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pdf
3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院属科研机构与年度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35 地应力监测系统改制 属科技部科研条件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廖椿 庭、吴满路、张春山、区明益。项目对压磁地应力监测系统进行了系统改造,主 要包括对压磁元件结构、供电系统、检测系统、远程传输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及远 程传输软件进行技术升级。通过对测量元件结构、加力系统和定向系统结构改造, 大大提高了测量元件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使元件孔中加力过程更加简便,达到 测量元件与孔壁的有效耦合,并实现了测量元件的精确定向。供电系统采用太阳 能电池板供电,通过配套研制的储能系统和电池板自动维护系统,实现了野外无交 流电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稳定供电。智能化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现场监测点的无人值 守,数据自动按预定时间间隔采集、自动存储。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实现现场监 测数据远程传输和管理。 升级后的地应力监测系统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始建于1956 年,是 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 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 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现有 在职职工 25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 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 6人、高级技术职称 90人。 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 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 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 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 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现 持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环境工 程设计证书、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证书、甲级建设项目水资 源论证等有关资质证书。2007 年度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项。发表 SCI 、EI 检索论文 11篇,核心期刊论文 97 篇,出版专著 2 部。 2007 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太行山山前平原南水北调地下调蓄潜力研究 科技部公益类项 目,负责人张光辉,参加人员有费宇红、严明疆、王金哲、申建 梅、聂振龙、徐慧娣等。通过对 3.03 万 km2研究区的大量野外调 查、实验和 1800 多组钻孔资料数字化综合分析,以及采用1.0 km2 (0.3~ 0.5 m) 精度的分层、分区和分带综合计算及数值模拟研 究,在地下调蓄理念、量化评价方法、优化方案方面都取得了创新 性成果,对南水北调中线实施后,如何发挥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 功能,修复严重超采的地下水环境,高效利用和储存客水,并为缓 解地表调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资料得到广泛应用。该项成 果获 200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所长、党委副书记石建省研究员 (中 ) 在黄土 高原地质调查 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靶区及其分区 36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院属科研机构与年度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37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石建省,参加人员包括张翼龙、张兆 吉、王贵玲、刘少玉、陈德华、张永波、陈宗宇、张光辉等。 该项目查明了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 与结构;重点查明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分 区评价了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调蓄能力和环境与生 态功能;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编制了全国地下水资 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建立了统一的地下水 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原始资料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调查资 料和成果的数字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 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为国家宏观综合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 科学依据,全面提升了我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科学研究水 平。该项目成果通过评审验收并全部评为优秀。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 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兆吉,参加人员有费宇红、陈宗宇、赵 宗壮、雒国忠、刘立军、谢振华、王亚斌、杨丽芝、苗晋祥、 邵景力、靳孟贵、许广明、杨齐青、张凤娥、郜洪强、吴继 臣、陈志宏、王昭、陈京生、张海涛、刘春华、崔亚莉、汪 丙国等。该项目进一步查明了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分 布现状和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漏斗的分布;评价了地下水的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 功能区划;预测分析 2010 年区域缺水 (38.48108)m3,2020 年区域缺水 (91.24108)m3;建立了地下水数据库,基于块 状结构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和基于层状结构的华北平原地下 水数值模型以及三维地质模型;提出了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战略。 该项目成果被评审专家组认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分区图 0 km50100150200 km 项目成果评审验收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专题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 目,负责人孙继朝,参加人员有荆继红、刘景涛、汪珊、黄冠星、贾秀梅、王金 翠、向小平、张玉玺等。该项目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体无机污染相 对比较普遍,有机污染相对局部 (邻苯二甲酸酯类除外) ;无机污染总体呈现面状 分布特征,有机污染以局部点状为主;污染比较普遍且比较严重的无机组分有 Mn、挥发性酚、TFe、COD、NH 4、Al、Pb 等; 区域地下水质量分布与形成条件 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酸雨影响土壤和地下水酸化严重,且 pH 值分布具有很强 的规律性,部分背景组分超饮水标准,工业区附近重金属污染比较明显,有机污 染除个别指标外,主要呈点污染分布。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无机组分超标点位置图 一 地下水无机组分超标点 超标点 二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 农田 果林 三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台地 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 滨海平原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点位置图 一 地下水有机污染检出点 检出点 二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 农田 果林 三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台地 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 滨海平原 36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院属科研机构与年度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37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石建省,参加人员包括张翼龙、张兆 吉、王贵玲、刘少玉、陈德华、张永波、陈宗宇、张光辉等。 该项目查明了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 与结构;重点查明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分 区评价了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调蓄能力和环境与生 态功能;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编制了全国地下水资 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建立了统一的地下水 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原始资料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调查资 料和成果的数字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 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为国家宏观综合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 科学依据,全面提升了我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科学研究水 平。该项目成果通过评审验收并全部评为优秀。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 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兆吉,参加人员有费宇红、陈宗宇、赵 宗壮、雒国忠、刘立军、谢振华、王亚斌、杨丽芝、苗晋祥、 邵景力、靳孟贵、许广明、杨齐青、张凤娥、郜洪强、吴继 臣、陈志宏、王昭、陈京生、张海涛、刘春华、崔亚莉、汪 丙国等。该项目进一步查明了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分 布现状和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漏斗的分布;评价了地下水的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进行了华北平原地下水 功能区划;预测分析 2010 年区域缺水 (38.48108)m3,2020 年区域缺水 (91.24108)m3;建立了地下水数据库,基于块 状结构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和基于层状结构的华北平原地下 水数值模型以及三维地质模型;提出了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战略。 该项目成果被评审专家组认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分区图 0 km50100150200 km 项目成果评审验收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专题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 目,负责人孙继朝,参加人员有荆继红、刘景涛、汪珊、黄冠星、贾秀梅、王金 翠、向小平、张玉玺等。该项目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体无机污染相 对比较普遍,有机污染相对局部 (邻苯二甲酸酯类除外) ;无机污染总体呈现面状 分布特征,有机污染以局部点状为主;污染比较普遍且比较严重的无机组分有 Mn、挥发性酚、TFe、COD、NH 4、Al、Pb 等; 区域地下水质量分布与形成条件 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酸雨影响土壤和地下水酸化严重,且 pH 值分布具有很强 的规律性,部分背景组分超饮水标准,工业区附近重金属污染比较明显,有机污 染除个别指标外,主要呈点污染分布。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无机组分超标点位置图 一 地下水无机组分超标点 超标点 二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 农田 果林 三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台地 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 滨海平原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点位置图 一 地下水有机污染检出点 检出点 二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 农田 果林 三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台地 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 滨海平原 38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院属科研机构与年度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39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 长礼,参加人员有叶浩、张云、董华、侯宏冰、张礼中、周小元、霍志斌、梁 国玲、王乾、张春英、张永波、姜建梅、裴丽欣、王秀艳、宋超等。该项目查 明了 12 个省 125 个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资源衰减、特殊土分布、土壤污 染、海岸线变迁等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基本查明了这些城 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 趋势; 对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对这些城市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建立了101个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关键性、支撑性方法 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国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制图提供了技术和方法 支撑。 典型地区1∶5 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 王贵玲,参加人员有杨会峰、蔺文静、张薇、范琦、高业新、陈浩、陈德华、吉 云平、赵华、王乾、王伟、张礼中、张永波等。在西北示范区通过 1∶5 万遥感 解译、1∶5 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等工作手段,在示范图幅水文地 质参数的精细刻画和深入认识方面取得了突破;在东北示范区查明了工作区含水 岩组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水类型,查明了该区第四系主要开采目的层的 出水能力及含水层富水性,系统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初步总结出了在西北内 陆盆地和东北平原地区进行1∶5 万水文地质调查的适用技术方法组合。 黄河下游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长礼, 参加人员有焦红军、卫政润、叶浩、董华、闫震鹏、唐书平、侯怀仁、王利、杨 利国、张涛、韩晔、徐华、刘中业、徐建国、朱恒华、刘春华、王金辉、侯宏 冰、张礼中等。该项目建立了温县 武陟、郑州 梁山两个区域水文地质数值 模型,预测了不同条件下,黄河对两个地区的地下水补给的变化趋势;小浪底水 库运行后,下游黄河影响带近河道两岸土地沙化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分析论证了 10 个傍河水源地与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的影响,探讨了浅层地下水激发补给的动 态调蓄模式;建立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编制了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效应图” 等成果图件。 渗透系数分区图 38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院属科研机构与年度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39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 长礼,参加人员有叶浩、张云、董华、侯宏冰、张礼中、周小元、霍志斌、梁 国玲、王乾、张春英、张永波、姜建梅、裴丽欣、王秀艳、宋超等。该项目查 明了 12 个省 125 个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资源衰减、特殊土分布、土壤污 染、海岸线变迁等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基本查明了这些城 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 趋势; 对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对这些城市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建立了101个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关键性、支撑性方法 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国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制图提供了技术和方法 支撑。 典型地区1∶5 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 王贵玲,参加人员有杨会峰、蔺文静、张薇、范琦、高业新、陈浩、陈德华、吉 云平、赵华、王乾、王伟、张礼中、张永波等。在西北示范区通过 1∶5 万遥感 解译、1∶5 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等工作手段,在示范图幅水文地 质参数的精细刻画和深入认识方面取得了突破;在东北示范区查明了工作区含水 岩组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水类型,查明了该区第四系主要开采目的层的 出水能力及含水层富水性,系统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初步总结出了在西北内 陆盆地和东北平原地区进行1∶5 万水文地质调查的适用技术方法组合。 黄河下游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刘长礼, 参加人员有焦红军、卫政润、叶浩、董华、闫震鹏、唐书平、侯怀仁、王利、杨 利国、张涛、韩晔、徐华、刘中业、徐建国、朱恒华、刘春华、王金辉、侯宏 冰、张礼中等。该项目建立了温县 武陟、郑州 梁山两个区域水文地质数值 模型,预测了不同条件下,黄河对两个地区的地下水补给的变化趋势;小浪底水 库运行后,下游黄河影响带近河道两岸土地沙化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分析论证了 10 个傍河水源地与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的影响,探讨了浅层地下水激发补给的动 态调蓄模式;建立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编制了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效应图” 等成果图件。 渗透系数分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