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doc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 Mineralogical Studies on Pyrites in Woxi Au-Sb-W Deposit,Western Hunan 邵靖邦 Shao Jingbang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北京 100083 Beijign Post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王 濮 Wang Pu 陈代章 Chen Daizhang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3 Beijing Post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摘 要 本文结合矿床地质背景,从时间空间分布、晶体形态、化学成分包括主成分、微量元素、元素对 比值、元素组合等、晶胞参数、热电性、反射光谱等方面对黄铁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了本矿床黄铁矿 在上述诸方面的标型特征,为指导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铁矿 化学成分 晶胞参数 热电性 反射光谱 沃溪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 setting of the deposit,this paper studied the time-and-spatial distribu- tion,crystal s,chemical composition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ratios of coupled elements and elemental associa- tion,unit cell parameters,pyroelectricity and reflective spectra of pyrite and established its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in all these aspects.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e for prospecting gold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Key words pyrite,chemical composition,unit cell parameters,pyroelectricity,reflective spectra,Woxi 1 矿床地质背景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是一座大型金锑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沅陵县沃溪镇。在大地构造上 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南缘的雪峰山隆起金锑钨成矿带的中央部位。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 元古界的冷家溪群、板溪群、中生界的白垩系上统、新生界的第四系等。矿体就赋存于板溪群 马底驿组的深灰紫红色板岩中。矿体呈脉状产出,矿脉主要具裂隙充填特征,矿脉两侧广泛 发育围岩蚀变作用。矿床的成矿作用共分四个阶段Ⅰ早期石英碳酸盐阶段;Ⅱ石英白钨 矿黑钨矿阶段;Ⅲ石英硫化物辉锑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Ⅳ晚期石英碳酸盐阶段。其 中Ⅱ、Ⅲ阶段为有用矿化阶段。矿床的矿石矿物有白钨矿、黑钨矿、黄铁矿、辉锑矿、自然金等; 赋矿围岩中的主要矿物有石英、细粒白云母、碳酸盐矿物、铁钛氧化物矿物、黄铁矿等。 矿床的赋矿围岩主要有四种类型未遭受矿化蚀变作用的深灰色板岩、早期石英碳酸盐化 蚀变的浅黄绿色板岩、钨矿化蚀变的浅黄白色板岩、金锑矿化蚀变的黄白色板岩。各种矿化蚀 变岩石构成了浅色的所谓退色蚀变带,退色带是矿体产出的必要条件。 矿床以元古代地层为矿源层,震旦纪的雪峰运动发生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使金、锑、钨 等成矿元素相对富集,并迁移到由变质作用产生的热 液中,成矿热液从矿床西部下端向东南上 方沿层间断裂运移并沉淀成矿。 2 黄铁矿的一般特征 黄铁矿是本矿床的重要载金矿物之一,矿床中相当数量的金都赋存在黄铁矿中。 第15卷第3期湖南地质1996年9月 Vol.15 No.3HUNAN GEOLOGYSept. 1996黄铁矿在矿床中分布广泛。主要的地质产状有两种类型,一是产在含矿石英脉中,二是产 在蚀变岩石中。 黄铁矿共分为三个世代形成。第一世代黄铁矿形成于石英白钨矿黑钨矿阶段Ⅱ,主要 分布在主脉旁的细小含矿石英脉的两侧的蚀变岩石中,在矿床中所占比例很小,实际意义不 大。第二世代黄铁矿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阶段Ⅲ中的石英黄铁矿自然金亚阶段ⅢA,黄铁矿 分布于含矿石英脉及脉旁的蚀变岩石中,占矿床中黄铁矿的绝大部分,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第三世代的黄铁矿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阶段Ⅲ的辉锑矿自然金亚阶段ⅢB,零星分布于含矿 石英脉及蚀变岩石中,在矿床中所占比例很小。 围岩中的黄铁矿全部产于退色带内,分布范围小于退色带,愈靠近矿脉,黄铁矿的含量愈 高。黄铁矿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含量最高可达60以上。 矿脉中的黄铁矿与石英、辉锑矿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含矿石英脉。蚀变岩石中的黄铁矿则 呈浸染状、条带状、细脉状产出。 黄铁矿的颗粒大小不一,小者可小于0.01 mm,最大可达7 mm以上,通常脉中的黄铁矿 粒度很小,而蚀变岩石中的黄铁矿粒度则比较大。 黄铁矿化与钨、锑矿化的关系不大,但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有黄铁矿化就有 金矿化,当围岩中的黄铁矿化较强、含金量较高时,可以作为矿体开采。 3 黄铁矿的晶体形态 黄铁矿的晶体形态类型很多,而且在矿床的时空分布上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矿 床中近700个黄铁矿的晶体形态的统计发现,黄铁矿的晶体形态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立方体黄铁矿{100},占黄铁矿总数的16左右,粒度一般都比较小0.022 mm, 晶面完整,大都是歪晶,晶面无条纹,常见表面再发芽现象。立方体黄铁矿多发育于蚀侧及裂 隙发育部位,结晶温度比较高。 2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hk0},占黄铁矿总数的50以上。粒度大小不均,但一般都比 较大,大都在0.15 mm之间。结晶程度比立方体黄铁矿差,多为歪晶,粒度小者常见半自形 晶,晶面条纹发育,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生长阶梯实为{hk0}面和{100}面生长的聚形 纹。另外,在晶体表面常见塑性纹呈似贝壳状、溶蚀坑不规则状、长条状、感应纹等。 3聚形黄铁矿。矿床中发现的黄铁矿聚形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均是以{hk0}为主的聚 形。聚形黄铁矿在矿床中所占比例也比较大,约占矿床中黄铁矿总量的30左右。主要 聚形 按出现频率排列如下{hk0}{100}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hk0}{111}五角十二面体 八面体、{hk0}{100}{111}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八面体、{hk0}{100}{111} {hkk}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八面体四角三八面体,其中后两种聚形比较少见。在 聚形黄铁矿中,{hk0}{100}晶体形态比较好,晶面条纹发育,{hk0}{111}常为歪晶,黄铁 矿的规则连生也不少见,如{hk0}的平行连生、{hk0}{100}{111}{hkk}的平行连生等。 4他形粒状黄铁矿。颗粒较细小,大都产于含矿石英脉中,是快速结晶所致。 从形成时间来看,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聚形黄铁矿形成较早,生长速度较慢,立方体及 他形粒状黄铁矿形成较晚,结晶速度较快。 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是不同的,并与矿化关系密切。从浅部到深部,各 种形态黄铁矿的含量都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聚形黄铁矿的变化幅度较小。水平方向上,从 北向南V4→V3→V1→V2,{hk0}明显升高,{100}则正好相反,呈明显下降趋势,矿体规模和 152湖南地质第15卷矿化强度也是从北向南逐渐减小的。 通过对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hk0}的晶体测量表明,矿床中的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单形 以{210}为主,其次为{320}。 4 黄铁矿的化学成分 4.1 主成分 黄铁矿的主成分是Fe和S,其理论组成Fe46.55,S53.45,原子数比为S/Fe2. 00。矿床中黄铁矿的主成分均低于理论值,并随黄铁矿的形态不同,主成分的含量也不同表 1。Fe在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中含量最低,在立方体黄铁矿中较高,聚形黄铁矿中最高;而S 的含量以围岩中的黄铁矿为高,矿脉中的低。S的含量与晶体形态的关系不明显。 S/Fe的原子数比也随晶体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立方体黄铁矿的 S/Fe比值接近或大于2.00平均值为2.0035,其中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稍大一些。以五角 十二面体为主的聚形黄铁矿S/Fe小于2.00,S亏损。S/Fe受As的影响较大,As容易以类质 同象方式置换S。聚形黄铁矿As的含量较高,类质同象置换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空位,S明 显亏损。S/Fe比值影响着黄铁矿的含金性,可以作为黄铁矿的一个重要标型。S/Fe的原子 数比愈偏离理论值,其含金性愈好。 表1 黄铁矿的化学成分 元素赋矿围岩中的黄铁矿 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聚形 矿脉中的黄铁矿 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 Fe 45.56 45.07 45.78 45.42 45.05 S 52.46 52.34 51.76 51.58 50.98 As 0.18 0.81 1.42 0.14 0.41 Ca 573.39 680.97 445.97 638.08 602.77 Mg 215.52 377.65 287.47 238.52 249.22 Co 36.21 92.95 165.15 33.64 112.69 Ag 43.61 42.10 37.33 50.49 34.29 Sb 248.71 297.68 77.99 412.55 630.92 Ni 133.47 211.08 219.82 148.36 183.21 Cd 2.89 13.67 57.32 2.48 9.59 Zn 68.96 124.34 135.79 80.61 89.49 Pb 348.66 72.52 244.41 497.60 93.6 7 Cu 58.56 154.46 549.95 89.84 116.74 Al 2269.06 2212.93 3282.01 1471.18 3036.04 Ti 1257.58 1069.20 1556.71 959.71 1683.82 V 12.68 6.22 9.80 6.91 8.84 Sn 36.82 57.35 14.50 11.67 12.81 Ba 23.81 14.67 149.24 18.08 28.70 Cr 19.43 22.84 21.62 20.18 21.41 Tl 5 5.63 5 5 5 Se 3.08 1 1 3.81 11.03 Te 6.12 5 5 7.54 6.04 Bi 6.77 3.35 6.49 7.60 3.83 P 46.24 14.50 72.29 113.31 78.17 Au 17.90 92.70 151.37 22.49 25.23 原子数S/Fe 2.015 2.032 1.978 1.987 1.980 产状18-V418-V312-V118-V420-V3 单位Fe、S、As为10-2,其余为10-6。地质矿产部测试技术研究所分析 4.2 微量元素 不同形态的黄铁矿,除主成分外,微量元素的特征也是不同的见表1。 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类质同象方式置换Fe和S,二是以微包体 形式存在的杂质元素。 153第3期邵靖邦等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可以与Fe进行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主要是Co、Ni,其次是少量的Cu、Ag、Au、Sb。Co、 Ni、Cu、Au的含量均随晶体形态的复杂化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聚形黄铁 矿而升高,Ag的变化正好相反,Sb在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中含量最高,立方体黄铁矿中次 之,聚形黄铁矿中最低。从形态简单的黄铁矿到形态复杂的黄铁矿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 面体黄铁矿→聚形黄铁矿,类质同象置换元素的变化趋势是Ag、Sb的含量逐渐下降,Cu、Au 的含量逐渐升高。 与S进行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主要是As,其次是Te和Se。As的含量随晶体形态的复杂 化而升高,Se和Te在立方体黄铁矿中较高,其他形态黄铁矿中则比较低。 总之,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的含量均是随晶体形态的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 以杂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很多,主要有Ca、Mg、Pb、Zn、Sn、Ba等。立方体黄铁矿中Pb、Bi 含量较高,Mg、Cd、Zn的含量较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Ca、Mg、Al、Sn、Cr、Mo含量较高,Pb、 Ti、V、Ba、Bi、P含量较低;聚形黄铁矿Cd、Zn、Ti、Ba、P含量较高,Ca、Al、Sn、Mo的含量较低。 从形态简单的黄铁矿到形态复杂的黄铁矿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聚形黄铁 矿,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是Sn的含量逐渐下降,Cd、Zn、Ba、P的含量逐渐升高。 4.3 元素对比值 表2赋矿围岩中黄铁矿的元素含量比值 元 素 含量比值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聚形 Ag/Au 2.44 0.45 0.25 Co/Ni 0.27 0.44 0.75 Cu/Pb 0.17 2.13 2.25 Cu/PbZn 0.14 0.78 1.45 Ti/Au 72.25 11.53 10.28 Au/Sb 0.07 0.31 1.94 Ag/Cd 15.09 3.08 0.65 CaMg/Au 44.07 11.42 4.85 S/Se 17.03 52.34 51.79 原子数S/Fe 2.015 2.032 1.987 注用表1中分析结果计算 黄铁矿中有一些有意义的元素对,其含量比 值表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矿作用信息。 随黄铁矿的晶体形态由简单到复杂,即立方 体黄 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聚形黄铁矿, Co/Ni、Cu/PbZn、Cu/Pb、Au/Sb、S/Se的比 值增加,Ag/Au、Ti/Au、Ag/Cd、CaMg/Au比 值减小。由于黄铁矿的含金性随晶体形态的复杂 化而增加,诸元素对的比值具有一定的标型意义。 Co/Ni比值在黄铁矿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除用来判断金矿化特征外,还可以反映黄铁 的成因特点。利用Loftuo Hilis等人提出的黄铁 矿成因图解图略,本矿床中黄铁矿均分布在沉积岩和火山岩区之间,这说明本矿床中黄铁矿 的物质成分可能来源于古老的板溪群地层及深部热液。 4.4 元素组合 从黄铁矿的化学成分的R型因子分析结果及F1、F2因子的方差极大旋转载荷图解图1 来看,不同成矿阶段的化学成分特点有明显的区别。钨矿化作用主要的元素组合为Ca、Mo、 Al、CdF3F4,黄铁矿自然金矿化作用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As、Te、Cu、PbF2,辉锑矿自 然金矿化作用的主要元素组合为Sb、Au、Ag、Ba、Cr、Fe、NiF1。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找出代表成矿作用的因子后,结合化学分析结果,可以判断黄铁矿的产 出部位、矿化类型、矿化强度等。如本矿床中以五角十二面体单形为主的聚形黄铁矿,F2因子 主要贡献元素的含量高于其他元素,其含金性较好,说明在成矿过程中该部位经历了较强的金 的富集作用。 4.5 黄铁矿的化学成分与金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黄铁矿中与金关系密切的元素如表3所示。其中As、Co、Ni、Zn、Cu、 154湖南地质第15卷Ba、Cr等元素与金明显正相关,Te、Se、Pb、Ca、Sb、Ag等与金呈明显负相关。这些元素可以作 为黄铁矿含金性的重要标志。 图1 黄铁矿展型方差极大因子载荷图解 表3 黄铁矿中金与部分元素的相关系数 元素r元素r元素r Fe 0.34 S 0.05 Ca -0.61 Mg 0.58 Co 0.90 Ag -0.52 Sb -0.63 Ni 0.90 Cd 0.95 Zn 0.95 Pb -0.44 Cu 0.93 Al 0.68 Ti 0.40 V -0.09 Sn 0.04 Ba 0.84 Cr 0.66 Tl 0.23 Se -0.45 Te -0.89 Bi -0.20 As 0.98 P -0.27 注根据表1中分析结果计算。 另外,Co/Ni、Cu/Pb、CuPbZn、 Au/Sb、S/Se等元素对比值与金呈明显 正相关,Ag/Au、Ti/Au、Ag/Cd、S/Fe与 金呈明显的负相关。这些元素对的比值 也是黄铁矿含金性的重要标型特征。 5 黄铁矿的X射线分析 对不同形态的黄铁矿进行了X光 粉晶衍射分析,并计算了晶胞参数表 4。 从X光粉晶衍射结果及计算的晶 胞参数来看,立方体黄铁矿的a0和V较 大,聚形黄铁矿的a0和V最小。同种形 态的黄铁矿,围岩中者比矿脉中者的晶 胞参数大。 黄铁矿的晶胞参数主要受类质同象 置换元素的影响。Co、Ni等离子半径较 小的元素取代Fe后,晶胞参数减小,它 们在黄铁矿中含量较高,影响也较大。 从简单形态的黄铁矿到复杂 形态的黄铁 矿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 矿→聚形黄铁矿,黄铁矿中Cu、Zn、Co、 Ni等元素的含量升高,晶胞参数减小。 此外,随晶体形态的复杂化,黄铁矿 的比重逐渐变小表5。 表4 赋矿围岩中黄铁矿的晶胞参数 晶胞 参数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聚形 ao v 5.41886 159.1200 5.41796 159.0401 5.41192 158.5089 表5 赋矿围岩中黄铁矿的比重 比重立方体五角 十二面体聚形 范围 平均 4.814.87 4.83 4.714.94 4.80 4.674.80 4.7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测试中心分析 6 黄铁矿的反射光谱 对不同形态的黄铁矿进行了反射光谱分析。为了尽量减小制样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三种 晶形的六个样品每种晶形两个样品置于同一个光薄片上,测得了反射率表6和反射光谱 图2。 155第3期邵靖邦等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表6 赋矿围岩中黄铁矿的反射率 波长 nm 立方体黄铁矿 A B平均 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 C D平均 聚形黄铁矿 E F平均 480 51.73 51.35 51.54 50.43 49.11 49.77 51.57 52.81 52.19 526 53.59 54.59 54.59 53.87 5.83 53.36 50.73 52.04 51.39 546 54.85 56.67 55.76 56.14 53.99 55.07 51.25 51.88 51.57 589 56.51 58.52 57.52 58.14 56.55 57.35 53.98 53.86 53.92 644 58.14 59.88 59.02 59.91 59.66 59.79 56.20 55.30 55.75 656 59.29 60.10 59.70 61.18 60.44 60.81 56.34 55.82 56.08 注A、B、C、D、E、F为不同晶形的黄铁矿颗粒样品;地质矿产部煤炭测试研究中心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形态黄铁矿的反射光谱的谱形、变化趋势及反射率大小都有一定的差别。 由一种单形组成的黄铁矿晶体的反射光谱的形状比较相似。立方体黄铁矿和五角十二面 体黄铁矿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波长450600 nm之间立方体黄铁矿的 反射率高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在600650 nm之间,二者相近,在650700 nm的范围 内,反射率的大小正好相反。在450700 nm范围内,由一种单形组成的黄铁矿的反射率是 随波长的增加而升高的。 聚形黄铁矿则与前者明显不同,在450500 nm之间,反射率较高,而大于500 nm时,其 反射率明显低于立方体黄铁矿和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总的来看,聚形黄铁矿的反射率比较 稳定,反射光谱曲线比较平缓,尤其在475555 nm范围内,反射率基本不变。 黄铁矿的反射光谱反映了其化学成分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其所含的杂质元素包括类质 同象元素愈多,其反射率愈低,反射光谱也愈稳定,而且具有该特征的黄铁矿则是含金性较好 者。黄铁矿的反射光谱反映了其含金性。 图2 黄铁矿的反射光谱 1.立方体黄铁矿{100} 2.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hk0} 3.聚形黄铁矿combined 7 黄铁矿的热电性 对蚀变围岩中的不同产 状的黄铁矿进行了热电系数测定表7。 本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两种导型电子导型N和空穴导型P。但以空穴导型占绝大多 数。导型与晶体形态有关,立方体黄铁矿大都属于N型,而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及聚形黄铁 矿基本上均为P型。导型亦与黄铁矿的形成温度及S的浓度有关,立方体黄铁矿的形成温度 比较低,主要呈电子传导,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聚形黄铁矿的形成温度较高,结晶速度较慢, 呈空穴传导。而且,导型与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关系密切,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As、Se、Te等, 本矿床中黄铁矿的Te和Se的浓度很低,对其影响较小,而As的含量均大于0.10,与S进 156湖南地质第15卷行类质同象置换,容易产生空穴而影响黄铁矿的导型。As的含量愈高,对S的取代愈容易,P 型特征也就愈明显。立方体黄铁矿中As的含量很低,故很少出现P导型。另外,黄铁矿中杂 质元素含量的增加将导致热电系数增大。 根据Kopo Seumekok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矿床中矿体下部高温组合中出现N型黄铁 矿,中部中低温组合出现混合型NP型黄铁矿,而矿体上部低温组合出现P型黄铁矿,这是 由于下部S浓度较高,而As浓度较低,上部正好相反,高价离子不容易取代Fe2。所以,本矿 床的主要生产区是矿体的中上部位,矿体向下延深较大。 表7 黄铁矿的热电系数 矿脉中段样品号粒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变化系数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V1 20-210 m 20-210 m 20-210 m 20-210 m A3 A4 A5 A7 6 5 5 5 20 140 195 155 -80 12 100 51 -17 74 135 102 48.58 66.25 24.10 41.85 平均128 21 74 45.20 19-185 m 19-185 m 19-185 m B5 B6 B7 6 6 6 150 240 190 100 160 130 120 200 153 17.48 13.78 13.40 平均193 130 158 14.89 18-160 m 18-160 m 18-160 m 18-160 m 18-160 m E5 E6 F3 F5 76 7 5 6 8 4 70 120 240 140 140 -50 -70 50 40 20 12 16 150 98 98 56.91 48.37 37.32 32.23 47.21 平均142 -2 75 44.41 16-110 m 16-110 m J4 K1 7 5 140 -30 100 -70 123 -53 13.78 28.17 平均55 15 35 20.98 12-10 m 12-10 m 223 234 9 6 249 210 160 60 217 98 13.00 57.81 平均230 110 158 35.41 3165 m 249 5 220 100 148 29.42 平均177 62 108 31.72 V4 V4 18-160 m 18-160 m 160 170 7 8 270 200 125 -80 170 3 29.62 25.50 平均235 23 87 27.56 V3 18 191 8 303 227 252 11.48 V2 18 286 7 150 35 88 48.66 单位μV/℃ 矿床中黄铁矿的As含量较高时,热电系数相应增大,而As和Au的相关性极好,当黄铁 矿热电系数较大时,含金性较好,金的矿化作用较强。 因此,黄铁矿的热电性可以判断矿体的含金性及金的矿化强度,矿体产出部位及矿床的 规 模等。且以P导型为主时,矿床规模为大型矿床。 8 结 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黄铁矿的矿物学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57第3期邵靖邦等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1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成矿作用,在矿床中广泛分布于含矿石英脉及两侧的蚀变岩石中, 是一种重要的含金矿物; 2矿床中的黄铁矿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和聚形。不同形态的黄 铁矿的时空分布特征是不同的; 3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其化学成分主成分、微量元素、元素对的比值等是有一定区别 的。随晶体形态的复杂化立方体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聚形黄铁矿,黄铁矿的含 金性明显增加。即黄铁矿的晶体形态愈复杂,金的矿化作用愈强,因此黄铁矿化学成分上的这 些特征都是金矿化的重要标型; 4矿床中黄铁矿绝大多数都是空穴型传导,具有很高的热电系数,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愈 大,金的矿化作用也愈强,其含金性也愈好; 5黄铁矿的反射光谱反映了其结构上的特点。反射率愈低,黄铁矿中所含的杂质元素愈 多,黄铁矿的含金性也就愈好。 历届国际地质大会简表 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简称IGC创始于1975年,1878年召开第一届大会,一般 每隔34年召开一次。由于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处在战争期间的第13届、18届大会都推迟召开。18 届大会后,每4年开一次,本应于1988年召开的28届大会,因由美国主办,而1988年是美国地质学会成立 100周年的纪念年,故推迟到1989年才召开28届大会。今年由我国主办的30届大会已胜利闭幕了。现将 历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年代,主办国、会议地点简介如下 层次年代主办国家会议地点层次年代主办国家会议地点 1 1878法国巴黎16 1933美国华盛顿 2 1881意大利波洛尼亚17 1937苏联莫科科 3 1885德国柏林18 1948英国伦敦 4 1888英国伦敦19 1952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 5 1891美国华盛顿20 1956墨西哥墨西哥城 6 1894瑞士苏黎世21 1960北欧丹麦、芬兰、冰岛 挪威、瑞典哥本哈根 7 1897俄国圣彼德堡22 1964印度新德里 8 1900法国巴黎23 1968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9 1903奥地利维也纳24 1972加拿大蒙特利尔 10 1906墨西哥墨西哥城25 1976澳大利亚悉尼 11 1910瑞典斯德哥尔摩26 1980法国巴黎 12 1913加拿大多伦多27 1984苏联莫斯科 13 1922比利时布鲁塞尔28 1989美国华盛顿 14 1926西班牙马德里29 1992日本东京 15 1929南非比勒陀尼亚30 1996中国北京 注125届资料引自刘铭全.国际地质大会简介.地质论评,19803 荣成策供稿 158湖南地质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