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矿体分区崩落采矿法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pdf
6 6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G O L D 2 0 2 0年第 9期/ 第 4 1卷 倾斜矿体分区崩落采矿法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 收稿日期 2 0 2 0- 0 8- 2 0 ;修回日期 2 0 2 0- 0 8- 3 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 1 5 3 4 0 0 4 ) 作者简介 任凤玉( 1 9 5 6 ) , 男, 内蒙古敖汉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矿山“ 三律” ( 散体流动规律、 岩体冒落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 和破碎难采矿体的采矿方法; 主持的重大项目有“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研 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诱导下岩体断裂冒落时空演化” , “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金属矿床高效地下开采关键技 术研究及示范” 的“ 地下矿山新型崩落采矿技术与应用” 课题等; 获得的主要奖项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 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 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 1 1号,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1 1 0 8 1 9 ; E m a i l h a p p y r s t @1 6 3 . c o m 任凤玉1, 丁航行1, 任思潼1, 赵云峰2 ( 1 .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2 . 西钢集团灯塔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 崩落采矿法开采倾斜矿体存在开采强度与生产能力较低, 矿石损失贫化大, 地表塌陷范 围大及矿山征用的土地面积大等问题, 大大降低了崩落采矿法开采的经济效益, 因而倾斜矿体被普 遍认为是崩落采矿法应用的禁区。根据岩体冒落规律、 散体移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理论, 提出了基于采空区大冒落跨度的分区崩落采矿法高效开采技术, 采用较大结构参数回采原生矿体, 由回收进路二步回采下盘残留矿量, 解决了开采效率与矿石损失贫化之间的矛盾; 采用基于临界散 体柱支撑理论的充填塌陷坑方法控制地表岩移范围。应用实践表明 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崩落采矿 法开采倾斜矿体存在的难题, 使应用矿山的生产能力提高到 4 0 0万 t / a , 而且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 率分别控制在1 4 . 8%和1 2 . 6%, 地表塌陷角内倾 7 6 , 实现了低贫损绿色高效开采。 关键词 倾斜矿体; 崩落采矿法; 分区开采; 采空区; 诱导冒落; 下盘残留体; 地表岩移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D 8 5 3 . 3 6 文章编号 1 0 0 1- 1 2 7 7 ( 2 0 2 0 ) 0 9- 0 0 6 6- 0 6 文献标志码 Ad o i 1 0 . 1 1 7 9 2 / h j 2 0 2 0 0 9 1 0 引 言 倾角 3 0 ~ 5 0 的倾斜中厚以上矿体, 多年来一 直首选空场矿石法与充填采矿法开采, 其中空场采矿 法的采准系数较大, 生产效率低, 而且底部结构对矿 岩切割程度大, 当矿岩稳定性差时, 易遭地压破坏, 造 成矿石损失贫化大。例如 安庆铜矿采用中深孔分段 空场采矿法开采不稳固倾斜矿体时, 出现了矿石损失 贫化大、 作业不安全、 生产能力低等诸多问题[ 1 ]; 玲 珑金矿等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中厚倾斜矿体, 也 出现了矿石损失贫化大等问题[ 2 ]。为控制采场地 压, 许多矿山采用充填采矿法开采, 例如 九杖沟金矿 中厚倾斜矿体采用分段充填采矿法开采[ 3 ], 苍山铁 矿倾斜中厚矿体采用大盘区高分层充填采矿法开采 等[ 4 ]。充填采矿法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问题, 但采 矿成本相对较高, 效率较低, 导致低品位金属矿床开 采的经济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倾斜矿体的高效开采难题, 国内许多学 者对采用崩落采矿法开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任凤玉等利用卸压原理, 对某铜矿不稳定倾斜中厚矿 体提出了分段卸压崩落采矿法[ 5 ]; 王卫东等[ 6 ]对倾 斜厚大矿体的回采顺序进行优化研究; 郑重等[ 7 ]通 过分析倾斜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矿石损失原 因, 对采场结构及爆破参数进行了优化; 韦华南等[ 8 ] 提出了光面爆破与喷锚网支护巷道维护技术及损失 贫化控制技术; 周宗红等[ 9 ]针对后和睦山铁矿倾斜 破碎矿体, 提出了诱导冒落、 设回收进路、 采用组合放 矿方式的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开采方案。但是, 这 些改进的分段崩落采矿法用于倾斜中厚矿体, 采矿损 失贫化指标、 开采效率与开采强度等仍不够理想, 此 外, 该类矿体水平投影面积大, 地表塌陷控制问题也 亟待解决。 国内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 倾斜矿体约占矿体开 采总数的2 3%, 大幅提高此类矿体的开采强度, 获得 较好的矿石损失贫化指标, 同时控制岩移减小矿山环 保压力,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倾斜矿体的分区崩 落采矿法开采技术并有效解决了相关难题, 打破了倾 斜矿体为崩落采矿法应用禁区的传统观念, 为实现倾 斜矿体的高效开采开辟了新途径。 1 分区开采原理与方法 采空区围岩的冒落过程一般经历 4个阶段 初始 2 0 2 0年第 9期/ 第 4 1卷 采 矿 工 程6 7 冒落、 持续冒落、 大冒落与侧向崩落( 见图 1 ) 。在初 始冒落阶段, 采空区顶板岩石的节理逐渐扩展和相互 贯通, 导致岩石破坏并在自重作用下发生自然冒落; 如果采空区跨度不再扩大, 顶板冒落到一定高度后, 形成比较稳定的自然平衡拱, 在较长时间内不再发生 冒落; 如果采空区跨度进一步增大, 则冒落再次发生, 而且发生冒落的面积与冒落频率有可能随采空区跨 度的增大而增加, 直到采空区边界形成新的应力平衡 拱为止。在持续冒落阶段, 即使不再增大采空区跨 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顶板岩石不断产生阵发性与周 期性的冒落, 冒落高度不断增大, 顶板围岩不再形成 长时间稳定的应力平衡拱。在大冒落阶段, 随着采空 区顶板接近地表, 周边岩体受剪力破坏, 常以突发性 形式发生较大规模的冒落, 采空区与地表冒通, 在地 表形成塌陷坑。在侧向崩落阶段, 塌陷坑周边岩石逐 渐向塌陷坑崩落或滑落, 采空区塌落的界线逐渐向外 扩展, 最后形成陷落带( 见图 1 ) 。 图 1 采空区顶板冒落过程示意图 在大冒落之前, 随着采空区跨度和高度的增加, 采空区冒落的规模不断增大, 冒落引起的气浪可能冲 击到附近人员, 冒落引起的岩移可能对上部人员与设 备产生陷落危害; 在大冒落之后, 冒落散体充填了采 空区, 地下不再受冒落冲击危害, 仅限于地表可能发 生塌陷或滑落危害。在形成稳定的陷落带后, 地表的 塌陷或滑落危害也随之消失。从安全角度出发, 在冒 落危害消除的部位, 相邻采场便可安全作业。 基于上述分析, 倾斜矿体采用崩落采矿法开采 时, 可根据顶板围岩大冒落时对应的采空区跨度( 下 称“ 大冒落跨度” ) 进行分区, 并留有适度的余地( 见 图 2 ) 。具体说, 就是在上位采区的采准工程施工到 下位采区时, 下位采区的顶板围岩应冒透地表, 使其 采空区的冒落危害完全消除, 此外, 还应使下位采空 区的承压拱不影响上位采区回采工作面, 这样就可保 证下位采区的冒落过程不影响上位采区的安全生产。 因此, 分区尺寸可具体表示为大冒落跨度与临时矿柱 宽度之和。其中, 临时矿柱的宽度等于本采区工作面 下降速度的水平分量乘以下位采区滞后回采的时间, 且临时矿柱的最小宽度不小于采空区围岩的承压拱 宽度。 图 2 分区开采示意图 采空区的大冒落跨度与采深密切相关。在重力 场作用下, 一般接近风化层的浅部采空区, 大冒落跨 度主要受岩体强度与结构弱面控制, 可用工程类比法 确定; 对于远离风化层的深部采空区, 大冒落跨度主 要受重力场与岩体强度控制。在常规的拱形冒落形 式中, 采空区顶板承受的水平压力, 不足以破坏顶板 岩体时, 冒落便会停止。据此可推得采空区冒落高度 计算式[ 1 0 ]为 h = ρ h zl 2 8 σ cδ + ρ l 2 ( 1 ) 式中 h为采空区冒落高度( 从采空区底板算起) ( m ) ; ρ 为上覆岩体平均密度( t / m 3) ; h z为采空区底 板到地表的总高度( m ) ; l 为采空区跨度( m ) ; σ c为岩 体极限抗压强度( M P a ) ; δ 为顶板等价承载厚度( m ) 。 采空区的最小冒落高度, 需满足采空区内冒落散 体的高度不小于上分区临近矿体的顶板高度, 以保证 上位采区的采准工程不与下位采空区相通, 此时对应 的采空区跨度可视为等价大冒落跨度, 外加临时矿柱 宽度, 即可计算出分区尺寸值。 为提高开采效率, 需要加大采场结构参数, 并尽 可能利用诱导冒落技术。但是, 采用分段崩落采矿法 开采倾斜矿体时, 采场内矿体下盘的三角柱矿量、 残 留散体矿石与崩落岩石量, 均随采场结构参数的增大 而急剧增大。因此, 通常采用较小的结构参数开采, 致使生产效率低, 矿石损失贫化也居高不下。为解决 增大结构参数与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矛盾, 笔者提出 两步回采方法 第一步, 用较大的采场结构参数回采 原生矿体, 用下盘斜切割槽形式减小三角矿量与崩岩 量( 见图 3 ) ; 第二步, 用回收进路回采下盘残留矿量。 采用大结构参数开采时, 分段高度与进路间距增大 后, 矿石脊部残留体增大, 为了便于回收, 采取将下盘 6 8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回采进路加密 1倍等措施, 大量回收下盘部位矿 量[ 1 1 - 1 2 ]。为减小矿石贫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可在地 表设置磁滑轮, 甩掉部分废石, 以控制入选品位。 图 3 下盘斜切割槽布置形式 根据临界散体柱支撑理论( 见图 4 ) , 在采空区冒 透地表并形成塌陷坑后, 塌陷坑内冒落的散体, 向塌 陷坑边壁施加主动侧应力, 同时又承受边壁岩体变形 挤压的被动侧应力。这种主动与被动侧应力, 随散体 堆高度的增大而增加, 当施力散体达到临界散体柱高 度时, 所形成的侧应力足以克服边壁岩体的碎胀, 由 此支撑边壁岩体的稳定[ 1 3 ]。 图 4 临界散体柱支撑原理示意图 在图 4所示的条件下, 由几何关系可直接得出陷 落角与采深之间的关系式为 β = a r c t a n h c h 0( c o t α+ c o t β0)- hcc o t α ( 2 ) 式中 β 为陷落角( ) ; α为矿体倾角( ) ; β 0为错动角 ( ) ; h c为开采深度( m ) ; h0为临界深度( m ) , 等于临 界散体柱高度( h s) 与塌陷坑高度之和。 可见, 当临界深度( h 0) 一定时, hc值越大, β 值越 大; 而当采深( h c) 一定时, h0值越小, β值越大。这 表明塌陷坑的高度越小, 陷落角越大。也就是说, 如果向塌陷坑充填散体, 使临界散体柱的位置上 移, 可有效减小地表塌陷范围。因此, 在采空区冒 透地表后, 应及时向塌陷坑充填散体, 以控制地表 岩移范围。 2 分区崩落采矿法在小汪沟铁矿的应用 西钢集团灯塔矿业有限公司小汪沟铁矿( 下称 “ 小汪沟铁矿” ) 位于辽宁省灯塔市东南 3 5k m处的 鸡冠山乡廖家村北沟。小汪沟铁矿床为沉积变质型 磁铁矿床, 铁矿石产于太古界中鞍山群烟龙山组变质 岩系阳起磁铁石英岩、 透闪磁铁石英岩与绿泥磁铁石 英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 透镜状产出, 局部有分支复合 现象, 最小厚度 2 0m , 最大厚度 9 0m , 平均厚度 2 4 . 1 5m 。矿体倾角上陡下缓, 一般 2 5 ~ 4 0 , 矿体侧 伏角 1 5 ~ 3 5 , 走向长 4 0 0~ 8 0 0m , 倾向最大延深 4 0 0m 。顶板围岩以混合岩为主, 有少量云母石英岩、 斜长角闪岩、 绿泥石英岩, 多呈块状结构, 浅部风化裂 隙发育。根据岩体结构面调查与岩石点荷载强度测 定数据进行岩体稳定性分级, 得出的矿岩稳定性级别 见表 1 。 根据矿体形态与表 1参数, 分析确定上、 中、 下 3个分区同时开采方案[ 1 4 ], 3个分区的首采分段分别 为 3 0 0m分段、 2 4 0m分段与 6 0m分段( 见图 5 ) 。 上、 中位采区矿体厚度较小, 取分段高度 1 2m , 进路间距 1 0~ 1 2m , 首采分段的采准工程布置形式 与回采工作线形状见图 6 。采用进路端部口不敞空 的出矿控制方式, 当工作面推进到图 6中③线位置 时, 采空区周围出现地压显现, 巷道两帮出现裂缝, 眉 表 1 小汪沟铁矿岩体稳定性分级 代表岩石岩体完整性系数点荷载强度( I s ( 5 0 )) / M P a 抗压强度/ M P a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稳定性级别稳定性特点 矿体 0 . 5 6 444 . 9 3~ 7 . 7 97 6 . 2 9~ 1 1 1 . 3 84 5 9 . 9 7~ 5 6 5 . 2 5Ⅱ稳定 近矿围岩 0 . 5 2 2~ 0 . 6 2 84 . 2 8~ 4 . 4 56 8 . 3 2~ 7 0 . 4 04 2 5 . 4 6~ 4 5 8 . 2 0Ⅲ中稳 远矿混合岩0 . 6 4 0~ 0 . 7 2 13 . 2 6~ 5 . 1 15 5 . 8 0~ 7 8 . 5 04 1 7 . 4 0~ 5 0 5 . 7 5Ⅱ、 Ⅲ稳定中稳 闪长玢岩 0 . 4 5 22 . 7 44 9 . 4 23 5 1 . 2 6Ⅳ不稳定 线破坏高度加大。此后, 采空区顶板围岩逐渐冒落,回采到图 6中④线位置时, 采空区冒透地表。由此得 2 0 2 0年第 9期/ 第 4 1卷 采 矿 工 程6 9 图 5 小汪沟铁矿 3个分区划分位置 图 6 3 0 0m分段回采顺序示意图 出的初始冒落跨度为5 5m, 大冒落跨度为6 9m。冒 透地表后的塌陷区状态见图 7 。 图 7 2 0 0 9年 1 2月 1 2日露天塌落状态 中位采区首采分段的采空区跨度小, 依靠多个分 段回采提供的连续回采空间诱导上覆岩层自然冒落。 每一分段均采用进路端部口不敞空的出矿控制方式, 回采过程见图 8 。 在 2 0 1 0年 8月, 当回采到 1 9 2m分段时, 中位采 空区冒透地表。在中位采空区大冒落之前, 位于采空 区边缘 1 2~ 1 5m的进路出现了地压显现, 表现为顶 板表面脱落、 拱角片落、 巷道帮被压裂等。冒落后, 地 压显现得以缓解。 中位采区与上位采区的临时矿柱 图 8 2 0 0 9年 1 2月 1 2日中位采区工作面的采空区状态示意图 宽度为 8 6m , 中位采区采空区边缘的地压显现, 未影响上位采区回采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7 0 采 矿 工 程 黄 金 上位采区与中位采区的整个冒落过程, 都在作业 工人不知不觉中完成, 表明初始冒落形式为零星冒 落。 在中位采空区冒透地表后, 利用地表磁滑轮甩弃 的废石与新建小露天采场剥离的废石充填塌陷坑, 使 塌陷区随着回采工作面下移的扩展速度得到了有效 控制, 特别是在沿矿体倾向方向, 控制后的塌陷范围 远小于采空区水平投影范围。矿山 2 0 1 5年 1月的实 测结果为 陷落角内倾 7 5 . 2 9 ~ 7 8 . 1 3 , 平均 7 6 . 6 6 ( 见图 9 ) 。 图 9 小汪沟铁矿中位采区塌陷范围 上位采区与中位采区, 采用二次回收下盘残留等 措施, 矿石回采率为8 5 . 2%, 矿石贫化率为1 2 . 6%, 取得了良好的矿石回收效果。 下位采区矿体厚度较大, 取分段高度 1 5m , 进路 间距 1 8m , 首采分段为 6 0m分段, 回采进路布置形 式见图 1 0 。根据分段采空区跨度, 按式( 1 ) 分析计算 采空区冒落高度, 并据此计算出冒落散体量。计算结 果表明, 在中位采区回采到下位采区边界之前, 下位 采区需要连续回采 3个分段的矿石, 才能满足冒落散 体的堆积高度不小于中位采区相邻矿体顶板标高的 要求。按生产进度推算, 到中位采区的回采工作面降 低到下位采区边界之时, 下位采区可完整回采 4个分 段以上的矿量。因此, 下位采区的位置能够满足边界 矿体安全开采的要求。 图 1 0 6 0m分段采准工程布置形式与回采范围 下位采区仍采用进路端部口不敞空的放矿控制 方式, 用散体隔离采空区与工作面的空间联系, 确保 安全生产。在 6 0m分段回采结束后, 采空区就开始 冒落, 到 2 0 1 5年 7月 2 9日, 采空区冒透地表, 此时 4 5m分段至 1 5m分段已回采结束, 回采工作面下降 到 0m分段, 采空区总面积约 5 00 0 0m 2, 采空区总体 积约 1 8 0万 m 3。大冒落时, 在 0m分段作业人员听 到岩石冒落的声响, 约 1 0m i n后听到第二次冒落声 响。几乎在冒落声响出现的同时, 看到在回采进路端 部涌出夹杂灰尘的气流。但是气流速度很小, 主要是 灰尘扩散, 使附近斜坡道运输停工半小时, 未影响其 他生产。冒透地表后, 对采空区进行了高强度充填, 至 2 0 1 6年 8月底, 测得陷落角内倾 7 0 . 1 5 ~ 7 5 . 9 4 ( 见图 1 1 ) 。 图 1 1 下位采区塌陷坑剖面图 在随后的开采中, 因 0m分段之下矿体收缩变 小, 采空区的宽度未再扩大; 地表塌陷区随时充填塌 陷凹坑, 并分层堆放废石, 保持塌陷区散体表面高度 基本不变, 结果塌陷范围未发生明显变化。截至 2 0 1 9年 1 0月 1 2日, 地下回采到 - 7 8m分段, 测得地 表陷落角内倾 7 4 . 1 9 ~ 7 6 . 0 0 。 在以往采矿理论中, 用崩落采矿法开采不允许 上、 下分区, 原因是没有消除采空区危害的可靠方法。 小汪沟铁矿基于采空区大冒落跨度确定分区尺寸, 实 现了上、 中、 下 3个分区同时安全开采, 将生产能力由 原设计的1 0 0万 t / a 提高到4 0 0万 t / a , 同时利用塌陷 区堆放废石, 不仅节省了废石堆放场地, 而且大大减 小地表塌陷范围,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2 0 1 1年被 评为国家青山工程。 小汪沟铁矿最大采深约 3 9 0m , 按陷落角内倾 7 6 估算, 塌陷面积不足地下回采面积的 1 2%。而且 采深越大, 塌陷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可见深部倾斜矿 体采用分区崩落采矿法回采 + 地表充填的开采技术, 可取得更好的环保型安全高效的开采效果。 此外, 对于分区交界部位矿体, 通过调整进路方 2 0 2 0年第 9期/ 第 4 1卷 采 矿 工 程7 1 向使之垂直于采空区边壁, 采取锚网喷浆支护措施, 也实现了安全回采[ 1 4 ]。 小汪沟铁矿的应用实践表明, 用分区崩落采矿法 开采倾斜矿体, 可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目标。 3 结 语 采用崩落采矿法开采倾斜矿体的生产能力低、 矿 石损失贫化大与地表破坏范围大等难题, 是开采工艺 不适应岩体冒落规律与散体移动规律造成的。理论 分析与小汪沟铁矿的生产实践表明 基于采空区大冒 落跨度的分区崩落采矿法, 可有效提高倾斜矿体的开 采强度; 用较大结构参数回采原生矿体, 由回收进路 二步回采下盘残留矿量, 可有效解决开采效率与矿石 损失贫化之间的矛盾; 基于临界散体柱支撑理论的充 填塌陷坑方法, 可有效控制地表岩移范围。 [ 参 考 文 献] [ 1 ] 王林. 不稳固围岩倾斜矿体回采工艺技术研究[ J ] . 采矿技术, 2 0 0 8 , 8 ( 4 ) 9- 1 0 . [ 2 ] 杜鑫, 李海磊, 生显军, 等. 玲珑金矿中厚倾斜矿体浅孔留矿法 开采[ J ] . 现代矿业, 2 0 1 3 ( 6 ) 7 1- 7 2 . [ 3 ] 李施庆, 赵兴东, 陈俊池, 等. 九杖沟金矿区域构造带内倾斜矿 体开采方法研究[ J ] . 有色矿冶, 2 0 1 4 , 3 0 ( 3 ) 1 9- 2 2 . [ 4 ] 马毅敏, 连民杰. 倾斜中厚低品位铁矿采矿方法选择与优化研 究[ J ] . 金属矿山, 2 0 1 1 ( 9 ) 1 2- 1 5 . [ 5 ] 李冬萍, 任凤玉. 不稳固矿岩条件下倾斜中厚矿体的高效采矿 方法研究[ J ] . 中国矿业, 2 0 1 2 , 2 1 ( 8 ) 9 1- 9 4 . [ 6 ] 王卫东, 盛佳, 李向东, 等. 倾斜厚大矿体低贫损回采顺序优化 研究[ J ] . 采矿技术, 2 0 1 6 , 1 6 ( 1 ) 1 4- 1 6 . [ 7 ] 郑重, 赵云胜, 谭宝会. 倾斜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贫 化原因分析及对策[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 0 1 6 , 3 6 ( 5 ) 3 7- 4 1 . [ 8 ] 韦华南, 古德生. 岩金矿山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 0 1 0 , 3 0 ( 3 ) 1- 3 . [ 9 ] 周宗红, 任凤玉, 王文潇, 等. 后和睦山铁矿倾斜破碎矿体高效 开采方案研究[ J ] . 中国矿业, 2 0 0 6 , 1 5 ( 3 ) 4 7- 5 0 . [ 1 0 ] 马姣阳, 任凤玉, 张庆嵩, 等. 基于“ 崩、 冒” 耦合效应的近矿体 小空区处理方法[ J ] . 金属矿山, 2 0 2 0 ( 3 ) 4 2- 4 9 . [ 1 1 ] 刘娜, 任凤玉, 任思潼, 等. 倾斜矿体分段崩落法高强度开采的 下盘损失控制方法[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 0 1 8 , 3 8 ( 5 ) 6- 9 . [ 1 2 ] 宋德林, 任凤玉, 何荣兴. 倾斜矿体崩落法下盘残留矿的二次回 采[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 0 1 7 , 3 7 ( 2 ) 4 8- 5 1 . [ 1 3 ] 李海英, 任凤玉, 陈晓云, 等. 深部开采陷落范围的预测与控制 方法[ J ] .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1 2 , 3 3 ( 1 1 ) 16 2 4- 16 2 7 . [ 1 4 ] 李海英, 任思潼, 丁航行, 等. 崩落法分区交界矿体连续开采技 术[ J ] . 金属矿山, 2 0 1 9 ( 9 ) 4 1- 4 4 . E f f i c i e n t m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 z o n e ds u b l e v e l c a v i n g i nmi n i n gi n c l i n e do r eb o d i e s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R e nF e n g y u 1牞 D i n gH a n g x i n g1牞 R e nS i t o n g1牞 Z h a oY u n f e n g2 牗 1 .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牞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牷 2 . T h e L i g h t h o u s e M i n i n gC o . 牞 L t d . o f W e s t S t e e l G r o u p 牘 A b s t r a c t 牶 Wh e ni n c l i n e do r eb o d i e s a r em i n e dw i t hc a v i n gm i n i n gm e t h o d 牞 t h em i n i n gi n t e n s i t y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a r e p o o r 牞 t h e o r e l o s s a n dd i l u t i o na r e h i g h 牞 t h e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a r e a i s l a r g e a n dt h e l a n da r e a o c c u p i e db y t h em i n e i s l a r g e 牞 g r e a t l y r e d u c i n g t h e m i n i n g e c o n o m i c s o f c a v i n g m i n i n g m e t h o d . T h e r e f o r e 牞 t h e m i n i n g o f i n c l i n e do r e b o d i e s a r ed e e m e da s t h er e s t r i c t e da r e af o r c a v i n gm e t h o d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o c kc a v i n gr u l e s 牞 l o o s eb o d ym o v e m e n t r u l e sa n dc r u s t a l p r e s s u r ea c t i v i t i e sr u l ea d a p t a t i o nt h e o r y 牞 t h ee f f i c i e n t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 z o n e dc a v i n gm i n i n g b a s e do nb i gc a v i n gs p a ni nm i n e d o u t a r e ai s p r o p o s e d 牞 w h i c he m p l o y s r e l a t i v e l yb i gs t r u c t u r a l p a r a m e t e r t oe x t r a c t p r i m a r yo r eb o d i e s 牞 r e c o v e r s r e s i d u a l o r e s i nt h ef o o t w a l l i nt w os t e p s t h r o u g ht h er e c o v e r ya p p r o a c h 牞 a n ds o l v e s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m i n i n ge f f i c i e n c ya n do r el o s s a n dd i l u t i o n 牷 t h er o c km o v e m e n t r a n g ei sc o n t r o l l e dw i t hf i l l i n g c o l l a p s ep i t m e t h o db a s e do nc r i t i c a l l o o s e b o d y c o l u m ns u p p o r t t h e o r y . A p p l i c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f f e c t i v e l ys o l v e s t h ec h a l l e n g ef a c i n g c a v i n g m i n i n g m e t h o dw h e ni n c l i n e do r e b o d i e s a r e m i n e da n di n c r e a s e s t h e m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c a p a c i t y t o 4m i l l i o nt / a 牞 a n dt h e m i n i n g l o s s r a t e a n do r e d i l u t i o nr a t e a r e c o n t r o l l e da t 1 4 . 8% a n d 1 2 . 6%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牞 t h e s u r f a c e c o l l a p s e a n g l e i s 7 6 i n w a r di n c l i n e d . T h e m e t h o da c h i e v e s g r e e na n de f f i c i e n t m i n i n g w i t hl o w d i l u t i o na n dl o s s . K e y w o r d s 牶 i n c l i n e do r e b o d y 牷 c a v i n g m i n i n g m e t h o d 牷 z o n e dm i n i n g 牷 m i n e d o u t a r e a 牷 i n d u c e dc a v i n g 牷 f o o t w a l l r e m n a n t o r e b o d y 牷 s u r f a c er o c km o v e m e n t c o n t r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