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地区常见的矿石矿物.doc
金瓜石地區常見的礦石礦物 自然金 Native Gold Au 在金瓜石地區,金主要以自然金或銀金Electrum的方式產出,有時也包含在其他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的內部。一般而言在九份及武丹山地帶各礦體所產出的黃金顆粒較大,但成色較低,大致上只有600750左右。而長仁及本山等礦體的金顆粒平均粒度較小,但是成色較高,一般在800900以上。 *銀金黃金中經常含有銀,當銀含量超過20時,便稱銀金。 硫砷銅礦 Enargite Cu3AsS4 硫砷銅礦是金瓜石主要產銅的礦石礦物之一,亮黑色的柱狀晶體使得他在此地非常容易被辨認。硫砷銅礦產在本山附近各金銅礦脈及角礫岩筒中,結晶大小隨深度增加而漸大,以前在本山八坑曾產出直徑一公分以上,長度達10多公分的晶體,目前在地表多只能看到約0.51公分長的硫砷銅礦細柱狀晶體。硫砷銅礦的晶體常巨集叢生成晶簇,生長在礦脈或岩洞中,在現今的本山、第一長仁、牛伏等地表露頭仍可發現他們的蹤跡。 呂宋銅礦 Luzonite Cu3AsS4 呂宋銅礦也是金瓜石地區重要的產銅礦物,它的化學成分與硫砷銅礦相同,兩個礦物屬於同質異構物Polymorphism,即具有相同化學成分,但是原子排列方式不銅,而形成不同的礦物。硫砷銅礦是斜方晶系,呂宋銅礦是正方晶系。呂宋銅礦產出的地點與硫砷銅礦相似,集中在金瓜石及其東部各礦體,九份及武丹坑鮮少發現。通常兩者會共生在一起,硫砷銅礦較黑且成柱狀結晶,而呂宋銅礦則略帶紫色且以塊狀產出。 法馬丁礦 Famatinite Cu3SbS4 法馬丁礦又稱為”脆硫銻銅礦”,它與呂宋銅礦是屬於異質同形體 Isostructural。所謂異質同形體就是指兩種礦物的化學成分不同,卻有相似的結晶構造。法馬丁礦的化學成分是Cu3SbS4,而呂宋銅礦則為Cu3AsS4,兩者的差別在於一個含銻而另一個含砷,但兩者卻具有相似的結晶構造,同屬於正方晶系。法馬丁礦在世界上產出的地點很少,且產量不多,因此不能成為煉銅的主要礦物。但因為很稀有,法馬丁礦常成為各博物館蒐集的對象。過去有些文獻稱之為法馬丁石,因為法馬丁礦為金屬礦物,不宜與非金屬的”石”相混。 世界上第一塊法馬丁礦是1873年,由STELZNER在阿根廷Sierra de Famatina, La Rioja發現的。那台灣第一塊法馬丁礦又是在哪裡,由誰發現的呢 話說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譚立平教授於1966年時在台金公司蕭克長先生的桌上,看見一塊白色的矽化砂岩,兩側各長有數十粒紫紅色的礦物結晶,這塊標本據蕭克長先生說是來自金瓜石的六坑四百米脈。這塊標本後來轉送杜月笙之子杜維善,最後又轉送至譚立平教授手上,譚教授以x光及送至Kennecott公司化驗成分,這是台灣發現的第一塊法馬丁礦。 在1969年左右,德國海德堡大學的Moh教授訪台,曾說這塊法馬丁礦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之後標本被杜先生索回,切成兩半,一半以美金3000元售給華盛頓的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並在該館舉行特展,轟動全球,譽稱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法馬丁礦。1967年陳武夫先生繼在八坑本路本山下二脈發現較多的暗紅色法馬丁礦,量較多,但結晶外形不及四百米脈美麗。法馬丁礦應是台灣最罕見的礦物。在金瓜石它只有發現於海平面以下一兩百公尺的礦脈內。因為它的罕見性,曾經一時成為世界各博物館和收藏家所爭取的對象。 根據研究金瓜石金銅礦權威的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譚立平教授表示,金瓜石所發現的法馬丁礦結晶,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金瓜石產出法馬丁礦的地點多位於礦坑內,在地表尚未發現,所以除非金瓜石礦區重新開採,我們是很難在野外尋獲法馬丁礦的芳蹤。 黃鐵礦 Pyrite FeS2 黃鐵礦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礦物,而在金瓜石地區更是普遍,由於黃鐵礦的色澤呈閃閃發光的金黃色,經常被誤認為黃金,也因此有”愚人金”的俗稱。可從下列各方面來辨識 顏 色黃鐵曠是閃閃發光的金黃色,但顏色偏白﹔而金則是帶有點橙色的金黃。 條 痕黃金條痕仍是金黃色﹔而黃鐵礦條痕是黑色的。 結晶習性黃鐵礦經常以漂亮的晶形產出﹔黃金一般呈現不規則。 比 重純金的比重是19.3,即是含有銀,比重仍有19.3-16左右,比起黃鐵礦的4.9-5.2大了非常多。 在金瓜石九份地區,地表的黃鐵礦結晶晶體較小,以正方體,八面體較為常見。而在第底深處黃鐵礦的晶體較大,且以八面體為主。除了晶體大小會隨深度而增加,黃鐵礦內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會隨深度而有所變化,在深部的黃鐵礦含有較多的銅、砷、鈷及鎳,而深處的一般含較多的銀、鉛、鋅。黃鐵礦主要成分是硫化鐵,常被用來作為製造硫酸的原料,另外金瓜石的黃鐵曠也經常含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