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地质环境不可不察.pdf
发展经济地质环境不可不察 第六图书馆 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学 经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袁国华不详1997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干 完 奴稳 街娥 ≯ , I ● ● 文 /袁国华 一 、我国地质环境基本 状况 1 . 水文环境。我国的水文环境问 题是水体污染严重, 水量不足、 过度开 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灾害发生, 以及相关的水土流失严重 。 改革开放 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体污染速度增长较快, ] 9 8 1 年全国 污水排放量为2 9 2 亿吨, 1 9 8 7 年上升 中国国情国力 为3 4 9 亿吨, 1 9 9 3 年为3 5 5 . 6 亿吨。 全国大江大河的水质没有改善,流经 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 其中,尤以淮 河流域、 松花江、 辽河流域、 海河流域 污染严重。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 重。 统计的 1 3 1 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 严重污染的有2 6 条,重度圬染的l 1 条, 中度污染的 2 8 条。主要愕染物为 石油类、 氨氨、 挥发酚等。我国湖泊普 遍受到氮、 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 部分 湖泊受汞污染较重。 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城市供水短 缺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目 前, 全国有一半左右的城市缺水, 日 缺 水量达到2 0 0 0 多万吨, 影响工业产值 2 0 0 亿元。 由于水资源不足, 造成过量 开采地下水。 在统计的7 O 个主要城市 中, 严重超采的有天津、 石家庄、 太原、 南京、 大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温 州等城市。造成严重地面沉降的有天 津、 上海、 宁渡、 南通等。 天津最大累 计沉降量在塘洁为2 .7 3 米,市区为 2 . 6 9 米; 上海市区地面下沉 1 . 8 米, 最大2 .7 米; 宁渡市洗降量大于 1 0 0 毫米的范围已扩展到1 3 0 平方公里, 其中江东~孔浦段累计下沉 3 5 0 毫 米。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沿海地 区,由于过度抽汲地下水产生地面沉 降, 导致海潮水面相对上升, 使得海水 逆流倒灌及海侵, 如天津等地。 与水文环境有关的水土流失一直 困扰着我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目 前 , 全国计有流失面积 1 8 2 . 3 7 万平方公里, 年流失量4 8 . 5 亿吨, 估 计全国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9 6 亿 元, 仅青海、 山东、 云南、 广东四省的直 接经济损失就达 2 2 . 7 5 亿元 段永候、 罗元华等, 1 9 9 3 。 2 . I程环境 工程环境是指区域 地壳稳定性及地基稳定性方面的地质 环境问题,是城市规划和发展以及重 大工程建设必期 i 考虑的首要问题。我 国措海开放城市分别位处东南沿海地 震带、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地震带。天 津、 秦皇岛、 大连等城市周围地区曾受 强烈地震的波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震害, 一些城市有活动断裂通过, 在历 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软 土地基与砂土液化问题,也是沿海城 市必须重视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 一 。建筑物沉陷、 道路翻浆、 岸坡滑塌 时有发生 厦门为了特区发展的需 要, 确定把员当港建设为新市区, 该区 普遍分布5 1 5 米厚的海相淤泥质软 土层, 有的建筑物由于基础处理不当, 使建筑物沉陷 2 3 米 1 9 7 6 年唐山 地震时, 在宝坻、 宁河、 武清等处广泛 出现喷砂冒水、 地裂缝; 其它城市也不 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因此,查明 淤泥质软土、粉细砂层的分布和埋藏 规律, 对城市规划、 选择合理的建筑场 地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花岗岩残积 土层地基,在干燥和饱和状态下地基 承载力差异达 4 O , 东南沿海城市这 类问题尤为突出。 3 .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 营力产生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了苊害的 宄变。受地质营力的影响,地质灾害 具有区域性、 伴 生性和周期性等 特征。 我国西部属于地中海南亚地 震带的组成部分,东部台湾等地属于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地震活 动频、 强度大、 分布广。本世纪以来, 已发生 6 级以上地震6 5 0 多次,其中 7 . O 一7 . 9 级地震 9 8 攻, 8 级以上地震 9 次。 仅 1 9 4 9 年以来, 地震致死 2 7 . 4 万人, 伤残7 6 . 3 万人, 总计直接经济 损失数百亿元 地裂缝的形成也与 地 壳构造活动有关。 仅河北、山 西、 陕 西、 山东、 江苏、 安徽、 河南 7 省, 已 在 2 0 0 十县市发现地裂缝点 7 4 6 处.以 西安地裂缝最为严重。另外,在大别 山北麓有三个超宽地裂缝带,每带宽 1 5 2 o 公里, 东西延仲1 5 0 公里。地 裂缝破坏农田、 道路和房屋建筑, 每年 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我国西、 中部山地、 高原地区, 地 壳以强烈的隆起为主, 崩塌、 滑坡及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严重。云南已知 崩塌、 滑坡、 泥石流淘 1 4 1 4 处} 四川近 l o 年来发生崩塌、 滑坡、 泥石流数万 次, 死亡 2 5 0 0 余人; 湖北西部以崩塌、 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每年平均发生 3 0 0 0 处 崩塌、 滑坡、 泥石巍除在我国 西南、 西北地区发生外, 其它地区的山 一 2 9 一 地 质 环 境不 可 不 察 展经济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中国国情 国 力 地中也常有发生。大量崩塌、 臂坡、 泥 石流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至少达4 o 一 5 o 亿元 1 9 8 9 年仅四川崩塌、 精坡、 泥 石流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 2 5 亿元 。 西南、华南地区, 其次是华北地 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岩溶作用强 烈, 地面塌略灾害较多。 目 前已在全国 1 8 个省 区 发现 7 3 7 处地面塌陷点, 塌坑近3 0 0 0 0 个,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十余亿元。 特殊土, 如黄土、 群胀土、 红粘土、 撒泥和冻土等, 由它们的特殊成份、 结 扮和性质所造成的对土地、 道路、 建筑 等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据 1 9 7 4 --1 9 7 5 年调查, 陕、 甘、 宁、 青、 晋、 豫六省区 1 5 0 5 幢房屋因黄土湿陷而被破坏 膨 胀土被称为。 工程建设的癌症” , 每年 破坏工业建筑面积选1 0 0 0 万平方米, 造成的经跻损失敦亿元, 铁路因此耗 击的工程整治费近亿元。 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我国每年 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跻损失 达3 0 0 5 0 0 亿元, 高于建国4 0 多年 来的基本建设年均投资 各种地质灾 害造成的年度直接经济损失约7 5 ~ 1 2 5 亿元 不古地震 , 如果考虑问接 损失, 这个数字要大得多 郭希哲, 楚 占昌 等, 1 9 9 0 。 4 . 地球化学环境地方南。地 方病是与地质环境紧密关联、且由于 某类元素过多或过步富集而造成的区 域性疾病。这种病的分布有一定的局 限性, 但往往在全球范围又有一定的 普遗性。在我国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有 克山病、 大骨节病、 甲 状腺肿以及与氟 有关的疾病 克山病, 1 9 3 5 1年发现于我国黑兜 江省的弗山县 ,是一种心肌坏死疾 病。现在初步查明,主要是与地质环 境中缺硒及铝有关。甲 状腺肿是由于 缺碘导致甲状腺功能代谢障碍引起 的。 目前, 全世界甲 状腺肿患者至少有 2 亿。氟中毒主要是由于饮用水中氟 离子含量超标引起的,在我国及全球 范围流行很广 目 前,对人类生命健 康影响最大的 癌症,与一定的 地质环 境也有紧密关系。 诱发形成肿瘤的物 一 3 0 一 质, 除了黄曲霉索外, 尚有萘胺、 亚硝 酸盐以及砷、 镉、 镀、 镍、 铬、 铅等元素 及化合橱。 目前 ,我 国约有地方病 患者 3 8 4 6 .7 万人, 其中地氟病人2 4 8 9 .4 万, 地甲 病人 7 8 6 . 2 万, 克山病人9 2 . 0 万, 大骨节病人8 0 . 5 万。 如此众多的 患者, 给无数个家庭和当地社会经济 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确保社会经济持续 协调发展的地质环境策略 1 .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传统 的增长方式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 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国目 前水 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 /6 , 沙 漠化土地每年以2 1 0 0 平方公里的速 度扩展I 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 有机 质含量降低;森林覆盖率尽管有所增 加, 但蓄积量下降, 用林面积减少I 草 原由于旱灾和粗放经营,每年退化 1 3 3 万公顷} 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 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环境污染皇 加尉的态势。 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 重,而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 缺 大气污染程度加剧,酸雨影响区 域扩展, 固体废物排放和城市噪音也 相当严重。据铡箅,生态破坏和环境 污染每年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已占到 当年 G N P的 8 ~1 0 傅红春, 1 9 9 3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灾害减产粮 食 1 2 5 2 0 0 万吨, 各种自然灾害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约 4 0 0 6 0 0 亿元‘ 任 毅, 1 9 9 3 1 9 9 6 年的灾害损失更是惊 人, 超过2 0 0 0 亿元 据报道, 仅湖南省 和河北省的损失就分别超过 6 0 0 亿 元 。根据有关研究, 本世纪末到下世 纪初, 我国将进入自然灾害瓤发时期, 至少要经历一个或两个以 大旱、 地震、 大水为主的群灾丛生阶段, 这对我国 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的 破坏性 影响。 另一方面, 一些全球或区域性气 候因素, 主要有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 等对我国的影响也呈扩大的趋势。 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即可以维持的发展。我们在 发展生产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现有 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不能掠夺性地索 取和开发,而挤占和挪用属于子孙后 代的那一部分。持续发展可以分解为 三个目 标 即人类自 身的延续发展, 社 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以及自然生 态系统的协调和进化发展。 2 . 把地质环境因素纳入社畚蛀济 盅展战略。地质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翩约作用。因 此.我们在编制全国的及区域的社会 经济发展战咯时,必须充发考虑地质 环境因紊, 即把地质环境的莓 } 查、开 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作为一个子系 统,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 去 我们所需要的持续发展, 就是要求 把地质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为一 个整体来考虑。 这样, 我们的发展战略 就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总量指标, 而是 侧重于经济总量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因 素的协调发展 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 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道路。 忽视环境因紊的影响, 将对建设 项目及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无穷后 患 --N蛱水电 站在设计时没能全面 考虑其上游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大量泥 沙的影响, 建成后,由于泥沙大量擀 积, 致使发电能力大为降低. 影响了正 常效益的发挥。我国西部的一些铁路 干线,由于选址时投有充分考虑滑坡 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 目 前, 每年因 灾所造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损失数目 巨大。 湖北巴东老县城, 长期受滑坡等 灾害的威晰, 被迫于1 9 8 6 年从倍陵镇 搬往黄土坡。 搬迁时没有充分考虑地 质环境因素, 致使新县城又建在一个 老滑坡体上, 现在叉准备从黄土坡搬 往西壤坡,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及全县经挤的发展 持续发展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既是挑战, 又是机 遇。我们不可能走西方多数发达国家 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必 须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及其它因素对经 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持,以及可能带 来的各种实际的和潜在的破坏和制约 作用。▲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