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doc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 一、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 1、大气水水蒸气、云、雾、雨、雪和冰雹; 2、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冰雪; 3、地下水保存在地下岩石的空隙、裂隙及岩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循环着。从海洋、河流、湖泊的表面,岩石的表面及植物的叶面上蒸发,变成水汽上升至大气圈中。在高空凝结,形成不同形式的降水而降落到地面。降落下来的水一部分就地蒸发,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回归到海洋、河流、湖泊中。 (二)岩石的空隙性和透水性 1、岩石的空隙性 (1)孔隙岩石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隙。孔隙以孔隙度n表示。 30或更大。颗粒大小均匀,孔隙度大;大颗粒之间空隙充填有较小颗粒,孔隙度小。沉积岩孔隙度一般为10,砾岩和充填胶结差的砂岩可达20 (2)裂隙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作用,产生各式各样的裂缝,称为裂隙。 (3)岩溶地下水溶蚀了某些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后,在岩石中形成了洞穴,称为岩溶溶洞。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能使水透过本身的性能,称透水性。根据岩石透水性的大小,岩石可分为透水岩石和不透水岩石。 砂、砾石、砾岩以及裂隙与岩溶比较发育的岩石(砂岩、石灰岩)为透水性岩石;粘土及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如页岩)为不透水岩石。 岩石的透水性是相对的。在普通压力下为不透水岩石,在高压力下可能是透水性岩石。 介于透水与不透水之间的岩石为半透水性岩石,如亚粘土和亚砂土等。 岩石透水性的大小,用渗透系数 表示。见图1 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为1时的渗透速度。测得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4.79210-6m/s(0.414m/d);本溪组石灰岩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1.44610-6m/s0.125m/d。 3、透水层与不透水层;含水层与隔水层 能够透水或透水性强的岩石,称为透水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空隙度大的砾岩和砂岩。充满了地下水的透水层,称为含水层。 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差的岩石,称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如粘土,页岩,裂隙少的岩浆岩。 根据渗透系数Km/d的大小,岩石透水性可分为五级1、极强透水性岩石(K0.01;4、弱透水性岩石K0.01-0.001;5、极弱透水性或不透水性岩石K10);2强透水性岩石K10-1;3、中等透水性岩石K1-0.001. 几种岩石的渗透系数见表1。 表1几种岩石的渗透系数 (三)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1、潜水与承压水 潜水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水面至地表有一定距离。潜水由高位向低位流动,又称无压水。(见图2) 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又称为自流水。承压水形成条件是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Ⅰ区为补水区,位置较高,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渗入地下沿含水层流动,;Ⅲ区为排泄区,位置较低,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补水区与排泄区之间的Ⅱ区,充满具有静压力的地下水,就是承压水。由于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具有压力,钻孔通过隔水层后,地下水便涌入孔内,不断上升,有可能喷出至地表。(见图3) 2、降压漏斗的概念(见图4) 在潜水(或承压水)井中抽水,水位下降,程漏斗形,直到形成稳定的降压漏斗为止。 潜水井涌水量(即井的排水量)计算公式为 (四)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自然界有许多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都溶于水,因此地下水不是化学纯水,而是复杂的溶液。已发现有几十种元素。 离子状态阴离子Cl-、SO4--、HCO3- 阳离子Na、K、Ca、Mg 化合物状态Fe2O3、Al2O3 等 气体状态 N2、O2、CO2、CH4、H2S等 以主要阴阳离子来表征地下水的化学类型。若地下水主要阴离子成分为HCO3-、阳离子为Ca 时,称为重碳酸钙型水;若地下水主要阴离子成分为SO4--、阳离子为Na 时,称为硫酸钠型水。 反映地下水化学性质常用指标有以下几个 1、水的总矿化度(矿化度) 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的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矿化度,以克/升来表示。它表明水中含盐分的多少。矿化度高,说明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差;矿化度低,说明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好。按总矿化度大小,可将地下水分为以下几类(见表2) 2、氢离子浓度pH值 pH值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 ] H [pH-lg 当 7时,说明水呈酸性反应;7时,说明水呈碱性反应。根据pH,可将地下水分为五类 (见表3) 3、水的硬度 地下水的硬度大小取决于Ca 和Mg 的含量。硬度又有总硬度(Ca++ 、 Mg++的总含量)、暂时硬度(沸腾后 Ca++ 、 Mg++ 沉淀量)和永久硬度(沸腾后 Ca++ 、 Mg++ 不沉淀量)。根据总硬度,可将地下水分为五类极软水、软水、弱硬水、硬水和极硬水。 二、矿井涌(突)水条件分析 (一)矿井涌水来源与通道 1、天然水源与通道 (1)水源 a.大气降水; b.地表水河流、湖泊、洼地积水等; c.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断层破碎带水,岩溶水,潜水,自流水(承压水)。 (2)通道 a.岩溶陷落柱; b.断层带、裂隙; c.隐伏露头、天窗隐伏在第四系含水砂层之下的基岩风化带为隐伏露头;第四系含水砂层之下往往有粘土质隔水层,粘土质隔水层的尖灭或缺失称天窗。 d.地震裂隙。 2、人为水源与通道水源 (1)水源 a.袭夺水源由于疏干降压形成降压漏斗,获得新的补给水源,称袭夺水源; b.老窑水。 (2)通道 a.顶板垮落带、导水断裂带; b.开采引起的底板破坏带; c.岩溶地面塌陷由于抽水试验和疏干开采,形成的岩溶地面塌陷; d.封堵质量不佳的钻孔。. (二)影响矿井涌水的因素 1、地质因素 (1)地面因素地面河流,洼地,降水,地形; (2)岩石性质透水性(渗透系数); (3)地质构造 断层断层是否与地表水及含水层连通;断层破碎带往往本身含水;若断层破碎带被粘土质岩石充填、胶结,具有隔水作用。 褶曲采掘工作面处于向斜轴处,涌水量就会增大。 2、人为因素 (1)开采活动; (2)废弃的勘探钻孔,封堵质量不佳; (3)开采面积和矿井长期排水影响 以静储量水为主初期,涌水量随开采面积增大而增加;以后会逐渐减小。以动储量水为主涌水量稳定。 (三)矿井充水程度 1、根据含水系数 含水系数 KB Q∕P Q矿井中排出的水量(m); P同一时期煤炭采出量T (1)涌水量小的矿井KB10 2、根据涌水量 (1)涌水量小的矿井Q 1000 m/h 三、矿井突水预兆与突水量估算 (一)矿井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 (1)煤层变湿、松软,煤帮滴水,顶板淋水; (2)工作面气温降低,雾化,有硫化氢味; (3)听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冒顶,片帮,底鼓。 2、工作面底板突水预兆 (1)底鼓,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底板裂缝; (3)沿裂缝或煤帮渗水; (4)底板破裂,并喷出高压水,“嘶嘶”声; (5)底板产生“底爆”,巨响,大量涌水。 3、松散含水层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有流砂; (3)顶板发生溃水、溃砂,地表塌陷。 (二)矿井突水量的估算 1、采用现场实际测量方法 (1)浮标法(突水初期) (2)水泵标定法(突水时) (3)容积法 突水后,如将平巷淹没,水位升老窑区,则涌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Q KSHM/tcosa m3/min K采空区的淹没系数,(见表5) S求积仪在平面图上量得的淹没面积,m2; H水位上涨的高度,m; M实际采高,m; a岩层倾角,() t水位上升所用时间,min 2、突水总量的计算 (1)算术迭加法 (2)曲线求积仪法(略) 3、淹没时间的预计 四、矿井涌(突)水的防治方法 (一)地表水防治 1、河流改道; 2、铺设不透水的人工河床; 3、修筑排(截)水沟; 4、堵漏。 (二)老窑水的防治 1、探老窑的位置、范围、形状、水量; 2、隔老窑水与地表水的隔离;老窑水与矿井水的隔离; 3、放利用钻孔将老窑水放入矿井,增大矿井涌水量,必要时设水闸门(墙)。 (三)疏干降压 在钻孔(地面、地下巷道)内安装排水设备(如深井水泵), 从钻孔内将水排至地面或地下巷道,以达到疏干或降低水位的目的。 1、疏干程序 (1)疏干勘探查明疏干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补给及运动规律,补水边界、隔水边界,地下水涌水量,疏干含水层与地表水或其他含水层联系,含水层特征,疏干水量等); (2)疏干方案地面疏干,井下疏干,疏干钻孔布置; (3)试验性疏干6-12个月,了解疏干效果,调整疏干方案; (4)经常性疏干 随矿井开采范围扩大,对疏干工程进行调整、补充;观测疏干孔的水量和水位;编制疏干水量、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以及疏干降低漏斗平面图;水质分析。 2、疏干方式 (1)地表疏干 用于预先疏干阶段,在煤层浅部及露天矿中采用。具有建设速度快、投资经营费用低、安全可靠等优点,但随深部增大,费用增加。 (2)地下疏干 采用疏干巷道和钻孔进行疏干,用于矿井较深部的疏干。 (3)联合疏干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水文地质条件逐向恶化的老矿井,从经济安全方面考虑,采用井上、下联合疏干。 (四)注浆堵水 1、意义将制成的浆液压入地层空隙,使其扩散凝固、硬化后,起到堵、拦补给水源或加固作用。 2、注浆堵水的应用 (1)井筒地面预注浆对要穿过含水层的井筒预先注浆,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涌水量; (2)石门预注浆对要穿过含水层或断层破碎带的石门,预先注浆,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涌水量; (3)对有强补给水源的突水点注浆堵水,治水复矿; (4)与疏放水结合,对查明的进水边界或通道,进行帷幕截源注浆,减少矿井涌水量; (5)有煤层底板突水危险的矿井,对强含水层顶面或夹存于其顶板隔水层内的弱含水层进行加固注浆; (6)其他钻孔、陷落柱注浆。 3、注浆材料 (1)水泥水泥速凝剂(缓凝剂)、速凝早强剂惰性材料(砂、砾石、粘土、矿碴); (2)水泥水玻璃分别配制,同时注入。水玻璃凝固时间短,提高可灌性; (3)化学浆液,水玻璃类,树脂等。性能好,成本高。 4、注浆工艺 (1)注浆钻孔钻孔数目,深度,钻孔排列,钻孔方法; (2)注浆设备注浆泵,搅拌机,混合器; (3)注浆参数扩散半径,注浆压力,浆液浓度,浆液注入量,注浆效果。 5、注浆堵水的主要技术问题 (1)圈定突水点、找到补给水源通道。 (2)注浆时要准确地命中出水点。 (3)动水注浆要防止浆液的流失先下骨料,然后再注浆封堵。 (4)保证注浆堵水有足够的范围和强度。 五、水体下安全采煤 (一)水体下采煤的意义及特点 水体下地表水体、含水砂层水体、基岩水体。要防止上覆水体中的水或泥砂溃入井下,防止因涌水量增大而过分增加排水费用。 (二)影响水体下采煤的因素 1、水体类型 水体类型包括单纯地表水,单纯松散层水,单纯基岩水,地表水加松散层水,松散层水加基岩水,地表水加基岩水,地表水、松散层水加基岩水。 水体与煤层之间关系水体与煤层之间有隔水层;水体与煤层之间直接接触。 2、上覆岩层类型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 3、地层构造(见图5) (1)单一结构水体集中、水量大、渗水性强; (2)复合结构含水层与隔水层在垂直方向互相间隔,水体分散; (3)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含水层与隔水层在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互相间隔,形成封闭、半封闭储水条件; (4)覆盖结构隔水层与煤系地层不整合,地表水和地下水被隔水层隔阻。 (三)上覆岩层破坏规律 1、三带垮落带,导水断裂带,弯曲带; 2、垮落带、导水断裂带的形态马鞍形(缓),抛物线形(倾),断裂带向上发展、垮落带超出采空区的边界(急);(见图6) 3、垮落带、导水断裂带高度 (1)垮落带高度 煤层顶板覆岩内有极坚硬岩层,采后能形成悬顶时,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煤层顶板覆岩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开采单一煤层的垮落带高度为 厚煤层分层开采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见表-6)。 (2)导水断裂带高度 煤层顶板覆岩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开采单一煤层和厚煤层分层时的导水断裂带高度(见表-7及表-8)。 (四)水体下采煤安全煤岩柱的留设 1、水体的采动等级及允许采动程度(见表-9)。 根据水体允许采动程度将水体分为三个采动等级 (1)防水安全煤岩柱不允许导水断裂带波及到水体; (2)防砂安全煤岩柱允许导水断裂带波及到松散的弱含水层,或已经疏降的松散强含水层,但不允许垮落带接近松散层底部; (3)防塌安全煤岩柱允许垮落带接近松散层底部。 2、安全煤岩柱的留设方法 (1)防水安全煤岩柱 A、地表有松散覆盖层时(图7) (2)防砂安全煤岩柱(见图10) (3)防塌安全煤岩柱 3、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 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Hb与煤层倾角、水体采动等级、地层构造、覆岩性质以及累计开采厚度有关。 (1)倾角035及3654煤层,防水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 (见表10)以及防砂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见表-11)。 (2)倾角5590煤层,防水安全煤岩及防砂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见表-12) (五)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技术措施 1、防治措施 (1)留设安全煤岩柱,顶水开采; (2)疏干、疏降开采当上覆水体含水量小、补给不足时,采用疏干开采;当上覆水体含水量大,补给充足时,采用疏降开采; (3)顶疏结合开采上覆有多个含水层,且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排列。导水断裂带以上的含水层,顶水开采;导水断裂带以内的弱含水层,实行疏干开采; (4)帷幕注浆堵水以挡水帷幕,切断地下补给通路; (5)处理好地表水源改河道,铺河底,筑拦洪坝,修拦洪沟,填渗透裂缝,切断或改变地面补给水源。 2、开采技术措施 (1)试探开采先远后近,先深后浅,先厚后薄(隔水层),先易后难,逐步接近水体; (2)分区隔离开采采区四周防水煤柱,水闸门; (3)全部充填、部分开采和分层间歇开采降低覆岩破坏高度,减小垮落带、导水断裂带的高度 (4)正常等速开采正规循环,工作面均匀推进,工作面顶板完整,使顶板含水层中的水随放顶涌入采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