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pdf
★科技与工程★ 移动扫码阅读 引用格式冉星仕,于秋鸽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 [J]中国煤炭,2 0 2 0,4 6 8 1 0 5-1 1 1 R a nX i n g s h i,Y uQ i u g e F i e l dr e s e a r c ho nh e i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o f"t w oz o n e s "u n d e rr e p e a t e dm i n i n g w i t hs h a l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b e d r o c k[J]C h i n aC o a l,2 0 2 0,4 68 1 0 5-1 1 1 基金项目华能集团科技项目 HNK J 1 8 H 5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1 7 0 4 1 6 1 ,天地科技开采设计事业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K J 2 0 1 8 T D K C 2 L 0 9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两带” 高度发育 规律实测研究 冉星仕1 于秋鸽2, 3 1 神木县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榆林市,7 1 9 3 1 6; 2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市朝阳区,1 0 0 0 1 3; 3 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采研究分院,北京市朝阳区,1 0 0 0 1 3 摘 要 为了研究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以隆德煤矿 实际地质采矿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隆德煤矿1 0 1工 作面单一煤层开采及2 0 9工作面重复采动条件下的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浅埋薄基岩煤层单一工作面开采的垮采比为5 3 45 6 4,裂采比1 6 3 11 6 6 6,与理论值 相近,厚及巨厚坚硬岩层对导水裂缝隙带发育具有抑制作用;重复采动条件下,上部煤层的 垮采比增大,下部煤层垮采比减小,现行采煤规范中重复采动条件下的 “ 两带”高度计算公 式忽略了两层煤的相互影响;隆德煤矿浅埋薄基岩条件下1 0 1、2 0 9工作面重复开采的导水 裂缝隙带高度约为9 0 3 19 9 9 5m,裂采比为2 2 5 82 4 9 9. 关键词 浅埋薄基岩 重复采动 两带高度 发育规律 安全开采 中图分类号 T D 3 2 5 文献标识码 A F i e l dr e s e a r c ho nh e i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o f " t w oz o n e s "u n d e rr e p e a t e d m i n i n gw i t hs h a l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b e d r o c k R a nX i n g s h i 1, Y uQ i u g e 2,3 1 S h e n m uL o n g d eM i n i n gC o ,L t d ,Y u l i n,S h a a n x i,7 1 9 3 1 6,C h i n a; 2 C o a lM i n i n ga n dD e s i g n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T i a n d i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o ,L t d ,C h a o y a n g,B e i j i n g1 0 0 0 1 3,C h i n a; 3 C o a lM i n i n gR e s e a r c hB r a n c h,C C T E GC h i n aC o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C h a o y a n g,B e i j i n g1 0 0 0 1 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s t u d yt h eh e i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o f" t w oz o n e s "u n d e rr e p e a t e dm i n i n gw i t hs h a l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b e d r o c k, b a s e do nt h ep r a c t i c a lg e o l o g i c a lm i n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i nL o n g d eC o a lM i n e,t h e o r yc a l c u l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a l t e s t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 w e r eu s e dt os t u d yt h eh e i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o f" t w oz o n e s "u n d e rs i n g l ec o a l s e a m m i n i n go f1 0 1w o r k i n gf a c ea n dr e p e a t e d m i n i n go f 2 0 9w o r k i n gf a c e i nL o n g d eC o a lM i n e T h es t u d y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r a t i oo fc a v i n ga n dm i n i n gh e i g h to fs i n g l e w o r k i n gf a c em i n i n g i ns h a l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 G b e d r o c kc o a l s e a mw a s5 3 4-5 6 4,a n dt h e r a t i oo f f r a c t u r i n ga n dm i n i n gh e i g h tw a s 1 6 3 1-1 6 6 6,w h i c hw a sc l o s e t o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v a l u e,a n dt h et h i c ka n de x t r e m e l yt h i c kh a r dr o c ks t r a t ah a di n h i b i t o r ye f f e c t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a t e r f l o w i n g f r a c t u r e z o n e;u n d e r r e p e a t e dm i n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t h e r a t i oo f c a v i n ga n dm i n i n gh e i g h t o f u p G 501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 p e rc o a l s e a mi n c r e a s e d,w h i l e t h a t o f l o w e r c o a l s e a md e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h e i g h t c a l c u l a t i o n f o r m u l ao f " t w oz o n e s "u n d e r r e p e a t G e dm i n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i nc u r r e n t c o a lm i n i n gs t a n d a r d i g n o r e dt h em u t u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 t w oc o a l s e a m s;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o f s h a l G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b e d r o c k i nL o n g d e c o a lm i n e,t h eh e i g h t o fw a t e r f l o w i n g f r a c t u r e z o n eo f 1 0 1a n d2 0 9w o r k i n g f a c e su n d e r r e p e a t G e dm i n i n gw a sa b o u t 9 0 3 1-9 9 9 5m,a n dt h er a t i oo f f r a c t u r i n ga n dm i n i n gh e i g h tw a s2 2 5 8-2 4 9 9 K e yw o r d s s h a l l o w G b u r i e dt h i nb e d r o c k,r e p e a t e dm i n i n g,h e i g h to f " t w o G z o n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m i n i n gs a f e t y 煤层开采以后,上覆岩层平衡状态遭到破坏, 覆岩垮落、移动、变形形成垮落带、裂缝隙带和弯 曲下沉带,垮落带和裂缝隙带合称导水裂缝隙带, 当导水裂缝隙带波及煤层顶板水体时将造成工作面 淋水增多,严重时发生工作面突水、溃砂,危及矿 井安全生产[ 1].因此,准确观测导水裂缝隙带的顶 点位置对防止地下水流失及矿井突水事故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目前,针对单层煤开采造成的导水裂 缝隙带高度发育规律,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相似模拟和现场 实践,刘天泉[ 2]提出采动影响线下覆岩存在 “ 横三 区” 、“ 竖三带” ,归纳得出了导水裂缝隙带高度经 验公式;钱鸣高[ 3]对上覆岩层采动裂隙分布特征进 行研究,揭示了长壁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的两阶段 发展规律与 “O”形圈分布特征;黄庆享[ 4]通过陕 北浅埋煤层保水开采实践,认为采动覆岩裂隙主要 由上行裂隙和下行裂隙构成,采动裂缝隙带的导通 性决定着覆岩隔水层的稳定性;马立强[ 5]对神东矿 区沙基型薄基岩浅埋煤层覆岩导水通道分布特征展 开研究,得到了裂隙演化机理、发育过程及分布特 征;P a l c h i kV[ 6]发现长壁开采覆岩裂隙和形态方 面存在3个不同的移动带.随着矿井开采逐渐向深 部延伸,不可避免会遇到重复采动问题.重复采动 影响下与普通地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具 有显著差别,尤其当上覆基岩较薄时,采动造成的 导水裂缝隙带更容易波及地表松散层裂隙水.目 前,关于浅埋深薄基岩水体下重复采动引起的覆岩 破坏规律研究较少.王振荣等[ 7]通过对布尔台煤矿 重复采动形成的 “ 两带”高度进行现场实测发现多 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的裂采比可达2 4 0 2;王庆照 等[ 8]研究了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的覆岩破坏规 律,得到下部煤层开采造成的覆岩裂缝隙带发育高 度随着上部煤层采空区形成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笔 者以隆德煤矿1 0 1工作面和2 0 9工作面下行开采为 背景,对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造成的覆岩破坏规律 进行研究. 1 隆德煤矿地质采矿条件 隆德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现生 产能力5 0M t/a.隆德煤矿1 0 1工作面是1-1号 煤层首采工作面,位于隆德煤矿西翼采区,工作面 斜长2 8 8 9m,推进长度2 5 2 9m,煤层厚度1 4 0 2 4 6m,平均1 8 8m,设计采高2 1 5m,煤层 平均埋深1 5 3m,为近水平煤层.1 0 1工作面下部 的2-2号煤层2 0 9工作面斜长3 0 0m,推进长度 3 4 7 7 m, 煤 层 厚 度3 34 7 m, 平 均 厚 度 4 1 7m,设计采高4 0m,煤层平均埋深2 1 0m, 为近水平煤层.1 0 1工作面和2 0 9工作面的相对位 置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1 0 1工作面与2 0 9工作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1 0 1工作面与2 0 9工作面上覆地表为毛乌素沙 漠风积砂覆盖层,平均厚度4 5m左右,为区内中 等至强富水含水层.1 0 1工作面上覆岩层基岩厚度 小于1 5 0m并且无坚硬关键层存在,1 0 1工作面与 2 0 9工作面之间基岩厚度约为5 7m,采厚大,基 岩薄,属于典型的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 9-1 0].开 采后的覆岩破坏高度可能导通地表风积砂裂隙水含 水层,造成矿井涌水量急剧增加、地表水位大幅下 降等问题. 2 重复采动条件下的 “ 两带”高度理论计算 1 0 1工作面开采以后,开采2 0 9工作面,属于 重复采动问题.按照 建筑物下、水体、铁路及主 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 简称 “ 三下采 601 中国煤炭第4 6卷第8期2 0 2 0年8月 煤规范”要求,当上下两层煤的最小垂距大于 回采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时,上下两层煤的导水裂 缝带高度可按照两层煤的厚度分别计算,取其中标 高最高者作为两层煤开采的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 当下层煤开采的垮落带接触或者完全进入上层煤范 围内时,上层煤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按照本层煤的采 厚计算,下层煤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则应取上下层煤 的综合开采厚度计算[ 1 1].根据钻孔柱状图,工作 面上覆岩层厚度及实测岩性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面上覆岩层厚度及其岩性参数 岩性厚度/m抗压强度/MP a 风积砂 2 7 0 00 红土 2 5 5 02 1 4 5 细粒砂岩 3 0 01 5 5 3 2 粉砂岩 1 5 9 02 3 3 6 2 细粒砂岩 3 6 01 8 7 5 0 粉砂岩 2 2 8 03 8 0 0 5 细粒砂岩 1 5 0 03 8 1 3 1 粉砂岩 1 8 0 04 5 9 3 1 泥岩 1 2 01 8 8 3 5 粉砂岩 8 0 02 9 6 1 3 细粒砂岩 2 6 01 0 5 9 2 粉砂岩 3 0 02 9 6 1 3 细粒砂岩 4 9 01 0 5 9 2 中粒砂岩 2 4 02 1 6 3 0 1-1号煤层2 1 51 5 0 0 0 泥岩 3 0 01 8 8 3 5 粉砂岩 8 0 02 9 6 1 3 细粒砂岩 9 2 04 2 3 7 5 粉砂岩 8 6 05 8 4 3 2 细粒砂岩 2 1 0 03 7 9 6 8 粉砂岩 4 3 05 0 5 7 5 2-2号煤层4 0 01 5 0 0 0 工作面上覆岩层综合抗压强度P综满足 P综= n i=1 pihi h 1 式中pi 各分层岩层抗压强度,MP a; hi 各分层岩层厚度,m; h 2 0 9工作面上覆岩层总厚度,m. 将表1中的岩层厚度及其抗压强度代入式 1 计算 出2 0 9工 作 面 上 覆 岩 层 综 合 抗 压 强 度 为 2 6 3 8 3 MP a,属 于 中 硬 偏 软 岩 层.煤 层 倾 角< 5 5 、煤层厚度为31 2m的中硬岩层单一煤层开 采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Hk、裂缝带高度Hl i为[ 1 2] Hk= 1 0 0M 0 4 9M+1 9 1 24 7 1 Hk=6M+5 2 Hl i= 1 0 0M 0 2 3M+6 1 01 0 4 2 Hl i=2 0M+1 0 3 式中M 煤层厚度,m. 将2 0 9工作面煤层厚度M=4m代入式 2 得到2 0 9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带最大高度 为2 9m,而2 0 9工作面与1 0 1工作面之间的基岩 厚度约为5 7m,2 0 9工作面开采覆岩垮落带未接 触1 0 1工作面.因此,上下两层煤的导水裂缝带高 度可按照两层煤的厚度分别计算,取其中标高最高 值作为两层煤开采的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 1 0 1工作面煤层厚度为2 1 5m,当煤层倾角 小于5 5 、煤层厚度M小于3m时,中硬岩层单 一煤层开采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Hk、裂缝带高度 Hl i为 Hk= 1 0 0M 4 7M+1 92 2 4 Hl i= 1 0 0M 1 6M+3 65 6 Hl i=2 0M+1 0 5 将1 0 1工作面采厚M=2 1 5m代入式 4 、 5得到1 0 1工作面开采覆岩垮落带高度最大为 9 5 9m,裂缝带最大高度为3 9 3 3 m,垮采比为 4 4 6、裂采比为1 8 6.将2 0 9工作面采厚M=4m 代入式 2 、3得到2 0 9工作面开采覆岩垮落带 高度最大为2 9m,裂缝带最大高度为9 0m,垮采 比为7 2 5、裂采比为2 2 5.重复采动后,最大导 水裂缝带高度为1 0 1工作面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 顶点. 3 重复采动条件下的 “ 两带”高度实测分析 为了获得1 0 1、2 0 9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覆岩破 坏的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 量观测、钻孔水位观测、钻进异常现象观测对 “ 两 带”发育高度进行现场实测[ 1 3-1 4].本着既能准确 反映1 0 1工作面单层开采,又能准确反映重复开采 后的覆岩破坏高度及形态的原则,在1 0 1、2 0 9工 作面范围内分别布设5个采后 “ 两带”观测孔.在 701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 1 0 1工作面已采区域和下伏2 0 9工作面未采区域布 置2个1 0 1工作面采后 “ 两带”观测钻孔Z K 0 1、 Z K 0 2;在1 0 1、2 0 9工作面重复开采区布置了3个 观测钻孔Z K 0 3、Z K 0 4、Z K 0 5,钻孔与工作面的 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钻孔与工作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Z K 0 1孔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 如图3所示. 图3 Z K 0 1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 在孔深1 1 3 6 5m开始出现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大 幅 增 加, 至1 1 8 3 0 m全 部 漏 失; 在 孔 深 1 2 8 1 8m提 钻 后 钻 孔 水 位 全 部 消 失, 表 明 自 1 1 3 6 5m开始覆岩受到较明显的采动破坏性影响, 增加了岩层渗透性,使得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大幅增 加.钻进至1 3 6 6 0m后多次出现掉钻现象,钻探 岩芯 破 碎 杂 乱 是 进 入 垮 落 带 后 的 典 型 特 征[ 1 5]. Z K 0 1孔处的1 0 1工作面顶板埋深为1 4 8 7 2m.经 综合分析计算,Z K 0 1孔观测到的导水裂缝带顶点 的孔深为1 1 3 6 5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3 5 0 7m, 裂采比为1 6 3 1;垮落带顶点的孔深为1 3 6 6m, 垮落带高度为1 2 1 2m,垮采比为5 6 4. Z K 0 2孔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 如图4所示. 图4 Z K 0 2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 在孔深1 0 4 4 8m开始出现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大幅增加;在孔深1 2 1 4 3m提钻后钻孔水位全部 消失;钻进至1 2 8 8 m处,孔内出现掉钻现象. Z K 0 2孔 处 的1 0 1工 作 面 煤 层 顶 板 埋 深 为 1 4 0 2 9m.经综合分析计算,Z K 0 2孔观测到的导 水裂缝带顶点的孔深为1 0 4 4 8m,导水裂缝带高 801 中国煤炭第4 6卷第8期2 0 2 0年8月 度为3 5 8 1m,裂采比为1 6 6 6;垮落带顶点的孔 深为1 2 8 8 0m,垮落带高度为1 1 4 9m,垮采比 为5 3 4. Z K 0 3孔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 如图5所示.在孔深1 1 8 7 9m开始出现钻孔冲洗 液消耗量大幅增加;在孔深1 3 2 5 1m提钻后钻孔 水位全部消失;在1 3 8 9 0m和1 8 8 5 0m两段孔 内出现掉钻现象、钻探岩芯破碎杂乱.Z K 0 3孔处 1 0 1工作面顶板埋深约1 5 3 0 0m,2 0 9工作面顶板 埋深2 0 9 1 0m.经综合分析计算,Z K 0 3孔观测到 的导水裂缝带顶点的孔深为1 1 8 7 9m.1 0 1工作 面垮落带顶点的孔深为1 3 8 9 0m,垮落带高度为 1 4 1 0m,垮采比为6 5 6;2 0 9工作面垮落带顶点 的孔深为1 8 8 5 0m,垮落带高度为2 0 6 0m,垮 采比5 1 5;2 0 9工作面重复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 为9 0 3 1m,裂采比为2 2 5 8. 图5 Z K 0 3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 Z K 0 4孔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 如图6所示.在孔深1 1 4 8 3m开始钻孔冲洗液消 耗量大幅增加;在孔深1 3 1 4 9m提钻后钻孔水位 全部消失;在1 3 9 6 6m和1 8 4m两段孔内出现掉 钻现象、钻探岩芯破碎杂乱.Z K 0 4钻孔处1 0 1工 作面顶板埋深约1 5 3 m,2 0 9工作面顶板埋深为 2 1 0 2 0m.经综合分析计算,Z K 0 4孔观测到的导 水裂缝带顶点的孔深为1 1 4 8 3m.1 0 1工作面垮 落带 顶 点 的 孔 深 为1 3 9 6 6 m, 垮 落 带 高 度 为 1 3 3 4m,垮采比为6 2 0;2 0 9工作面垮落带顶点 的孔深为1 8 4m,垮落带高度为2 6 2m,垮采比 6 5 5;2 0 9工作面重复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 9 5 3 7m,裂采比为2 3 8 4. 图6 Z K 0 4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 Z K 0 5孔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 如图7所示.在孔深1 1 1 0 5m开始出现钻孔冲洗 液消耗量大幅增加;在孔深1 2 5 3 9m提钻后出现 钻孔水位全部消失;在1 3 7 9 1m和1 7 9m两段孔 内出现掉钻现象、钻探岩芯破碎杂乱.Z K 0 5钻孔 处1 0 1工作面顶板埋深约1 5 3m,2 0 9工作面顶板 埋深约2 1 1m.经综合分析计算,Z K 0 5孔观测到 的导水裂缝带顶点的孔深为1 1 1 0 5m.1 0 1工作 面垮落带顶点的孔深为1 3 7 9 1m,垮落带高度为 1 5 0 9m,垮采比为7 0 2;2 0 9工作面煤垮落带顶 点的孔深为1 7 9m,垮落带高度为3 2m,垮采比 8;2 0 9工 作 面 重 复 开 采 的 导 水 裂 缝 带 高 度 为 9 9 9 5m,裂采比为2 4 9 9. 901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 通过现场实测可知,隆德煤矿1 0 1工作面单一 煤层 开 采 的 垮 采 比 为5 3 45 6 4, 裂 采 比 为 1 6 3 11 6 6 6,与1 0 1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理论值 相近;重复采动条件下,1 0 1工作面的垮采比为 6 2 07 0 2,相对于1 0 1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而 言,垮采比增加,这是因为下部2 0 9工作面重复开 采对上覆1 0 1工作面采空区进一步扰动,导致垮落 带高度增加.重复采动条件下,2 0 9工作面的垮采 比为5 1 58 0 0,与2 0 9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理论 值相比,垮采比普遍减小,这是因为1 0 1工作面开 采后下部2 0 9工作面处于卸压区,导致垮落带高度 减小[ 1 6];当上下煤层间距大于下层煤的垮落带高 度时, 三下采煤规范中重复采动条件下的 “ 两 带”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到下部煤层开采对上部已采 煤层采空区的二次扰动以及上部煤层采空后对下部 煤层的卸压作用. 图7 Z K 0 5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水位变化 通过Z K 0 3、Z K 0 4、Z K 0 5钻 孔 所 测 得 到 的 1 0 1工作面垮采比分别为6 5 6、6 2 0、7 0 2,由于 Z K 0 3、Z K 0 5分别位于2 0 9工作面边界,而Z K 0 4 位于工作面中部,工作面边界位置处的垮采比大于 工作面中部,呈 “ 马鞍形”分布,而在2 0 9工作面 重复开采后Z K 0 3、Z K 0 4、Z K 0 5钻孔所测得到的 2 0 9工作面裂采比分别为2 2 5 8、2 3 8 4、2 4 9 9, “ 马鞍形”分布特征不明显.1 0 1工作面单一煤层 开采后Z K 0 1、Z K 0 2钻孔位置处的垮落带高度分 别为1 2 1 2m、1 1 4 9m,垮落带发育至1号煤层 上部8m厚硬粉砂岩下部,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 至1号煤层上部1 8m厚硬粉砂岩,2 0 9工作面重 复开采后,1 0 1工作面垮落带进入1号煤层上部 8m厚硬粉砂岩但未穿透,2 0 9工作面垮落带发育 至2号煤层上部2 1m厚硬细粒砂岩,导水裂缝带 发育至1号煤层上部1 8m厚硬粉砂岩,由此可见 不仅软弱、遇水膨胀类岩层对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 具有抑制作用,厚及巨厚坚硬岩层对导水裂缝带发 育同样具有抑制作用. 4 结论 1通过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及钻孔水位变化实 测得到1 0 1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的垮落带高度为 1 1 4 91 2 1 2m,垮采比为5 3 45 6 4,导水裂 缝带 高 度 为3 5 0 73 5 8 1 m,裂 采 比1 6 3 1 1 6 6 6,与理论值相近,垮落带和导水裂缝隙带均 发育至厚及坚硬岩层,不仅软弱、遇水膨胀类岩层 对导水裂缝隙带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厚及巨厚坚硬 岩层同样对导水裂缝隙带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2由于重复采动条件下,下部2 0 9工作面开 采对1 0 1工作面采空区的二次扰动作用以及1 0 1采 空区对2 0 9工作面开采的卸压作用,1 0 1工作面的 垮采比为6 2 07 0 2,大于1 0 1工作面单一煤层 开采垮采比,2 0 9工作面的垮采比为5 1 58 0 0, 小于2 0 9工作面单一煤层开采垮采比; 三下采煤 规范中类似条件下的 “ 两带”高度计算公式忽略 了重复采动条件下,两层煤的相互影响. 3隆德煤矿浅埋薄基岩条件下1 0 1、2 0 9工 作面重复开采的导水裂缝隙带高度约为9 0 3 1 9 9 9 5m,裂采比为2 2 5 82 4 9 9,可为西北地区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安全开采和保水开采 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 1] 胡炳南,张华兴,申宝宏 建筑物、水体、铁路 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指南 [M]北 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 0 1 7 [ 2] 刘天泉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及其应用 [ J]煤炭学报,1 9 9 5,2 01 1-5 011 中国煤炭第4 6卷第8期2 0 2 0年8月 [ 3] 钱鸣高,许家林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 “O”形圈 特征研究 [J]煤炭学报,1 9 9 8,2 3 5 4 6 6- 4 6 9 [ 4] 黄 庆 享浅 埋 煤 层 覆 岩 隔 水 性 与 保 水 开 采 分 类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 0 1 0,2 92 3 6 2 2-3 6 2 7 [ 5] 马立强,张东升,董正筑隔水层裂隙演变机理与 过程研究 [J]采 矿 与 安 全 工 程 学 报,2 0 1 1,2 8 3 3 4 0-3 4 4 [ 6] P a l c h i k V I n f l u e n c eo fp h y s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w e a kr o c km a s so nh e i g h to fc a v e dz o n eo v e ra b a n G d o n e ds u b s u r f a c ec o a lm i n e s[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l o g y,2 0 0 2,4 21 9 2-1 0 1 [ 7] 王振荣,赵立钦,康健,等多煤层重复采动导水 裂隙带高度观测技术研究 [ J]煤炭工程,2 0 1 8, 5 01 2 8 2-8 5 [ 8] 王庆照,蒋升,司马俊杰厚煤层重复采动覆岩破 裂发育规律研究 [ 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 0 1 0,2 9 4 6 7-7 1,8 2 [ 9] 黄 庆 享浅 埋 煤 层 的 矿 压 特 征 与 浅 埋 煤 层 定 义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2 0 0 2,2 18 1 1 7 4-1 1 7 7 [ 1 0] 杨俊哲,吴作启,李宏杰,等浅埋薄基岩工作面 溃水溃砂模拟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 J/O L]煤炭 科 学 技 术 [2 0 2 0-0 4-0 8] h t t p/ /k n s c n k i n e t/k c m s/d e t a i l/1 1 2 4 0 2 T D 2 0 1 9 1 2 0 5 1 1 2 9 0 0 2 h t m l [ 1 1]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M]北京煤炭工业 出版社,2 0 0 0 [ 1 2] 刘世奇,许延春,郭文砚,等近距离多煤层重复 采动 “ 两带”高度预计方法改进 [ J]煤炭科学技 术,2 0 1 8,4 6 5 7 4-8 0 [ 1 3] 邢延团洛河组含水层下厚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 度探测 与 分 析 [J]煤 炭 工 程,2 0 1 9,5 1 9 9 1-9 5 [ 1 4] 王国华,尹尚先,刘明,等综采条件下导水断裂 带高度预测方法 [ J]煤矿安全,2 0 1 7,4 81 1 1 8 7-1 9 0 [ 1 5] 颜玉坤,温廷中利用钻孔确定采空区垮落带和导 水裂隙带 高 度 [J]甘 肃 地 质,2 0 0 9,1 8 1 9 4-9 6 [ 1 6] 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 0 1 0 作者简介冉星仕 1 9 6 4-, 男, 四川南江人, 高级 工程师, 神木县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主要从 事煤 矿 生 产 技 术 与 管 理 工 作.E G m a i lr a n x i n g s h i@ 1 6 3 c o m. 责任编辑 郭东芝 智能化露天煤矿建设标准体系与验收要求 研究工作启动 日前,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 关于 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煤炭工业 协会组织召开 智能化露天煤矿建设标准体系与验 收要求研究工作启动会. 此项研究工作包括2项内容一是研究智能化 露天煤矿建设标准体系,根据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 的目标和要求,确定相应的智能化标准体系结构和 框架,提出相应的标准明细表目录,指导相关具体 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二是制定智能化露天煤矿验 收要求,考虑不同露天煤矿的产能、生产工艺和系 统,研究智能化露天煤矿验收标准,满足首批国家 智能化示范露天煤矿的建设目标要求. 此项工作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能源集团 牵头,组织煤炭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 高技术公司等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参与单位包括中 煤能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电投集团、神华准 能集团、中煤平朔集团、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公 司、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中国矿业大 学、华北科技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北方工业 大学、北京中矿信实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目前,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开展 智能化露天煤矿建设标准体系与验收要求 的研究工作,对于推进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 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1 浅埋薄基岩重复采动条件下 “ 两带”高度发育规律实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