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浅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pdf
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浅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黄河中游地质环境背景浅析与岩土侵蚀类型划分 作者程彦培,石建省 时间2011-7-30 摘 要通过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简述黄河中游主要岩土侵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地地貌 特征,阐明了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类型有重力侵蚀、力侵蚀、风力侵蚀、冻侵蚀、化学侵蚀、 复合侵蚀和人力蚀等形式, 并对不同蚀类型的侵蚀规律行了研究, 重点剖析岩土侵蚀类型及 发规律及其地质环境背。根据研究资料分析,为岩土侵蚀的地质环境是区地质构造格局、 地层岩性、地层结及岩石微结构、地形地貌和新构造动以及人为活动。并且域构造格局和构 造运动控制着岩侵蚀的发展方向; 地的岩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的抗侵蚀能力; 地形貌控制 着岩土侵蚀类型的差异性;动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速率和强烈程度。 关键词黄河;地质环境;岩土蚀 Analysis on Erosion Genre of Soil and Rock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CHENG Yan-pEi, SHI Jian-sheng, YE Hao, HOU Hong-bing, WU Li-ji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rosion genre of soil and rock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we have gotten that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oil and rocks erosion was regional geologic structures,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geological structure, topography, geomorphology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il and rocks erosion was controlled by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movements. Anti-erodibility of soil and rocks erosion wa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ic lithological and structure. The difference of erosion genre of soil and rock was controlled by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The rate and degree of soil and rocks erosion were controlled by external ing factors Key words the Yellow River;geological environment;soil and rocks erosion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流,是中华民族的篮,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而,由于水土 流失带来游河道的严重淤积,使得每年大 16 亿 t 泥沙进入黄河河道,中大约 1/4 淤积在黄 河下,使下游成为地上“悬”[1]。黄河中游地区由于暴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性差,加 上土地利不合理,使黄河中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的地区,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地。由 于岩土侵蚀,致土地退化、荒漠化等一列环境问题。加之黄河水资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造 成了黄河流域洪涝、断流等危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生命财产的严重灾害。 展实际野外调查, 明岩土侵蚀的主要环境地质背景该地区强烈的岩土侵蚀育影响, 重点 认识地层岩性特征以导致该地区强烈岩土侵蚀的主要影因素, 对解决该地区侵蚀监预报, 防 治黄河带的危害性非常有帮助。 1 地质构造背景 研究区在质构造上(图 1)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一部分为较稳定的中生代内陆 坳盆地。构造变动极微弱,只有轻微的波状挠曲和断裂构造,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降运动。 根据沉积旋回和区域不整合的特征[2],准尔旗境内的地层可为三个构造,印支期构造层 由三系及其以前的老地层组; 燕山期构造层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地层; 喜马拉雅期造层则包括 第三系上新世地层。 图可以看到大小环形隆起 7 个,隐断层 40 余条(图 1),这些隐伏层成近东西向展布, 南北向的伏断层较少, 最大的是纳林川、 十里长川方向的北西南东断层, 这些断层相互交错, 控制研区内微地形地貌。 图 1 调查位置及构造地质图 Fig.1 The position of studied area and tectonic map 根据区域构造发育情况和现有岩土侵蚀现状可以看,大的侵蚀冲沟的发基本上沿大的 构造线发育而, 如纳林川的发育是着大的构造线而成其支沟也是沿袭的生小构造或构造影响 带的发育而育。小的侵蚀冲沟的发育和发方向也受小构造控制图 2)。所以,构造控制着岩 侵蚀的主要发展方向。 图 2 小断层小冲沟 Fig.2 Minor fault and rill erosion 2 地形地貌 形地貌与岩土侵蚀的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查区内的总体地势从西向东南逐渐降低, 沟谷面积 30~40%,网密度达 3~6 km/km2 。北部地势平坦,波状起伏,由于靠近漠, 地表大部覆盖浅层沙岩土侵蚀类型主要是风力侵蚀,水侵蚀现象相对较弱[3]。部地区以 劈砂岩分布主,如圪秋沟、干板沟、布尔洞沟和尔架麻沟小流域地形破碎切割强烈,沟谷发 育,对高差较大,岩土侵蚀方式重力侵蚀为主要[HJ1.9mm]的表现形式水力侵蚀相对处于次 要的位,在纳林川以东、十长川以西和库布齐沙漠以南区为砂质黄土劈砂岩丘区,在地形低 凹处,因风蚀较轻尚残留有部分黄土,但厚度不大,形总的特点是较平缓,呈波状起,沟道 较浅,岩土侵蚀类型以水侵蚀为主,岩土侵蚀现象相对较轻研究区西南部,虽基岩为主、地 势较高,地形相对平缓,岩土侵蚀方式以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重力侵蚀之[4]。 3 主要地及分布 调查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T.1l) 尚沟组 (T.1h, 中统二马营组 (T.2e) 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下统延安组 J.1y);白垩系统的东胜组(K.1d;第三系(N.2) 和第四系的土、砂黄土、冲洪积物及风沙(表 1)。其余层由于构造运动被侵蚀或沉积间断 缺失[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Table 1 Strata table of studied area 3.1 下三叠刘家沟组T.1l 本组呈条带分布,走向北西-南东。分布于察板沟、西尔加马村、机沟、拉麻敖包、沙 圪堵东、西五浪沟、孙二家庙沟等地,出露积约为 1 000 km2 。上主要为浅粉红色、白色 长石石英砂岩与砾中粗粒紫红色砂岩互层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图 3) , 具有交错层构; 下部为灰白色、紫色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砂岩、砂质砂质泥岩,交错层构造特别育。本组岩相 和厚度总的说来变化大,厚度大于 140.97 m,与上覆和尚沟组为续沉积。 3 张家梁刘家组地层实测剖面 Fig.3 Liujiagou set actual-survey of strata profile in Zhangjialiang 图 3 中①至⑨代表地层岩性如下。 ①灰色厚层砂岩,颜色较纯厚 11.68 m。 ②灰白色砂岩与紫色砂岩呈薄层带状互层,少许交错理,顶部有两层砂泥岩,单层厚 10 cm,该层总厚度为 247 m 。 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厚 4.57 m。 ④底部为一层厚约 20 cm 的紫红色砂质泥岩,其余为灰白砂岩与紫红色砂岩呈条带状 互层,顶部为一薄层红色砂岩,厚 8.85 m。 ⑤底部为一层约 40 cm 的紫红色砂泥岩,其余为灰白色岩与灰白、紫红色条状砂岩互 层,厚 10.36 m。 ⑥顶、底部灰白紫红色砂岩薄条带,部为厚层灰白砂岩,3.84 m。 ⑦上部厚约 30 cm 的砂质泥,中、下部为薄层灰白紫红相间的岩,厚 1.60 m。 ⑧上下部为较厚灰白色砂岩,厚度不均,中为灰白紫红相间的薄条状砂岩,交错层理发 育厚 3.69 m。 ⑨上部为紫色砂质泥岩,较厚,下部为紫红、白薄层交错砂岩,未见。 3.2 下三叠统和尚沟组T.1h 呈北西南东向条状展布,出露于大、小母沟、昌汗不拉沟、圪秋沟、沙圪堵、戏楼沟、 四道海等地,出面积约为 700 km2 。上为棕褐色、棕红色粉砂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中 细粒、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互层。中下部为棕色泥质粉砂岩夹泥及灰白色、灰绿色 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水平层理构造,沉积方式由到细,韵律清楚,岩性变化大,是属于氧化 环境下的河湖相色岩系沉积建造[6]。图 4 为该组地层的实测剖面。 图 4 家圪卜和尚沟组地层实测面 Fig.4 Heshanggou set actual-survey of strata profile in Tianjiagebu 4 中①-○14 代表的地层岩如下。 ①厚度为 10 cm 的黄色细砂 ②灰白色中粗长石石英砂岩,夹浅红色泥质粉岩,厚 1.57 m。 ③紫红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紫红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互, 少量深紫红色泥岩夹在其,厚 1.68 m ④灰白色、灰绿长石石英粗砂岩,厚 1.85 m。 ⑤红色砂岩与灰白色砂岩细条带状互层。7.6~80 m 处含有砾石薄层交错层理,厚 4.0 m。 ⑥上为深紫红泥岩色, 中部为深紫红色灰白色条带互层状的砂岩, 下部紫红色粉沙质泥 岩,厚 2.1 m ⑦粉红色中粗粒长石石夹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条带 15.8~7.0 m 之间为一层含砾砂岩含 有泥质团块。底部为一厚约 40 cm 的紫红色泥岩厚 8.65 m。 ⑧灰白色砂岩, 底为夹砾石和紫红色泥团块, 局部可见紫红和灰白色交错层理, 厚 2.65 m。 ⑨灰白色粉红色砂岩呈条纹交替出现。 本层由上至下的砾石由少增多, 底部夹紫色泥岩 透镜体,厚 3.01 m。 ⑩灰白色长石英砂岩为主,夹层薄层紫红色砂岩和泥岩,2.45 m。 ○11 三层约 1 m 的灰白色砂岩夹两层约 50 cm 的灰白色紫红色交层状的砂岩,厚 4.25 m。 ○12 红色砂岩与灰白色岩薄层状互层,各层厚约 10 m,底部为交错状的砂岩,厚 2.40 m。 ○13 紫红色泥质砂岩,从到下,泥质减少,中间色较深,上部和下部色较浅,厚 1.15 m。 ○14 灰白色、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厚 0.95 m 3.3 中三叠统二营组T.2e 本组也呈西南东条带状分布,工作区内,主要出露西营子、卜尔洞沟、家梁、南梁一 带。主要性中上部为灰绿色、灰白色状含砾石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夹多层暗紫红色粉砂泥 岩、泥质粉砂岩,含质结核;下部为灰绿色、黄色、灰紫色长石石砂岩,块状含砾石中粗粒 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泥岩富含钙质结核(5)。 ①侏罗系底部的白砂岩,砂岩沉有四个旋回,从上到下粒由细变粗,夹有砾,并含有一 种黑灰色的石石英粗砂岩,本层抗风化能力,厚 19.17 m。 ②紫红色泥质砂岩、灰绿色岩互层,单层厚度 40 cm,层厚共 18.70 m。 该层为二马营组上部层, 岩性为灰绿色粗砂岩多层紫红色、 棕红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 泥岩中含有钙质结,砂岩中含有砾石,未见底。 3.4 上三叠统延长T.3y 本组地层在调查内零星出露,主要分布于南部暖水川、四道柳川、水川、及各个川的支 沟沟谷中,他在狮子沟、哈拉、毛五素沟和束机沟掌也有星分布,总体来说, 该组地层在 调查内出露面积很小。要岩性为灰黄、灰绿色含砾砂岩夹红色黑灰色粉砂质泥岩或互层 3.5 下侏罗统延安组J.1y 区内延安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工区边缘,束几沟掌、店北、老爷庙沟也有星分布。其上覆地 层中侏罗统直罗组J.2z接触关系为连续沉。但大部分地[JP1]段被下白垩统或第 图 5 王连圪堵二马营地层实测剖面 Fig.5 Ermaying set actual-survey of strata profile in Wangliangedu 三系上新统所。本工作区内主要在暖水川上出现。主要岩性为灰、浅灰色粉砂岩、粉砂 泥岩夹淡黄色块状中粒砂岩、细岩,夹有十多层煤及煤,[JP2]砂岩中含铁质结核及背石, 底部有一层 2~15 m 的灰白色含砾粒石英砂岩,统称白砂岩3.6 白垩统东胜组地层 (K.1d 该组地层主要分布调查区的北部地区,岩性是色、黄绿色砾岩夹土红色含砂岩及长石石 英砂岩透镜体、灰色、黄色砾岩,砂砾岩与灰白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互,但岩性总的以 黄色黄绿色为主(图 6)。厚度由东向增大。砾石成分随地而异,岩性陆源岩性控制。 图 6 下白垩统东胜组层 Fig.6 Lower Cretaceous of Dongsheng set stratum 3.7 第三系N 第三上新统地层N.2分布于内平缓山顶和沟掌,其岩性为土色粉砂质泥岩夹似层状钙 质结核,有些地方底部为紫红色含砾粗岩、砾岩。本层岩性与度变化都不大,局部钙结核层 发育,多达几十层产状近于水平,在本组层中由于钙结核层的存在,对于土流失有一定的防 护作用图 7)。 图中①-③代表岩性如下。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心 ①成沙,最 外层呈黄,含粗粒的长石、石英等沙粒,属于中细粒级。沙层内有一层颜色深的沙土。 ②沙黄土,沙粒为粉细级,黄色块状,厚 12.30 m。 ③红色沙质泥岩,含两层各 40 cm 的似状钙结核层,成碎片状未见底。 3.8 第系Q 区内第四系黄零星出露有下更新统(Q.1 黄土和上更新统黄(Q.3),在调查区的西南 角,露面积很小。全新世的堆积物以风沙、冲洪积物、沙土分布面积较大,在究区内较多见, 如冲积Q.4al分布于各条沟谷。 图 7 公益盖沟地层实测面 Fig.7 Gaiou actual-survey of strata profile in Wangliangedu in Gongyi 上是对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及岩性和分布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野外的岩土侵蚀现象上 来,不同的地层岩性,在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下,其岩土蚀的方式和被侵蚀量是不同的。三 叠系的劈砂岩和侏罗系延安组砂岩, 它们的侵蚀量和式存在着差异, 而且同时期沉积的劈砂 岩的相对侵蚀强也有差异。岩石的层、垂直节理的发育程度对侵蚀的类影响较大,垂直节理 发育好的地方力侵蚀越强烈, 冻融侵蚀的作越突出。 出露地表地层的风程度直接影响风力侵 蚀和水侵蚀的强度, 风化程度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的强度均正比, 岩石的结构和成分主导着 其侵蚀的能力[7]。 4 岩土侵蚀的外动力类型 影响岩土侵蚀的外动力条件很,根据外动力类型,综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①风力侵;② 水力侵蚀;③力侵蚀;④冻融侵蚀;⑤化学侵蚀⑥复合侵蚀;⑦人为侵蚀以及被的发育和覆 盖程度。外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土的侵蚀程度。例一次特大的暴雨,形成的地表流会强烈 地冲刷地表,生严重的面状岩土侵蚀象,沟底的水流会对沟坡底生严重的侧向侵蚀古人云 “水滴石穿”,除了表示之以恒外,另一个含义可以理解外力作用的强大[5]。 4.1 风力侵蚀 在调查内,因为受季风的影响,风力侵蚀象的存在较为普遍(图 8 图 9)。风成沙分布 区全年风力侵蚀占主导地位,丘陵沟壑区冬春风力侵蚀强烈。通过野外查发现,由于调查内 植被覆盖率极低,大风所发的气流直接作用于地表坡面,风力侵蚀现象显。从现象上来说, 主要二种形式表现,一种是风积沙在季的作用下的风力侵蚀;一种是劈砂由于风化作用,而 使表面形成的松散颗粒,在风冲击下而产生风力侵蚀。风力侵蚀对象主要是第四系风积、 沙黄土、劈砂岩及其风化,如沙化地、沙盖梁、风蚀光梁、沙平地、小沙丘、沙地、沟坡的 砂岩、泥岩及黄等。其中主要的侵蚀对象是风沙、劈砂岩及其风化物从地域的分布来看,风 积的风力侵蚀可以分为两大片, 查区北部顶端、 调查区东部东部和西部的界线基本上是以纳 林为界, 这主要受北部的库齐沙漠和西南部毛乌素沙地影响所造成的, 其它区域风积沙的力 侵蚀分布零星[8。覆土的劈砂岩的粒相对较小,受风力影响较,侵蚀较裸露的劈砂岩大裸 露的劈砂岩风化速率快,风化物抗蚀性较弱,易遭风力侵蚀总之,劈砂岩的风力侵蚀要有其 分布且出露的地区都不程度地存在着风力蚀现象。 风力侵蚀的相对强弱在究区内也有明显的 差异北部风力侵蚀的分面积较大, 图 8 第系风积沙的风力侵蚀现 Fig.8 Wind erosion of Quaternary aeolian sand 图 9 树根由于力侵蚀而露出地表 Fig.9 The roots above surface because of wind erosion 且主要以风力蚀为主,风力 侵蚀剧烈南部侵蚀类型虽不是以力侵蚀为主,但其属度侵蚀区,中部一带中等侵蚀强度,风 力侵蚀只占要地位,属轻度风力蚀。 4.2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在查区内普遍存在(图 10)不同地区水力侵蚀的强度有所不,其发生的时间 也多集中在暴雨期。野外地质调查的象来看,调查区的北,地形较平坦,相对高差不。由于 地表大部地区覆盖四系风成沙,在水土保持工程的用下,对水力侵蚀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水力侵蚀对较弱。在调查区的东部,即在林川与十里长川之间,如刘塔、纳林乡的东部、沙 圪堵镇东部一些地区,虽然在这些地区以砂岩出露为主,地形破碎大小冲沟发育,但在这些 地区的西坡大部地区覆盖厚薄不等的成沙, 其上有拧条、 棘、 杂草等植被发育, 对雨的击溅、 地表径流的刷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在西部,主要为劈沙覆盖,地形破碎,大小冲沟发育形成 多个独立的小水系。地形高差对较大,沟坡陡立,地表几乎无何覆盖物质,劈砂岩在风化作 的影响下,地表形成细小的颗粒,容易造成水力侵蚀,在调查区范围水力侵蚀现象明显,属 水力蚀较强区。 图 10 地表径流形的坡面小冲沟和冲刷作 Fig.10 Rill erosion of sloping land and washing action because of surface runoff 4.3 重侵蚀 在调查区内的北部区, 重力侵蚀现象不甚明显, 这主是与地形地貌以及地层的岩性组有关。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南部地区,即劈砂岩分布地区和部分的黄土分布地区(图 11) 以沟谷或沟边坡的重力侵蚀最显著。在该类地区,地形切割强,相对高差大,水系发,劈砂 岩沟谷广泛分布。在土沟谷地中,植物普遍生长不良植被覆盖率低,在劈砂岩沟谷中,往往 寸草不生,植覆盖率一般不会超过 30。另一个比较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大小沟的边坡陡 立,基岩岩性不,其抗侵蚀性能亦有差异,在各外营力作用下,沟坡的岩容易以崩塌、滚落、 滑等形式脱离母体,形成重力侵蚀。砂岩地区的重力侵蚀主发生在大于 30的沟坡,由于劈 岩中泥岩、砂质泥岩质较细,硬结成岩程度较,遇水很容易崩解,且崩解速快,对整个岩体 的定性不利[7]。重力侵蚀所形的风化堆积物是流侵蚀产沙的重要来源。 图 11 劈砂岩 的重力侵蚀 Fig.11 Gravitational erosion by Pi-sandstone 4.4 冻融蚀 冻融侵蚀是当温度在 0 ℃上下变化时岩石孔隙或裂缝中的水在冻结成时,体积膨胀 (增大 9左右, 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缝壁生很大的压力, 使裂缝加宽加深; 冰融化时, 水沿着扩大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容水量也可能增大,这冻结、融化频繁进行, 使缝不断加深扩大,以岩体裂成岩屑或崩塌。 在野外虽然有发现明显的冻融侵蚀程,但其结果是明显的。根据冻融侵蚀的定,在调查 区内是具有产生冻侵蚀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一方面, 调查区内地表组成物主要由劈砂岩、 沙黄 土和风沙等物质组成,黄土结构松,孔隙大,颗粒分,垂直节理发育;劈砂岩,分地层结构 松散,颗粒,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劈砂的柱状节理发育(图 12)。土和劈砂岩都具备暂容 留水体的可能性。另一方,调查区内属中温带大性气候,干旱风大,差大,寒暑剧变,最低 气温-32.8 ℃,高气温 39.1 ℃,端气温年较差 68.7 ℃~71.1 ℃,日差 14.1 ℃12.5 ℃。地经 常处于频繁的热胀缩,冻融交替的状况,为冻融侵提供了必要的气候环境条件。转于 免论 文下载中心 [JP1]从现象上看,调查区的部地区地形相对平,沟壑 切割密度相较小,冻融侵蚀相对微弱,而查区的南部地区,形破碎,大小冲沟发育出露的地 层主要是劈砂岩由于劈砂岩独特的岩性合及其结构构造,使其冻融侵蚀现相对较强。 图 12 岩石的垂直裂隙育 Fig.12 Vertical fractures development of rock 5 论 岩土侵蚀的影响因素很,包括地质和地形因素、植被和社经济因素、降水和气候因等, 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外部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JP1]影响岩土侵蚀外部自然因素主要指构造运动营力、风力、水、气温变化、降雨、 植被的育情况、人类活动因素,这些因素有直接造成或加剧岩土侵蚀的强烈程,有的可以减 缓岩土侵蚀速度和程度。 各种外营力作直接导致岩土侵蚀, 温度变化差异可以破坏被侵体的 内部结构, 加岩石风化, 直接产岩土侵蚀或为岩土侵蚀创造条件植被的发育程度对土侵蚀起 到直接的或间接阻碍作用。 影响岩土侵蚀的人为因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毁草、垦滥牧、开荒扩种、陡耕作、 开矿修路及不合理的弃土弃等,都可以造成岩土侵蚀。 影响岩土侵蚀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侵蚀体的地质条件,如地形地、地层岩性、地层的组合方 式、地的物理力学性质、岩石矿物组成和胶结方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合成被侵蚀体抵抗 外力作用,称为抗蚀性。抗蚀性大小表示岩石被侵蚀的难易程。构造格局和构造运动控着岩 土侵蚀的发展方向; 地层的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抗侵蚀力; 地形地貌控制着土侵蚀类 型的差异性;外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的速率和烈程度。 参考文献 [1 景可,卢金发,梁季阳,等.黄河中游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M].州黄河水利出 版社 1997.JING Ke,LU Jin-fa,LIANG Ji-yang,et al.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and Variation Trend of Erosion in the Middle of Yellow River[M.Zhen 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1997.in Chinese [2] 张宗祜, 陈云.黄高原地区土壤侵蚀 [M] .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ZHANG Zong-hu,CHEN Yun.Soil Erosion on Loess Plateau region[M].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Press,1993.in Chinese [3 张洪.土壤侵蚀原理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ZHANG Hong-jiang.Theory of Soil Erosion[M].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2001.in Chinese [4] 李祯,周慧堂.鄂尔斯盆地东缘中生代延长组流沉积的发现与意义[J].现地质, 1995,197-107.LI Zhen,ZHOU Hui-tang.Discovery of TurbidityDepositinYanchangGroupAlongEasternMarginofordosBasinanditsSignificance [J].Geoscience,1995,197-107.in Chinese [5] 倪绍祥.内蒙古格尔旗资源遥感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社,1992.NI Shao-xiang. Junggar’s Resource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in Inner Mongolia [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1992.in Chinese [6] 张宗祜,云,石建省,等.黄土高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治理[M].北京科学出社, 1996.ZHANG Zong-hu,CHENYun, SHI Jian-sheng et al.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in Loess Plateau Reg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1996.in Chinese [7] 闫卿,汤中立,焦建刚,等.内蒙古芨里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岩石学特征[J].现 代地质,2005,4 42-47.YAN Hai-qing,TANG Zhong-li, JIAO Jian-gang e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ejili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Inner Mongolia [J].Geoscience,2005,442-47.in Chinese [8] 苏人琼,杨勤业.黄河流灾害环境综合治理对策[M].郑州黄河水出版社, 1997.SU Ren-qiong,YANG Qin-ye.Treatment Policy to Comprehensively Harness the Disaster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M].Zhengzhou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1997.in Chinese [9] 李裕元,石.新构造运动对黄土原环境变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 2001,80321-26.LI Yu-yuan,SHI Hui.The Impact of Neotectonics on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Soil Erosion of Loess Plateau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1,0321-26.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