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pdf
研究成果 湘 中南二叠系孤峰 矿 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 Bu l l e dn o f M i n e r a l o gy , P e t r o l o g y a n d ; e o c h e m i s t r y V0 I . 2 3 NO .1 . 2 0 01 c t . 组硅质岩的成因属性 及其地球动力学指示意义 付 伟, 周永章, 杨志军, 何俊国, 张澄博, 杨海生 中山 大学 地球环境 -q地球 资源研究 中心 , 广州 5 1 0 2 7 5 摘 要 华南二叠 系底 部 的硅质 岩及 同一层位对 应于华 南重 要 的地 慢 强 活动 期和成 矿 期, 有 非常 重要 的动 力学指 示 意义。研 究表明 , 孤 峰组剖面 的岩性可 划分 为三段 泥 页岩段 、 厚层状硅 质岩 段和 薄层状 硅质 岩段 。沿剖 面 自下 而上, AI 。 、 K 和 Ti 含 量逐 渐降低 , Mn 、 TF e等组 分逐 渐升高 ; 稀土 元 素显示 出一定 的铈 负异 常 , ER E E编 低 , 且 向上 ∑RE E逐渐 减少而 HR E E / L R E E逐 渐增 高; 一 些热水沉积诊 断性微 量元素如 As 、 S b 、 Hg等也显示 出一 定 程度 的异 常。这些特征 均表 明硅 质岩 的成 岩过程 中包 分有正 常沉积和热 水沉积 的共 同作用 , 且 自下而上 热 水沉 积作用逐 渐增 强 的趋势 。这种成 岩作用 的演 化特征 , 代表 了下扬子地 台拉张 裂陷盆地 对 晚古生 代 伸展背景 的 沉积 响应 . 对于探讨 裂谷盆地 阶段性发 育的动力 学特征有 一定的指示意义 。 关 键 词 硅质 岩 ; 孤 峰组 ; 热水 沉积; 稀 土元素 ; 地球 动力学背景 中图分类号 P 5 8 8 . 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0 0 7 2 8 0 2 2 0 0 4 0 4 2 9 2 - 0 9 中下扬子地 区从石炭纪末期到二叠纪初期广泛 发育了以硅质岩、 碳 酸盐岩和泥页岩组 合的沉积建 造 ; 湖北恩施鱼塘坝 、 湖 南隆 回县北 山、 安徽巢县平 顶 山、 南京昆山, 以及江西 、 浙江 、 广西等地都有 良好 的剖面出露 。由于该套沉积建造 发育于晚古生代华 南地区最大一期海侵 背景下 , 且 与当时扬子地 台岩 石圈大规模伸展运 动有密切 的成 因联 系 , 所 以有关 它 的沉积学 、 岩石学 以及岩相古地理 等问题 引起 了 许多学者的关注n J 。此 外 , 以该 沉积相命 名 的礁 硅岩套还是扬子地台区重要 的含矿 建造 , 有 关它的 成矿效应 问题也受到重视 。特别是针对其中孤峰 组层状硅质岩的成因问题 , 对 它是否属于热水 沉积 的产物争论纷纭 ~ “ l 。 作者发现 , 虽然华 南一带孤峰组硅质岩 发育的 时代大体相近 , 但其展布空间跨度很大 , 且由于 当时 华南地区区域动力学背景多有差 异 , 因此这 套岩石 可能存在成 因 卜的多样性 和复 杂性 。在 研究方 法 上 , 作者认为 由于硅质岩除 s i 外 , 其他元素 的含 量都很低 特别是微量元素 , 因此不 同端 员组分较 难区分 , 若笼统地用全部样 品数据的平均值 来指示 其成因有失其客观性 。我们认 为对剖面进行定 向的 地球化学追踪 , 才能从微观层 面客观和有效地 反映 成岩作用演化特征 。为此 。 笔者选取 了有代表 性 的湘中南裂谷盆地 中的孤峰组硅质岩进行重点研 究, 以明确硅质岩的成因, 探讨它对晚古生代早期湘 中南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指爪意义。 l 地质背景 湘 中南隆 回、 永 州和桂 阳- 处孤峰组 剖面均位 于湘中 湘南地层分 区l i 图 1 。其 中最典 的一 组剖面为湘 中隆 回县北山。 研究区从晚古生代二叠世早期开始与华南地 区 同步进入大规模海侵期n , 这一时期在泥盆纪 和石 炭纪碳酸盐岩 的基础上连续 沉积了陆棚开 阔浅海相 碳酸盐 , 岩性 以厚层状深灰、 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和 泥灰岩沉积物 为主。随后 , 受湘南 占地幔柱活动 的 影响 , 华南地台受热拉张 , 板 内裂谷强烈活 动。 形成 了华南扩 张域 。于是在广 I活 J 的碳 酸盐 地 卜形 成了一 系列的裂谷性深水盆地 , 如闽西 南一 粤东裂谷 系、 滇黔桂深海盆地和湘东裂 系, 总体而言当时华南 收稿 日期 2 0 0 4 0 5 2 O收到 , 0 6 2 , I 改p I 基金项 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规划项 目 2 0 0 2 C g 4 1 2 ca O 0 、 圉家 然科学 基金 4 0 0 7 3 0 1 0 与中山大学青 年教师 J 动摹金资助 作者 简介 付伟 1 9 8 0 , 男 , 硕士研究 生, 从 事矿床地球化学研 究.E ma i l f u wa y 5 9 1 6 3 . t o n i . 维普资讯 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 地 区是一 种 台 中有盆 、 盆 中有 台的特 殊 古地 理 格 局 。孤峰组的层状硅质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泛 发育 于扬子地 台的深水裂谷盆地 中。 2 沉积建造和硅质岩组构学的成因信息 孤峰组发育于二叠纪早期 , 典 型沉积剖面如 图 2所示 。下伏栖 霞组岩性 为深灰 、 灰 黑色 中厚层 隐 晶微粒灰岩 , 顶部可 见少量 硅质岩 团块 。孤峰组 剖 面可按岩性划分为二 三 段 , 底部为黑色泥页岩段 , 夹硅 质条带 , 偶 见灰岩 透镜体 。其 上为中厚层状硅质 岩 段 , 厚 约 3 0余米 , 单层厚 1 0 ~3 0 c m, 局部层 间发育 硅质页岩。往上为薄层状 硅质岩段 , 厚 约 3 0余 m, 单层厚约 1 0 ~1 5 c m。 l 0 O 。 2 93 图 1 华南下 二叠统层状 硅质岩露 头 据 杨玉卿 , 1 9 9 7 F i g . 1 T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 a p o f t h e Gu { e n g F or ma t i o n i n S o u t h Ch i n a Af t e r Ya n g Yu q i n g. 1 9 9 7 垦阿圉圆圈图圈 雪出崮倒 圈邕 I -, -, -I l l l l 苣董量墓量 Il 兰 | l I 匕互 I l 灰 岩 页 岩 鑫 麓 警 篷 震 婪霍 震 婆 莲 震 萼 火 石 硅 质 岩 硅 质 岩 硅 质 岩 硅 质 岩 硅 磺 ’ ‘ 图 2 湖南邵 阳北 山二叠 系孤峰组 硅质岩剖 面 I . . . . . . . . . . . . . _ .J 取样位置 区内硅质岩多 为深灰色和灰黑色 , 结构致密 。 中 厚层状水平层理 , 单 层厚度从几厘米 到几十厘米不 等 , 层 间多有 暗色粘土膜 , 局部有后期的方解石脉充 填 。纹理构造在 局部 可见蠕 虫状 构造 和角砾状 构 造 。按岩石结构和构造特征 , 可分 为中厚 层状硅质 岩、 中薄层状硅质岩、 纹层状硅质岩与结核状硅质岩 四大类。层状硅质岩主要 由隐晶质玉髓 和微晶石英 组成 , 含量 超过 8 0 , 部分 石英 可 能发 生 重结 晶。 此外还有粘土 、 碳酸盐 , 局部可见火 山碎屑物质。在 永州朱山镇剖面和桂阳县剖面的样品中多见黄铁矿 和锰质金属矿物。在层状硅质岩 中多见生物碎屑 , 主要为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这种硅质快速沉淀形成 的中厚层状层理 、 充填交代底部碳 酸岩形成的结核 状构造 , 以及硅质岩中富含铁锰等金属矿物的特征 , 与华南地区震旦 系顶部及上泥盆 系榴江组典型的热 水成因型硅质岩建造有类似之处 “。 3 地球化学成因信息 测试样品新 鲜 , 用蒸馏水 去污后粉碎 至 2 0 0日 并干燥保存 。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究所测试 。常量元 素用 X射线荧 光光谱 仪 X RF 分析 , 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用 高分辨率 电感耦 合等 离子质谱仪 I C P MS 完成 , 检 H l 限大于 0 . 1 n g / g 。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5 。 3 . 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孤 峰 组 硅 质 岩 S i O 含 量 为 7 6 .7 8 ~ 9 3 . 6 6 , 平均 8 4 . 1 1 ; 其余含量 1 以上的组分有 A1 1 。 、 T F e、 Mn O和 C a , 其他组分含量很低 。孤 峰组硅质岩 的常量元素含量 表 1 与一些 不同成因 的硅质岩 表 2 比较 后 发现 , 前 者 的 Ti 、 Mn O、 T F e含量和 Na O/ K 0值都接近热水成 因硅质 岩; Al 。 和 K 等粘 土质成 分含量 较高 的原 因可能 是硅质岩中有泥页岩夹层 的混入 。 维普资讯 29 4 付伟等/ 1 巾南二叠 系孤峰组硅质岩 的成因属性及 其地球动 力学指示 意义 表 1 孤峰组硅 质岩主 量元素化学成 分 T a b l e 1 C h e m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c h e r t s i n t h e Gu f e n g F o r ma t i o n 分析 者 中国科学院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 所 表 2 不 同成 因硅质岩成 分 T a b l e 2 Ch e mi c a l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c h e r t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o r i g i n s AI 、 F e 、 Mn 、 Ti 的含量对探讨硅质岩 的成因有 重要意义l 2 , 其 中 F e 、 Mn的 富集主要 与热水 有 关 , 而 Al 、 Ti 则多与陆源物质 相关。国内学 者也认 为 T i O 、 A1 O 和 K 的一致 偏低是 华南地 区热 水成因硅质岩的可靠 标志| l 。对 比发现 , 孤峰 组硅质岩不仅陆源元素 Al 和 K 含高量 , 而且在深 海热水流体 中常见 的 F e和 Mr l 含量也 显示 异常。 由图 3可见 , 永州剖面的点全部落在热水沉积域 , 而 隆回剖面按照由下 而上的采样顺序 , 投影 点 由正常 沉积域逐 渐过 渡 到热水 沉 积 域 , 这 与粘 土 质 含量 Al O 。和 K O 沿 剖面 向上逐 渐 降低 而金 属组分 Mn O、 F e O。 含量逐渐增 高的特征 相吻合 。这 种 特征表明孤峰组硅质岩可能不是单一作 用的产物 , 很可能是正常海水沉积和热水流体沉积两端员交互 作用 的结果 ; 且沿孤峰组剖面从底 部到顶部正常 沉 积作用参与的比例逐渐下降 , 而热水沉积作用逐 渐 增 强 。 3 . 2 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孤峰组硅质岩中的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 表 3 均表现为亏损 , 但永州和桂 阳剖面一些深部来源 的 金属元素如 C u 、 Ni 、 Z n等表现 出较 高 的富集 , 这种 特征在湖北渔塘坝孤峰组热水成因硅质岩中也有显 示 。此外 , 一些被认为是热水成 冈诊断性元素 的 As 、 S b 、 Hg等元素在永州和桂阳剖面也显示一定 的 异常 , 可能暗示湘 中南一带二叠 纪时是一个海底热 水洼地 , 永 州和桂 阳一带 比较 靠近古热水活 动的喷 流 区, 隆回一带则可能远离喷 口; 南于裂谷盆地张裂 规模不大, 陆缘碎屑沉积物较 易混入使硅质 岩中微 量元素判别指标更加模糊化 。 Fe M n 图 3 孤峰组 硅质岩在 Al F e Mn 兀图上 的投影 一 Fi g . 3 A1 F e M n t e r n a r y d i a g r a m s h o wi n g t h e d i s t i n c t i o n b e t we e n h y d r o t h e r ma l a n d h y d r o g e n e o u s s e d i me n t s 。 。 一 维普资讯 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 表 3 湖 南孤峰组硅 质岩微量 元素含量 Tab l e 3 Tr a c e e l e me nt c on c e nt r a t i o ns o f t h e c he r t s i n t he Gu ng For ma t i o n 29 5 注 Au含量为 1 0 。 。 其余 元素含量 为1 0 ; 克拉克值 引 白泰勒 1 9 6 4 。分 析者 中 国科学 院地 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硅质岩的 U/ Th值也支持热水活动参 与成岩作 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正常沉积岩中 T h含量高于 U 含量, 但在热水沉积岩中则相反 , 这是因为热水沉积 的速率较快 , 常常相对富含 U, 故热水沉积岩 中 U/ Th 1 。虽然本 区的 U/ Th值多接 近 1 , 但不 能 忽视的是孤峰组硅质岩是湘中南著名 的 3 2 0铀矿的 赋矿层位 , 因此作者认为热水沉积作用 很可能是 铀矿的初始富集机制 , 虽 然此次研究所选样 品中的 U含量不很高 , 个 中的原因可能是 由于研究 区位于 拉张规模不太大 的裂谷盆地 , 正常海水沉 积物的加 入稀释了热水沉积物 中的 U, 也有可能是 研究 区内 硅质岩遭后期流体淋滤使 U 含量降低 。不过, 孤峰 组硅质岩与湘中南铀矿的成因联系尚有待探讨 。 3 . 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判别硅质岩成因和成 岩环境 的可 靠 证 据 , 其 中 E RE E、 C e 和 L RE E HRE E或 L a / Yb 三个指标 具有很 好的诊断 意义 。 ~ 。 。 研究区样 品 的稀 土总量 E RE E偏低 表 4 , 图 4 , 部分样品 C e负异常显 著, 球粒陨石标准化 曲线 都为右倾型 , E u负异 常突出 , 与滇 西地 区热水成 因 硅质岩 相似 。而北美 页岩的标 准化 曲线 多为平 坦 型, 其 ∑ RE E总量低 , C e负异常 比较 明显但异 常 强度偏低 , 在中下扬子地 区一些热水成 因特征 比较 明显 的孤峰组剖面如安徽巢县 、 铜陵矿集 区以及湖 北 鱼塘坝也显示出类似的特征。 。 。 。 此外 , 孤 峰组硅质 岩的稀 土元 素还 显示H j 一种 比较规律的变化特征 , 即从 剖面底部到顶 部稀 土元 素总量 芝 RE E 有减少的趋势 , I RE E HRE E值也 逐渐减小 。一般海 水是 硅质 岩稀 土元素 的 主要来 源 , 其次是从陆源或海 底火 山等颗粒 中继 承稀土元 素 , 那么硅质岩中稀 土元素的含量取 决于暴露在海 水中的时间长短 、 陆源物质的加入或海 底火 山活动 的影响 j 。由于孤 峰组层位 附近未 发现火 山岩 或火山岩风化粘土 , 因此硅质岩 中稀 土总量基本反 映成岩时从海 水 中吸取和 陆源粘 土混 入的共 同作 用 。AI 和 K 。 等陆源元素 的含量从 底部到顶 部的降低趋势与 ∑ RE E降低一致 , 可 以认 为陆缘沉 积物 的混 入 是 导 致 孤 峰组 底 部 厚 层 状 硅 质 岩 中 乏 RE E偏高的原因, 而上部 薄层状 硅质岩中的 R E E 则 主要是 成岩 过程 中从海 水 中吸 收 的结 果 , 因 而 RE E总量较低。所以这种 ∑ RE E递减 的规律可 能 暗示成岩作用由早期正常沉积向晚期热水沉积变化 的趋势 。此 外 , 由剖面从 下 向上 HRE E / L RE E 值 也 逐 渐 增 大 , 这 与热 水 沉 积 硅 质 岩 比较 富 集 HR EE的现象也是吻合的 。 但令人疑惑的是 , 判 定热水 成因的重要属性铈 负异常在研究剖面的顶部却很微 弱, 作 者认 为可能 有两方面的因素 , 一是由于正常沉积物中 RE E含量 维普资讯 29 6 付伟 等 湘 中南 二叠系孤峰组硅质 岩的成因属性及 其地球动 力学指 示意义 表 4 孤峰组硅质 岩稀 土元素含量 1 0 T a b I e 4 R E E c o n c o n t r a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e r t s i n t h e Gu f e n g F o r ma t i o n 1 0 注 北美页 岩引 自Gr a me l 等 1 9 8 4 ; 分析者 中国科学 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 2 呸’ . 5 1 o . 5 O O IB 鞋 暇 L I c t ■ r Nd m J s -t c .t . w l r T m v ■ h 图 4 稀 土元 素配分模式 图 F i g . 4 Th e RE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o f t h e c h e r t s i n Gu f e n g F o r ma t i o n 2 , 8 6 4 2 O 1 O O O O 勰 箭\ i I婪 2 , 8 6 4 2 1 O O O O 5 2 5 1 5 2 1 O 噬 勰箭 \ 呕 4 2,8 8 4 2 ,, O O O O \ 唱棼 5 2 5 , 5 O 2 , O 瞪 话\ 咄 维普资讯 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 较高 , 因此倘若在热水沉积过 程 中混入少量 正常沉 积物就会歪 曲甚 至完全掩 盖原来热 水沉 积的 R EE 特征 , 那么铈负异常 的也会 随之被削弱甚 至被完全 屏蔽 。二是我们发现, 硅质岩剖面从下到上 Mn的 含量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正好与铈负异常逐渐衰弱高 度相关。有的学 者指 出硅质岩 中的 Mn 可 能具有 选择性捕获 C e的能力 , 因此富 Mn的海相沉积物往 往会显示铈正异常特征 , 陈多福等 在研究热水 成 因型锰矿时也指 出含锰沉积岩具有较强的铈正异 常。因此我们认为孤峰组顶层硅质岩中 Mn 对 C e 的捕获富集填补了热水沉积中的铈亏损 。 我们认为 , 热水 沉积作用是孤峰组硅质岩 的主 要成 因, 其沉积属性在永州剖面和桂 阳剖面较典型 , 隆回剖面尽管一些地球 化学判 别指标很模糊 , 但从 剖面底部到顶部 , 正常沉积作用的特征越来越微弱 , 而热水沉积特征却逐渐显著 , 代表 了硅质岩成岩过 程中热水流体沉积和正常海水沉积的交互作用。 4 孤峰组硅质岩成岩作用的指示意义 我们认 为, 湘 中南 孤峰组 硅质岩 是对晚古生代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扬子地台区岩石圈伸展裂陷作 用的沉积响应。二叠纪早期全球大范围的海侵, 本 区可能位于东延特提斯域的中浅海碳 酸盐 台地。随 着湘南古地幔柱的活动 , 华南一带 深部地质作用逐 渐活跃 , 中下扬子地台在晚古生 代开始了大规模 的 中基性火山作用, 峨眉山张裂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为 其代表 。虽然 区内未发现 明显 的火 山岩层 位, 但其 东南 的粤北一带 , 晚古 生代地层 中有 6个火 山岩层 位l_ 3 ; 西南的广西百色地 区只在二叠纪茅 口期就 间 歇发育 了 2 ~5期 厚达 2 0 0余米 的中基性 喷 出岩 和 侵入岩 阳; 北部皖南一带 的孤峰组可见 明显 的火山 岩风化粘土夹层l_ g j 。这些现象都表明当时华南地 区 是一种热壳状态 , 高热流场背景和 活跃 的深部作用 不仅为古海洋热水流体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 也使华南地 台受热伸展拉张形成 了一系列 的裂谷盆 地。中下扬子 区裂谷盆地 的宏 观展布表 明, 当时华 南地块受到强大的南北 向拉 张应力场控制 , 产生 了 两组 X型断陷带 , 湘 中南裂谷盆地正是受 X型断裂 带中北东 向张剪 断裂 的控 制口 。因此 在这种 热伸 展背景下, 裂谷盆地及其配套断裂 的发育 , 为古热水 流体体系 的发 育演 化提 供 了 良好 的空 间场所 。可 见 , 晚古生代湘中南一带存 在着有利 于发 育海底热 水活动的动力学背景 。 我们发现 , 孤峰组硅质岩建造的沉积序列与晚 29 7 古生代湘 中南裂谷带动力学环境演化具有 良好的对 应关系。从下伏栖霞组碳酸盐岩 顶部到孤峰组硅质 岩底部 , 发育着一套厚度不大的黑色泥页岩 , 是补偿 不 足的深水“ 饥饿” 裂谷盆地 中的产物 , 反映 了碳酸 盐岩地台裂陷早期裂谷 盆地快 速的拉 张伸展作用 。 在黑色泥页岩顶部紧接着 是中厚层状硅质 岩 , 岩石 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显示它具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 特征 , 暗示裂谷盆地的拉张作用减缓 , 充填沉积作用 变为主导。此时陆源碎屑物和沿海底同生断裂 上溢 的富硅热水流体共 同沉积 , 快速 的沉 积速率产生 了 厚层状硅质岩 , 其 中一些 纹层状 的厚层 硅质岩 内部 常 见的泥质结核 , 便 是正常沉积 和热水 沉积 交互作 用 的证据。厚层硅质岩 的顶 部是 中薄层 状硅质岩 ,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它 的端员组分明显偏 向纯热水 沉积 , 说明此时裂谷盆地的拉张规模已经成熟 , 在裂 陷中心地带受深部热源驱动的古热水沉积体系成了 盆地充填作用 的主体 。 除了孤峰组硅质岩建造代表一期晚古生代的热 水沉积事件外 , 孤峰组顶 部上二叠统 大隆组也 发育 有一套层状硅质岩 , 很 可能是裂谷盆 地 内的下一期 热水沉积事件 的产物_ 3 , 暗示晚古生代华南 裂谷内 多期次的热水活动事件可能与多旋 回的伸展动 力学 背景有一定 的对应关系。 结 论 1 湘 中南 二叠系孤峰组硅质 岩的宏微观组构 学特征与 中下扬 子地 区热水 成 因硅质 岩具 有相 似 性 , 表现 出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交互作用的特征 。 2 孤峰组硅质 岩剖面从底部 到顶 部其常量元 素从正常沉积域 逐渐过渡 到热水沉 积域 , R E E减 少 , HR E E/ L RE E值逐渐 增大 ; 剖 面底 部的厚层状 和纹层状硅质岩反映了正常沉积 和热水沉积 的交互 作用 , 而 中上部的薄层 状硅质岩 主要 由热水沉 积作 用形成。 3 孤峰组硅质岩建造代表的热水活动事件是晚 古生代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 是对晚古生代扬子 地台拉张裂陷的沉积响应。同时 , 沉积建造 中充填序 列的变化具有指示裂谷盆地发育演化 的地质意义。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 1 ] 冯增昭 ,杨玉卿.中国南方二叠纪 岩相古地理[ J ] .沉积 学报 . 1 9 9 6,l 4 2 l l 1 . Fe n g Ze ng z ha o,Ya n g Yu q i n g . Li t h o f a c i e s p a l e o g r a g h y o f t he P e r mi a n o f S o u t h Ch i n a[ j ] .Ac t a S e d i me n t . S i n i c a ,1 9 9 6 .1 4 21 ~1 1 . i n Ch i ne s e wi t h En gl i s h a b s t t a c t 维普资讯 2 98 [ 2 ] [ 3 ] [ 4 ] E s ] [ 6 ] [ 7 ] [ 8 ] [ 9 ] [ 1 O ] 付 伟等 湘 中南 二叠系孤峰组 硅质岩的成 因属性 及其地球 动力学指示 意义 牟传 龙 ,丘东洲 ,王立全 ,万方.湘鄂赣 二叠纪沉 积盆地 与地 层 [ J ] .岩相古地理 ,1 9 9 7 ,1 7 5 1 2 6 . Mo u C h u a n l o n g ,Qi u Do n g z h o u .W a n g L i q u a n .W a n F a n g . P e r mi a n s e d i me n t a r y b a s i n s a n d s e 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n Hu 一 [ 1 1 ] n a n H u b e i J i a n g x i r e g i o n[J] . S e d i me n t . F a c . P a l e o g e o . , 1 9 9 7 ,1 7 5 1 ~ 2 6 . i n Ch i ne s e wi t h En gl i s h a bs t r a c t 杜小弟 , 黄志诚,陈智娜,刘家润. 下扬子区二叠纪主要岩石类型 成因的地球化学信息口] .岩相古地理 .1 9 9 8 .1 8 1 6 1 7 O . Du Xi a o di .H u a n g Z hi c h e n g.Che n Zh i n a,l | i u J i a r u n . Ge o c h e mi s t r y of t h e Pe r mi a n s e d i me n t a r y r o c ks i n t h e l o we r Ya n g t z e a r e a [ J ] . S e d ime n t a r y F a c ie s a n d P a l e 。 g e 。 g r a p h y .1 9 9 8 . 1 8 1 61 7 O . i n Ch i n e s e wit h E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r1 2 ] 王文耀.苏浙 皖地 区茅 口阶 和 f 二 叠统沉 积相 [ J ] .岩 相古 地 理 ,1 9 9 8,1 8 1 3 64 2 . W a n g W e ny a o . M a o k o ua n a nd U p p e r Pe r mi a n s e d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i n t h e J i a n g s u Z h e j i a n g An h u i r e g i o n [ J ] .S e d 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a n d Pa l e 0 g e 0 g r a p h y,1 9 9 8,l 8 3 6 4 2 . i n Ch i n e s e wi t h E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陈洪德 ,王成 善华 南二叠纪 层序 地层 与盆地 演 化[ J ] 沉 积 r 1 3 ] 学报 ,1 9 9 9 .7 4 5 2 9 5 3 5 . Ch e n Ho n g de , W a n g Che n gs h a n . Pe r m i a n s t r a t i g r a p hy a n d b a s i n e v o l u t i o n i n S o u t h Ch i n a r J ] . Ac t a S e d i me n t . S i n i c a , 1 9 9 9,7 4 5 29 5 35 . i n Ch i n e s e wi t h E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陈多福 ,陈光谦 ,陈先沛 ,高计 元 .潘品铭 .华南 晚古生代 礁 硅岩套 的组 成和 分类 及 地 质 涵义 [ J ] .地 质学 报 .1 9 9 8 ,7 2 1 4 2 9 7 1 02 . Ch e n Du o f u,Ch e n Gu a n g q i a n. h e n Xi a n p e i , a o J i y ua n. Pa n J i n g mi n g .Co mp os i t i o n 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e I a t e Pa l e o z oi c r e e f c h e r t s u i t e i n So u t h Ch i na a nd i t s g e ol o g i c i mp l i c a t i o n s [ J J .A c t a G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1 9 9 8 ,7 2 2 9 7 1 0 2 . i n Ch i n e s e wi t h E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吕炳全 ,瞿建 中.下扬 子地 区早 二叠 世海进 和上 升流 形成 的 L J 缺氧环境沉积[ J ] .科学 通报 .1 9 8 9 .2 2 1 7 2 1 1 7 2 4 . I n B i n g q u a n ,Qu J i a n z h o n g . Th e a n o x i c s e d i me n t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E a r l y Pe r m i a n t r a n s g r e s s i o n a n d u p f [ o w e n v i r o n m e nt i n t h e l o we r Ya n g t z e a r e a [ J ] .C h i n . S c i . B u l 1 . ,1 9 8 9 ,2 2 1 7 2 1 1 7 2 4 . i n Ch i n e s e 王东安.扬子地 台晚元古 代 以来硅 岩地球 化学 特 征及其 成 因 [ J ] .地质科学,1 9 9 4 , 2 9 1 4 1 5 4 . L 1 6 ] W a n g Do ng a n.Th e g e o c h e mi c a l f e a t u r e o f s i l i c e o us r o c k s s i n c e L a t e P r o t e r z o ic i n t h e Ya n g t z e p l a t f o r m a n d t h e i r g e n e s i s[ J ] , S c i e n t i a Ge o l o g i c a Si n i c a,1 9 9 4,2 9 1 41 5 4. i n Ch i ne s e wi t h E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夏邦栋 ,钟立荣 ,方 中,吕洪波.- } 1 同南方早二叠 世孤 峰组层 [ 1 7 ] 状硅岩成 因[ J ] .地质学报 ,1 9 9 5 ,6 9 2 1 2 5 1 3 7 . Xi a Ba n g do n g,Zh on g Li r o n g,Fa n g Zh o n g,I n H o n g b o.Th e or i g i n o f t h e c he r t o f t h e Ea r l y Pe r mi a n G u f e n g Fo r m a t io n i n t h e l o w e r Ya n g t z e a r e a , S o u r h e r n Ch i n a [ J ] . Ac t a Ge o [ . S i n i c a , 1 9 9 5,6 9 2 1 2 5 1 3 7 . i n C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 1 8 ] a bs t r a c t 杨玉卿 ,冯增 昭.华 南 下二 叠统 层 状 硅质 岩 的形 成 及意 义 [ J ] .岩石学报,1 9 9 7 ,1 3 1 1 1 1 1 2 O . Ya n g Yuq i n g,Fe ng Ze ng z h a o .F or ma t i o n 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b e dd e d s i l i c e o u s r o c k s o f l | o we r l e r mi a n i n So u t h Ch i na [ J ] .Ac t a P e t r o 1 . S i n i c a ,1 9 9 7 .1 3 1 l 1 1 1 2 0 . i n Ch i ne s e wi t h En gl i s h a b s t r a c t 雷卞军 .阙洪培 , 胡 宁 ,牛志军.汪 华.鄂西 占生代硅质岩地 球 化学特征及 沉 积环 境 [ J ] .沉积 与 特提 斯地 质 .2 0 0 2 ,2 2 2 7 0 7 8 . 1 | e i B i a n j u n ,Qu e Ho n g p e i .Hu Ni n g.Ni u Z h i j t i n ,Wa n g Hua .Ge o c h e mi s t r y a n d s e d i me n t a r y e nv i r o n me n t o f t he Pa l a e o z o i c s i l i c e o u s r o c k s i n w e s t e r n H u b e i [ J ] .S e d i me n t a r y Ge o l o g y a n d Te t hy a n Ge ol o g y.2 0 02.2 2 27 0 7 8. i n Ch i ne s e wi t h En g l i s h a b s t t a c t 冯彩霞 , 刘家军,刘木焱,李志明 .李恩东.渔塘坝硒矿硅质岩 的地球化学 特征及成因_ J ] .沉积学报 . 2 } 0 2 .2 0 4 7 2 7 7 3 0 . F e n g Ca i x i a ,l | i u J i a j u n ,I i u Mu y a n .I i Z h i mi n g .1 | i E n d o ng .The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