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黄狮涝金矿金、银浸出率的试验研究.pdf
黄金 G o L D 2 0 0 6年第4期/ 第2 7卷 提高黄狮涝金矿金 、 银浸出率的试验研究 葛清海 。 罗仙平 , 熊淑华 , 谢明辉 , 江乐勇 1 . 铜陵金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2 .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摘要 根据黄狮涝金矿深部氧化金矿石的特性 , 对采用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 出工艺进行 了试验 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金的浸出率可迭 8 9 . 3 7 % ~ 9 2 . 4 1 %; 在浸出过程中加入活性炭, 金的浸出率 可达 9 5 . 1 9 % ~ 9 8 . 7 3 % . 银的浸出率可迭 4 2 . 9 4 % 一 4 8 . 1 2 %。 关键词 金矿石 ; 氰化浸 出; 金 ; 银 ; 浸 出率 中国分类号 T D 9 5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1 1 2 7 7 2 0 0 6 o 4 0 0 3 4 0 5 黄狮涝金矿是在“ 八五” 期间兴建的国有矿山, 位于安徽省铜陵县境内, 设计采选规模为 3 0 0 t / d , 目 前生产能力 已达 4 5 0 t / d , 是 目前安徽省 生产规模最 大、 机械化作业程度最高的黄金采、 选、 冶联合矿山企 业 。 黄狮涝金矿矿石为铁帽型含金 氧化矿石 和含金 混合矿石。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族矿物, 次 为赤铁矿。但随着矿床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 矿石的 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 尤其是矿石中金的品位有所下 降。 硫化矿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这给公司的选冶生 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直接表现就是金的回收率下 降 如 2 0 0 2年、 2 0 0 3年, 金 的 回 收 率 分 别 为 7 8 . 8 7 %。 7 9 . 6 6 % 同时。 由于采用全泥氰化工艺, 该 工艺存在银的回收率低 银的回收率 3 0 %左右 的不 足. 这些因素影响到公司的经济效益 。 为提高该矿深部矿体氧化矿石金、 银的浸出率, 进行了强化氰化浸出工艺研究 。通过对黄狮涝金矿 矿石性质的研究、 试验方案设计 、 探索试验、 小型试验 等T作, 采用提出的强化氰化浸出工艺, 较大幅度地 提高了该矿深部矿体氧化矿石金、 银的浸出率, 取得 了较好的试验指标。 收稿日期 2 0 0 5 1 2 0 6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赣教技字[ 2 0 0 5 ] 1 5 2 作者简介 葛清海 1 9 7 0一 。 男, 安徽贵池人, 主要从事黄金生产管理与技术研究T作; 安徽省铜陵市。 铜陵金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2 4 4 1 0 0 { H H } 斗 H H - H - H 卜{ } 斗 H . }{ } H H H H - H H H } }{ H H H H } 斗 }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H - H - H } 斗 } _ { } _ { } 改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始 终, 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才去追查责任。要做的是培 养员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把问题消 除在产生损失之前。注 重“ 源头质量”. 强调 每一个 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发挥每一个人在质量管理 中的作用。 任何方案的实施, 都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 只要参与人员不懈地努力, 信息控制系统的预期效果 就能达到。 采矿公司的生产效率就能提高。 4 结 语 给接收者, 信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信息通道, 其有效 性主要在于强化了反馈 , 通过反馈修正编码和解码的 偏差、 减弱沟通噪声和沟通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信 息控制系统的实施, 采矿公司生产运作的信息流通将 更加顺畅、 有效, 其生产能力及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 参考文献] [ 1 ] S t e v e n s o n W J . 生产与运作管理[ M] . 张群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 . 2 0 0 0 . 沟通过程是信息发送者通过信息通道传送信息 P r e s u mp t i o n o f s e t t i n g u p a j o b h a n d l i n g i n f o r ma t i o n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L u H u i j u n , Yi n J i a n g y a n 1 . G u a n g d o n g G a o y a o H e t a i G o l d Mi n e; 2 . J i l i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o f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a t i o n Ab s t r a c t Amo n g t h e g r e a t a mo u n t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i n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o f mi n i n g wo r k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fl o w a r o u n d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o f b l a s t i n g ma t e r i a l s i s o f t h e mo s t i mp o rt a n c e . T h e p r e s u m p t i o n o f s e t t i n g u p a j o b h a n d l i n g i n f o rma t i o n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i s a i mi n g a t p r o mo t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o f i n f o rm a t i o n fl o w ,t h e r e by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mi n i n g e f fi . c i e n c y . K e y w o r d s m i n i n g c o m p a n y ; b l a s t i n g m a t e r i a l ; i n f o r m a t i o n fl o w ; i n f o r m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s y s te m 编辑 邢万芳 维普资讯 2 0 0 6 年第4期/ 第2 7卷 1 试样性质研 究 1 . 1 试样 多元素分析 试样 多 元 素 分 析 结 果 为 A u 3 . 9 5 g / t 、 A g 2 8 . 1 8 g , / t 、 T F e 3 6.2 2 % 、S 9 .8 9 % 、C u 0 .1 5 % 、 P h 0 . 5 8 % 、 Z n 0 . 8 5 % 、 As 0 . 1 2 % 、 AI 2 O3 4 . 9 8 % 、 S i O2 2 2 . 0 2 % 、 C a O 3 . 2 4 % 、 Mg O 0 . 8 6 % 、 Ni 0 . 0 1 % 。 1 . 2 试样矿物组成 试样的金属矿物主要有 自然金、 自然银、 自然铜 等自然金属矿物; 磁铁矿、 赤铁矿、 褐铁矿、 黄钾铁矾、 硬锰矿、 软锰矿等氧化矿物; 黄铁矿、 胶状黄铁矿、 白 铁矿、 黄铜矿、 蓝辉铜矿、 铜蓝、 磁黄铁矿、 方铅矿、 毒 砂、 斑铜矿等硫化矿, 及菱铁矿、 菱锌矿 、 硅锌矿、 白铅 矿、 铅矾其它类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 硅质岩、 灰岩 、 方解石 、 绿泥石 、 白云母 、 金红石 、 锆石 、 斜长石 、 微斜长石、 绢云母。 从矿物含量统计结果来看, 褐铁矿与黄铁矿占矿 物总量约 6 8 . 9 3 %。 其它金属矿物如磁铁矿、 菱铁矿 等含量较少; 其余的为脉石矿物, 主要为石英等。 1 . 3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试样中的金矿物嵌布粒度总体呈偏细小, 大部分 分布于微细粒金与显微金范围, 主要以次显微金的形 式赋 存 于 黄 铁 矿、 褐 铁 矿 中。经 扫 描 电镜 放 大 2 0 0 0 5 0 0 0倍。 发现金呈不规则粒状、 麦粒状、 浑圆 状、 环状分布于褐铁矿的孔穴、 空隙中, 以不均匀浸染 状或蠕虫状成群分布于褐铁矿中; 呈圆形、 星点状、 成 窝聚集在一起分布于黄铁矿中或成环状分布于黄铁 矿裂隙中。 自然银呈亮 白色微带黄色的反射色 , 均质, 硬 度 低, 富擦痕, 叶片状粒径 0 . 0 3 m m左右, 分布在褐铁矿 中。 褐铁矿是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之一。它是由多 种矿物的复合体组成, 由纤铁矿、 水纤铁矿、 水针铁 矿、 针铁矿及胶状氧化硅黏土矿物等混合物组成, 因 此含铁量变化较大; 颜色呈浅黄褐色、 黑褐色、 褐红 色、 红色、 淡黄棕褐色, 不透明至半透明; 呈土状、 纤维 状、 块状的集合体 , 土状至半金 属光泽 ; 硬度变化较 大, 为2~ 5 ; 常呈致密块状、 多孑 L 状、 蜂窝状 、 葡萄状、 肾状、 网脉状、 脉状、 同心环带状、 皮壳状等复杂形态, 少数呈碎屑状; 有的保留黄铁矿的假象。褐铁矿常包 裹自形石英、 黄铁矿、 蓝辉铜矿等矿物, 或呈网状交叉 石英 、 黄铁矿 , 或交代胶状黄铁矿, 使胶状黄铁矿呈云 雾状 、 细分散状 、 微浸染状残留在褐铁矿中, 一些磁黄 铁矿也被交代残留在褐铁矿中; 此外还可见与黄钾铁 矾连生, 黄钾铁矾呈皮壳状覆盖于褐铁矿之上。 黄铁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之一, 也是金的 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按粒度可分为粗粒级 3 1 0 m m 、 中粒级 1 ~3 ram 和细粒 小于 l mm 三级 ; 按结晶程度可分为 自形、 半 自 形和它形i种 按形成 温度可分大 于 3 0 0 ℃ 、 2 7 0 ℃ ~3 0 0 o C和小 于 2 0 0 ℃三 个期次 。大多数黄铁矿爆裂温度大予 3 0 0 2 , 共生矿 物有胶状黄铁矿、 白铁矿, 少量毒砂 、 石英、 白云石等. 含金量 O . 3 25 6 . 4 g / t 其次是 中温 阶段 2 2 0 ℃ 2 9 0 C , 黄铁矿呈它形细粒状, 共生矿物有少量方铅 矿、 闪锌矿、 白铁矿、 胶状黄铁矿、 菱铁矿、 白云石、 石 英、 方解石等, 单矿物含金量 O . O 9 7 . 9 g / t 。镜下见 黄铁矿呈淡铜黄色, 粗晶黄铁矿常因应力作用碎裂呈 碎斑结构, 被胶状黄铁矿、 白铁矿、 石英、 白云石等充 填胶结。 有的被胶状黄铁矿重结晶呈它形一 自形晶结 构。黄铁矿常不同程度被氧化成褐铁矿, 保留残块、 残晶或全部取代呈其 假象。 自然金不均匀地嵌布于 黄铁矿隐微裂隙或被包裹。 石英呈它形粒状, 在硅质岩中产出, 极少数呈 自 形柱状晶体, 与褐铁矿关系较密切。 1 . 4 主要矿物嵌布粒度 自然金 包括金银矿 的嵌布粒度很微小 , 在显 微镜下测得 自然 金 包 括金银 矿 粒 度 为 0 . 0 0 1~ 0 . 0 0 5 m m, 但非常少见。绝大多数 自然金 包括金银 矿 呈次显微状态存在 , 只能在扫描 电镜下观测到其 形态 放大倍数 2 0 0 0~ 5 0 0 0 , 在扫描电镜下测得自 然金的最小颗粒为 9 7 6 n m。 自然银 包括银金矿 的嵌布粒度也很微 小, 在 显微镜下观测到一粒粒度为 O . 0 1 m m的 自然银矿 , 绝 大多数 自然银 包括银金矿 亦呈显微状态存在。 从地质块样 中挑选具有代表性样品磨制成光片 , 在矿相显微镜下测定了褐铁矿 含黄钾铁矾等矿物 与黄铁矿 含白铁矿、 胶状黄铁矿等矿物 的嵌布粒 度分布. 结果表明两类矿物在粒度大于 0 . 0 8 0 m m粒 级中的累积含量都达 9 5 %以上, 而在小于0 . 0 2 0 m m 粒级中。 褐铁矿等矿物的含量为零 , 黄铁矿等矿物的 含量也只有 O . 5 l %。这说明两类矿物的嵌布粒 度较 粗 , 属 中细粒级。 2 选冶试验 2 . 1 探索性常规试验 为考察进一步提高黄狮涝矿石中金、 银回收率的 可能性 . 首先对矿样进行了常规氰化浸出和浮选试 验。按尾渣金品位计算浸出率与选矿回收率 , 进行金 的回收效果分析。 2 . 1 . 1 常规氰化浸 出试验 从物质组成研究可知粒径 0 . 0 0 1~0 . 0 0 5 m m 的 独立 自然金存在于褐铁矿 、 黄铁矿细粒问 , 因此首 先 维普资讯 黄金 考虑常规氰化浸出方案。结合现场采用常规氰化浸 出工艺已多年, 且已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故探 索性浸 出试验采用现场的浸出工艺 与条件 。浸出物 料细度为 一 7 4 1x m占 9 0 %, 浸矿浓度为 3 5 %, N a C N 用量为 5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l 2 . 3左右, 进行氰化浸 出时间的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l 。 图 l 浸出时间对直接氰化浸出指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浸金时间的延长, 金的浸出率 增大; 当浸出时间达到 1 2 h后 , 随浸 出时间的延长, 金 的浸出率增大趋势减缓。这说明在此浸金条件下, 浸 出时间 1 2 h 基本足够。此试验结果与现场比较符合。 2 . 1 . 2 浮选试验 鉴于有部分金呈次显微金的形式分布在黄铁矿 中, 同时还有少量 自然金存在, 为此进行了浮选试验。 浮选试验流程为一次粗选、 一次扫选。粗选 M A C l 0 3 5 g / t 、 丁黄药 1 0 0 g / t 、 2 油 3 0 g / t ; 扫选 M A C一1 0 1 5 g / t 、 丁黄药 3 0 g / t 、 2 油 l 0 g / t 。在原矿含 金3 . 9 5 g / t 的条件下, 获得产率为 2 1 . 0 6 %、 金品位 1 1 . 7 5 g / t 的 金精矿。 金回收率为6 2 . 6 4 %。这说明采用浮选法难 以得到较好的选金指标。 由常规氰化浸出试验与浮选提金试验的结果可 见, 采用浮选法是难以提高金的选冶指标的, 而对常 规氰化浸出工艺进行必要的改进 , 则有可能进一步提 高金、 银的浸出率。为此。 试验重点研究了对常规氰 化浸出工艺的改进 。 2 . 2 强化氰化浸出试验 氰化法仍然是 目 前普遍采用的提金方法。 但对如 何缩短浸出时间, 进一步提高浸出率, 降低氰化物消 耗是各国研究者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总的说来, 对 氰化提金的研究多侧重于强化氰化这方面。 而实现强 化氰化提金途径主要有添加辅助氧化剂 、 添加增浸剂 或润湿剂与加温加压氰化浸出等⋯。由于加温加压 氰化浸出对金蟾公司选冶厂生产现场不适用. 因此试 验主要考察辅助氧化剂与增浸剂 或润湿剂 的使用 效果。 2 . 2 . 1 辅助氧化剂的选择 目前, 报道的在黄金浸出方面使用的辅助氧化剂 主要有纯氧、 过氧化氢 H 2 O 、 过氧化钠 N a O 、 过氧化钙 C a O 、 硝酸铅[ P b N O , ] 等。由于纯氧 工艺一方面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添加系统复杂, 因此 试验没作考虑。试验主要考察添加过氧化氢、 过氧化 钠、 过氧化钙、 硝酸铅等氰化浸出效果。试验结果见 表 1 。试验条件除辅助氧化剂用量外, 其它条件为 浸出物料细度为 一 7 4 Ix m占9 0 %, 浸矿浓度为 3 5 %, N a C N用量为5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1 2 . 3左右, 固定浸 出时间为 1 2 h 表 1 辅助氧化剂强化氰化浸出试验结果 由表 1 可见, 几种辅助氧化剂, 都不同程度提高 金的浸出率, 而过氧化钙提高幅度最大, 过氧化钠提 高幅度次之, 硝酸铅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可提高金的浸 出率, 但用量过大不利于金的浸出。综合比较使用效 果与成本因素, 选用过氧化钙作为辅助氧化剂进行浸 金试验。 2 . 2 . 2 增浸剂或润湿剂的选择 由于增浸剂或润湿剂一般都是表面活性剂, 为 此, 试验对木质素磺酸钙 S A A 、 月桂硫酸钠 S I S 与石油磺酸钠 N J 一 2 0 进行了筛选。试验条件为 浸出物料细度 一7 4 1x m 占 9 0 %, 浸矿浓度为 3 5 %。 N a C N用量为 5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1 2 . 3 左右, 浸出时 间固定为 1 2 h , 不加辅助氧化剂, 改变增浸剂或润湿 剂的种类与用量。试验结果见表 2 。 表2 增浸剂 或润湿剂 强化氰化浸出试验结果 维普资讯 2 0 0 6 年 第 4 期 / 第 2 7 卷 [塑 .堡 口田 由表2可见, 浸金过程r I l 添』J 『l 增浸剂 或润 湿剂 可一定程度提高金的浸} f J 率, 但增加幅度普遍 不及辅助氧化剂的使用效果。 2 . 2 . 3 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H { 试验 根据前面的试验结果, 选取过氧化钙作为辅助氧 化剂进行强化氰化提金的条件试验。具体考察了磨 矿细度、 矿浆浓度、 氰化物与石灰用量、 浸小时间与浸 出吸附方式等条件对提金的影响。 2 . 2 . 3 . 1 磨矿细度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试验的 影 响 试 验 条 件 浸 矿 浓 度 为 3 5 % , N a C N 用 量 为 5 k g / t , 过氧化钙 C a O , 用量为4 k g / t , 木质素磺酸钙 S A A 用量为 l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l 2 . 3左右, 改变 样品磨矿细度。 滚瓶浸出 1 2 h 试验结果见表 3 。试 验结果表明, 磨矿细度在 一 7 4 m f 9 3 %左右是适宜 的 表 3 磨矿细度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影响 2 . 2 . 3 . 2 矿浆浓度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试验的 影响 试验条件 磨矿细度 一 7 4 m占9 3 %, N a C N用量 为5 k g / t , 过氧化钙 C a O 用量为4 k g / t , 木质索磺酸 钙 S A A 用蟹为 I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1 2 . 3左右, 改 变浸矿浓度 , 滚瓶浸出 1 2 h 。试验结果 见图 2 。 褂 宙 矿浆浓度 / % 图 2 矿浆浓度 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影响 折线为水平趋势线 试验结果表明, 当矿浆浓度为2 5 %时, 金的浸出 率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 而当矿浆浓度为 4 0 %时, 金 的浸 } J { 率有 所 下 降。 因此 , 适 商 的浸 矿浓 度 仍 为 3 5 % 。 2 . 2 . 3 . 3 氰化物与石灰用量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 金的影响 在金的氰化浸f f { 过程巾, 氰化物用量与石灰用量 往往存在协 同效应, 为此安排进行 _『带中心点的 N a C N与石灰用量 2 析因试验。试验结果如表 4所 示。其它试验条件 磨矿细度 一7 4 m占9 3 %, 过氧 化钙 C a O 用量为4 k g / t , 木质素磺酸钙 S A A 用量 为 1 k g / t , 浸矿浓度为 3 5 % . 滚瓶浸出 1 2 h 由效应的计算结果可知, 从金浸m率来看, N a C N 效应最为 著 , 石灰效应次之 , 中心效应再次 , 协 同效 应最小。浸} }{ 的最佳试剂条件 N a C N用量为4 k g / t . 石灰用量为 8 k g / t 表4 带中心点的氰化物与石灰用量2 析因试验结果 2 . 2 . 3 . 4 浸 时间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试验的 影响 试验条件 浸 物料细度 一7 4 1x m 占 9 3 % , 浸矿 浓度为 3 5 % , N a C N州量为4 k g / t , 石灰用量 8 k g / t , 过 氧化钙 C a O , 用量为 4 k g / t , 木质素磺酸钙 S A A 用 量为 1 k g / t , 矿浆 p H值 为 1 2 . 3左 . 改变滚瓶浸 出 时间 试验结果 见罔 3 图 3 浸 出时间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浸 时问为 8 的浸 ⋯率就接 近 9 0 % 可见采片 J 过氧化钙 C a O , 强化氰化浸 “, 确实可缩短浸f f J 时问。 2 . 2 . 3 . 5 浸出吸附方式对过 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的 影响 固定浸出条件 浸出物料细度 一 7 4 ,.L ,I1 占9 3 %, 浸矿 浓 度 为 3 5 % , N a C N 川 鲢 为 4 k g / t , 灰 用 量 8 k g / t , 过氧化钙 a 0 , 量为4 k ,g / t , 木质索磺酸钙 S A A 用量为 1 k g / t , 矿浆 伍 为 1 2 . 3左右 , 浸 l叶 I 时间 1 2 h 改变活性炭的添加方式 活性炭 的用量固 维普资讯 黄金 定为 l O s / 1 0 0 g 矿 。试验结果见表 5 。 裹5 浸出吸附方式对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金的影响 由表5可见 在浸出过程中加入活性炭, 金的氰 化浸出率为 9 5 . 1 9 % ~ 9 8 . 7 3 %, 比没加活性炭时的 氰化浸出率高出5 %M_ E , 可见活性炭可有效抑制矿 石中的黏土等劫金物质对金的吸附。另从活性炭的 吸附方式看 , 完全炭浸工艺要优于炭浆工艺与部分炭 浸工艺。 3 结语 金矿物主要呈 自 然金形态. 嵌布粒度总体呈偏细 小的特征. 大部分为微细粒金与次显微金, 并主要以 次显微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 褐铁矿中。银矿物主 要为自然银形态. 主要分布在褐铁矿中。 针对黄狮涝金矿深部氧化矿石的矿石特性, 采用 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l叶 J 丁艺进行处理, 在浸出物料细 度 一 7 4 1x m占9 3 %, 浸矿浓度为 3 5 %, N a C N用量为 4 k g / t , 石灰用量 8 k g / t , 过氧化钙 C a O 2 用量为4 k g / t , 木质素磺酸钙 S A A 用量为 1 k g / t , 矿浆 p H值为 l 2 . 3左右. 滚瓶浸出 8 1 4 h 。在此条件下可得到金 的浸出率为 8 9 . 3 7 % ~ 9 2 . 4 1 % 。 在过氧化钙强化氰化浸出过程中加入活性炭, 金 的氰化浸出率为9 5 . 1 9 % ~ 9 8 . 7 3 %, 比没加活性炭 时的氰化浸出率高出5 %以上, 银的浸出率也有较大 幅度提高。显然活性炭可有效抑制矿石中的黏土等 劫金物质对金的吸附。从活性炭的吸附方式看, 完全 炭浸工艺要优于炭浆工艺与部分炭浸工艺。 [ 参考文献] [ 1 ] 叶雪均. 罗仙平。 严群. 化学选矿评述[ J ] . 有色金属。 2 0 0 1 增刊 2 7 3~2 7 6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i l i mp r o v i n g g o l d a n d s i l v e r r e c o v e r i e s o f Hu a n g s h i l a o Go l d Mi n e G e Q i n g h a i , L u o X i a n p i n g , X i o n g S h u h u a , X i e Mi n g h u i , J i a n g L e y o n g 1 . T o n g l i n g J i n c h a n Mi n i n g C o . , L t d . ; 2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i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b s t r a c t E 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c y a n i d a t i o n a d d i n g Ca O2 w a s c a r ri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g o l d o x i d e o r e o f Hu a n g s h i l a o Go h t Mi n e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g o l d r e c o v e ri e s c o u l d b e 8 9 . 3 7 % 一9 2 . 4 1 % . g o l d r e c o v e r i e s c o u l d b e 9 5 . 1 9 % 一9 8 . 7 3 %a n d s i l v e r r e c o v e r i e s c o u l d b e 4 2. 9 4 % ~4 8 . 1 2 % wh e n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Wa S a d d e d i n c y a n i d e l e a c h i n g i n t e n s i fi e d wi t h C a O 2 . K e y w o r d s g o l d o r e ; c y a n i d e le a c h in g ; g o l d ; s i l w r ; r e c o v e r y 编辑 李玉敏 { . } { } } * { - } _{ . }{ }{ } _ { . } - { . } 寺 } } 寺 }{ - } _ { } { } {- } _ 暑 } {}{ } { }{ }{ }{ t{ 哇一{ }} {.}} }{ - } _ { t } } 寺 } { } { } } }{ . } } } } { } { H } 金属矿产循环利用国家研究 中心成 立 近日, 南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牵头组建的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同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 据介绍, 该中心组建后, 将致力下“ 低消耗 、 低耗能、 低排放” 关键技术的研究. 以提高j个层面 企业 、 区域 、 社会 重大金属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能力. 完善和发展具有我闭特色的金属矿产资源循环系统 该中心将建设高水平的金属矿产高教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基地 , 形成我同黑色和有色金属两支高研发水平的研发团队. 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并推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1 艺, 缩短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周期。 推动冶金 、 有色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 构调整.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该中心建成后, 将拥有国内金属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高效循环利用领域一流人才和技术 , 具有技术集成、 试验条件配套的优 势, 集研究开发、 设计 中试、 产业化、 工程化和成果推广于一体. 具有消化、 吸收困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综合研发能力、 研发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将达到尉际先进水平。这将有助于先进的矿山资源循环利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提高我周紧缺矿产 综合利用率, 促进我国冶金、 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接, 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转自巾国黄金协会网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