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pdf
第 4 2卷第 8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8 2 0 2 0年8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u g .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5- 2 0 ; 责任编辑 郭海霞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 0 4 1 作者简介 范淑敏( 1 9 8 2 ) , 女, 河北承德人, 助理工程师, 2 0 1 7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 张玉军( 1 9 7 8 ) , 男, 河北张家口人, 研究员, 博士, 2 0 0 2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 主要从事矿井水安全与防控研究工作。 引用格式 范淑敏, 张玉军. 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8 ) 1 8 7 1 9 1 . F a nS h u m i n , Z h a n g Y u j u n .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o n p a r t i a l m i n i n g o f s h a l l o wd e e pt h i nb e d c o a l s e a mu n d e r r i v e r [ J ] . C h i n a 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8 ) 1 8 7 1 9 1 . 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 范淑敏1 , 2, 张玉军1 , 2 ( 1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 0 0 0 1 3 ; 2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采设计事业部, 北京 1 0 0 0 1 3 ) 摘要 控制覆岩破坏高度是实现水体下安全开采的关键。针对“ 浅埋深、 薄基岩、 坚硬顶板” 河流下压 覆煤炭资源的问题,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计算了巷柱式和房柱式等部分开采的覆岩破坏高度, 并从 防水煤岩柱留设、 岩梁极限跨度以及煤柱稳定性 3个方面论述河流下部分开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 表明, 部分开采能够很好地控制覆岩破坏高度, 煤岩柱厚度基本满足留设防水安全煤岩柱要求; 由于 上覆基岩柱中存在厚度大于1 0m的粗砂岩, 在跨度小于8 5 3m的情况下可以支撑上覆岩层; 设计煤 柱安全系数为1 2 8 ~ 1 8 1 , 均满足要求。采用采 6m 、 留 6m的巷柱( 窄条带) 式开采是最佳方案, 面 积采出率为5 0 %, 按总采出率4 5 %计算, 可解放河流压覆区域约5 2 万 t 煤炭。 关键词 河流下; 浅埋深; 薄基岩; 部分开采; 采留宽度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3 .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0 1 8 7- 0 5 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a l y s i s o np a r t i a l mi n i n go f s h a l l o wd e e pt h i nb e dc o a l s e a mu n d e rr i v e r F a nS h u m i n 1 , 2, Z h a n gY u j u n1 , 2 ( 1 . C C T E GC o a l M i n i n g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3 , C h i n a ; 2 . C o a l M i n i n ga n dD e s i g n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 , T i a n d i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o .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3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f a i l u r eh e i g h t o f o v e r b u r d e ni s t h ek e yt or e a l i z es a f em i n i n gu n d e r w a t e r . A i m i n ga t t h ep r o b l e mo f " s h a l l o w b u r i e dd e p t h , t h i nb e d r o c k , h a r dr o o f " , t h e o v e r b u r d e nf a i l u r e h e i g h t o f r o a d w a y p i l l a r a n dh o u s e p i l l a r m i n i n g 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b y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 a n d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 p a r t i a l m i n i n gu n d e r t h er i v e r i s 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h e r e t a i n i n g o f w a t e r p r o o f c o a l a n d r o c kp i l l a r , t h el i m i t s p a no f r o c kb e a ma n d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c o a l p i l l a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p a r t i a l m i n i n g c a nc o n t r o l t h e f a i l u r e h e i g h t o f o v e r b u r d e nw e l l , t h et h i c k n e s s o f c o a l p i l l a r b a s i c a l l ym e e t s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r e t a i n i n g w a t e r p r o o f a n ds a f e c o a l p i l l a r ; a n db e c a u s e t h e r ea r ec o a r s es a n d s t o n ew i t ht h i c k n e s s m o r et h a n1 0mi no v e r l y i n gb e d r o c kp i l l a r , t h eo v e r l y i n gs t r a t ac a nb es u p p o r t e dw i t hs p a n l e s s t h a n8 . 5 3m ; t h ed e s i g n e ds a f e t yf a c t o r o f c o a l p i l l a r i s 1 . 2 8~ 1 . 8 1 , a l l m 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 U s i n g 6mm i n i n g , a n d 6mo f r o a d w a yp i l l a r ( n a r r o ws t r i p )m i n i n gi s t h eb e s t s c h e m e . A r e ar e c o v e r yr a t ei s 5 0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o t a l r e c o v e r yr a t eo f 4 5 %, a b o u t 5 2 0 t h o u s a n dt o f c o a l c a nb ee x t r a c t e di nt h er i v e r o v e r b u r d e na r e a . K e y w o r d s u n d e r r i v e r ; s h a l l o wb u r i e dd e p t h ; t h i nb e d r o c k ; p a r t i a l m i n i n g ; r a t i o n a l m i n i n ga n dr e s e r v a t i o nw i d t h 0 引言 我国煤矿地质采矿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千差万 别、 复杂多变, 水体类型千奇百态, 水体压煤现状错 综复杂。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受水害威胁的煤炭储 量约占探明储量的 2 7 %, 我国重点煤矿受水威胁的 煤炭储量约 2 5 0亿 t , 其中水体下压煤储量近百亿 吨。国内外专家学者成功地进行了海洋、 河流、 湖 泊、 水库、 松散含水层、 基岩含水层、 岩溶等各种水体 下的采煤, 并且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煤矿实际的 理论和安全开采技术与措施。针对不同类型水体, 成功地实现了留设防水、 防砂及防塌煤柱等条件下 不同开采工艺安全开采。覆岩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将 直接决定着水体下采煤的可能性及安全合理性, 其 781 2 0 2 0年第 8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发育规律受多因素影响, 包括覆岩岩性、 结构、 构造、 开采工艺、 顶板支护等。控制覆岩破坏高度是实现 水体下安全开采的关键。目前, 水体下开采常用的 采动覆岩破坏控制技术主要有分层间歇开采、 限厚 开采、 充填开采、 部分开采( 房柱、 条带开采) 、 协调 开采、 覆岩离层注浆等。针对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 和受护对象的特点, 选择相应的途径, 采取不同的技 术方法[ 1 4 ]。 本文以某矿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开采为工 程背景, 论证了水体下部分开采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 开采方案。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采 2号煤层, 厚度 4 1 9~ 6 0 1m , 平 均厚 4 8m ; 煤层倾角 3 ~ 5 , 平均 4 ; 埋深 4 8~ 7 9 m , 平均埋深 6 7m 。地表为十里河床, 河床宽度为 3 0 0~ 6 0 0m , 两岸呈羽毛状发育较多沟谷, 沟谷主要 为第四系卵石和各种粒度的沙砾, 含有黏土及亚黏 土。松散层薄且含水, 基岩厚度小且无隔水层; 煤层 顶板坚硬, 属于典型的浅埋深、 薄基岩、 坚硬顶板条 件下采煤类型。根据钻孔资料, 如果进行长壁开采, 按照平均采厚 4 8m计算, 垮落带高度为 2 0 9m , 导水裂缝带高度达到 7 0 8m , 导水裂缝带将发育到 松散层和地表, 引起上覆基岩风化带含水层、 松散含 水层和河流向工作面涌水。因此, 研究区 2号煤层 不能进行长壁工作面开采, 必须采用窄条带或房柱 式等部分开采控制顶板破坏, 防止上覆含水层对工 作面涌水。 2 部分开采覆岩破坏高度数值模拟计算 对于长壁开采, 覆岩破坏高度预测已有大量实 测数据和经验公式可循, 而对于巷柱式、 条带和房柱 式等部分开采方法, 缺乏相关规程规范规定, 且实际 开采过程中实测结果较少, 也无法通过现有实测资 料对其进行预测。因此,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 覆岩破坏高度。 2 1 模拟方案 基于研究目的, 制定以下模拟方案 ①房柱式开 采覆岩破坏高度的模拟, 分别模拟房采 5m留柱 5 m 、 房采 6m留柱 6m和房采 7m留柱 7m情况下 覆岩破坏高度; ②巷柱式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模拟, 分别模拟巷采 5m留柱 5m 、 巷采 6m留柱 6m和 巷采 7m留柱 7m不同巷采宽度的覆岩破坏高度。 2 2 数值模型的建立 基于 F L A C 3 D建模原理, 根据该煤矿地质条件和 煤岩条件等建立了工作面的模型, 2种不同方案的 数值模拟计算网格如图 1和图 2所示。煤矿煤层倾 角较小, 属于缓倾斜煤层, 因此在实现数值模拟计算 时, 按水平煤层考虑。通过破坏场的分析, 可以直观 地给出工作面开采后顶板岩层破坏后的区域。模拟 过程中, 根据拉伸破坏区和拉伸裂隙区的上限值来 分别确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高度。 图 1 房柱式开采模型 F i g 1 Mo d e l o f h o u s ep i l l a rmi n i n g 图 2 巷柱式开采模型 F i g 2 Mo d e l o f r o a d w a yp i l l a rmi n i n g 2 3 模拟结果的分析 ( 1 ) 方案 1 。工作面房柱式开采不同房宽度时 的覆岩破坏场模拟结果如图 3所示。通过分析可以 得到, 自工作面开切眼回采开始, 工作面顶底板及煤 壁前方和工作面后方均产生明显的破坏区域, 自煤 层顶板由下往上, 依次发育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 通过模拟结果研究发现, 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 进, 最大主应力等值线范围不断扩大, 形状和高度不 断发生改变。最大主应力中拉应力的等值线刚开始 时为“ 拱形” , 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 逐渐变为两头 高、 中间低的“ 马鞍形” 。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 高度不断增加。同时, 在煤壁前方和工作面后方产 生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在采空区边缘, 岩体处于 拉压应力区, 采动裂隙发育充分, 导水裂缝带在此处 发育最高。 方案 1房采5m留柱5m的塑性区发育高度约 为 3m ; 房采 6m留柱 6m的塑性区发育高度略有 增加, 约为 5m ; 房采 7m留柱 7m的塑性区发育高 度增加不大, 约为 5 5m 。但是采 7m留 7m煤柱 发生塑性破坏区域增大, 并且在地表发生塑性破坏。 881 2 0 2 0年第 8期范淑敏, 等 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 第 4 2卷 图 3 工作面房柱式开采不同房采宽度时的 覆岩破坏场模拟结果 F i g 3 S i m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o v e r b u r d e nf a i l u r ef i e l di n h o u s ep i l l a rmi n i n g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 mi n i n gw i d t h s ( 2 ) 方案 2 。该煤矿采用方案 2巷柱式开采不 同巷采宽度时的覆岩破坏场模拟结果如图 4所示。 巷采 5m留柱 5m的塑性区发育高度约为 2m , 巷 采 6m留柱 6m的塑性区发育高度略有增加, 约为 2 4m , 巷采7m留柱7m的塑性区发育高度增加较 大, 约为 4m 。但是巷采 6m留柱 6m时, 煤柱发生 塑性破坏的区域较其他 2种方案有所增大。 3 河流下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数值模拟计算, 采用房柱式或巷柱式 开采覆岩破坏高度明显降低, 对于水体下采煤而言, 在导水裂缝带不能波及到水体的前提下, 还必须确 保留设煤柱的长期稳定性, 以获得合理的采留宽度。 现从防水煤( 岩) 柱留设、 岩梁极限跨度以及煤柱稳 定 3个方面论述河流下部分开采的可行性。 3 1 防水煤柱留设 根据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 图 4 工作面巷柱式开采不同巷采宽度时的 覆岩破坏场模拟结果 F i g 4 S i m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o v e r b u r d e nf a i l u r e f i e l di nr o a d w a yp i l l a rmi n i n g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mi n i n gw i d t h s 与压煤开采规范 [ 5 ], 对于地表河流需要留设防水 煤( 岩) 柱。在研究区内, 虽然松散含水层整体属弱 含水层, 但是局部富水, 且与河床直接接触, 因此必 须考虑松散含水层与十里河的联系。确定以松散层 底部为防护对象, 留设足够的防水安全煤( 岩) 柱。 由于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 煤开采规范 中没有对条带开采和房柱式开采保护 层厚度的规定, 参考其对分层开采的规定。在 建 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 范 中, 坚硬覆岩条件防水安全煤柱保护层厚度最 大, 为 7倍的分层采厚, 通常分层开采厚度小于 3 m , 因此一般分层开采保护层厚度最大为 2 1m , 此次 保护层厚度取 2 1m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覆岩破坏 高度结果, 计算采用房柱式或巷柱式开采控制顶板 情况下, 不同采留宽度防水煤岩柱厚度见表 1 。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 研究区 2号煤层埋藏较浅, 为 4 8~ 7 0m , 取地表标高为 + 11 5 2m , 松散层厚度 981 2 0 2 0年第 8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为 1 6 5m , 以松散含水层底界为防护对象, 根据 2 号煤底板等高线图, 在底板标高小于 + 1 1 0 8 5m区 域, 绝大部分区域符合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 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 中留设防水煤( 岩) 柱的要求, 可以采用房柱式或巷柱式开采。 表 1 房柱与巷柱式开采防水安全煤岩柱高度 T a b 1 H e i g h t o f w a t e r p r o o f s a f e t yc o a l a n dr o c kp i l l a ri n h o u s ep i l l a ra n dr o a d w a yp i l l a rmi n i n g 开采方法 采( 留) 宽度/ m 导水裂缝 带高度/ m 保护层 厚度/ m 防水安全煤岩 柱高度/ m 53 . 02 12 4 . 0 房柱式65 . 02 12 6 . 0 75 52 12 6 5 52 . 02 12 3 . 0 巷柱式62 . 42 12 3 4 74 . 02 12 5 . 0 3 2 岩梁极限跨度计算 一般地, 决定采出条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 采出煤层的厚度、 采深、 煤层上覆岩层的厚度和岩性 等。采出条带的宽度应小于 1 / 3的采深, 一般为采 深的 1 / 4~ 1 / 1 0 。由于研究区 2号煤层埋藏较浅, 为防止顶板产生的裂隙与河床导通, 必须严格控制 顶板的暴露( 控顶) 面积, 因此必须选择窄条带进行 开采。根据对该矿煤柱的地质采矿条件、 地面受护 体情况及已具备的开采条件, 初步考虑可以采用巷 柱式( 窄条带) 和房柱式 2类开采方案, 控制顶板破 坏。计算岩梁极限跨度主要是使单一煤房或条带开 采后, 其顶板要能成为安全的支撑梁而不能垮落。 目前, 岩梁极限跨度可通过简支梁和固支梁理论进 行计算。 应用简支梁理论所得出的岩梁极限跨度计算公 式为 L 1= 4 h 2R t 3 槡q F ( 1 ) 应用固支梁理论所得出的岩梁极限跨度计算公 式为 L 2= 2 h 2R t 槡q F ( 2 ) 式中, h 为煤层直接顶厚度; q 为作用在直接顶上的 均布载荷; R t为直接顶抗拉强度; F为安全系数, 一 般取 2~ 4 。 由于不同的钻孔揭示的煤层直接顶和支撑顶板 关键层厚度以及埋深不同, 选取了研究区周边的 0 8 4和 5 0 4 3 2孔岩层情况进行计算( 表 2 ) , 取 2种 计算结果中较小者作为开采宽度。0 8 4孔计算的 煤房宽度为 1 4 8 7m , 5 0 4 3 2孔计算的煤房宽度为 8 5 3m 。由以上计算可见, 在 2号煤顶板存在厚度 较大的砂岩层, 在跨度小于 8 5 3m的情况下能够支 撑上覆岩层, 防止上覆含水层和地表河流向工作面 突水。 表 2 不同钻孔岩梁极限跨度计算 T a b 2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u l t i ma t es p a no f r o c kb e a m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b o r e h o l e s 钻孔号 直接顶 厚度/ m 埋深/ m 直接顶抗拉 强度/ M P a 安全 系数 岩梁极限跨度/ m 简支梁固支梁 0 8 4孔3 4 5 3 8 6 22 531 4 8 71 8 2 4 5 0 4 3 2孔1 1 3 9 7 9 2 72 538 5 31 0 4 5 3 3 煤柱稳定性分析 极限强度理论认为 如果作用载荷达到煤柱的 极限强度时, 煤柱的承载能力降低到零, 煤柱就会被 破坏。即煤柱的破坏准则为 P 实 F< P 极 ( 3 ) 式中, P 实为煤柱实际承受的载荷; F为安全系数, 一 般取 1 5~ 2 0 ; P 极为煤柱能够承受的极限载荷值。 由此, 可以按照 F=P 极/ P实来计算煤柱的安全 系数。通常安全系数大于 1时, 煤柱可以支撑工作 面的稳定。单位长度煤柱承受的极限荷载和实际荷 载计算 P 极 = A γ H ( a - 4 9 2 m H 1 0 - 3) P 实 = γH a +b 2 2 H- b [] { 0 6 ( 4 ) 式中, P 极为单位长度煤柱所能承受的载荷; P实为 单位长度煤柱所承受的实际载荷; γ为上覆岩层容 重; H为平均开采深度; a 为留设条带煤柱宽度; b 为 采出条带宽度; m为采出煤层厚度, 4 8m 。 计算得出, 在采深分别为 4 5 、 8 0m时, 煤柱的安 全系数为 1 2 8~ 1 8 1 ( 表 3 ) , 均满足稳定性要求。 表 3 不同埋深和采留宽度煤柱稳定性计算结果 T a b 3 S t a b i l i t y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o f c o a l p i l l a r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b u r i e dd e p t ha n dmi n i n gw i d t h 埋深/ m 不同采留宽度煤柱安全系数 a = 5m , b = 5ma = 6m , b = 6ma = 7m , b = 7m 4 51 6 51 7 41 8 1 8 01 2 81 4 11 5 2 091 2 0 2 0年第 8期范淑敏, 等 河流下浅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可行性分析 第 4 2卷 4 开采方案确定 ( 1 ) 从岩梁极限跨度计算结果可知, 由于在 2 号煤层上覆基岩柱中均存在厚度大于 1 0m的粗砂 岩, 在跨度小于 8 5 3m的情况下可以支撑上覆岩 层, 保护地表建筑, 防止上覆含水层和地表河流向工 作面突水。 ( 2 ) 从安全煤( 岩) 柱类型和留设高度结果可 知, 巷柱( 窄条带) 式和房柱式开采时, 防水安全煤 ( 岩) 柱高度为 2 3~ 2 7m , 在基岩风化带为弱富水区 域, 煤( 岩) 柱厚度基本满足留设防水安全煤( 岩) 柱 要求。 ( 3 ) 从煤柱稳定性分析结果可知, 随着开采宽 度和煤柱宽度的增加, 煤柱的安全系数逐渐增加; 各 个开采方案的煤柱安全系数为 1 2 8~ 1 8 1 , 均满足 要求。 最终分析认为, 在研究区采用采 6m 、 留 6m的 巷柱( 窄条带) 式开采是最佳方案。面积采出率为 5 0 %, 按总采出率 4 5 %计算, 在河流压覆区域约可 采出 5 2万 t 煤炭。 5 结论 ( 1 )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分析了房柱式和 巷柱式开采条件下不同采留宽度的覆岩破坏高度和 分布特征。 ( 2 ) 从岩梁极限跨度计算、 安全煤( 岩) 柱留设 高度和煤柱稳定性分析 3个方面, 论证了河流下浅 埋深薄基岩煤层部分开采是可行的, 并推荐了采 6 m留 6m的巷柱( 窄条带) 式开采方案。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能源 局, 等.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 范[ M]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1 7 . [ 2 ] 康永华. 我国煤矿水体下安全采煤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J ] . 华 北科技学院学报, 2 0 0 9 , 6 ( 4 ) 1 9 2 6 . K a n g Y o n g h u a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p r o s p e c t o f s a f et e c h n o l o g y o ne x c a v a t i n g c o a l u n d e r w a t e r i nC h i n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C h i n aI n s t i t u t e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9 , 6 ( 4 ) 1 9 2 6 . [ 3 ] 郭日平, 朱伟. 五阳煤矿 7 8 0 6工作面浊漳河下开采技术实践 [ J ] . 矿山测量, 2 0 1 7 , 4 5 ( 4 ) 1 4 1 6 . G u o R i p i n g ,Z h u We i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a c t i c e u n d e r Z h u o z h a n g h ew a t e rb o d yi n7 8 0 6w o r k i n gf a c ei nWu y a n gC o a l M i n e [ J ] . M i n eS u r v e y i n g , 2 0 1 7 , 4 5 ( 4 ) 1 4 1 6 . [ 4 ] 李江华, 李宏杰, 李在春, 等. 珲春河下近距离煤层开采及对河 堤损害影响的研究[ J ] .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 0 2 0 , 2 ( 1 ) 3 7 4 6 . L i J i a n g h u a , L i H o n g j i e , L i Z a i c h u n , e t a l . R e s e a r c ho nr i v e r d i k e f a i l u r eo f s h o r t d i s t a n c ec o a l s e a m m i n i n gu n d e rH u n c h u nR i v e r [ J ] . J o u r n a lo fM i n i n ga n dS t r a t aC o n t r o l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2 0 , 2 ( 1 ) 3 7 4 6 . [ 5 ] 张玉军. 河流下断层煤柱区残采工作面安全开采分析[ J ] . 煤 矿开采, 2 0 1 6 , 2 1 ( 5 ) 6 4 6 7 . Z h a n gY u j u n . S a f e t ym i n i n ga n a l y s i so fr e s i d u a lm i n i n gw o r k i n g f a c e i nc o a l p i l l a r a r e aa r o u n df a u l t u n d e r r i v e r [ J ] . C o a l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6 , 2 1 ( 5 )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6 4 6 7 . ( 上接第 1 8 2页) [ 1 6 ] 顾新泽. 多坚硬层覆岩结构条件下采场异常矿压形成机理探 析[ J ] . 煤矿开采, 2 0 1 4 , 1 9 ( 6 ) 1 0 3 1 0 6 . G uX i n z e . A n a l y s i s 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a b n o r m a l m i n e p r e s s u r ei ns t o p e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m u l t ih a r do v e r b u r d e n s t r u c t u r e [ J ] . C o a l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4 , 1 9 ( 6 ) 1 0 3 1 0 6 . [ 1 7 ] 闫少宏, 尹希文, 许红杰, 等. 大采高综采顶板短悬臂梁 铰接 岩梁结构与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 J ] . 煤炭学报, 2 0 1 1 , 3 6 ( 1 1 ) 1 8 1 6 1 8 2 0 . Y a nS h a o h o n g , Y i nX i w e n , X uH o n g j i e , e ta l .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w o r k i n gr e s i s t a n c eo fs h o r t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 h i n g e dr o c kb e a m s t r u c t u r ea n ds u p p o r t 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r o o f w i t hl a r g em i n i n g h e i g h t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1 , 3 6 ( 1 1 ) 1 8 1 6 1 8 2 0 . [ 1 8 ] 成云海, 姜福兴, 庞继禄.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侧向矿压 特征及应用[ J ] . 煤炭学报, 2 0 1 2 , 3 7 ( 7 ) 1 0 8 8 1 0 9 3 . C h e n gY u n h a i , J i a n gF u x i n g , P a n gJ i l u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l a t e r a l p r e s s u r e i ng o a f 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c a v i n g m i n i n g i ne x t r a t h i c kc o a l s e a m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2 , 3 7 ( 7 ) 1 0 8 8 1 0 9 3 . [ 1 9 ] 毛德兵, 姚建国. 大采高综放开采适应性研究[ J ] . 煤炭学报, 2 0 1 0 , 3 5 ( 1 1 ) 1 8 3 7 1 8 4 1 . M a oD e b i n g , Y a oJ i a n g u o . S t u d yo na d a p t a b i l i t yo f l a r g em i n i n g h e i g h t a n d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c a v i n gm i n i n g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0 , 3 5 ( 1 1 ) 1 8 3 7 1 8 4 1 . [ 2 0 ] 张科学, 郝云新, 张军亮, 等. 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 机理及控制技术[ J ] . 煤矿安全, 2 0 1 0 , 4 1 ( 1 1 ) 6 1 6 4 . Z h a n gK e x u e , H a o Y u n x i n , Z h a n gJ u n l i a n g , e t a l . S t a b i l i t ym e c h a n i s ma n d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i ni s o l a t e di s l a n d w o r k i n gf a c e [ J ] . S a f e t yi nC o a l M i n e s , 2 0 1 0 , 4 1 ( 1 1 ) 6 1 6 4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