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回顾.ppt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回顾AreviewofdevelopmentofChin’scoalindustry,煤炭工业特色(1)办矿机制呈多层化(统配、地方国营及乡、镇、个人办矿)(2)生产规模大差异化(3)作业方式多样化,一、中国的煤炭资源(一)中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产量占一次能源总产量75.596.7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75.596.7化工原料及民用商品分别占60、8021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构成48.6,图11952~2000年煤炭产量、消耗总量及构成比例,(二)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可采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位1.煤炭储量含煤面积5.5万Km2探明储量(1997)10176.45亿t预测储量(1997)45521.04亿t可采储量(1997)1145亿t,占世界可采储量(10316亿t)的11.1人均可采储量98.94t,占世界人均53中国资源与世界资源情况统计见表1。,,55697.49亿t,,表1中国资源与世界资源情况统计表,注煤油储量单位为亿t,气储量为万亿m3。,2.资源特征1)聚煤期分布特征与全球聚煤区分布基本一致侏罗纪39.58石炭、二叠纪(北方)38.04白垩纪11.91二叠纪(南方)7.54第三纪2.27三叠纪0.44,2)含煤区域分布特征宏观上看中国北部(东北、华北及西北)探明储量9191.42亿t,占90.32中国南部(华南、滇、藏)探明储量985.03亿t,占9.68从东南方向上看东部储量6.3中部储量64.8西部储量28.9东贫西富,北多南少是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基本格局。各省煤炭资源总量排序如表2。,表2各省(区)煤炭资源总量排序表单位108t,3)煤种结构分布特征褐煤占12.68,煤炭质量总的来看是比较好的灰分10特低灰煤20以上低硫煤<164.55低中硫煤11.59.3中硫煤1.52.05.91中高硫煤2.03.07.86高硫、特高硫>3.08.54高硫煤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多为低硫煤,下部多为高硫煤中国煤炭资源中全硫分布情况见表3。,表3中国煤炭资源中全硫的分布,4)开采技术条件比较复杂,埋藏较深适宜露天开采64亿t(褐煤37亿t,57)探明储量中H<300m30H300-600m40H600-1000m30中国煤炭资源按埋深统计结果见表4。,表4中国煤炭资源总量按埋深统计表单位108t,探明可采储量中薄煤层(<1.3m)17.36中厚煤层(1.33.5m)37.84厚煤层(>3.5m)44.80缓倾斜煤层(<25)85.95倾斜煤层(2545)10.16急倾斜煤层(>45)3.89,表51995年各类不同矿井数量及生产规模统计,中国煤炭生产结构总体上看矿井数量多、平均生产规模中1995年75331处平均产量1.72万t1998年7.21万处平均产量1.7万t1999年4.11万处平均产量2.55万t1998年统计各类不同井型分布状况及构成比重如图2所示。,图2各类不同井型分布状况及构成比重,1985年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产量逐渐下降,1997年产量比重下降至37左右。原因(1)原统配煤矿开工规模锐减19861995年10年间开工2.94亿t,实际达产1.1亿t。(2)地方煤矿突飞发展1949890万t199580990万t增长91倍乡镇煤矿1949145万t199559655万t,增长411.4倍1980年以来,产量由11362万t增加至57042万t,平均每年增产2855万t,每年递增11.83,图3不同层次煤矿产量及其比重,(二)技术结构呈多样化现代化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少量手工作业1.采煤技术装备经历三大重大改革第一次(50年代)改进爆破技术,推进爆破装煤和刮板输送机运煤第二次(60年代)推进浅截式滚筒采煤机、可弯曲刮板输送机,金属支架及铰接顶梁普通机械化第三次(70年代)综合机械化,2.回采工作面主要技术指标有很大提高国有重点煤矿产量1975年48224万t2000年51271万t增产3047万t平均每年增产203万t机械化程度1975年29.521999年73.41(综采由3.2,提高51.7)工作面个数19751997减少573个单产提高2.12倍综采工作面个数24.81个(1975年)→238个(1997年)1997年单产达78.48万t,为机采6.05倍,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试验阶段50‘S1990年底50年代初学习单体放顶煤技术(法、南斯拉夫、苏联)60年代在潞安、五阳、鹤壁二矿单体试放6070年代及80年代初综放试验(1984年6月在沈阳蒲河矿)以后又在窑街二矿进行第二阶段为成熟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将试验转入组织推广应用阶段20年世纪末达世界一流水平东滩矿1999年单面5057861t2000年单面5126069t2001年单面530万t中国综放工作面情况见表7。,表7中国放顶煤高产高效工作面情况,4.掘进工作面技术装备水平和各项指标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据统计年巷道总进尺10000km其中煤巷5055半煤岩巷30岩巷1520国有重点煤矿1997年总进尺534km其中,煤巷270km50.56半煤岩巷155km29.03岩巷108km20.41,表81996、1997年国有重点煤矿掘进各项技术指标统计表,掘进机械化发展1987年以前701995年与1980年相比掘进装载机械化提高35,平均每年提高2.3工作面单产提高23,平均每年提高1.6掘进工作面个数减少38,平均每年减少2.5各项技术指标变化如图5所示,图51980~1995国有重点煤矿掘进工作面技术指标发展趋势,(三)矿井开拓、开采系统的发展与演变1.矿井开拓系统1995年统计立井开拓19632.16斜井开拓27745.48平硐开拓9816.09综合开拓386.24斜井开拓50年代24.370年代56.3,提高2.3倍80年代以后开拓比重始终控制在45中国东部以立井开拓为主中国西部以斜井、平硐开拓为主深部且技术改造或扩建矿井多以综合开拓为主露天开采产量61998年70处4051万t3.3开拓方式发展及演化趋势如图6所示,图6中国不同时期各种开拓方式发展及演化趋势图,2.矿井建设的三次重大改革1)恢复改建中国薄弱的煤炭工业基础(1949~1957年)1949年320处产量3243万t95矿井年产小于30万t●恢复濒临关闭的矿井●技术改造并扩建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矿井1949~1952年恢复45处改建32处新建19处1952~1957年恢复38处改扩建92处1949年3243万t1952年4766万t1957年7485万t2)在一定生产基础和规模上进行矿井技术改造(1976~1985)1975年统配煤矿发展到582处能力2.57万t,产量2.8亿t1985年技术改造328处产量9142万t/a,3)实现以采、掘、运机械化为中心的全面改造完善阶段(19862000)主要成就(1)生产集中化一矿、一水平、一采区、一工作面1999年底92个高产高效矿井井工8796.7露天53.3高产高效矿井情况见表8,如图7所示。,表8高产高效矿井历年建设情况表,图71996年高产高效矿井各项指标统计,(2)矿井大型化生产规模大型化途径一是技术改造;二是建高起点现代化矿井;山东济三煤矿A500万t/a2000年实际518万t/a2001年700800万t2002年8001000万t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A360万t/a2000年实际生产920万t,井田尺寸大型化阶段高度50年代阶段高度80120m70年代阶段高度150200m80年代阶段高度150250m采区尺寸1957年平均面长61.88m1988年平均面长100.94m目前高效工作面长200300m5060年代采区走向长500800m20世纪末采区走向长10001500m(单)20002500m(双),设备功率大型化大柳塔煤矿引井美国JOY公司6LS-5型电牵引采煤机P1500kw,A2800t/h;L(EA)-2000/1000型刮板输送机,P1455KW,A2500t/h3.采煤方法的发展与演变1)壁式开采体系19491952年推行壁式开采体系由12.51→72.471957年壁式采煤法82.2519761980年发展倾斜长壁采煤法1981年以来推广放顶煤开采和3.2~4.5m单煤层一次采全高2)坚硬顶板条件下发展的采煤方法刀柱式注水软化强制放顶房柱式开采,3)厚煤层采煤法大采高开采5060年代约占11980年1.261988年3.972000年5放顶煤开采1996年6700万t占12.484)“三下”采煤技术总压煤量105亿t累计采出6亿t每年3000万t占4充填法部分开采法(条带、房柱式)离层注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