9 9 专 7 7 ~ 7 9 【 6 ]Wu L X,Y a n g K M,Q i A W,Hu DH,D e n g Z Y,L i u H J . I n f o r ma t i o n C l a s s i fic a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 F o r MGI S An d Di g i t a l Mi n e【 A】 . I n T o w a r d s D i g i t a l E a r t h P r o e .o f I n t . S y m.o n D E, B e ij i n g ,1 9 9 9 . 1 1 , p p . 9 9 9 ~ 1 0 0 4 一 2 8一 【 7 ] 吴立新. 数字地球 、数字中国与数字矿区 I J 】. 矿山测量 , 2 o O l0 1 6 - 9 【 8 ] 吴立新 , 殷作如 , 邓智毅等. 论 2 1 的矿 山数字矿山I J 】. 煤炭学报, 2 0 0 0 , 2 5 4 3 3 7 ~ 3 4 2 【 9 ]吴立新, 殷作如. 数字矿 山构想与关键技术【 A】 . 见 中国矿业 联合会年会暨首届国际矿业博览会论文集, 中国矿业 专刊 2 0 0 l 7 7~ 8 5 【 l O ] 吴立新. 论数字矿山及其基本特征与关键技术【 A】 . 见 第六届 全 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 , 2 0 0 2 , 6 8 ~ 7 2 [ 1 1 】 吴立新, 殷作如, 钟亚平. 再论数字矿山 特征、 框架与关键技 术I J 】 . 煤炭学报, 2 0 0 3 , 2 8 1 1 - 7 青任壕辑苏青王宏章 O 8 6 4 2 O,r ■曩翻嬲 翻搿搿躜瞄疆审。 伯 他 竹8 6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