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矿下向高进路采场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机理研究.pdf
第二卷 第一期 长沙矿 ‘ 山研 究 院季 刊 Q u arterlyof CIMRV ol。2 N o . 1 龙首矿 下向 高进路 采场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机理研究 高级工程师 吴统顺 工程师叶粤文 工程 师 工程师 朱毓新 叱龙首矿 黄少洲 提 要本文介绍金月I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龙首矿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方法改进试骑 采场地压的研究成果 。 文中扼要叙述了充填体的性能及充填采场压力的测量 结果 。 在综合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的基础上 , 讨论了充填体的作用机理和下向高进路 胶结充填采场混凝土假顶和矿柱的稳定性 , 并对采场结构尺寸和采矿工艺提出了建议 。 引言 下 向分 层充填采矿方法是五十年代末试 验成功的一种新 型采矿方法 , 主要用 于开采 矿石和 围岩很不稳固的高品位矿床和矿柱 。 金 川公司龙首矿从 1974年开 始试验和使用 了 这种方法 。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 它对开采 金川 矿区矿石和 围岩节理发育 、 松软破碎 、 上下盘围岩极不稳固的 矿体是行之有效的 。 特别是在地 压很大的条件下 , 这 些 矿体很 难 用 上向分 层胶结充填法进行开 采 。 龙首矿在 进行 下向胶 结充填采 矿方法的 改进试验中 , 测 定并 分 析了混 凝土充填体及 预埋 钢筋 的受 力状态 , 在混凝 土假顶 、 矿柱以及上下盘围 岩处埋设 了YG钢 弦锚 杆测力 计 、 ZG钢 弦 压 力盒和D Y 1型 电阻式 位移 计 , 以测 定上层充填体对下层充填体的作用力和位 移 、 混凝 上充填体的受力状 态及 收缩率和混 凝土充填体对上 下盘围岩的 抗力 , 查明充填 体的作用机制和进路回采过 程中充填体的受 力状态 , 从而对采场构成要素和充填体的稳 定性进行了评价 。 因此 , 这项研究工作 , 无 论在 经济上 , 还是 在理论上都具有一定 的价 值 。 地质及采矿方法概述 龙 首矿属岩浆熔离贯入型 硫化铜镍矿 床 。 矿体母岩主要是纯橄榄岩和 二 辉橄 榄 岩 。 矿体长20 0 30 0米, 走向西北 , 倾向南 西 , 上盘倾角7 5 。一 8 0 “, 下盘近于直立 。 上 盘 主要 是二辉榄橄岩 , 较破碎 ; 下盘主 要是 辉石橄榄岩和大理岩 , 极破碎 。 在围岩和矿 体接触处 , 一般有 12 米厚的蛇 纹石化 、 绿 泥石化破碎 带 , 极易冒落 。 在1 5 2 0水平以 下 1 2 一1 2 十 ” 行之 间的试验区段 , 矿体平均 水平厚度为5 7米 , 最大达7 6米 。 富 矿位于 矿 体 中部 , 平均厚5 1米 。 富矿体下盘为贫矿 , 厚 3 5 米 。 矿石极 破碎 , 硬度系数f 二 4 一 6 , 贫 、 富矿 的平均容重为2 . 9 2吨/ 米 3 , 松散系数为1 . 5 。 上下盘围岩平均容重为 2 . 62吨/ 米3 , 松散系数1 。 7 4 。 对于这种矿石和 围岩的 条件 , 该矿通常 采用下向倾斜分 层胶结充填法开采 。 矿块尺 寸长为5 0米 , 宽即为矿体厚度 , 阶段高度为 6。米 , 中间没有付中段 , 天井布置在两 翼 。 每 一分层 掘有一垂直矿体走向的分层道 , 断面 为2 . 5欠2 . 5 米 。 ‘ 回采进路沿矿体走向布置 , 断面为3 x 3 米 。 改进后的下向高进路胶结 充填采矿方法如图 1 所示 。 进路宽 、 高均各 为 4米 , 长2 5米 。 采场内可布置 十多条进 路 。 相 邻上下分层 的进路在 垂直方 向上 交 错 2 米 。 第一分层只 采单号进路 , 留下双号 进路的矿石作矿壁 , 待全部 单号进路采完 后 , 撤出设备 , 铺设钢筋 , 架设上下盘天井 的 模板 , 并以草袋密封 , 然后一次充填 。 第 二分层只采双号进路 , 留下单号进路的矿石 作矿壁 , 回采和充填工序 与第一层相同 。 这 样依次开采 , 直至采完整个中段 。 箭箭箭 色色色 全国. 图 1 下向高进路胶结充填 采矿 一 方法图 充填料的性能 在采矿方法试验中 , 为了研究胶结充填 材料的性能和 了解采场充填体的 强度分布状 态 , 以及水泥离析作用对强度的影响 , 试验 人员测定了充填体的现场和室内物理力学性 质 , 其中包 括测定充填混凝土的 配比和水灰 比 , 不同龄期充填体和它在不同地点的抗压 和抗拉强度 , 以及 它在进路的不同位置 上的 承载能力 , 这为研究充填体的作用机理提供 了可靠的数据 。 1 . 充填材料配比和水灰比 测定充填体的实际水灰比和戈壁集料混 凝 土配比的试样 , 取自该矿1 52 0中段13行第 六分层 。 按 “ 冶金矿 山井巷喷射混凝土与砂 浆锚杆支护暂行施工规程 ” 的要求 , 在实验 室 对其进行了测定 , 测定结果见表 1 。 混凝土充填材料的配比和水灰比测定结果 表1 取样 地点 每公斤材料用量 克 水泥 一 矿 } 石 水灰比 戈壁集料混凝土 甲 欢淤 。, 一 备 注 分层道 7 号三笠路 { 每公 ⋯水 { 1 1 32 . 7 } { ,2。 . 5 { 竺一⋯竺 3 ⋯ ‘s 0 一_ 匕 _ 王 } ‘‘今3 , 6 82 . 3 ⋯ 204 . 5 { 587 7 ⋯ 1 , 5 } 试样总重量 为 1公斤 从表 1 可以看出 , 由子砂浆离析 , 在分 层道的充填体中 , 水泥和砂子组 份相对增 大 , 粗骨料 石子组份则相对减少;在进 路中 , 充填体的各种组份则 与此相反 。 2 . 充填体的任度 为查 明下向采场充填体的强度 分 布状 态 , 试验人员在采场的不同位置进 行了取 样 , 并子井 一「 分别养护 7 天和2 8 夭 , 然后在 实验室对其做了抗压和 抗拉试验 , 测定结果 见表 2 。 充填 混 凝 土强度实测 结 果 表 2 取样地 点 试 块尺寸‘厘米, 抗压强度“‘/ 二2 抗拉强度k‘/ C 二 分道道 层 分 层 号进路 号进路 15义1 5X1 5 1 5X15X1 5 15 x1 5x1 5 15x15义15 ⋯ ““块龄期 ‘天, l ⋯ 7 ⋯ ”8 ⋯ “8 {28 15 。7 24 。 7 29 。5 备注 强度值是 三块试块 的平均值 。 从表 2 可以看 出 1从同一地点取出 的 混凝土 试块 , 2 8天龄期 的抗压 强度比 7 天 的高1 . 6倍,2 由于充填材料的离析作用 , 造成采场内充填体 的强度高 低不同 , 在戈 壁 集料石子较多的地 方 , 其 强度较高 。 由 此可知 , 进路充填体的 强度高于分 层道充填 体的强度 。 3 . 充填休的锚面力与承载佳力 在试验采场的充填体内 . 试验人员按 照 常规方法进行 了杆柱拔出试验 。 试验获得的 错固力与滑动 量的关系曲线绘于图2和图3 , 其 最大 锚固力与相应 的 滑动 量列夕 、表 3 。 载荷 公斤了区米么 一二. I ‘3 一 卜 ‘ 1 - . 浦 移璧 加 乞长 幼移纽 矿下气犷下州扩叫滋 图 2 第 I 组杆柱拔出载荷与滑动量关系曲线 图 3 第 I组杆柱拔出载荷与滑动量关系曲线 错杆 编 号 最大的拔出力 吨 相应的滑动量 毫米 充填体的最大锚固力实测结果 卜 , }卜 2 一 1 ’1 1‘3 2 。5 I一 4 4 。85 I 一 5 表每 I一 唇 6 。45 ⋯ 25 」 { 1。 ⋯ ’4 5 ⋯ 5 5 J 4。 { 75 根据上述拔 出试验的结 果 , 参照文献 〔9 ] 的分析计算方法 , 楔缝式 锚杆的拔出力 与混凝土或岩石承载能力存在下列关系 式 Q P A 51 na 卜e o sa 1 式中 , Q为混凝土或岩石承载能力 , P 为拔出力 , . A 为杆柱与混凝土接触的面积 , a 为 楔尖角 ; 林为钢 与混凝土摩擦系数 。 按 照试验采 用的杆柱参数 , 通过计算和参考有 关资料 , 取如下计算参数 、A 二 2 8 8 . 1 0 厘米 “, 认8 0 50 ‘, 林0 . 4 ; P分别为2声吨, 1吨 4 . 5 5吨,3 吨 , 6 . 峨5吨 。 将上述参数代入 1 式 , 其计算结果列入表 4 。 充填体的最大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表 4 了.一 一 l 一 ⋯ 杆柱编号 第I组 I一1I一 2 }I一 3 平均 I一 硅1 1一 与 组一⋯ 最大的支承能力 公斤/厘米急 15 ‘81 {6 。 导224 。03 15 。3 9 30 。 67 13 、9 7 互 一 “ ⋯平均 庵。一 ⋯ 3。一 从表3和表 4 可以看出 , 采场进路中央 部位的充填体锵固力第1 1组高于进路口 的充填锚回力第工组 2 . 5倍 , 而承 载能 力则约高 2倍 。 充填体的作用机理 为了分析下向胶结充填采场的地压显现 特征和充填体的作用机理 , 在试验采 场内 , 我们埋设了三个连 续分 层的地压观测仪 器 , 计有YG钢 弦锚杆测力计邢台 , Z G钢 弦压 力盒1 6台和 DY 1型电阻式 位 移 计 9 台 。 自19 80年 6 月起至1 9 81年 4 月止 , 我们 记 录 了约有两千 个数据 。 表 5 列有仪器埋 设的地点 、 测 量目的 及测得的 最大的压 力 值 。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 , 可以对充填体的作 用和特性作以下分析 1 . 充填体的作用 1充填体具有可缩量 试验采场第三 分层7 林 进路的位 移计及 与其对应的压力盒的 实测资料图4证实 , 当充填体承载力为 3 0钓公斤/厘米 “时, 测得的相 应 收缩量为 4 毫米一 2 毫米 , 收缩率为0 . 1 一0 . 2 。 然而由于胶结充填料的 收缩率一般可达 2 左右 , 可见 , 在目前的条件下 , 试验采场充 填料并未达到极限的收缩量 。 这就是说 , 充 填体还可以继续承载 。 2 充填休具有支承上卞盘围岩的作用 试验 和生产实践证明 , 每个分层的充填体 并不能 阻止围岩次生应力场的产生 。 但是 , 如果及 时充填 , 它仍有支承上下盘围岩的作 用 , 防止或减少围岩片冒,采场压力观测 表 明 , 到1,8 0 年4月采至第四个分层 时为止 , 充填体对上盘围岩的抗力为 5 1 0公斤/厘 米 2, 对下盘围岩的抗力为1 0 1 5公斤/厘米 “ 见 图5 , 但其抗力上升速度逐渐缓慢 。 根据 以上分析 , 可以看出 , 在有水平地 应力的作 用下 , 上下盘围岩对充填体某点的压力 , 随 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长 , 在达到某一数值后 即趋向较稳定 。 当然这一情况尚应进一步进 行观 测 。 肠 。。,,,‘公;, , 压力公斤了 .宋, 仆氏| 的 加 . ... . . . . . . . . . . , . 1口 81 一一 1.公0 一奋一 22 l 洲叫| 砚阅时问 图4 图 5 3充填体分层 间的相 互作用回采工 作的进行直接拢 动 了充填体和围岩的应力 场 , 从而造成采场压力不断变化 。 综观三个 分层的仪 器实测资料得知 , 在上复载荷和 围 岩压 力的作用 下 , 回采过程中 , 充填体之 间存在着压力转 移的现 象 , 这种现 象以 Z G1 4 压力盒观测资料图 6 最为典型 。 从图中可以看 出 , 当第二分层6 朴 进路开挖 时 , 压力值急剧 上升 , 这充分说 明充 填 体 上 、 下两层之 间存在着力的传递作用 , 从而 造成上分层充填体对下分层充填体施加作用 力 , 其最大值达6 3公斤/厘米 “; 但随着下一 分层 的开采 , 其压力值下降到4 05 0公斤/厘 米 2 并趋于稳定 。 因此 , 回采工作对充填体 的受力状况的影响可以说有若干个分层 。 瑟瑟 爹 {鑫。长 . 1 一1 2导导 吕吕”溉开}充城 城第二分展充鹅砚娜 娜 口口{ { {网分胶‘ .设路开 开 完完完完 图 61520中段1行2 第一分层分层道顶板压力P 时间t 曲线 2 . 进路回采过程中充填体的 受力状态 根 据采 场压力观 测结果 , 进路间隔 回采 14 过程中充填体的受力状 态 可 划分为以下 三个 阶段 仪器埋设及观测最大值汇总表表5 纽 O 甘00 一2 。6 一4 。 5 ,曰 八61 匕 , ,土户勺一 b 钢弦压力盒 钢弦压力盒 电阻位移计 电阻位移计 矿柱承载力 矿柱承载力 充填体下沉量 充填体下沉量 41 。 32 。 Z GZ GD Y D Y 碍 进路 7 1号钢弦压力盒 电阻位移计 ZG D Y 侧压力⋯ 9 . 3 第三分层 ⋯ 分层道 60 充填体下沉量 一} 一万丁 钢兹 画蔗岌锚 石 俪东子丽 丽而不于 芹 下而采 可 ⋯ ” 、 电胆 悴 挂 甘 一 的位移单位为毫米 一 3 、 观侧数据整理到1981年 4 月3日为止 。 O 。6 第一阶段人工矿柱承载进路回采 阶段 。 龙首矿1 5 20中段试验采场是一个已形成 了混凝土假顶 的下向胶结充填采场 。 因 此 , 首先用 4 x Z 米的进路回采矿柱 称为 “ 预 备层 ” 回采 , 然后进行充填 , 使 4 x 4 米 待采进路两侧的上半部分形 成人 工矿 柱 。 在 回采第二分层 时 , 原来由待采进路的矿体所 担负的载荷转移给两侧 的人工矿柱 , 形成充 填体 人工矿柱的第一次 承压 。 实测表 明 , 在 此阶段内 , 敷设在充填体内的 钢 筋 锚杆测力计承受20 0 一30 0公斤/厘米 2 的 压缩力 。 第二阶段压力相对 稳 定 进路 充 填 。 当第二分 层进路采完后 , 用 戈壁混凝土 充填料充填采 空区 , 整个分层形 成连 续的完 整的充填体 , 这给采 场压力的暂时相对平衡 提供了条件 , 使人工矿柱承受 的载荷达到了 相对稳定 , 充填体内的 钢筋锚杆测力计 的压力值趋于平稳 , 第一 分 层道内紧贴 顶板 埋设的压力盒测值 也趋 于平 稳 。 第三阶段 应力重新 分布 下层 矿柱 回采 。 当第三分层 进路回采 时 , 处于相对平衡 的充填体 , 其内的应力又 重 新分布 , 使人 工 矿柱的受力状 态由在第一阶段 时为升压区变 为降压区 , 甚 至 改变了应力的性质 , 由受压 状态变成受拉状态 。 这种应力重新分布的现 象 , 在ZG2 1 林锚 杆测力计买测 的压 力曲 线 图 7 中尤为明显 。 当 ‘ 第二分层开掘后 , 充填体内埋设的 钢筋锚杆测力计由原来 承压 30 0 一40 0 公斤/厘米 2 变成为受拉20 0 30 0 公斤/厘米“ 。 泛泛 ;森一未少 r }{ { { 阵阵乘 喃二分州 跳三分欣. s . 严 兰分爪爪”. l l l . . . / }、”二 ’ 邀. ” l”, , 江江. 二分. ⋯’. 分 .分 二二 ‘“, 】 ‘ l } } } 图 715 20 中段1 2行 第一分 层 3号进路 YG21 力P时间t曲线 对充填体稳定性的评价 1 . 分层道混凝土假顶的雄定性 在龙首矿 , 下向胶结充填试验采场是以 敷设钢 筋混 凝土为假顶 。 为了解这种假顶 的 安全程度 , 在混凝土充填体强度较低且经常 有人员作业 的分层道内埋设 锚杆测力计 , 用 以测 定钢 筋在混 凝土充填体内的受力状态 。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和室内钢筋拉伸实验的资 料 , 我们对钢筋加强混凝 土假顶的安全系数 进 行 了计算见表 6 。 钢筋加强7昆凝土假顶的安全系数 表 6 康一分层除 . 一分层康一分层除一分层除二分层⋯ 第一分层} ⋯ 道锚杆道锚 杆⋯道锚杆⋯道锚杆⋯道锚杆尸进 路} { 竺 0 2 些 __ 些⋯ 丝 一酬 丝一四X任 一州 竺 一 少 { - 备 注 最大拉力 amax 吨 安全系数 F S 二 1 3 仃m ax 32 . 5 } 14 锚杆或钢筋直 径22一25毫米 , 室内拉伸实验得 出极限拉力为1 2 一1 4吨 应该指出 , 顶板的破坏 , 一般是 由拉伸 应力造成 的 。 因此表 6 中安全 系数的计算是 以取钢筋 极限拉力为招 吨为基础 , 而锚杆测 力计 钢筋的数据则 取其实测 的 最大拉 力值 。 参照国内国外 有 关 资料〔6 、 7 、 8〕 , 对照 表 6 中的 计算结果 , 不 难看 出 , 试验采场分层道的混凝 土假顶是安全稳 定的 。 2 . 回采进路混凝土假顶的穗定性 高进路 、 间 隔回采 、 集中充填所形 成的 混凝土假顶并非是一个整体 , 上下各分层的 混凝土充填体在进路的 纵剖面上呈交 错布置 见 图1 。 此外在开采进路的过程中 , 进 路两帮下半部的矿石壁 , 由于松软破碎 , 整 体性差 , 不断发生片帮;但其上半部的混凝 土壁的整体性则较好 , 并配有钢筋 , 不易片 冒 。 这样 , 便形成了 上窄下宽的进路断面 。 同时从进路纵剖面可以看出 , 进路的假项实 际上是由三个混凝土体所组成 。 因此 , 如果 两帮下半部的矿壁能支承住上部混凝土的压 力 , 则尽管采用 的进路断面比原下向分层充 填法的较大 , 其 顶板仍然是安全 的 。 3 。 矿柱的德定性 每个进路两 帮的 上部为混凝土 壁 , 下部 为矿壁 。 矿柱稳定性可根据测 定 的人工混凝 土或矿石矿柱强度及其承受载荷的大小 来评定 。 从采场压力测量得知 , 矿柱承受 的 最大载荷为4 0 公斤/厘米 2 左右 , 平均载荷在 25公斤/厘米2左右 。 矿柱载荷分布不匀的 主 要原因是充填接 顶不好 , 这 对人工矿柱 的稳 定是很不 利的 。 但是 , 还必须考虑 有 利的 因素 , 就 是充填体并非单轴 受力 , 而是处于 二维或三维受力状 态 。 这时混凝 土的抗压 强 度比单轴条件下至少要高 2 一 3 倍以上 。 这 就是说 , 单轴抗压强度为2 9 . 5公斤/厘米“的 混凝土充填体 , 在二维 或三维受力状 态下 , 其强度可提高到6 0公斤/厘米 2 以上 。 因 此 , 目前试验采场的混凝土入工矿柱强度完全可 以满 足支承地压的 要求 , 混凝土人工矿柱是 稳定 的 。 在由矿石构成 的矿柱那一部分 , 根据矿 休岩芯取样测 定 的结 果 , 其抗 压强度为 1 8 2 公斤/厘米 2 。 按强度理论估算其稳定性 可以满 足地压要求 。 但实际 上 由于矿体弱面 多 , 节理裂隙发育 , 整体性不如混凝 土人工 矿柱 。 因此 , 在矿体的软弱部位 常 发生 片 帮 , 而在 矿体坚硬部位则产生开裂 。 因此 , 在高进路试验采场 , 把矿石矿柱的高度降至 2 米 , 以图改善其 受力状态 , 提高矿石矿柱 稳定性 。 尽管如此 , 由于片帮 开裂的不断发 展 , 仍会逐渐削弱矿柱和顶板 的稳定性 。 加 第四分层 的几个进路 , 由于出完矿石后达半 年之久 没有进行充填 , 致使矿柱及顶板产生 大量片冒 。 因此应 及 时进行充填 , 根据现场 观 测 , 进路出完矿后 至充填的 时 间 间隔 、 以 不 大于 3 个月为宜 。 对采矿工艺的几点建议 通过现场试验和对充填体物理力学性质 与试验 采场地压的测 定分析 , 证明龙首矿采 用高进路下向胶结充填法是成功的 。 但是在 应用这种采矿方法时 , 有必要对其回采工艺 加以规定 , 例如工艺之 间达 到良好配合 , 实 现对地压的管理 , 有效地采出矿石 。 现根据 采场地压的研究 . 对其 采矿工艺提出以下建 议 。 1 . 保持良好 的充填体接顶状况 充填 体的接顶状况 与顶板和 矿柱的 受力大小关系 极大 。 一般情 况下 , 在采场进路坡角为1 2度 时 , 能自流的 混凝 土充填料能够较好地与顶 板接实 , 尤其 是在分层道的部位 。 但是 , 由 于充填作业的技术管理制度不键全及上 、 下 联络 信号不灵 , 常常出现充填接顶不好的现 象 , 如试脸采 场第一分 层7 铃、 尹进路没有接 顶的高度竞达0 . 71 . 0米 。 这就在充填体 内 形 成了应力集中 , 并 在分层道 的卜方 出现压 力峰值 , 这种 现象 , 由埋设在 第一分层道顶 板 的压力盒Z G1 4的观测结 果得 到证实 J 根据长沙矿山研究院所做光弹模 型试验 资料 , 接顶不好的矿柱受力状 态 相对 于接顶 密实的矿柱受力状 态 , 其应力集中系数高达 3一8倍 。 从试验采场 的实测资料也可以得 知 , 由于 接顶不好而造成应力集中的部位 , 其矿柱承 受的载荷为4 0 公斤/厘米 2 左右 , 而 矿柱平均载荷只有2 5公斤/厘米 2 左右 , 最小 的载荷仅 5 公斤/厘米 么左右 。 由此 可见 , 接 顶的状况对充填体的稳定性 影响 很大 。 为 此 , 在回采 工艺中必 须提高充填质量 , 确保 充填体与顶板 紧密接 触 , 使混凝 土 人工矿柱 受力均匀 , 防止 产生应 力集中现象 。 2 . 控 枷分 层遭的开抢时间根 据对下 向胶结充填采 场充填材料的性能 试验 , 分 层 道混凝土试 块 7 夭龄 期 的抗压 强 度为 1 5 . 7 1公 斤/厘米2 , 2 8 天龄 期的 抗压强度 为 2 4 . 7公斤/厘米刁, 即牙天龄期 的混凝土 强度 只达 到2 8天龄 期的 强度的6 3 。 为了使混凝 土人工假顶稳固和保证下一分 层道掘进 的安 全 , 建议下一分层道的开 掘起 始 时 间不宜过 早 , 使充填混凝 土 的强度能得到提高 。 一般 说 , 以在完成上一个分 层的充填后 , 再相隔 一个星 期以上 的时 间 , 才开始拉开下一个分 层道为宜 。 3 . 提离充瑰休的均 匀性 , 对部分地 段 采取 补 强措施充填方 式对充填体的性质和 充填体的内部结构有很大影响 。 目前 , 充填 的方式基本上是 以充 填 料自流充入 采场 。 这使混凝 土充填料在 采场呈现出明显 的离析 现象 。 据测定 , 进路戈壁集料混 凝土中 , 水 泥 、 砂子 、 石子 的配比为 1 2 . 5 7 , 而 分层道的 相 同物 料的 配比却为 11一9 3 . 6 ; 粗骨 料多堆集在进路下料口附近 , 而 远离下料口的 分层道则甚少 , 因而导 致充填 体强度不匀 。 由混凝 土充填料的取样测定结 果得知 , 进路的充填体强度较高 , 分层道 和 进路口的充填体强度则较低 。 但充填体强度 低的部位 又正是工 人经 常作业 的场所 。 因此 应 改 进充填方式提高充填体的均匀性并对薄 弱地区采取加 固或补强措施 , 如采用 吊挂式 木底梁或 钢筋加固充填体 。 4 . 每一分 层 采完矿后 , 应及时 进行充 填 , 以增 强矿柱和 围岩的支撑能力 , 防止采 场片帮 冒顶 。 5 . 严格 控制 水灰比 , 防止冲洗搅拌机 的水从电耙道大量 流进充填采场而降低充填 混 凝土 的质量 。 6 . 在 混凝土充填系统中 , 应 加强料量 工作 , 严格控 制充填料的 配比 。 此外 , 在充填过程中 , 采取连 续集中充 填和其他的有效枝术措施 , 防止充填体出现 似千层糕的现象 , 以提高充填体的强度 , 参考文献 〔1〕黄少洲 、 王凤义 叼O型 钢弦测 力计研制报告 ” , 锡矿 山地压研究鉴定会议 资料 , 1 9 5 0 . 1 0 . 〔2〕黄少洲 、 王凤义 ,“应 用CO一- 10 0 型 钢弦 测力计观测胶结壁压力的 研究报 告 ” , 锡矿山地压 研 究鉴 定会议资料 , 198 0 . 1 . 0 。 〔3〕 王凤义 ,“D Y 1 型电 阻 式 位 移计研制 ” , 锡矿山地压研究 鉴定会议资 料 , ] _ 9 8 0 . 20 . 〔4〕昆明 冶金设计院 , ‘胶结 充填体 的强度及计算” , 冶金设计与勘探 , 1 9 79 年 3 一 4 期 。 〔5〕叶粤文 ,“ 用有限元 法研究采场 跨度的合 理性和顶板的稳定性” , 锡矿山地 压研究鉴定会议资料 , 1 98 0 . 10 . 〔6〕R ie anr d M B ar k eran d F r 1t z H a tt , “Jo int effeets inb ed de d fo r m a tio nr oo f eo n tr o l ”, N ew h诊ri - zons in roo km ee h a n ie s , Publishod 甲 by 一人 璐弓又 ‘a耳 一 S og ietv o f C iyil Engi - nee rs, 1973 , P . 247一26 1 . 〔7〕 “ R o。k m ee hinie s app lie a - tio ns in 峪。i p么, , , 1 7 ,七 hsym po siu m o nr o e km e e ha n ie s , A IM E , 1导77 , 〔8〕桑玉发等 ,“ 锡矿山河床保安矿 柱开采 及其地压规律的研究 ” , 锡矿山地压 研究鉴定会议资料 , 19 8 侃 10 . 甲 扑 食 卜 犷 1级 V o l . 2No 。 1 第二卷第一期 长沙矿山研究院 季刊 Q ua rte rlyof C IMR ABSTRATS PR OG R E SSANDD EVEL O PMEN TT RENTOFS INKIN GANDDRIFTING T E C HN IQU E SINC H I 闪 E S E ME TA LMINES Zh 0u 2he n g 一huar T h ea uthor h a ss u m m ar iz ed th e d eve lor n e n tPr o ee s sa n d the a e hie ve m e n ts 0 f sin king an dd r ifting teeh n iq u es in Chin ese m e talm in e s fo rreeen t30 yea r s ,a n d th e n Put s fo rwar d so m e id eas fo r th e d e ve lopm en t in th e futu r e . AS T U DYONTHER O C KMECHANICSMECHA N ISMO FTHECEMENTED BAC KFIL LINH IGH 一A CCE S S , U N DE R HAN DC U T 一A ND 一F lLLSTO PES ATL U N G SO U MIN E W u T e n g一 sh in , Z huY u 一 x in , YiY ue一we n , H uan g sha o一z h ou Th eres eae h w or k a iming a tim 势 r o v ingth e g r ou n d p r es s ur e in tes上s之oPe s m1n ed by un d er h a n d e u t一 a nd 一fillsto pingm etho d a t L un g s o u Min e 15 p re sen ted , an d thisp r o je e t 15in e lud e d inthe o vera llP r o g r冬m m eo f eo m - Pr ehe n siveu tiliz a tio no f n;iner a l r e s o ur e e s in Jing ehuan Di str iet . Theb e - ha vio o f e o m en ted b a e kfill an d th e g roun d p r essurea etua llym eos ur启d in the b ae k filled s toPe s ar e d eer ib e d . T h e m ee h a n ism o f the e emen ted b a ek fillan d the sta bility o fb o th e one - retenza ts an d pilla r s in high一 a ee e ss,u n d er h a n d e ut 一 an d一fill sto p esa r e d1 seus s edo n the b asiso f aeo mPr eh e nsivean a ly siso flab o r a to ryex Pe r i - m en ts an dfi e ld o b se rva tio n . S o m esu gg e s tio n s a r e p ro p o s ed in r e g ard to the sizesan d e on fig ur a tio nso f sto p esan d their mi n ingte eh n iq u e s . A I诬 u L’ N EARPRO GR AM M’ N GPRO “L EMOFO R E“L 甲 D‘NG Q1n g一huai Alin ear p r o g ra mm i n gp r o blem o f or e b le ndingh a s b een fo rm u lat edan d so lv edin thisPap er with the p u r Po se o fm ax im u m u tiliz a tio no f th e giv en te n or ere s er ve s . The eo mp u te rp ro g r am fo rso lving s u e h a p ro b lem an d its d ege n e r aeya r e b r iefly dis e l o s s e dh e rein , a n d th ere fr om tw oe le ve n 一ye ar p r o d uetions e h e d u le s p r o v id ed . It15 s how n that , th r ou ghthis e xam plifieatio n , th eseie neeo f system E n gin e er ing15 o f sign ifie a ne e in m ini n gPla n n ing a n d p r o d uetio ns e h edu ling . 76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