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金属非金属矿区.doc
陕西省金属非金属矿区 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编写提纲 (本提纲为编制我省金属非金属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内容的一般要求,编写单位可根据所承担的核查矿区的地质及开采实际情况,依据核查矿区现状调查和现场核查结果,对报告内容作适当补充、调整) 陕西省国土资源规划与评审中心 二〇〇九年十月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陕西省 县(区) 矿区 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提交单位名称) (提交时间) 陕西省 县(区) 矿区 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项目委托单位 报告编写单位 队 长 总 工 程 师 项目负责人 报 告 主 编 参加编写人员 提 交 日 期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第三节 本次工作情况 第二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矿区(床)地质特征 第二节 矿体(层)地质特征 第三节 矿石质量 第四节 矿石类型和品级 第五节 矿床共(伴)生矿产 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 第五章 矿区内矿山设计、开采及资源利用情况 第一节 矿山设计方案 第二节 矿山开采现状 第三节 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第六章 核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核查工作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二节 资料收集及资料可靠性评述 第三节 核查实测资料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及质量评述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及基准日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选择依据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的原则 第五节 矿体(层)圈定原则 第六节 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第七节 块段划分 第八节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第九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第十节 共(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 第十一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及与矿产储量表的对应关系 第十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第八章 矿山经济技术评价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图(按全国项目办制定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及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制作相应图件) 1、核查矿区平面套合图(包括地形图层、地质图层、勘查程度(上表矿区)图层、核查区范围图层、矿权图层、探矿工程图层、开采前矿体边界轮廓图层、核查矿体边界轮廓图层); 2、核查矿区采掘工程图(井上井下对照图)(含探矿工程图层、采矿工程图层、采矿权图层、采空区图层、核查矿体边界轮廓图层、压覆图层、热毒、水淹区等图层); 3、核查矿区开采前资源储量估算图(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或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 4、核查矿区资源储量估算图(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或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 5、核查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占用采空、占用保有、占用圧覆和未占用采空、未占用保有、未占用圧覆、未占用残留等七类资源储量的水平投影分布图) 6、核查矿区代表性勘探线剖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7、核查矿区品位一吨位曲线图和矿区成本一吨位曲线图; 8、其它图件。 (上述附图中,1、2、4、5号图是必须附的四类图件,必须按照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进行编制) 附表 1、核查矿区地质资料目录一览表; 2、核查矿区块段资源储量分割对比表; 3、核查矿区矿体资源储量利用情况统计表; 4、核查矿区资源储量统计汇总表; 5、其他表格(各核查矿区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包括 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分析成果表;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组合分析成果表(估算其伴生资源储量时); 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 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 块段资源储量估算过程表(必须包含面积、品位); 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包含资源储量和其对应品位)。 图件属性表 1、核查矿区属性表; 2、核查矿区原上表矿区属性表; 3、核查矿区采矿权属性表; 4、核查矿区储量利用情况属性表。 (上述图件属性表必须按照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进行编制)附件 1、 合同书; 2、 勘查资格证书; 3、 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4、 报告编制单位承诺书; 5、 采矿权人对提供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来源应简述本项目招投标及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情况)、目的(查清矿区资源利用现状,为省级单矿种汇总提供依据)、任务及具体要求(按不同类型的矿区具体叙述任务与要求)。 核查区的行政管辖、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 交通情况(简述核查矿区至最近交通线(一般指铁路)及站点的名称、运距、路况、通讯等) 自然地理条件(简述山系、地形、地势、气候、水系、水源、劳动力、物产、资源、燃料、电源等) 核查矿区范围及矿权设置 核查矿区代号、编号,核查矿区边界拐点号和坐标及面积(采用表的形式,坐标包括经纬坐标和对应的直角坐标),(若核查矿区范围与招标文件提供的范围不同,应说明核查矿区范围变动的理由,并附示意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核查区内包含的各采矿权和探矿权名称及边界拐点号、坐标、采矿标高、面积(采用表的形式,坐标包括经纬坐标和对应直角坐标)。附插图表示核查矿区范围及其包含的采矿权、涉及的探矿权范围。 第二节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查前历次矿产地质勘查、矿山生产勘查、储量核查检测、整合区核实等有关储量地质工作的时间、单位、范围、对象、主要工作量、地质工作程度、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明确是否为上表矿区、上表依据、上表储量,明确是否为开采矿区,是否完成储量检测或核实,检测或核实时间与“国土资发[2007]26号”文的前后关系。 第三节 本次工作情况 简述本次核查工作时间、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结合核查矿区分类及技术路线,说明核查工作阶段,重点叙述在矿区现状调查、现场核查及核查成果编制等阶段的工作组织及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等。 第二章 矿区地质 简述核查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区域矿产等概况。 第一节 矿区(床)地质特征 简述矿区(床)范围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等地质情况。说明矿床成因类型。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等。 第二节 矿体(层)地质特征 分矿体叙述(已经全部采空的矿体可简述)。 叙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及变化;矿体顶地板及夹层特征。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可用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 第三节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成份(主要的金属、非金属、蚀变矿物、矿物共生关系等) 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及规律)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风(氧)化特征(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第四节 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数量及比例。 第五节 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叙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矿山对共(伴)生矿产利用情况,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 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未利用矿区要简要叙述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简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 简述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岩性、稳固性及对开采影响程度,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 简述矿区环境地质现状,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及采矿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叙述矿山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第五章 矿区内矿山设计、开采及资源利用情况 第一节 矿山开采设计方案 叙述核查矿区内各矿山的建矿时间、设计单位、设计年生产规模、采矿方法、开拓方案、通风方法、运输方式、设计服务年限等。 第二节 矿山开采现状 叙述各矿山实际投产时间、实际年生产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采空区的分布,开采过程中投入的生产勘探工作情况。 第三节 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叙述各矿山近四年来消耗矿石量、金数量、地质品位、采出矿石量和金属量、原跨国品位,矿山采区回采率、损失率、贫化率,入选矿石品位、尾矿品位、选矿回收率、精矿品位、精矿产率等。 (上述内容建议以矿山开采情况表、矿山历年生产销售报表、矿山储量动态监督情况表等表格的形式表示,个别小型矿区可根据矿山资料程度适当简化叙述) 第六章 核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核查工作技术路线及方法 结合矿区现状调查,叙述核查矿区分类及现状评估结果,依据〈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叙述本矿区核查工作技术路线及核查工作方法。 第二节 资料收集及资料可靠性评述 简述本次核查工作收集到资料的名称、完成时间和提供单位,评述其可靠性。 第三节 核查实测资料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及质量评述 评述此次核查工作实测资料的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对此次核查中地表、井下和定位测量、地质测量和调查、新增生产探矿工程及编录、采样与测试、资料整理、资源储量计算、制表、编图、报告编写、数据库建设等项工作进行质量评述。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及基准日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拐点编号及其直角坐标、标高)。开采矿区且设置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估算对象应具体到矿种和矿体(层)的编号 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为2009年12月31日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说明本次核查工作所采用的工业指标及依据。 对已勘查的矿区,边界品位(品级)、最低工业品位(品级)、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等工业指标的选择,原则上与原储量报告一致(对原报告与现行规范不一致的部分应予以说明;对原报告在资源储量估算部分出现的明显错误应予以纠正)。对于未进行勘查的矿区,工业指标一般应参照执行现行各矿种的勘查规范。 对因采、选、冶技术条件发生变化需调整矿床工业指标的,应进行必要的论证,并与同类矿山类比。降低工业指标的,只需要矿区内矿山企业出具实际利用工业指标证明即可,而提高工业指标则必须进行充分地论证,并由省、部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评审认定。工业指标变更的,则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编制核实(重算结算)报告,履行评审备案手续。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选择依据 对已进行过勘查的矿区沿用原勘查报告的估算方法,对原报告在资源储量估算时存在的明显错误,或方法选择明显不合理的应予以纠正;未进行勘查的矿区则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复杂程度等来确定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同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的原则 叙述单样代表厚度、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的确定原则。 第五节 矿体(层)圈定原则 对新发现的矿体和矿体变化块段,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原则。 第六节 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七节 块段划分 资源储量估算的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置部分,压服矿产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第八节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说明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或矿山开发实际经济采参数)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第九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矿区截至2009年12月底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同时列表反映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外各矿体(层)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 第十节 共(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估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说明其综合利用情况。 第十一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及与省储量表的对应关系 进行资源储量结果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对已上表的资源储量进行准确的扣减,避免重复统计;对未上表的矿区与原报告估算结果对比即可。同时分析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 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或者虽未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但已上表的资源储量(以下简称最近报告)。应用关系图说明本次核查范围与最近报告范围的关系,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含矿石量、品位、金属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十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本次核实资源储量估算中与以前报告储量估算原则、方法等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八章 矿山经济技术评价 简述各矿山的实际生产能力、产品方案、年产量、年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年销售利润、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等。可结合第五章相关内容综述。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主要成果及认识 对资源储量核查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分析评价核查矿区资源储量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利用情况和利用潜力分析;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建议注销核查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