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在地质环境保护.pdf
一聂 徐 志文 ,一 黄润秋 一 、前言 . |。 近年来 . 四川 省在 地质环境 保护 , 预防地质灾害 , 保护人 民生命 财产安全 , 促进 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傲了大量工作。 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 没有 一部较 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 范 ,人们对地质环 境的认识及重视 还停 留在初级 阶 段 . 加 之全省大部 分地区地质环境 条件较差 , 不 合理 的人类 工程活动等 日益加 剧从 而导 致地质环境问题 日渐突出, 已在省内一些区域, 不同程度删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 四川省 当前地 质环境 与地质灾害问题状况 一 地质灾害 频繁发生 . 灾害损失不 断扩大 我省位于长江上游, 地势高差悬殊 , 气象多变, 岩性复杂, 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为我国 地质灾害最多 的省 份之 一 , 且具有点多 、 面广 、 规模 大、 成灾快 、 暴发频率高 、 延续时 间长 的特点 。据部份统计 , 全省现具有一定规模 , 造成 危害 的崩塌 、 滑坡 约 1 O万余处 , 泥石 流 沟 3 0 0 0余条 ,危及 1 2 0余 座县 市所在城 区和 8 0 0多个 乡、镇 , 5 0 0余家工厂 、矿 山的安 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效亿元 , 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 的力度加强、 深度加深、 广度加 大 , 导致全省地 质灾 害加剧。 1 9 9 7年四川 省园地质 灾害造尉 3 2 5人死亡, 轻伤 8 3人 , 直接 维普资讯 经济损失 I . 4亿元 。1 9 9 8年 省内地质灾害更频繁发生 , 据不完垒统计 , 1 9 9 8年 1~9月 即 发生 较大 型地 质灾 害 1 0 9处 。 其 中滑坡 4 8处 , 泥石流 3 6处 , 崩塌 2 5处 , 死亡人数 已达到 2 8 3人 . 伤 1 8 6 8人 , 经济损失数亿元 。这些 灾害的产 生除与独 特的构造 、 地貌 、 地层岩性及 暴雨 山洪 等 自然地 质因素密切相关外 , 与人类工程活动 , 特 0 是不规范 的矿 山开采 , 随意 弃渣 , 不合理 的道路 开挖 房屋修 建切 坡等密切 相关 。 二 矿 山地质环境问题 日渐突出 tmJ l l 省是一个矿业大省 近年来 由于采矿活 动的不合理开采 , 由此 而造成 的矿山地质 环境恶化有 明显 的上升趋势 , 给矿 山企业及 当地居 民的生 产和生活造成 了巨大 的影响 。 据 初步统计 , 全 省有 5 0 0余家工厂 、 矿山受 到地 质灾害的影响和威胁 主要 由矿 山不合理 开 采引起的崩塌 、 滑坡 ,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 地表 开裂及由于矿 碴不合理 堆放形成 的矿碴 泥石流等灾害 , 如 1 9 9 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 因其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 硝淋溶 带致使井下突水达 l 万余方/日, 导致地表水及地 下水疏千 , 造成矿 区附近 6 0 0 0余 居民缺水 i 1 9 9 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 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关刀岩坡顶发生地 表开裂 , 形成塌陷带 , 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 十余户民宅被迫搬迁; 7 0年代, 西昌泸洁铁矿 区 , 由于大规模基 建 , 当地居 民挖矿弃土堆置在盐井沟 , 排 出方量I 达数百万方 , 在暴雨 的诱 发下发生 了大规模 的泥石流灾害 , 造成 1 0 4人死亡 , 同时 由于 大匿 泥砂向下游输送 , 使成 昆铁路孙水关大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 并严重影响了下游环境利泸洁镇的安全, 后经工程 治理 才有所改 观; 1 9 9 0年甘 洛县铅锌矿矿碴形成 的泥石流造成 3 i6人死亡。 针对上述情况 , 四川省加强 了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 在 1 9 9 8年 1 月 1日颁布实施 的 四川省矿 产资源管理条例中 , 明确 提 出了加强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和 防治地质灾 害的有关 内容 , 从 法律程序上明确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的实际需要 , 编著了 g - 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 为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与 保护工作提供 了技术保证 。 三 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地面的剥蚀 、 侵蚀作用 , 必然要 造成大量 的水 土流失 。其 中以表层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为主的重力 侵蚀是造 成水 土流失的最严 重的侵蚀形式 主要分布在 基岩裸露 的斜坡 、 陡坡 地带 , 虽然它 的总 的水 土流失 、 侵蚀 面积 所 占比例不大 , 但其危 严重。 我省泥石流发生程 度 高 , 大 一特大规模泥石流 的发生是造成省 内水土流失的一个 重要方 面。例 如 西 昌东河 泥石流沟, 流域面积达 2 0 8 k m , 沟道长约 4 0 k in, 由崩塌、 滑坡所形成的物源物质达 4 . 5 亿 立方米; 南江县自梅亚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流体达 9 0 0 余万立方米; 会东县境内自沙沟, 流 体面积 2 4 . 5 k , 沟道长 2 4 k m, 一次泥石流活动 在沟 口处堆积物质竟达 1 0万立方米 。 严 重的泥石 流活动 区 , 土壤年侵蚀模 数达 2 0l ~3 0l O k / k m , 强大 的侵蚀作用 使得 沟谷 和岸坡重力作用不 断加剧 , 山地环境退化 , 森林植 被破坏 , 并致 使泥石流多发 区 失去 调节 气候 , 涵养水源 , 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 , 水 土流 现象也随之加剧。 特 0 是 近几 年来 , 由于毁林开荒 , 导致 土壤侵蚀模数增加 , 并且在高值 长期运行 。 自8 O年代 以 来, 岷江沿岸泥石流、 滑坡多达 1 0 0 0多处, 且频率和强度日益加翩。在上游人 口处的输沙 量已逾 1 0 0 0万吨, 致使岷江流域一些地区已出现荒漠化, 成为荒漠化的潜在扩大区。 由此不难看出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是地质作用和人类话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上 游地貌类型多样 , 脆弱的山地和高原面积比重大, 开发利用不当板易引起水土流失。据四 川 省环境保 护局 1 9 9 6年的公报 , 8 O年代初全省经遥 感测量 出 土流失面积达 2 9 . 4万乎 维普资讯 方公里 , 占全省面积的 4 4 % , 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 5 6 . 6 % 。 其 中中度 以上侵蚀面积 达 1 7 . 5万 平方公里 , 占水土流失面积 的 7 O . 3 % , 至今还有 9 0 %未治理 , 并且在 高、 中山地 区还有所发展。长 江全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 2 4亿吨 , 其中 7 1 % 以上来 自上游 。据宜 昌 站测量 , 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 1 . 2 8 k g / m 3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5 1 2 t / m , 多年平均年输 沙量 为 5 . 1 4亿吨 , 相 当于世界上尼罗河 , 亚马逊河和密西西 比河 的总输 沙量 , 其 中仅金沙 江 的输沙量就 占进入长江泥沙量 的 4 3 % 。 因此 , 在长江流 域已建成 的各类水库 中, 每年 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达 1 2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 1 2建库容为 1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 库 , 这对我 国的 国民经济建设来说损失无疑是 巨大 的。 三 、 全省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全省近年来 加强 了对地质环境 开发利用与保护 的力度 。从基础作起 , 近十年来 , 先后 安排 开展成都市 、自贡市等大 中城 市水 文地 质 、 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 ; 完成 了成 渝、宝成 、渝达及成昆铁路沿线 和长江 中上游及其一级支 流如岷 江等流域 水文地质 、 工程 地质 及环境地 质综合评 价工作 ; 从 1 9 9 6年起开展 了成都、内江、 乐 山、 达川地 区等 市 地 以地质灾 害调查 为主 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 对 垒省地质环境 阉题 的类 型 、 分布规 律和危 害特征等有 了初 步的认识 。 从 1 9 9 0年开始 , 着手 推进 全省 的地 质环境瞥理及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 。由有关部 门负 责,从 1 9 9 1 年 ~1 9 9 8 年先后在省内大中城市和凉山州以骧原四川省重庆所辖的各市地 建立 了地 质环境监测站 , 逐步推进各 市 、 地 、 州地质环境 监督 瞥理 和地 质灾害防治工 作 , 以 把保 护好地质环境 , 防治地质灾害 的发生作为重要 工作来抓 。 特别把开采矿产 资源要作好 矿山地质 环境 评价 工作作 为重点进行 , 并在摸清本市 、 地 、 州地质灾害情况 的基 础上 , 建立 了汛前地质灾害检查 ,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等一套工作程 序。省有关部门以将加强地质环境瞥理 ,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 容 。 近年来 四川省 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突 出 , 针对这种情况 , 出台 的 四川省矿产 资源管理条例 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开发利 与保护的要求 , 要求在申请办 理矿产资源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报告 , 对在开采矿产资源时造成 矿山地质环境阐题的责任单位处以罚款甚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这一法规的出台, 极大地提 高 了地方及采矿权限人对地质环境 的保护意识 从 1 9 9 1 年开始, 我省积极争取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鼹金 , 开展威胁县以上城镇的 重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 . 累计 投入 地质 灾害防治经费 约 1 6 8 1 3万元 , 减少或避免 了灾 害损失数十亿元 . 取得 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 中, 还充 分利用 了我 省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教学、 科研、 勘查、 设计、 施工等配套优势, 邀请知名专家、 学者参 与论证和把关 , 起到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在防治工作中积极推行了勘查 、 设计、 施工一 条龙 和开 发性治理 工作方法 和经验 ,对促进 全省地 质灾害 的防治工作起 到 了重 要 的作 用 。 近期 , 有关部 门还着手编制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对 四川省 的重大地质灾害 , 包 括威胁大 中城市 、 重要城镇 、 重要交通干线及大江大河地质灾 害防治 , 建立群测群防 , 群专 结合的防治体系; 逐步建立四川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 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 55 维普资讯 三、 今后工作建议 四川 省由于特定 的地形 、 岩层 和构造条件 , 加之 近几十年开荒 、 不合理采 矿及人类 工 程活动等人为因素, 致使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大、 范围广、 频度高,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 失大 , 对此 , 必须予 以高度的重视 , 积极开展地 质灾 害防治工作 为此建 议 1 充分利用全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多年的经验积累, 组成多学科综合的地质 灾害防治队伍 , 对 全省地 质环境与地质 灾害 现状开展 系统 的大 规模调查 与建档工作 , 重点 查 明重要城 市、 经济带 、 交 通干 线及人 r l 密集 区地 质环境状况驶地质 灾害 的发展趋势 , 为 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 2 以上述工作 为基础 , 利用现代技术 . 包括地理信息 系统技术 G I S 、 遥感 技术 P , S 及全球定 位技 术 G P S 等 , 建立 全省地质环境 与地 质灾 害监 测与监控 体系 ; 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 ,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 统 ,并通过 网络传输 的手段 ,实现信息 的全社会 眼务体系 ,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 。 3 我 省地 质灾 害的成 因复杂 , 其防治工作牵 涉部 门多, 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 的工作 , 因此必须建立 以政府 为领导 , 主管部 门负责 , 相关部 门配合 , 单位和群众积极 参与 的 防灾体 系。 4 地质 灾害防治 工作是一项责任重 大的社会管理工作 , 必须纳人法制 轨道 , 要制定 相应 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职责制 度 , 通过立法规 范防救灾工作 , 应尽快结束当前临灾随机安 排的不确定状态 , 实现以法防灾 , 以法治灾 。 5 四川省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其它灾害多, 造成的财产损失比其它灾害大, 防治经 费却 比其 它灾 害少 , 这种强烈的反差必须改变。应 加大政府 财政支 出用于公益性 , 公共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同时对人为的地质灾害必须实行“ 谁破坏, 谁治理; 谁受益, 谁治 理 ” 的方针 , 千方百计地增 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人。 6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原则。 为此必须开 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以及按行 政区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建立一支技 术高、设 备精 良、 素 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 队伍 。落实灾区乡、 村 、 社、 户 四级群众性监测网 , 走群测群 防, 群专 结合的路 子 。 实行 汛期地质 灾害 防治特殊 工作 制度, 把握重点 、 险点 , 千方百计减少地 质灾害造 成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 失 对必须采取工程措施 的要及 时排危排 险, 消除地质 灾 害的威胁 , 确保社会稳定 。 要 改变 当前 只重救 灾不重防灾的局词 , 变事后救 灾为事前防灾 , 掌握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7 要 重视 并逐 步开展地 质灾 害经济损益评估工作 , 通过 灾效益 的评估体 现防灾工 作 的价值 , 逐步 推进地质 灾害 防治 工作到位 。 参 考文献 I 1 ] 黄润秋 .环 境地质 现状 、 问题 及 对策 5 6 成都理 工学 院学报 . 1 9 9 7 . V o l 2 4 . 增刊 【 1 9 9 8年 1 2月 2 9旨牧 j 0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