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pdf
书书书 第 4 2卷第 9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 4 2 N o . 9 2 0 2 0年9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S e p . 2 0 2 0 檾檾檾檾檾檾檾 檾 檾檾檾檾檾檾檾 檾 殧 殧 殧 殧 安全与环境 收稿日期 2 0 2 0- 0 5- 1 3 ; 责任编辑 郭海霞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9 . 0 0 1 作者简介 胡长勤( 1 9 6 4 ) , 男, 河南商丘人, 工程师, 2 0 1 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主要从事钻井技术工作。 通讯作者 刘坤鹏( 1 9 8 7 ) , 男, 河南商丘人, 工程师, 2 0 0 9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 现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引用格式 胡长勤, 刘坤鹏.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9 ) 1 - 6 , 1 2 . H uC h a n g q i n , L i uK u n p e n g .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p r e d i c t i o nm o d e l f o r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a b a n d o n e dc o a l m i n e s [ J ] . C h i n a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9 ) 1 - 6 , 1 2 .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胡长勤1 , 2, 刘坤鹏1 , 2 ( 1 .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3 ; 2 . 河南省能源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3 ) 摘要 准确预测废弃煤矿的瓦斯资源量及瓦斯资源类型, 可以为其抽采可行性评价和抽采方案设计提 供重要依据。以沈北煤田废弃的清水二矿为研究对象, 针对矿井不同位置的煤炭剩余量、 孔隙率、 受 采动影响程度和内部瓦斯赋存状态的差异, 将矿井瓦斯资源划分成采空区、 冒落带、 裂隙带等裂隙空 间中的游离态瓦斯和采动影响区、 遗煤、 邻近层、 未采区的吸附态瓦斯 7类, 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瓦斯 资源量预测数学模型。将清水二矿研究区划分为不同块段, 分析各块段瓦斯资源的构成类型, 并使用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得到了研究区整体的瓦斯资源量。结果表明, 清水二矿的瓦斯资源总量 为2 7 6 1 0 6m3 , 未采区的吸附态瓦斯含量最多, 占比达到 7 6 . 9 8 %, 邻近层卸压区域的吸附态瓦斯含 量最少, 占比不足1 %; 游离态瓦斯资源总量占比整体不超过 1 0 %, 其中游离态瓦斯资源量占比裂隙 带 > 冒落带 > 采空区。研究为废弃矿井瓦斯资源量的准确计算提供了一种方法。 关键词 废弃煤矿; 瓦斯资源量; 赋存状态; 赋存位置; 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 T D 7 1 2 .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9- 0 0 0 1- 0 6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p r e d i c t i o nmo d e l f o r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a b a n d o n e dc o a l mi n e s H uC h a n g q i n 1 , 2, L i uK u n p e n g1 , 2 ( 1 . H e n a nB u r e a uo f C o a l G e o l o g y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3 , C h i n a ; 2 .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D r i l l i n gE n g i n e e r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3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A c c u r a t e l y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 a m o u n t 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a n dt h e t y p e s 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a b a n d o n e dc o a l m i n e s c a np r o v i d e a ni m - p o r t a n t b a s i s f o r 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 i r e x t r a c t i o na n dt h ed e s i g no f e x t r a c t i o ns c h e m e s . I t w a s t o o kt h ea b a n d o n e dQ i n g s h u i N o . 2M i n ei nt h eS h e n b e i C o a l f i e l da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t h em i n eg a s r e s o u r c e s w e r ed i v i d e di n t om i n e d - o u t a r e a s a n dg a s - f l o o d i n g a r e a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c o a l r e m a i n i n g a m o u n t , p o r o s i t y , d e g r e e o f i n f l u e n c e b y m i n i n g a n di n t e r n a l g a s o c c u r r e n c e s t a t u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o c a t i o n s o f t h em i n e . T h e r ew e r es e v e nt y p e s o f f r e eg a s i nt h ef r a c t u r e ds p a c es u c ha s t h ef a l l i n gz o n ea n dt h ef r a c t u r ez o n e a n dt h ea d s o r b e dg a s i nt h e m i n i n g - a f f e c t e da r e a , r e m n a n t c o a l , a d j a c e n t l a y e r s , a n du n m i n e da r e a s , a n d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l s f o r p r e d i c t i o n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h a d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o f Q i n g s h u i N o . 2M i n e w a s d i v i d e di n t o d i f f e r - e n t s e c t i o n s ,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t y p e s 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e a c hs e c t i o nw e r ea n a l y z e d , a n dt h em a t h e m a t i c a l m o d e l e s t a b l i s h e dw a s u s e dt o c a l c u l a t e , a n dt h eo v e r a l l g a s r e s o u r c e so f t h es t u d ya r e aw e r eo b t a i n e d .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t o t a l a m o u n t o f g a sr e s o u r c e si n Q i n g s h u i N o . 2M i n ew a s 2 7 6 1 0 6m3. T h e u n m i n e da r e a h a dt h e m o s t a d s o r b e dg a s c o n t e n t ,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7 6 . 9 8 %, a n dt h e a d j a c e n t l a y e r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a r e ah a dt h el e a s t a d s o r b e dg a s c o n t e n t ,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 l e s s t h a n1 %; t h et o t a l f r e eg a s r e s o u r c e s a c c o u n t e df o r n o m o r et h a n1 0 % o f t h e t o t a l , o f w h i c ht h e f r e e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a c c o u n t e df o r t h e f r a c t u r e z o n e > c a v i n g z o n e > g o a f . T h e r e s e a r c hp r o v i d e s a m e t h o df o r t h ea c c u r a t e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a b a n d o n e dm i n e s . K e y w o r d s a b a n d o n e dc o a l m i n e ;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 s t a t eo f o c c u r r e n c e ; o c c u r r e n c ep o s i t i o n ; p r e d i c t i o nm o d e l 1 万方数据 2 0 2 0年第 9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0 引言 我国自 2 0世纪 8 0年代实施综合机械化采煤方 法以来, 煤炭产量逐渐升高, 经过 4 0余年的开采, 存 在大量的废弃煤矿。废弃煤矿的残存瓦斯资源量预 测是进行抽采利用可行性评价的关键, 国内外研究 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废弃瓦 斯资源量估算方法主要有物质平衡法、 下降曲线法、 气藏数值模拟法、 类比法等。物质平衡法通过分别 计算原始状态下的、 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和抽出的、 矿井报废后逸散的瓦斯资源量来获取剩余瓦斯资源 量[ 1 - 4 ], 该方法的计算公式相对简单, 但在计算矿井 报废后的逸散资源量时往往因数据缺失使计算精度 难以保证。下降曲线法是根据瓦斯涌出速度对时间 的下降曲线来求取废弃矿井的瓦斯资源量[ 5 - 7 ], 由于 废弃煤矿中存在大量煤炭受开采影响较小, 储层压 力未降到临界解吸压力以下, 用该方法估算这部分 煤炭内部的吸附气资源量时误差太大。气藏数值模 拟法是以储层参数和矿井生产数据为基础, 通过建 立地质模型、 气藏模型, 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未来可 采储量[ 8 - 1 0 ]。由于软件是“ 黑箱” 模型, 地质储层条 件的差异性及描述精度决定了气藏模型的适用性, 最终影响着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类比法基于对矿井 地质条件、 储层条件的认识, 利用与类似条件矿井的 相关性获取瓦斯含量等参数进行瓦斯资源量计 算[ 1 1 ], 该方法计算的准确性受 2个矿井地质条件、 储层条件相似度的制约明显。 为了较准确地对废弃矿井的瓦斯资源量进行估 算, 本文针对沈北煤田清水二矿, 从瓦斯的赋存状态 及赋存位置差异出发, 将瓦斯资源划分为采空区、 垮 落带、 裂隙带等裂隙空间中的游离态瓦斯和采动影 响区、 遗煤、 邻近层、 未采区的吸附态瓦斯 7类, 分别 建立瓦斯资源量计算数学模型, 并用该模型对清水 二矿研究区的瓦斯资源量进行了计算, 以期为废弃 煤矿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提供一种新方法。 1 矿井概况 清水二矿位于沈北煤田东南部, 矿山平面上呈 不规则的长方形, 北东南西向长约 4 . 8 9k m , 北 西南东向宽约 2 . 7 7k m , 面积 1 3 . 5 3 3k m 2。清水 二矿地质构造如图 1所示。根据图 1清水二矿地质 构造所示, 煤田区域内断层相对发育, 断层方向多为 北东和北西向, 以北东向为主, 并切割北西向断裂。 地层产状大体为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 1 5 ~ 3 0 。矿井含煤岩系中自上而下主要发育甲 1和甲 2两层煤, 甲1煤层厚1 . 5~ 1 2 . 7m , 平均厚5 . 3 1m 。 甲 2煤层厚 1 . 5~ 2 3 . 0m , 平均厚 7 . 4 9m 。含煤岩 系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 5 ~ 1 5 。煤层含气量 较低, 为 3 . 6 6~ 8 . 9 6m 3/ t , 平均 4 . 3 1m3/ t 。两层煤 相距约 1 5m , 中间为粉砂岩和中细砂岩。含煤岩系 底板主要为杂色泥岩及凝灰岩, 厚 1 0~ 9 0m 。顶板 岩性以灰黑色、 黑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 夹有薄层菱 铁矿, 顶板层厚 5 5~ 1 7 0m , 一般厚 1 0 0m 。 断层符号 井田边界 研究区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清水二矿地质构造 F i g . 1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ma po f Q i n g s h u i N o . 2Mi n e 2 废弃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2 . 1 废弃矿井瓦斯资源类型 废弃煤矿中主要存在游离态和吸附态 2种赋存 状态的瓦斯[ 1 2 ], 不同状态瓦斯赋存的位置不同。而 对于受采动影响较大的采空区“ 三带” , 由于具有良 好的卸压途径, 游离态瓦斯资源量大大增加, 在废弃 煤矿中, 吸附态和游离态资源量都不可忽略, 瓦斯储 量估算时需从 2方面同时进行。游离态瓦斯主要存 在于采空区及上覆冒落带和裂隙带内, 由于 3个位 置的孔隙度、 孔隙体积等存在差异, 不能使用同一方 法进行计算, 分别建立数学模型; 吸附态瓦斯主要赋 存于煤炭孔隙中, 包括采动影响区、 采空区遗煤、 邻 近煤层、 未开采区 4部分。 2 . 2 废弃矿井游离态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 ( 1 ) 采空区内游离态瓦斯。采空区由于岩石孔 隙率较大, 内部含有大量游离态瓦斯, 瓦斯资源量的 计算公式为 2 万方数据 2 0 2 0年第 9期胡长勤, 等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 4 2卷 Q 采 = η 采 V 采/ K ( 1 ) 式中, Q 采为采空区内游离态瓦斯资源量; η采为采 空区内瓦斯体积分数; V 采为采空区体积; K为岩石 碎胀系数, 一般取 1 . 2 5~ 1 . 5 0 。 其中, 采空区体积计算公式为 V 采 = H 采 S 采 ( 2 ) 式中, H 采为煤层采厚; S采为采空区面积。 ( 2 ) 冒落带中游离瓦斯。冒落带中游离态瓦斯 计算公式为 Q 冒 = V 冒孔 η 冒 ( 3 ) 式中, Q 冒为冒落带中游离态瓦斯资源量; V冒孔为冒 落带孔隙体积; η 冒为冒落带中瓦斯体积分数。 其中, 冒落带孔隙体积可由开采面积、 冒落带高 度及冒落带孔隙率计算得到 V 冒孔 = V 冒 P 冒 = ( H 冒 - H 采) S采 P 冒 ( 4 ) 式中, V 冒 为冒落带体积; P 冒 为冒落带孔隙率; H 冒 为冒落带高度。 ( 3 ) 裂隙带中游离瓦斯。裂隙带中游离态瓦斯 资源量的计算公式为 Q 裂 = V 裂孔 η 裂 ( 5 ) 式中, Q 裂为裂隙带中游离态瓦斯资源量; V裂孔为裂 隙带中孔隙体积; η 裂为裂隙带中瓦斯体积分数。 V 裂孔 = V 裂 P 裂 = ( H 裂 - H 冒) S采 P 裂 ( 6 ) 式中, V 裂 为裂隙带体积; P 裂 为裂隙带孔隙率; H 裂 为裂隙带高度。 2 . 3 废弃矿井吸附态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 ( 1 ) 采动影响的瓦斯资源量。采动影响的吸附 态瓦斯主要指保护煤柱一定范围内经过充分解吸排 放后依然残留的瓦斯资源量, 其计算公式为 Q 1= M1q1= A 1h d q1 c o s θ= L k h d q 1 c o s θ ( 7 ) 式中, Q 1为受采动影响的残存煤柱中吸附态瓦斯资 源量; M1为受采动影响的煤炭总质量; q 1为受采动 影响的煤炭中残余瓦斯含量; A 1为采动影响煤柱面 积; d 为开采煤层的视密度; L为采动影响范围内煤 柱充分排放带宽度; k 为受采动影响煤柱长度; h为 开采煤层有效厚度; θ 为煤柱倾角。 ( 2 ) 采空区遗煤残存瓦斯含量预测。采空区内 大部分煤炭采集完后, 仍会有小部分煤没采干净或 者生产过程中遗落, 这些遗煤内残存的吸附态瓦斯 资源量计算公式为 Q 2= M2q2= M2( X2+ Xb) ( 8 ) 式中, Q 2为采空区内遗落煤残余吸附煤层气资源 量; M2为采空区内部遗落煤总量; q 2为采空区内遗 煤的残余瓦斯含量( 包括可解吸但未排放瓦斯和不 可解吸瓦斯 2部分) ; X 2为遗煤未排放瓦斯量; Xb 为不可解吸瓦斯量。 在一恒定温度下, 瓦斯吸附量与瓦斯压力的关 系较好地符合朗格缪尔方程[ 1 3 - 1 4 ], X 2可由吸附常数 及瓦斯压力计算得到 X 2= a b p 1+ b p ( 9 ) 式中, p 为瓦斯压力; a 、 b 为吸附常数。 不可解吸瓦斯量的计算公式为[ 1 5 ] X b= 0 . 1 a b 1+ 0 . 1 b 1 0 0- A d- Ma d 1 0 0 1 1+ 0 . 3 1 Ma d + F γ ( 1 0 ) 式中, A d为煤的灰分; Ma d为煤的水分; F为煤的孔隙 率; γ为煤的视密度。 ( 3 ) 邻近层瓦斯含量预测。邻近层吸附态瓦斯 指受开采影响的邻近煤层卸压区域内剩余瓦斯资源 量, 其计算公式为 Q 3= M3q3 ( 1 1 ) 式中, Q 3为未采区瓦斯含量; M3为邻近层卸压区煤 炭储量; q 3为邻近层卸压区内煤炭残余瓦斯量。 其中, 卸压区面积可根据采空区面积及卸压角 ( 图 2 、 图 3 ) 计算得到, q 3的计算公式为 [ 1 6 ] q 3= ( q0- Xb) ( 1- v )+ Xb ( 1 2 ) 式中, v 为瓦斯排放率。 B A δ1 δ2 图 2 下保护层开采倾向卸压角 F i g . 2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a n g l eo f mi n i n gt e n d e n c y o f l o w e rp r o t e c t i v el a y e r δ3δ3 图 3 下保护层开采走向卸压角 F i g . 3 P r e s s u r er e l i e f a n g l eo f mi n i n gt r e n d o f l o w e rp r o t e c t i v el a y e r ( 4 ) 未采区瓦斯含量预测。未采区包括没有进 3 万方数据 2 0 2 0年第 9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入生产规划或残余煤柱中未受到开采影响的部分, 该部分瓦斯含量的计算公式为 Q 4= M4q0= A 4h d c o s θ q 0 ( 1 3 ) 式中, Q 4为未采区瓦斯含量; M4为未采区煤炭储 量; q 0为原始瓦斯含量。 3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结果 3 . 1 研究区面积的确定 研究区位于清水二矿区西北侧, 面积 0 . 4 5 k m 2。含煤岩系埋深较浅, 在 1 4 5~ 3 0 5m , 煤层含气 量较低, 为 3 . 6 6~ 8 . 9 6m 3/ t , 平均 4 . 3 1m3/ t 。该区 域煤层赋存较稳定, 煤层倾角小于 2 5 。为了便于 计算, 根据工作面布置情况、 采区分布、 地质构造结 合煤层分布特征, 将研究区划分成 1 2个块段, 块段 划分结果如图 4所示。由图 4可以看出, 研究区块 段二、 块段三、 块段四、 块段七、 块段八、 块段九、 块段 十 7个块段属于已开采块段, 瓦斯资源构成较多, 其 余块段中只含有未采区瓦斯资源。在这些已开采块 段中, 除块段三、 块段十外均为合层开采, 即仅块段 三、 块段十需计算邻近层吸附态瓦斯资源量。 工作面块段分界线 南二采区 03面 块段四 块段三 块段二 块段一 南二采区01面 南二采区11面 南二采区05面 南二采区07面 南二采区 块段五 南二采 区02面 块段六 -310-05面 南一采 区08面 南一采 区01面 块段七 南二采区04面 南二采区06面 块段九 -310- 03面 块段八 南一采区02面 块段十二 南一采区 研究区 块段十一 东区7面 东区 11面 东一采 区6面 块段十 东一采 区8面 东一采区 东一采 区10面 东一采区15面 东一采区13面 图 4 研究区块段划分结果 F i g . 4 R e s u l t s o f b l o c kd i v i s i o ni nr e s e a r c ha r e a 3 . 2 瓦斯资源量预测结果 3 . 2 . 1 游离态瓦斯资源含量 采空区面积及采厚主要根据各工作面的生产数 据来确定, 根据研究区 D M- 1井的实测数据, 采空区 及上覆冒落带、 裂隙带内瓦斯体积分数为 9 1 %, 采 空区内岩石碎胀系数为 1 . 2 5 。根据研究区煤岩的 力学参数及在部分地区进行的 P F C 3 D数值模拟结 果, 清水二井煤矿冒落带内垮落岩石三体的孔隙率 约为 2 6 . 7 %, 裂隙带中岩层的孔隙率约为 1 6 . 7 %。 冒落带高度近似为主采甲 2煤层采厚的 4倍, 裂隙 带最大高度可由不同工作面的生产情况及经验公式 来计算, 即 H 裂 = 1 0 0 M总 3 . 3 n + 3 . 8 + 5 . 1( 1 4 ) 式中, M总为累计采厚; n 为开采层数。 根据各工作面采空区面积、 煤厚等参数及所建 的数学模型, 可以计算得到不同位置游离态瓦斯资 源量, 具体见表 1 ( 由于篇幅限制, 仅给出已开采的 块段二、 块段三、 块段四 3个块段的游离态瓦斯资源 计算所需参数及计算结果) 。 3 . 2 . 2 吸附态瓦斯资源含量 ( 1 ) 采动影响的瓦斯资源量。根据清水二矿的 实际情况, 采动影响范围内煤柱充分排放带宽度取 5 0m , 瓦斯残余量为原始瓦斯含量的 6 0 %, 煤( 岩) 视密度为 1 . 3t / m 3, 煤层倾角计算时取平均值 1 2 。 由于原始瓦斯含量来自地质勘探数据, 比实际情况 偏低, 计算时取瓦斯含量系数为 1 . 4进行修正。 4 万方数据 2 0 2 0年第 9期胡长勤, 等 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 4 2卷 表 1 不同位置游离态瓦斯资源计算所需参数 T a b . 1 P a r a me t e r s r e q u i r e df o r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f r e eg a s r e s o u r c e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o c a t i o n s 块段工作面 采空区 面积/ m 2 采厚/ m资源量/ 1 0 4m3 冒落带 高度/ m 体积/ m 3 资源量/ 1 0 4m3 裂隙带 高度/ m体积/ m 3 资源量/ 1 0 4m3 块段二 南二 0 1面1 36 1 78 . 07 . 93 2 . 04 3 57 4 4 . 01 0 . 51 1 71 1 6 . 81 7 . 7 南二 1 1面1 52 8 11 1 . 27 . 14 4 . 86 8 45 8 8 . 89 . 51 6 21 8 0 . 31 8 . 3 块段三南二 0 3面1 0 06 6 71 0 . 07 3 . 34 0 . 040 2 66 8 0 . 09 7 . 81 6 212 3 6 . 61 8 7 . 9 块段四 南二 0 4面3 73 1 61 1 . 02 9 . 94 4 . 016 4 19 0 4 . 03 9 . 91 6 24 4 3 . 46 7 . 4 南二 0 5面6 08 5 71 1 . 04 8 . 74 4 . 026 7 77 0 8 . 06 5 . 11 6 27 2 3 . 21 0 9 . 9 南二 0 6面2 23 8 11 1 . 01 7 . 94 4 . 09 8 47 6 4 . 02 3 . 91 6 22 6 5 . 94 0 . 4 南二 0 7面2 00 2 01 0 . 01 4 . 64 0 . 08 0 08 0 0 . 01 9 . 41 6 22 4 5 . 93 7 . 3 ( 2 ) 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资源量。根据清水矿 实际生产情况及研究区煤( 岩) 的实验室测试数据, 研究区煤( 岩) 的孔隙率为 0 . 0 6 5 , 吸附常数 a为 5 . 0 8m 3/ t , 吸附常数 b 为 0 . 2 0 8M P a- 1, 瓦斯压力 P 为 0 . 1 0 3M P a , 煤( 岩) 视密度为 1 . 3t / m 3, 采空区遗 煤中未排放的残余瓦斯量为 0 . 1 0 7m 3/ t , 不可解吸 瓦斯量为 0 . 5 0 7m 3/ t , 遗煤中的剩余瓦斯总含量 q 2 为 0 . 6 1 4m 3/ t 。 根据各工作面采动影响残余煤柱面积、 原始瓦 斯含量、 采空区面积、 遗煤高度等参数结合所建立的 数学模型, 可分别计算采动影响的吸附态瓦斯资源 量和遗煤中的吸附态瓦斯资源量, 具体见表 2 ( 篇幅 限制, 以块段二、 块段三、 块段四 3个块段的计算所 需参数及计算结果为例) 。 表 2 采动影响区及遗煤中吸附态瓦斯计算结果 T a b . 2 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g a s a d s o r p t i o ni na f f e c t e da r e aa n dr e s i d u a l c o a l 块段工作面 煤柱面积/ m 2 瓦斯含量/ ( m 3 t - 1) 煤柱宽度/ m Q 1/ 1 0 4m3 工作面块段 采空区 面积/ m 2 遗煤 高度/ m Q 2/ 1 0 4m3 工作面块段 块段二 南二 0 1面 南二 1 1面 1 31 4 4 . 2 1 75 0 6 . 8 3 . 0 0 2 . 7 5 3 4 . 3 3 4 . 3 1 5 1 . 0 1 8 4 . 4 3 3 5 . 4 1 36 1 7 98 1 2 2 6 . 3 0 9 . 3 5 2 8 . 6 1 8 . 0 4 6 . 6 块段三南二 0 3面1 0 43 0 0 . 54 . 0 01 1 . 05 1 2 . 35 1 2 . 31 0 06 6 70 . 6 04 . 84 . 8 块段四 南二 0 4面 南二 0 5面 南二 0 6面 南二 0 7面 2 79 4 8 . 5 4 57 3 1 . 4 2 18 3 1 . 4 2 83 0 0 . 2 2 . 5 0 4 . 0 0 3 . 0 0 4 . 0 0 2 5 . 0 2 6 . 0 1 5 . 5 3 5 . 0 1 9 5 . 0 5 3 0 . 9 1 1 3 . 3 4 4 2 . 3 12 8 1 . 5 3 73 1 6 6 08 5 7 2 23 8 1 2 00 2 0 1 3 . 8 0 1 4 . 8 0 4 . 3 0 2 3 . 8 0 4 1 . 1 7 1 . 8 7 . 7 3 8 . 0 1 5 8 . 6 ( 3 ) 邻近层瓦斯资源量。根据清水二矿块段 三、 块段十甲 2煤层的实际开采情况, 此次计算倾向 卸压角 1取 7 7 , 卸压角 2取 8 3 , 走向卸压角取 5 8 。扰动范围内邻近层瓦斯排放百分比取 9 0 %, 块段三和块段十邻近煤层吸附态瓦斯资源量计算结 果见表 3 。 表 3 邻近层吸附态瓦斯资源量计算结果 T a b . 3 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a d s o r b e d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a d j a c e n t l a y e r s 块段 卸压区 面积/ m 2 M3/ t q 3/ ( m 3 t - 1) Q 3/ 1 0 4m3 块段三1 5 57 7 511 2 67 0 40 . 8 19 1 . 3 块段十2 8 77 7 215 9 45 6 90 . 7 21 1 4 . 8 ( 4 ) 未采区瓦斯资源量。根据生产图件及邻近 钻孔的测试数据, 得到各块段未采区的平均瓦斯含 量、 煤厚、 煤层倾角等参数, 并计算了未采区吸附态 瓦斯资源量。各块段不同赋存状态的瓦斯资源及其 总量见表 4 。根据表 4中各块段的计算结果, 清水 二矿研究区的瓦斯资源总量约为 2 7 6 1 0 6m3。绘 制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瓦斯资源量占比, 如图 5所 示。由图 5可以看出, 废弃矿井清水二矿研究区的 瓦斯资源主要来自于未采区的吸附态瓦斯, 占比为 7 6 . 9 8 %, 邻近层卸压区域的吸附态瓦斯含量最少, 不足 1 %; 游离态瓦斯总量占比为 7 . 3 6 %, 其中游离 态瓦斯资源量占比 裂隙带 > 冒落带 > 采空区。 5 万方数据 2 0 2 0年第 9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表 4 各块段不同赋存状态的瓦斯资源及其总量计算结果 T a b . 4 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o c c u r r e n c es t a t e s a n dt h e i rt o t a l a mo u n t i nd i f f e r e n t s e c t i o n s 块段 q 0/ ( m 3 t - 1) 煤厚/ m 甲 1甲 2 倾角/ ( ) 甲 1甲 2 未采面积/ m 2 Q 4/ 1 0 4m3 各块段瓦斯资源量/ 1 0 4m3 游离态吸附态总量 块段一2 . 7 51 0 . 0 02 0 . 0 01 41 31 2 52 8 219 3 3 . 019 3 319 3 3 块段二3 . 5 08 . 0 01 6 . 0 01 21 19 17 2 314 3 0 . 07 118 1 218 8 3 块段三3 . 5 09 . 0 02 0 . 0 01 11 49 22 4 217 4 9 . 03 5 923 6 627 2 5 块段四4 . 3 08 . 0 01 8 . 0 01 21 42 2 27 3 946 5 9 . 05 1 460 9 966 1 3 块段五4 . 5 08 . 0 01 8 . 0 01 31 22 4 23 3 152 8 1 . 052 8 152 8 1 块段六2 . 5 06 . 0 06 . 4 02 42 72 0 55 9 612 8 6 . 012 8 612 8 6 块段七2 . 5 08 . 0 01 4 . 0 01 01 47 22 4 17 4 1 . 31 1 38 9 110 0 4 块段八2 . 7 07 . 0 09 . 7 61 21 62 82 8 92 4 0 . 62 1 35 7 07 8 3 块段九2 . 7 05 . 1 06 . 8 01 92 08 04 4 14 9 9 . 32 4 08 8 211 2 2 块段十2 . 6 05 . 4 21 2 . 0 01 21 31 1 38 9 39 6 2 . 05 1 920 3 025 4 9 块段十一2 . 3 03 . 3 01 . 6 01 21 41 7 62 6 53 7 1 . 03 7 13 7 1 块段十二2 . 7 53 . 6 06 . 0 01 51 34 2 31 0 820 9 3 . 020 9 320 9 3 未采区吸附态瓦斯 76.97% 采空区游离态瓦斯1.60% 冒落带游离态瓦斯2.13% 裂隙带游离态瓦斯3.63% 采动影响吸附 态瓦斯13.44% 遗煤中吸附态瓦斯1.48% 邻近层吸附态瓦斯0.75% 图 5 清水二矿各部分瓦斯资源量占比 F i g . 5 P r o p o r t i o no f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 Q i n g s h u i N o . 2Mi n e 4 结论 ( 1 ) 废弃煤矿的残存瓦斯资源量是评价其抽采 利用可行性的重要参数, 由于废弃煤矿不同位置的 煤炭剩余量、 孔隙率、 受采动影响程度不同, 其内部 瓦斯的赋存形式、 瓦斯含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 用常 规方法对废弃煤矿瓦斯资源量进行计算时的准确性 难以保证。 ( 2 ) 基于废弃煤矿中不同位置瓦斯的赋存状态 差异, 将其划分为采空区、 冒落带、 裂隙带裂隙空间 中的游离态瓦斯和采动影响区、 遗煤、 邻近层、 未采 区的吸附态瓦斯 7种类型, 分别建立瓦斯资源量计 算数学模型, 并形成一套整体的废弃煤矿瓦斯资源 量计算方法。 ( 3 ) 根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