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动力学问题.pdf
第 2 1 卷第 1 0期 Vb 1 . 2 1 No . 1 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Th e Ch i n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o n f e r r o u s M e t a l s 2 0 1 1 年 1 O月 Oc t . 2 0 1 l 文章编号1 0 0 4 0 6 0 9 2 0 1 1 1 0 2 5 5 1 - 1 3 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动力学问题 李夕兵 1 , 2 姚 金蕊 ,宫凤 强 , f 1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 4 1 0 0 8 3 ; 2 .深部金属矿产开发与灾害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 1 0 0 8 3 摘要从深部开采环境阐述了金属矿硬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的储能特征,并从深部开采工艺方面分析了随着金 属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连续采矿方法已经成为未来深部开采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认为处于高应力下的 硬岩矿体在承受连续采矿法带来的动力扰动时,可以认为是岩石动静组合的受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石动 静组合加载理论分析了硬岩矿山在深部开采中的几个关键动力学问题,主要包括硬岩矿山深部开采中的系统扰 动和岩爆、深部开采中爆破引发的矿震及巷道失稳现象、深部硬岩开采中的能量释放与有序调控。理论分析和工 程实践证明,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存在的很多动力学问题可以利用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进行科学论证和分 析,这对深部采矿的工程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动力学问题;岩爆;诱导崩落;非爆开采 中图分类号T D8 7 文献标志码A Dy n a mi c p r o bl e ms i n de e p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ha r d r o c k me t a l mi ne s LI Xi . b i n g 一, YAO J i n . r u i , GONG F e n g . q i a n g , 1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S a f e t y E n g i n e e ri n g ,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n i v e r s i ty,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8 3 , C h i n a ; 2 . Hu n a n Ke y L a b o f R e s o urc e s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 Ha z a r d C o n tr o l f o r De e p Me t a l Mi n e s ,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8 3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e n e r g y s t o r a g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h a r d r o c k i n me t a l mi n e s u n d e r h i g h s tr e s s wa s d e s c ri b e d f r o m the d e e p mi n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n d the i n e v i t a b l e tre n d o f c o n t i n u o u s mi n i n g me t h o d s i n th e f u t u r e wi th the i n c r e a s e o f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d e p t h o f me t a l mi n e s wa s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F o r h a r d r o c k i n me t a l mi n e s un d e r h i g h s t r e s s ,t h e d y n a mi c d i s t u r b a n c e c a u s e d b y c o n t i n u o u s mi n i n g wa s c o n d u c t e d o n i t , wh i c h C an b e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a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b l e m c o u p l e d s t a t i c a n d d y n a mi c l o a d s . On t h i s b a s i s , t h r e e k e y d y n a mi c s p r o b l e ms we r e an a l y z e d b y u s i n g the the o r y o f c o u p l e d l o a d s a s f o l l o ws the s y s t e m d i s t u r b a n c e a n d r o c k b urs t i n d e e p me t a l mi n e s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mi n e 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d r i f t i n s t a b i l i ty c a u s e d b y b l a s t i n g i n d e e p mi n e s ,e n e r gy r e l e a s e a n d o r d e r l y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d e e p me tal mi n e s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T h e o r e t i c a l an a l y s i s an d e n g i n e e ri n g p r a c t i c e p r o v e d tha t s e v e r a l d y n a mi c s p r o b l e ms i n d e e p me t a l m i n e s C an b e e x p l mn e d b y u s i n g the the o ry o f c o u p l e d s t ati c an d d y n a mi c l o a d s ,wh i c h wi l l p r o v i d e s o me e n g i n e e ri n g p r a c t i c e gu i d an c e f o r d e e p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Ke y wo r ds h a r d r o c k ; me t a l mi n e s ;d e 印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d y n a mi c s p r o b l e ms ;r o c k b urs t ;i n d u c e d c a v i n g ;n o n b l a s t i n g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浅部资源的不断 消耗,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金属矿山进入深部或更深的 开采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 ” ,国外开采深度超千米的 金属矿山已经有 8 0多座。南非 Wi t wa t e r s r a n d地区的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 目 2 O l 0 c B7 3 2 0 0 4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0 9 3 4 0 0 6 ,4 1 1 0 2 1 7 0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2 0 1 1 Q NZ T 0 9 0 ;中南大学前沿研究计划资助项 H 2 0 1 0 Q Z Z D 0 0 1 收稿 日期2 0 1 1 - 0 7 . 3 0 ;修订日期2 0 1 1 - 0 9 2 0 通信作者李夕兵,教授,博士;电话0 7 3 1 - 8 8 8 7 9 6 1 2 ;E ma i l x b l i ma i l .C S U . e d u . c n 2 5 5 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T a u T 0 n a 金矿在 2 0 0 8年开采至地下 3 9 0 0 m,超过 了 南非 3 5 8 5 m 的 E a s t R a n d金矿 T a u T o n a金矿在 2 0 0 9年开采深度达到 3 9 1 0 1 1 1 ,成为 目前世界上开采 深 度 最 深 的 矿 山 l 3 ] , 而 且 计 划 对 在 同 一 地 区 的 Mp o n e n g金矿 在未来 拓展到 4 5 0 0 m_ 4 1 。 北美最深 的硬 岩 矿 山是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省 R o u y n - N o r a n d a 东 部 的 A g n i c o . E a g l e S L a R o n d e , 其中3 号矿井 已经达到 3 0 0 0 m 以下,目前也是西半球最深的矿井【 3 1 ;澳大利亚昆士 兰州 Mo u n t I s a的硬岩矿 山最深达到 1 8 0 0 m[ 3 1 ;最深 的铂 钯矿位 于南非的 Me r e n s k y R e e f 地 区, 深 度达到 2 2 0 0 m【 3 1 。印度 K o l a r 金矿开采至地下 3 2 0 0 m 瑞典 Kr i s t i n e b e r g矿开采深度 已达 1 1 0 0 ml 6 】 。 虽然和国外的 众多深部金属矿山相比, 中国的金属矿开采深度较浅, 但是一大批金属矿山也己进入深部开采行列。例如辽 宁省抚 顺 的红透 山铜矿 开拓深度 已经达到 1 3 5 7 m,开采 深度达到 1 1 9 7 m[ 卜 1 。安徽 安庆 冬瓜 山铜矿 主井井深 1 1 2 0 m, 副井井深 1 0 2 3 m, 辅助井深 1 1 0 1 . 5 m _ 9 】 。在黄金矿 山中,吉林夹皮沟金矿一段盲竖井 2 4 0 ~ 6 9 0 m,二段盲竖井 6 9 0 ~ 1 3 2 0 m,该矿 的二段盲 竖井将来还要延深至 1 6 3 5 ml l 刚 。河南灵宝盔鑫金矿 竖井掘进深度已达 1 5 0 0 m[ 1 1 - 1 2 1 。此外,山东招远玲 珑金矿 、云南会泽铅锌矿 、广 东韶 关凡 口铅锌矿 、湖 北鄂州程潮铁矿等都基本 已进入深 部开采【 8 , 1 。 从 2 0 世纪 9 0 年代中期至今,国内外众多专家学 者就开始关注金属矿 山深部 开采未 来的发 展趋势 ,作 了很多前瞻性的展望和研究,提 出了许多很好的建 议 ” 们 。 例如韩志型和王维德【 1 主要结合加拿大硬岩 矿山深部开采情形分别从深部开采方法、采矿诱发地 震 、采矿 的遥控和 自动化 、岩石 力学与信 息 自动化技 术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 了论述 ;孙宏华_ 1 l『 _ 阐述 了对 我 国金属矿床深部 开采进行研 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并介绍 了对金属矿床深 部开采需要研 究的主要 内容 , 而且认 为深部矿体 开采技术 是一项综合技术 ,是一项 系统工程项 目,需 由国家组织攻关 ;李夕兵等l J 副 首先 阐述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现状,而后分析了金属矿 开采所面 临的困难和 问题 ,提 出为 了保持我 国有色金 属采矿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以深部矿床为对 象的深部开采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基于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提出了地下金属矿山阶 段开采的新模式上行阶段开采模式[ ” 。这些研究 论文主要从宏观方面,包括采矿现状、采矿环境、采 矿方法 和工艺、采矿 装备及技术等方面综述 了金属矿 山深 部开采所面临的 问题 ,专 门从力学 的角度讨论金 属矿山深部开采的论文还不多见。 进入深部开采环境的矿山,将面临高应力、高温 度、高井深的问题,目前所采用的采矿方法是否适用 以后的深部开采,特别是随着这些矿 山后期的大规模 动力开采,如果不采取与高应力环境相适应的采矿技 术与 工艺,势必发 生较 大的地压 灾害,也会严重地阻 碍矿山的规模化生产。据国内外现有资料显示,很多 金属矿 山在深 部开采 中都遇到了岩爆 、岩体 冒落 以及 硐室失稳现象等动力灾害问题,有的灾害还造成了很 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因此,必须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深部高应力区的采矿技术与灾害预测、控制理论。 但 是另外一方面 ,如参考文献 [ 2 2 1 中所阐述 的 在深井 开采 的科学研 究中,人们 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高 应力矿 岩的岩爆机 理与预测预报方面 ,立足 于高应力 所诱发工程灾害的防治。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深 井高应力既有诱发灾害的不利方面,又有可利用的方 面。在矿床 开采过程 中,落矿作为主要采矿工艺也可 以利用高应力所具有的碎裂诱变特性 ,来能动地控制 矿石块度、改善破碎质量。这是因为在深井开采中, 坚硬 矿岩出现的 “ 好凿好爆 ”现象给人们重要启示 , 这种现象就是高应力所致。人们有理由对这一新的思 路给予重视,并开展高应力条件下坚硬矿岩的碎裂诱 变机理研究,通过工程布置优化,达到合理利用岩体 储能的 目的,以更好地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回收深 部矿 产资源 。要针对金属矿硬岩深部开采 引起 的动力 灾害或动力学 问题进行研究 ,必须从硬岩深部开采 的 环境和工艺两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了解这些动 力学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硬 岩深部开采环境和工艺 引起 的 动力学问题 开采环境主要指深部开采的天然因素,也可称之 为 内在 因素 ;开采工艺是指深部开采 的人工 因素 ,也 可称之为外在因素。综合来讲,首先要了解硬岩深部 的岩性特征和受力特征与浅部 的区别 ,进 而明确 适用 于硬岩深部开采的采矿技术和方法,并在两者基础上 对深部硬岩开采引起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科学的归纳和 定义,并通过理论基础研究,最后为硬岩深部开采的 工程实践提供工程指导和技术保障。 1 . 1 深部金属矿岩的高地应力赋存条件 深部采矿工程必须查明地壳中的地应力方向和火 小,这是开采设计的基础。根据现有的地应力测量数 据,垂直的应力一般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而 水平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图 l 所示为 B r a d y和 B r o w n给出的各国垂直和水平地应力随深度增加的变 2 5 5 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矿体底盘直接围岩为石炭系下统高丽山组岩石和石英 闪长岩,以角岩化粉砂岩为主。矿体直接顶盘岩石为 黄龙组大理岩, 上部为栖霞组大理岩等岩石。 1 9 9 2年, 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对冬瓜山矿石和顶底板 6 种岩石进行了物理力学实验工作,得到各类岩石单轴 抗压强度参数,如表 1 所列【 3 。从表 1 可以看出,单 轴抗压 强度最低 的黄 龙组大理岩 的强度也达到 了 5 0 . 3 8 MP a ,按照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单轴抗压强度 小于 3 0 MP a的岩石为软岩,黄龙组大理岩也属于较 硬岩石,其他 6 种岩石明显属于硬岩。 表 1 冬瓜山铜矿各类岩石抗压强度数据【 】 T a b l e 1 Un i a x i a l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 r e n g t h o f s e v e r a l r o c k s i n Do n g g u a s h a n c o p p e r mi n e [ 】 Ro c k t y p e Un i a x i a l c o mp r e s s i v e s e n g t h / MP a Qi x i a ma r b l e Hu a n g l o n g m a r b l e S i l t s t o n e Q u a r t z d i o r i t e S k a m Ga r n e t s k a r n Co p p e r - ma g n e t i t e 7 4.04 50. 3 8 1 8 7 . 1 7 3 0 6 . 5 8 1 9 0 - 3 0 1 7 0 . 2 8 3 04. 0 0 对 于硬岩 ,虽然在深 部岩性会 发生脆一 岩 转变 , 但这是一种 出于高围压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殊变形性 质 。当采掘进行到深部时 ,各种巷道 、采空 区对 处于 高围压下岩石形成I 空面,此时硬岩仍然表现出很明 显的弹脆性。具有弹脆性的岩石在承受载荷时,如果 施加的荷载大小处于岩石的弹性阶段内,那么,所施 加的应变能基本都储存在岩石内,即硬岩具有高储能 的特 性 。 图4所示是某种单轴抗压强度 9 0 MP a以上的砂 岩在预静载 1 k N n 循环压缩下 2 n 载速率 4 k N / s 的 试验曲线I J 。 另一方面,进入深部开采后,重力引起的垂直原 岩应力通常超过工程岩体的抗压强度 2 0 MP a ,而 由于工程开挖所引起的应力集中水平则更是远大于工 程岩体的强度 4 0 MP a ,同时,岩石在构造运动过 程中仍存有部分构造应力,二者叠加共同累积为高应 力【 2 钔 。深部岩体在高地应力的作用下相当于在岩石内 部施加了部分预应力,使深部硬岩成为储能体。可以 说深部岩体具有能量源和能量汇的特性,在一定条件 下, 岩体内积蓄的变形能会释放出来, 转变为动能[ 。 S t r a i n / % 图 4预静载和动载循环加载下砂岩的全应力一应变曲线 F i g . 4 S t r e s s -- s t r a i n c u r v e o f s a n d s t o n e u n d e r p r e s t a t i c l o a d s a n d c y c l e d y n a mi c l o a d s [ 】 1 . 3 硬岩深部开采工艺 的发展趋势 在金属矿床开采中,传统的房式采矿法把阶段分 为矿房和矿柱,先回采矿房,后再回收矿柱。对于浅 部矿山,这种方法留下大量矿柱可以支撑围岩,控制 地压活动。但是把该方法用于深部采矿时,矿柱承受 很大的静压力,开采过程中,矿柱还会承受来自其它 采场的动应力和 由于复杂开采应力调整产生的应力扰 动。矿柱在承受静压下的动力扰动变化,有可能会导 致严重的岩爆问题I 】 。另外,矿柱回采过程还会带来 回收率低、 作业成本高、 影响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弊端。 为了变革传统开采方法, 中南大学在“ 七五” 、 “ 八五” 、 “ 九五 ”期间 ,先后在冬瓜 山铜矿和风凰 山铜矿承担 了国家科技攻关项 目 “ 地下金属矿采矿连续工艺技术 与装备的研究” 、“ 地下金属矿无间柱连续采矿工艺技 术研究” 和 “ 深井硬岩连续开采技术” 。实践证明,连 续采矿方法适用于深部矿 山的开采,是金属矿地下开 采技术的一个重大变革,也金属矿深部开采发展的一 大趋 势 。 目前 ,地下金属矿 山的连续采矿模式可分 为如 下 两类 1 采装运机组的连续采矿。 这是基于爆破破岩广 义的连续采矿理念。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厚大矿体,它 是一步骤回采的采矿方法和高效率的采、装、运设备 组成的采矿系统。即大矿段回采过程中,采、装、运 工艺在不同空间平行连续进行, 采用阶段连续推进f 不 留间柱 的回采顺序。 图 5 所示为一高阶段连续采矿的 概念 。该方案的基本含义是以大矿段为回采单 元,采用一步骤回采、连续推进的阶段矿房法,在回 采过程中,爆破崩矿、振动出矿、运矿和充填 废石 4 个工序在不同的空间平行进行。 , s ∞ o 扫∽ 2 5 5 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的重新积聚和岩体结构重新调整,在新的应力和变形 状态下,岩体又开始新的变形过程,从而又开始产生 地震活动 。 关于爆破引发的深部采空区项板大面积冒落和矿 柱失稳现象,多集中在深部煤矿中【 刚 。但是这种动 力学现象也存在于深部硬岩金属矿中。辽宁红透山铜 矿的地压监测系统显示,深部矿岩处于高应力下环境 中,以应力为控制的地压显现 日见明显。地压资料显 示, 一 5 2 7 m以上各中段地压显现形式主要是采场项板 冒落; 一 6 4 7 m 以下各中段主要是巷道剥落、 矿柱爆裂 并有响声和岩屑射 出等岩爆现象[ 。工程实践也表 明【 , 8 _ ,在高地应力下的矿产开采过程中,不同阶 段的爆破作业对上一阶段或下一阶段采场中矿柱的承 载强度及巷道顶板围岩的稳定性会有较大影响,自然 地震或崩矿过程中产生的人工地震也会使巷道和矿柱 突然失稳。李夕兵等[ 6 0 ] 对深部矿柱在承受高静载应力 时的动力扰动力学模型进行应力波传播力学响应分 析,分析结果表明承受高应力的岩体,随着所受初 始静载应力的增大,外界的动力扰动对其影响就越 明 显;承受高静载应力的矿柱,较小的动力扰动可能会 使其发生塑性破坏而导致深部开采时的“ 多米诺骨牌” 效应【 6 o ] 。左宇军等【 ] 结合某巷道工程实例,利用新开 发的动态版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 R F P A 2 D分析了动 力扰动对深部岩巷破坏过程的影响,从细观角度分析 了不同深度或受不同静压力的岩石巷道在动力扰动下 的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巷道埋深较大时,越 来越接近临界稳定状态,较小的扰动便可以导致裂纹 的大规模瞬时动力扩展,诱发巷道的失稳破坏,并伴 随着应变能的高速释放 。深部巷道所受静压较大,在 动力扰动下比浅部巷道更易发生失稳破坏。 2 . 3 高应力硬岩开挖中的能量释放与有序调控 岩石 作为地质运动 的产物 , 内部存在大量 的晶界 、 位错、孔洞和微裂隙等裂纹源 。当高应力作用于岩石 上, 将会产生两种效应, 一是提高了扰动能量利用率; 二是材料刚度的劣化[ 6 2 - 6 4 ] 。因此,岩体开挖时会引起 原岩应力状态变化、转移和重新分布过程,实质上即 原岩体中已聚集能量的变化、转移和重新分布过程。 这种原岩体贮存能量的变化,将导致岩体能量经历释 放、 吸收和重新贮存转移等过程 。 地下工程的开挖, 使围岩的最小主应力降低,围岩允许储存的能量也随 之降低。因此,能量集聚是有条件的,集聚的能量不 能超过新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储存能。地下工程围岩各 点的应力状态各不相同,围岩各点的允许储存能也互 不相 同。愈是接近地下工程边缘 ,围岩 的最 小主应 力 降低得愈多,允许储存的能量 即极限储存能 也愈少。 如果集聚 的能量大于该 点的极 限储存 能,多余的能量 将释放。因此,原先高于围岩极限储存能部分,一部 分释放,另一部分向深部转移。在远离地下工程边缘 时 ,围岩储存能又恢复到原岩储存 能。释放 的能量 和 转移的能量将造成围岩塑性变形或破裂。如果这些能 量超过围岩塑性变形或破裂时消耗的能量,还可能将 破碎岩石推移或抛 出。 近年来,深部硬岩开采中出现了一些现有理论无 法很好解释、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和资源高效回收的灾 害现象 1 在深部巷道和采场等工程开挖后 ,掌子面 附近 围岩 中出现 了大范 围岩体分 区破裂化 ,致使工作 面推进中岩体出现大规模冒落[ 8 ] ; 2 岩爆事故随着 开挖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增加,造成大量人员和设 备损失[ 6 9 - 7 1 ] 。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认为这些灾害与深 部高应力硬岩在开挖和卸荷扰动下岩体中的能量转移 和释放密切相关 。由于 目前对其 中内部机理 缺乏透 彻 认识 ,无法对这些能量进行利用和控制 ,致使 它们 以 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已有实验研究表明 在受压状态下的脆性岩石,加入特定幅值和持续时间 的应力脉冲 ,能够有效地促进裂纹 的扩展 。适 当的冲 击和压入组合载荷条件能够 明显提高岩石 的破裂效 果【 _ 1 。特别地,在深部开采实践中发现与浅部具 有相同施工参数 巷道断面、炮孔布置、装药参数 的 巷道掘进 中,深部巷道表现 出更好 的进尺和 岩石破 碎 效果【 J 。这使我 们坚信 深部 高应力硬岩存在着 更利 于岩石破碎的倾向,只要找到适当的诱导破裂方法和 途径,其内部储能就会变成有效破岩的有用动力源, 在不用炸药或少用炸药的情况下实现深部矿床的高效 连续开采 。 众所周知 ,在矿床连续开采过程 中,随着 回采矿 段 的不断推进 ,采场顶板 中积 聚的能量越来越大 ,应 力集中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处于临界平衡或临界滑动 状态的顶板,在外界的微扰作用下会诱发系统失稳。 因此 ,为 了防止这些系统 失稳给矿 山安全 生产带来 的 不利影响,通过人为干预、干扰、控制等活动,来诱 导顶板产生一个不可逆的力学失稳发生、 发展的过程, 从而达到处理采空区的目的。将这种人为超前扰动诱 发顶板失稳的空区处理技术称为诱导崩落技术。基于 连续采矿 的顶板诱导崩落技术既可避免造成重大灾 害,又可保证连续采矿工艺的顺利进行,同时,为矿 山地压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连续采矿顶 板诱导崩落技术示意图如图 1 1 所 。 2 5 6 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 0 1 1 年 1 0月 [ 1 2 】 [ 1 3 ] 【 1 4 ] [ 1 5 ] [ 1 6 ] [ 1 7 】 [ 1 8 】 【 1 9 】 [ 2 0 ] G ONG Z h i x i n ,X U We i - j u n ,L I Qi a n g ,R E N Gu o y i ,T I AN F e n g l o u ,Y AO Xi a n g ,GUO S h u l i n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mi n i n g me t h o d a n d d e e p s h a f t r o c k b u r s t [ J ] G o l d , 2 0 1 0 , 3 1 2 2 3 2 7 . 王军强.壹鑫金矿 岩爆与发生机理初探 [ [ J ] . 矿 山压力与顶板 管理, 2 0 0 5 4 1 1 2 1 一l 2 4 . WANG J u n q i a n g.P r e l i mi n a ry An a l s i s o f r o c k b u r s t a n d i t s o c c u r r e n c e me d h a n i s m i n Yin x i n g o l d mi n e [ J ] . Gr o u n d P r e s s u r e a n d S t r a t a C o n tr o 1 . 2 0 0 5 4 1 2 l 一 1 2 4 王军强 .金矿 岩爆危 险程度评估 与防治措 施[ J ] .黄金,2 0 0 7 , 2 8 6 1 2 4 ~2 8 , W ANG J u n q i a n g . Ro c k b u r s t s c r i t i c a l i ty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i n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 J ] .Go l d ,2 0 0 7 , 2 8 6 2 4 2 8 . LAIX P .CAIM F XI E M I n s i t u mo n i t o r i n g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r o c k ma s s b e h a v i o r p r i o r t o c o l l a p s e o f t h e ma i n t r a n s p o r t r o a d wa y i n L i n g l o n g Go l d Mi n e , C h i n a [ J ] .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Ro c k M e c h a n i c s M i n i ng S c i e n c e s . 20 0 6 . 43 6 4 0 6 4 6. 许梦国, 杜子建, 姚高辉, 刘振平. 程潮铁矿深部开采岩爆预 测【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8 , 2 7 s1 2 9 2 1 - 2 9 2 8 . XU Me n g g u o ,DU Z i -j i a n ,Y AO Ga o h u i ,L I U Z h e n p i n g . Ro c k b u r s t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Che n g c ha o i r o n mi n e d ur i ng d e e p mi n i n g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R o c k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i n g , 2 0 0 8 , 2 7 S 1 2 9 2 1 2 9 2 8 . 韩志型 ,王维德 .深部 硬岩矿 山未来采 矿工艺 的发展 Ⅲ.世 界采矿 快报. 1 9 9 5 3 3 8 - 1 3 . HAN Z hi xi n g ,W AN G W e i d e .Th e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f u t u r e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e e p h a r d r o c k mi n e s [ J ] . Wo r l d Mi n i n g L e t t e r s 、 l 9 9 5 3 3 8 - 1 3 . MO RR I S ON D M. De e p h a r d r o c k mi n i n g t h e f u tur e [ J ] . C I M Bul l e t i n, 1 9 9 6 ,8 9 4 6 5 1 孙宏华 . 对 我 国金属矿 床深部 开采技术 的探讨及展望 [ J ] .有 色 金属 矿 山部分, 1 9 9 6 6 5 - 8 . S UN Ho n g h u a .Di s c u s s i o n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d e e p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C h i n a me t a l mi n e s [ J ] . No n f e r r o u s Me t a l s Mi n i n g P a r t . 1 9 9 6 6 5 - 8 . 李夕兵 ,古德 生,刘德 顺.促 进我 国有色金属 采矿业 持续发 展 的几 点思考 [ J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 9 9 7 , 1 9 5 6 3 6 6 . LI Xi b i n g , GU De s h e n g , LI U De s h u n. Th i n k i n g o n s u s t i n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C h i n a ’ s n o n f e rr o u s me t a l 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 . W o r l d’s S c i e n t i fic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e s e a r c h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 1 9 9 7 , l 9 5 6 3 6 6 . 解世俊 ,孙凯年,郑永学,李元辉 金属矿床深部 开采 的几个 技术 问题 [ J ] .金属矿山, 1 9 9 8 6 3 - 6 . XI E S h i -j u n , S UN Ka i n i a n , ZH E NG Y o n g x u e , L I Y u a n h u i . S e v e r a l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b l e ms i n d e e p mi n i n g o f me t a l d e p o s i t s [ J ] . Me t a l Mi n e , 】 9 9 8 6 3 - 6 . 张 强,李夕兵 .中 国金属采矿 业发展现 状f J ] .西部探 矿 【 程, 1 9 9 9 , l 1 4 7 4 7 6 . Z HA NG Q i a n g ,L I Xi - b i n g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ua t i o n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h i n a ’ s mi n in g i n d u s t ry[ J ] . We s t C h i n a E x p l o r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 1 9 9 9 , l 1 4 7 4 7 6 . [ 2 1 ] 邓建,古德生,李夕兵,彭怀生 . 基 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地 F 矿 山阶段开采 新模式[ J ] .金属矿 山, 2 0 0 0 3 1 7 1 9 . DENG J i a n ,GU De - s h e n g ,LI Xi b i ng ,P E NG Hu a i s h e n g . S u s t a i n a b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n c e p t - b a s e d n e w s t a g e mi n i n g mo de f o r u n d e r g r o u n dmi n e s [ J ] . Me t a l Mi n e , 2 0 0 0 3 l 7 一l 9 . [ 2 2 ] 古德生,李夕兵.有色金 属深井采矿研 究现状 与科学前沿 矿 业研 究与开发, 2 0 0 3 , 2 3 2 卜5 . GU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