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电法勘探技术发展五十年.doc
中国煤炭电法勘探技术发展五十年 电法勘探技术是寻找金属、非金属、煤炭、油气等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而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近年来其应用领域又扩展到地质工程、工程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与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新中国的电法勘探工作起始于50年代初,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方法技术,以直流电法为主;随后又逐渐引进、发展了电化学方法,如激发极化法;到6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开始研究以绝对测量为特点的电磁感应类方法;至70年代,则以相对测量为主,并在80年代有较大的进展。到90年代,数字化、图形图象化等技术的引进,使得电法勘探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设计、采集、处理解译、成果提交一体化工作模式。 我国煤炭电法勘探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发展,现已形成资料采集与处理、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仪器设计与开发制造等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专业队伍。在普查找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矿井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创业与发展 1953年,原燃料工业部从中国能源工业长远战略出发,为寻找新煤田,特别是隐伏在老矿区外围的新煤田,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决定在煤炭工业中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由此,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勘探于1954年8月由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专修科分配到煤炭部门的17名技术人员中抽调5名同志在北京组建煤炭系统第一个电法队当时取名为地面电测队,同年第四季度又从淮南煤矿专科学校分来2名中专机电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地面电测队,1955年6月16日又从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天津地质干校接受毕业生6名,7月13日接受大同煤矿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5人,形成了总人数达22人的煤炭系统第一个电法队。其主要人员有; 队行政及技术负责人洪仁恕。 室内组组长黄治平;成员陈光第、蒲砚池。 野外组组长张在新;副组长张道纲;成员陈嘉林、李庆芳、陈心太、姚多银、梅伟华、魏少康、李克诚、闰凌志、王文珍、王殿英等; 管理员羊治和。 同时,于1954年离京去开滦矿区林西至唐家庄一带进行野外试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电测深的成套工作方法,培训人员,研究解决地质任务的可行性。试验使用的主要装备有仿苏式ЭΠ-1M型电位计和仿苏式ΠCM胶皮探矿线、军用被复线和铜、铁电极等。试验使用的方法为对称四极垂向电测深法采用;固定测量电极距,供电电极距7.0~6000米,非连续放线方式。为了求取岩石电阻率参数,用钻孔的岩心进行了岩石标本电阻率的室内测定。通过这次野外试验,使全队人员较熟练地掌握了电测深的全套工作方法,培养了第一批电法技术骨干。 1955年 8月下旬,地面电测队派人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及所属一二O勘探队及淮南矿务局收集资料,作出了淮南杨部子地区电法工作设计,9月中旬开赴淮南矿区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原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总局在淮河以北广大隐伏地区找煤的决定,抽调部分技术骨干赴淮北矿区蒙城梁涂山、涡阳石山子完成了3条电测深勘探线测点间距2公里,AB/23.5~3000米,非连续放线。同过系统分析、研究野外观测的电法成果,结合地质资料,在蒙城东北板桥~李楼电法测线的电测深点上布置了01和07钻孔。07钻孔于1956年2月1日在孔深338.51米穿过新地层见二叠纪煤系,在350.05米见第一层煤,厚度几36米,这是淮北平原数千平方公里隐蔽区内的第一个见煤钻孔。其后在该测线上施工的钻孔均见到可采煤层,从而揭开了淮北平原沉睡多年的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煤炭系统在隐蔽地区应用地质、物探、钻探综合手段找煤提供了第一个成功的实例。 在淮南施工的电法组结束杨部子地区的电测深工作后,又在上窑地区试验用电剖面法进行地质填图。于1956年3月5日,提交了煤炭系统的第一个电法报告--安徽蒙、涡、杨地区地面电测报告。报告认为杨部子地区普遍为较厚红层覆盖,无找煤希望。解释了蒙城、涡阳三条测线上的煤系分布范围,并用平均电阻率法和培拉耶夫量板法解释了大部分电测深点的石灰岩埋藏深度,为找煤钻孔的布置提供了重要依据。1957年7月提交了 安徽省蒙城宿县地区电法勘探工作报告主编黄治平。该报告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总局聘请地质部物探局桂燮泰工程师评审后,由地质勘探总局正式行文批准。这是煤炭系统第一件正式批准的地面物探报告。该成果全面揭示了淮北4500平方公里隐蔽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探明了煤系基底起伏形态;圈出了石炭二叠纪的煤系分布范围和埋藏较浅的含煤区,并利用可以 作定量解释的47个电测深点解释了石炭系及其以下石灰岩的埋藏深度。根据定性、定量解释成果绘制了推断的地质剖面图,圈定了童亭、临涣、许町、百善等有希望的含煤区见图1。经其后的大量钻探证实,揭开了新生界掩盖下的淮北煤田。 于此同时,原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总局从电法队原有技术人员中抽调部分技术骨干组建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电法队、东北煤田第一地质勘探局电法队、河北开滦煤矿总管理处电法队,并将原总局直属的“地球物理探矿队“改为物探处,所属电法队划归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领导。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合理分布的煤炭电法勘探布局。并通过各自的工作先后发现了华北车轴山的东欢坨、新军屯含煤区,蓟县玉田区域的林南仓、下仓含煤向斜;东北铁法的大明四家子含煤扩大区;中南焦作外围的含煤区;华东九里山含煤区。 1957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大队拟订了煤炭系统第一个电测深质量标准,在所属两个电法队执行,同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总局颁发了煤炭系统第一个电法勘探设计、报告编制提纲。并与1961年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勘探司在总结几年来煤田电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草拟了煤炭系统第一个煤田电法勘探暂行规程,在广泛征求意见后于 1962年正式颁发执行,1962年5月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使电法技术工作在正规化、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1958年9月在山东兖州一二三煤田地质勘探队召开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探现场会议“,对电法勘探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创建时期为电法勘探积累了经验,特别是电法在隐蔽地区普查找煤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动了电法勘探在煤田普查中更加广泛的应用。会后,电法队伍急骤扩大,形成了煤田电法勘探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发展的高潮(1958~1960年)。 2 提高与辉煌 到60年代,各大区煤田地质勘探局物探大队均组建了电法分队,致使全煤炭系统的电法分队达56个。 在此期间,电法勘探在继续完成隐伏地区找煤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应用电法技术探测老窑采空区、岩溶、古河床和精查阶段的断层等问题,并获得了成功。1964年,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甘肃煤田地质大队,首次在贺兰山煤田汝箕沟勘探区白芨芨沟井田,用自然电场法配合磁法进行探测煤层火烧区的工作取得了好效果。 大量的试验和钻探验证表明,电法勘探技术在配合山区地质填图、隐伏地区普查找煤、勘探阶段探测断层、探测隐伏煤层露头、探测岩溶裂隙发育带及找水、第四系勘探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 至80年代初,应用电法勘探技术先后发现了河北邢台、隆尧;辽宁沈北、沈南、红阳、康平三台子、建平马厂;吉林梅河、万宝;黑龙江东荣、东辉;江苏丰沛(丰县、沛县)及苏南锡、澄、虞地区等;山东济宁、巨野、金乡、黄河北;河南禹县、永城、新郑;广东官窑;湖南高亭司等含煤盆地。这些含煤盆地部分经过后续勘探工作已经建井开发,成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部分仍有继续进行勘探工作的价值。 在稳固推进支流电法勘探技术的基础上,与1970年首国内开展了电磁频率测深法的仪器和方法的研究,1972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PC-1型电磁频率测深仪。该仪器由深层机和浅层机组成,分别配置有发射机和接收机,用发电机供电。深层机频率为1320~0.29赫,有23个频点,发射机重48公斤,接收机重32公斤;浅层机频率为132000~19赫,有24个频点,发射机重72公斤,接收机重27公斤。1972~1974年在陕西、江西、安徽、江苏不同类型煤田上进行了仪器和野外工作方法的试验,并获得成功。为在高阻层下普查找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从而,中国煤炭电法勘探结束了单纯依赖直流电法的历史,步入了直流和交流电法同时应用的新阶段。 1977年9月,湖南煤田物测队首先编制出了电磁频率测深暂行规程。同年11月,江西煤田物测队也编出了电磁频率测深法野外工作技术要求。这是煤炭系统在总结电磁频率测深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最早编出的技术规定文件。 1977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在江西南昌县向塘西江西煤田物测队召开了“全国煤田电法、重磁会议“。会议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勘探处负责人王殿发、李岚主持,各省(区、市)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有关勘探队及部分厂、所、院、校共25个单位的83名代表参加。会议着重讨论了煤田电法勘探规程(修改稿),提出了修改和补充意见。电法方面着重交流了频率测深法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参观了江西煤田物测队举办的频率测深工作展览和野外施工。会议也交流了直流电法在普查找煤、找水、探老窑采空区和煤层燃烧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这次会议对推动频率测深法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1978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在原燃料化学工业部1972年组织起草的煤田电法勘探规程(讨论稿)的基础上,组织电法规程修订组进行修改,1979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在昆明召开的“煤田电法勘探技术座谈会“上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会后最后修改定稿。1980年6月,煤炭工业部以(80)煤地字第484号文正式颁发执行,1983年1月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煤炭系统正式颁发的第二个煤田电法勘探规程。 为了“扭转北煤南运“,北方的部分电法队调往南方。由于南方的地形、地质、物性条件与北方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有一个熟悉环境条件,摸索工作方法和解释规律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南方电法工作后期也取得了不少好的成果。如江西的山南隐伏含煤区、宜春乾坡向斜含煤区、丰城店下含煤区,均系电法先行探明含煤构造和煤系分布范围后,经钻探证实发现或作出全区评价的。江苏南部地区,电法在普查找煤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好的地质成果。电法提出的云花、红塔、张清、白泥场、澄江等有希望的含煤区,经钻探证实都见到了煤系和煤层,对苏南一些煤矿区的发现和进一步勘探起到了先行指导作用。湖南1969年用电法在杨家桥地区普查找煤,圈出了一个比较大的含煤希望区,其后为地震勘探和钻探所证实。湖南永兴高亭司地区也是电法先圈出含煤构造后,经钻探验证见煤发现的。其它如湖北、广东、广西、安徽南部等,电法在普查找煤、地质填图、找水、探老窑采空区、探断层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大量较好的地质成果。 进入8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的引入,电法勘探技术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 1980年,吉林省煤田地质研究所朱庆芬等引用国家地质总局水文地质方法研究队的拟合核函数和拟合视电阻率的两种计算程序及长春地质学院计算站的阻尼最小二乘法和变尺度法两种计算程序,对吉林营城一上河湾地区的电测深曲线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经对4种程序试算后,最后选用以拟合核函数的程序为主进行处理。在该区选出130条电测深曲线(约占全区工作量的二分之一)进行计算机拟合解释。根据定量解释成果作出了该区泉头组底界等深线图和煤系基底等深线图。这是煤炭系统用计算机处理一个地区电测深资料的首次尝试。 1983年,中国矿业学院与江苏煤田物测队合作进行了用微型计算机处理电测深曲线的研究(主要研究人员为中国矿业学院李志聘、高部群,江苏煤田物测队吴家树等),并应用山西朔县和江苏江阴两个地区的实测资料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该程序分正演计算和反演拟合两部分,用BASIC语言和FORTRAN-IV语言编写,适用于内存为64KB以上的微机。正演用数值滤波法,反演用拟合核函数的方法。该研究成果于1984年5月20~23日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主持,在中国矿业学院进行了鉴定。鉴定认为微机对电测深曲线进行正演计算和反演拟合解释方法和程序的研制成功,标志着煤炭电法勘探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代替了长期使用的理论量板法和人工经验方法进行电测深定量解释,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层能力和解释精度,跨入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行列,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同年8月17日至11月4日,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在中国矿业学院举办了微机处理电测深资料技术的培训班,其后在各单位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安徽煤田物测队1985年提交的任楼地区水源电法勘探报告,完全用微机进行反演解释,提高了分层能力和解释精度,地质效果明显。在此期间,尚未配备微机的内蒙古、河南、湖北、青海等省(自治区)的电法队,引用地质矿产部系统开发的用PC-1500袖珍计算机进行电测深曲线正、反演的计算程序,在生产中进行了推广使用和改进。 在直流电法勘探技术解释数字化进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煤炭工业quot;进口煤田露天综合勘探设备“项目,其中数字电法仪分项经调研后,选型为法国地质矿业研究院(缩写为 BRGM)生产的Syscal-R2型数字直流电法仪及相应的资料处理软件和配套微机,于1985年7月10~24日,中法双方在南京市江苏煤田物测队对到货的Sascal RZ型数字直流电法仪 10台、配套的 HP-9816s微机及外围设备 5套、电测深曲线微机处理程序5套(软件名Grivel)进行了全面验收,初步实现了煤炭系统直流电法勘探技术的数字化。 1984年通过年度设备引进,煤炭工业部地质局购入美国荣基工程及研究公司生产的GDP- 12/2GB型地球物理数椐收录系统2套(GeOPhysical Data Receiver)。该仪器为微机控制的多功能交流数字电法仪,具有 8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仪器可以作大地电磁测深法(MT)、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测深法(TEM)、复电阻率法(CR)、激发极化法等。仪器内装PDP-80微机,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用软件控制可进行不同的方法。用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时,可测电场及磁场多分量及相位差,对观测数据可以进行多次叠加平均,消除随机干扰,提高观测精度。仪器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值可以由液晶显示和内存,并可用磁带阅读器打印出原始记录,不用人工记录计算。该仪器的引进使煤炭系统在交流电法领域内也有了世界上新型的先进仪器,为推动频率测深技术的发展和在高电阻层覆盖下进行普查找煤提供了技术先进的装备。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煤炭电法勘探技术发展速度最快、推广范围最广、地质成果最多的时期。在继续进行隐蔽地区普查找煤外,在寻找水源和解决矿区水文地质问题方面的工作量明显增多,在山区、半山区配合地质填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好的地质效果。在云南姚安盆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应用电测深法对盆地进行了普查,查明了盆地基底起伏形态,圈定了第三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并根据电法资料对古地理和盆地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了煤层富集带的位置,解释了第四系含水层和富水带的分布。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姚安煤田,含褐煤724层,总厚一般为4050米,获得储量6.3亿吨;在内蒙白音乌拉地区用电测深普查找煤,圈出了白音乌拉和恩博尔沃博勒卓两个含煤拗陷,经钻探验证均见到可采煤层,证实为有希望的含煤区;内蒙古宝尔希勒地区300平方公里面积的勘探中,用电测深法和电剖面法迅速查明了盆地含煤地层的边界、主要地质构造,控制了部分地段的煤层露头位置,对扩大该区的含煤面积,加快勘探速度、节省钻探工作量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在河南义马矿区见图2、登封矿区、禹县含煤区、新郑含煤区,在内蒙古陈旗、东胜、准哥尔,在贵州在六枝矿区北段、盘县矿区,在江西乐平矿区涌山和丰城矿区石滩,在湖南嘉禾县袁家矿区北段,在陕西合阳东王地区,在新疆乌鲁木齐河东铁厂沟一碱沟等地,通过寻找岩溶裂隙水,为矿区供水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一大批生产矿区或规划开发矿区寻找到了丰富的水源。其中贵州六枝向斜北段水源电法勘探报告和湖南永来向斜北段供水水源勘探报告均获得1985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局的优质报告奖。 然而到80年代后期,由于地质勘探经费不足,加之大面积普查找煤工作的结束,煤炭电法勘探进入了相对低迷期。部分物测队因国家计划任务不饱满、工程量缩减而撤销或并、转了一批电法勘探队伍。而一部分物测队则大力开发社会地质市场的开拓和与其相适应的新技术开发、研究,使煤炭电法勘探技术获得了新生。 3 扩展与再生 在继续开拓电法勘探技术在水资源勘探领域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大力开发非煤勘探的地质市场。如浙江煤田物测队用电法为江山变电所探测厂区岩溶发育情况,为金华双龙洞旅游区探溶洞,为江山变压器厂厂址探红层下的岩溶发育情况,都取得了好的效果,满足了用户需要;四川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应用电法勘探技术为黔江县观音岩滑坡勘探提供了滑体分布及其基岩起伏形态见图3-1,为后期治理奠定了基础;原东北煤田地质局第三物探测量队应用传统的电测深技术在哈尔滨市为省体校房屋基底亚粘土水禽浸淤泥层分布范围的探测提供了依据等。由此开始了煤炭电法勘探技术服务于非煤需求的时代。 随着社会地质市场项目的开展与社会地质市场需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促进了电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例如,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地下管网探测,铁路公路、水库水渠、坝基坝址、地铁机场、高层建筑等基础工程勘查,浅层、超浅层探测,古墓、地裂缝、滑坡勘查,海水侵人监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电法队伍的生存提供了经济支持。 与此同时,引进了一批适应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和灾害地质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电磁波反射技术等,提高了煤炭电法勘探技术的能力,扩大服务领域。重新修订了1980年颁布的煤田电法勘探规程,增加了地质市场需求氛围,并更名为煤炭电法勘探规程,于2001年正式颁布实施。 4 希望与努力 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空前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解译、数字成图、数字报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有线遥测与无线遥测技术、多测道窄带蜂窝传输技术、宽频带纳秒级采样技术,使其从原始数据的有效性、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解决地质问题的可靠性等多方面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地位也从配合技术转变为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实用技术。 电法勘探技术在这次地球物理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同样也的到了提高。 首先是表现在采集装备方面1地质雷达技术实现了多频段、窄带脉冲、高速、纳秒级的采样技术。使其即可以作常规的地质勘探,又可以完成诸如高速公路无损检测见图4、各类混凝土铸件无损检测等。2瞬变电磁技术应用超导金属材料实现发射、接收装备的小型化,应用高频电子开关实现了发射电源的猝断,从而使其解决了现场采集工作的轻便化和早时道观测值的可应用性,提高了瞬变电磁技术在浅层勘探的能力。 3地电影像技术实现了多测道、多排列、连续滚动观测与影像重构技术。使其不仅在现场观测方面实现了长剖面的自动化实施,同时在成果展示方面也实现了地层电性分布的真实再现见图5。4 可控源大地电磁技术采用时间域分频段高有效位海量采集技术、频率域数字分频处理技术、辅助频段可控源补充技术,实现了电磁法宽带密集频点勘探需求。使其在解决浅层地质问题方面有了突破,在中、深层精细勘探方面也有了提高。 其次是表现在勘探技术方面1电磁成像技术电磁成像技术又常被称为电磁CT技术,是地学层析成像技术的重要构成部份,被认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效果较佳的工程地球物理探测4大新技术地震CT、电磁波CT、高分辨率地震和地质雷达之一。它是根据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将在钻孔中采集获取的电磁波传播过程变化的数据,依照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关系反演地质介质物体内部物理量的变化及分布,通过什算机技术进行反演成像处理,最终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地质影像的地球物理技术。它具有信息量大、分辨率较强、精度较高、形象直观、探测速度和质量较高、费用较低、效果较佳等特点。2二维、三维地层电阻率影像重构技术应用二维或三维的概念,引入有限元、有限差分技术,通过对地下地质体的合理剖分,经过模拟计算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最优化处理,实现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影像的重构。该影像具有真实刻画地下地质体形态的特点,基本可不再进 行地质-地球物理解译既可被地质学家使用,减少了因专业知识的差异所产生的最终地质成果偏差。3窄频脉冲电磁波反射技术窄频脉冲电磁波反射技术是地质雷达的技术核心。以超高频电磁波作探测场源,根据探测目标物及其围岩的电性特征,选用相关的一定中心频率窄频脉冲电磁波由发射天线向地下介质发射,经地下地层或目标物反射后返回地面,被接收天线所接收。当地面发射和接收天线以某种组合方式沿探测线等间距移动时,即可在纵坐标为双程走时、横坐标为距离的雷达屏幕上描绘出由反射体的深度所决定的“时距“波形道扫描轨迹图。通过研究该“时距“波形道扫描轨迹图形态、特征,即可推测得到地下地质体及地层结构的分布规律。并应用地层电磁波传播速度规律V=2D/T和地层电磁波传播路径规律D=VT/2,结合已知点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即可定量确定地下地质体及地层的界面深度分析。通过研究该应“时距“波形道扫描轨迹图动力学特征,及可达到预测地下地质体及地层的地质力学性质目的。4电磁拟地震解译技术在自然界中,无论是电磁波场还是机械位移波场都遵循波动方程。同时,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波遇到波阻抗界面都会产生反射和折射。在地震反射法中,地震仪记录的信号是地震于波和介质响区函数(反射函数)的叠加而在电磁波法中,电磁场场强在传播过程中与介质响应函数(或称复反射函数)有关。若把地层划分为电磁波或弹性波的双程传播时间都相等的“微层“时,则不难导出电磁测深和地震反射法的复反射函数qns与qne。两者不论从数学表达式上还是从物理意义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它们的反射系数函数加以对比分析,就可以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解释地震资料的方法来解释电磁波法勘探资料,实现电磁波拟地震解译见图6。 无疑,这些装备和技术的提高,必将为煤炭电法勘探技术有巨大的影响。通过相关的引进和吸收,必将为煤炭电法勘探技术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更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显然,“人类、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加大,特别是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加明显。因此,对地质背景的探测认识过程与地质条件的修饰改造过程是21世纪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煤炭地质系统的电法勘探队伍,其工作重点仍应确立在为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服务的基础上。首先应在第三次煤田预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法勘探技术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灵活性强的特点,继续加强隐伏地区的普查找煤及水资源勘查工作,充分发挥电法在这方面的优势,为煤炭资源提供更多的新地域,为煤矿建设提供更多的水源基地,为煤炭资源新区提供更多的有利地域。针对中国西部地区普查勘探的需要,研究和开发与之相应的电法技术和手段,为煤炭工业重心西移作好准备。围绕矿山矿井建设、生产、安全的实际需求,开发矿山矿井勘探技术,提高勘探精度,使采掘系统布置合理、经济、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直接为煤炭生产建设服务。 其次,增强大地质、大市场观念,不断扩大社会服务领域。诸如为高层大楼、地下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港口、机场、水坝以及核电站等各类新型的高标准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服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一直是电法勘探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为了开拓新的领域,提高地质效果,要逐步完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矿井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电法勘探应用技术。 再次,随着高分辨率、高精度电法勘探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地质填图工作程序与手段要进行相应改造。因此,应针对地质填图工作的特点,加强非破坏性勘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发挥电法勘探技术的优势,逐步形成高分辨率、高精度原位无损填图的新工艺。 因此我们要力争实现集设计、采集、处理、解释、报告编制电子计算机的一体化,形成具有煤田地质勘探特色的技术系列。逐步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