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doc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前 言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矿产资源法、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土地复垦规定和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与要求等法规、规章,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范围、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精度要求、技术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规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附录C、附录D是标准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B、附录E、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组织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张洪波 陈吉才 徐建芳 肖桂珍 顾福计 王淑云 罗靖筠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原则,分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新建矿山(含改、扩建矿山 下同)、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3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不替代矿山工程各阶段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对矿山及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区域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和防治措施。 3.总则 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审批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3.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针对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3.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由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估组成的,应正确选取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指标及其权重。 3.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 3.4.1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应以批准的矿界范围为基础,若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超出矿界范围,则应依据存在、潜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适度扩大评估区范围。 3.4.2 矿区(多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不仅依据单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而且应根据矿区(多个矿山)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评估区范围。 3.4.3 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应以矿业活动实际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 3.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内容,包括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开采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可能遭受的危害;拟采取的防治对策和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及工程技术措施。 3.6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进行,原则上按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矿山建设规模划分为三级(见表3-1)。 表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评估 复杂程度 分级 建设规模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大 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中 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小 型 二级 三级 三级 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于简单或中等类型露天开采的建筑砂石料、砖瓦粘土等小矿山,可不做三级评估,只填写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表。 3.6.1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见表3-2 表3-2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发育强烈、危害大。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较多,发育中等,危害中等。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单一、一般不发育,危害小。 2.地貌类型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相对高差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年均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强度大、气温温差大。 2.地貌类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年均降水量中等,降水较集中,气温温差变化较大。 2.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年均降水量小,气温温差变化小。 3.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构造破碎带发育、矿层(体)和围岩产状变化大、地层岩性复杂或松散软弱层厚、分布广。 3.地质构造较复杂,断裂较发育, 矿层(体)和围岩产状不稳定,地层岩性较复杂。 3.地质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矿层(体)产状稳定,地层岩性单一。 4.主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具有较高水压,与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沟通,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4.主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较好,或主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地表水体联系差,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层面积小、厚度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较复杂。 4.主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表水,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基本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5.矿床围岩岩体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岩石风化强烈,岩溶发育,接触蚀变作用强、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稳固行差。 5.矿床围岩岩石风化中等,岩溶发育中等,接触蚀变作用中等,或有软弱夹层,局部存在蚀水的软弱岩层和松散层(砂层)稳固性中等。 5.矿床围岩岩体以块状、厚层状结构为主,风化程度低,岩溶不发育,岩石强度高,稳固性好 ⒍矿石、废石(土)和矿坑水有害组分多、含量高、易分解,对水土资源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大、热害重。 ⒍矿石、废石(土)和矿坑水有害组分少,含量低,且较稳定,对水土资源环境污染轻,无热害。 ⒍矿石、废石(土)不易分解有害组分,矿坑水水质良好,不致对水土资源环境造成污染。 ⒎开采不合理,开采方式不规范,多次重复开采。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 ⒎开采方式欠规范,重复开采,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 ⒎开采合理,开采方式规范,无重复开采,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一般。 注每类五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3.6.2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依据原地质矿产部文件地发[1998]47号的规定见附录A。 4.工作程序 工 作 程 序 框 图 接受评估委托 全面收集资料、调研 编制评估设计并审查查 矿山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 矿山地质环境补充调查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确定及评估因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 保护对策与防治措施 提交影响报告书(表) 5.分级评估要求 5.1 一级评估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调查与评估,地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必须进行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5.1.1 必须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区域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等;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做出全面评估。 5.1.2 必须查明和预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境、诱发的地质灾害等;必须查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论证对矿山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破坏与危害程度。系统分析采矿方式和开采、选冶规划,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承受能力和防治难度进行充分论证;进行半定量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5.1.3 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工程措施;编制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和生态恢复综合治理方案。 5.2 二级评估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与一般评估,对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做重点评估,必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5.2.1 基本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区域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等;对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估。 5.2.2 基本查明和预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境、诱发的地质灾害等;查明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论证对矿山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破坏与危害程度。深入分析采矿方式及开采、选冶规划,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承受能力和防治难度进行论证,进行定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5.2.3 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工程措施;编制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5.3 三级评估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重点调查,对矿山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做出评估,提出保护、防治对策和措施。 5.3.1 初步查明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对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5.3.2 初步查明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境、诱发的地质灾害等;初步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分析对矿山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破坏与危害。分析采矿方式及开采、选冶规划,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破坏程度做出评述。 5.3.3 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建议。 5.4 对于露天开采的建筑砂石料、砖瓦粘土等小矿山,要求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述,简化程序,可填写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表。 6.技术要求 6.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在查明矿区地质环境特征基础上,结合开采方案、开采现状对存在和潜在的重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见附录B)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6.1.1 现状评估是指对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开采和现存的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地质环境特征,分析采选矿等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方式和影响,针对存在的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对影响和破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深入分析,判断其性质、变化、危害及损失情况。 现状评估主要回答问题 ⑴ 评估区地质环境背景特征和现状条件下地质环境质量状况; ⑵ 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下,地质环境受干扰的能力和程度; ⑶ 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的破坏和危害; ⑷ 矿产资源开发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⑸ 矿山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 6.1.2 预测评估是指新建矿山、生产矿山的工程经济活动使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对可能诱发、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根据矿山类型、规模、开采方式、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危害,包括影响时间、空间和强度。 6.1.3 综合评估是指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分区评估,判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矿业活动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要依据稳定状态、水土资源环境影响与破坏、危害对象、损失与治理难度划分为严重、较重、较轻三个等级见表6-1。 综合评估主要回答的问题 ⑴ 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角度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地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植被等资源的影响与破坏。 ⑵ 从减灾防灾角度评估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⑶ 从污染防治角度评估采选冶过程中矿山排泄物废水、尾矿、废石、煤矸石等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⑷ 从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角度评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等工作程度。 表6-1 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确定要素 影响程度 地面与斜坡稳定状态 水土资源环境 影响与破坏 危害对象 损失与 治理难度 严重 不稳定 影响严重 城镇、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特殊保护地区。 损失大、治理难度大、难以恢复。 较重 较不稳定 影响较重 村庄、一般交通线和工程设施及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高地区。 损失较大、治理和恢复较难。 较轻 基本稳定 影响较轻 一般地区、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低地区。 损失小,易治理和恢复。 如果要进行工程场地选址,应综合评估每个场地并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 6.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重点内容 6.2.1 矿业活动诱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2.2 矿业活动诱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包括区域水均衡破坏、地下水资源枯竭、海咸水入侵、矿坑突水、水质污染等。 6.2.3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石污染等。 6.2.4 闭坑矿山的综合整治包括消除不安全隐患、地质环境监测、土地复垦和改善矿山生态等。 6.3 评估方法 6.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以调查和收集已有资料为主,原则上不动用钻探等实物工作量,当资料不足时,可安排少量的钻探、物探等实物工作量。 6.3.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方法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关分析法和工程类比法等方法。单要素评估方法参照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6.4 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指标的确定 6.4.1在综合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开采方式、开采强度及现存、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基础上,识别矿山开采的影响(影响因素的识别、影响对象的识别、影响后果和程度的识别),通过对比、筛选,确定评估指标。完成现状评估后,进一步确认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主要评估指标。 6.4.2 矿区地面与斜坡稳定性评估指标可能发生的地面与斜坡稳定性评估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震基本烈度、气象水文条件、矿床充水条件、采矿方式和强度等;已发生的地面与斜坡稳定性破坏的地段,评估指标还应增加规模、频次、密度等见附录C。 6.4.3 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评估指标矿区及周围地下水水位变化、地表水水体变化、地下水均衡及水资源影响程度、海(咸)水入侵、矿山污染源、水体污染范围和程度等见附录D。 6.4.4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评估指标采矿场、废弃物堆放场、尾矿库等占地;采矿地表变形影响土地利用;矿山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石污染等见附录D。 6.4.5 闭坑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指标矿山井巷和老窿充水、浸没、相邻矿山和地下工程的突水、地面变形,集中供水水源地和地下工程的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 附录A(标准的附录) 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续) 矿种类别 矿山开采规模级别 备注 计量单位/年 大型 中型 小型 煤 原煤万吨 90 90-30 200 200-50 10 10-5 15 15-6 210 210-60 80 80-20 30 30-20 10 10-5 200 200-60 10 10-5 10 10-5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100 100-30 200 200-50 100 100-50 20 20-10 50 50-30 20 20-10 10 10-5 50 50-20 30 30-10 100 100-50 30 30-10 10 10-5 20 20-10 20 20-10 50 50-10 10 10-3 1 1-0.1 10 10-5 30 30-10 10 10-5 20 20-10 10 10-3 10 10-5 10 10-5 100 100-50 1 1-0.3 30 30-20 10 10-5 100 100-50 50 附录B(提示的附录) 矿业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分类表 开采方式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破坏 露天开采 1. 露天边坡、破坏及环境影响; 2. 露采占地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破坏; 3. 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 1. 区域水均衡破坏、地下水资源枯竭; 2. 土地资源破坏; 3. 矿山固体废物(含尾矿、煤矸石)对水、土、气环境污染及其它效应; 4. 酸性矿坑水及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土壤的污染。 地下开采 1.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2.岩爆(矿震); 3.矿坑突水; 4.矿井瓦斯、热害。 17 附录C(标准的附录) 矿区地面与斜坡稳定性分级表 指 因 标 素 分级 区域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岩土体 结构类型 地震基本 烈度(I) 矿床充 水条件 气象 水文 采矿方式和强度 采矿对地表 的影响与破坏 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 基 本 稳 定 地壳为块体结构、断裂褶皱不发育。 残积台地、低缓山丘,地形相对高差小于10米,残积层薄,坡度小于 10。以岩浆岩、正变质岩及厚层沉积岩为主。 块状、坚硬层状岩类,结构面不发育,风化、岩溶不发育,不存在软弱层。 I7 封闭、近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涌水量小。 年均降水量小,自然排水条件好。 开采深度浅、面积小、。 开采深度较大、厚度小、采空面积小,无重复开采。 采矿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少,对地表的破坏和影响轻。 较 不 稳 定 地壳为镶钳结构、断裂褶皱较发育。 山前沟谷、冲洪积阶地,地形相对高差10-20米,冲洪积层薄,坡度在 10-30。以碎屑岩、层状火山岩及成层状变质岩为主。 软硬相间岩类、片状岩类,岩体结构面发育中等,风化、岩溶发育中等,局部存在软弱层。 7≤I9 半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涌水量中等。 年均降水量中等、强度大,自然排水条件一般或较差。 开采深度较大、面积较大。 开采深度较大、开采厚度较大,采空区面积较大,重复开采。 采矿产生较严重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使地表受到较重影响或破坏。 不 稳 定 地壳为块裂结构、断裂褶皱发育。 陡峻高丘、地形相对高差大于20米,或山前冲洪积层厚,坡度大于30。砂、砾卵石及粘土或弱胶结砂、页岩及风化松散基岩。 松散岩类、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风化、岩溶发育,软弱层分布广。 I≥9 开放型水文地质单元,涌水量不稳定。 年均降水量大、强度大,自然排水条件差。 开采深度大、面积大。 开采厚度大、采空区面积大,多次重复开采。 采矿多次产生严重或潜在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使地表受到严重影响或破坏。 注采矿产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山体开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参照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23 附录D(标准的附录) 矿业活动对矿区水土资源、环境影响分级表 指 类 标 型 分级 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矿区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 影 响 较 轻 1. 矿区主要供水含水层受矿坑突水、排水影响小,地下水水位下降仅限于矿区范围内,矿区周围地下水位基本不受影响,不影响地表水体。 2. 矿区地下水资源有影响,但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影响不大。 3. 不存在海(咸)水入侵。 4. 基本不存在污染源,地表水和地下水为Ⅲ类或小于Ⅲ类,基本未受污染。 1. 采矿场、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尾矿库等占地面积比小于20。 2. 采矿地表变形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小于5。 3. 水土流失限于矿区局部小范围。 4. 土地沙化限于矿区局部小范围。 5. 土壤未有污染或污染较轻。 影 响 较 重 1. 矿区主要供水含水层受矿坑突水、排水影响较大,地下水水位下降范围超出矿区范围且持续下降,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有一定影响,地表水体也受到影响。 2. 矿区地下水资源影响严重,区域地下水资源减少呈负均衡,潜在水资源危机。影响矿区和附近水源地供水。 3. 局部地区发生或潜在海(咸)水入侵。 4. 存在局部污染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Ⅳ类,局部有污染。 1. 采矿场、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尾矿库等占地面积比为2040。 2. 采矿地表变形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510。 3. 矿区和附近部分地区存在矿山型水土流失。 4. 矿区和附近部分地区存在矿山型土地沙化。 5. 土壤污染较严重。 影 响 严 重 1. 矿区主要供水含水层受矿坑突水、排水影响大,地下水水位下降强烈,区域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地表水体遭受严重影响。 2. 矿区地下水呈疏干半疏干状态,区域地下水有一定程度疏干,水资源明显减少,发生水资源危机,严重影响矿区和附近水源地的供水。 3. 发生或潜在严重海(咸)水入侵。 4. 污染源分布广,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Ⅴ类,严重污染。 1. 采矿场、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尾矿库等占地面积比大于40。 2. 采矿地表变形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大于10。 3. 矿区和外围大部分地区存在矿山型水土流失,甚至影响流域。 4. 矿区和外围大部分地区存在矿山型土地沙化,甚至影响流域。 5. 土壤污染严重。 附录E(提示的附录)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编制 E.1 生产矿山、新建矿山和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编写应实事求是、真实、准确,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可靠。文、图表应简明扼要。 E.2 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 E.2.1 编制依据评价委托书(合同)或任务 E.2.2 矿山建设概况 E.2.3 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E.2.4 矿山工程分析 E.2.5 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 E.2.6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E.2.6.1 评估内容 E.2.6.2 评估影响因素选取 E.2.6.3 评估方法 E.2.6.4 评估结果 E.2.7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E.2.7.1 预测内容 E.2.7.2 预测影响因素选取 E.2.7.3 预测方法 E.2.7.4 预测结果 E.2.8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E.2.8.1 矿山开采地质环境影响特征(范围、类型、程度) E.2.8.2 评估结果 E.2.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E.2.10 结论与建议 附图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 附图2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预测)分区图 E.3 新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E.3.1 参照正在开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内容,重点是预测评估。 E.3.2 矿山选址、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建议 E.4 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内容 E.4.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E.4.2 综合整治、改善、保护地质环境 E.4.2.1 综合整治规划 E.4.2.2 不安全隐患防治 E.4.2.3 土地复垦 E.4.3 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附图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附图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