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问题探讨.pdf
科技创新与应用 l 2 0 1 1 年1 2 月 上 半 月 刊 资源与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问题探讨 孙荣 江西赣 南地质调 查大队, 江西 赣 州 3 4 1 0 0 0 摘要 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由于不合理的开发 , 及 开发后的没有得到治理及恢复 , 使得矿 区极 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本 文对各种 灾害的产 生和防止措施进行 了探讨 , 并分析 了地质环境恢复后土地资源利 用的转化方 向。 关键词 矿山 ; 地质环境 ; 治理 1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产生及其 防治 1 . 1泥石流的产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泥石流灾害沿通过地区展布 , 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 片状 , 直接 灾害后果严重 , 具有难 以抗御 的特点 , 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给人们 的 生活设施及人身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其 防治技术措施 1 防治矿区泥石流灾害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 消除或 固化 泥石流物源 ; 二是消除泥石流的激发条件。 2 新建矿山要事先设计 出废渣弃土的安全存放地带 , 修建规范的尾矿泥 砂 库 , 杜绝 泥石流 物源的乱堆滥放。 3 6有废渣弃土的生产矿 山, 应采取相应 的工程 措施。 例如将杂乱分布在坡岗上 的泥石流物源 , 填入沟谷中 , 造田复 垦 ; 在大量泥石流物源存在的沟谷下端 , 修筑拦砂坝。 4 疏浚矿区排 水系统, 使暴雨洪流避开废渣弃土地段 ; 洪水不可避免 的经过泥石 流物源地段时 , 应修筑排洪 明渠 , 设计流量应能承受百年一遇 的洪 流 。并 同时做好 护坡控制水土流失。 1 . 2滑坡 的成因及其防治技术措施 1 . 2 . 1滑坡的形成 斜坡上岩 、 土体以各种方式顺坡向下的运动 , 统称为滑坡。由于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表地形的改造 已经超过了 自然能力 , 人为活动引 起 的滑坡数量 已大大超过了 自然产生的滑坡。 矿 区山体滑坡可划分 为 采矿诱 发型滑坡和降雨采动复合型滑坡 。 1 . 2 . 2滑坡防治技术措施 1 矿 区滑坡治理要根据成因确定 。应采取合理 的工程措施 , 确 保治理后能使滑坡体稳定 。 具体防治工程措施亦应因地制宜。 2 根 据滑坡 的危 险程度 和防治 目标 、 滑坡规模 , 进一步确定工程规模和 工程量 , 根据需要设计锚固工程 、 抗 滑桩 、 排水 系统 、 抗滑挡墙 、 截水 沟等。 3 在滑坡防治工程方案 中, 应注意避免施工 中的扰动作用 , 例 如抗滑挡墙施工 中的通槽开挖。 4 抗滑桩一定要保证桩身有足够的 强度 和锚 固深度 , 桩高和桩间距要根据滑坡体的规模 。滑动层 的厚 度设计 、 抗滑桩施工方法主要有打人法 、 钻孑 L 法 、 挖孔法 3 种 。f 5 设 计锚 固方法应根据滑坡体 的规模 、 岩性 、 危险程度 、 发展阶段据实测 算选择 。 1 . 3开采沉陷的防治技术措施 1 开采沉陷灾害的治理 , 要统筹考虑开采沉 陷与地裂缝 的内在 关系 , 要防治结合 , 综合整治。 2 地下坑硐 已废弃 的采空区出现地面 沉陷 、 地裂缝 时, 应 采取地下 回填废渣 , 减 缓地 面沉 陷速度 ; 为制止 地面塌陷形成, 可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 加快充填废渣的固 化。 地下坑道 尚在使用 阶段 , 地面出现地裂缝或沉陷迹象时 , 应果断 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 、 密闭、 回填 、 夯实 、 监测等措施 ; 应在地 下坑道采取 防塌措施 ; 地表形成塌 陷但规模不大 时, 则应采取 由地 面 自外向 内将废渣填人下部 , 中上部用细粒尾 矿充 填 , 为覆绿打好 基础 ; 而地面塌陷规模 巨大 , 难 以治理的特殊地段 , 可 圈定为矿 山地 质灾害监测研究特区。 3 充填开采是保 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法 , 是 防止地物地貌变化 、 消 除或减缓地面沉陷的有效措施 , 凡井下开采 的矿山 , 无论是在建还是生产的矿井均应进行充填开采设计并具备 规划实施意见。 4 井下 开采煤炭 、 油页岩等矿 山, 在生产过程 中要进 行离层注浆的可行性研究 , 提出相应的技术设计 。 1 . 4固体废弃物堆放场的治理技术措施 f 1 1 采矿剥离废石 、 废矿渣无序堆放形成 的各类松散物质构成的 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 降低坡高 、 坡角 ; 边坡加 固、 衬砌护坡 ; 在有效 部位建设拦挡工程 ; 设计相应的排水 、 防水工程 。 2 废石 、 废矿渣堆 积 台面整治 , 可根据废渣 的类型及块 粒 度, 将粗粒或大块的铺 垫在 下部 , 碾压密实 , 逐层向上回填。 3 将含不 良成分 的岩土堆放在深 部 , 品质适宜的土层包 括易 风化性岩层安排在上部 , 富含养分 的土 层宜安排在排土场顶部或表层 。 4 整治好的平台和边坡, 应覆盖土 层 , 充分利用工程前收集 的表土覆盖于表层 。 在无适宜表土覆盖时, 用不致造成污染的其他物料覆盖 。 覆盖土层厚度应根据场地用途确 定。 5 煤研石堆治理应分层压实 , 粘土覆盖 , 快速建立植被等措施 , 一 7 2 一 防止研石山氧化 自燃。 6 在采矿剥离物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分 时 , 必须用碎石深度覆盖 , 不得 出露于边坡处 , 并应有 防渗措施 , 然 后再覆盖土壤。 7 含硫化物的煤研石 , 有条件的矿 区可借助于山坡 、 山沟平推 , 分层加粘土压实。 必须堆放时, 要就近安装注石灰浆系统 , 保证随时注浆。 1 . 5露天矿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技术措施 1 原生的岩土性状松散, 边坡陡直 , 大于安全稳定坡角时 , 采取 削坡措施, 使边坡达到稳定状态。 具体坡角的选取, 一般采用当地同 一 岩性边坡稳定坡角的经验值或现场实测值 。 f 2 构造破碎造成 的岩 层边坡失稳 , 首先采取避让措施 , 撤离危险区的一切设 施 、 人员 , 划 定标示 出危险范围, 严禁进人 ; 其次 , 采取人为爆破措施 , 清除危岩 , 消除隐患。 3 边坡加固用非爆破法清除表面松动浮石 , 对软弱岩体 或高度破碎 的裂隙岩体进行表面支护 ; 对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 型岩石裂隙和软弱层面 , 可采用注浆加固和锚 固法 ; 对于地质条件 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 滑动 的岩体 , 须采用抗 滑桩 、 挡石坝方法 治理 ; 对深部开裂 、 体积较 大的危岩 , 宜采用 深孔 预应力锚 索 、 长锚 杆进行加固; 对于岩质较软 , 岩石风化严重 , 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 坡 , 削坡后低处宜用挡土墙支挡 , 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 。 2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利用 2 . 1转换 开发为建设用地 与土地开发相结合 , 对城镇周边露 天开 采的 、 开采后相对平 坦 且边坡 角较小 的废弃矿山 , 可 以开发为商住用地 、 工业用地 等建设 用地 。对一些虽然不是位于城镇周边 , 但位于交通 干线附近露天开 采的废弃矿山, 适宜建设工厂的 , 可以考虑开发为工业用地 。 对于围 岩稳定 、 巷道 比较宽 敞 、 适宜汽车行驶 、 交通 又较为方便 的废弃 矿 山, 可以利用其冬暖夏 凉的特点 , 通过 工程改造 , 使其成为仓储 用 地 。 2 . 2开发为种植和养殖用地 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 可 以将 以下废弃矿 山整理为耕地 黏土废 弃矿山及紫砂岩 、 泥岩 、 页岩废弃矿山 ; 露天开采 的高岭土 、 膨润土 、 沸石等废弃矿山 ; 开采后相对 平坦 、 面积相对 较大的其他矿种露天 开采废弃矿 山 ; 地处相对较 偏僻废弃矿 山的原生产 、 生活 、 办公场 地 ; 适于开发成农田的废弃尾 矿库 。开采平 面低于周围海拔 的露天 开采矿山 , 以及矿 山塌陷区低 于周 围海拔 的部分 , 由于废弃矿山 的 地势决定 , 经过工程改造 , 可改造为水面用地 , 用于养殖 。 2 . 3开发为旅游景观和旅游用地 如果某类型的废弃矿山在该地域 内有独一无二优势 , 或 者具有 历史文化价值 , 就可以考虑开辟为旅游景观。在今后的治理与开发 中也具有开发旅游景观的潜力 。将废弃矿 山改造为旅游用地 , 需要 满足一定的条件 必须是分布于风景名胜 区及其周边 的 , 而且是非 地下开采 的。历史上遗留废弃的矿山 , 特别是分布在风景名胜 区的 核心保护区 内及一般保护 区内的, 可以因地制宜 , 与景 区景观有机 联系 , 将其转化为旅游用地。 2 . 4开发为园林景观绿化用地 废弃矿山经治理成为上述各项用地后 , 剩余部分应治理成园林 景观绿化用地。一类是 园林景观绿用地 。城镇周边乃至新 的规划 区 的城镇中心废弃 山, 可治理为城镇公园和城镇绿化用地。 主干公路 、 高速公路 、 铁路 、 库区以及 主要江河可视范 围风景名胜 区可视范 围 的废弃矿山, 可治理为品位 比城镇公 园和城镇 绿地低一些的景观绿 地另一类是森林 等植被绿地 。 除上述情况以外其余的废 弃矿 山在消 除地质灾害 隐患和安全隐患的前提下 , 均可进行 植树 栽草 , 恢 复绿 色植被 , 使之成为经济林 、 森林和其他绿地。 3 结语 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保 护的认识 , 对矿区进行必要 的地质环境 治理恢复 ;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利用是地方经济安全生产 和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 , 也是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 , 构建和谐社会 的需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