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通化地区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及有效利用.doc
探讨通化地区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及有效利用 冯赫来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公司,吉林通化134003 摘要通过对通化地区煤资源的分析,提出正确开采及有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采;利用 中图分类号TD8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0797201006-0007-02 1科学开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份资源。因为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吉林省的用煤大户,一年消耗炼焦煤约需310万t,高炉喷吹用煤约需70万t。而在310万吨炼焦煤中通化、白山地区的主焦煤约占半壁江山,近150万吨的炼焦煤中的主焦煤都来自通化、白山地区。这150万t 的炼焦精煤需270330万t原煤入洗。近几年来由于中国钢铁行业产能的大量释放,大大拉动煤炭的需求,导致煤炭供不应求,达到了紧俏地步。就通化、白山地区而言,除通化矿务局属于较大的国矿之外,其它的均属于民营小矿,这些小矿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一般年产原煤多在530万t;各家小煤矿之间比较密集;煤层的赋存特点是煤层薄,结构复杂,大多数煤层条件不适合综采或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各个矿主不能真正按照国家矿山法规去开采。确切地说已经是掠夺式开采了。首先他们为了效益最大化,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弃瘦采肥”选择条件好的地方开采;其次是各矿主为了争夺资源,在井巷开拓过程中不尽合理。 针对通化、白山地区这些零散的,小规模的,开采条件不好和煤炭储量不大的特点,我认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严肃制止上述这些资源浪费现象。近些年来,煤炭勘探这个部门很少见到了。其实这个部门我认为大有存在的必要。一是通过他们的勘探可以使采矿过程中少走弯路,少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通过这个部门国家可以准确地掌握资源储量,可以根据这一资料对煤炭开采率进行考核。三是煤管局等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到矿山检查井下煤炭资源开采回收情况,如回收率达不到要求同样也应该进行考核。通过以上办法来更好地避免煤炭资源浪费这种不良现象。通化、白山地区有民营小煤矿五十多家,如加强管理,控制资源浪费,每家小煤矿每年在原条件下多产出2万t原煤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加在一起每年至少多产原煤近100万t,如果用来入洗成精煤,至少可以洗出50万t精煤,如全部供应给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运费每吨煤就可节约成本90多元,通化、白山到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精煤运费平均约需30元/t,而黑龙江精煤运费平均约需120130元/t只从运费这一项考虑就可节约成本4500多万元。这个数目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如果按每吨原煤价格400元计算,每年可少浪费4亿元人民币。 2科技创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井下开采不但破坏了地质结构,造成了地质塌陷,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创新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技术支撑。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也谈不上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为此要重点在以下技术上进行研究提高。 2.1研究煤炭转化技术 煤炭本身是一次性能源,同时它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转化方式变成电能、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等洁净能源。如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可以集中方便地脱除煤气中的焦油、硫分等有害物质。根据通化、白山地区煤炭赋存特点,属于薄煤层,况且断层较多,地质条件较差,尤其是江源区很长的铁路线和居民生活区下面仍然存在一些未开采出来的煤,地区政府曾有把铁路线改道的想法。勿需论证,凭借目前的采矿技术和经济条件,把铁路线改道和动迁居民区,是不可取的做法。应该将这些难以开采的高灰劣质煤、用传统工艺难以开采的边角煤、废弃煤柱、受高温、高压威胁的深部煤、“三下”压煤等,待到煤炭转化技术成熟和条件允许时再来开采。这样就可以避免铁路线和居民区迁移造成的重大损失,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大降低运输成本,缓解运输压力;同时解决了环保这一重大课题。 2.2进一步加强煤矿的共同伴生资源--微量元素综合利用技术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煤炭中微量元素与基质元素之间、微量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依存性。由于通化、白山地区基岩-玄武岩中微量元素背景较高,而且煤的变质程度较高,故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东北地区的平均含量。因此,应该关注这些微量元素存在的价值和利用价值。 2.3提高煤炭开采技术 由于通化、白山地区民营小煤矿较多,仍然使用传统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机械化程度较低,是否有必要效仿山西省那样,将民营小煤矿进行改制,化为国有,由国家统一规划、开采,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实现规范化生产,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物料使用量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3根据煤炭资源的性质,确定其用途 通化、白山地区煤种为焦煤、瘦煤、肥气煤、无烟煤、柴煤等。象焦煤、瘦煤,肥气煤等通过入洗都可以用作炼焦煤,洗煤过程中的副产品“中煤”可以用作电厂用煤或其它燃料用煤,煤泥可以作民用煤,或做成型煤后更加环保好用。无烟煤通过入洗后可以用作高炉喷吹煤。柴煤可用作动力煤。然而,由于炼焦用煤价格较高,一些洗煤厂受利益的趋使,竟把一些无烟煤、非炼焦用烟煤、甚至褐煤兑到炼焦煤中出售,来实现自已 7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在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价中的应用 吴寿元 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本文在讨论煤矿重大危险源特性的基础上,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了煤矿重大危险源中的瓦斯爆炸事故,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煤矿中瓦斯爆炸事故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煤矿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为煤矿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煤矿;重大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797201006-0008-02 煤矿的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良好的安全条件更是保障矿工进行安全作业的重要保障。煤矿的井下涉及众多重大危险源,由于煤矿的井下生产条件比较艰苦,生产系统复杂,稍有不慎将导致瓦斯爆炸、煤尘爆炸、透水等重大安全事故,给企业和矿工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因此对煤矿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文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煤矿重大危险源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煤矿的重大危险源进行预评价,根据预评价结果采取适宜的安全对策措施,以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煤矿重大危险源的特性 煤矿的重大危险源我们定义为可能导致煤矿重大事故的设施和场所。煤矿中重大危险源具有以下特性 1煤矿重大事故波及范围一般局限于矿井内部。 2煤矿重大事故中导致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的根源既有井下采掘系统内危险物质与能量如瓦斯、煤尘爆炸,也有系统外失控的能量和物质等如透水、瓦斯突出。 3煤矿重大危险源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开采深度、地质条件、通风条件等环境的变化,危险源的等级也发生变化。 4煤矿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和能量在很多情况下是逐渐的积聚域叠加的。 5煤矿重大危险源的识辨以存在发生的各类重大事故顶板事故、突水事故、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等的可能性或危险性,既可定为煤矿的重大危险源。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指以被评价的作业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的环境对比为基础,采取打分法,指定各种自变量的分值,最后根据总的危险性分值来评价其危险性。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二是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三是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因此危险性D用公式表达DLEC。 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LEC,对作业环境危险性进行预期评价,可以使人们认识其危险程度,先行采取预防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控,从而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危险性降到最低,减少危险发生。 2.1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或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实际发生的频率相关。当用概率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然而,在作系统安全考虑时,绝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存在概率为0的情况,所以人为的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定为10。在实际生产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范围广泛,根据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两者间确定若干中间值,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L分值事故或危险性发生的可能性分值事故或危险性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会被预料到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不经常,但有可能0.1实际上不可能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的利益,这样的煤进入炼焦系统,使得焦炭的冷性能、热性能、粒度组成等严重变差。与此相关,如果没有质量好的焦炭,不但高炉焦比偏高,浪费能源,而且产量和质量还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已经通过大量的试验和事实证明,高炉用价格较高的精料比相对价格较低的粗料更经济,综合效益更好。 4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和燃烧技术 通过对原煤产品进行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加快发展选煤、动力配煤、民用型煤、水煤浆等的分类,以及研究煤炭燃烧技术,使煤炭高效、洁净燃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煤炭工业的产品层次,减少污染和浪费。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煤炭资源的科学合理开采和有效循环利用,一是要靠政府有效管理机制,二是要靠高科技来支撑。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实现能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而且能 够很好地解决环保这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周炜.企业价值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魏晓斐.我国矿业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3]吴式瑜.中国选煤的发展[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6, 5911. 作者简介 冯赫来1970-,男,吉林人,采矿助理工程师,1995年阜新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先后任林省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板石矿业公司采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炉料公司煤炭质量分析师,负责采购计划及矿山资源调研考察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0-11-19 8