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doc
夏甸金矿2000t/d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7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7.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7.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7.1.1.1 监测布点 本次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在拟建尾矿库和厂址周围地下水的上、下游共布设5个现状监测点,以了解厂址周围地下水水质情况。具体点位布置详见表7.1-1和图5-1。 表7.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设置表 编号 测点名称 相对方位 距厂址距离(m 布设意义 1 大丁家 NW 1100 拟建尾矿库地下水上游、敏感保护目标 2 大罗家 NE 1900 拟建尾矿库地下水下游及排水沿岸、敏感保护目标 3 上甸村 W 1500 厂址地下水上游、敏感保护目标 4 西芝下村 S 300 厂址地下水下游、敏感保护目标 5 夏甸村 SE 2300 厂址地下水下游、敏感保护目标 7.1.1.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确定为pH、氨氮、氯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镉、铜、铅、锌、Cr6、全盐量、砷、总大肠菌群、黄药和松节油等共18项。同时测量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7.1.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1.2.1 评价标准 地下水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硫化物、黄药和松节油无标准,不作评价。具体评价标准值见表7.1-4。 表7.1-4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评价标准值 1 pH值 6.5~8.5 2 氨氮 mg/l ≤0.2 3 氯化物 mg/l ≤250 4 氟化物 mg/l ≤1.0 5 氰化物 mg/l ≤0.05 6 高锰酸钾指数 mg/l ≤3.0 7 总硬度 mg/l ≤450 8 镉 mg/l ≤0.01 9 铜 mg/l ≤1.0 10 铅 mg/l ≤0.05 11 锌 mg/l ≤1.0 12 Cr6 mg/l ≤0.05 13 砷 mg/l ≤0.05 14 总大肠菌群 个/l ≤3.0 7.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I污染指数; Ci污染因子i的实测浓度值(mg/l); Coi污染因子i的标准值(mg/l)。 7.1.2.3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详见表7.1-5。 表7.1-5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一览表 点 位 项 目 大丁家 大罗家 上甸村 西芝下村 夏甸村 pH √ √ √ √ √ 总硬度(mg/L) 0.656 1.084 1.438 1.727 0.622 氨氮(mg/L) 0.063 0.063 0.063 0.063 0.063 氯化物(mg/L) 0.396 0.732 0.876 0.452 0.312 氟化物(mg/L) 0.300 0.410 0.350 0.300 0.350 氰化物(mg/L)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高锰酸盐指数(mg/L) 0.723 0.767 0.753 0.843 0.953 镉(mg/L) 0.050 0.050 0.050 0.050 0.050 铜(mg/L)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铅(mg/L) 0.010 0.010 0.010 0.010 0.010 锌(mg/L)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Cr6(mg/L)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砷(mg/L) 0.070 0.070 0.070 0.070 0.070 总大肠菌群个/L 1 1 1 1 1 注未检出按最低检出限的一半计算。 由表可见,5个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中,大罗家、上甸村、西芝下村3个监测点的总硬度超标,最大超标值出现在西芝下村,最大超标倍数0.727倍;其他监测点的总硬度不超标。其余监测项目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要求。 总硬度超标原因与当地地质情况有关。 7.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7.2.1 矿井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为保证采矿安全,需要进行疏干排水;同时采动造成的导水裂隙会对影响范围内的含水层进行自然疏干。矿井疏干排水使地下水资源受到影响、破坏甚至污染,长期的井下疏干排水,必然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疏干漏斗区,造成矿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水资源量的减少,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活动。 矿井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和水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矿井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系统原有的水动力平衡条件,造成局部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这是负面和不利的影响;其二,矿井排水改善了地下水系统的径流条件,使原本缓慢流动的地下水运动加快,这对改善地下水水质又具有积极的意义。 7.2.1.1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水源与通道的自然组合即构成充水因素。本矿区矿井充水的主要通道为风化、构造及采动所形成的裂隙。矿床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基岩裂隙水和老窑积水,但由于扩建水平为-525m~-660m范围的矿体,其埋藏较深,补给条件差,因此,主要充水水源是冒裂范围内的基岩裂隙水和老窑积水。 7.2.1.2矿井涌水量 夏甸金矿为老矿山,目前矿坑最低排水泵站分别设在主斜井、七号井-658m标高。据矿山近年排水统计资料,主斜井日均泵出水量为2333m3/d,最大为3000m3/d;七号井日均泵出水量为1200m3/d,最大为1400m3/d。矿井扩建设计以此资料(-658m标高实测的矿坑泵出水量)为依据,选用比拟法公式预算了-860m中段的矿坑正常涌水量为4632m3/d,最大涌水量为5094m3/d,较符合矿井实际。 7.2.1.3 矿井排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如前所述,未来矿井在深部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招平断裂带上、下盘的构造蚀变岩,其富水性弱,而本矿床为脉状赋存,因此矿井开采会使构造蚀变岩含水层局部疏干,但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夏甸金矿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多取自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或基岩风化带裂隙潜水含水层,该矿开采多年,其矿部的水井目前水位标高为149.8m,矿部地面标高为162.9m,近几年水位基本无变化。本次在厂址周围地下水的现状监测点所测地下水位埋深0.8~2.0m,说明矿井排水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 7.2.1.4 项目外排废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 项目外排废水通过厂区总排污口排入厂区东侧的小蓄水库,经过滤沉淀后,最终排入留仙庄河。矿井废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地表入渗,补给地下潜水。据矿井水质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可知,地下潜水水质与地表水体水质联系较密切,而矿井水化学成分与浅层地下水背景值的主要区别为矿井水含盐量较高,因此在排水沟两侧一定范围内矿井水的入渗会使地下潜水含盐量升高。在枯水期,因矿井水对地下潜水的补给,在排水沟两侧地下潜水位会高于现正常水位,但因排洪沟水面低于地表,在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作用下,地下潜水不会在排洪沟两侧形成积水湿地。为了减少盐分增加可能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可在排洪沟岸及堤坝两侧种植刺槐、柳等耐碱,耐湿性树林带,以降低地下潜水盐分。此外由表7.2-1可见,矿井水中有一定量的SS及COD含量,其中SS经沉淀后外排时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而COD对地下水将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废水收集装置采用较好的防渗处理,废水泄漏、下渗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项目废水对厂区附近地下水的影响很小。 7.2.2 尾矿库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尾矿库运行期间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分析详见第11章。 综上,矿井排水对当地浅层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小,又,经过对厂区排水以及尾矿库回水等的防治措施后,拟建项目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当地地下水的原有使用价值,可以为当地环境所接受。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